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文学的变与不变--曹文轩
曹文轩U邵燕君:文学性是文学的“天道”

曹文轩U邵燕君:文学性是文学的“天道”邵燕君:您是著名的教授作家,您的创作一直和文学研究、文学理论分不开。
我记得我198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就听过您讲的“小说的艺术”等课程,那时您已经是创作颇丰的作家了,发表了很多中短篇小说,多以小时候的乡村生活记忆为题材,只不过,那时候并没有被划为“儿童文学作家”。
这么多年来,我觉得您的很多基本文学观念是一以贯之的,甚至很多时候,您会说:“我固执地认为……”我想首先请您谈谈,您最固执坚守的,最核心的文学理念是什么?曹文轩:应该就是文学性。
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不会是别的,一定是文学性。
而我坚持文学是有基本面的。
我的所有作品,无论从外表看上去它们有多大的差异,但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建立在我所体悟到的那些基本面之上的。
文学要不要变法?当然要,但它的变法应当是在基本面之上的变法。
任何一种被命名的事物,都有它的基本性质,我们只能在承认它的基本性质之后,才能谈变。
我常喜欢拿普通事物来喻理。
比如,我说椅子:什么叫椅子呢——也就是说,椅子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定义是:一种可供我们安坐的物体叫椅子。
这就是“椅子性”。
如果,这个物体不具有这个功能,那么它也就不是椅子了。
事实上,椅子也一直在变法,我们能说得清楚,这个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种椅子吗?四条腿的,三条腿的,两条腿的,一条腿的,没有腿的;还有,古今中外,有多少种材质又有多少种风格的椅子呢?但变的不是性质——再变,也不能变成剑,一把剑,是不能当椅子的。
不信,你坐上去试试!这个基本面从有文学的那一天开始就存在了,它是文学的天道。
我所持有的并不是什么文学的理想,而只是坚持文学的原旨罢了。
邵燕君:文学的基本面看似“天然存在”,但您的坚持显然是有对话对象的,您对话的对象应该说这些年是在学术界更占据主流的,比如特里·伊格尔顿,他在那本影响深远的《文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文学是什么?”反对将文学进行本质化的理解。
伊格尔顿等研究者又被美国耶鲁大学的哈罗德·布鲁姆教授怒斥为“憎恨学派”。
曹文轩文学演讲

对四个成语的解读——我所理解的“真文学”曹文轩各位同学,晚上好!说老实话,我不知道我可以对诸位讲些什么。
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不知道的思想吗?这是一个思想平面化的时代。
一个人已不可能再拥有一些独特的思想。
几乎任何一种思想,都像风一样在我们耳边飘过了,甚至像口香糖一般被我们反复嚼过了。
资源共享的现代机制,其结果是我们中间再也不可能有一个真正的思想家,更不可能有一个大智慧的先知。
我们,不分男女老少,差不多是在同一时间里一起接受了观念的洗礼。
一个惊世骇俗的思想,一夜之间就会衰老为常识。
记得十多年前,我在大讲堂听一位先生的讲座,我用仰视的目光看着他,我觉得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神。
我惊叹,在这个世界上,竟然有如此思想敏锐和深刻的人。
那种深刻,让我有一种望尘莫及的感觉,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还有一种仿佛看到初生的婴儿的兴奋感觉。
但是,世界运行到今天,我们绝对不可能再产生这样的感觉。
如今,任何一个观念被谈到时,我们眼前都仿佛是走过一个老态龙钟的人使人感到陈旧、平庸与心烦。
没有我们不知道的思想,只有我们不知道的知识与事情。
我能讲什么?无非是重复——重复我们已有的重复。
因为这是一个思想克隆的时代。
今天之所讲,我更愿意看成是我本人的自白与思索。
下面,我与大家一起解读四个成语——这四个成语可能与文学有关,与文学的生命有关。
它们分别是:“无中生有”、“故弄玄虚”、“坐井观天”和“无所事事”。
现在我来讲第一个成语:无中生有。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就是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的能力是文学的基本能力。
也可以说,无中生有应是文学所终身不渝地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老庄哲学所企盼的境界。
若干世纪以来,人类总有一份不改的痴心:用文学来再现现实。
而且人类以为文学已经再现了现实。
文学将心思常常放在对已有世界的忠实描述上。
“有”成了它的目标,成了它所猎取的对象。
如果不能面对“有”,文学就会感到惶惶不安;如果不能再现“有”,文学就会检讨自己的责任。
开讲啦曹文轩演讲稿:文学的变与不变

开讲啦曹文轩演讲稿:文学的变与不变•相关推荐开讲啦曹文轩演讲稿:文学的变与不变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开讲啦曹文轩演讲稿:文学的变与不变,欢迎大家分享。
开讲啦曹文轩演讲稿:文学的变与不变今天看到你们这么多人,又想到了我在北大讲课的情景。
唯一的不同是我前面没有讲台,我站在这个地方,有一点不是很习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没有讲台,面对这么多听众。
好,现在我讲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隐喻了三个文学的基本道理,而这三个基本道理是环环相扣的,它们中间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也是我们每个写作的人应当秉持的基本道理。
第一个故事,许多年前,有一个在我的课堂上听了一年课的女孩子和我聊天,她说曹老师,你知道我冬天的晚上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吗?我说我不知道,然后她告诉我,她说: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吃完晚饭后洗碗。
在座的有哪一位朋友是喜欢洗碗的,她有一点不可思议,她们家住在山里,她拥有青山绿水,但同时,又有让她感到心灰意冷的贫穷。
贫穷到什么程度?贫穷到连几分钱一盒的蛤蜊油都买不起,她告诉我,她想通过洗碗,在手面上找到一点点油腻的感觉。
这就是个人经验,这是我们的想象力根本无法到达的地方,而这种个人经验恰恰是文学所需要的经验。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特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我出生在江苏苏北农村,那里的房子都是依水而建,开门你就看到水,那个地方,是我巨大的写作资源的仓库,我的作品里头,为什么没有那些肮脏的意象?为什么没有那些肮脏的词藻?为什么没有那样的肮脏的境界?我想是与这个水,在冥冥之中的教化有关的。
我承认,我的作品有一种洁癖。
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第二个故事,我们现在来写一个关于羽毛的故事,然后我们把它变成图画书。
说草地上有一根羽毛,无人问津,它也不知道在这个地方已经待了多久了。
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发言

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发言:阅读与人生主持人马斌:感谢张延扬先生的演讲。
接下来欢迎北京大学教授、作家曹文轩先生给我们做演讲,演讲的题目是《阅读与人生》。
曹文轩:从前年开始,我在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深圳等地走访了上百所中小学进行演讲,并进行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
我讲我的语文观、作文观、以及阅读观直接讲给中小学的老师、校长以及学生,并和他们的交流。
我的行动基于这样的原因:一有感于中国知识分子的作用的局限。
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一直是我所怀疑的。
他们居住高处,在这个空间里粉饰基础,忧国忧民、高谈阔论,但是很多时候这些声音是朝上的,而不是朝下的。
上面是什么?是天空。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另外一个人的回音壁,声音来回振荡。
这些宝贵的声音对他们来讲其实并没有太重大的意义。
因为他们彼此都熟悉对方的声音,传来传去,纯粹是一种虚耗。
然而这些声音对于宝塔尖上那个广大的社会也许是非常珍贵的。
第二,我有感于中国教育的单一化。
无论哪一种教育制度对于它的缺陷我从来不同意有关将中国的教育制度妖魔化,有人攻击它。
但是我们想过没有如今撑起天空的这些人不就是这个教育制度培养起来的吗?但是中国的教育制度确实有值得我们反思和置疑的地方。
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唯独的单一化。
我们的教育只有一个纬度就是知识教育,再一个纬度教育就是文化。
而我们的人是由多个纬度构成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纬度,胜利教育、情感教育都是同等重要的纬度。
我去过中小学,那些教师前面有一个横幅,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知识是有力量的还有其他东西也是有力量的呢?比如一个《中国成语辞典》你打开看,很多词调都是说的美的,倾国倾城、沉鱼落雁等等。
一个军国史的战争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一个为人。
许多学校让我给他们流一句话,我常常写到“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都是教育。
”第三是有感于现在中小学生的阅读生态存在严重的问题。
当下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非常糟糕,这是一个混乱的状态,非常混乱。
关于曹文轩作品发言稿

关于曹文轩作品发言稿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能够在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个主题为“曹文轩作品”的发言。
曹文轩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获得过众多文学奖项,他的作品无疑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想通过这次发言,与大家分享我对曹文轩作品的一些思考和感受。
首先,我想简要介绍一下曹文轩。
曹文轩1962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198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曹文轩的作品主要以儿童文学为主,他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如《糖姐》、《白马山庄》、《银河玛玛》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草房子》。
《草房子》被广大读者普遍认为是曹文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贫苦农户一家的生活故事。
小说以淳朴的语言描绘了小男孩二喜在茅草房中度过的一年四季,展现了真挚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对家庭的眷恋。
曹文轩通过这个小故事,触碰到了人们内心最柔软而又最真实的地方,使其成为了一部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品。
曹文轩的作品往往以生活的细节为线索,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农村儿童的生活。
他擅于运用朴实的语言,引导读者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乡村的环境与氛围,也能够了解到乡村儿童的生活现实和内心世界。
曹文轩的作品不仅仅是给了儿童们一个参与其中的机会,也为大人们打开了一扇回到童年的窗口。
曹文轩的作品被赞誉为具有属于中国的文化特色。
他深入中国的乡村,触摸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生活融合在一起。
他将古老的中国故事、传说和神话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让读者在阅读中了解到中国人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儿童文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通过阅读曹文轩的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深刻的人情味。
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纯真而真实的,他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和成长过程,捕捉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体验。
他的作品中有温情、有幽默、有哲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曹文轩的《细米》有感范文

读曹文轩的《细米》有感范文读曹文轩的《细米》有感范文曹文轩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文学没有一点恒定不变的东西,我们就不会一代一代人地传诵《红楼梦》——我们今天依然将它看做经典,并且是可以阅读的经典,就说明了文学的根底面没有改变。
文学是一门灿烂是我文化,而我们学习文学可以从生活中、书本里去寻找。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细米》题目中的细米是一个爱脸红的小男孩,他的爸爸叫杜子健,是一位校长,虽然出生在教学家庭,但细米天真可爱,而且很淘气。
细米很爱脸红。
我们就来简单地了解一下这个小男孩吧!要认识细米,必须还是认识一个人,那就是梅纹,梅纹是从苏州城来的女知青,她借住在细米家,细米一家人对她很好,甚至比对细米还好,梅纹也给细米一家带来了一股新鲜感和迷人的气息,而她的纯洁和温柔与精神力量让细米这个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步入了新的成长历程。
细米很喜欢拿着小刀在木头上刻刻画画,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有趣极了。
梅纹发现了他的这个特长后,便特意从城里买了几把各式各样的刻刀回来,教着细米学刻雕塑“安宁的村落”“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河里的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雕刻风景线。
梅纹有段时间去农田里忙农活,细米每天都提着小马灯去接她,接梅纹之前他总要将小马灯擦一擦在出门,有时他会听到悠扬的口琴声,那丝丝缕缕的口琴声参和着花草的'芬芳,在细米的耳边飘逸回荡,给细米增加了许多平安感。
《细米》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如烟飘逝到乡村生活,一个个乡情脉脉的边缘人。
他们在乡村的羊肠小路上留下了斑斑足迹,那里的风,那里的雪,那里的稻米,那里的雨‥‥‥那里的一切都影响到了人们。
细米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乡村生活中:水沟里抓鱼,追捉纺织娘‥‥‥这种快乐是自由自在的,是永无止境的‥‥‥。
文学的变与不变.doc

---------------------------------------------------------------最新资料推荐------------------------------------------------------文学的变与不变.doc文学的变与不变我要讲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隐喻了三个文学的基本道理,而这三个基本道理是环环相扣的,它们中间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也是我们每个写作的人应当秉持的基本道理。
第一个故事,许多年前,有一个在我的课堂上听了一年课的女孩子和我聊天,她说曹老师,你知道我冬天的晚上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吗?我说我不知道,然后她告诉我,她说: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吃完晚饭后洗碗。
她们家住在山里,她拥有青山绿水,但同时,又有让她感到心灰意冷的贫穷。
贫穷到什么程度?贫穷到连几分钱一盒的蛤蜊油都买不起,她告诉我,她想通过洗碗,在手面上找到一点点油腻的感觉。
这就是个人经验,这是我们的想象力根本无法到达的地方,而这种个人经验恰恰是文学所需要的经验。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特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我出生在江苏苏北农村,那里的房子都是依水而建,开门你就看到水,那个地方,是我巨大的写作资源的仓库,我的作品里头,为什么没有那些肮脏的意象?为什么没有那些肮脏的词藻?为什么没有那样肮脏的境界?我想是与这个水,在冥冥之中的教化有关的。
1/ 6我承认,我的作品有一种洁癖。
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第二个故事,我们现在来写一个关于羽毛的故事,然后我们把它变成图画书。
说草地上有一根羽毛,无人问津,它也不知道在这个地方已经呆了多久了。
这天早晨,来了一个男孩,来了一个女孩,他们把这个羽毛捡起来看了看,然后又重新丢到了草丛里。
临走的时候,女孩就问男孩说,你说这个羽毛是属于谁的呢?羽毛记住了这句话,从此开始了一个漫长的寻找之旅,它遇到了一种又一种、一只又一只的鸟,可是那些鸟都告诉它你不是我的。
曹文轩小说的赓续与嬗变

《曹文轩小说的赓续与嬗变》摘要:在当代文坛,曹文轩是一个“特异”存在,其小说展示出一种“现代抒情小说”的特质,其文本在一种近似牧歌式的古典审美姿态下,建构起一道有关人性本质、存在的探索之路,基本上是对废名、沈从文文学世界的回应与致敬,如果说汪曾祺先生在一个感伤与愤怒、悲愤与隍恐,西方现代、后现代方法竞相被人们学习模仿——“来不及撒尿的狗”的年代,展现出一种“亮色”,那么曹文轩小说在“欲”望纵横、中心消解、“审美泛化”的时代,凸显出对这种“亮色”的回应,共同展现出一种对“现代抒情小说”的赓续与回响,如果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现代化”还如同金灿灿的彼岸,如同洞开阿里巴巴宝库的谜语,那么,在90年代的社会现实中,人们不无创痛与迷茫地发现,被“芝麻、芝麻,开门”的谜语所洞开的,不仅是“潘多拉的盒子”,而且还是一个被钢筋水泥、不锈钢、玻璃幕墙所建构的都市迷宫与危险丛林[摘要] 在当代文坛,曹文轩是一个“特异”存在,其小说展示出一种“现代抒情小说”的特质,其文本在一种近似牧歌式的古典审美姿态下,建构起一道有关人性本质、存在的探索之路,基本上是对废名、沈从文文学世界的回应与致敬。
这不仅表现在文本内容、书写方式,更表现在一种美学特征上。
但曹文轩小说并不是对废名、沈从文的模仿,而是一种赓续并展示出的一种嬗变。
[关键词] 牧歌;赓续;嬗变曹文轩小说几乎都在“过去”这个时间段上展开,围绕乡村青少年,截取一时间段落,让青少年及其周围人物世界在不同的环境中各展独特多姿的生命形态。
这不仅表现在作为学者与作家皆取得成功,更表现在其小说以对乡村青少年世界持久关怀,叙事上唯美抒情,意蕴上忧郁悲悯,给“众声喧哗”的时代一种宁静、温暖与悲悯色彩。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曾述:“从来没有任何诗人,或从事任何一门艺术的艺术家,他本人就已具备完整的意义。
他的重要性,人们对它的评价,也就是对和已故诗人和艺术家之间关系定价。
你不可能只就它本身来对他做出估价;你必须把它放在已故的人们当中来进行对照和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变与不变--曹文轩
今天看到你们这么多人,又想到了我在北大讲课的情景。
唯一的不同是我前面没有讲台,我站在这个地方,有一点不是很习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没有讲台,面对这么多听众。
好,现在我讲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隐喻了三个文学的基本道理,而这三个基本道理是环环相扣的,它们中间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也是我们每个写作的人应当秉持的基本道理。
第一个故事,许多年前,有一个在我的课堂上听了一年课的女孩子和我聊天,她说曹老师,你知道我冬天的晚上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吗?我说我不知道,然后她告诉我,她说: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吃完晚饭后洗碗。
在座的有哪一位朋友是喜欢洗碗的,她有一点不可思议,她们家住在山里,她拥有青山绿水,但同时,又有让她感到心灰意冷的贫穷。
贫穷到什么程度?贫穷到连几分钱一盒的蛤蜊油都买不起,她告诉我,她想通过洗碗,在手面上找到一点点油腻的感觉。
这就是个人经验,这是我们的想象力根本无法到达的地方,而这种个人经验恰恰是文学所需要的经验。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特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我出生在江苏苏北农村,那里的房子都是依水而建,开门你就看到水,那个地方,是我巨大的写作资源的仓库,我的作品里头,为什么没有那些肮脏的意象?为什么没有那些肮脏的词藻?为什么没有那样的肮脏的境界?我想是与这
个水,在冥冥之中的教化有关的。
我承认,我的作品有一种洁癖。
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第二个故事,我们现在来写一个关于羽毛的故事,然后我们把它变成图画书。
说草地上有一根羽毛,无人问津,它也不知道在这个地方已经待了多久了。
这天早晨,来了一个男孩,来了一个女孩,他们把这个羽毛捡起来看了看,然后又重新丢到了草丛里,临走的时候,女孩就问男孩说,你说这个羽毛是属于谁的呢?羽毛记住了这句话,从此开始了一个漫长的寻找之旅,它遇到了一种又一种,一只又一只鸟,可是那些鸟都告诉它你不是我的。
后来,它遇到了云雀,云雀特别特别好。
云雀对羽毛讲,它说你不是我的,但我可以满足你一个愿望,我可以把你带到高高的空中,因为我是这个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
然后它就衔着这根羽毛,一个劲地往高空飞去,穿越了云层,然后,她张开嘴巴,放下羽毛,羽毛就悠然飘落。
云雀特别好,就一路相伴,然后这个羽毛落在了一座山头,岩石上站着一只鹰,羽毛就无缘无故地觉得它是属于那只鹰的。
于是它就问鹰,我是你的吗,可是那只鹰的注意力正在前方,前方的天空飞着一只鸟。
羽毛说,啊,我认识它,它是云雀,它的话还没有说完,鹰就起飞了。
不一会儿,天空就传来了一声凄厉的叫声,两滴透明的血珠从高高的天空坠落下来。
羽毛就在心里呼唤,风啊,你把我吹走吧!来了一阵大风把羽毛吹了下来,羽毛就在峡谷里盘旋,盘旋,最终又落在了一块草地上。
一连又是许多天过去了,这天早晨,阳光灿烂,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来这个地方觅食。
欢乐祥和的一家子,这个情景非常非常动人,羽毛就在想,其实在地上也是挺好的,它就想问这只母鸡,我是你的吗?可是它已经没有勇气了,温暖的阳光下,那只母鸡展开了翅膀,我们发现它的翅膀上缺一根羽毛。
那么那根羽毛也许是这只母鸡的,也许不是。
这是我几年前写的一个图画书本子,我还写过《夏天》,写过《烟》等等。
《夏天》和《烟》也是虚构的产物,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美妙,它有无限创造的可能性。
大家想一想,造物主在把这个星球交到人类手上的时候有《荷马史诗》吗?有《蒙娜丽莎》吗?有《英雄交响曲》吗?没有,如今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硕大无朋的精神宫殿,我们创造了这个星球上最高的文明。
我来讲第三个故事,我一部26万字的长篇小说《火印》,我现在要告诉你们的是这个长篇小说《火印》从何而来?你们大概不可能想到,它居然是从萧红的一个短篇小说而来,这个短篇小说叫《旷野的呼喊》。
在这个短篇小说里头,萧红用几十个字描写了一个场景,说黄昏有两匹马朦朦胧胧地跑了过来,这个主人公就想:这匹马是谁家的呢?他就猜测这匹马是有人到这个地方串亲戚,缰绳没有拴牢,马跑掉了。
他就想等那匹马跑过来,把缰绳给抓住,那匹马果然跑了过来,他伸手就去抓那个缰绳,但是伸出去的手马上收回来了,因为他发现那匹马的身上,有一枚
日本军营的火印。
萧红用这几十个字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何用意,我至今也不太明白,可是就是这几十个字引爆了我一部26万字的长篇小说《火印》。
一个作家经常会被问:你的灵感来自于何处?我对灵感的定义是,所谓的灵感,就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突然爆发。
我回想一下我当时的过程,就是这几十个字,激活了我的阅读记忆,我就想起一本书,这本书是说二战的时候,日本军队虐马行为臭名昭著。
我又想起了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叫《马》,是介绍世界上各种品种的马的。
我又想起了许多许多与马有关,和许多许多看似与马无关的书,而这些阅读记忆聚集在一起,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能量反应。
一个关于二战,关于马,关于一个放羊的孩子的故事,就在记忆的海洋中,像冰山一样露出了水面。
灵感一定是来自于知识,一个没有知识浸润,没有知识武装的大脑,是不可能有灵感的,也不可能有发现财富的眼力的。
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思想,有多少思想,才有多少生活。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财富的发现,第二个故事说的是虚构与文学的意义。
那么这两个故事所隐喻的两个道理,如果没有第三个故事所折射的那个道理作前提,那么前两句话基本上就是一个无法落实的空话。
博尔赫斯说,他的作品来自于知识,自有他的道理。
好,我就讲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