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衔接教材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进度安排

高中地理教学进度安排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天气
气候
3月
天气要素及变化
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
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亚洲(东亚及日本、南亚及印度、东南亚、西亚)
非洲(埃及)
4月
掌握该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典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分析地理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结合图文资料学会分析不同地区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1
2
15
5.22-5.28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
2
16
5.29-6.4
针对学生、查漏补缺
4
17
6.5-6.11
中高考放假
4
18
6.12-6.18
4
19
6.19-6.25
期末复习
4
20
6.26-6.30
期末考试
高二学年教学内容及进度
教学内容
地理学科教学计划
课时安排:
高一上:每周2节;高一下:分班每周3+2;高二:4+2;高三5+2。
教材使用:①②③④⑤⑥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二;高二《区域地理》,人教版必修三;高三:人教版选修5,一轮复习教材。
进度安排:
高一上学期教学内容及进度
授课周次
具体时间
授课内容
教时
1
9.1-9.4
开学第一课
1
2
9.5-9.11
教学时间
达成目标
地球、地图基本知识
中国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中国地形

地理学科初高中知识点衔接清单

地理学科初高中知识点衔接清单

地理学科初高中知识点衔接清单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与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非常相关,即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存在许多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点。

这些初、高中教学衔接点在初中地理教材的许多章节内容中都有分布。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衔接点: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3.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图上判断方向。

二、地球的运动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衔接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方向、地理意义;2.记住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能在地图上判读地球上五带的位置。

三、地图的阅读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衔接点:1.了解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2.会在经纬网图上判断方向;3.会用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图上两点间的实地距离。

四、地形图的判读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衔接点:1.能够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并会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2.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第二部分世界地理五、陆地和海洋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衔接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及大洲之间的主要分界线,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六、天气与气候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衔接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概念,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气温垂直递减率的计算,气候直方图的判读,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七、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衔接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的辩证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八、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衔接点:亚洲的地形、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九、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衔接点: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十、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衔接点:中东地区周边的海、海湾、海峡、湖泊。

论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衔接教学

论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衔接教学

2 1 1 7 0 0 )
世界大洲 、 国家 和 中 国 的 区 域 地 理 知 识 : 第二 , 有 关 较 高 要 求 的计算 ( 如地方 时 、 区时 、 日期 、 气温 、 经度 、 实 地 距 离 的 计 算 等) , 在 初 中不 做 要 求 , 但 在 高 中习 题 中常 常 接 触 到 。 这些 内 容 要适当加深 ; 第三 , 利用初 、 高 中知 识 的 内在 联 系 , 适 当 地 拓 宽 延 伸 一些 概念 和规 律 ; 对 于 初 中和 高 中 知 识 有 冲 突 的 地 方 . 应 以 高 中地 理 知 识 为 主 , 如 气候 类 型 的 分 类 、 特点 、 分布规律 、 成 因等。 三、 加 强 直 观教 学 . 培 养 学 习 兴趣 初 中 的 地 理 教 材 以 直 观 的感 性 内 容 为 主 . 而 高 中 地 理 是 从 遥 不 可 及 的宇 宙 和 地球 的 自转 、 公 转 等 非 常 抽 象 的 知 识 开 始 的 。初 高 中教 材 的 巨大 变 化 及 学 生 本 身 的心 理 特 点 让 学 生 觉得枯燥乏味 、 难 以 理解 , 影 响 学 生 的学 习 效 率 和 兴 趣 。针 对
■墨
论 初 中 地 理 与 高 中 地 理 的 衔 接 教 学
沈 继 海
( 淮 安 市 新 马 高 级 中学 , 江 苏 盱眙
初 巾 和 高 中 是 两 个 既 相 互 联 系又 相 对 独 立 的 不 同 阶 段 。 然 而 受 初 、高 中教 育 教 学 观 念 上 的 差 异 、考 试 评 价 机 制 的 差 异、 教学 方法 和 内容 上 的差 异 、 学 生 学 习 特 性 和 方 法 上 的 差 异 等 方 面 因 素 的 综 合 影 响 ,使 得 许 多 刚 进 入 高 中 的 学 生 难 以 接 受和适应。特别是地理学科因初中只在初一 、 初二年级开设 . 初 三 一 整 年 的 时 间 间 隔 更 加 剧 学 生 升 入 高 一 年 级 对 地 理 学 科 的 恐 慌 。 不 论 是 教学 内 容 的 深 难度 , 还是教学方式 : 不 论 是 学 习 能 力 的 目标要 求 , 还是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 初 中 到 高 中 的 跨 度都很大。 我 们 要 做 好 初 中 与高 中知 识 的 衔 接 , 并 不 等 于 对 初 中知 识 简 单 地 复 习一 下 , 事先一定要有详细的教学计划 , 根 据 高 中教 材 的 内 容 和 高 考 的要 求 , 确定复 习的重 、 难点 。 精 心 设 计教学内容。 研究课程标准 。 把 握 学 科体 系 教 师要 做 到初 高 中知 识 的有 效 衔 接 和有 机 融 合 .教师 不 但要对高中《 课程标准》 和 教 材 了如 指 掌 , 同 时 要 熟 悉 初 中《 课 程标准》 和教材 , 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 系, 高屋建瓴 , 对 整 个 学 科知 识 体 系做 到成 竹 在 胸 。在 教 学 前 教 师 应 对 初 高 中 教 材 和课 程 标 准 进 行 对 比分 析 . 了解 在 初 中 哪些 知 识 已经 讲 过, 哪些 知 识 是 重 点 , 哪些知识虽讲 过但学生不 易掌握 , 哪 些 知识 还 需 在 高 中 阶段 进 一 步 加 深 和 拓 宽 . 等等 . 对 所 有 这 些 都 必 须做 到心 中有 数 , 必要时做适当记录。 然 后 根 据 调查 研 究 得 到 的学 生 情 况 和 教 材 的变 化 情 况 , 做 到“ 知 己知 彼 ” , 且 结 合 高 中 教材 的教 学 要 求 . 确 立 高 中教 学 目标 . 在 教 学 时 应 在 已有 基 础 上 结 合 生 活 实 例 进 行 教 学 设 计 .尽 量 将 知 识 系 统 化 、简 单 化, 对 难 掌握 的要 细化 、 具 体化 、 形象化。 新 的 地理 学 习理 念 要 求 地 理 教 学 注 重 演 绎 与 归 纳 的 结 合 、知 识 传 播 与 获 得 知 识 过 程 的统一 ; 尽 量 从 实 际 出发 , 提 出 问题 ,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分 析 论 证 ; 创 造 机会 让 学 生 参 与 收 集 、 整理 、 分 析 地 理 信 息 并 得 出 结 论 ,帮 助 学 生 在 自主 探 索 的过 程 中真 正 理 解 各 层 次 的 地 理 知 识, 同 时 获得 丰 富 的地 理 活 动 经 验 。 二、 精 心设 计 教 学 衔 接 内容 。 重 点 突 出必 备 知识 1 . 根 据 普 遍 存 在 的 问题 确 定 重 点 复 习 内容 通 过 调 查 研 究 掌 握 了学 生 的 学 习 的 情 况 . 对 普 遍 存 在 的 问 题 要 下 T 夫 彻 底 解 决 , 对 高 中 教 材 中 涉 及 的 内 容 重 点 复 习 。例 如 很 多 新 生 对 《 地球和地 图》 内容 掌 握 不 牢 , 一 些 概 念 混 淆不清 , 这 些 重 点 问题 , 要彻底 解决 , 特别 是经 纬度知 识 。 又如 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 , 学 生 的 头 脑 中 没 有 形 成 空 间 概念 , 拿 到一 幅地理分 区图 , 不 知 道 这 是 地 球 上 的 哪 个 地 方 或者 说这 幅图是用 来干什 么的 。 也不 能很好 地理解 . 不 能 灵 活 地 运 用 地 图 中提 供 的有 效 信 息 分 析 问题 和 解 答 问题 。针 对 这 些 问题 , 可 以在 班 上 挂 两 幅 地 图 ( 中国与世界政 区) 。在 进 行知识 衔接 时 , 把重点放 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上 , 用 图 引 导 学 生 学 习 书 本 上 的 知识 , 引 导 学 生 学 会 用 图分 析 和 推 理 问 题 , 从 而 提 高 学 生 的用 图能 力 。 2 . 对 容 易忽视 和 薄 弱 问题 应 及 时 弥补 第一 , 对 于 初 中 区域 地 理 , 高 中 生 就 感 到 突 然 和 陌 生 。 这 些 知 识 应 在 学 习 中注 意弥 补 。 可 根 据 高 中教 学 需要 . 适 当拓 展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

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学
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
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难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
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
融合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糅
合在一起呢?下面浅谈我的教学观点,与同学们商榷、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 (1)要做到初高中知识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 融合,高中老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 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熟悉初中《课程标准》 和教材,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 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 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 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 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 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 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 记录。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

自从地理再次成为高考科目之一以后,高中地理的
教学任务就明显受到重视。而初中地理作为非考试科目,
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
在初中教学中,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甚至被砍掉。即
使正常开设地理课,教师、学生也因它是“副科”而没
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
• (2)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 单的罗列与堆砌,也不是将初中知识拿来生硬地安 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 (3)在高中地理教学之初,不一定非要先将初中 知识重新蜻蜓点水般的重新再讲一遍,因为初高中 对地理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简单的重复,往往突 出不了学科重点,体现不出再学的必要性,使学生 产生不了新鲜感觉,不能有力地激发学生兴趣,这 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也不科学,不 利于高中地理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我们不妨结合实 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插进去,并适当的拓宽延 伸。这样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让学生看 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

初中地理教师如何进行地理学科的跨学段衔接

初中地理教师如何进行地理学科的跨学段衔接

初中地理教师如何进行地理学科的跨学段衔接地理学科的跨学段衔接是指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能够顺利将初中阶段学到的地理知识与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内容相衔接,确保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跨学段衔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科发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地理学科的跨学段衔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

一、鲜明的学科特色初中地理教师在衔接高中地理学科时,应注重突出学科的特色和核心内容。

通过深入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初中地理教师要精确地把握高中地理学科的思想体系和学科要求,确保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与高中地理衔接顺畅。

初中地理教材编写者和高中地理教材编写者应进行紧密的合作,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将课程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和修订。

二、建立学习桥梁初中地理教师在衔接高中地理学科时,应建立起初中和高中地理学科之间的学习桥梁。

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三、强化学习能力培养初中地理教师在衔接高中地理学科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性学习和情境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辅助工具的应用初中地理教师在衔接高中地理学科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等辅助工具来加强教学效果。

通过运用地理教学软件、地理模拟实验仪器和在线资源等辅助工具,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学习兴趣的提高。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初高中地理衔接初探——以人教版“气候”知识为例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初高中地理衔接初探——以人教版“气候”知识为例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初高中地理衔接初探——以人教版“气候”知识为例摘要:初高中地理之间的人为隔阂由来已久,其原因也是复杂而多样,新的高考把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确立为新的三维目标,以此为立足点,以人教版“气候”知识为例,对初高中地理教材从三个维度的目标上解剖分析,试着探寻其中的差异隔阂与内在关联,并进一步探索实现初高中地理衔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三维目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初高中地理之间的人为隔阂由来已久,其原因也是复杂而多样,但可以肯定的是搞好初高中地理衔接应是高中教师首要责任。

新的高考命题理念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成了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而其中的“核心价值”是以生活实践情景与学习探索情景所承载,不便于作为衡量指标,我们把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确立为新的三维目标,以此为立足点,以人教版“气候”知识为例,对初高中地理教材从三个维度的目标上解剖分析,试着探寻其中的差异隔阂与内在关联,并进一步探索实现初高中地理衔接的有效途径。

我们选取了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与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节以“气候”为主题的初高中地理教材,在我们确立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三维目标上详细解析,并附上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活动与案例,对比如下:节内容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初高中地理教材对比分析如下:1.必备知识由简入繁、承接互补初中在气候这个主题中先讲了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差异,又以四副景观图介绍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之后讲了纬度、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最后讲了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知识相对简单直接、浅显易懂,无论是气候差异对比还是气候类型分布都是简单举例,而不是全面分析。

(完整)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

(完整)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

(完整)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
概述
初中地理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是学生顺利过渡的关键,对于保证学生在高中地理研究中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档旨在就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进行介绍和探讨。

重要性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由于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内容的差异,学生在升入高中后需要快速适应新的研究要求。

良好的初高中地理衔接能够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填补知识差距,保证研究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实施策略
为了有效地进行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以下是一些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实施策略:
1. 教材对接:初中和高中地理教材之间有一定的延续性,教师应该了解各个年级教材的内容和要求,确保学生能够无缝衔接。

2. 知识回顾与巩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一些初中地理知识的回顾与巩固,帮助学生复和巩固初中知识,并将其与高中知识进行串联。

3. 研究环境的转变:初中和高中的研究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的研究节奏和要求,减少研究环境带来的不适感。

4. 强化研究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建立适合高中地理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如有效阅读教材、整理笔记和做思维导图等。

5. 综合性研究任务:设计一些综合性研究任务,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结论
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是确保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顺利过渡的关键。

通过合理制定实施策略,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适应高中地理学习的要求,提升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摘要】笔者从自身从事初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及当前初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行深入的调查,从三个方面阐述初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着的巨大的差异,导致初高中地理衔接上存在许多问题,笔者也从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衔接问题地理课程教学方法培养能力笔者从1999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期间有4年时间在高中学校讲授高中地理,在实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中,笔者产生了很多困惑。

特别是每年都有许多上高中的毕业学生回校看我,每当谈到高中地理学习时,他们都无奈地说:“高中地理真难学,总不及格!”听到这些优秀学生的反馈,作为初中地理教师的我内心极不平静。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存在着巨大差异,导致初高中地理衔接上存在着许多问题,造成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容易出现高中地理学习的“水土不服”现象,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不少孩子因为难以适应从而“掉队”。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的衔接问题的表现1.因初中结业和升学考试的形式与高考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初中地理结业考试和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前者是为了完成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达标考试只要及格,就可获得中考资格,对地理学科学生主观上基本不重视,不爱学,简单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都不会。

调查中显示:65%的高中学生认为自己初中地理基础不好,导致高中地理学习上的困难。

一到高中,许多学生都存在明显的知识衔接断层和地理能力的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在地图知识方面的匮乏,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进入后续高中阶段的学习,更不必说应对知识和能力考查要求均较高的高考。

2.初中地理课程、课时编排不合理出现的衔接问题(1)地理课程编排上,在初三有一年断层期。

初中地理教学只在初一和初二安排课程,由于会考安排在初二完成,初三一年都未接触地理学科,调查中显示39%的学生在初三一年里,地理知识遗忘最快。

进入高中,学生大多地理知识早已遗忘,并难以在短期内修复断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衔接(试用教材)地球运动一、初中知识回顾1、经线与纬线的比较内容经线纬线形状特征长度指示的方向度数范围0°的确定度数变化规律划分半球的界线2、经度和纬度的比较经度纬度度数起点线度数划分代号半球划分3、经度和纬度判读及方向判别A的经度是()纬度是()位于()、()半球 C的经度是()纬度是()位于()、()半球 A位于C的()方向二、高中新课知识(一)地球的普通性: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他行星十分相似,即绕日公转轨道都近圆,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内,绕日公转的方向从北极上空看都是逆时针;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共同之处。

(二)地球的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①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②光照条件稳定,使生命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自身条件:③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有液态水存在④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适合生物呼吸;避免地球上生物遭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减少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使地表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有利于生命活动。

(三)地球的自传(1)地球自转方向用箭头表示北极和南极上空地球自转方向,并且标上东(西)经。

(2)认识晨昏圈(线)概念:晨昏线(圈)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由晨线与昏线组成。

特点: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意义:处于晨圈上的各地处于()时刻,处于昏圈上的各地处于()时刻;与其垂直的各地或处于()或处于子夜。

判断:判断晨线、昏线,要利用地球自转方向和太阳光线。

记忆要点:①晨昏线上时间信息:在光照图上,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处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处为18时。

②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断定这一天是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皆为昼弧,可断定这一天是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自北极圈内皆为夜弧,可断定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④赤道: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因此,赤道上的地点在一年中的任何日期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3)区时计算:某地区时 = 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东加西减)(4)日期计算:在国际日期变更线,往东减一天往西加一天试一试:2002年足球世界杯由巴西、德国两队于6月30日在日本横滨进行冠军决赛。

中央电视台于19时举行转播,横滨(东九区)开赛地区时为()时,以下两地电视转播的区时时:柏林(东三区):()时;伦敦:()时。

(5)地转偏向力①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洋流、河水等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在北半球一律向()偏,南半球一律向()偏。

②判断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首先要按着“面对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即背风而立)”的规定确定左和右,然后再据所在半球确定具体偏转方向。

对河流而言,北半球河水()岸易被冲刷,另一岸则发生沉积堆积现象。

【知识拓展】航天基地建设的影响因素:(1)纬度:纬度低,地球自传线速度大,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惯性,从而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

(2)天气:阴雨天、雷雨天少、晴天多,有利于发射。

(3)地形:地势平坦,较开阔的地方。

(4)国防安全:如建在地广人稀的山区或沙漠中。

(5)交通条件:在交通便利的地方.(6)其他因素:科技、原材料等条件。

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a西昌(约102°E,38°N)b酒泉(约99°E,40°N)c太原(约112°E,38°N)d文昌(110.8°E,19.8°N)(四)地球的公转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

(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4、地球公转速度(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2)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3)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

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亿千米,最近是1.47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相差7%。

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到57%。

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当地球过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能超过北半球,因此,南半球正值夏季,北半球自然是处于冬季了。

同样道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量超过南半球,所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

此外,地球公转速度也有影响作用,地球过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很快,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

地图一、初中知识回顾1、地图三要素是指:、、2、比例尺=3、比例尺的三种形式:、、4、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比例尺越5、比例尺的应用与选择:图幅相同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比例尺越小,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大,但表示的内容越。

6、地图上定向的方法:、、7、表示地面某点高出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叫做高度。

8、将图中海拔相同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9、等高线地形图判读(1)中间高、四周低,最高处为(2)两山之间的平缓部位为(3)等高线由高向低的方向凸出为(4)等高线由低向高的方向凸出为(5)等高线重叠的地方为二、高中新课知识1、等高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等高线的特征:①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②等高距全图一致③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除了陡崖等高线可以重合);2、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方法①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高四周低②山脊:等高线向低值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高③山谷:等高线向高值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低④鞍部: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

鞍部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⑤陡崖: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⑥缓坡:等高线分布稀疏,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小陡坡:等高线分布密集,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大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①判断河谷发育的位置、河流流向、水力资源情况山谷处为河流发育的位置河流流向总是指向等高线低值处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等高线密集地段的河流水力资源丰富②工程建设的选址水库:坝址最好建在峡谷处——工程量小,提供足够的容水空间交通线:尽量穿越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区,避免过河——减少工程量,安全系数大气候一、初中知识回顾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是_______________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气候是______________(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① ______纬度气温高,________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②同纬度地带,_________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__________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2)气温的变化:①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低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②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______月最高,_________月最低;海洋上_____月最高,______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降水与降水的分布(1)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①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_______降水多,大陆__________降水少。

②在温带地区,______________降水少,_____________降水多。

③在山地,____________降水多,____________降水少。

④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最贫乏的地区是____________。

⑤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_______________;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2)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4、世界的气候(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寒带气候(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纬度位置影响:a)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则冰雪覆盖b) 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

海陆位置影响:a)青岛的降水量比兰州多b)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地形影响:a)台湾岛台湾山脉东侧降水比西侧多。

b)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c)位于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白雪皑皑。

(4)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①气候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热量带的人们衣着不同。

②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气候发生异常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从而产生灾害。

二、高中新课知识世界气候类型表判断气候类型的几种方法1、模式法又叫分布规律法。

主要是根据气候类型在全球的纬度分布规律来判断,所以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可以浓缩在一张模式图上。

(如下图)典例剖析:已知地球上四个小岛的地理位置分别为:A(46°N,148°E);B(36°N,14°30′E);C(6°S,134°E);D(51°S,75°W)。

那么,四个小岛的气候类型为:A ;B ;C ;D 。

分析:A地纬度为46°N,可知该地为温带,148°E为东亚季风区,故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B地根据经纬度,可推断出该地为地中海地区,应为地中海气候;C地纬度为6°S,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纬度范围,134°E为东南亚,则C地为热带雨林气候;D地51°S为温带,75°W为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