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透皮技术总结

中草药透皮技术总结

引言

中草药透皮技术是一种将中草药有效成分透过皮肤吸收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本文将对中草药透皮技术进行总结。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原理

中草药透皮技术主要通过两种原理实现药物的透皮吸收。第一

种原理是药物通过皮肤的表层,进入角质层后再通过毛细血管系统

进入全身循环。第二种原理是药物通过皮肤的毛孔或伤口直接进入

真皮层,再进入毛细血管系统。这两种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药物

性质和治疗需求选择使用。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主要方法

中草药透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渗透增强技术:通过增强药物在皮肤上的渗透性能,如物理

增透法和化学增透法。

2. 电泳技术:利用电流推动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有离子导入

法和离子导出法。

3. 声波增透技术:通过超声波作用改变皮肤结构,增加药物的

吸收。

4. 光热联合透皮技术:利用光热效应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并加

速药物在皮肤内的分解和释放。

5. 纳米技术:通过纳米粒子或纳米载体将药物输送到皮肤深层,并促进透皮吸收。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应用领域

中草药透皮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

方面:

1. 局部治疗: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直接输送到需要

治疗的皮肤部位,实现局部治疗效果。

2. 全身治疗: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透过皮肤进入全

身循环,实现全身治疗效果。

3. 传统中药熏蒸: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以蒸汽或烟

雾形式进入体内,通过吸入达到治疗效果。

4. 美容护肤: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输送到皮肤深层,改善皮肤问题,提供美容护肤效果。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草药透皮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未来有以下

几个发展趋势:

1. 新的透皮技术的出现: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透皮技术将不

断涌现,为中草药透皮技术提供更多选择。

2. 药物递送系统的改进:中草药递送系统将与透皮技术相结合,实现药物的精准输送和控制释放。

3. 安全性和疗效的提高:中草药透皮技术在安全性和疗效方面

还有待提高,未来将加强相关研究,确保其安全有效的应用。

结论

中草药透皮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药物递送方法,可以实现局部和

全身治疗效果,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中

草药透皮技术将迎来更多的研究和应用,为中医药领域的发展带来

更多可能性。

中药透皮技术

一、中药透皮技术(即消肿止痛贴)的适用方法: 消肿止痛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法方。1、干贴是指用载体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载体上贴于患处的一种简单方法。2、而湿贴是将消肿止痛合剂融于载体和中药粉末(醋调、蜜调、酒精调)等以西药直接同消肿止痛合剂混合贴于患处及穴位的一种常用法方。 二、中药透皮技术(即内病外治)适应证: 1、儿科部分: ①、发热: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②、小儿咳嗽: 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消肿止痛液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其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消肿止痛合剂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③、小儿哮喘: A喘促较重者,先以平喘为主,用氨茶碱注射液(根据年龄掌握计量)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贴于膻中,定喘、肺俞穴上,见效迅速。 B一般哮喘(病程较长者):用麻黄1份,自芥子4份,甘遂2份,细辛1份,玄明粉,前胡各3份,桑白皮6份共研细粉用蜂蜜做成饼状,待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后,将饼放在载体之上贴于肺腧,涌泉穴之上,每天贴6小时。 ④、小儿腹泻: A、丁香、肉桂各等份研末和匀,取2至3克,将药粉置于脐中,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贴于上,24小时更换一次主要功用为温中止泻,适用于小儿脾虚及虚寒性腹泻。 B、樟脑、石榴皮、松香各等份三药研末,取2~3克敷于脐中,药水溶于载体贴于上外敷,其功用为温散止痛,固肠止泻,用于婴幼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型腹泻。 C、肉桂、吴茱萸、车前子、白胡椒各等份研成粉末,取2至3克置于脐中,用消肿止痛液溶于载体后敷于之上。其功用为温中散寒,利湿止泻,用于伤食泻及寒湿泻。 D、用葛根、黄芩、黄连、黄柏各等份,研末置于脐中,用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贴于上,其功用为清热腹泻及婴幼儿伤热腹泻及细菌性痢疾。 ⑤、小儿腹痛:元胡、肉桂、白胡椒各等份共研末,将消肿止痛水敷入载体贴于上,将药粉置于肚脐中,外贴24小时更换一次,用于小儿各种腹痛及现代肠系淋巴结炎疗效甚佳。 2、妇科部分: ①痛经: A在痛经发作期,用654~2注射液10毫升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上,贴敷入关元穴,30分钟缓解痛疼。 B山楂、葛茛、甘草、生白芍、乳香、没药、元胡各等份用醋或黄酒调和做成饼状,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将药饼放入上,贴肚脐(神厥)及关元穴,月经来潮前2天应用,或初感痛时应用,其主要功用是行气活血止痛。屡用效佳,多次痛止。 ②闭经:丹参5份,穿山甲1份,两药研末,以醋、酒各半调和成糊状,摊于载体之上,帖神厥、关元穴24小时换药1次,5次为一疗程,连贴以经通为度。其功用为养血调经。主治:闭经。 ③乳腺炎:(乳痹):乳香、没药、穿山甲、大黄、冰片共研末,用时以鸡蛋清和上药5至10克调匀做成药饼,贴于载体之上,敷于局部患处,24小时更换1次,其功用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④乳腺增生:生地、木香、莪术、穿山甲、乳香、没药各等份研细粉,用时取5克用米醋调匀做成药饼,待消肿止痛溶于载体上,贴敷局部。其功用为疏肝理气,化瘀消肿。主治乳增生,一般10至15次即愈。 ⑤子宫肌瘤:海棠、乳香、没药、穿山甲、蟾蜍共研细份用醋和75%酒精调匀做成饼状,待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放入上,贴敷于关元穴,连贴10至15次,效果良好。其功用是软坚散结,用于子宫肌瘤。 3、颈、肩、腰腿痛部分: ①颈椎病:穿山甲、乳香、没药、葛根、透骨草各等份取3~5克调经糊状,先将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将药物敷入上,贴颈椎部位,一般当天显效,2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良好。 ②肩周炎(五十肩):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细辛、乳香、没药研末用75%的酒精调匀做成粉饼,待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放入上贴于肩关节局部,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5~7次效果良好,其功用为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③腰痛:肉桂、生川乌、乳香、樟脑、川椒上药研末用时用白酒调和,放在载体之上,贴于肾俞(双)命门穴,每24小时更换1次。其功用温经散寒,活络之痛。屡用效佳。 ④关节炎:生川乌、生草乌(葛根、麻黄、生半夏、白胡椒共研细末,用姜汁调和成药饼,放入载体上,贴局部痛部位24小时更换。 4、老年病部分:

中草药透皮技术总结

中草药透皮技术总结 引言 中草药透皮技术是一种将中草药有效成分透过皮肤吸收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本文将对中草药透皮技术进行总结。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原理 中草药透皮技术主要通过两种原理实现药物的透皮吸收。第一 种原理是药物通过皮肤的表层,进入角质层后再通过毛细血管系统 进入全身循环。第二种原理是药物通过皮肤的毛孔或伤口直接进入 真皮层,再进入毛细血管系统。这两种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药物 性质和治疗需求选择使用。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主要方法 中草药透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渗透增强技术:通过增强药物在皮肤上的渗透性能,如物理 增透法和化学增透法。 2. 电泳技术:利用电流推动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有离子导入 法和离子导出法。

3. 声波增透技术:通过超声波作用改变皮肤结构,增加药物的 吸收。 4. 光热联合透皮技术:利用光热效应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并加 速药物在皮肤内的分解和释放。 5. 纳米技术:通过纳米粒子或纳米载体将药物输送到皮肤深层,并促进透皮吸收。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应用领域 中草药透皮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 方面: 1. 局部治疗: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直接输送到需要 治疗的皮肤部位,实现局部治疗效果。 2. 全身治疗: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透过皮肤进入全 身循环,实现全身治疗效果。 3. 传统中药熏蒸: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以蒸汽或烟 雾形式进入体内,通过吸入达到治疗效果。 4. 美容护肤: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输送到皮肤深层,改善皮肤问题,提供美容护肤效果。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草药透皮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未来有以下 几个发展趋势: 1. 新的透皮技术的出现: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透皮技术将不 断涌现,为中草药透皮技术提供更多选择。 2. 药物递送系统的改进:中草药递送系统将与透皮技术相结合,实现药物的精准输送和控制释放。 3. 安全性和疗效的提高:中草药透皮技术在安全性和疗效方面 还有待提高,未来将加强相关研究,确保其安全有效的应用。 结论 中草药透皮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药物递送方法,可以实现局部和 全身治疗效果,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中 草药透皮技术将迎来更多的研究和应用,为中医药领域的发展带来 更多可能性。

中药贴敷――透皮

中药贴敷――透皮 首页 > 特色医疗 > 贴敷疗法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 来源:中国基层医疗在线教育 中药贴敷疗法由于其疗法快捷方便,无毒副作用,且医疗风险低,深受广大基层医生钟爱,目前在基层诊所,社区门诊,以及乡镇卫生院应用比较普及。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中药贴敷疗法的技术应用,希望能给开展中药贴敷的基层医生一些参考。 透皮给药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 1.方药的选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几点: (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优势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转、吸收快、

收效速的目的。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以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 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辩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此外,还应结合一下选穴特点: (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宜春棉球擦净,然后敷药。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现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的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消毒擀面求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揭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药透皮技术的使用方法 透皮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 贴两种方法; 干贴:是用药片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药 片上贴于患处,用纱布包扎; 药针剂或西药调和后贴于穴位或患处; 中医诊治的理论基础.诊法:望,望精神、面容、形态、舌体、舌苔; 闻:听声音、闻气味;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 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科应问经带产,小儿 当问麻疹斑;切: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寒热辨证,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纲领的具体内容之一; 八纲辨证的特点在于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确定性与相关性;寒热是用以辨别疾病病因最基本的两个纲领;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恶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手脚冰凉,精神萎靡不振,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苍白,

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以冷、淡、稀、润、静 为特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气亢盛阴液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发热、恶热喜凉、口渴欲冷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以热、赤、稠、燥、动为特征; 一、腹泻 A、寒湿型:面色苍白或萎黄、无精打采、嗜睡、不 思饮食、口不渴、口唇白或青紫、恶寒、四肢不温、舌苔白、厚腻、腹胀发凉、腹痛喜按、大便稀溏或 不成型、伴有泡沫、绿便伴有食物残渣或奶瓣、无 腥臭; 治疗:温中散寒、健脾利湿;用寒泻散3-5g,沙蒿子 加溶媒,6542针1支,湿贴于神阙穴,口服益生菌、健 脾颗粒参苓白术颗粒; B、湿热型:面红耳赤、精神烦躁、不思饮食、恶心 呕吐、口唇色红、口渴、喜冷饮、舌尖红、舌苔黄腻、脘腹胀痛、大便量多、味腥臭、便色黄、如蛋 花样、严重者出现水样便、脓血便、肛门红肿; 治疗:除热燥湿;用热泻散3g,沙蒿子加溶媒,苯乙哌 啶片2-4片,藿香正气水适量,湿贴于神阙穴;口服庆 大霉素颗粒、洛哌丁胺胶囊,有脱水者补水;1次见 效,1-3次治愈;

中药透皮技术总结

第一部分:中药透皮技术的历史沿革 中医没有“透皮”的说法,“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透皮给药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并且可提供较长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还能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敷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可以说中药透皮疗法是结合了西方最新的技术,且又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疗法。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 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1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2.发展阶段(汉代——明代)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方法,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药。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并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而且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的膏药,如“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而止。”;《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宋代《刘 1朱晓龙. 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0, 32(2):1-3.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100029)李园李佩文 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的剂型,如丸、散、丹、膏、栓、酊、酒剂等,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经体表(皮肤)或五官九窍(眼、耳、口、鼻、前后二阴)等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中医疗法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时间的发展,新技术与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外治法的起源、作用机理、促透剂、透皮吸收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中药外治法的渊源 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用树叶、草茎涂伤口,偶然治愈疾患并发现了药物的作用。《殷墟卜辞》中有22种疾病使用了外治法;《周礼•天宫》记载了以外敷药物治疗疮疡;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利赤蝎,以血涂之”,还最早记载了酒剂外用;《内经》多个篇章有关于外治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桂心渍酒,以熨寒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达1500余首。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外治法透皮吸收、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外用药物切近皮肤,通彻于肌肉纹理之中,将药物的气味透达过皮肤以至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传入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吴尚先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以异者源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所以与内治疗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徐大椿指出“汤药不足尽病,人之疾病,由外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脏腑,必服药乃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皮肤作为一个给药入口,局部给药后,大部分直接进入给药部位发生药效,同时药物可以经血液循环对全身发生作用。据雷亚锋等所做跌打膏透皮吸收研究报道:膏药贴用3小时后,其有效成分士的宁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即达稳定值范围,100小时内血药浓度维持在45~49.2μg/mL;膏药作用于离体小鼠皮肤上,8小时内士的宁的平均渗透速率为40μg/cm2.h。这说明外用药起效快,缓释效果好,作用时间长。同时测得用药部位皮肤士的宁含量是非用药部位的7.5倍。 2.1 药物的经皮吸收机制 2.1.1 药物通过皮肤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真皮转运而被皮肤乳头层中的毛细血管网吸收,从而进入血液循环。 2.1.2 皮肤穴位处的药物吸收。与别处皮肤相比,穴位处皮肤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 2.1.3 粘膜处药物的吸收。如口腔的舌下粘膜、鼻粘膜、直肠粘膜等均为药物外用的常见给药部位,粘膜没有角质层,药物透入较容易、速度快。但此处皮肤较为娇嫩,不耐刺激,用药要求高。 2.1.4 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湿度的函数。中药外贴,可以在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水量由5~15%增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实践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时还能使皮温从32℃增至37℃,加速血液循环。 2.1.5 表面活性剂或透皮促进剂的作用。如膏药中所含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使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西药如月桂氮卓酮(Azone)、二甲基亚砜等均有显著的促进大多数亲水性和疏水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作用。它们可能是通过增加类

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

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 中药透皮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特定中药贴在人体穴位之上,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作用于人体,从而缓解人体病痛,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稳定的治疗方法。 药物剂量: 1、中药:总量为3-5g. 2、西药:小儿为日剂量的1·5-2倍成人为日剂量的3-5倍 发热: 辩证一: 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辩证二: 中药处方:焦栀子、桃仁 使用方法: 栀子桃仁研为泥,用鸡蛋清调成稠糊状,分别敷于两足涌泉穴,固定。每天敷贴10小时后取下,5天为1个疗程。 西药处方:氯丙嗪+异丙嗪+维生素B1+尼美舒利颗粒

麻疹和病毒性传染病患儿慎用 五岁以上小儿发热伴头痛可用:安乃近+黄连+维生素B1 穴位选择:大椎或肚脐。 辩证三: 1、紫花地丁9,吴茱臾9,虎杖5,胆南星3 取2-3,20个小时,贴涌泉, 2、人工牛黄30,柴胡20,黄芩10,薄荷10,葛根10,生石膏10, 取2-3,75%酒精调和,;贴于神阙穴,20个小时。 辩证四: 临证取3克,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适量,地塞米松针适量调糊,敷于脐部。六小时换一次,热退第二贴12小时换一次;如不退加敷两侧脚心各一贴;如头热甚于身,加大椎一贴。 辩证四: 女孩,十四个月,发烧呕吐腹胀三天,T38.2度,大便干燥。用药 :苍术生姜肉桂白芷用藿香正气水调和,一贴见效退烧,腹不涨了。 咳喘: 1)咳嗽: 辩证一: 干咳无痰,烟干,舌红者:沙丁胺醇片+扑尔敏片+咳必清片+咳特灵

药物制剂中的透皮输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药物制剂中的透皮输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药物制剂中的透皮输送技术是一种将药物透过皮肤传递到身体内部 的方法,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给药途径。本文将重点讨论透皮输送技术 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对其原理、优势、适应症以及现有的药物制剂进 行详细介绍,旨在为药物制剂的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透皮输送技术的原理 透皮输送技术是通过表皮层将药物传递到真皮层及其下方的深层组织,实现药物的吸收并达到治疗目的。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通过皮肤层 透皮输送技术首先需要克服皮肤的屏障功能,即使药物能够穿透皮 肤层达到真皮层。皮肤主要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其中表皮 是最外层,具有角质层、颗粒层、透明层和基底层等。药物需要通过 表皮层逐层渗透,才能到达真皮层,进一步被吸收。 2. 选择合适的药物 透皮输送技术对药物的选择要求较高。药物必须具备足够的溶解性,在透皮层渗透性良好,并且不会引起皮肤刺激或过敏等问题。此外, 药物的分子量和化学结构也会影响其透皮输送的效果。 3. 使用透皮增透剂 在药物透皮输送的过程中,常使用透皮增透剂来提高药物的透皮性。透皮增透剂可以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增加药物的渗透性。透皮增透

剂的选择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目标组织来确定,以达到安全有效的透皮输送效果。 二、透皮输送技术的优势 相比其他给药途径,透皮输送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 1. 避免肠道和胃酸环境 肠道和胃酸环境对药物的吸收和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透皮输送技术可以避开这些问题,直接将药物输送到真皮层和组织内。 2. 较低的侵入性 相比注射和手术等侵入性治疗方式,透皮输送技术无需创伤,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3. 稳定的给药速率 透皮输送技术可以实现稳定的给药速率,避免了药物在体内因代谢率差异而引起的浓度波动。 4. 避免首过效应 透皮输送技术可以避免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系统循环中,提高药物的利用效率。 三、透皮输送技术的应用

中药热敷包透皮吸收的文章

中药热敷包透皮吸收的文章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中药热敷包的制作方法、透皮吸收的原理、中药热敷包的治疗作用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一、中药热敷包的制作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介绍中药热敷包的制作方法。通常,中药热敷包由多种中药组成,可以是草药、粗粉或者药包。制作时,可以将所选中药清洗干净,晒干或烘干后放入热敷包中,使用缝纫机缝合或自然包裹。如果需要,可以在中药中加入一些芳香剂或精油以增强疗效和舒适度。在选择中药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配方。 二、透皮吸收的原理 接下来,我们需要解释透皮吸收的原理。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保护作用。然而,有些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的角质层、细胞间质和毛囊等途径被吸收。对于中药热敷包而言,药物的渗透和吸收通常依赖于热敷的温度和药物的释放。当热敷包被加热时,皮肤的角质层会软化,使药物更容易穿透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三、中药热敷包的治疗作用 接下来,我们可以详细介绍中药热敷包的治疗作用。一方面,中药热敷包可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适用于各种慢性疼痛、肌肉劳损、关节僵硬等病症。另一方面,热敷包中的药物成分可以渗透到皮肤深处,发挥药效,达到治疗目的。同时,由于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中药热敷包还有助于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四、实际应用案例 最后,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实际应用案例来说明中药热敷包的应用效果。例如,某位关节炎患者在使用中药热敷包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能力得到改善。又如,一位长期失眠的患者在使用中药热敷包后,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这些案例表明,中药热敷包在某些慢性病和疼痛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总结: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中药热敷包透皮吸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制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在应用中药热敷包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配方,并注意热敷时间和温度的调节。此外,建议在使用前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以确保安全有效。总之,中药热敷包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缓解疼痛、改善睡眠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中药透皮贴的药理作用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中药透皮贴的药理作用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药效作用 中医治病,不外乎内治与外治两法,均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内治可疗内外诸疾,外治同样可疗内外诸疾,只是给药途径不同。内治给药,需经过消化道吸收后,才能输送到全身发挥药效。外治用药,药物贴敷于体表穴位,其刺激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促使药物在局部的透皮吸收,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人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可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因此,虽然内治与外治给药方式不同,但其对机体的保健调节具有殊途同归的作用。 透皮疗法是中医针灸保健疗法和药物调理疗法的有机结合,其效应的取得并非某一因素的单纯作用,实质上是融合经络穴位和药物作用为一体的复杂性干预措施,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各种治疗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发挥了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等整体保健的作用。根据所用药物和选经取穴的不同,贴敷既能起到祛邪外出,挫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的功效,也能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而达到扶持正气,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因此,贴敷疗法对人体的养生保健功效,主要体现在扶正祛邪、协调阴阳、升降复常等三个方面。 透皮疗法适用症: 透皮贴敷疗法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副作用少。贴敷保健治疗,

不经过脾胃,故不致伤害脾胃而影响水谷精微的输布,虽有攻伐,但不直接连及脏腑,作用缓和,因此,可以避免五脏气血损伤及由此产生的阴阳偏胜偏衰的病变。此外,药物贴于穴位,便于观察,如有不适感觉或异常情况发生,可立即将药物撤除,可避免发生严重毒性反应。 贴敷在防病保健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临床也有大量的报道。例如对于身体虚弱者的预防保健,临床常选用补肾健脾、疏肝养肺、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的药物,贴敷于关元、气海、背俞、足三里等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起到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在对慢性疾病的保健调理方面,贴敷疗法的适应症十分广泛,可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伤科、神经科及精神科等临床各科疾病的保健治疗,尤其对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风湿性疾病等几大类疾病的保健治疗效果较好。 在下面的情况下,透皮技术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1、病患需要服用刺激肠胃药物,控制局部病灶,且胃肠不好患者,运用透皮技术可以减少痛苦,增加疗效。 2、口服和注射疗效欠佳病种,运用透皮技术可以增强药物局部有效吸收,持续作用,疗效更突出。 3、老年人和儿童不便使用其它疗法控制的病种,使用更简单。 4、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需要控制其它局部病灶,运用透皮,使用药更安全。 5、颈肩腰腿疼痛,软组织损伤,乳腺增生,急慢性乳腺炎,痛经,肩周炎,小儿腹泻,咳喘,非感染性腹痛,感冒初起,冬病夏治三伏贴等。 透皮疗法要点: 1、病要诊断准确。 2、配方要正确。

药物制剂中的透皮传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药物制剂中的透皮传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药物治疗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传统的药物给药方式,如口服、注射等方法,存在着一系列的局限性 和副作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透皮传递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将探讨 药物制剂中的透皮传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透皮传递技术概述 透皮传递技术(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Technology)是指通过皮 肤将药物输送到体内,不需依赖口服或注射等传统给药方式的一种新 型药物给药技术。这种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药物给药的方式, 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方便和舒适的治疗选择。 二、透皮传递技术的原理 1. 皮肤的结构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其中,表皮是药物透过的最大的阻隔层,它由角质层、颗粒层、透明层和基 底层组成。药物要通过表皮层进入真皮层和皮下组织,需要克服表皮 屏障的作用。 2. 药物的渗透性 药物的渗透性是决定药物透皮传递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药 物的渗透性越高,穿透皮肤的能力就越强。药物的渗透性受到药物的 分子大小、脂溶性、电荷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3. 透皮传递方式 透皮传递技术主要包括被动透皮传递和主动透皮传递两种方式。被 动透皮传递是指药物通过皮肤屏障进入体内,不需要外界力量的辅助。而主动透皮传递则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手段,如电泳、超声 波等,增加药物的渗透性,加速药物进入体内。 三、透皮传递技术的研究进展 1. 透皮贴剂技术 透皮贴剂是透皮传递技术中最常见的制剂之一。透皮贴剂的主要成 分是药物和贴剂基质,通过贴剂的形式将药物逐渐地释放到皮肤表面,从而实现药物的透皮传递。透皮贴剂适用于剂量稳定、长时间给药的 情况。 2. 电泳透皮技术 电泳透皮技术利用电场的作用,促进药物离子在皮肤表面的移动, 从而增加药物的渗透性。这种技术在透皮传递中具有较高的效果,尤 其适用于高分子量或带电荷的药物。 3. 声波透皮技术 声波透皮技术利用超声波的作用,破坏皮肤表面的结构,增加药物 在皮肤中的渗透性。这种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可调控性强等优点,已 经在药物输送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四、透皮传递技术的应用领域

中医药贴敷透皮技术的历史沿革

中医药贴敷透皮技术的历史沿革 莆田涵江区郑新志诊所2019-10-26 中医药透皮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传承了千年中医文化,属于中医的内病外治法。根据清代名医吴师机《理瀹骈文》中的“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内服之药即外敷之药”,以中医精髓经络学说为主要理论依据,辨证论治,用中药贴敷于人体经络穴位,通过皮肤黏膜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到达五脏六腑,既可以靶向治疗局部疾病,又可以治疗全身疾病,是一种对人体既没有伤害,又能够治愈疾病的绿色疗法。近几年来经过全国数万医生的临床使用证明,中医药贴敷疗法疗效好治病范围广、容易操作、临床患者依从性好,大大减少医生对抗生素和输液的过度依赖,降低医疗风险! 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使膏药从炼制方法到剂型改造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系统的挖掘、整理了前人应用膏药的经验,而且对膏药的作用机理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膏药的制法和应用上进行了改进。上世纪50 年代出版了《膏药方集》,60 年代出版了《中国膏药学》,对传统膏药的机理、制备、组方等进行总结、更新和充实, 使之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中药透皮贴敷疗法,简便易学,作用迅速,容易推广,使用安全,副作用极小,乐为患者接受。它不仅在外、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显出特色,而且对内科、妇科疾病也有显着疗效,尤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更有内服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点,可以说中药透皮贴敷疗法是结合了西方最新的技术,且又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太极透皮技术绿色疗法是指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再进入真皮层、毛细血管,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到疗效作用。此外,部分药物也可通过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渗透进入体内发挥作用。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自古以来,中草药一直是人们重要的食疗和药疗物质。而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美容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草药美容产品。为了让中草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如何通过透皮吸收让中草药成分更有效地被人体吸收。 中草药成分 中草药成分种类繁多,有一些能够有效地通过透皮吸收进入人体,例如芦荟、绿茶、甘草等。这些草药成分具有广泛的治疗、美容和保健作用,例如能够抗氧化、抗炎、消炎、促进细胞再生等。此外,这些成分还具有无明显副作用的优点,对人体的损伤很小,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透皮吸收原理 透皮吸收是指药物穿过皮肤传递到人体组织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药物需要穿过角质层、表皮层和真皮层,进入到皮下组织中。透皮吸收主要受到药物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药物浓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特别的透皮吸收技术,例如微针技术、离子导入、超声波引导等,能够增强透皮吸收效果。这些技术能够让药物更好地穿透皮肤层,进入到深层组织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和美容效果。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现状 在透皮吸收领域,目前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让中草药成分更好地透皮吸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在中草药透皮吸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例如一种叫做“甘草酸二甲酯”的成分被证明能够促进其他草药成分的透皮吸收,促进了许多中草药美容产品的开发。另外,研究人员也发现一些特殊的中草药成分,例如银杏叶提取物、大豆异黄酮等,能够通过透皮吸收进入人体组织,从而发挥药理和保健作用。 不仅如此,在透皮吸收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进展。例如微针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草药透皮吸收领域,能够让药物更好地穿透皮肤层,进入深层组织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

技术课堂|第三课:山东德州路中胜老师使用透皮技术的心得(入门医生必看)。

技术课堂|第三课:山东德州路中胜老师使用透皮技术的心得 (入门医生必看)。 一:必须掌握配伍禁忌,注意用药安全;透皮技术和内服注射用药其实是相同的,只不过用药途径不同而已,尤其是使用西药我们尽可能的减少过敏等副作用的发生。 二:要掌握病人的心里,心理问题很重要,任何治法都一样,不仅要让病人接受我们的透皮技术,更要顺应或者开导病人的心里问题,大家都知道临床上许多病由于心里问题亲戚或者加重,心情舒畅了,许多病自然减轻甚至痊愈。 三:多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配方,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经验很重要,但不可以按部就班,最好一人一病一方。 四:要严格遵守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辩证取穴、辩证用药,不仅对病,更要对症,以求速效,留住病人,缩短治疗时间。 五:透皮技术的透皮缓释液很重要,但溶媒同样不可忽视,简单介绍几种和大家分享一下,蜂蜜可补可缓、酒精可行可散、醋能收敛固涩、香油提腐生肌;必要时可用中西药注射液调和诸药,兼能增效,比如红花、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维生素B1/B2注射液治疗神经炎、调理神经、风湿宁注射液祛风湿镇痛等等。 六:大家都知道,中医药将就“君臣佐使”,这个“使”我认为在我们的透皮技术应用中很重要,比如细辛、冰片、麝香、桂枝等等,引药入经、入络、入脏腑、入病灶,是一个提高疗效的捷径。 七:通过我临床8年在疼痛方面的经验心得总结,要想在疼痛方面达到速效就得直达病灶,也就是说,我们的透皮贴具备这个优势,越贴近病灶效果越好,在透皮贴的基础之上,辅助按摩、烤电、针刺、拔罐等手法,效果更快、更好。 八:还记得王如昌秘书长在第一次乐陵透皮技术推广交流会上的一句话,让我刻骨铭心、感受至深,原话是这样的:“透皮技术的秘诀就在于配方药达到300目以上。”有的配方连100目都达不到,还有大量的颗粒、残渣,怎么会透过细小的汗毛孔?更别谈疗效了,我

中药透皮技术沿革

第一部分:中药贴敷技术的历史沿革 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腧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贴敷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较内治法更为简便、实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贴敷疗法,简便易学,作用迅速,容易推广,使用安全,副作用极小,乐为患者接受。它不仅在外、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显出特色,而且对内科、妇科疾病也有显着疗效,尤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八,不能服药之症,更有内服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点。因而贴敷疗法从古至今一直各受医家关注。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 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1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2.发展阶段(汉代——明代)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方法,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药。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并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而且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的膏药,如“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而止。";《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宋代《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如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临床使用。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载有膏方26张,多以麻油、黄丹、松香、白蜡等为基质,并详细记载了膏药的制法与用途。汪机著的《外科理例》,载有软、硬膏方11张,多以麻油、黄丹、牛皮胶等为基质。 这一时期随着中药外治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膏药的制备已经非常完善,而且晋、唐之后已出现贴敷疗法和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如把敷药法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创立了穴位敷药1朱晓龙. 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0, 32(2):1-3.

最新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资料

一、透皮吸收机理 1. 皮肤的解剖学基础皮肤的角质层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致密, 无血管和淋巴管,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 进入真皮层毛细血管, 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作用。此外, 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也可吸收少量药物。完整皮肤和去除角质层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明显的差异。去角质层皮肤和完整皮肤对阿魏酸的渗透作用, 发现前者的渗透系数是后者的12 倍, 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强。硝酸异山梨酯( I SDN)单用或与促渗剂肉豆蔻酸异丙酯( IPM) 合用时, 经完整皮肤和角质层剥离皮肤的透皮能力, 发现I SDN 经角质层剥离皮肤的表观透皮系数是经完整皮肤的1. 68 倍, 且IPM 能分布在活性皮肤层, 可明显增加ISDN 在角质层或真皮层的分布量及经皮累积透皮吸收百分率。因此如何克服角质层屏障是TTS 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 不同动物皮肤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不同, 同种动物但不同年龄、不同品种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也有差异。用分光光度法比较了小鼠、裸鼠、家兔、大鼠、人体皮肤对黄芩苷的渗透, 发现透皮速率常数为家兔> 大鼠> 人> 裸鼠> 小鼠。以不同品种和日龄的仔猪皮肤进行体外实验, 证实了药物的透皮速率、透过量与仔猪的品种、日龄等密切相关。 2. 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循环三个阶段。释放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粘膜表面上。穿透系

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起作用。吸收系指药物透入皮肤后或与粘膜接触后在组织内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3. 透皮吸收途径从皮肤的构造来看外用膏剂有三条渗透途径:毛囊、完整的角质层和汗管。分子量小的药物,能向吸收的最大屏障角质层中扩散,尽管数量上很有限,但其扩散速度越往里越大;分子量较大的药物则以毛孔及汗腺为途径的比例增大,后者是一种“旁路”吸收途径。在药物吸收达到平衡状态前,这种“旁路”吸收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当达到平衡后,强极性药物主要是以与组织蛋白水合的水等为介质进行扩散。极性低的药物则通过脂溶性较大的部分扩散。 二、透皮吸收药物的研究 1.离体透皮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各种生物皮肤吸收,结合现代仪器对中药透皮吸收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研究其透过性及透皮吸收促渗剂对透过性的影响等。用离体大鼠腹部皮肤,用TLC - 荧光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丹皮酚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发现丹皮酚可透过皮肤,且累积透过量与透皮时间成正比,但并非丹皮中所有成分都能透过皮肤。用扩散小池、UV 三阶倒数和HPLC等方法进行了丹参、昆布、海藻及洋金花的离体蛇皮扩散实验,发现上述中药中的丹参酮、碘离子、东莨菪碱均能透过皮肤,但透过率较低。用闪蒸气相色谱法对中药“止痒露”进行离体皮肤扩散试验,表明其有效成分樟脑、薄荷脑和冰片均能透过皮肤。离体试验有利于研究药物在皮肤内的渗透过程及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但实验影响因素较多,且离体皮肤与在体皮肤存在较大差异。目前的试验大多集中在对单方药的单一有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的剂型,如丸、散、丹、膏、栓、酊、酒剂等,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经体表(皮肤)或五官九窍(眼、耳、口、鼻、前 后二阴)等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中医疗法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时间的发展,新技术与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外治法的起源、作用机理、促透剂、透皮吸收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中药外治法的渊源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用树叶、草茎涂伤口,偶然治愈疾患并发现了药物的作用。《殷墟卜辞》中有2 2 种疾病使用了外治法;《周礼天宫》记载了以外敷药物治疗疮疡;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利赤蝎,以血涂之” ,还最早记载了酒剂外用;《内经》多个篇章有关于外治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桂心渍酒,以熨寒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着,尤其是吴尚先所着《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达1500 余首。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着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外治法透皮吸收、作用机理中医学认为:外用药物切近皮肤,通彻于肌肉纹理之中,将药物的气味透达过皮肤以至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传入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吴尚先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以异者源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所以与内治疗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徐大椿指出“汤药不足尽病,人之疾病,由外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脏腑,必服药乃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 。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皮肤作为一个给药入口,局部给药后,大部分直接进入给药部位发生药效,同时药物可以经血液循环对全身发生作用。据雷亚锋等所做跌打膏透皮吸收研究报道:膏药贴用3小时后,其有效成分士的宁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即达稳定值范围,100 小时内血 药浓度维持在45〜卩g/mL;膏药作用于离体小鼠皮肤上,8小时内士的宁的平均渗透速率为 40卩g/。这说明外用药起效快,缓释效果好,作用时间长。同时测得用药部位皮肤士的宁含 量是非用药部位的倍。 药物的经皮吸收机制 药物通过皮肤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真皮转运而被皮肤乳头层中的毛细血管网吸收,从而进入血液循环。 皮肤穴位处的药物吸收。与别处皮肤相比,穴位处皮肤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 粘膜处药物的吸收。如口腔的舌下粘膜、鼻粘膜、直肠粘膜等均为药物外用的常见给药部位,粘膜没有角质层,药物透入较容易、速度快。但此处皮肤较为娇嫩,不耐刺激,用药要求高。 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湿度的函数。中药外贴,可以在局部形成一种汗水 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水量由5〜15%增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实践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时还能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