尼罗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属于鲈形目丽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属Tilapia(有称丽鲷科,丽鲷属)。学名Tilapia nilotica (linnaeus),原产于非洲约旦的坦噶尼喀湖,现已广泛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引进,是联合国推荐养殖的优质水产养殖品种。

一、形态特征

体侧扁,头中等大小,口端位;眼中等大小,略偏头部上方。成熟雄鱼颌部不扩大,下颌长为头长的29~37%。鳞大,圆形,侧线分上、下两段。上段侧线有鳞片18~24枚,下段侧线有鳞片12~22枚。沿侧线列鳞数30~35,通常32~33。背鳍发达,起点于鳃盖后缘相对,终止于尾柄前端;硬棘16~17,软条12~13;臀鳍末端超过尾柄,硬棘3,软条9~11;胸鳍较长,可达到或超过腹鳍末端,无硬刺,软条14~15;腹鳍胸位,硬刺1,软条15。尾鳍末端钝圆形。幼鱼尾鳍后缘平截,成鱼尾鳍后缘呈扇形。体色呈黄褐至黄棕色,从背部至腹部,由深逐渐变浅;喉、胸部白色。成体雄性呈红色;体侧有9条与体轴垂直的黑色带条,其中背鳍下方有7条,尾柄上有2条;背鳍边缘黑色,在背鳍和臀鳍上有较为规则的黑色斑纹;尾鳍和胸鳍的边缘红色,成体雄鱼显得特别鲜艳;雌鱼体色较暗淡,孵育期间呈茶褐色,体侧黑,体条纹特别明显,头部也出现若干不太规则的黑色条纹。

二、生活习性

尼罗罗非鱼是热带鱼类,适宜的温度范围16~38℃,最适生长水温24~32℃,在30℃时生长最快。致死温度上限为42℃,下限为10℃。15~14℃食欲减退。10℃完全不摄食。

尼罗罗非鱼耐低氧性较强,在水温22~25℃时,0.7mg/L溶氧,仅表现出微弱的浮头,但仍能摄食;在溶氧量为2.24mg/L时摄食旺盛。为保持正常生长,水体中溶氧量必须保持在3mg/L以上,低于0.1mg/L 窒息。氨氮1mg/L以下。pH值在7.5~8.5之间。二氧化碳在50mg/L以下。

该鱼属广盐性鱼类,能适应较大盐度范围的变化,可以从淡水中直接移入盐度为15‰的海水中,反之亦然。若从较低盐度(15‰以下)开始,逐步升高盐度,经短期驯化,最后能在30‰盐度的海水中正常生长,在40‰的盐度下仍能生存。

尼罗罗非鱼一般生活于水底层,随水温变化早晨游向中、上层,中午接近水表层游动,傍晚在中、下层活动,夜间与黎明静止于水底。幼鱼喜集群游泳,成鱼遇敌害或拉网时先跳跃后潜入水底软泥,露嘴于泥外而不动。

幼鱼期,几乎全部摄食浮游动物~轮虫卵、桡足类无节幼体和小型枝角类,随着个体的生长逐渐转为杂食性,其食物种类,在天然水体中,完全取决于水体中天然饵料的种类及数量,通常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为主,也摄取栖底生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甚至小鱼、小虾,有时也吃水草等。成鱼期主要摄食浮游植物,其中蓝藻占70%,一些对于鲢、鳙等鱼类较难消化利用的藻类,该鱼都能较好的消化利用。该鱼对项圈藻的同化效率为75%、对微囊藻为70%,对鱼腥藻为75%,对菱形藻为79%,对小球藻为49%。在人工喂养的条件下,除摄食以上天然饵料外,还大量摄食各类商品饲料。如糠麸、油料饼粕、豆渣、酒糟等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副产品,以及人工配合饵料。利用各种商品饲料饲养该鱼,能获得很显著的效果,在生产中还可采取投饵与施肥相结合的方法,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繁殖习性

尼罗罗非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4~6个月,温度高,营养条件好,则生长快,成熟早,反之则成熟晚。初次性成熟个体重150~200g,雄鱼成熟稍早,个体也大。经过越冬的鱼种,由于漫长越冬期生长受到抑制,生长缓慢,甚至停止,其成熟年龄一般都已达到或超过6个月,所以当水温适宜并改善饲养条件后,体重只有50g左右的个体,也能成熟产卵。可见性腺的发育与成熟,除与个体生长有关外,年龄也起决定作用的。

雌雄比例,在幼鱼群中为1:1,在成鱼群中约为6:5,28cm以上的鱼,为0.47:1。在广东、福建一带,一年产卵3~4次。每次间隔30~40d。在长江流域,一年产卵2~3次,每次间隔30~50d。第二次产卵量多于首次产卵量。尼罗罗非鱼的怀卵量,因个体大小而不同,体重100g的个体,怀卵量为800~1000粒;体重200g个体怀卵量为1200~1500粒,最多可达2000多粒。

尼罗罗非鱼的繁殖,除温度条件下,其它生态环境不会成为限制性条件,当水温达22~32℃范围时,常年都可以产卵。当水温超过38℃或低于20℃时,很少甚至不产卵。产卵周期为30d左右,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很大,最短的产卵周期只有15d左右。在土质鱼池中,产卵前,通常雄鱼先挖坑做窝;但鱼窝并非为产卵的必备条件,在水泥池或水族箱中,不备做窝的环境条件,也能正常产卵和受精。该鱼的生殖行为比较特殊,发情的雄鱼体色显得特别鲜艳,并忙碌地挖窝筑巢,当鱼群中有成熟的雌鱼时,便前往逗引,最终结成伴侣。产卵时位于雌鱼旁,当雌鱼产完一次卵,回头含卵时,雄鱼即排精。精卵一齐被雌鱼含入口腔,这样的过程要重复5~6次以上,产卵才告结束。受精卵在雌鱼口腔中孵化,当水温25~30°C时,约100h,鱼苗便可孵出,刚出膜的鱼苗嫩弱,仍在母口腔中,继续孵育,约5~6d,鱼苗活动能力增强,母鱼将小鱼吐出,但略有惊动,母鱼又将其含入口内。出膜后10d,母鱼才“放心”它们离开,过独立生活。

1.亲鱼的放养:四月下旬水温达18℃左右,亲鱼从越冬池转入室外繁殖池。要选择体质健壮,无损伤的,规格整齐的鱼体作为亲鱼,雌雄鱼搭配比例为3:1或4:1为好。每亩放养5-6两/尾的亲鱼600尾。并且要一次放养为好,使得亲鱼产卵时间集中,便于苗种捕获。

2.亲鱼的饲养管理

亲鱼移入繁殖池后,日常的饲养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1)施肥:池水温度随着气候变暖逐渐上升。为了保持足够的饵料生物,在亲鱼下塘后可适量追加肥料,施肥量一般每亩3-5天施绿肥100-200斤,粪肥100斤。绿肥用池边堆沤,粪肥要经发酵后,加水冲稀直接泼洒。施肥时要注意看天、看水、看鱼。天气晴朗,水不肥,鱼正常,可适当多施肥,否则少施或不施。要求灵活掌握,不使池水过肥,而造成严重缺氧。

(2)投饵:为了尽快促使亲鱼的性腺发育,单靠天然饵料是不够的,必须投喂一部分人工饵料。

尼罗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它的食性很广,常用的人工饵料有米糠、豆饼、豆渣、麦麸、花生饼、菜籽饼、酒糟、鱼粉、蚕蛹、菜叶、芜萍、浮萍等。还有人工配制的合成饲料。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在鱼池中设置饲料台。饲料台一般采用一张芦席。四角用竹杆支撑固定在池中。向阳无阴,水面开阔,人畜少到的地点,离水表30厘米深,靠池埂1米左右。

投饵量的多少根据鱼的吃食情况定。如发现投饲后很快吃完,应适当增加投饲量,如投饲后长时间吃不完,甚至剩余到晚间,应减少投饲量。要求保证鱼吃饱。尼罗罗非鱼在水温

18℃左右摄食量较少,25-35℃之间食欲最旺盛。亲鱼摄食强度除受水温影响外,还与天气变化有关,天阴、闷热、水中溶氧少、摄食强度就小。

(3)巡塘:其目的主要是观察亲鱼的动态和池塘的水色,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尼罗罗非鱼卵是黄褐色,形如鸡蛋或洋梨状。卵的大小依亲鱼的大小而有些差别,—股卵径为2.0一2.5毫米,呈分离状态。其胚胎发育过程与莫桑比克罗非鱼的状况完全相同,最初在卵黄部的表面出现几个小的褐色斑点。

卵膜破后,仔鱼的尾部先出来并连续作鞭打状运动,仔鱼就破膜而出。刚孵化出来的仔鱼腹面附有卵黄囊,体透明,眼有色素,卵黄部的表面见数个分枝的色素细胞,又从胸鳍的原基和背面饶过尾到肛门可见连续的鳍的原基。孵化日数与水温有关,在25℃左右,6-7日可以出苗,水温高时5日可以出苗。

孵化的仔鱼全长有5毫米左右,孵化后第二天5.8毫米,卵黄囊的背面具密集的黑巴素在胸鳍的下面可发现几个星状色素体,这时,口逐涨形成,经过几天,仔鱼逐渐生氏,色素增多,此时体侧出现大小一致的斑纹。

仔鱼继续生长,背部色素继续增加,卵黄囊显著缩小,口可开闭,背鳍和臀鳍部与软条部已可区分。背鳍和臀鳍在尾柄的上下,由鳍膜的一部分和尾鳍联络着。在背鳍软条部的基底处开始出现暗色点,具有后期仔鱼的特征,并出现小的胸鳍,从而发育成完全的幼雨。其背部已完全被星状黑色素所遮盖,腹部为银白色,有腹膜。在背鳍的软条部的基及底有暗色色素和暗色点,此时全长为8毫米左右,能自由地在水中游泳。

由于各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在尼罗罗非鱼养殖措施上;有的采取一年多次放养,多次捕获,有的则全年一次放养,一次捕获。根据各地的养殖设备条件,亲鱼供应能力,苗种需要量等也不同。苗种培育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1.原池培育:鱼苗在亲鱼繁殖池中,直接培育,养到3-4cm左右的夏花鱼种,称为原池培育。这也有二种情况:

(1)亲鱼孵出苗后,亲鱼和鱼苗同时喂养但以喂养鱼苗为主,同时也要满足其它亲鱼的摄食的需要。鱼苗养到夏花阶段,即可扦捕,投放到成鱼饲养池进行成鱼养殖。这种方法是在鱼池少,或亲鱼规格不一,产卵时间先后差距大的情况下适用。缺点是苗种规格不整齐,常会引起大鱼残食小鱼,致使鱼苗成活率降低。

(2)亲鱼孵出第一批鱼苗后,及时将亲鱼捕出转池暂养,鱼苗留在繁殖池中,饲养管理采用鱼苗喂养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必须掌握好捕捞产后亲鱼的时间,若捕捞过早,有的亲鱼口内尚含卵或仔鱼,会影响出苗率。一般说这种方法,必须选择亲鱼规格整齐,可以同步繁殖,则出苗时间大体是一致的,就容易掌握捕捞时间。当鱼池出现大批聚集成群的鱼苗后,再过一星期左右鱼苗分散而再见不到新的聚集成群的鱼亩时,就可捕捞亲鱼。

2.分池培育:亲鱼在繁殖池产卵孵出鱼苗后,鱼苗长到1-2cm时就进行扦捕,用鱼筛

分出鱼苗,数入鱼种池培育,亲鱼仍回原池继续喂养、繁殖。鱼苗分池后,直养到3cm左右的夏花鱼种,再投放成鱼池养殖成鱼,这种方法称为分池培育:

刚孵出的小鱼苗,游泳能力较差,一般集群池边在水面游动,如在这时把鱼苗捕出进行分池培育,不需用网扦捕,只要每天用三角抄网,将聚集成群的鱼苗捞入网箱,过数后分池培育。鱼苗长1-2cm到后,游动能力增强,可用柔软的尼龙网或布网,在池内慢慢扦捕,扦捕时间要以鱼苗不浮头为准。当鱼苗围集网内后,应立即将亲鱼捕出,鱼苗进网箱时,将网衣和网箱一边互相重合,把网逐渐提起(不离水),使鱼苗自动游入网箱,将鱼苗过数投放鱼种池培育。

3.早春催苗又叫早繁苗:亲鱼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于5月中、下旬才能繁殖鱼苗,最早于6月上旬第一批苗种才能投入成鱼池养殖。如果采取早春催苗的办法,即在越冬后期,“清明”前后,用提高水温,适当稀养,加强饲育,促使尼罗罗非鱼提早繁殖鱼苗,可在“五一”节前培育到3cm左右的夏花鱼种,等待水温稳定在18℃以上就能下塘,则生长期可以延长1-2个月,这对增加产量和提高商品鱼规格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措施。

可选择有大量热水源的地方如在温泉或工厂余热水池的附过,修建繁殖池,引进热水,控制一定温度,就可以进行早春催苗。若没有热水源的地方也可采用越冬保温池进行。

早春催苗的苗种培育和自然条件下培育相同。但是,要控制亲鱼在四月上旬产卵,四月中旬见苗,“五一”节前就可放养。

4.鱼苗放养:

(1)鱼苗发塘池:发塘池是指饲养鱼苗的池塘。要求靠近繁殖池,面积2-3亩,水深1米左右为好。要水源充足,注水方便,池底平坦,少淤泥。

(2)鱼苗放养密度:根据苗种池的大小,苗种的规格和数量而定。一般以适当的稀养为宜,每亩放养10-15天培育,鱼苗可达3cm左右。稀放精养可缩短苗种培育时间,提早育成夏花鱼种。

(3)饲养管理:

①施肥投饵:尼罗罗非鱼苗种阶段的主要食料是浮游生物,因此苗种培育池应以施肥为主,培养大量浮游生物供鱼苗食用。如天然饵料不足,还必须投喂人工饵料,如豆浆、米糠、以及芜萍、小浮萍等,以加速苗种生长。

鱼苗放养前3-4天,每亩投放大草400-500斤,随后根据水质的情况追肥。鱼苗在繁殖池培育的,一般在亲鱼产卵后一星期开始追施青草,每亩投400-500斤。苗种池水的肥度可根据,鱼苗浮头和生长情况灵活掌握。如每天早晨鱼苗浮头2-3小时,说明池水肥度已够,如早晨不浮头或极少浮头,说明肥度不够,应当继续投放青草。

②定期注入新水:苗种池水深约1米,但随着鱼苗的生长,鱼体逐渐长大,池水也因投入饵施肥而变得很肥,容易缺氧;要定期注入新水,逐步提高水位,改善水质条件,有利于鱼生长。因此鱼苗养到夏花鱼种的过程中每隔3-4天要注水一次。每次注水5-7cm即可,注水时,进水口处必须用密网拦滤,以防野杂鱼混入鱼池内。

5.苗种出塘

鱼苗经过15天左右的培育,长到3cm左右的夏花鱼种,就可出塘养殖成鱼。鱼种出塘时可用鱼筛筛选规格一致的,直接投放成鱼池。拉网操作要过细,避免擦伤鱼体。

一、池塘养殖

(一)单养

从尼罗罗非鱼的习性可知,它的食性很广,即能很好的利用浮游生物,又能吃底栖生物和各类人工饲料,同时还喜吃一些水生植物,因此,就饵料的利用来说,基本上不存在象四大家鱼中某一种家鱼单养那样的浪费情况,这是能否适合单养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从尼罗罗非鱼的栖息场所来看,它也无明显的水层。虽然一般认为是基本属于底层鱼类,但实际上,各水层都是它活动和摄食的场所,因此,尼罗罗非鱼完全可以实行单养。

在什么情况下宜实行单养呢?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实行单养鱼有哪些优点:我们知道,尼罗罗非鱼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生长期都只有4-5个月,按其生长特性来说,早期(80-100克)阶段的生长速度与莫桑比克罗非鱼相差不多,这个阶段大约历时70-80天(连同苗种培育期),平均日增高1.2克左右,莫桑比克罗非鱼在这个阶段的平均日增重为1.1克左右。而到了后期生长阶段(100克以上),尼罗罗非鱼的生长速度明显比莫桑比克罗非鱼快,平均日增重达2.5克以上,莫桑比克罗非鱼在此阶段的平均日增重约为1.8克,可是这个生长阶段的时间有限,通常只有1个月左右,也就是说,由于时间上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它生长快的优势,因此,我们采取种种补救措施。投放越冬春片鱼种或早春培育的鱼种是其中有效的措施之一,但往往受条件限制,不能普遍投放越放冬的或早春的鱼种。实行单养的方法,可以从另一侧面解决这个问题,因这单养便于进行强化培育,根据尼罗罗非鱼耐肥(耐低氧)和摄食力强的特点,采取重施肥、多投饵的强化措施,这样就能在有限的生长期内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生长优势。

有些受生活污水或工厂无毒废水(食品加工、酿造、屠宰等)污染较严重的水体,有机物质氧量常达25毫克/升以上,养殖家鱼水质太肥而常常有缺氧窒息(泛塘)的危险,如果改为单养尼罗罗非鱼,则能收到良好的生产效果。

由于单养,品种单一,同时成鱼上市太集中,通常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因此给市场调节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做到合理安排市场,均衡上市,普遍采取混养的方式。

(二)混养

前面已讲到,尼罗罗非鱼对各种饵料都能较好地利用,因此,它无论与什么品种混养,在饵料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与草鱼的食性来说,虽然直接矛盾不大,但是间接的还是存较尖锐的矛盾――尼罗罗非鱼喜肥水环境,而草鱼则耐受不了肥不的缺氧环境,那怕是短暂的缺氧,也将会造成窒息,所以,如果尼罗罗非鱼与草鱼混养,必需兼顾二者,既要保持水质的适当肥度,满足尼罗罗非鱼对浮游生物的需要,又要保证水体不缺氧而造成草鱼窒息。据有些地方群众反映,在主养草鱼的池塘中套养适量的尼罗罗非鱼,有时还能起到对草鱼病害的防治作用。据分析,这个作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尼罗罗非鱼摄食能力强,池底有机物(食饵残渣等)、浮游生物都被大量摄取,这样就起到了加速水质进化过程,造成了草鱼所需的“爽”、“活”的水质条件,因此对草鱼的生长有利。

尼罗罗非鱼与鲢、鳙的食性矛盾较大,因此它们之间的放养数量必需有一定的比例,否则会互相牵制,影响生长。此外,根据它们的习性,在季节上作适当的安排,即在高温季节

里,重点放在尼罗罗非鱼上,让尼罗罗非鱼得到一个“暴长”的机会,发挥它的生长优势,在其他季节里,以养鲢、鳙、草鱼等鱼类为主,这样的合理安排,相当于一年两茬,大大挖掘了增产潜力。具体做法是:准备放养尼罗罗非鱼的鱼池,在前一年冬季,就把鲢鳙等家鱼投放下法,规格要求比常规格放大些(5寸以上),并且在数量上比常规格投放少20-30%,这样就能在高温季节之前陆续起捕。尼罗罗非鱼最好投放春片鱼种,投放后二个月内,鱼体尚小,对家鱼的生长影响不大,二个月以后,尼罗罗非鱼的生物量迅速增加,家鱼就要陆续地捕大留小,降低鱼群密度,并且加强投饵,给尼罗罗非鱼创造一个较了的生长条件。

目前大多数混养所采取的办法,是前一年冬季或当年早春投放家鱼(按常规投放量减少20-30%),所以实际上是在早期单养家鱼。待池塘水温稳定达17-18℃以上时,投放尼罗罗非鱼,此后才是混养,养到秋末,先用网把家鱼起捕(转塘或上市),然后干塘捕捉尼罗罗非鱼,这种办法的主要优点是能解决冬季市场的需要。

另一种混养方式,是与家鱼鱼种混养,具体做法是:当家鱼夏花鱼种分塘后,投放尼罗罗非鱼夏花鱼种,规格与家鱼相当,(不能投放大规格鱼种,以免吞食家鱼),视饲料、水质等情况,每亩投放300-500尾,在适当投饵与施肥的条件下,不影响家鱼鱼种的生长而每亩可以增收几十至一百多斤尼罗罗非鱼,据说还能对家鱼鱼种的生长起到促进的作用,使鱼种出塘规格大而整齐,病害也减少,这也可能与前面所讲的“净化”水质有关。

(三)放养密度

由于鱼池条件、饲料基础、养殖技术等的差异,对于合理的放养量很难有个统一的标准,但是有些参数则是基本确定的,例如尼罗罗非鱼的生长,当水温达25℃以上时,当年夏花鱼种饲养3个月,平均可达130-150克,饲养4个月可达200克左右,越冬春片则分别能达250克和350克以上,若饲养6个月,平均可达500克以上。

第二个参数是鱼池所能容纳鱼的生物量,即鱼池的负荷量,一般来说,普通鱼池的负荷量大约为1000斤/亩,尼罗罗非鱼较能耐低氧,可定为1200斤/亩,如果要超过这个水平,就要采取增氧等措施,用机械增氧,可使鱼池负荷量大大增加,一般可达2000斤/亩左右,如果是流水形式,或是流水与机械增氧结合,鱼池的负荷量可几倍的翻。

第三个参数是饲料系数,根据饲料的供给情况,查阅有关饲料的饲料系数,是否可能成为一个限制的因素。

有了这几个参数,就可以较合理地制定出某一个鱼池的放养方案了。首先应看该鱼池的负荷能力,或历年的生产能力,后者,已经考虑了肥料和饲料的因素,按照尼罗罗非鱼的生长方面的参数套即可,例如:某池的历年生产能力为700斤/亩,如果单养尼罗罗非鱼,放养夏花鱼种,饲养3个月,则为700÷0.28=2500(尾)

(700为该鱼池的生产能力,0.28为生长的参数130-150克的平均值单位已化为公斤)

考虑到成活率(取90%),应增加到2700尾,再者,尼罗罗非鱼的增产潜力比家鱼大些(10-20%)再增加投放300尾左右,合计应投放3000尾。

上面的例子,鱼池的生产能力有达到一般鱼池的满负荷,显然是受饲料(或肥料)的因素限制的,如果不受饲料(或肥料)的因素限制,则可按鱼池的负荷能力来计算。如果投放越冬

春片鱼种,其成活率可提高至95%,增产潜力可增加至20%以上来计算。

如果是与家鱼混养,则家鱼的生物量也应列入鱼池负荷量之内,混养比例按需要而定,一般来说,尼罗罗非鱼的比例越大,增产潜力也越大,因此,就其收获量来说,最少要占50%以上,否则,既收不到多大的增产效果,又要花费相当大的力量进行捕捞,在经济上不合算。

以上介绍的计算放养量的方法,只是一个粗略的估算,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增减调整,但不能完全脱实际,不顾有关参数而盲目投放。有些地方,尼罗罗非鱼的投放量达每亩1万尾以上,显然,如此大的投放量,在一般条件下的池塘中(生产能力为700-800斤),不可能长到50克以上的个体,这样小的个体,几乎没有商品价值。

生产实践证明由于受鱼池的实际生产能力(或负荷能力)的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增减投放量,其结果对产量的影响不会很大,只是对鱼的规格大小有较明显影响,所以过多的增加投放量,往往得不到增产的效果,反而使鱼的规格减小,又白白地浪费了鱼种。

二、稻田放养

在稻田里养殖罗非鱼,鱼稻共生,能使鱼、稻获得双丰收。鱼的放养一般在中稻插秧后7~10天,秧苗返青后,及时将鱼种放入鱼沟中,同时加固防逃设备。放养密度一般为亩放300~500尾,规格5厘米。在整个生长期,稻田水位应保持在6~8厘米以上。到10月份收获,每亩可收罗非鱼50~75千克,平均尾重150克。

三、网箱放养

罗非鱼在网箱中可以单养、主养式搭配养殖。其养殖技术和网箱养鲤方法差不多。鱼种应以大规格为好,进箱规格一般为尾重10~50克,平均以30克为最好。放养量应根据水质条件确定,溶氧量在3毫克/升以上时,放养密度为3~20千克/立方米。实践证明,尼罗罗非鱼具有在密养条件下的生长优势,是网箱养殖的好对象。在以其他鱼为主养对象时,搭配一定比例的罗非鱼,对清除网箱附着物也有好处。此外,网箱养罗非鱼不能繁殖,使个体长得大,长得快,从而提高产量、效益。

四、流水养殖

罗非鱼是目前流水高密度养殖,或“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养殖对象之一,特别是利用工厂余热、温泉开展温流水养殖,既可采用罗非鱼群体同步繁殖技术,全年繁殖苗种,进行流水培育鱼苗,又可做到全年生产养殖罗非鱼成鱼。养殖池不宜过大,养成鱼一般以30~50平方米为宜,池水必须能自流,并维持溶氧量在3毫克/升以上。放养密度依饲料丰欠和水质优劣情况而定。集约化养鱼需要投喂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其饲料的蛋白含量以30%为宜。日投喂量一般为池中鱼体重量的2.5%~3%。投喂可采用投饵机,也可人工投喂,每日投喂5~6次。在罗非鱼的成鱼调养中,发现雌雄个体差异很大,主要是因为雌鱼要频繁产卵和孵苗而影响生长。所以如果饲养全雄鱼,群体产量可增加30%~100%。获得雄性罗非鱼的方法,有直接从鱼群中挑选单养;有用性激素处理方法诱导罗非鱼的性别转化;有采用三系配套的生理遗传学技术,获得雄性纯合体超雄鱼,再与自然群体中的雌鱼交配,得到全雄鱼。

罗非鱼池塘养殖技术

罗非鱼池塘养殖技术 池塘养殖罗非鱼,成本低,花劳力少,饲养管理简便。在长江流域,南方一般有5~6个月的生长期。只要充分利用生长期,合理放养,加强施肥、投饲,当年鱼种完全可以养成商品鱼,而且可以获得高产。 罗非鱼种苗投放篇 一、池塘条件:罗非鱼的池塘养殖,对池塘条件没有特殊要求,一般养殖家鱼的池塘或农村中的小水塘、沟渠都可以。池塘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的地方。面积不要超过10亩。因为池塘过大,水质不易肥沃,而且不易捕捞。水深一般1.5~2米。放养鱼种前,池塘要进行清整、消毒和肥水。 二、鱼种放养:鱼种规格要尽量整齐,体长要在3厘米以上的吉富快大罗非苗,体质健壮,无伤无病。鱼种放养时间,要根据当地的气温和水温而定,只要水温稳定在18℃以上,就可以放养。在季节上以提早放养为好,这样可以延长罗非鱼的生长期,提高商品鱼规格和产量。 三、养殖方式:池塘养殖罗非鱼,可以单养,也可以混养,都能获得高产和效益,但以混养效果更好。 1、单养:池塘单养罗非鱼,方法比较简便。养殖措施,可采取一次放养,分次捕捞,捕大留小的方法。放养密度,一般水深1~1.5米深的池塘,每亩放养早繁鱼种3000~4000尾或越冬鱼种2500尾左右,饲养5个多月,每尾可达250克,一般亩产400~500公斤,高的可达700公斤以上。 2、混养:罗非鱼和“四大家鱼”及鲤鱼等品种进行同池混养,可以提高饲料、肥料的利用率,改善水质,并能发挥与其它鱼类的互利作用,而达到促进生长,提高效益。混养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以罗非鱼为主,混养其它鱼类。放养密度,一般每亩放养罗非鱼早繁鱼种2000~2500尾,或越冬鱼种1500~2000尾。其他鱼:鲢(规格250克/尾)250尾,鳙(仙格250克/尾)30-40尾,草鱼(规各500克/尾)50尾,鲤鱼(规格13厘米/尾)10尾。亩产塘鱼可达到600~800公斤,其中罗非鱼占70%~80%。 另一种以家鱼为主,混养罗非鱼。利用水质较肥的池塘,在不降低主养鱼放养密度情况下,放养一定数量的罗非鱼。放养数量随各地养殖方法不一样而不同。一般在亩产750公斤的高产鱼池中,每亩可混养罗非鱼越冬鱼种400~600尾,或混养早繁鱼种800~1200尾,一般可亩产罗非鱼150公斤以上。 罗非鱼饲养管理篇 1、施肥:饲养罗非鱼不论是单养还是混养,都要求水质肥沃。施肥主要是培养水中的浮游生物供罗非鱼摄食,同时肥料的沉底残渣也可以直接作为罗非鱼的饵料。一般施肥量为每周每亩施粪肥200~300公斤或绿肥300公斤左右。施肥要掌握少而勤的原则。施肥的次数和多少,要根据水温、天气、水色来确定。水温较低,施肥量可多些,次数少些;水温较高,施肥量要少,次数多些。阴雨、闷热天气,少施或不施,天睛适当多施。水色为油绿色或茶褐色,可以少施或不施肥;水色清淡的要多施。 2、投饲:池塘施肥培育天然饵料还不能满足罗非鱼的生长需要,必须投喂足够的人工饲料才能获得高产。一般每天上午9时,下午2时各投喂喂料1次,饲料要新鲜,霉烂变质的不能喂。豆饼、米糠等要浸泡后再喂。饲料要投放在固定的食场内。每天投 喂量要根据池塘水温、天气和水质及鱼吃食情况而掌握。一般每次投饲后在1~2小时内吃完为宜。晴天,水温高可适当多投喂;阴雨天或水温低,少喂;天气闷热或雷阵雨前后应停止投喂。一般肥水可正常投喂,水质淡要多喂,水肥色浓要少喂。 3、日常管理:每天早、晚要巡塘,观察鱼的吃食情况和水质变化,以便决定投饲和施肥的数量。发现池鱼浮头严重,要及时加注新水或增氧改善水质。 罗非鱼病害防治

奥尼罗非鱼养殖技术规范

ICS.65.150 B 52 备案号:XXXX-2004 DNB440 广东省农业地方标准 DNB440900/T7—2004 优质奥尼罗非鱼养殖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2004-XX-XX发布2004-XX-XX实施广东省茂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前言 奥尼罗非鱼是茂名市淡水养殖中的主导品种,产品具有个体大,肉厚刺少,肉质白色细嫩的特点,很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近年来奥尼罗非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规范管理,提高奥尼罗非鱼的产量和质量,特制定DNB440900/T7-2004《优质奥尼罗非鱼养殖技术规范》农业地方标准。 本标准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按照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进行编写。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广东省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化州分站、广东省化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旺子、许中大、何世龙、李阿迓。

优质奥尼罗非鱼养殖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奥尼罗非鱼鱼苗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越冬、运输和鱼病防治等养殖技术规范。本标准适用于茂名市境内的无公害奥尼罗非鱼养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SC/T1008 池塘常规培育鱼苗鱼种技术规范 SC/T1025 尼罗罗非鱼配合饲料营养标准 SC/T1015 奥尼亚罗非鱼亲鱼 SC1027 尼罗罗非鱼 NY/T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505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0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鱼药残留限量 NY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5073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 3、环境条件 3.1 场地的选择 3.1.1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源没有对渔业水质构成威胁的污染源。 3.1.2 交通便利,电力充足;池塘通风向阳,四周无高大树木或楼房遮挡。 3.2 水质 3.2.1 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3.2.2 养殖池塘水质应符合NY5051的规定。 3.2.3 池水透明度25cm~30cm左右。 3.3 鱼池要求 鱼池要求见表1。

红罗非鱼主要品种及养殖要点

红罗非鱼主要品种及养殖要点 红罗非鱼,又称红鲷、彩虹鲷,因其体色红,型似真烟,体腔无黑膜,肉质鲜嫩,且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颇受消费者喜爱。以色列、美国、泰国、菲律宾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有红罗非鱼的养殖。我国大陆最早引进红罗非鱼是1973年,1981年从台湾重新引入红罗非鱼并进行了选育和养殖推广。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部门引进和选育了不同品系的红罗非鱼,推动了红罗非鱼养殖,现红罗非鱼已成为沿海和内陆水域池塘和网箱养殖的主要对象。 一、生物学特性 体型、体色:红罗非鱼是罗非鱼中一杂交变异种,不同地区、不同品系其杂合性不同。体色有粉红、红色、橘红、橙红、橘黄等,其后代或分离出黑色;体型有尼罗罗非鱼型、奥尼鱼型、莫桑比克鱼型等。 生活习性:与其它罗非鱼一样,红罗非鱼属热带广盐性鱼类,耐低氧,窒息点较低,对盐度适应范围广,可在盐度0-30‰生活。适温范围15℃-38℃,致死温度最低7℃,最高42℃。食性为杂食偏植物性,天然条件下以浮游植物为主,也摄食浮游动物、底栖附着藻类。寡毛类、有机碎片等。人工投饲可直接用豆饼、花生饼、黄粉、米糠、玉米粉、鱼粉、配合饲料等。红罗非鱼生长快,个体大,当年苗种可长至150-750g。鱼苗经100-120天可达性成熟,性成熟个体因品

系不同有所差异,如星洲红鱼和彩虹烟初次成熟个体300-400g,属多次产卵类型,成鱼每年产仔约300-2000尾。 二、红罗非鱼主要养殖品种 根据选育者品系来源和选育技术不同,国内红罗非鱼养殖品种主要有: l、红尼罗鱼:该鱼体型与尼罗罗非鱼相近,体色橘红或橘黄,经珠江水产研究所选育后背高、体厚、生长较快,红色率达75%以上,当年个体生长为175-25Og,大者470g。红尼罗鱼虽长速稍慢,但抗逆性强,病害少。 2、花鲷:从台湾引入,体型与尼罗罗非鱼相近,体色有大红、橙红、橘红、红黑相间、灰色等,体色变异大,但生长较红尼罗鱼快,个体大,20世纪90年代初曾吸引生产者养殖,并被一些制种单位引进作为进一步选育的原种,但花鲷后代体色分离率高,需进行提纯选育。 3、彩虹鲷:是近几年在多个红罗非鱼品系中定向选育而成的体型象奥尼罗非鱼,体色粉红或橘红的红罗非鱼,主要由台湾和福建一些制种单位选育,经提纯选育的红罗非红色率达96%以上,有头小、背高、体厚的特点,对比长速快、个体大,初次成熟个体350g以上。但幼苗养成约有10%-15%的变色率。 4、星洲红鱼:是从东南亚品系选育的红罗非鱼,体型象尼罗罗非鱼或奥尼罗非鱼,背高,鳞片大而透明,体色粉

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症状和流行特点

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症状和流行特点 我国台湾地区曾在1992年暴发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平均死亡率达到30%,严重发病的达到90%。近几年,我国云南省南部、中部地区养殖的罗非鱼也发生类立克次体病,笔者将云南省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发病症状和流行情况做一总结,供相关人员参考。 立克次体为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鱼类立克次体病是欧美国家养殖鲑鳟鱼类的重要疾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台湾省报道1992年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暴发流行,平均死亡率达到30%,严重发病的多个渔场,死亡率甚至达到90%。 近几年,我国云南省南部、中部地区养殖的罗非鱼也发生一种相似的疾病,经过分子生物学检测、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和发病症状、流行特征观察分析,初步诊断也是类立克次体病。本文把云南省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发病症状和流行情况做一总结,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临床症状 1、水体中症状 发病鱼上浮、靠边,中午和下午上到水面下停滞,俗称“停尸”。有的发病鱼死亡前常常打转,这与立克次体能感染脑部组织有关。 2、体表症状 多数发病鱼体表没有明显异常症状,有的发病鱼在鳍基部、头部鳃盖等部位有白色结节,有的病鱼鳍基、鳃盖等部位溃疡。立克次体病是慢性病,发病后长期不进食,发病时间较久的鱼体质明显瘦弱。 3、解剖症状 典型症状是在肾脏、脾脏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肝脏上白色结节少见,有的病鱼在心脏、肠道也形成白色结节;脾脏肿大,表面形成绿色泡状结构;有的病鱼脑部发红、充血;多数发病鱼有腹水;发病时间较长以后内脏粘连。 4、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与诺卡氏菌病症状上的区别 目前未见罗非鱼诺卡氏菌病的报道,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与其它鱼类的诺卡氏菌病有很大区别: (1)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有打转、身体僵硬、异常游泳等神经症状,与立克次体造成脑部感染有关。而诺卡氏菌一般不能感染脑部,所以一般没有神经症状。 (2)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体表有白色结节,肌肉没有白色结节。诺卡氏菌病体表一般不形成白色结节,但可以在肌肉形成白点结节。

尼罗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属于鲈形目丽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属Tilapia(有称丽鲷科,丽鲷属)。学名Tilapia nilotica (linnaeus),原产于非洲约旦的坦噶尼喀湖,现已广泛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引进,是联合国推荐养殖的优质水产养殖品种。 一、形态特征 体侧扁,头中等大小,口端位;眼中等大小,略偏头部上方。成熟雄鱼颌部不扩大,下颌长为头长的29~37%。鳞大,圆形,侧线分上、下两段。上段侧线有鳞片18~24枚,下段侧线有鳞片12~22枚。沿侧线列鳞数30~35,通常32~33。背鳍发达,起点于鳃盖后缘相对,终止于尾柄前端;硬棘16~17,软条12~13;臀鳍末端超过尾柄,硬棘3,软条9~11;胸鳍较长,可达到或超过腹鳍末端,无硬刺,软条14~15;腹鳍胸位,硬刺1,软条15。尾鳍末端钝圆形。幼鱼尾鳍后缘平截,成鱼尾鳍后缘呈扇形。体色呈黄褐至黄棕色,从背部至腹部,由深逐渐变浅;喉、胸部白色。成体雄性呈红色;体侧有9条与体轴垂直的黑色带条,其中背鳍下方有7条,尾柄上有2条;背鳍边缘黑色,在背鳍和臀鳍上有较为规则的黑色斑纹;尾鳍和胸鳍的边缘红色,成体雄鱼显得特别鲜艳;雌鱼体色较暗淡,孵育期间呈茶褐色,体侧黑,体条纹特别明显,头部也出现若干不太规则的黑色条纹。 二、生活习性 尼罗罗非鱼是热带鱼类,适宜的温度范围16~38℃,最适生长水温24~32℃,在30℃时生长最快。致死温度上限为42℃,下限为10℃。15~14℃食欲减退。10℃完全不摄食。 尼罗罗非鱼耐低氧性较强,在水温22~25℃时,0.7mg/L溶氧,仅表现出微弱的浮头,但仍能摄食;在溶氧量为2.24mg/L时摄食旺盛。为保持正常生长,水体中溶氧量必须保持在3mg/L以上,低于0.1mg/L 窒息。氨氮1mg/L以下。pH值在7.5~8.5之间。二氧化碳在50mg/L以下。 该鱼属广盐性鱼类,能适应较大盐度范围的变化,可以从淡水中直接移入盐度为15‰的海水中,反之亦然。若从较低盐度(15‰以下)开始,逐步升高盐度,经短期驯化,最后能在30‰盐度的海水中正常生长,在40‰的盐度下仍能生存。 尼罗罗非鱼一般生活于水底层,随水温变化早晨游向中、上层,中午接近水表层游动,傍晚在中、下层活动,夜间与黎明静止于水底。幼鱼喜集群游泳,成鱼遇敌害或拉网时先跳跃后潜入水底软泥,露嘴于泥外而不动。 幼鱼期,几乎全部摄食浮游动物~轮虫卵、桡足类无节幼体和小型枝角类,随着个体的生长逐渐转为杂食性,其食物种类,在天然水体中,完全取决于水体中天然饵料的种类及数量,通常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为主,也摄取栖底生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甚至小鱼、小虾,有时也吃水草等。成鱼期主要摄食浮游植物,其中蓝藻占70%,一些对于鲢、鳙等鱼类较难消化利用的藻类,该鱼都能较好的消化利用。该鱼对项圈藻的同化效率为75%、对微囊藻为70%,对鱼腥藻为75%,对菱形藻为79%,对小球藻为49%。在人工喂养的条件下,除摄食以上天然饵料外,还大量摄食各类商品饲料。如糠麸、油料饼粕、豆渣、酒糟等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副产品,以及人工配合饵料。利用各种商品饲料饲养该鱼,能获得很显著的效果,在生产中还可采取投饵与施肥相结合的方法,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繁殖习性

新品种简介

附件 第四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 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品种简介 一、品种登记说明 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品种登记号说明如下: (一)“G”为“国”的第一个拼音字母,“S”为“审”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以示国家审定通过的品种。 (二)“01”、“02”、“03”、“04”分别表示选育种、杂交种、引进种和其他类品种。 (三)“001”、“002”、……为品种顺序号。 (四)“2012”为审定通过的年份。 如:“GS-01-001-2012”为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的品种登记号,表示2012年国家审定通过的排序1号的选育品种。 二、品种简介 (一)品种名称: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 品种登记号:GS-01-001-2012 亲本来源:美国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 选育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 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6年从美国引进的凡纳滨对

虾选育群体为基础群,采用家系选育技术,以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为选育指标,年建立家系60个,选留家系12个,每家系按5%留种率选留600尾后代,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 在5万尾/亩的放养密度下,与从美国进口种虾生产的第一代虾苗相比,该品种生长速度快,单造亩产量可提高13.97%;成活率高,单造养殖成活率可达80.88%,提高11.32%以上;85日龄后展现出明显生长优势,130日龄平均体重提高15%以上。 适宜在我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海水、咸淡水水体中养殖。 (二)品种名称: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 品种登记号:GS-01-002-2012 亲本来源:野生三疣梭子蟹 选育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昌邑市海丰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5年收集的莱州湾、鸭绿江口、海州湾和舟山4个野生三疣梭子蟹群体构建基础群,以生长速度为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群体选育而成。 与未经选育的三疣梭子蟹相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养殖,收获时该品种平均体重可提高20.12%,成活率可提高30.00%,且全甲宽变异系数小于5%,规格整齐。 适宜在浙江及以北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三)品种名称:“三海”海带

罗非鱼养殖实用技术

罗非鱼养殖实用技术 罗非鱼(Tilapia)原产于非洲,是热水性鱼类,共有一百多种。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并已大量推广养殖的种类有:莫桑比克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尼罗罗非鱼以及奥利亚罗非鱼等。 第一部分罗非鱼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属鲈形目,丽鱼科,罗非鱼体型侧扁,体披圆鳞,侧面线分上下两段,鳍较大,背鳍有15条以上的硬棘,软条8—12条,腹鳍硬棘1条,软条5条、臀鳍硬棘3条,软条9—11条,尾鳍后缘平截式略呈弧形,不分叉,体色因种类、环境及其生殖腺发育状况而有不同,有的体表和鳍上呈现黑色斑点或条纹,在繁殖期间体色变化较大。 尼罗罗非鱼的体型较大,背较厚、口较小。体长为头长的2.9—3.1倍,为体高的2.4—2.6倍。体色呈暗棕色,背部较深,自鳃盖后方至尾柄有时有8—9条黑色条纹。背鳍和臀鳍的软条膜有许多褐色斑点,尾鳍8—10条整齐的条纹,在生殖期间,雄鱼的胸鳍基部和尾端鳞片呈微红色,背鳍上缘红边不明显。 奥利亚罗非鱼体型基本与尼罗罗非鱼相似,但两者明显的区别是尾鳍的条纹状上,尼罗罗非鱼为黑色垂直条纹,奥利亚罗非鱼为紫色不垂直而为点状的条纹。 由于莫桑比克罗非鱼个体较小,已很少养殖,奥利亚罗非鱼较多的是作杂亲本使用,目前主要养殖品种是尼罗罗非鱼及通过杂交产生雄性化罗非鱼。 二、生活习性 罗非鱼要求较高的水温,适温范围是18—38℃,在26—30℃生长最快,低于15℃时行动呆滞,不摄食少动,据测定,尼罗罗非鱼的临界温度为8.61±0.15℃,而奥利亚罗非鱼为7.13±0.07℃。致死温度,尼罗罗非鱼为6.14±0.11℃,而奥利亚罗非鱼3.95±0.24℃。所以,在北方地区自然条件下饲养罗非鱼,应注意适时捕捞,对它的保种越冬工作不可忽视。罗非鱼能耐低氧,溶解氧降到1.5毫克/升时仍能正常生活,1.0—1.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0.3—0.4毫克/升时窒息死亡。 三、食性 罗非鱼是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游生物;成鱼的食物种类很多,各种藻类、嫩草、有机碎屑、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等都是摄食对象,并能消化其它鱼类不能消化的蓝藻和绿藻,还能直接吞食各种人工饲料和部分有机肥料。

罗非鱼介绍及图片

罗非鱼介绍及图片 一、外貌特征 罗非鱼是一群中小型鱼类,它的外形、个体大小有点类似鲫鱼,鳍条多荆似鳜鱼。广盐性鱼类,海淡水中皆可生存。 罗非鱼养殖现在已经发展到全世界的许多国家,我国养殖的罗非鱼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红色罗非鱼4种。 二、生活习性 1、适应性强 罗非鱼生长与温度有密切关系,生长温度16~38℃,适温22~35℃,是一种广盐性鱼类,海淡水中皆可生存,耐低氧,一般栖息于水的下层,但随水温变化或鱼体大小改变栖息水层。 2、食性杂

罗非鱼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池塘中的罗非鱼,消化道内含物大部分是有机碎屑及其他植物性饲料(如水草类、商品饲料等等),其 次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少量底栖动物。 3、耐低氧 罗非鱼耐低氧能力很强,窒息点为0.07~0.23毫克/升,水中溶氧1.6毫克/升时,罗非鱼仍能生活和繁殖。水中溶氧3毫克/升以上时, 生长不受影响。 4、不耐低高温 罗非鱼的生存温度范围为15~35℃。当水温低于15℃时,罗非鱼处于休眠状态。罗非鱼**临界温度约40~41℃,**适宜生长温度为28~32℃,罗非鱼繁殖温度在20℃以上。 5、繁殖能力强 罗非鱼性成熟早,产卵周期短,口腔孵育幼鱼,繁殖条件要求不高, 大水面积静止水体内自然繁殖。 三、营养价值

经测定每100克肉中含蛋白质20.5克,脂肪6.93克,热量148千卡,钙70毫克,钠50毫克,磷37毫克,铁1毫克,维生素B10.1毫克,维生素B20.12毫克。 1、罗非鱼蛋白质含量高,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特别高,必需氨基酸组成平衡且含量丰富,属于优质高蛋白产品。鱼蛋白与肉类蛋白相比更易于人体消化和吸收,摄取的营养会被毫无浪费地充分利用。 2、罗非鱼视黄醇含量高,视黄醇有助于防治夜盲症、视力减退,有助于治疗多种眼疾,维护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祛除老年斑,促进发育,强壮骨骼,维护皮肤、头发、牙齿、牙龈的健康,有抗呼吸系统感染作用。 3、罗非鱼牛磺酸含量高达210-220毫克/100克,牛磺酸可与EPA 和DHA媲美,能够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中性脂肪,调节血压,强化肝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视网膜发育,帮助视力恢复。而畜肉中牛磺酸的含量很低,如牛肉中含量仅为32毫克/100克,鸡肉中一点都没有。

养殖罗非鱼100个基础知识问答

养殖罗非鱼100个基础知识问答 一、认识罗非鱼 1.罗非鱼的原产地在哪里? 罗非鱼最初分布于南非,后来逐渐遍及整个非洲大陆的淡水和沿岸的半咸水水域,为非洲湖、河的主要经济鱼类。以色列是拥有罗非鱼自然分布的唯一亚洲国家。 2.人工养殖的罗非鱼主要有哪些种类? 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分类上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鲡鱼科、罗非鱼属,约有100多种。目前,各国已进行养殖的主要种类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伽利略罗非鱼和齐利罗非鱼等。 3.罗非鱼具有哪些优点? 由于罗非鱼具有繁殖力强、生长快、耐粗食、抗病力强、肉质细腻鲜美等诸多优点,凡处于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罗非鱼养殖,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罗非鱼已是国际上养殖最广泛的品种之一,是继三文鱼和对虾之后第三大国际贸易水产品,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世界各国推荐养殖的主要品种。 4.我国引进的罗非鱼主要有哪些品种? 我国自1956年首次从越南引入莫桑比克罗非鱼,因其形状似鲫鱼,故又称非洲鲫鱼,此后先后引入各种罗非鱼。1978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引进尼罗罗非鱼,是最早引入我国的尼罗罗非鱼,目前养殖地区也较多。1988年,湖南湘湖渔场从埃及尼罗河阿斯旺坝下游引进尼罗罗非鱼,该鱼在一些地区有养殖。1992年,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从美国奥本大学引进了原产于尼罗河下游的尼罗罗非鱼,也有一些良种场采用该种鱼。1999年,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又从埃及农业和农

垦部水产研究中心实验室引进了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现已推广到许多地区。奥利亚罗非鱼则主要是1983年由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从美国奥本大学引进,该种鱼主要用于与尼罗罗非鱼杂交以生产全雄罗非鱼,也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奥利亚罗非鱼。另外,其他一些单位也多次引进了各种罗非鱼。 5.奥尼鱼是什么品种? 奥尼鱼是指奥利亚罗非鱼(雄)与尼罗罗非鱼(雌)杂交所得的杂交鱼,由于这两种罗非鱼不同的性别决定机制,使杂交后代雄性率极高,如所用亲鱼纯度较高,雄性率可达95%以上,甚至100%。由于罗非鱼雄鱼比雌鱼生长快40%~50%,奥尼杂交鱼又比双亲生长快20%~30%,养殖高雄性率奥尼鱼,可大大提高产量。同时,因罗非鱼繁殖力强,单纯养殖尼罗罗非鱼,池塘中会由于有大量小苗而影响了养殖产量和成鱼规格,最终影响养殖效益;而养殖高雄性率奥尼杂交鱼,则避免了罗非鱼的过度繁殖,保证了产量和规格。另外,奥尼杂交鱼在起捕率、加工出肉率等方面也均优于亲本。因此,奥尼杂交鱼已得到广大养殖户的认可,是目前我国主要的罗非鱼养殖品种。 6.吉富罗非鱼来源于哪里? 吉富罗非鱼是由菲律宾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从1988年开始,以四个非洲品系(埃及、加纳、肯尼亚、塞内加尔)和四个亚洲养殖品系(以色列、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的尼罗罗非鱼为基础群,采用家系选育方法进行选育,取名为“Gift”。1994年,上海水产大学引进了其F3代,称为吉富鱼。从2002年开始,逐渐在我国罗非鱼主产区海南、广东、广西等地推广养殖,最大特点是生长速度较快。 7.“新吉富”罗非鱼是什么品种?

最全的钓罗非鱼资料

最全的钓罗非鱼资料 钓罗非杂谈(上) 一、罗非简介 罗非,又名非洲鲫鱼,为原产非洲内陆之热带慈鲷科,耐寒度较差,体型不大,经济价值极低。后经多次改良,不但成长迅速、繁殖力更强,且体形变肥硕、肉质转佳,耐寒度也降至摄氏8度左右,成为养殖主流鱼种之一。生长环境与水质良好的罗非鱼,没有土味或腥味,可媲美海洋鲷鱼,肉质细嫩且富弹性、骨少味鲜,可做生鱼片,在台湾被称为「台湾鲷」,已成出口大宗,加上跃居垂钓对象鱼之首选,是属低成本高利润的养殖鱼种。 罗非属底栖之广盐性鱼类,耐盐度与耐污染度颇高,食性虽广而杂,仍以偏好腥肉为主,食量颇大。群居性与领域性强,对它鱼种具攻击性,生性胆大粗犷,不像其它鱼种那么怕惊扰,无论声响、倒影,或直接扰乱水体,对它都不太有影响,甚至会跑到钓者脚边来觅食。因此,初学垂钩者,罗非鱼就是最好的垂钓对象。不过,罗非的腹鳍、背鳍坚硬刺手,被轻扎会血流不止、疼痛异常,甚至出现伤口愈合不易情形,所以摘鱼时要特别小心。唯其只在摄氏16~32度之适宜水温下,就饵意愿较高,所以垂钓罗非鱼,季节、温度与鱼层选择很重要,是一种「虽好钓、却不易钓好」的鱼种。 罗非遇缺氧时虽会浮头,但却属耐低氧的鱼种,公斤级大鱼甚至在离水二小时后仍可存活,显见其生命力之顽强。浮头后,常可见整群之罗非在水面张嘴,十分壮观;一个池子鱼量的多寡,从此处可一目了然,是无法掩饰的。当然,罗非既属底栖鱼种,此时就不用期待它们会就饵了,所谓「神仙难钓午时鱼」、「看得到、钓不到」,正是描述此一情境。虽整群浮头,不过,还是有一些方式可以让钓况逆转的,此是后话。 二、罗非的食性与口癖 全世界的罗非号称七百多种,名称之多可想而知。但一般人所说的罗非鱼,多指被养殖于人工池中,吃饲料长大,口癖变化不大的改良品种而言,体型硕大齐一,利于垂钓,常见偏名有福寿鱼(台湾)、尼罗鱼、非洲仔等。而那些流浪到野塘、水库或溪湖等水域繁殖的罗非鱼,品种则参差不齐,大小与口癖也不一致,甚至有只吃石上青苔者,很难一概而论,较不利于垂钓推广。 如果,有人问起「溪钓野罗非」该用何饵料时,千万不要回答「冷冻饵」,因为那些野罗非,多是识青苔却不知肉味为何物,未必会买帐。因习惯性的因素,罗非对完全没有尝过的饵料,需一段期间来适应,即使一个全新口味的高档「冷冻肉饵」,在青苔环伺的溪河中,也要给一点时间熟悉才行;等吃上瘾后,就会形成所谓的「口癖」,以后要不吃都很难了。 很多人钓罗非时常被饵料所困惑,面对眼花撩乱的偏方与添加物,心中不免存疑,但似

罗非鱼九种常见疾病的防治

罗非鱼九种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肥胖症 [病原]长期投喂低蛋白、高脂肪、高糖类和缺维生素的饵料,造成罗非鱼脂肪代谢障碍,脂肪大量贮积,鱼体肥胖,抗病能力降低。 [症状与诊断]患肥胖症的罗非鱼呈全身性脂肪细胞增生、脂肪浸润,特别是腹腔内的脂肪组织以及脏器周围的脂肪组织显著增加,患病鱼腹腔内脂肪组织可达体重的3%-5%,肝脏呈淡黄色,肝组织高度脂肪变性,肝细胞萎缩。将整块肝组织剪下放在水中,会浮在水面上,而正常肝脏会立即沉入水底。 [流行与危害]工厂化养殖罗非鱼,密度高。若饵料营养不当,容易发生此病。该病主要危害性成熟个体。患病鱼抗病能力低,容易感染大肠杆菌和气单胸菌等病。肥胖症为条件致病菌的感染创造了条件。肥胖症继发细菌感染对罗非鱼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预防与治疗](1)改进饵料配方,尽量满足罗非鱼正常生长的需要。饵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B、维生素C和维生素E。也可增加一些天然饲料。(2)该病主要危害性成熟个体,应及时起捕成熟个体上市,可养活损失,缓解病情。(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水质清新鲜,定期服用抗菌素。 二、运动性气单胞菌病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该菌广泛存在于正常鱼肠道中和池塘水中,属于条件致病菌. [症状与诊断]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罗非鱼疾病,从症状表现来看,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即肠炎型和体表溃烂型.前者主要表现为肛门发红,肛门附近的皮肤发红;解剖观察可见肠道充血发红.后者主要表现为病鱼体表呈现斑块溃烂。 [流行与危害]肠炎型运动性气单胞菌病主要危害体重100克以下的罗非鱼,特别是10克以下的稚鱼.体表溃烂病在工厂化养殖和越冬期的罗非鱼鱼和和新鱼中均有发生.罗非鱼养殖密度高,容易造成鱼体损伤,加上溶氧低,水质条件差,病原菌数量增加快,很容易发生体表皮肤溃烂病.严重发病池感染率可在50%以上。 [预防与治疗] (1)用水体终浓度为0.5毫克/升-1毫克/升的呋喃唑铜全池遍洒,每天1次,连用2天.(2)1毫克/升漂白粉(含氯量30%)全池涮洒。(3)每100千鱼体重用2克呋喃唑酮拌入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天。(4)加强入期间的饲养管理。水温保持在20度,投饵应少而精,及时捞去残饵;注意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定期洒些石灰水,使水保持弱碱性,可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三、车轮虫病[病原]车轮虫。 [症状与诊断]车轮虫寄生于罗非鱼的皮肤,鳍和鳃等与水接触

罗非鱼的种类

罗非鱼的种类 1.尼罗罗非鱼 原产于非洲东部、约旦等地。背鳍边缘黑色,尾鳍终生有明显的黑色条纹,呈垂直状;喉、胸部白色,尾鳍末端不达臀鳍的起点,体侧具有8~10条横带纹,尾柄背缘有一黑斑;尾柄高大于尾柄长。尼罗罗非鱼具有生长快、食性杂、耐低氧、个体大、产量高和肥满度高等优点,因而在我国许多地区可单养或作杂交亲鱼用。 2.奥利亚罗非鱼 原产于西非尼罗河下游和以色列等地。喉、胸部银灰色;背鳍、臀鳍具暗色斜纹;尾鳍圆形,具银灰色斑点,奥利亚罗非鱼比尼罗罗非鱼耐寒、耐盐、耐低氧、起捕率高;特别是它们的性染色体为ZW型,与尼罗罗非鱼杂交可产生全雄罗非鱼,故常用作与尼罗罗非鱼杂交的父本。 3.莫桑比克罗非鱼 原产于非洲莫桑比克纳塔尔等地。它与尼罗罗非鱼的区别在于:尾鳍黑色条纹不成垂直状;头背外形呈内凹;喉、胸部暗褐色;背鳍边缘红色,腹鳍末端可达臀鳍起点;尾柄高约等于尾柄长。因引进过程中忽视提纯育种工作,造成品种退化,只用作福寿鱼杂交鱼的母本。 4.红罗非鱼 是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突变型种间杂交后代,它身体具美丽的微红色和银色小斑点,或偶有少许灰色或黑色斑块。红罗非鱼是罗非鱼中生长速度较快的一种,杂食性,繁殖力强,广盐性,疾病少,个体大,体色美,肉味鲜,在广东和港澳地区很受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欢迎。 5.奥尼罗非鱼 奥利亚罗非鱼雄鱼和尼罗罗非鱼雌鱼的杂交种,外形与母本相似,生长快,雄性率高达93%,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且起捕率高,现正成为罗非鱼主要的养殖品种。 6.福寿鱼 莫桑比克罗非鱼雌鱼和尼罗罗非鱼雄鱼的杂交种。具有杂食性、疾病少、生长快和产量高等优点,但因体色黑和含肉率低影响其养殖的发展。

世界渔业概况

3 国内外渔业发展概况 (2) 3.1世界渔业发展概况 (3) 3.1.1 世界渔业资源状况 (3) 3.1.2 水产品成为世界贸易大宗产品 (4) 3.1.3 世界水产品贸易概况4、5 (4) 3.1.4 世界水产品生产概况6、7、8 (5) 3.1.5 世界水产品加工业概况 (7) 3.1.6 世界先进渔业大国发展主要特色 (7) 3.1.7 世界渔业发展的趋势15、16、17 (11)

3 国内外渔业发展概况 3.1 世界渔业发展概况 3.2 我国渔业发展概况 3.3渔业产业结构的演化 3.4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5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渔业可持续发展 3.6渔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资源、技术、资金、市场、政策、人才等)3.7 本章小结

3.1世界渔业发展概况 3.1.1 世界渔业资源状况 地球表面的总面积5.1亿km2,其中海洋面积为3.6亿km2,海洋占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的71%。国际上把世界海洋划分为16大渔区,即太平洋和大西洋各分为西北、东北、中西、中东、西南、东南六部分,印度洋分为东、西两部分,地中海,黑海及南极海区。按照渔业资源的丰富程度,世界海洋分为四大渔场,即北太平洋渔场、东北大西洋渔场、西北大西洋渔场、和秘鲁渔场。 海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世界海洋生物约20万种以上,其中海洋动物约18万种。从生物学上分,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鱼类资源、海洋无脊椎动物资源、海洋脊椎动物资源和海洋藻类资源。全世界鱼类约有2.5~3万种,其中海产鱼类超过1.6万种,但海洋捕捞种类的约有200种。其中年产量不足5万吨的占多数,约为140多种;超过100万吨的仅有12种,即狭鳕、大西洋鳕鱼、秘鲁鳀鱼、大西洋鲱鱼、鲐鱼、毛鳞鱼、远东拟沙丁鱼、沙瑙鱼、智利竹荚鱼、沙丁鱼、鲣、黄鳍金枪鱼等,它们约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1/3。海洋无脊椎动物估计有16万种,经济价值较大、目前已被人类利用的约有130多种,包括乌贼、章鱼、鱿鱼、贻贝、牡蛎、扇贝、蛤、蚶、砗磲、鲍鱼、红螺、对虾、龙虾、蟹、海参、海蜇等。大西洋西北部是世界上捕捞头足类的中心,年产约100万吨。大西洋中东部是世界上头足类捕捞的第二渔场,年产约30万吨。中国近海黄海、东海是以日本枪乌贼和大枪乌贼为主。据估计,世界大陆架和大陆斜坡上部海区内头足类的蕴藏量约800~1200万吨,有90%尚未开发。全世界有牡蛎200多种,中国沿海有20多种。贻贝有紫贻贝和翡翠贻贝、加州贻贝等。扇贝的种类也很多,分布广泛,世界各海洋都有。捕虾业是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渔业,世界上捕虾的国家达七、八十个,主要产虾国家是美国、印度、日本、墨西哥等。虾场主要分布在南美、中美、欧洲南部、中国、朝鲜和日本南部外海。蟹类种类很多,中国有600多种,绝大多数为海生,常见的有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等。在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是勘察加蟹和雪蟹,年产约15万吨。全世界的海参约1100多种,可供食用的约40种,从渤海湾、辽东半岛到北部湾的涠州岛、南沙群岛都出产海参。中国的海蜇资源是很丰富的,中国北方沿海常见的是海蜇、面蜇、沙蜇三种,分布于南海的是黄斑海蜇。联合国FAO对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年可捕量总体估计是,经济鱼类1.04亿吨,经济甲壳类230万吨,头足类1000万至1亿吨,灯笼鱼类1亿吨,南极磷虾1亿吨以上。1、2 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 一是过度捕捞引起的海洋生物资源衰退。随着世界各国海洋捕捞能力日益增强,现代化的捕捞能力迅速提高,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而逐渐衰退。大多数野生鱼种已被充分利用,越来越多的鱼种已经被过度捕捞。一些捕鱼行为,如底拖网捕捞回破坏海

鱼的养殖技术

红罗非鱼养殖技术 (也适用于养殖黑色罗非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罗非鱼适应能力强,产量高,适合池塘主养、混养、网箱和流水池高密度养殖。 1、养殖条件 红罗非鱼对水质的适应能力强,不论新、旧、深、浅的池塘均可养殖,与其它罗非鱼一样,红罗非鱼属热带广盐性鱼类,可在盐度0-30‰的水域中生活,耐低氧,适温范围15℃-32℃。高产池塘要求水源好,,盐度0-30‰,排灌方便,面积4-10亩,水深-3.0米,并配备1-2台的叶轮式增氧机。 2、苗种放养 对于淤泥较深的池塘,每年清理一次,淤泥厚度应在15cm以下。 放养前要进行池塘消毒,每亩可用75-100kg生石灰,约过5-7天后开始回水,每亩施已发酵腐熟的畜禽粪肥(基肥)150-250kg,施肥7天后放养红罗非鱼鱼种。 由于红罗非鱼苗种起捕运输易受刺伤,放养时用3%-5%的食盐水进行浸种处理7-15分钟。 池塘主养一般每亩放养红罗非鱼种2500-3000尾,同时混养鲢鳙鱼种各40-70尾,以控制水质;流水养殖可亩放5000-7000尾;与其它鱼混养时可亩放250-500尾;网箱养殖一般放养75-100尾/平方米。 3、投饲管理 红罗非鱼可摄食各种商品饲料和池塘里的生物饵料,主养应投喂

罗非鱼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含量在28%一32%较合适;按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方法投喂,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5%计算,每日分2-3次投喂,并根据天气、水质及摄食情况适当增减。 4、水质管理 高密度养鱼过程中鱼类粪便和剩料易导致水质变坏,因此,要对鱼池采取适当的换水或加注新水等方法进行调节,使水质保持淡褐色或黄绿色,在高温季节每月应追施磷酸一铵肥1-2次,每次每亩,透明度20-25cm。每亩每米水深用10-15kg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每月1次调节池水pH至微碱性。 5、鱼病防治 红罗非鱼抗病力强,正常养殖管理情况下很少得病,但在养殖条件不好时也会发病死亡,影响成活率。冬春季节受冻伤或运输、拉捕受伤容易引发水霉病,应尽可能避免。高温季节主要病为嗜水性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该病主要是养殖水质变坏、低氧、饲喂不善等应激因素导致致病菌的感染引起,该病可以用三黄粉、免疫多糖、维生素E、维生素C、肌醇、盐酸土霉素、磺胺类、氧氟沙星等进行预防和治疗。在高温季节宜少用或不用生石灰、二氧化氯、强氯精等消毒剂,调节水质应以有益微生物制剂为主,如光合菌、EM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每月2-3次,总之防治鱼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保持良好的水质,做好日常管理是防病的关键。

非洲三湖和三湖慈鲷介绍

非洲三大湖和三湖慈鲷简介 慈鲷原产于热带中南美洲、非洲及西印度群岛,因具有极高观赏价值而被引进全球各地,如今已是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最常见的外来鱼种。其中生活在非洲中部三大湖的慈鲷(非洲三大湖指坦干依喀湖、马拉威湖、维多利亚湖),因其变化无穷的色彩、强壮的体魄、优雅的体型、超强的水土适应能力,已成为观赏鱼种的最佳选择,这就是我们平时所熟知的三湖慈鲷。其实在非洲大陆慈鲷科鱼种被发现逾700余种,除了三湖慈鲷外还有众多的非三湖慈鲷,除了极西北和非南区域外,几乎随处可见其身影。 三湖慈鲷能够成为进化最为成功的鱼类之一,是因为它们有许多让其它鱼类无法企及的共性,可在非同寻常的环境中生存,比如生活在ph值高达8.5的水质中,盐水、温水、低溶氧水水域等,三湖慈鲷另一个种群庞大的原因是它独特的护卵方式,通过口腔孵育,这种独特的口卵方式,极大地保证了幼鱼的成活率。同时这也是三湖慈鲷进化成功的又一佐证。 三湖慈鲷中最引人入胜的当选坦干依喀湖慈鲷(简称坦湖慈鲷),因其在三湖中形成时间最久,湖深度也最深,各种地貌的冲击加上河流的流入,所以矿物质含量极高,湖水清澈,千变万化的体型、色彩和进食繁殖行为让爱好者更加投入其中。坦湖慈鲷既拥有体长90cm的全世界最大的90天使,也拥有像卷贝这种体长仅有3cm左右的袖珍慈鲷,多变的色泽虽然带来了区分上的困难,但相对也会给爱好者带来不同的乐趣。

相对于坦干依喀湖湖水的清澈透亮,马拉威湖的水体受地质关系的影响,沉淀物过多,不如坦湖清澈,而是有点浑浊,所以为了更加方面交配,马湖慈鲷一般以体色闻名于世,比如全身泛着金黄色光泽的非洲王子和拥有深蓝色光泽的阿里,可谓马湖慈鲷中最具代表性的鱼种。 维多利亚湖因人类环境的过度破坏,慈鲷种群已经大大减少,目前,维湖慈鲷大致分作五个属,虽然这些属在分类上还有不少争议,但是,还是可以就外型及食性来区分其差异性。维湖慈鲷比较著名的像黑金刚、绿魔王、翡翠王子、七彩天使等,色彩主要是由黑、红、蓝等色彩所组成。 前言:非洲是古老而神秘的,非洲东部的三大湖泊:坦干伊克湖、马拉威湖和维多利亚湖更是非洲慈鲷爱好者心目中的圣殿。 坦干伊克湖(Tangnyi Lake) 湖水澄明有如玻璃般的清澈,长650公里,深1500公尺,这个位于东非大地沟中的坦干伊克湖是世界上最老和第二深的美丽湖泊。 坦湖的美丽是大自然的杰作,而她的无尽资源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祝福,湖水中养育着超过300种的鱼类,比整个欧洲的鱼种还要多,其中不少的种类在全世界只有在这个湖看得到,光是和慈鲷有关的鱼种就占了湖中300多种鱼的三份之二。在它们这些鱼种之中“黄珍珠雀”总是会成群的游,每一只珍珠般色泽的鱼都在岩礁间狩寻小虾和其他微生物来进食;而另一种类的慈鲷

我国罗非鱼养殖概况及其市场分析

Open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 水产研究, 2014, 1, 22-28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3718009759.html,/journal/ojfr https://www.360docs.net/doc/3718009759.html,/10.12677/ojfr.2014.11003 Present Status of Tilapias Culture in China Mainland Haiying Wang, Guangjun Wang*, Jun Xie, Deguang Yu, Wangbao Gong Pearl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Guangzhou Email: *gj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3718009759.html, Received: Feb. 13th, 2014; revised: Feb. 21st, 2014; accepted: Mar. 2nd,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371800975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tilapias began in the 1950 s. Since 1990 s, the output of tilapias has de-veloped very quickly. In 2010, the total output of the tilapias in China mainland was about 1,331,900 tons, and 1,442,000 tons in 2011, 1,450,000 tons in 2012. The tilapias have been the major species for freshwater cultivation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tatus of cultivation of tilapias was outlined, and the market at home and abroad was analyz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lapias culture industry. Keywords Tilapias; Present Status; Aquaculture Model 我国罗非鱼养殖概况及其市场分析 王海英,王广军*,谢骏,余德光,龚望宝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州 Email: *gj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3718009759.html, 收稿日期:2014年2月13日;修回日期:2014年2月21日;录用日期:2014年3月2日 摘要 我国罗非鱼养殖始于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以后其产量飞跃发展,2010年达到133.19万吨,2011年产*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