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之循行: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桡侧端的商阳穴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经二间穴、三间穴,向上通过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穴,进入伸拇长肌腱和伸拇短肌腱中间的阳谿穴。
由阳谿穴而上,沿着前臂桡侧缘的偏历穴、温熘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到达肘关节外侧的曲池穴,然后再沿着上臂外侧前缘的肘穴、五里穴、臂臑穴,往上进入肩关节前上缘的肩腢穴。
由肩腢穴行经肩峰前缘,往后走到巨骨穴,再到达第七颈椎下的大椎穴(属督脉穴)。
从大椎穴向前下行到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肺,向下穿过膈肌,归属于大肠。
另有一上行的支脉,从锁骨上窝往上行经颈部的天鼎穴、扶突穴,再往上贯穿面颊,进入下颚齿中。
从下颚齿再回出来,沿着口部两旁,往上相交于人中穴(属督脉穴),在人中穴左右交叉后,左边的经脉到右边,右边的经脉到左边,上行挟着鼻孔,经禾胶穴、迎香穴,最后交于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所经的部位,有二十个穴位(左右共四十个穴位):循大指次指之端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谿穴,偏历穴、温熘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穴、五里穴、臂臑穴、肩腢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禾胶穴,迎香穴在鼻边。
《内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者,肺之腑。
大肠经多气多血。
手阳明大肠经本经有了异常就会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面颊部肿胀。
本经穴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乾、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
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是属于气盛有馀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之处会有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慄而不易回暖。
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从手走头的过程中,循颈、上颊、入下齿、交人中、上挟鼻孔,经气瀰散于头面、五官各部,手阳明经筋也上行面颊,结于颧部。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这就是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的理论来了解。
标是指头身部,是经脉扩散的区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心。
手阳明大肠经

按摩手阳明大肠经的其他穴位
迎香穴: 位于鼻翼 两侧,具 有疏风解 表、通利 鼻窍的作 用。
合谷穴: 位于手背, 拇指和食 指的指骨 交汇处, 具有疏风 解表、清 热止痛的 作用。
曲池穴: 位于肘部, 具有清热 解表、祛 风除湿的 作用。
肩井穴: 位于肩部, 具有疏风 解表、通 利关节的 作用。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 外侧,具 有健脾和 胃、补中 益气的作 用。
颊车穴:位于下颌角前上方,咬肌隆起 处,张口有凹陷
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肘横纹下2寸, 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
手阳明大肠经的其他穴位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 点旁,鼻唇沟中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 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 中点处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 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 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肩髃穴:位于肩部,三角 肌上,肩峰与肱骨大结节 两骨间凹陷处
手阳明大肠经的组成
起于食指桡侧端,沿食指桡侧上行,经过手背,上臂外侧前缘,肩部,颈部,止于面部
经过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 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与肺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胆经、肝经、肾经、心包经、三 焦经、任脉、督脉等经络有联系
丰隆穴: 位于小腿 外侧,具 有祛痰化 湿、健脾 和胃的作 用。
手阳明大肠经的针灸疗法
针灸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穴位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 主治手臂疼痛、麻木、肩周 炎等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 2掌骨间,主治牙痛、头痛、 咽喉肿痛等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 旁,主治鼻塞、流涕、头痛 等
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肘横 纹下2寸,主治手臂疼痛、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
人体经脉循行,循环往复,如环无端。
手太阴肺经打头,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肺经,具体循行路径如下:“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
翻译过来具体路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起始于食指的指端;然后沿着食指拇侧的上缘,通过拇指、食指歧骨之间的合谷穴;向上行至拇指后方、腕部外侧前缘两筋之中的凹陷处;再沿前臂外侧上缘,进入肘外侧;然后沿上臂的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出于肩峰的前缘,再向后上走到脊柱骨之上而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穴;然后再折向前下方,进入缺盆。
并下行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肺脏;再向下贯穿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大肠腑。
另有一条支脉,从缺盆处向上走至颈部;并贯通颊部,而进入下齿龈中;其后再从口内返出而挟行于口唇旁。
左右两脉在人中穴处相交汇;相交之后,左脉走到右边,右脉走到左边;再上行挟于鼻孔两侧,而在鼻翼旁的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衔接。
手阳明大肠经医学课件

手阳明大肠经医学课件汇报人:日期:contents •手阳明大肠经概述•手阳明大肠经穴位详解•手阳明大肠经疾病诊断与治疗•手阳明大肠经与养生保健目录01手阳明大肠经概述定义手阳明大肠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属大肠,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归属属于手三阳经之一。
手阳明大肠经的定义手阳明大肠经的分布与联系起始点起于食指桡侧端,沿食指桡侧缘向上,通过1、2掌骨之间,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前缘,再沿上臂外侧前缘,向上经过肩关节的前方,过肩后向下交于大椎穴的下方,前行进入缺盆,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到达大肠。
终结点终于鼻两侧,接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与大肠、肺等脏腑有直接联系。
手阳明大肠经的功能与作用联系脏腑手阳明大肠经具有调节肠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力等功能。
功能手阳明大肠经对于治疗肠胃疾病、感冒、发热等病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用02手阳明大肠经穴位详解定位功效主治泄热止痛,调和肠胃,舒经活络。
咽喉肿痛、牙痛、发热、耳鸣耳聋等。
0302 01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微握拳,在食指本节桡侧凹陷处。
定位清热消肿,舒经活络。
功效鼻出血、牙痛、口眼歪斜等。
主治功效清热消肿,舒经活络。
主治牙痛、咽喉肿痛、腹胀等。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桡侧凹陷处,当第二掌指关节前缘凹陷中。
03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等。
合谷穴01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02功效疏风解表,活络止痛。
阳溪穴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清热解毒,舒经活络。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
功效调理气血,舒缓胸闷。
主治肩臂疼痛、手腕无力等。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偏历穴1温溜穴23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定位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功效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等。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即该经起自食指桡侧端(商阳),沿食指桡侧上行,出于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短伸肌腱)之中(阳溪),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交,然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入属大肠。
其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回过来夹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夹鼻孔两旁(迎香)。
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
二、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气血的变化为高温之气向低温之液的转化。
1商阳井穴,属金。
[别名]绝阳,而明。
[穴义]大肠经经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名解]1)商阳。
商,漏刻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
阳,阳气也。
商阳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
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运行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它分为体表部分和体内部分,体表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也即是地之上部,体内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内部。
商阳穴它即是大肠经体内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运行的出口。
由于人体系统的重力场特征,人体内部的温压场高于外部的温压场,因此大肠经体内经脉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物就会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喷射。
商阳之名正是对本穴气血物质这一运动特征的概括描述,故名商阳。
2)绝阳。
绝,断绝也。
阳,阳气也。
绝阳名意亦可释为阴绝而阳,或曰纯阳。
如商阳之解,本穴的气血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所化,出体表经脉后化为纯阳之气,穴内无阴性之水,是绝阴化阳的过程,故名绝阳。
手阳明大肠经

用拇指指尖点按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如合谷、曲池等,每次约1-3分钟。
推按
用拇指指腹从上到下推按手阳明大肠经,每次约5-10分钟。
手阳明大肠经的针灸方法
毫针刺法
用毫针刺入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如合谷、曲池等,深度以得气为度,每次 留针约20-30分钟。
艾灸法
用艾条灸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如合谷、曲池等,距离皮肤约2-3厘米,每次 灸治时间约15-20分钟。
3
经络在人体内的分布广泛,从头到脚,贯穿全 身。
经络系统
01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十二经脉之一,是大肠经的循行路线。
02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食指桡侧缘上行至腕横纹桡侧端,沿前臂外侧 向上至肘部外侧,经大肠俞入腰夹脊,沿脊旁过膈,属于大肠。
03
手阳明大肠经与肺、胃、大肠等脏腑有密切关系。
经络的分布和作用
背部穴位
大椎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针灸此穴主治热病、咳嗽、气喘。
风门
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针灸此穴主治咳嗽、气喘、感冒。
上肢穴位
曲池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针灸此穴主治高血压 、头痛、头晕。
合谷
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针灸此穴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
手阳明大肠经的分支从锁骨上窝进入 胸腔,上达颈部,至下颌,回入口中 ,交会于对侧。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治疗头面、五官、 咽喉、外感热病等疾病,如头痛、目 赤肿痛、鼻衄、鼻渊、口眼歪斜、耳 聋、痄腮、齿痛、咽喉肿痛、高热神 昏等。
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 于肠胃,因此常配合使用治疗肠胃疾 病。
02
手阳明大肠经与大肠有直接联系,刺激该经上的穴位可促进肠道蠕动
中医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

中医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一、手阳明大肠经的概述手阳明大肠经是人体手臂上的一条经络,起点在食指末端,向上沿着手臂内侧前行至肘部,再向下到达肩部,最后在鼻孔上方结束。
手阳明大肠经与脚阳明大肠经构成了人体的阳明之脉,其中手阳明大肠经是阴阳之气交汇的地方,被视为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经脉。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手阳明大肠经是与人体大肠相连通的,两者互为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畅通,可以促进人体经络系统的正常运作,维护人体健康。
二、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作用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运输功能手阳明大肠经主要负责运输手臂和肩部的气血,使它们得以协调运作。
这不仅可以促进手臂和肩部的活动,还可以维护它们的健康。
2.防御功能手阳明大肠经可以增强人体的防御力,预防感冒、咳嗽、口腔溃疡等疾病。
同时,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流通也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毒素,维护人体的健康。
3.神经调节功能手阳明大肠经与人体神经系统有密切联系,可以调节神经,缓解压力和情绪的不良影响,进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此外,手阳明大肠经还可以调节人体的荷尔蒙水平,维护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
三、手阳明大肠经的保健方法为了保持手阳明大肠经的畅通,维护人体健康,有以下几个方法:1.饮食调理手阳明大肠经是与人体大肠相连通的,因此,饮食调理就成为手阳明大肠经保健的重要方法。
建议平时多食用含有膳食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香蕉、芹菜、白菜等,以增加肠胃蠕动,防止便秘。
此外,饮食要注意不要过度油腻,不要吃过撑或暴饮暴食。
2.运动锻炼手臂的运动可以刺激手阳明大肠经和人体其他经脉的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建议平时多做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延伸手臂、运动手指、手腕等活动,进行一些手部放松动作,如揉、捏、推等。
3.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利用手法、针灸等方法促进手阳明大肠经和其他经络的气血流通,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
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使气血得到畅通,达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十二经脉之一。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概述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
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引。
循行路径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上行的一支:⑦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经中穴道起自手食指内侧末端指甲旁之商阳穴(井穴),经二、三间穴(输穴)至拇指、食指根虎口处之合谷穴(原穴),腕中凹窝为阳溪穴(经穴),沿腕后三寸为偏历穴(疗穴),再经温溜、下廉、上廉穴,至曲池穴前二寸手三里穴(疗穴),曲肘时肘边凸起高处是曲池穴(合穴)。
再经肘髎穴、五里,至手臂肘上七寸三角肌下为臂臑穴(疗穴),至肩峰前方举手凹窝处为肩髃穴(疗穴),再经肩锁关节凹陷处巨骨穴上行,于锁骨上窝中点上一寸许之天鼎穴,上经喉结正中旁三寸是扶突穴,上行至人中旁五分为禾髎穴,止于鼻翼旁五分之迎香穴(疗穴)。
十二经脉(1)手太阴肺经部分:手阳明大肠经起自手太阴肺经母指桡侧指甲角端后一分许之少商穴,其支者络入食指内侧端之商阳穴。
(2)手阳明大肠经部分:由食指内侧端之商阳穴,循食指而上,经二、三间穴,至两骨间之出合谷,上两筋间之阳溪穴,循手臂而上至偏历、手三里穴,入肘外廉之曲池穴,上臑外前至臂臑穴,上肩至肩髃穴,而巨骨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示桌面.scf
迎香 Yingxiang(LI 20)
手阳明大肠经小结
1.经脉走向:从食指桡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
经肩、颈上颜面,止于对侧鼻翼旁。体内支 属大肠,络肺。联系的器官有齿(入下齿 中)、口、鼻(还出夹口…上夹鼻孔)
2. 取穴要点
食指桡侧甲角旁取商阳。 第一、二掌骨间取合谷。 拇短、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取阳溪。 尺泽与肱骨外上髁之间取曲池。 曲池下两寸取手三里,上7寸取臂臑。 肩峰前下方凹陷取肩髃。 鼻唇沟中取迎香。
三间 Sangjian(LI 3)
【标准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 桡侧凹陷处。 【特异性】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木。 【功用】泄热止痛,利咽。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急性 结膜炎,青光眼; 2.其它:三叉神经痛,扁桃体炎, 手指肿痛,肩关节周围炎。 【操作】 直刺0.3~0.5寸。
手三里 ShǒusānIǐ(LI 10)
【标准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
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 2寸。 【功用】通经活络,清热明目, 调理肠胃。 【主治病症】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手三里 ShǒusānIǐ(LI 10)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肩臂 痛,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2.消化系统疾病;溃疡病,肠 炎,消化不良, 3.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口 腔炎; 4.其它:颈淋巴结核,面神经 麻痹,感冒,乳腺炎。 5.弹拨手三里对消除针刺不当 引起的不适感有效。
3.主治要点 头面五官病 :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 肿痛,头痛,鼻衄。 热病: 身热,热病无汗,多汗。 外经病:瘰疬,肩臂痛,上肢不遂。 4.特殊作用 商阳治中风昏迷。 合谷治滞产、经闭。 曲池、肩髃治风疹、瘾疹。 臂臑治目疾。
5.操作要点
商阳浅刺或点刺放血。
合谷孕妇慎针。 迎香向上斜刺或平刺,不宜艾炷灸。
臂臑
肩髃Jiānyǘ(LI 15)
【标准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 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特异性】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功用】通经活络,疏散风热。 肩髃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 病后遗症,肩周炎; 2.其它:高血压,乳腺炎,荨麻疹。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思考题
如何理经的一条支脉, 从缺盆上颈,通过颊部,入下齿槽,环绕口唇, 于人中处交叉,左脉向右,右脉行左,至鼻旁与 胃经相接。此外,手阳明经筋均行经面口,所谓 合谷治面口疾病,是循经取穴之法。
附 注
【配伍】 配血海,足三里治瘾疹;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 配太冲、大椎治高血压。 【现代研究】 (1)改善睑缘微循环,埋线能迅速消除因重睑术所致的肿 胀及疼痛等不适感,提高美容效果。 (2)双向调节肠蠕动。 (3)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减慢——冠心病、房性早搏、 心房颤动。 (4)对血管舒缩有调整作用,轻刺引起血管收缩,且有较 长时间的后作用,重刺则引起血管扩张。 (5)参考资料:据报道,在犬阑尾壁内直接注射B-链球菌 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实验性阑尾炎,用强刺 激手法针刺“曲池”和“阑尾”穴,证明对实验性阑尾炎有 肯定的治疗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穴分寸歌
L I 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 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神热与胃肠。 商阳食指外侧取,二间握拳节前后, 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岐骨当, 阳溪腕上两筋陷,偏历腕上三寸量, 温溜腕上五寸取,下廉腕上八寸相, 上廉腕上九寸穴,腕上十寸三里量, 曲池尺泽髁中央,肘篌肱骨外廉旁,
为头颈部外科手术针刺麻醉的主要穴位。 1. 2.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头痛,咽炎,扁桃体炎;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牙痛,耳聋,耳鸣;
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 神经麻痹,癔病,癫痫,精神病,中风偏瘫,小儿惊厥; 4. 5. 6. 运动系统疾病: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痛; 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闭经,催产; 其它:呃逆。
循行分布特点
1.走向及特性
手阳明大肠经是从手走头,为 多气多血之经,卯时(5~7时)气血最旺; 2.本经共有20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 3.本经主要循行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肩颈部 及面颊部; 4.交接关系 上接手太阴肺经,在鼻翼旁迎香 穴处,交于足阳明胃经。
病证归纳
1.头面五官疾病
曲池 Qǖchí(LI 11)
曲池Qǖchí(LI 11)
曲池
曲池 Qǖchí(LI 11)
【主治病症】为强壮穴之一。 1.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 后遗症,肩周炎,肘关节炎; 2.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性感冒, 肺炎,扁桃体炎; 3.五官科系统疾病:咽喉炎,牙 痛,麦粒肿,甲状腺肿大; 4.其它:乳腺炎,高血压,皮肤 病,过敏性疾病。 【注】每日按压曲池穴1~2分钟,使 酸胀感向下扩散,有预防高血压的作 用。
合谷 Hegu(LI 4)
【标准定位】在手背,第1、 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 中点处 【特异性】大肠之原穴。 【功用】镇静止痛,通经活 络,清热解表。 【主治病症】 【操作】直刺0.5 ~1.0寸。
合谷 Hegu(LI 4)
合谷 Hegu(LI 4)
【主治病症】
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要求】
1. 掌握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 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 11个常用腧穴的定位、特异性、主治和 操作方法。 2. 熟悉手阳明经脉循行的路线。
3. 了解手阳明经脉病候以及络脉、经别
的内容;了解其余6个穴位的定位和归经。
1.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2.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间, 上入两筋之中 3.循臂上 廉 4.人肘外廉 5.上 脯外前廉 6.上肩 7.出锅骨之前廉 8.上 出于柱骨之会上 9.下人 缺盆10.络肺 U.下膈 12.属大肠 13.其支者, 从缺盆上颈 14.贯颊 15.人下齿中 16.还出 挟口,交人中,左之右, 右之左,上挟鼻孔
如头痛,面瘫,牙痛,眼疾 患,咽炎,扁桃腺炎,鼻炎,鼻窦炎,鼻血,腮 腺炎,甲状腺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 聋。 2.上呼吸道感染 如感冒发热,头痛,咳嗽, 高热抽搐。 3.过敏性皮肤病 如荨麻疹、皮肤搔痒等症; 4.经脉所过的肩痛,肘臂痛,手指手背痛。
小 结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左右共40穴)
温溜 WēnIiū (LI 7)
【标准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 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特异性】手阳明经之郄穴。 【功用】清热理气。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舌炎, 腮腺炎; 2.其它: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下 腹壁肌肉痉挛,前臂疼痛。 3.本穴在消化道溃疡穿孔时常出现压 痛,与它穴配合可做出进一步诊断。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向 手部放散。
手三里
曲池 Qǖchí(LI 11)
【标准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 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特异性】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 【功用】清热和营,降逆活络。 【主治病症】 【刺灸法】 直刺1.0~1.5寸 【注】每日按压曲池穴1~2分钟,使酸 胀感向下扩散,有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手阳明穴起商阳 阳溪偏历温溜长 曲池肘髎五里近 天鼎扶突禾髎接 二间三间合谷藏 下廉上廉手三里 臂臑肩髃巨骨当 鼻旁五分号迎香
商阳 shangYang(LI 1)
【标准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特异性】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金。 【功用】清热解表,苏厥开窍。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咽炎, 喉炎,腮腺炎; 2.其它:脑出血,高烧,扁桃体炎。 【操作】 向上斜刺0.2~0.3寸。
迎香 Yingxiang(LI 20)
【标准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 鼻唇沟中。 【功用】祛风通窍,理气止痛。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 鼻窦炎,嗅觉减退,鼻出血,鼻息肉; 2.妇产科系统疾病;胆道蛔虫症, 便秘; 3.其它:面神经麻痹。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禁灸 。
二间
Erjian(LI 2)
【标准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 (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特异性】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水。 【功用】解表,清热,利咽。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咽炎,喉炎, 牙痛,鼻出血,麦粒肿; 2.其它:扁桃体炎,肩周炎。 【操作】 直刺0.2~0.3寸。
阳溪 YángXī(LI 5)
【标准定位】在腕背横纹 桡侧,手拇指上翘起时, 当拇短伸肌健与拇长伸肌 腱之间的凹陷中。 【特异性】五输穴之经穴, 【功用】清热散风,通利 关节。 【主治病症】 【操作】 直刺0.3~0.5寸。
阳溪 YángXī(LI 5)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鼻 炎,耳聋,耳鸣,结膜炎, 角膜炎;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病; 3.其它:腕关节及周围 软组织疾病,扁桃体炎
臂臑Bì nào(LI 14)
【标准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 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功用】清热明目,通经通络。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上肢瘫痪或疼痛, 肩周炎,颅顶肌肉痉挛; 2.其它:眼病,颈淋巴结核,头痛。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肩髃Jiānyǘ(LI 15)
扶突 Fútū(LI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