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动围岩应力与控制
7.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七章)

巷道的稳定性和周边位移主要取决于岩层原岩 应力p,反映岩石强度性质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等。 他们之间的关系为:
①巷道的周边位移随巷道所在位置原岩应力的
增大,呈执教函数关系迅速增长;指数的大小取 决于的变化,值越小,指数越大,u值增长愈迅速。
②巷道的塑性区半径R和周边位移u随内摩擦角
和粘聚力c的减小,即围岩强度降低,显著增大。
(3) 采动引起的地板岩层应力分布
煤层开采引起回采空间周围岩层应力重新分布, 不仅在回采空间周围煤体上造成应力集中,还会 向底板深部传递,在底板岩层一定范围内重新分 布应力,成为影响底板巷道布置和维护的重要因 素。 按着在集中载荷、均布载荷、三角形载荷作用下 计算半无限平面体内应力的有关公式,计算在三 种典型的载荷作用下底板岩层的应力分布(图7- 5)。
式中
R-大圆形巷道半根据巷道断面形状进行 具体计算。一般情况下可借鉴上述公式近似计算。
如围岩局部的应力超过岩体强度,巷道周边向岩体学部 扩展到一定范围形成塑性变形区,在塑性区与弹性区交界处 围岩应力集中。确定相邻巷道间距时,相邻巷道的应力影响 带不宜超过巷道塑性变形区与弹性变形区的交界。各向等压 条件下,圆形巷道塑性区、弹性区内围岩应力分布和塑性区 半径可解析计算。对于非圆形巷道的弹塑性围岩体,其应力 分布和塑性区半径可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根据岩体基本质量 级别按表7-1选用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
如相邻巷道的应力影响带彼此重叠,但没有到达相邻 巷道,可进行巷道围岩应力值的叠加。各向同性弹性岩体 中单一圆形巷道围岩内应力分布计算表明,在静水压应力 场中,巷道的应力影响区形状为半径等于6a的圆(a为巷 道断面径)。在非静水压应力场中,巷道的应力影响区形 状不再是圆形,一般为长轴不大于12a的椭圆。 因此,断面相同的两圆形巷道的间距D为 6r<D<12r 半径不同的两圆形巷道的间距D为 6R<D<6(r+R)
最新矿井围岩控制16

<27
<0.2
抗剪断峰值强度(结构面)
内摩擦角φ 粘聚力C
(°)
(Mpa)
>37
>0.22
37~29 0.22~0.12
29~19 0.12~0.08
19~13 0.08~0.05
<13
<0.05
一、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2)巷间岩柱的稳定性
经验公式Obert-Dwvall/Wang (1967)
矿井围岩控制16
一、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1、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1)原岩体内掘进巷道引起的围岩应力
圆形巷道围岩弹性变形应力分布
圆形巷道围岩塑性变形区及应力分布
p-原始应力;σt-切向应力;σr-径向应力; pi-支护阻力;a-巷道半径R-塑性区半径; A-破裂区;B-塑性区;C-弹性区;D-原岩应力区
二、受采动影响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1、巷道位置类型
(1)与回采空间在同一层面的巷道称为本煤层巷道,分析本煤层巷 道位置时,仅考虑回采空间周围煤体上支撑压力的分布规律,可作为 平面问题处理。
一、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4、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变形
(1)巷道围岩变形量的构成
巷道围岩变形量包括巷道顶板下沉量、底板鼓起量、巷帮移近量、深 部围岩移近量等。巷道底板移近量是指巷道中心线高度减少值,两帮 移近量是指巷道沿腰线水平的减少值。巷道围岩变形量主要由掘进引 起的变形,回采引起的变形以及采掘影响趋向稳定后的围岩流变组成。 由于开采深度、围岩力学性质和结构以及支护等巷道边界条件不同, 巷道围岩变形量和变形速度有很大差异。
实测资料表明:原岩应力场内铅直应力基本上等于上覆岩层重量, 而由于构造应力的存在,水平应力普遍超过金尼克假设的数值,水 平构造应力一般为铅直应力的0.5~5.5倍,在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甚 至更高。构造应力的基本特点是以水平应力为主,具有明显的方向 性和区域性。
采动围岩压力拱与拱内铰接岩梁承载机制及控制技术

一、概述围岩稳定是地下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围岩压力拱与拱内铰接岩梁承载机制及控制技术是一项关键的研究内容。
围岩压力拱是指在地下工程中,由于外载荷作用下围岩受到应力,形成的一种稳定结构。
而拱内铰接岩梁是指在拱足或拱顶处,由于围岩存在明显的开裂或岩体变形,使得拱内存在铰接或开裂的情况。
二、围岩压力拱与拱内铰接岩梁的承载机制1. 围岩压力拱的形成机制:围岩压力拱是由地下工程施工或运行过程中的外载荷作用引起的。
当地下工程承受外载荷时,围岩受到应力从而形成了压力拱。
其主要机制包括围岩受压、内力传递和支撑机构作用等。
围岩的地质条件、应力状态、裂隙结构等也会对围岩压力拱的形成和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2. 拱内铰接岩梁的承载机制:拱内铰接岩梁是由于围岩存在较大的开裂或变形,导致拱内形成了开裂或铰接的现象。
这种情况下,拱内铰接岩梁的承载机制变得更为复杂。
此时,应力、变形和渗流等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拱内铰接岩梁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三、围岩压力拱与拱内铰接岩梁的控制技术1. 围岩压力拱的控制技术:(1)地质预报和勘探技术:通过地质勘探,了解围岩的地质情况,预测围岩的变形和开裂情况,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支护技术:采用合适的支护结构和材料,对围岩进行支护,增强围岩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应力分析与监测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手段,分析围岩受力情况,实时监测围岩的应力变化,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
2. 拱内铰接岩梁的控制技术:(1)岩体预处理技术:对待开裂或变形的岩体进行预处理,加固或改良其物理性质,减少其对拱内的负面影响。
(2)结构加固技术:对拱内存在铰接或开裂的岩梁进行加固处理,改善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监测与预警技术:采用现场监测手段,实时监测拱内岩梁的变形、裂隙情况等,提前预警并实施应对措施。
四、结语围岩压力拱与拱内铰接岩梁的承载机制及控制技术是地下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合理设计和科学施工,可以有效控制围岩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从而保障地下工程的安全和可靠运行。
采场附近巷道围岩控制

第十一章采场附近巷道围岩控制由于采场上覆岩层大范围运动和垮落,对采场附近巷道形成强烈的动压影响,使巷道维护状况严重恶化。
采场附近巷道围岩控制,成为矿山巷道的难点和重点。
动压影响巷道围岩控制首先要合理确定巷道与采场之间的相对位置,然后是选择适合动压巷道变形特点的支护与加固方式。
第一节采场附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如本书第1 编所述,在回采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及回采结束后,由于上覆岩层自下而上逐步冒落、破断与沉降,将在回采工作面周围形成动态的及静态的支承压力,如图11-1 所示,在回采工作面四周煤体或煤柱上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在采空区内出现应力降低现象。
图11-1 长壁工作面周围垂直应力的分布可以采用实验室模拟实验、现场实测或数值计算等方法,近似估计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包括峰值大小及位置,应力升高区压力及影响范围,应力降低区压力及范围。
一、煤层下部底板中支承压力分布上述图11-1 所示的支承压力,将向其下方的底板煤岩中传递,形成相应的应力升高区和应力降低区,并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发生变形与应力的扩散和衰减过程。
1、变形的扩散和衰减规律变形的扩散和衰减规律如图11-2 及图11-3所示,它们分别表示沿走向剖面和沿倾斜剖面(工作面前方10m 处),下方底板中的变形特征。
图中实线表示距煤层分别0、8、24、40m 的四个水平上的变形增量曲线(取水平线为零线),虚线表示附加变形完全衰减的边界。
图11-2沿走向剖面底板中变形扩散规律I—边缘下方压缩变形区;n—采空区下方变形恢复区图11-3工作面前方10m处沿倾斜方向底板中的变形规律2、应力的扩散与衰减规律。
底板中铅直应力的集中区和卸压区基本上与支承压力的集中区和卸压区相对应,随着Z值增加应力集中和卸压程度降低,应力分布趋向缓和。
图11-4为沿走向剖面底板中3个应力分量的分布规律。
由图11-4(a)可见,垂直应力c z的高峰位置与法线成一定夹角向煤体前下方传播,高峰值大小按负指数规律衰减;二z的原始应力等值线位置与法线成15°左右向后下方伸展。
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及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及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摘要: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围岩控制及支护技术成为深部巷道开采的聚焦点。
因此,本文首先简要的阐述了煤矿深部巷道围岩条件及变形特点,然后重点分析了煤矿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措施。
关键词:深部巷道;控制措施;技术1 煤矿深部巷道开采特点深部巷道围岩条件比较复杂,只有充分了解深部巷道围岩性质的变化才能因地制宜,进行有效的围岩控制。
深部巷道围岩开采过程中会表现出如下特点:与上部围岩相比,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密度增加,围岩变硬;开挖前,岩体处于三向受力状态下,由于巷道掘进后,周围岩石被开挖,相当于卸载,致使其压力释放,岩体容易破碎,导致围岩强度有所下降,出现大量细微裂缝,围岩软化。
开采巷道的变形特点:(1)由于巷道开挖后,围岩会发生卸载现象,岩体能量突然得到释放,使得围岩塑性区和破碎区范围加大,巷道两帮移近量大,继而两帮高应力传到底板,巷道底鼓严重;巷道变形易受扰动,对外部环境影响反应十分灵敏,外部作用发生变化变化,巷道应力、变形均会出现显著改变。
(2)巷道围岩变形的时间效应。
初期来压时比较快、变形也非常显著,如果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支护措施,极易发生冒顶、片帮等现象,当围岩变形稳定后,围岩则长期处于流变状态。
(3)巷道围岩变形的空间效应。
深井巷道来压方向大多表现为四周来压,不仅是顶板、两帮发生明显的变形和破坏,而且底板也会出现较强烈的变形和破坏,如果不对底板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巷道则会发生严重底鼓,而强烈底鼓则会加剧两帮和顶板的变形和破坏。
(4)巷道围岩变形的冲击性。
在有明显的冲击倾向性的巷道中,围岩变形有时并不是连续、逐渐变化的,而是突然剧烈增加,这就导致了巷道断面迅速缩小,具有强烈的冲击性。
2 深部煤矿地区地应力测量与分析方法目前我国各大煤矿区对深部煤矿地区的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缺乏清晰、准确的认知,在系统认识方面也有所不足。
目前可直接在深部煤矿地区地应力场分布研究过程中进行使用的数据仍然不足,很多煤矿深部井下工程如支护问题以及冲击地压防治问题等等,在过去较少考虑到地应力以及地应力场这组重要参数。
01-采动应力影响下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及注浆加固技术-煤矿开采2017年第6期

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采动应力影响下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及注浆加固技术付玉凯1,2,3(1.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北京100013; 2.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北京100013;3.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100013)[摘要]以晋城矿区成庄矿5308工作面双巷布置留巷为工程背景,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留巷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和影响因素。
采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分别研究了留巷巷道在掘进、临近工作面回采、本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和变形破坏规律。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浅孔-深孔注浆加固和注浆锚索联合加固方案,并进行了工业性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留巷巷道受到临近工作面和本工作面双重采动应力的影响后,矿压显现剧烈,巷道维护困难。
采用注浆加固支护后,水泥浆液充填了煤岩体节理、裂隙,同时也使破碎煤岩体成为了胶结体,改善了破碎煤岩体的力学特性;注浆锚索使围岩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有效控制了围岩的不连续变形。
[关键词]采动应力;围岩变形;注浆加固;留巷;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TD35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225(2017)06-0034-06Grouting Reinforcement and Surrounding Rock Broken Mechanismof Roadway Subject to Mining-induced StressFU Yu-kai 1,2,3(1.Coal Mining &Designing Department ,Tiandi Science &Technology Co.,Ltd.,Beijing 100013,China ;2.Mining Institute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13,China ;3.Coal Resource High Efficient Mining &Clean Utilization State Key Laboratory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13,China )Abstract :It taking double roadways retaining of 5308working face of Chengzhuang coal mine in Jincheng mine district as background ,based on field testing data ,and then the deformation broken character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taining roadway were analyzed ,the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field distribution characters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in different phases were studi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FLAC 3D ,which roadway include roadway driving ,adjacent working face mining and self working face mining.Based on it ,then unite reinforcement method with shallow-deep hole grouting and grouting cable were put forward ,and industrial test were pro-ce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taining road was influenced by double mining-induced stresses of adjacent working face and self working face mining ,mining pressure was fiercely ,roadway maintain difficulty.Then grouting reinforcement supporting was applied ,joints and fractures of coal and rock mass were filled by cement slurry ,and broken coal and rock mass was formed glued body ,the mechanics characteristics were improve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surrounding rock was improved obviously with grouting cables ,dis-continuity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was controlled effectively.Key words :mining-induced stress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grouting reinforcement ;roadway retaining ;numerical simulation[收稿日期]2017-07-19[DOI ]10.13532/11-3677/td.2017.06.00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SQ2017YFSF060004-0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B13B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1261211)[作者简介]付玉凯(1985-),男,河南安阳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巷道矿压理论及支护技术方面的研究。
动压影响下底板大巷围岩应力分析及其控制研究

维普资讯
第1 1卷 第 3期 ( 总第 7 0期)
20 0 6年 6月
煤 矿 开 采
C a nn e h oo y ol Mi i g T c n l g
V 1 1 N . ( e e o7 ) o . 1 o3 Sr sN . 0 i
在煤矿巷道 中,0 一 0 7 % 8 %的巷道受到采动影 响,到深部后表现更为复杂 ,巷道强烈底鼓 、围岩 变形难 以控制 ,动压影响的巷道维护状况已成为制 约煤矿集约化生产的瓶颈 。淮南矿业集团张集煤矿
《多次采动影响下大巷群围岩变形机理及全断面协同控制技术研究》范文

《多次采动影响下大巷群围岩变形机理及全断面协同控制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地下采矿环境变得日益复杂。
在多次采动影响下,大巷群围岩的变形问题成为矿山工程中的关键难题。
本文旨在研究多次采动影响下大巷群围岩的变形机理,并探讨全断面协同控制技术的应用,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二、大巷群围岩变形机理分析(一)多次采动对围岩的影响多次采动会导致地下岩体应力重新分布,大巷群围岩受到的荷载和约束条件发生变化,进而引发围岩的变形和破坏。
采动次数越多,围岩的变形程度和范围往往呈增大趋势。
(二)围岩变形机理大巷群围岩变形主要受地质条件、采矿方法、支护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多次采动作用下,围岩产生塑性流动、裂隙扩展和垮落等现象,导致巷道断面收缩、支护结构失效。
三、全断面协同控制技术研究(一)技术概述全断面协同控制技术是一种集成了监测、预警、控制和修复等功能的矿山支护技术。
通过实时监测围岩变形,预测其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实现巷道稳定的目标。
(二)技术应用1. 监测系统:建立全断面监测系统,实时获取围岩变形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2. 预警机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围岩变形趋势,建立预警机制,提前采取控制措施。
3. 控制措施:根据围岩变形程度,采取合适的支护措施,如注浆加固、锚杆支护等,以增强巷道稳定性。
4. 修复技术:对于已发生变形的巷道,采用修复技术进行加固和修复,恢复其使用功能。
四、实践应用与效果分析(一)实践应用全断面协同控制技术在多个矿山大巷群中得到应用,有效控制了围岩变形,提高了巷道稳定性。
通过实施该技术,降低了矿山安全事故发生率,保障了生产安全。
(二)效果分析1. 安全性:全断面协同控制技术显著提高了矿山生产的安全性,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2. 经济效益:通过控制围岩变形,延长了巷道使用寿命,减少了维修成本,提高了矿山生产效率。
3. 社会效益:该技术的应用为矿山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对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动围岩应力与控制1、简述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发展简史与现状。
2、简述近水平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基本规律。
答:近水平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矿压显现规律如下:首先开切眼,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直接顶冒落;工作面再推进,直接顶大面积冒落,老顶产生裂隙,并形成三铰拱式平衡;工作面再推进,老顶平衡失稳,老顶垮落,对工作面形成冲击,这次冲击叫初次来压,此时工作面推进的距离是初次垮落步距。
初次来压后,工作面再推进,老顶又形成三铰拱式平衡,再推进三铰拱式平衡失稳,老顶垮落;周而复始,老顶由稳定-失稳-稳定-失稳的过程就形成了周期来压。
两次来压之间,工作面推进的距离叫周期来压步距。
3、论述影响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
答:(1)采高与控顶距:采高越大,采出的窨越大,必然导致采场上覆岩层破坏越严重。
控顶距越大,矿压显现越严重。
(2)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影响:工作面推进速度越慢,矿压显现越严重。
(3)开采深度的影响: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巷道围岩的变形与支架上承受的压力都将增加,但开采深度对采场顶板压力大小的影响并不突出。
(4)煤层倾角的影响:煤层倾角对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加,顶板下沉量将逐渐小。
(5)分层开采时的矿山压力显现:开采第一分层时,矿山压力显现规律与普通单一煤层开采没有任何区别。
但当回采以下各分层时,工作面顶板就变成了在第一分层回采时冒落的岩块。
这样,破碎的顶板必然给顶板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困难。
4、简述放顶煤工作面矿山压力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以及其矿山压力显现的特点?答:放顶煤工作面也具有单一煤层采面的一般矿压显现规律,如初次来压、周期来压等。
但由于一次采高增大,煤炭开采对直接顶岩层和老顶的扰动范围增大,加之直接顶力学特性的变化,势必引起采面矿压显现的新特点。
(1)支承压力分布。
综放开采的支承压力分布范围大,峰值点前移。
支承压力集中系数与单一煤层开采相比没有显著变化。
综放面制成压力的分布同时受到煤层强度、煤层厚度等影响。
煤层愈软,支承压力分布范围愈大,峰值点距煤壁愈远;煤层愈厚,支承压力分布范围愈大,峰值点距煤壁愈远。
(2)放顶煤工作面支架载荷不大,说明离工作面不远的高处就形成平衡结构。
支架受载并不因采高加大而增加,仅和煤的强度有关,煤的强度大,则顶煤的完整性愈好,支架载荷稍大。
放顶煤工作面仍有周期来压现象,但不明显,初次来压强度也不大。
这是由于破断岩板离工作面较高的原因。
(3)放顶煤工作面的煤壁及端面顶板的维护显得特别重要。
因为煤顶容易破碎,尤其当煤壁片帮、煤顶节理和裂隙比较发育、遇有局部断层、褶曲构造,老顶来压时,加上放顶煤工作面推进速度较慢,容易产生端部冒顶。
因此改善端部结构,加大支架的实际端面初撑支护强度十分重要。
(4)放顶煤工作面,端头压力和工作面两端平巷压力并不大,虽然由于一次采高增加引起支承压力增加,但由于是一次采全厚,故回采巷道的矿压显现较分层多次开采缓和。
(5)支架前柱的工作阻力大于后柱工作阻力。
5、简述莫尔一库仑强度理论及适用条件。
答:莫尔—库伦理论认为材料发生破坏是由于材料的某一面上剪应力达到一定的限度,而这个剪应力与材料本身性质和正应力在破坏面上所造成的摩擦阻力有关。
即材料发生破坏除了取决于改点的剪应力,还与改点正应力相关。
莫尔强度理论课表述为三部分:(1)表示材料上一点应力状态的莫尔应力圆;(2)强度曲线;(3)将莫尔应力圆和强度曲线联系起来,建立莫尔强度准则。
莫尔—库伦理论较全面地反映了岩石的强度特性。
它实用于塑性岩石以及脆性岩石的剪切破坏;能体现岩石的抗压强度远大于抗拉强度的特性;能解释岩石在三轴等压压缩条件下不破坏和三轴等拉条件下会破坏的现象。
图1 莫尔-库仑准则强度曲线ϕτcot +=c则1312sin 2cot 2NMDMc ϕσσσσϕ=-=++ 解得:132sin cot 1sin 1sin 1sin c ϕϕϕσσϕϕ+=+-- 总之,莫尔强度理论较全面地反映了岩石的强度特性。
它实用于塑性岩石以及脆性岩石的剪切破坏;能体现岩石的抗压强度远大于抗拉强度的特性;能解释岩石在三轴等比压缩条件下不破坏(因强度曲线在受压区不闭合)和三袖等拉条件下会破坏(因强度曲线在受拉区闭合)的现象。
莫尔认为,固体材料的破坏是由于材料面上的剪应力达到一定程度(即极限剪应力),剪应力不仅与材料端面性质有关,并与作用在端面上的主应力有关。
6、绘图说明双向等压条件下圆形巷道围岩内的应力分布,并加以解释。
答:1、在弹性条件下图2 弹性条件下圆形巷道应力分布图 图3 塑性条件下圆形巷道应力分布图如图2所示,根据弹性力学可以得到)1(22211r r t +=σσ )1(22211r r r -=σσ①在双向等压应力场中,圆7L 周边全处于压缩应力状态。
②应力大小与弹性常数且与E 、μ无关。
②t σr σ的分布和角度无关,皆为主应力,即切向和径向平面均为主平面。
④双向等压应力场中孔局边的切向应力为最大应力,其最大应力集中系数尺=2,且与孔径的大小无关。
当t σ=2γH 超过孔周边围岩的弹性极限时,围岩将进人塑性状态。
⑤其他各点的应力大小则与孔径有关。
⑥在双向等压应力场中因孔周围任意点的切问应刀q 与径向应力久之和为常数,且等于21σ。
2、在塑性条件下如图3所示,由于巷道的开挖,而引起巷道周边的应力重新分布,重新分布的力使围岩产生了塑性变形,形成了塑性圈。
而径向应力r σ与弹性条件下的一致,但切向应力t σ由于塑性变形而使其在巷道边缘不为零,并在巷道边缘到塑性圈是逐渐增大,过了塑性圈,规律与弹性条件下一致。
7、简述煤矿巷道常用的支护方式,简述锚杆支护的常用理论与前景。
答:巷道支护分为巷内支护和巷旁支护。
(1)、巷内支护形式有巷道内基本支护和巷道内加强支护两类。
其中,巷道内基本支护形式有:1)木材支架 2)金属支架 3)锚杆巷道内加强支护主要有:1)永久性加强支护,即在巷道内安设支架以后不再拆除。
2)临时性加强支护,临时性加强支护一般采用便于拆装和能及时承载的单体液压支柱或金属摩擦支柱。
(2)巷旁支护。
根据巷旁支护的力学特性和支护带的宽度,可以将巷旁支护分为如下:1)矸石带 2)木垛 3)密集支柱 4)人工砌垛 5)刚性浇注带。
常用理论:一、悬吊理论1952年路易斯·阿•帕内科(Louis A·Panek)等发表了悬吊理论,悬吊理论认为锚杆支护的作用就是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上部稳固的岩层上。
悬吊理论较直观地揭示了锚杆的作用,但没有考虑到围岩的自承能力,将锚固体与原岩体分开,与现场实际有一定出入,而且其只适用于巷道顶板,不适用帮、底。
当巷道顶板软弱岩层较厚或围岩破碎范围较大时,悬吊理论就不适用。
二、组合梁理论组合梁理论认为巷道顶板中存在着若干分层的层状顶板,可看作是由巷道两帮作为支点的一种梁,这种岩梁支承其上部的岩层载荷。
图1.6 锚杆支护悬吊示意图图1.7 锚杆支护组合梁示意图使用锚杆将各层“装订”成一个整体的组合梁,防止岩石沿层面滑动,避免各岩层出现离层现象。
在上覆岩层荷载作用下,这种较厚的组合梁比单纯的迭加梁,其最大弯曲应变和应力将大大减小,挠度亦减小。
而且各层间摩擦阻力愈大,整体强度愈大,补强效果愈好。
三、压缩拱理论压缩拱理论是由兰氏(T•A•Lang)和彭德(Pender)通过光弹试验提出来的。
压缩拱原理认为,在拱形巷道围岩的破裂区中,安装预应力锚杆时,在杆体两端将形成圆锥形分布的压应力,如果沿巷道周边布置的锚杆间距足够小,各个锚杆的压应力维体相互交错,这样使巷道周围的岩层形成一种连续的压缩带(拱)。
四、最大水平应力理论澳大利亚学者盖尔(W•J•Gale)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最大水平应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矿井岩层的最大水平应力理论,在最大水平应力作用下,巷道顶底板岩层发生剪切破坏,因而会出现错动与松动引起层间膨胀,造成围岩变形。
锚杆所起的作用是约束其沿轴向岩层膨胀和垂直于轴向的岩层剪切错动,因此要求具备有强度大、刚度大、抗剪阻力大的高强锚杆支护系统。
我国学者对锚杆支护机理的新认识国内在对公认的三大传统的锚杆支护图1.8 锚杆支护组合拱示意图理论基础上,对锚杆作用机理这个实质问题,又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与探讨,进一步揭示了锚杆支护的实质,促进了锚杆支护理论研究的发展,扩大了锚杆支护技术应用的范围。
一、侯朝炯、勾攀峰教授提出的巷道围岩强度强化理论。
二、陆士良教授等对锚杆锚固力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锚杆对围岩的锚固作用是通过锚固力来实现的,而锚固力是依赖围岩变形而产生和发展的。
三、林崇德博士对煤巷锚杆加固作用机理的研究认为:锚杆加固对于提高围岩自身的最大承载能力没有明显效果,但在围岩产生塑造破坏后,对提高围岩的残余强度及承载能力有显著作用。
四、董方庭教授提出的松动圈理论认为:巷道支护的主要对象是围岩松动圈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碎涨变形力,锚杆受拉由松动圈的发生、发展引起,因此开巷后是否需要支护和支护强度由松动圈大小决定。
8、论述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造成的顶板灾害、预防顶板事故的重要性及其控制技术。
答:一般来说,顶板事故分为采区顶板事故和巷道顶板事故。
1、采区顶板事故又分为大型冒顶和局部冒顶。
其中,大型冒顶又分为:1)周期来压时压垮式冒顶,造成原因式工作阻力步够,初撑力低;2)厚并难冒顶板大面积冒顶,原因是由于顶板难冒,形成大面积的悬顶,当顶板压力大于极限应力时就产生大面积冒顶;3)大面积垮落,是由于大面积的漏顶而产生;4)复合顶板,由于下软上硬顶板,使顶板容易产生离层。
局部冒顶分为:1)工作面两端冒落,成因使空顶面积大;2)端面冒落,顶板破碎,支撑不够,产生片帮引起的;3)放顶线,在放顶线产生游离的岩块;4)地质破碎带,原因使地质条件差。
2、巷道顶板事故分为巷道掘进头冒顶、巷道交叉口冒顶。
前者使因为支护不及时,后者使因为漏顶的面积大。
顶板事故是煤矿不容忽视的重要灾害事故之一,它不同于瓦斯煤尘爆炸,群死群伤的重特大恶性事故通常比较少见,而零散事故却频繁发生,凡是有人工作的地点,都有可能发生这类事故,分布范围也特别广泛。
也正因为一次死亡人数难以构成群死群伤的恶果,往往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细,忽视其累计的恶果,加强顶板管理、减少或杜绝顶板事故发生仍是降低百万吨死亡率,扭转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重点工作之一。
控制措施:9、论述矿山压力与围岩控制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包括矿山岩石和岩体的基本性质;矿山岩体的原岩应力;采场顶板活动规律;采场矿压显现规律;采场顶板支护方法;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巷道矿压显现规律;巷道维护原理和支护技术;厚煤层及浅埋煤层开采岩层控制;煤矿动压现象及控制等。
10、什么是原岩应力?其分布的规律是?研究原岩应力分布对采矿工程的意义有哪些?答:原岩应力――岩石中自然条件下存在的应力,包括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