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使议论文更深刻透彻
高考作文复习:议论文说理精辟透彻

议论文说理精辟透彻议论文要做到议论精辟是一大难点,也是阅卷老师在批阅议论文时最为关注的内容。
所谓精辟,是说见解、主张或看法深刻透彻。
考场议论文,能不能精准地理解观点,或独特、富有预见性地分析理解周遭事物与现象,就显得特别重要。
精辟议论考查的是考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识见能力,而很多考生恰恰不注意这一点,或者缺乏必要的议论艺术,导致议论文的写作貌合神离、流于现象的罗列,或者思维混乱、强拉硬扯,致使事与理严重分离,直接制约文章判分层级的提升。
一、精辟的议论常常表现为精准的辨析理解议论文离不开观点,辨析理解常常针对的是文章的观点。
观点是什么?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是议论的源头,是命题者的命意所在,所以要求“精确、准确”地解读。
比如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这是文题也可以是文章的观点。
“不要说‘不”很好理解,难就难在中间插入了“轻易”二字,“不要轻易”的言下之意是“可以直接说不,但考虑到事物的复杂性,不要草率、简单、轻易地说‘不”’,强调的是在表达立场态度的时候应采取谨慎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进入议论的过程。
请看广东高考标卷58分高分作文的片段: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
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
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
兵败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
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
究其原因是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
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后行。
这三个自然段的议论,就充分体现了该考生对“不要轻易”几字的精准理解。
为了突出。
不要轻易”,该考生设置了“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前提,设置了“说‘不’有时要付出血甚或生命的代价”这样的后果。
高考议论文怎么写的有深度(方法)

高考议论文怎么写的有深度(方法)高考作文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要求,“深刻”是其中之一。
议论文需要说理透彻、论点深刻。
但是,高考作文要求我们在特定的场合时间进行写作,考场的气氛、时间以及题目的限制,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发挥。
这对考生的时间观念以及分秒必争的心态有很大要求。
要想把文章写得有深度,并不容易。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一般喜欢用“深刻”去评判考生作文的价值,所以,写出有深度的高考作文,是我们获取高分作文的一个主要途径。
高考《考纲》中对考生作文的立意深刻有三个要求:第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第二、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第三、观点具有启发性。
但考试在写作中却没办法很好地贯彻这三个要求,这种“考生现状”与“考纲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学生考场作文分值不高的一个主要因素。
针对这个问题,以下总结了几个方法,可供考生写作时参考。
首先是在考场之中:我们要做到有的放矢考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中心观点表达出来,并且做到立意深刻。
在写作中我们要自觉遵守写作的规律,并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来熟练地、巧妙地、独具匠心地表达客观世界和我们的内心情感。
1.找准切入点,集中论证考场留给作文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内要写出一篇有深度的议论文,我们的思维需要高度敏捷。
首先在审题时,我们要对题目准确地理解判断,并且围绕高考作文的材料与要求,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去进行集中论证,巧妙为文。
2.分析观点,深入追问在论述中引用材料,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认识上,要进一步地去追问原因、结果。
学会不断地追问、思考。
从而一层一层深入地去分析问题,形成一种递进的关系。
最常见的套路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使我们的文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探向事物的本质。
这不仅仅是情感的递进,更是思维与现实事理的递进。
只有随着文章观点的逐步深化,并且逐渐推向文章的总论点,整篇文章才会变得有深度。
3.扩展联想。
多角度论证在文章运用事例来分析论点时,如果我们掌握了联想迁移能力,我们对文章的论证能够更得心应手,不管是相似联想、对比联想、还是类比联想,都能帮我们打开思路,找到文章的论据,进行多角度地论证,从而使我们的论证变得更有深度。
高考作文:如何使议论文更深刻透彻

高考作文:如何使议论文更深刻透彻高考作文:如何使议论文更深刻透彻一、深刻透辟精彩的议论一定是深刻透辟的。
它能够抓住问题的要害,并且作出入木三分的分析。
这种分析不是就事论事型的,也不是隔靴搔痒式的,而是以敏锐的眼力向着事物的纵深探望,使潜藏在事物背后或内部的一切浮露于读者的面前,让人分享到透视事物深层意蕴的愉悦。
例如:最近才浮出水面的白条‘吃’垮亿元村,着实令人瞠目结舌。
若没有一个特别好的胃口,还真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
白条,作为一种遥遥无期的空头许诺,已深深刺痛了农民的心。
令人不安的是,如今的农村,打白条已经不再是什么个别现象了,范围越来越广,花样也越来越多,远不是收你一点粮食给张白条那么低档,而白条的功用也正在经历新的嬗变,成为少数干部肆意作伪和疯狂敛财的手段。
由白条堆积而成的集体小金库,变成一种神通广大的腻子,可以抹平许多难看的账面,让内里的百孔千疮在表面上变得光艳如新。
白条说白了,就是权力滋生出来的怪胎。
二、独辟蹊径精彩的议论一定是独辟蹊径的。
独辟蹊径的议论并非故作惊人之语,而是要善于从最佳的说理视角,进行入情入理的阐发。
它或从正面,或从侧面,或从反面,巧妙地揭开问题的一角,让人窥见事物的全部真相,让读者获得蹊径寻幽、顿悟事理的快感。
例如:一个向社会奉献了英雄的家庭接受了补偿,就是玷污了见义勇为的行为,这种崇高论模仿的是上帝的腔调,而上帝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坦率地说,我对力主如此崇高论的人只能有如下判断:一是歹徒的同伙。
你不是要见义勇为吗?那么你付出生命的代价后再让你的家庭生活困窘,这就是你做英雄的代价。
以此反讽英雄的壮举,发泄对英雄的私愤。
二是道德沦丧者。
他们是见义勇为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但是他们受益之后,就是无意对牺牲者承担一点点道义上的责任。
三是以提升他人思想境界为职业的人。
他们需要以这样的崇高佐证其职业的伟大:不仅培养了勇于献身的英雄,还造就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遗属。
三、精警有力精彩的议论一定是精警有力的。
如何使议论文写得更深刻

如何使议论文写得更深刻第一篇:如何使议论文写得更深刻作文指导:如何使议论文写得深刻高中语文组高考作文评审组评价:高考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以叙代议)譬如要写提倡创新精神,则马上就“A有创新精神,B有创新精神,C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精神”。
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例文一:“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优点:观点明确,论据丰富。
缺点:“观点+论据”格局。
弊端: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
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高考经验: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
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
“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讲道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
而论据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句话:论点是统帅,论据是士兵,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例文一)……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
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
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
2024届高考高中语文备考:写议论文条理清晰的方法

高中语文备考-写议论文条理清晰的方法议论文写作中,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是议论文表达的一个基本要求。
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写作思路清晰的策略,以提高议论文表达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写议论文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这一点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做到;还要有一个条理清晰的论证思路,这一点很多考生无法做到。
一、开宗明义,亮出观点写文章犹如抽丝剥茧,找对了头儿,丝会源源而出,长抽不断;找不对头,则会时时梗阻,纠缠错乱。
开头写好了,作文就会顺畅。
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曾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忍弃去。
”它告诉我们议论文开头要精彩亮丽,亮出观点,直接告诉读者我们要说什么,才对读者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让其觉得有可读性,收到夺人耳目的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唐代白居易强调“首句标其目”,主张好的开头要开宗明义。
梁启超也规劝我们:“文章最要让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容易动人。
”开门见山是一种节省文字、直入主题的很好的方式。
这种开头,可以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以统摄全篇,收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如:作文《知足常乐》的开头“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
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
这篇议论文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知足方能常乐”,收到了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的效果。
(二)运用题记,展示主题题记一般语言优美,要么提示论点,要么富有哲理,能充分展示考生的才情。
读者一读题记,便可以有先入为主的功效。
它是一种靓丽文章、使思路清晰的很好的方式。
如:作文《诚信之心,利欲岂能熏》运用题记“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生与道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道义;利与诚信不可得兼,舍利而取诚信”开头。
这个题记化用诗文,既展示了考生的才情,又提出了文章观点“诚信之心,利欲岂能熏”,让人在美的享受中明白文章的观点。
高考作文写作之如何把议论文写深刻

高考作文写作之如何把议论文写深刻“深刻”,位居写作发展等级考点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立意肤浅、层次单一、说理不透是高考作文之通病,也是高考作文实现深刻、走向高分的绊脚石。
所谓深刻,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观点有启发性。
[怎样才能深刻]1.“想远”:指立意时,努力追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境界,广泛联想,多元印证,努力使立意走向高格;2.“挖深”:指行文时不应把思维局限于现象的罗列,而应以哲学中联系、发展的观点为指导,在思考“是什么”之后,再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居高临下地审察事物,层层深入剖析问题;3.“说透”:指为避免写作时说理不透的弊病,行文时努力用事实说话,揭示问题的普遍性和典型性,靠技巧强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及人生的启迪。
[考场议论文实现深刻的几种途径]一、探究背景,凸现本质任何现象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论及某一现象时,若能探究并揭示现象存在的背景,这一现象的本质就会凸现出来。
示例:有了钱怎么花,似乎是个人的事。
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从灯红酒绿的豪门宴移到农舍窑洞,警惕拜金主义的话题会变得更加沉重。
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但现在还远非黄金铺地。
我国人均还不到800美元,在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名榜上,我们的座次仅仅是几十位,光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就有许多农民仍在为温饱问题发愁。
如果把一掷干金的做法放到精神道德建设和我国刚解决温饱这个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这种奢侈之风在污染着社会环境,损害着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
——《话说一掷千金》二、探寻共性,揭示本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随便举个例子来说明某个道理无异于儿戏,只有那些代表性、能体现同类事物共性特征的事物才具有论证价值。
因此在论及某一事物时,要将其作为同类事物的代表来认识,探究其所代表的共同特征,以揭示其本质示例:某名牌大学学生刘海洋为了测试黑熊嗅觉的灵敏程度,竟然用硫酸将黑熊烧伤,这是何等残忍啊。
【写作专题】高考议论文指导:如何使说理更深刻 论证更深入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与假想论敌交锋,反问质疑,与不同观点碰撞, 使自己的观点更严密,论证更深刻。
• 【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 一个人迷路后,解决方案多半有三种可能,
• [原文以拱桥为例有点突兀,这里保留原例,结合主旨,恰当地展开,基本能让读者接受。] • 迷途者结成联盟,大家处在同样的困境中,更能激发战胜困难的勇气,群策群力,哪怕在困境中挣
扎一时找不到出路,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同伴一定会在迷路困顿中互相扶助,在颠簸中成长。所 以我说:迷失的夜晚,天边璀璨的北斗星,有时不如身旁的同路人。 • [不去寻找向导却要去寻找迷路人,持这种观点容易授柄于人,但作者立意在“共同承担压力,锻炼 和提升自我”上,尚能服人。]
何为“智慧”?“智慧”不同于“知识”,不等同于聪 明,更不相当于“智力”。智慧是能力,是境界,是经 验,学富五车的人和高智商的人分别有着丰富的知识和 超群的智力,但他们不一定都是智慧之人。(智慧)
方法指导:
第二板斧:分析问题(为什么)
反问质疑法:全面分析,既看到观点的这一面,也看到观点的 另一面,可谓滴水不漏,不走向极端。(明确有度)
2、个体延伸法:如果分论点论证的是个别、个体、个 人,那么运用深入节延伸到对一般、集体或社会的论证, 这样可以使论证更具有广泛性。
其实,“和而不同”不但对一个人的成长必不可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需要“和而不同”。晏子说 “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琴瑟一声,谁能听之?”任何 国家、民族,唯有广开言路,多方倾听,多方吸纳,接 受批评,接受劝导,才能在不同的声音中反省错误,弥 补缺陷,修正行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议论文写作怎样写得深刻

议论文写作怎样写得深刻方法点拨:“深刻” ,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第一点要求,是对文章的高度而言的。
深刻的文章是指言人之未言,见人之未见,见解富有深刻性,说理富有逻辑性,思想具有理性。
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深刻呢?在“深刻”方面,高考作文有3个记分点:(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性。
这3点概括了深刻的多样性: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示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
在“深刻”方面出彩,关键是见解要深刻,立意要高远。
写议论文应力求辩证分析,说理透彻,论点深刻;写记叙文应做到见微知著,形象生动,思想深刻。
不落俗套,立意才能深远。
要想做到立意深刻,笔者结合语文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厚积薄发,从一般的生活事例中发现物理、事理、伦理、政理和哲理。
法国著名作家罗兰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的绚丽多彩,需要有心人去发现,去体味。
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
科学上有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都是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开始的。
作文有新意,立意要深远,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出美与丑。
深刻的哲理,来源于生活的提炼与洞察。
只有对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热爱生活。
只有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只有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肤浅的问题,才能让自己的见解深刻,从而写出的文章也让人耳目一新。
要使自己的文章充满哲理,又颇有启发性,就需要平时学会观察思考,以持久的积累,建深厚的底蕴,求广达深,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以郭橐驼高明的“橐驼之技”——植树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来比喻治民之理,说明下达政令应顺应老百姓的生活需要和劳作规律,使之能“蕃吾生而安吾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如何使议论文更深刻透彻
一、深刻透辟
精彩的议论一定是深刻透辟的。
它能够抓住问题的要害,并且作出入木三分的分析。
这种分析不是就事论事型的,也不是隔靴搔痒式的,而是以敏锐的眼力向着事物的纵深探望,使潜藏在事物背后或内部的一切浮露于读者的面前,让人分享到透视事物深层意蕴的愉悦。
例如:
最近才浮出水面的白条‘吃’垮亿元村,着实令人瞠目结舌。
若没有一个特别好的胃口,还真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
白条,作为一种遥遥无期的空头许诺,已深深刺痛了农民的心。
令人不安的是,如今的农村,打白条已经不再是什么个别现象了,范围越来越广,花样也越来越多,远不是收你一点粮食给张白条那么低档,而白条的功用也正在经历新的嬗变,成为少数干部肆意作伪和疯狂敛财的手段。
由白条堆积而成的集体小金库,变成一种神通广大的腻子,可以抹平许多难看的账面,让内里的百孔千疮在表面上变得光艳如新。
白条说白了,就是权力滋生出来的怪胎。
二、独辟蹊径
精彩的议论一定是独辟蹊径的。
独辟蹊径的议论并非故作惊人之语,而是要善于从最佳的说理视角,进行入情入理的阐发。
它或从正面,或从侧面,或从反面,巧妙地揭开问题的一角,让人窥见事物的全部真相,让读者获得蹊径寻幽、顿悟事理的快感。
例如:一个向社会奉献了英雄的家庭接受了补偿,就是玷污了见义勇为的行为,这种崇高论模仿的是上帝的腔调,而上帝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坦率地说,我对力主如此崇高论的人只能有如下判断:
一是歹徒的同伙。
你不是要见义勇为吗?那么你付出生命的代价后再让你的家庭生活困窘,这就是你做英雄的代价。
以此反讽英雄的壮举,发泄对英雄的私愤。
二是道德沦丧者。
他们是见义勇为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但是他们受益之后,就是无意对牺牲者承担一点点道义上的责任。
三是以提升他人思想境界为职业的人。
他们需要以这样的崇高佐证其职业的伟大:不仅培养了勇于献身的英雄,还造就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遗属。
三、精警有力
精彩的议论一定是精警有力的。
精警的议论一定不能拖泥带水,凡庸余赘;也一定不能含糊其词,牵强附会。
它的每一句话都应鲜明有力,具有思想的含量;它的每一个字也都应精警凝练,充满艺术的张力。
只有这样,议论方能耐人咀嚼,让人回味。
例如:只要不是丧心病狂,别有用心,没有人希望不稳定而欢迎天下大乱的。
一些官员的乌纱帽纷纷落地其实并未造成人心不稳,社会动荡。
对某些人士高喊不倦的稳定倒要辩证地分析一下,他们事前不是未雨绸缪,尽力避免问题的发生,事后也不是亡羊补牢,改过自新,反而扛着稳定的大旗,招摇不已。
他们所要的稳定并非社会的稳定,而是某些个别贪污受贿、渎职犯罪的官员交椅的稳定。
这样的小稳定,是建立在不惜沉积不满、堆聚矛盾、牺牲社会大稳定的基础上的,因而只能对腐败起到保护作用。
四、形象活泼
精彩的议论一定是形象活泼的。
它拒绝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讲求生动鲜活的思想展示。
尽管议论当凭其强大的逻辑力量征服读者和听众,但它并不排除形象活泼。
新颖活泼的议论文字可以使其文质兼美,情理并具,可以使逻辑力量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例如:康熙们可以死去,大清朝可以灭亡,封建制度可以推翻,但中国人的奴才意识和皇权思想却总是变着花样活下来,时时刻刻地在中国人精神里萌发。
虽然经过思想解放和民主制度的洗涤,可封建皇帝还是一个个地以历史主人公的姿态从古墓里爬出来,大清的辫子也越长
越长,中国文人挖掘古典文化,实际上挖掘出来的却是封建皇帝的僵尸。
五、缜密辩证
精彩的议论一定是缜密辩证的。
它要求有辩证思维的头脑,不因突出自身的正确而强词夺理,不因强调重要而陷于偏激。
缜密辩证的议论一定能够对事物作出全面的观照、客观的分析、公正的评判,一定会注意对象的不同,把握说话的分寸。
例如:
行政执法,按说应是全国一盘棋,真正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现在倒好,居然连执法也有了主场和客场之分。
有人甚至将主、客场论作为执法的指导思想,对本地本土的违法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外地进入本地境内的人、车则冷眼相看,甚至狮子大开口,要起钱来离谱。
这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怪现象是典型的封建割据残余思想的写照,充满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味道。
现在市场经济秩序之所以混乱,从某种程度上说和执法秩序的混乱不无关系。
所以,要从根本上整治市场经济秩序,必须首先彻底整顿行政执法秩序。
六、诙谐机巧
精彩的议论一定是诙谐机巧,充满睿智的。
议论失却睿智,就会堕入僵化。
其实,许多正确的废话,合理的空话就是在呆滞的思维下堆砌而成的,精彩的议论拒绝枯燥乏味,推崇诙谐机巧。
它在让人领悟到某种道理的同时,更领略到悠然心会的谐趣。
例如:知识就是力量,这话我们是熟悉的。
除此之外,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姿色也是一种力量,或者说姿色就是力量。
在有些人眼里,知识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她们靠姿色吃饭,亦或吃姿色的饭,她们相信姿色就是一种力量,就是财富,就是幸福,不少人纷纷加入姿色分子的行列。
当一个社会到了重姿色轻知识,或者说扬姿色抑知识的时候,就值得警惕,值得反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