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渔业概况
全球观赏渔业发展概况(3)

16 . 95 . 1 . 39
7. 7
9 5 O8 l l 9 22 8 41 7 1 6 l 9 2 7
新 加坡
20 4 1 2 7 76 9 2 5 94 4
8. 0 1 6 4. 0. 6
86 . 1 5 0.
马来 西 亚 菲 律 宾
5观 赏鱼的需求
5 1进 口市 场情况 . 全球 观 赏鱼 的进 口态势 与 出 口 态 势 密 切 相 关 。据
F O有关 数 据 显示 , 1 7 A 自 96
年 以来世 界观 赏鱼 贸易 已有 较 大的发 展 , 口额 17 进 9 6年 为3 0 3 3万 美 元 , 9 7 年 为 17
[ 8 Bool si J Se at E zn eoiet no rlt 1 ] l s w k W , t rM .O oedt fai f aayc g a w xi o p i
sels o o n te sfhl l ( a aeai )[ ] hl h pi n i h osel a i f s t c m My r r n a J.
坡 、 里 兰卡 、 斯 加勒 比海地 区 、 肯尼 亚 、 里求斯 及 毛
红海 沿岸地 区 ; 水 品 种 主要 来 自东 南亚 国家 和 淡
地 区。
[4 张继彪 , 1] 郑正 , 叶林 , 辐照对敌 草隆的降解过 程及毒性 等.
9 8.
变化分析 [ ] 环境科学 , 0 , ( ) 1 6 1 7 . J. 2 8 2 5 :3 9— 5 0 9 3
美 国是 世界 上进 日观 赏鱼 最多 的
5 2 1美 国 ..
鲇、 神仙 鱼 、 蓝三 角 、 甲鱼 及鳅 科 鱼 类 。主要 供 马 应 国为新 加坡 、 克 、 捷 以色 列 、 t 、 E本 马来西 亚 、 印
海洋资源一

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
D.中国目前只能在近海渔场发展海洋捕捞 和海水增、养殖业
4.人类在海洋中的捕鱼量90%以上来自( C)
A.寒流流经的海区
B.暖流流经的海区
C.大陆架水域
D.大洋中部深海区
5.沿海大陆架海域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是因为( A B ) A.阳光集中 B.有江河流入海洋带来的富含营养物质的泥沙 C.浮游生物较少 D.生物光合作用弱
(1)渔场的形成 (2)世界渔场分布 (3)世界渔业生产活动概况
向
日
葵
海
蝎子鱼
星
水母
海石花 海蛇
东北大西 洋渔场
东南大西洋渔场
北太平洋渔场
西北大西洋 渔场
东南太平洋渔场
世界渔场的形成
大陆架海区
①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 用强。
② 入海河流带来营养盐类
温带海区
冬季底层海水上泛
表
层
寒暖流交汇处
养
海水发生搅动
下列矿产各分布在ABC中的哪一地带?
近岸带滨海砂矿(A)砂、贝壳等建材和金属矿产 不均衡 大陆架浅海海底(B)石油、天然气、煤等
海盆(C)
深海猛结核
(二)海洋油气的生产过程
勘探
地震波
开采
海上钻井平台
运输
船舶或海底管道
海上钻井平台
练习
1.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是(C )
A.加拿大、中国
B.中国、日本
6.目前,海水运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 A,D)
A.潮汐发电
B.洋流发电
C.海啸发电
D.东北大西 洋渔场
东南大西洋渔场
北太平洋渔场
西北大西洋 渔场
东南太平洋渔场
世界渔业捕捞装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渔业捕捞装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一.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捕捞装备的现状国外渔业发达国家以及我国远洋渔业的捕捞作业方式主要是:拖网、围网、延绳钓、鱿鱼钓等方式。
由于200海里渔业专属经济区划分,以及渔业资源问题,使渔船作业海区离基地渔港越来越远,所以海洋渔业发达国家在发展远洋渔业中都特别注重发展大型或特大型渔船,特别是拖网和围网渔船。
大力发展围网船和钓捕船进行中上层鱼类资源开发,采用严格的配额制度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
国外大型拖网船,其总长达到140多米,船宽18米多,航速达17kn,鱼舱容积达11320m3,绞纲机拖力达到100多吨,速度快,效率高,该船主要进行中上层拖网。
国外大型化的渔船还有金枪鱼围网船,其船长也达到100多米,航速也达到17kn。
围网、拖网捕捞装备一般都是采用了先进的液压传动与电气自动控制技术,设备操作安全、灵活、自动化程度高。
金枪鱼围网最早在美国发展起来,随后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等国家也快速发展金枪鱼围网。
我国近年来开始发展该产业,但捕捞渔船和捕捞装备都是从国外购进的二手设备。
金枪鱼围网捕捞装备的主要生产国是美国、西班牙和日本等国,其中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大型金枪鱼围网技术水平较高。
美式金枪鱼围网作业方式的设备较多,但效率比目式高。
由于金枪鱼生活习性的特点,需采用专业化的金枪鱼围网渔船及捕捞装备,且要求该类渔船具有快速性和良好操纵性,其中动力滑车的起网速度、理网机控制以及其它捕捞设备的操作协调性都比一般围网作业的要求高。
先进的金枪鱼围网捕捞设备主要包括:双卷筒括纲绞机、支索绞机、吊杆绞机、变幅回转吊杆、动力滑车、理网机等设备组成,所有设备都采用中高压传动以及自动化电气控制技术,大部分捕捞作业都是由设备自动完成,降低了渔捞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生产安全性和捕捞效率。
其它围网作业也是日本、美国和欧洲比较发达。
欧洲围网作业除采用纹纲机、理网机外还常采用多滚筒起网机,整个围网作业基本实现自动化操作,其作业效率相当高。
渔业行业市场分析

渔业行业市场分析随着人类对水产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渔业行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虽然在世界各地,渔业的规模和覆盖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无可否认的是,全球的渔业产值和就业人数都是十分庞大的。
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报告,全球的渔业行业每年的产值约为2300亿美元,而从渔业产业链上看,渔业资源开发、捕捞、加工和销售等环节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一、世界渔业情况(一)世界水产资源世界各地的水产品资源差异巨大,但可以大致分为两个主要类别:野生水产和养殖水产。
野生水产包括海洋水产和内陆水产,而养殖水产主要是农业部门的产物。
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报告,野生水产品占世界食品供应量的15%,其中海洋水产约占90%,内陆水产约占10%,同时养殖水产品的供应占到另外85%。
然而,在海洋捕捞方面,往往会因非法捕捞、超捕等问题导致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捕等问题。
(二)渔业行业现状在目前的渔业行业中,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报告,许多国家的渔业规模过度扩张,导致了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
同时,高竞争压力和价格不稳定问题也会导致渔业规模过小或者物资经营盈利的难度。
此外,渔业行业还面临着渔业科技创新的不足,人力、物力和财力等问题。
(三)中国渔业行业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渔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渔业商品出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国之一。
中国的渔业资源巨大,但由于历史和外部环境等原因,中国的渔业行业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例如,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捕等问题、过度依赖出口等现象等。
二、渔业行业市场概况渔业行业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涉及到渔业资源、渔业生产设备、渔具、加工设施、作业船等众多方面。
主要市场可分为三大类。
(一)渔业资源市场渔业资源市场是渔业行业中的核心市场,主要包括海洋水产品、内陆水产品、稻田及其它养殖水产等。
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需求的增加,渔业资源市场已经逐渐向更为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国内外渔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渔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当今世界的渔业在高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形势下即将迈向二十一世纪。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深刻影响着世界渔业发展进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各个经济时代的主要区别不是生产什么,而是怎样生产”。
在新技术革命时代,渔业生产的对象没有变,仍然是仍然是捕捞、养殖、加工、销售等,但科学技术对怎样捕捞、怎样养殖、怎样加工、怎样销售、怎样管理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尽管世界渔业的资源量在衰退,而渔获量却在增加,养殖产量在大幅度地增长,水产品主要来自捕捞的比例正在改变,这主要利益于科学技术的推进。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资源危机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确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使社会飞速地发展,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也带来了危机,而最终摆脱危机的办法还得依靠科学技术,这就是高科技时代发展的辩证。
一、世界渔业发展的总体趋势1、渔业正成为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领域今天,世界人口每年以8700万的速度增加,而耕地则从1961年的人均0.44公顷降到目前的0.26公顷。
预计到2050年将下降到0.15公顷,土地将出现严重短缺的局面。
然而,今天人类食物的90%是在耕地和牧场上生产的,只有10%来自地球的水域。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人增地减粮食紧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严峻问题,而是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
因此,世界经济要持续发展将更多地依靠海洋,如何开发海洋和内陆水域,如何开发新的食物来源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
一场全球性的“蓝色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人们曾把本世纪60年代通过矮化基因育成的稻麦高产品种,称之为“绿色革命”,后来又把畜牧业上的重大技术变革的成就称之为“白色革命”,把向水域索取食物的重大技术变革称之为“蓝色革命”,把耕海牧渔看作是节粮、节水、节地型立体农业的一部分。
水产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
2024年海洋渔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海洋渔业市场前景分析引言海洋渔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品来源之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海洋渔业市场前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海洋渔业市场前景进行分析,以提供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明智决策的信息。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根据最新的数据,全球海洋渔业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
而且,预计未来几年内这一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
这种增长主要是由于全球人口的增加,以及对海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海洋渔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渔业技术的改进,海洋渔业的生产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这使得渔民能够更好地捕获更多的鱼类和海产品,从而推动市场规模的增长。
市场驱动因素海洋渔业市场的增长受到多个因素的驱动。
首先,人口增长是其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也在增长。
而且,鱼类和海产品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的食物选择,因此对其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其次,消费者对可持续渔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海洋资源的有限性,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采用可持续渔业技术的产品。
这种技术可以减少过度捕捞和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保护海洋资源。
另外,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也对海洋渔业市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政府通过提供资金和促进研发来支持渔业技术的改进。
此外,他们还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保护海洋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最后,全球化也为海洋渔业市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加强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和合作,使得海洋渔产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通。
但是,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产品质量监管和市场竞争加剧等。
市场前景基于以上驱动因素,海洋渔业市场的前景看好。
预计未来几年内,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海洋渔业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可持续渔业技术的改进,海洋渔业将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这将有助于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并保护海洋资源。
【高中地理】[地理]: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分布的情况如何
![【高中地理】[地理]: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分布的情况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2391a47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9.png)
【高中地理】[地理]: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分布的情况如何【高中地理】[地理]: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分布的情况如何?世界海洋渔业的分布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渔业资源的数量,二是渔业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程度。
渔业资源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浮游生物的丰度,浮游生物是鱼类的主要食物。
因此,不同海域的浮游生物数量决定了海洋鱼类和渔场的分布。
大陆架是浮游生物的世界。
这里海水较浅,阳光透入好,水温较高,宜于浮游生物繁殖。
大陆架*近大陆,河流从陆地上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滋养浮游生物。
大洋底海洋生物遗体腐烂后也能分解出许多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在海水中分布是不均匀的,以下层为最丰富。
大陆架海域,随着波浪、潮汐、海流等海水运动,或者是由于上下水温不同而形成的海水垂直运动造成水体混合,下边的营养盐类被翻到上层供浮游生物食用。
因此,大陆架海域营养丰富,浮游生物多,是海洋鱼类云集之场所。
世界海洋渔业产量的80%以上是在仅占海洋面积8%的大陆架水域捕获的。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海域往往是冷暖洋流交汇的地方。
当两股不同温度的洋流相遇时,海水温度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的持续垂直运动,使海床上的营养物质漂浮起来滋养浮游生物,从而吸引大量鱼类游泳。
世界上有几个大型渔场都有这样的自然条件。
例如,西北太平洋渔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渔场,尤其是日本北海道和中国东部沿海渔场,位于日本暖流(日本称为“黑潮”)和黑潮寒流(日本称为“前潮”)的交汇处,占世界渔场面积的四分之一;东北太平洋渔场有北太平洋暖流和阿留申冷流的交汇处;以纽芬兰为中心的西北大西洋渔场主要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冷流的交汇处;以北海为中心的东北大西洋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和北极寒流的交汇处。
从纬度上看,上述几个大渔场都处在中高纬度的温、寒带地区,而热带水域渔业资源贫乏。
这主要是因为寒、温带水域多风暴,风大浪大,加速了海水的垂直运动;同时,由低温造成表层冷水下沉,引起海水上下混合,使下层营养盐类上翻,利于浮游生物及渔类繁育。
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

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日本:日本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便注意发展远洋渔业。
l898年日本开始实施远洋渔业奖励法。
1930年日本的母船式底拖网渔业开始在白令海作业,1932年其母船式鲑鳟流网作业于堪察加沿海,1934年其母船式捕鲸船队开始出现于南太平洋。
此外,其金枪鱼渔业到达日本东方2000海里的选洋海域作业;拖网渔业则远航到澳洲、北美西岸和南美东岸南部的巴塔哥尼亚外海进行生产。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远洋渔船进出于各大洋。
到20世纪末,日本年渔获量已达1000万吨上下,其中20%是远洋渔业的产量。
前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凭借其庞大的渔船队开发世界各大洋的渔业资源。
即使在进入实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新时代,也没放弃远洋渔业。
他们继续派出调查船到世界各海域探索新渔场和新捕捞对象,使其渔获量仍名列世界前茅。
1973年日本远洋渔业的产量达399万t(为历史最高纪录),但其后日本远洋渔业先后遭到两次(1973年和1978年)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以及世界进入200海里时代的冲击等产量逐年减少,1980年减至216万t,1995年减至92万t,2006年竟减至50万t,一蹶不振。
现下的日本远洋渔业生产,是由远洋单拖、远洋双拖、远洋金枪鱼围网、远洋金枪鱼延绳钓、远洋鲣鱼竿钓、远洋鱿钓等渔业组成。
2006年日本远洋产量为50万t,其中远洋单拖得产量为8.0万t(占16%),比2005年的7.2万t增加了11%,主要在北太平洋中部的天皇海山(公海)、西北大西洋的格陵兰以南(公海)、南极半岛(公海)、新西兰和副歌蓝岛等水域作业;远洋双拖的为0.7万t(占1%),比2005年的0.6万t增加了16%,主要在东,黄海作业;远洋金枪鱼围网的为19.2万t(占38%),比2005年的19.3万t减少了1%,主要在中西太平洋作业;远洋金枪鱼延绳钓的为10.5万t(占21%),比2005年的13.7万t减少了23%,主要在三大洋作业;远洋鲣鱼竿钓的为6.5万t(占13%),比2005年的9.1万t减少29%,主要在中西太平洋作业;远洋鱿钓的为5万t(占10%),比2005年的4.8万t增加了4%,主要在阿根廷、福克兰岛和秘鲁水域作业俄罗斯:俄罗斯渔业在苏联时期曾经十分发达,苏联渔船队在世界各大洋和本国海域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捕鱼作业,捕鱼量最高年份曾经达到世界第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国内外渔业发展概况 (2)3.1世界渔业发展概况 (3)3.1.1 世界渔业资源状况 (3)3.1.2 水产品成为世界贸易大宗产品 (4)3.1.3 世界水产品贸易概况4、5 (4)3.1.4 世界水产品生产概况6、7、8 (5)3.1.5 世界水产品加工业概况 (7)3.1.6 世界先进渔业大国发展主要特色 (7)3.1.7 世界渔业发展的趋势15、16、17 (11)3 国内外渔业发展概况3.1 世界渔业发展概况3.2 我国渔业发展概况3.3渔业产业结构的演化3.4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5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渔业可持续发展3.6渔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资源、技术、资金、市场、政策、人才等)3.7 本章小结3.1世界渔业发展概况3.1.1 世界渔业资源状况地球表面的总面积5.1亿km2,其中海洋面积为3.6亿km2,海洋占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的71%。
国际上把世界海洋划分为16大渔区,即太平洋和大西洋各分为西北、东北、中西、中东、西南、东南六部分,印度洋分为东、西两部分,地中海,黑海及南极海区。
按照渔业资源的丰富程度,世界海洋分为四大渔场,即北太平洋渔场、东北大西洋渔场、西北大西洋渔场、和秘鲁渔场。
海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世界海洋生物约20万种以上,其中海洋动物约18万种。
从生物学上分,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鱼类资源、海洋无脊椎动物资源、海洋脊椎动物资源和海洋藻类资源。
全世界鱼类约有2.5~3万种,其中海产鱼类超过1.6万种,但海洋捕捞种类的约有200种。
其中年产量不足5万吨的占多数,约为140多种;超过100万吨的仅有12种,即狭鳕、大西洋鳕鱼、秘鲁鳀鱼、大西洋鲱鱼、鲐鱼、毛鳞鱼、远东拟沙丁鱼、沙瑙鱼、智利竹荚鱼、沙丁鱼、鲣、黄鳍金枪鱼等,它们约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1/3。
海洋无脊椎动物估计有16万种,经济价值较大、目前已被人类利用的约有130多种,包括乌贼、章鱼、鱿鱼、贻贝、牡蛎、扇贝、蛤、蚶、砗磲、鲍鱼、红螺、对虾、龙虾、蟹、海参、海蜇等。
大西洋西北部是世界上捕捞头足类的中心,年产约100万吨。
大西洋中东部是世界上头足类捕捞的第二渔场,年产约30万吨。
中国近海黄海、东海是以日本枪乌贼和大枪乌贼为主。
据估计,世界大陆架和大陆斜坡上部海区内头足类的蕴藏量约800~1200万吨,有90%尚未开发。
全世界有牡蛎200多种,中国沿海有20多种。
贻贝有紫贻贝和翡翠贻贝、加州贻贝等。
扇贝的种类也很多,分布广泛,世界各海洋都有。
捕虾业是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渔业,世界上捕虾的国家达七、八十个,主要产虾国家是美国、印度、日本、墨西哥等。
虾场主要分布在南美、中美、欧洲南部、中国、朝鲜和日本南部外海。
蟹类种类很多,中国有600多种,绝大多数为海生,常见的有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等。
在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是勘察加蟹和雪蟹,年产约15万吨。
全世界的海参约1100多种,可供食用的约40种,从渤海湾、辽东半岛到北部湾的涠州岛、南沙群岛都出产海参。
中国的海蜇资源是很丰富的,中国北方沿海常见的是海蜇、面蜇、沙蜇三种,分布于南海的是黄斑海蜇。
联合国FAO对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年可捕量总体估计是,经济鱼类1.04亿吨,经济甲壳类230万吨,头足类1000万至1亿吨,灯笼鱼类1亿吨,南极磷虾1亿吨以上。
1、2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
一是过度捕捞引起的海洋生物资源衰退。
随着世界各国海洋捕捞能力日益增强,现代化的捕捞能力迅速提高,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而逐渐衰退。
大多数野生鱼种已被充分利用,越来越多的鱼种已经被过度捕捞。
一些捕鱼行为,如底拖网捕捞回破坏海洋鱼类的栖息地,捕走大量鱼种,破坏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动态平衡。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世界渔业和水产状况报告》指出,在全球野生鱼类种群中,52%已接近或达到可持续捕捞要求的最大限度,17%的鱼类被过度捕捞,7%的鱼类资源已经枯竭,而那些处于各国管辖权范围之外的国际水域内的鱼类更是岌岌可危,捕捞状况令人担忧。
报告指出,世界各海域的捕捞情况不尽相同,问题较为严重的是大西洋的东南部和东北部海域、太平洋东南部海域以及大西洋和印度洋中拥有金枪鱼的公海区域。
报告说,包括鳕鱼、大比目鱼、罗非鱼、金枪鱼和姥鲨在内的远海鱼类,由于其活动范围经常跨越国家海域界限或具有群集洄游习性,过度捕捞而面临枯竭的种类已达一半以上。
3二是水域污染日趋严重。
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废物和污染物流入了海洋。
海洋环境的污染源百分之八十来自地面。
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比例约是:城市污水和农业径流排放44%,空气污染33%,船舶12%,倾倒垃圾10%,海上油气生产1%。
海洋污染引起沿海生态环境改变,海洋生物的栖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坏,海洋里没有氧气的死亡地带数量持续增长。
3.1.2 水产品成为世界贸易大宗产品近年来,随着世界水产品产量的上升、消费者收入的增长、运输成本的下降以及农产品贸易协定的签订,世界水产品贸易不断发展,水产品已成为世界贸易的大宗商品。
据联合国统计署数据库统计,1992年世界水产品贸易额为343.61亿美元,1997年增长到471.03亿美元,2002年增长到520.38亿美元,2008年的894.7亿美元。
2002年以后,世界水产品贸易额以年平均9.5%的速度高速递增。
3.1.3 世界水产品贸易概况4、5除了将水产品作为食物和生活来源外,许多国家将渔业作为重要的出口创汇来源。
2001全球水产品贸易进口额为598.5亿美元,世界水产品出口总额为559.5亿美元。
世界水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水产品出口量占到世界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
水产品贸易是发展中国家赚取外汇的重要来源,发展中国家从水产品中获得的净外汇从1980年的37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80亿美元,这一净出口比其他农业产品例如大米、咖啡和茶要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国,2008年出口额101.1亿美元,其次是挪威(2008年66.3亿美元),泰国居第三(65亿美元),之后为丹麦、美国、加拿大、越南、欧盟、西班牙、智利等国家。
目前,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厄瓜多尔等国控制了全球虾类出口;泰国、科特迪瓦、菲律宾等国控制了金枪鱼的出口;摩洛哥、泰国、毛里塔尼亚、越南等国控制了海洋软体动物的出口;秘鲁、智利等国的鱼粉出口居世界垄断地位。
世界水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的水产品进口额占世界水产品进口的绝大部分。
据联合国统计署统计,2008年超过70%的水产品贸易进口额集中发生在美国、日本和欧洲三个地区。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进口国,占全球总量的约26%,2008年日本进口140.5亿美元;其次是美国(140亿美元);第三是西班牙(68.5亿美元);后面是法国、意大利、德国、中国香港、中国和韩国。
3.1.4 世界水产品生产概况6、7、8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日趋减少,发展渔业对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食物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海上捕捞与水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进步,世界水产品的产量不断上升。
1990-1992年世界水产品总产量为0.98亿吨,1999年为1.25亿吨,2002年为1.33亿吨,2006年为1.44亿吨(不包括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约为0.15亿吨)。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品总产量按4%左右的速度增加。
1999年世界水产品总产量为1.25亿吨,其中捕捞产量为0.92亿吨,养殖产量为0.33亿吨,分别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74%、26%;2006年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约为1.44亿吨,其中捕捞产量约为0.93亿吨,养殖产量约为0.51亿吨(不包括水生植物),分别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65%、35%。
从总体上看,世界水产品总产量中捕捞产量的比重大于养殖产量的比重,但是,养殖产量比重处于上升趋势,捕捞产量比重处于下降趋势。
目前全球海洋捕捞渔业的潜力已经被挖掘,而水产养殖的全球产量持续增长。
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中国,养殖产量的比重为65%。
10、11、12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世界海洋捕捞渔业的产量及分布。
2002年世界主要海洋捕捞区域产量为,西北太平洋(21.4百万吨)、东南太平洋(13.8百万吨)、东北大西洋(11.0百万吨)、中西部太平洋(10.5百万吨)、东印度洋(5.1百万吨)、西印度洋(4.2百万吨)、中东部大西洋(3.4百万吨)、东北太平洋(2.7百万吨)、西北大西洋(2.2百万吨)、中东部太平洋(2.0百万吨)。
海洋捕捞水产品的主要品种为秘鲁鯷鱼、狭鳕、鰹鱼、毛鳞鱼、大西洋鯡、日本鯷、智利竹筴鱼、蓝鳕、日本鯖、大西洋带鱼等。
世界内陆捕捞渔业的产量及分布。
2002年,世界内陆捕捞渔业产量为870万吨,各大洲内陆捕捞渔业的产量比重分别为:亚洲(65.5%)、非洲(24.0%)、南美洲(4.3%)、欧洲(4.1%)、中北美洲(2.0%)、大洋洲(0.2%)。
内陆捕捞水产品的要品种为鲑鱼、鳟鱼、胡瓜鱼、西鯡、鲤鱼、鲃鱼、淡水软体动物、罗非鱼、淡水甲壳类等。
世界水产养殖以亚洲一些国家最为发达,主要有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诸国。
亚洲各国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85%。
东南亚地区以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水产养殖最为发达。
主要养殖当地的热带和亚热带鱼类,如爪哇须鲃、胡子鲶、线鳢、蓝子鱼、长丝鲈、攀鲈和遮目鱼等,以及对虾、罗氏沼虾和贝类等。
南亚的印度水产养殖发展最快,以池塘混养印度产的四种鲤科鱼类为主。
东亚的中国和日本水产养殖发达;日本的水产养殖采用封闭循环温流水高密度养殖系统,在湖泊和近海以网箱和围拦大面积精养鱼类,并在贝类养殖方面采用浮筏式垂挂养殖法等先进技术;主要养殖对象鲷、鳗、鲤、虹鳟、对虾、牡蛎、紫菜及珍珠、扇贝、鲍等海珍品,日本的海水珍珠产量占世界首位。
美洲养鱼主要供游钓用,其次为生产性养鱼;美国以养殖花点叉尾鲶、鲑、鳟、鲤等为主,其他主要养殖种类有牡蛎和蛤仔,虾类养殖也在发展。
欧洲以养鲤为主,其次是鲑、鳟,主要供游钓业用。
苏联是欧洲主要的水产养殖国,以养鲟称著,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同时鲑、鳟和鲤的养殖也较发达。
东欧以养鲤为主,北欧的丹麦和挪威是养鳟中心,西欧普遍养鳟、鳗、牡蛎、贻贝和蛤仔。
英国与荷兰还开始养殖鲆、鲽。
在世界水产品生产国中,中国、日本、美国、秘鲁、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挪威、智利、越南等国家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2002年海洋和内陆捕捞渔业居前十位的生产国分别是中国(1660万吨)、秘鲁(880万吨)、美国(490万吨)、印度尼西亚(450万吨)、日本(440万吨)、智利(430万吨)、印度(380万吨)、俄罗斯联邦(320万吨)、泰国(290万吨)、挪威(270百万吨);2002年水产养殖产量前十名生产国分别是中国(2776.7万吨)、印度(219.17万吨)、印度尼西亚(91.41万吨)、日本(82.84万吨)、孟加拉国(78.66万吨)、泰国(64.49万吨)、挪威(55.39万吨)、智利(54.57万吨)、越南(51.85万吨)、美国(49.7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