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章鲜活起来
好词句让文章更鲜活

好词句让文章更鲜活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同一个生机勃勃的花园,其中的好词句便是那一朵朵绽放的鲜花,它们赋予了文章以色彩、香气和生命力,让读者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如果把文章比作一个人,那么好词句就是这个人的灵魂之窗——眼睛,透过它们,我们能感受到文章的情感和魅力。
好词句能够精准地描绘出事物的特点。
比如,当我们想要形容春天的花朵时,说“那些花开得很鲜艳”,就显得平淡无奇。
但如果写成“那些花如繁星般点缀在绿色的画布上,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各自争奇斗艳,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是不是瞬间就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五彩斑斓、花香四溢的春景图?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词句,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
好词句还能传递细腻的情感。
当我们表达思念之情时,简单地说“我想你”,远不如“思念是夜里的灯,照亮了我孤独的心房;思念是风中的歌,吟唱着我无尽的牵挂;思念是雨中的伞,撑起了我心中的温暖”更能让人感同身受。
前者只是直白地陈述,而后者通过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那种深深的眷恋和牵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能触摸到作者那颗充满思念的心。
此外,好词句能够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比如诗词中的对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印象深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不仅画面优美,而且对仗工整,“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节奏明快,富有音乐性。
再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押韵使得诗句易于记忆,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好词句也有助于塑造独特的风格。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用词习惯和风格,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幽默,有的深沉。
比如鲁迅先生的文章,言辞犀利,一针见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短短十四个字,就将他的刚正不阿和无私奉献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张爱玲的文字则细腻入微,充满了女性的柔情和对生活的独特洞察,“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样的句子让人回味无穷。
让作文“鲜活”起来

让作文“鲜活”起来作者:林清琴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2期“作文难,作文难,作文课上难开颜。
”作文难在哪里?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
当前学生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泛滥,毫无个性可言。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感受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张扬个性,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鲜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让作文源于生活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
”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爱生活。
比如:一天体育活动中,班里一位同学不舒服,呕吐了,很多同学都非常关心他,有位同学将一瓶带来解渴的矿泉水递给他,让他漱口,有几位同学帮忙把呕吐出来的赃物扫干净,还有的同学说要送他回家……看到这情景,我便抓住时机,问同学们:“你要是病了,没有人关心你,你会怎样?”同学们都说:“会难过。
”“但今天我们很多同学都能互相关心,你在这样的集体里感觉怎样?”同学们齐答:“温暖。
”“那我们就把今天发生的事写下来怎样?”“好!”于是第二天打开同学们交来的作文,看到《团结友爱的集体》、《令我感动的一件事》、《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等作文。
文章大都既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又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再经老师的修改,一篇篇优秀作文就出来了。
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
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
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
让作文“鲜活”起来

让作文“鲜活”起来作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
由于长期的学生写作训练偏重于“套路”和“模板”,导致很多作文显得“呆板”和“死板”,缺乏生气和活力。
如何让作文“鲜活”起来,成为了当前语文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要让作文更“鲜活”,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文字表达,忽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按照固定的框架去写作文,那作文也许会更规范,但缺少了新意和生气。
我们应该让学生注重情感表达,鼓励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和观察中去寻找素材,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气息的作文。
要让作文更“鲜活”,就要注重观察力和细节刻画。
优秀的作文往往是细节的积累和把握。
只有对生活充满敏感,对一切事物都能从细小的地方发现它的美好,才能写出生动具体的作文。
学生应该被引导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不平凡的东西,在普通的场景中去发现有趣的细节,让他们学会用文字去记录这些细节,从而使作文更加“鲜活”。
要让作文更“鲜活”,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技巧。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写作活动,比如写作比赛、写作分享等,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要让作文更“鲜活”,就要注重写作技巧的培养。
作文不是简单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事物的思考和表达。
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更要注重学生的写作技巧的培养。
学习一些基本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排比等写作技巧,可以让学生的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还可以通过学习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写作技巧,提高作文的表现力。
让作文“鲜活”起来,需要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写作的兴趣。
也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提供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如何使作文主题更加鲜活

如何使作文主题更加鲜活作文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其主题的鲜活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和吸引力。
那么,如何使作文主题更加鲜活呢?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与方法,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有所启发。
一、选择独特的主题作文主题的鲜活首先要体现在其独特性上。
学生在写作时,要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寻找灵感,挖掘独特的主题。
例如,可以从自己的经历、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以及身边人物的故事等方面入手,选择那些独特而与众不同的主题进行表达。
二、用生动的描写展现主题一个鲜活的主题需要有生动的描写来展现,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写作时,学生应该注意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情感。
例如,可以用丰富的形容词、具体的例子来描绘场景,运用具象化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三、深化主题的内涵一个鲜活的主题还要有深度,它需要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在写作时,学生应该对所选择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挖掘,将主题的内涵发挥到极致。
例如,可以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剖析、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以及对人性的思辨等方式,使作文主题更具有思想性和深度。
四、结合个人情感一个鲜活的主题还要能够与个人情感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作文更富有感染力。
学生在写作时应该积极表达自己对主题的情感态度,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来加深作文的情感共鸣和表达力。
例如,可以描写自己对主题的思考、内心的矛盾和困惑,通过真实的情感流露,使作文更加鲜活质朴。
五、注重语言的精准和表达的连贯一个鲜活的主题需要有精准而连贯的语言表达。
学生在写作时应该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连贯性,尽量避免使用模糊、空泛的词汇和语句。
同时,学生还应该注意修辞的恰当运用,让作文的语言更加精练、细腻,以此来凸显主题的鲜活性。
总之,作文主题的鲜活与否关乎作文的质量和吸引力。
通过选择独特的主题、用生动的描写展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内涵、结合个人情感以及注重语言的精准和表达的连贯,可以使作文主题更加鲜活,从而提升作文的写作水平和品质。
初高中语文让文章更鲜活的20种修辞手法(附例句)

让文章更鲜活的20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活而生动有力。
了解并准确使用好汉语的修辞手法,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有很用。
一.比喻比喻是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
比喻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方法。
例子: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②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观潮》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二.比拟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例子:①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金色的草地》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桥》③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桥流水人家》三.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子:①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②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放风筝》③他开始教化“星期五”。
“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
——《鲁滨孙飘流记》四.夸张夸张是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
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
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让作文“鲜活”起来

让作文“鲜活”起来作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形式,也是反映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如何让作文“鲜活”起来成为了老师和学生们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面临着千篇一律的作文题目,乏味的文体和内容,这不仅使得学生在写作中丧失了兴趣,也让作文失去了生命力。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作文教学,让作文“鲜活”起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创造力。
要让作文“鲜活”起来,必须注重作文题目的多样性。
作文题目是学生展开写作的出发点,一个新颖有趣的作文题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可以给学生出一些与当下热点话题相关的作文题目,比如“我的梦想城市”,“我的假期计划”,“我最喜欢的书籍”,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作文题目,比如“我的第一次”,“我心目中的英雄”,这样能够让学生的作文更加生动和鲜活。
通过多样性的作文题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要让作文“鲜活”起来,也需要注重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陷入以往的写作方式和模式之中,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老师要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写作方式,比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
不同的写作方式可以让学生展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能力,避免作文的单一和枯燥。
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一些非传统的表达方式,比如绘画、摄影、音乐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发挥,从而使作文更加生动和有趣。
要让作文“鲜活”起来,还需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作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是指在作文中运用丰富多彩的词语和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能够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和形象的联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学习其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的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还可以让学生多参与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实地考察、野外写生、校园文化节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和表达,从而使作文更加饱满和生动。
多媒体技术让作文“鲜活”起来——对传统作文教学的一点反思

、
运 用多媒体 , 发 习作 兴趣 激
《 语文课 程标 准》 别强 调培 养学 生的 习作 兴趣 , 关的表 述 特 相
有 :对 写话 有 兴趣 乐于 书面 表 达 ”写作 是 为 了 自我 表 达 和与 “
人交 流” 等。 统的 作文课 , 图靠教 师的 讲解来 激发 学生 的习 等 传 试
出佳作 和差 作对 它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写 。此时让 学生 对 照羞实 物来 进行评 析 . 学 生 的兴 致 非 常高 . 评析 得也 特 别 出色 , 的说 :佳 作 具体 地 写 有 。
有的 说 :我 看到 一只 活泼 的小 白兔 在 向我 们招 手 。有 的说 :我 筑 、 点等摄 下来 , 把佳 作和 后进 习作都 纳入 了其 中。 “ “ “ 景 然后 又映 示小 白兔蹦 蹦跳 跳地 来到 萝 卜 里拔 了一 根 大萝 卜 地 ,并 出
得 声情 并茂 、 生动 活泼 。 学 生广 阔 的思维 空 间 、 给 想象 空 间 。 学 让 生 的作文鲜 活 、 丰富起 来 。 因此 , 运用 多媒体 技术 来改革 我们 的传 统作 文教 学 , 已成 为一种发 展 的趋势 。
一
学生 炒鸡 蛋的 照片 。 :你们 知道 我们 班有 的 同学是 怎样 描写这 说 。 张照 片的 吗? 只有一 句话 :某某 同学 炒 了一盘鸡 蛋 !请好 好想一 ‘ ’ 想怎 样把 细节 写具体? ” 学生 说 :要抓 住人 物 的动作 、 言 、 态 。 语 神 等等 。 ”下 面请 同学们 根据 映示 的照片 。 改 自己的习作 。 修 把细节 写好 。 炒 菜的 、 品菜 的 、 的 、 争菜 夹菜的 ……一 张张 照片纷 纷呈现 在学 生眼前 。学 生修 改完 以后 , 让学 生说说 修 改前 后的 习作发 我
如何让文章的语言“活”起来

如何让文章的语言“活”起来作者:陈文珍来源:《广西教育·B版》2009年第05期优美的词语、飞扬的文采、灵动的语言,会给文章增添无穷的魅力。
因此,训练学生作文语言的文采,让文章的语言“活”起来,是提高作文“含金量”的有效途径。
一、巧用仿拟,趣味横生仿拟,即仿照、摹拟。
指有意仿照、摹拟已有的语言形式,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手法。
我们的学生在课内外读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借鉴、仿拟。
下面是一个学生在与“书”为话题的作文《书虫》中的一个片段:“懒虫,快起床!都8点了!”妈妈狠命地把我推醒。
哎!昨夜月朗星稀,苦读不知疲倦。
试问催我人,却道懒虫一个。
知否?知否?读书趣味多多。
我非懒虫,乃书虫也!很明显,这段文字仿拟了语文课本中李清照的《如梦令》,笔调轻快诙谐,在自我调侃中,一个利用夜晚认真读书,以读书为乐的中学生形象跃然纸上,是一段别具情韵的妙文。
二、运用色彩,添神显韵作文时,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色彩来描绘生活,调出生活的绚丽,会让文章顿然起色。
一个学生在以“初中生活”为话题的作文《初中的三种颜色》中这样写道:初一是红色的,充满了激情。
初一的学生仿佛是一匹匹红色的小马驰骋在大草原上,老师的笑颜如春,同学的笑颜如春,我们在操场上演绎着生命的精彩;初二是蓝色的,我们在平淡中成长。
也许是学业的加重,那份少年的冲动也渐渐的销声匿迹;初三是金黄的,一个个初三生仿佛是在骄阳下播种、耕耘的农夫,皮肤被晒得黝黑,但我们都无怨无悔。
作者在文中赋予了初中生活三种颜色,巧妙形象的描绘了三年初中生活,使文章生动形象,韵味十足,富有文采。
三、善用修辞,妙笔生花一篇文章如果修辞用得好,就好比人穿了一套非常漂亮的衣服一样,倍添光彩。
我经常以佳作示例点拨并让学生注意积累这方面的佳句、佳段,同时适时用于作文当中。
一次期考,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中,一位学生这样写:感动好像暖暖的春风,“二月春风似剪刀”,给大地带来春的讯息,让世界充满生机活力;感动仿佛是隐隐的春雷,驱散了人们心中的阴霾,使沉睡者苏醒,使懒惰者振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升议论文说理品质之
“论据能否支撑观点”的辨析与应用
(一)先来思考这个题目
天才与灵感朱光潜
从此我们可以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诗是至理名言了。
不过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
人只要留心,出处都是学问。
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
吴道子生平得意的作品为洛阳天宫寺的神鬼,他在下笔之前,先请斐曼舞剑一回给他看,在剑法中得着笔意。
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
法国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研究模型学来的。
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
”
思考题:第⑦段论证了“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的观点,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二)再来看一道2018年春考题
艺术美的特殊价值
第二,艺术美在推动社会前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
艺术美虽然有供人消遣、娱乐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它负有推动社会前进的特殊使命。
朗吉弩斯说:“艺术作品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心灵,能把人的禀赋和修养中那些文词、思想、行动,以及美的意象都鼓动起来,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听众的心里,引起听众和作者共鸣。
就是这样通过由文词建筑起来的巨构,作者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受到作品中的崇高、庄严、雄伟等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
”艺术美能够政征服人心,鼓舞人心,促使人们奋发向上,以达到推动社会生活前进的最后的目的。
思考题:第⑦段论证了艺术美在推动社会前进方面的特殊价值,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修改作文
学生例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误解品位,往往只是片面地看待品位这个词,对于品位的解释一般都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
就比如程门立雪的故事。
杨时没有因为老师在睡觉而返回,反而在雪中等候,这体现的不是他不懂得变通,而体现的是他求学心切和尊敬师长,他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
讨论这一段落存在的论证问题
仿照前面两个例题的段落写作思路,修改这一段落,使得它论据能证明观点,并且段落语言呈现逻辑思维。
(四)作业
他用之用
胡适先生曾提出“他用之用”,即被他人所用。
生活中,我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
在此过程中,体现个体的价值,获得认同感。
我以为,被需要心态的“他用之用”有三用:廓然而高之用,渊然而深之用,泠然而清之用。
首先,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被需要”的心态正体现了人思考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古希腊的一位盲人曾言:“我提灯而行,是要别人看见我。
”人们之所以有存在意识,是由于外界不断向其反馈信息,换句话说,正是他人造就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因为我们渴望被他人需要,在这样的信息交换下,我们就可以反射出一个自身的轮廓。
例如,在我们苦苦思索哲学三大问时,我们也许难以回答“我是谁”,但这时他人的需求便会给予我们对身份、能力的认识以蛛丝马迹。
这便是廓然而高之用。
其次,以社会角度视之,人毫无疑问是群居动物,然而在生活中,纷繁的尘世有无数客观主观因素将信息时代的我们同化,因此我们急需一条将我与他人区分的途径。
但社会仅将人们归类,赋予一个大致的定位,所以“被需要”的心态显得尤为迫切。
在被需要的过程中,我们反思个体与群体的区别,认清自身的特殊性,也反观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明晰个体如何在大潮流下保持独特,这便是渊然而深之用。
它使我们坠到最深、最本质之处,理性思索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
第三,“被需要”的心态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与社会、世界的关系,使人们真切体会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这种心态实际上也是个体与个体间的维系,使人可以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甚至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最终站上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第四境:天地,即洞悉道理后的遗世独立之感。
这便是泠然而清之用:保持独立和清醒而两袖清风。
然而揆诸今日现状,人们的被需要心态仿佛依然停留在功利层面,也就是只以满足虚荣心为目的。
正如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奶嘴效应”,我们不仅仅只是追求瞬间的快感,满足浅层的刺激,却忘了思考作为人的真正意义。
他用之用,使人有机会描摹自身,有途径深入思考,有阶梯登上独立清醒的高地。
“被需要”的心态实乃人之常情,不可磨灭,唯有加以利用,才能在险峻之地,见到绮丽之观。
思考题:
1、第三段中的论据能否证明“‘被需要’的心态正体现了人思考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过程”的观点?
2、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3、你认为本文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如果有,请做好标注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