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北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优质课教学设计_0

北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内容标准】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理解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知道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地位等知识。

提升对教育重要性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对教育重要性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准确的教育方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保证;初步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教学要点】重点: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难点: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今天,同学们坐在教室里接受初中阶段的学习,享受的就是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国家法律给予大家的权利叫“义务教育”?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少年儿童实施一定范围的普通教育,叫做“义务教育”。

通俗地说,父母或监护人必须按照政府的法律规定将自己的适龄子女送入学校接受教育【新课探究】一、义务教育的普及1、掌握 1986 年 4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把基础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开始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开始时间:1986年4月。

法律依据: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实施成果:到2001年底,占全国人口85%的地区已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3、指导学生看 117 页和 118 页四幅插图及课文小字,了解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概况。

1 )、教育的初步发展,农村小学入学人数大幅增加2 )、邓小平教育要“三个面向”的题词,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 )、推行《义务教育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1989年开始我国实施了一项协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

图为“希望工程——托起明天的太阳”宣传照片。

北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优质课教学设计_0

北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意义;掌握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掌握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针等的教学,协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和比较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难点: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国防建设与科技文化的发展 第19课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公开课教案_15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国防建设与科技文化的发展  第19课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公开课教案_15

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思想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的是问题探究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开发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活动。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分析图文资料、参与问题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新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

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包括“双百”方针的提出、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三个子目。

学情分析授课的班级为八(1)班,作为八年级,学生有一定历史知识和学习历史的方法。

本节课重在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获取历史知识。

教学方式及手段:问题探究法及PPT教学目标:1、知道“双百”方针,了解我国文化艺术的主要成就。

2、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但仍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文化教育事业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正确的方针政策是文化教育事业繁荣进步的保证。

教学重点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教学难点从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认识其曲折历程,并且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政治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认识。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完成《伴你学》自主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一组文化教育事业的历史图片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一)知识要点子目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提出: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影响:“双百”方针的提出在文艺界和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3、作品:《红旗谱》《暴风骤雨》《青春之歌》《红岩》和《创业史》等。

子目二、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1、建国初期: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并吸收工农子弟入学。

2、“一五”计划时期:为加快对国家急需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

初中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9课 体验式教学【设计思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初中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9课 体验式教学【设计思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
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了解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

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

导行阶段过程中始终贯穿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改变我国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的现状。

初中历史_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中涉及较少,是按照课程改革目标中加强课程内容与我国国情和学生实际相联系的要求新编入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教育事业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册新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和作用。

本课分两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介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和成就,第二个子目着重介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

两个子目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义务教育既为高等教育输送大批生力军,又是“科技兴国”的奠基工程。

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衔接作用,还是体现学科综合的重要一课。

由此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难点是:“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课前了解《义务教育法》的相关内容和意义,通过多媒体展示音像资料“科教兴国”的内容及其重要作用,利用课本中的文字资料、图片及教师、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认识到改革开放后教育的发展变化情况,深入理解和领会本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情况与经验。

学生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和调查本市教育现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八年级学生已经接受了八年的义务教育而且正在继续接受,对九年义务教育有切身的体验。

2.班级整体状况。

八年级各班经过一学年有意识地训练,搜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已成习惯,学生们正处于少年时期,有表现欲和竞争意识,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教育文化事业的观点和重要性;2. 掌握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分析教育文化事业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4. 思考个人在教育文化事业中的责任和经受。

导学内容:一、教育文化事业的观点和重要性1. 什么是教育文化事业?2. 教育文化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1. 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2. 当前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现状。

三、教育文化事业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1. 教育文化事业对经济发展的增进作用;2. 教育文化事业对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作用;3. 教育文化事业对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四、个人在教育文化事业中的责任和经受1. 每个人对教育文化事业的贡献;2. 如何承担起个人在教育文化事业中的责任。

导学活动:一、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文化事业的观点和重要性,每组总结出一个共识,并向全班汇报。

二、文献阅读:阅读相关文献,了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的教育文化事业案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四、角色扮演:扮演不同角色,在教育文化事业中展开角色扮演活动,体会不同角色的责任和经受。

五、写作训练:撰写一篇关于教育文化事业的文章,表达个人对教育文化事业的看法和建议。

导学评判: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教育文化事业的观点和重要性,掌握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教育文化事业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思考个人在教育文化事业中的责任和经受。

同时,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文献阅读、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写作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对教育文化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初中教育】20202020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国防建设与科技文化的发展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2北师

【初中教育】20202020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国防建设与科技文化的发展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2北师

【精选】20xx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国防建设与科技文化的发展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2北师大版课题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八六三计划”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过程与方法能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地位能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党、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树立“今天的勤奋学习就是为将来报效祖国、造福人类打下良好的基础”的意识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优秀品质和体育健儿为国争光、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科教文体事业中采取的重要措施和取得的主要成就.难点教学难点以“科教兴国”为例,提高学生讲述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勤奋钻研、严谨治学、努力拼搏等优秀品质.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毛主席接见知识分子知识目标图片A G 拓展知识2分钟下载自主学习过程与方法文档A E 建立表象5分钟自制观看过程与方法图片A E 帮助理解5分钟下载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教学过程设计一、图片导入毛主席接见知识分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照照 .乐舞蹈二、自主学习1、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双百”方针,60年代前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电影、舞台剧和小说如《暴风骤雨》、《林海雪原》、《英雄儿女》、《红岩》等.2、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全国有步骤地实行教育,到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3.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着重为服务的发展方向.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导入新课训练学生梳理信息的能力突破难点“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受到摧残,出现了严重的倒退. 年,国家恢复高考,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正轨.3、1989年,邓小平从全新的视角,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和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明确的理论概括,提出了“”的论断.4、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战略,强调必须坚持以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逐步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育协调发展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三、新课讲解四、难点突破理解科教兴国战略.阅读材料,回等问题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同时,他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1)上述材料所说的这个人是谁?(2)他对于科学技术提出了什么样的论断?(3)这个论断的提出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五、课堂小结六、课堂练习:七、作业分层:必做题:同步导练1-9题选做题:第10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国防建设与科技文化的发展 第19课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公开课教案_18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国防建设与科技文化的发展  第19课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公开课教案_18

中学政史教研组第19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狂人日记》的思想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近代杰出思想家的爱国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哪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学生回答: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学生回答: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

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教师讲述: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

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出现的。

4.教师强调: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

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5.教师提问:这些形式报刊有何重要作用?学生回答:这些新式报刊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政的喉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6.教师提问: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出版企业?有何作用?学生回答:主要有商务印书馆;还有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

学生回答:起到了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我国教育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探究我国教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步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科教兴国
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出示PPT
2、PPT3,通过中共十九大导入本节课。

2、出示PPT4,展示本节课学习内容。

3、出示PPT5,展示学习目标。

“双百”方针促发展
出示PPT6、PPT7,通过观看微课,发现十九大报告中有关这节课的知识,然后阅读课本P118的内容,自主解决问题。

百年大计兴教育
1、出示PPT8、 PPT9、 PPT10,通过给事件排序的问题以及分析“文革”摧残了文化教育的发展,重点讲解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
社会环境。

然后,扩展到中国传统文化,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兴盛
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出示PPT11,学生根据课本完成基础知识搜集。

与时俱进创辉煌
1、出示PPT12,学生根据微课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2、出示PPT13,学生找出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我国的做法——与
时俱进创辉煌。

【课堂小结】
1、出示PPT14,通过视频展现近五年的科技成就,树立科技兴,
民族兴,科技强,民族强的意识。

2、出示PPT15,通过学生齐读《少年中国说》,激发学生的爱
国情感,树立责任感。

【课堂训练】PPT16、17。

结束:出示PPT18。

《厉害了我的国》,展现强国风采,传递中国力
量,推荐学生观看。

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十九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能够有效地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对一些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

但是学生参差不齐,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提高他们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效果分析
【效果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内容安排紧凑而有条理。

在教学问题设计的环节安排上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紧凑而有条理。

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本课教学中,一方面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节课无论从教学目的设定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及至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较好的把握了历史课堂教学,把握好了学生的学情。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处理文化教育发展情况。

讲解“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遭受重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文化教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处理思路:
①讲解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文化教育发展概况,让学生找出在哪个历史时期中国教育遭受重创?学生通过看课本内容,给出答案——“文化大革命”时期。

②带领学生分析“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
政治:十年内乱。

经济:停滞不前。

思想文化:遭受重创。

③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④举事例,证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⑤通过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诗歌片段,让学生看到中华五千年文明成果,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成为新中国哪一领域的重要方针( )
A.经济建设
B.国防外交
C.文学艺术
D.民族宗教
2.某文学社展开一次“我读书我快乐”的文化节,小刚同学搜集整理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准备阅读。

他不可能搜集到的是( )
A.《青春之歌》
B.《红旗谱》
C.《红楼梦》
D.《红岩》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

下图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考生们在认真答题的画面。

该画面拍摄于( ) A.1976年B.1977年C.1978年D.1979年
4.下列人物中,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江泽民
5.面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国提出了什么计划( )
A.863计划
B.“一五”计划
C.“星球大战”计划
D.“两弹一星”计划
6.为了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了( )
A.实施义务教育
B.开展“希望工程”
C.恢复高考制度
D.科教兴国战略
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反思】
上完课之后,我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得:我认为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由
浅入深的问题设计中,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失: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度不够,没有做到更好的用更多的语言
激发全部学生的情感。

要客服缺点,提升教学能力。

课标分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十九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根据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包括——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知识与能力:识记我国教育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探究我国教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步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