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合集下载

长沙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长沙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1. 整体保护的思想。 一是长沙文物( 类文物) 建筑的保 护。经分析被列为保存对象的传统建筑, 属于绝对保护的范 建筑破损部分的修复 畴。对其的措施包括历史环境的复原 、 和建筑的再利用等方面 。 二是长沙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 。 主要是视觉层次的保护, 长沙历史街区的保护重点保护风貌 为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使人们行进在历史街区中能 体验到传统文脉的延续 。 三是长沙历史街区优良传统社会 包括街区已形成的社会 结构的保护。这属于深层次的保护, 邻里组织、 公共生活方式和传统民风民俗中的优良因子 。 2. 动态保护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使长沙历史街区 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融合 。 3. 增强街区活力。 长沙历史街区应保持该街区的居住 和商业功能, 改善居住条件, 保持原有社会结构, 增加街区绿 化用地、 活动场所以及旅游文化设施, 丰富街区生活内容, 以 从而带动当地居民和财 文化旅游带动街区自身经济的发展, 政收入, 使之成为功能丰富、 兴旺发达的历史文化街区 。 4. 社会、 、 文化 经济效益的有效均衡。 对长沙历史街区 的再利用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既要满足文化效益和社会效 也要考虑经济效益, 否则, 没有一定的资金保证 `, 保护与 益, 更新也是纸上谈兵。 ( 二) 规划构想。 1. 分期分工实施的规划构想 。 由于长沙历史街区范围 在政府不可能在短期投入较多的资金的情况下, 在根 较大, 实施的可能性及各方面的利益, 应该采 据街区的现状条件、 分期实施的做法也 取分期实施的处理方法 。除了资金因素, 以避免一次性犯 是对历史街区再利用探索研究的较好方式, 较大的错误。分工实施的构想大致可分为: 以政府投资为主 进行公共环境、 基础设施的完善, 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 修缮 主要整改自 和危房改造等工作; 以居民或产权人投资为辅, 己建筑内部结构或内部空间的修缮 。需要指出的是, 长沙历 史街区的研究工作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 随着工作步骤的 实施将不断有新的问题的出现, 规划也需要及时调整。 2. 整体定位和结构分区构想 。科斯塔在 《历史环境的保 : “保护历史古城及其环境 护与历史地段的发展》 一文中提到 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帮助它保持并强化其传统的功能,

长沙太平老街重建保护及再利用探讨

长沙太平老街重建保护及再利用探讨

长沙太平老街重建保护及再利用探讨作者:李远林来源:《艺海》2010年第12期历史延续是城市景观发展的根与源,城市的景观设计实践,只能在保护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更新,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一根与源的本质,城市在丧失传统的同时,也将被现代所抛弃(郑阳《城市历史景观文脉的延续》文艺研究2006第10期)。

对历史文化街区或景观重建保护及再利用,是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话题。

历史街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传承地,同时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重要依据和灵魂所在。

长沙作为我国政府首批圈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太平老街起到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承载着长沙的过去与未来,且还将继续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向世人诠释着长沙古今深厚的人文历史及灿烂的湖湘文化。

然而,随着我国20世纪末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提升,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态度,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再加上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深受西方现代化更新理论的影响。

因此,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有许多的传统社会环境被纷纷打破,城市的物质环境及特色风貌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量能够反映当地人文特色、历史背景、地域风情的文化历史街区、景观及人文建筑等,被逐渐铲除,以致消失殆尽。

藉此,笔者出于关注或担忧的心情,希望在此就相关历史文化明城的历史街区的重建保护及再利用工作,进行一次有益思考或实效探讨。

一、历史街区的保护及重建再利用价值有关历史街区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通过的《雅典宪章》中,且概念含义为:“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1987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又称《华盛顿宪章》)中提出“历史城区”(hisrtric urban areas)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

……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长沙太平街历史街区空间与人文解析

长沙太平街历史街区空间与人文解析

长沙太平街历史街区空间与人文解析
冯青;范俊芳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2(030)003
【摘要】该文通过对长沙太平街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公共空间和院落空间的解析来阐述该街巷的肌理特征,并通过对街区人文特征的解析,以及对当前现状问题的调查,引发了在整体保留街巷原肌理的基础上,历史街巷如何得以延续和利用的思考.【总页数】4页(P139-142)
【作者】冯青;范俊芳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4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
【相关文献】
1.长沙太平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J], 汤小玲;袁朝阳
2.多元文化走向下的历史街区环境现状探析——以长沙太平街区为例 [J], 胡林林
3.自发性空间实践与历史街区景观可持续营建探索——以长沙太平街为例 [J], 邹阳;何玮
4.人居理论视角下的空间与社会形式解读——以长沙太平街历史街区为例 [J], 李叶军;刘思璇
5.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历史街区公众感知分析——以长沙太平街为例 [J], 徐瑞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目录前言.................................................................................................. (1)一、总则.............................................................................................7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三、城市性质及规模..............................................................................10四、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11五、城市形象规划 (13)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4七、生态保护与园林绿地规划.................................................................17八、综合交通规划 (20)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24十、防灾减灾规划 (26)前言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

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

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更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长沙太平老街研究报告

长沙太平老街研究报告

长沙太平老街研究报告长沙太平老街研究报告一、概况长沙太平老街位于长沙市中心区域,总面积约为0.2平方公里,是长沙市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太平老街建于明代,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变迁,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格的建筑,是长沙市保存最完整的古老街道之一。

二、历史沿革太平老街最初建于明代,当时作为长沙城的商业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平老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繁忙的商业区域,吸引了众多商贩和客商前来贸易,形成了独特的市井风情。

三、建筑特色太平老街的建筑风格主要以明清古建筑为主,建筑形式多样,有木结构的明清民居,砖石结构的庙宇、公共建筑等。

这些建筑不仅保存完整,而且具有浓郁的历史氛围,展示了长沙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文化活动太平老街每年都会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比如春节期间的庙会、端午节的龙舟比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长沙市传统文化,也为当地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推动力。

五、旅游价值太平老街作为长沙市重要的历史街区,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游客来到太平老街,不仅可以欣赏到古老建筑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品味到地道的湖湘美食。

此外,太平老街周边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比如岳麓山、橘子洲头等,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六、提升建议为了更好地发展太平老街,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保护:太平老街的古建筑是其最宝贵的财富,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确保其历史风貌得以保留下来。

2.活化利用:太平老街可以借鉴其他古街区的经验,开发一些特色产品和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前来观光、消费,提升经济效益。

3.提升配套设施:目前太平老街周边的交通、卫生等配套设施较为简陋,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安全感。

4.加强宣传推广:太平老街的知名度相对较低,需要加强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总结:长沙太平老街作为长沙市的重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

长沙历史文化名城(文本)924

长沙历史文化名城(文本)924

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图集(送审稿)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二OO三年九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依据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及思路第四章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第五章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第六章古井名泉、古树名木的保护第七章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保护第八章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第九章文物埋藏区的保护第十章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第十一章旧城整体格局的保护第十二章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十三章实施保障措施附件一: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附件二: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规划附件三: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历史建筑、重点保护建筑规划控制图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化《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强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在本次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未涉及的控制指标和管理规定,应遵循国家及长沙市的相关法规、规定。

第四条本规划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执行;如有重大调整,必须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章规划依据第五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通过,2002年10月修改)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5月)4、《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1986年9月通过,1994年7月修改)5、《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及思路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1、继承与发扬历史文脉,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和历史环境。

2、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3、重点搞好历史街区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长沙历史文化名城。

4、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中得以持续发展。

5、合理利用名城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展示湘楚文化的传统历史文化底蕴。

长沙市天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长沙市天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一章:总则太平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为指导,通过对太平街历史街区的文物古迹及传统民居的实地调查,在详细考察街区的历史变迁,综合分析街区区个性特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按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制定。

保护与整治规划的目的在于指导太平街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工作全面展开,统筹安排历史街区内的各项建设工程,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保持历史街区的社会经济活力,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和经营。

本规划受长沙市人民政府委托,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和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任务。

1.规划依据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4 《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1.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4)14号令1.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1994)533号文1.7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9号)1.8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1.9 《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送审稿)(2004年)1.10《长沙市中心区E片控制性详细规划》1.11长沙市规划管理局《长沙市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设计要点》(长规函[2004]65号)1.12长沙市文化局《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点》2.规划范围2.1本次规划的范围北至五一路、南到解放路,西至卫国街,东到三泰街、三兴街,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2.57公顷。

2.2其中重点规划地段为沿太平街、西牌楼、马家巷、孚家巷、金线街、太傅里两侧的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用地面积为5.07公顷。

3.规划原则在全面保护太平街历史街区风貌的前提下,发挥历史街区的潜在优势,突出特色,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遗产、人文资源,综合发展旅游事业,发展城市经济,彻底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准。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慢行空间的现状研究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慢行空间的现状研究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慢行空间的现状研究作者:张颖来源:《建筑与装饰》2020年第14期摘要對于我国的许多内陆城市而言,历史文化街区已然成为这些城市的主要名片。

本文主要是以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对其慢行空间的现状进行研究,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慢行空间1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概况1.1 基地概况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长沙历史城区的核心,保留了明清长沙古城街巷格局和历史文化风貌。

太平街历史街区用地面积29.39公顷,位于五一商圈的核心部分,周围有大量商业办公住宅及文化设施的开发。

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级都经过该街区,并且在街口主要入口处设置三个轨道交通站点包括1和2号线在五一广场的换乘站。

该街区基地西侧紧靠湘江和橘子洲风景区,景观区位条件都极其优越[1]。

1.2 地区人口及容量该地区由于是处于长沙商业核心区,万达、黄兴路带来的购物人群占比最高,但从建筑容量的角度上看,在地的居住面积占比最多。

从数据上来看,地区的角色一是满足长沙居民及游客的购物娱乐需求,另一方便要兼具对在地居民的生活关怀。

2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调研现状分析2.1 建筑性质①建筑性质:太平街历史街区周边有大量的商业办公以及沿太平街的商业;大量的居住建筑被商业办公建筑围合在历史街区内。

②历史建筑:太平街保留了较多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其中包括贾谊故居,麻石街等文物古迹和近代历史遗迹,还有大量的老字号,同时以明清建筑为主。

2.2 公共交通①轨道交通:已开通运营的1号线和在建的2号线经过基地,并设有三个站点;其中五一广场站为1和2号线的换乘站,2号线建成后就将给基地带来大规模的人流;其中湘江中路站缺乏同周边地块便捷联系。

②公共巴士:基地周边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公交车站分布较为均匀,其中有些站点,有多条公交线靠站;太平街历史街区旅1、2、3路都经过。

2.3 道路与过街设施①道路与停车场:太平街结合周边新建高楼已建大量地下停车场,而潮宗街目前相对较少;大量地面停车场占据了公共空间,影响步行体验; 五一广场在建地下轨道交通枢纽,其中包括一个大型地下停车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府古城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依据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第三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第四款《河北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第五款《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4)14号令第六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年)第七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1994)533号文第八款《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9号)第九款《河北省永年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年)》第十款《广府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03年)第十一款《永年县广府镇总体规划》(1993年)第十二款《永年广府城文物保护要求》第十三款《永年洼蓄滞洪区建设规划报告》(2005)第十四款《永年洼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建议书》(2005)第二条规划范围第一款本次规划的范围以永年洼四周防护大堤为界,东面南面临滏阳河,北面为洺李公路,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079公顷。

其中重点规划地段为古城外环城大堤以内包括护城河在内的整个广府古城,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75公顷。

第三条规划原则第一款人文结合自然的整体性原则将古城池和城中历史街区与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保护;完整保护古城的传统城市空间格局和城池景观风貌,以及与古城历史典故相关的重要历史场所;整体延续古城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脉络和保持古城池景观风貌的自然环境背景。

第二款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规划保护包括古城街区肌理、空间布局结构、街巷道路尺度、绿化植被特征、皮塘村野景观、文物与保护建筑等历史信息系统各要素的真实性;传统建筑的修复以及新建建筑的设计,应建立在对本地传统建筑文化严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

第三款保护发展互动的可持续原则在保护古城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应充分研究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太极文化、传统城池文化和民俗信仰文化、耕读文化和军事文化的内涵,积极进行文化产业的挖掘和培育;对传统建筑进行积极有效的保护性利用,在一定程度发掘历史遗产的社会经济价值,从而实现的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款保护规划管理的分类别原则依据历史建筑不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现状不同的完好程度、古城空间的不同类型和环境景观特征,采用分类保护的方法,制订相应的保护规定和整治措施,保持历史景观风貌的多样性并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第四条规划目标第一款规划确定广府古城是以生活居住、旅游观光、商业服务、文化交流为主要职能,集中体现华北平原传统古城历史人文风貌和太极武术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邯郸市的花园式卫星城。

第二款本次规划主要保护广府古城的传统城池空间格局,湿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以及重文习武的太极文化传统,乡土气息浓郁的宗教信仰传统,充分体现广府古城作为水上古城、太极广府的两大特征:双水环绕的水上古城-格局完整的传统城池风貌:规划展现广府古城历史上“双水环城”、“三山不显四海不干”的古代城池格局以及“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小巷”的丁字街巷格局和“传统公共空间延续至今府县合一”的公共空间格局。

崇文尚武的广府古城-五大流派的太极传承圣地:规划保护古城历史上崇文尚武的传统脉络特征和清末以来太极中兴的武林圣地价值,打造广府古城中国唯一的文武古城地位。

第三款近期应组织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第五条规划内容第一款本次规划的内容包括保护发展与整治两大部分。

第二款保护规划主要包括:分级保护的范围划定与保护要求,古城内的风貌景观保护,古城的建筑高度控制、各级文物古迹及传统民居宅院的保护、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调整规划等。

第三款整治规划主要包括:保护与更新模式、沿街立面整治、重点地段详细设计等。

第六条强制性条款第一款本次规划中第二章“保护框架规划”中的第一条第一款“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第三章“保护等级与范围”中的第一条“古城分级保护”和第二条“建筑与院落分级保护”、第四章“高度控制规划”中的第一条“高度控制”作为强制性条款必须严格执行。

第二章:保护框架规划第一条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第一款广府古城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由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三部分组成。

归纳如下表,人工环境中的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特色构筑物、古树名木需按严格保护、定期维护的原则进行管理,自然环境要素需要进行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人文环境的管理见“第十六章无形文化遗产传承规划”。

广府古城保护要素构成表第一款广府古城总体的空间框架规划为“一城双水三山四海”、“四街八巷七十二小拐弯”、“府县双署、双学、双武、双庙”。

具体保护框架见古城保护框架规划图。

“一城”指:广府古城整体,包括以广府古城墙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三处文物保护单位和十八处保护建筑,以及22处历史建筑。

“双水”指:护城河及环城大堤外围的洼地水面和东南向的滏阳河。

“三山”指:古城的三个传统制高点,分别是府署前东大街与南大街交汇处的府前口、与囤市街交汇处的囤市口,及南大街和慎贤街交汇处的县前口。

三个制高点规划加以标识。

“四海”指:位于古城四角的众多皮塘。

四海水面均要恢复并整治周边环境。

“四街八巷七十二小拐弯”指: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以及西宫街-草市街-南仓门街-南马营街、北仓门街-囤市街、寺西街-狮子口-化育街、北小街-迎春街四条南北向小街,府后街、庙后街、慎贤街、葛家口-育贤街四条东西向小街;其它保留有传统走向尺度及名字的小巷,如双关庙街、戏楼街、庙前街、林家巷、东宫街等。

所有传统街巷均恢复传统地名,并维持现有各类小庙提示街巷起止点的空间特征。

“府县双署、双学、双武、双庙”指:保持至今未变的府县合一的传统公共建筑格局,双署指府署、县署,双学指府文庙和县文庙,双武指武庙和武衙门(游击署),双庙指府城隍庙和县城隍庙。

规划恢复府城隍庙,府文庙建遗址公园,府署恢复门前牌坊,游击署修复大门,其它均立标志碑牌,并维持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

第三章:保护等级与范围本次规划,将广府古城保护范围划分为三个层次: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

历史文化街区与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为城市规划中的紫线范围。

第一条古城分级保护第一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1 保护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规划为包括护城河、古城墙、边角皮塘在内的环城墙保护带,由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所串联起来的古城历史街区保护带。

以“古城保护范围规划图”上的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划定为准。

本次规划的历史文化街区面积为116.56公顷。

占古城规划区域面积的66.53%。

2 保护要求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街巷及空间环境和古树、景观大树、田园严禁破坏,如需改动必须严格按照保护规划执行并经过上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定批准。

各种修建需在城镇建设部门及文管会等有关部门严格监督下进行,其建设活动应以建筑的维修、整理、修复及内部更新为主。

其建设内容应服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其外观造型、体量、色彩、高度都应与保护对象相适应,较大的建筑活动和环境变化应由上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会通过方可执行。

1)古街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保护现有的传统街巷铺地,其他街巷的地面铺装应逐渐恢复传统特色,步行街巷采用青砖铺砌;原有电线杆、有线电视天线等有碍观瞻之物应逐步转入地下或移位;街道小品应有地方传统特色,不宜采用现代城市做法。

2)街巷两侧建筑功能应以传统民居和传统商业建筑为主,鼓励发展传统柜台商铺和产商结合的手工作坊,建筑的门、窗、墙体、屋顶等形式应符合风貌要求,色彩控制为黑色及暗红色,墙体应为木板壁或清水砖墙。

木板壁线脚装饰以传统的黑、靛蓝色几何纹为主。

3)传统民居选择相对完整地段成片加以维修恢复,保持原有空间形式及建筑格局,古井、古树及反映居民生活之特色庭院、应予以保留并清理恢复,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建筑应予以改造或拆除。

4)对本区内保留的传统民居建筑应加强维修,建筑色彩应取黑色、青灰色、暗红色等其他广府传统民居的色彩加以统一控制,建筑装饰、建筑形式应采用民居形式的坡顶、青瓦和青砖屋脊,建筑门、窗、墙体、屋顶、墙体线角及其它细部必须严格按规划管理确定的广府古城传统民居特色细部做法执行。

建筑功能主要为居住建筑或民居旅馆。

建筑物一层檐口高度控制为2.8~3.5M,二层檐口高度控制为5.5 M。

第二款建设控制地带1 控制区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范围规划为:广府古城环护城河大堤以内除历史文化街区的部分。

具体范围以“古城保护范围规划图”上的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划定为准。

本次规划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为58.65顷,占古城规划区总面积的33.47%。

2 控制要求在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的新建建筑或更新改造建筑,必须服从“墙面不贴瓷砖,不高、不密、以院落空间和院落绿化为主”的原则。

其建筑形式在不破坏古城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该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批准、审核后方能进行。

对整个建设控制地带,新建筑应鼓励低层,且不得超过两层,街坊内部建筑高度应严格按照“高度控制规划图”执行,禁止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任何新的建设行为,对不符合要求的已有建筑,应停止其建设活动,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予以改造。

第三款环境协调区1 协调区范围环境协调区范围规划为:广府古城环护城河大堤以外、永年洼外围大堤以内的整个永年洼蓄洪区范围。

本次规划环境协调区面积约为1900公顷。

2 协调要求除裴屯保留居住点和南关、清晖书院等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环境协调区内不许有其它建设,旅游景点的建设应保持传统风貌,与古城风貌协调一致。

第二条建筑及院落分级保护第一款经过对广府古城现存建筑详细调查和综合评估后,将广府古城现有建筑分为六类进行分级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或当地政府统一划定的具有法律依据的保护单位。

保护建筑:本次规划中经过调查研究历史、建筑艺术和科学文化价值较高,并决定予以重点保护的保护建筑。

历史建筑:指具有一定的历史、建筑艺术和科学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

一般历史建筑:是指建于1949年前,风貌一般的历史建筑。

应当拆除建筑:危房简屋与搭建建筑,通过改建的方式无法与风貌相协调的建筑以及其他规划拆除建筑。

其他建筑:除上述六类建筑以外的建筑为其他建筑。

注:上述六类建筑中的一般历史建筑、应当拆除建筑、其他建筑对应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中的一般建筑。

第二款文物保护单位(一级)广府现有广府古城墙、弘济桥、武禹襄故居、文庙大殿(遗址)、杨禄禅故居、西八闸六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其进行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紫线范围内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部分。

具体见附件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划定。

1 保护范围保护等级为一级保护的范围:划定已经公布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本身和其组成部分的四至界线以内为保护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