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1 km = 1000 m ;1 m = 10 dm ;1 dm = 10 cm ;1 cm = 10 mm ;1 mm = 1000 μm ;1 μm = 1000 nm2. 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 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单位换算:1 h = 60 min ;1 min = 60 s4. 时间的测量测量工具:钟表、停表5. 误差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定义: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运动的快慢1. 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公式:\(v = \frac{s}{t}\)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单位换算:1 m/s = 3.6 km/h2.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3. 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主要包括了物质的构成、运动和力学定律三个方面的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物质的构成
物质是构成宇宙和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的基本要素。

它由原子构成,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的核子中,电子则绕着核子运动,在原子的空间中形成一个电子云。

二、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

运动产生的物理现象有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

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而加速度则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运动的运动状态由匀速运动和非匀速运动两种类型。

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是恒定的,速度不变;而非匀速运动则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和速度都是变化的。

三、力学定律
力学定律是物质运动中最基本的原理。

牛顿三定律是最基本的定律,它分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其中,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不受到外力的干扰,则会保持不变。

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力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而牛顿第三定律则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存在和相互作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本质、变化与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虽然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不可谓不重要,但不少人都感觉物理学很难理解。

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物质的构成、运动规律和力学定律,就能够很好地理解物理学的种种知识,也能很好地应用物理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知识点是知识、理论、道理、思想等的相对独立的最小单元。

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都是需要整理的,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认识刻度尺:要做到“三看”:(1)看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

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清晰划线量起。

(2)看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

原则上测长度要求一次测量,如果测量范围小于实际长度,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干次,这样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

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的准确程度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量程和分度值应从实际测量的要求出发进行选择。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使用方法:(1)会“选”,指刻度尺的选择,不同的刻度尺其精确程度不同,也就是分度值不同。

测量对象不同,所需的精确程度也不同。

例如:在安装门窗玻璃时进行的测量准确程度要求较高,要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而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时,准确程度要求不高,长度较大,选用分度值是lcm且量程较大的卷尺较合适。

(2)会“放”。

如图所示.尺要沿着所测的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所谓沿着,一是指放正不歪斜;二是指要尽可能地贴近被测长度。

零刻线磨损的应以其他某一刻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3)会“看”。

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

(4)会“读”。

精确的测量需要估渎,指在读数时,除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计值)。

如25.38cm中, 25.3cm是准确值,0.08cm是估计值,虽然估读的并不准确,但它对我们还是有用的,它表示该物体的长度在 25.3~25.4cm 之间而更接近于25.4cm。

(5)会“记”。

记录测量结果时,除了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出的数字外,还要标明单位,只写了数字未标明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3、选用合适刻度尺和正确记录数据的方法:长度测量的精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的。

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单元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单元知识点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2、声间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6、声间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第二章光现象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理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13、平面镜的应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折射中光速必定改变,而反射中光速不变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理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4、透镜及分类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分类:凸透镜:边缘薄, 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 中央薄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6、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7、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 u ) 成像大小虚实像物位置像距( v ) 应用u > 2f 缩小实像透镜两侧 f <; v u 放大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 物远像变大;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第四章物态变化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20—100℃ 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 —50℃ 1℃同上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7、汽化与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升华┌—————————┐│熔化汽化固体——→液体——→气体 (吸热)-- -- -- -- -- -- -- -- -- -- --气体——→液体——→固体 (吸热)│液化凝固│└—————————┘凝华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方法步骤1.模型归类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

第一单元《机械运动》单元复习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第一单元《机械运动》单元复习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解:(1)汽车的速度v=60km/h,t=0.4h,则从小明家到旅游景点的路程为: s=vt=60km/h×0.4h=24km
(2)返回时的时间为t1=30min=0.5h,小明一家从景点回家的平均速度: v1=s/t1=24km/0.5h=48km/h
答:(1)从小明家到旅游景点的路程24km; (2)小明一家从景点回家的平均速度48km/h。
再由速度公式,得汽车通过该特大桥主桥大约需要的时间为
t s 1.8km 1.8102 h 64.8s v 100km / h
答:汽车以设计时速通过该特大桥主桥,大约需要64.8秒。
二、专题突破
典例11、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汽车以60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4 h才到达旅 游景点.傍晚,他们沿原路返回,从景点到家用了30 min.求: (1)从小明家到旅游景点的路程; (2)小明一家从景点回家的平均速度.
行驶的平均速度
v1
s1 t1
306km 1.5h
204 km
h
(2)小明观察到车厢上显示的速度是300km/h,通过隧道用了整整3分钟,则该隧道的
长: s vt 300 km h 3 h 15km 1500m
60
二、专题突破
(五)利用图像分析运动情况 运动图象也是一种科学表达“语言”,图象能把抽象的物理问题形象 地表示出来,有直观、简明的优点,为解决物理问题提供思考的依据。 在物理学中,常用路程(s)-时间(t)图象和速度(v)一时间(t)图象来描 述物体的运动情况。(1)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象,它是一 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时间(t)图象,应知 道图线是否为直线反映了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图线的倾名斜程度反映 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图线越陡,说明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即运动 得越快。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章机械运动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的⼯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m),常⽤的单位有千⽶(Km),分⽶(dm)厘⽶(cm),毫⽶(mm)微⽶(um)纳⽶(nm)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单位变⼤单位⽤乘,⼤单位换⼩单位⽤除3、正确使⽤刻度尺(1)使⽤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使⽤时要注意①尺⼦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取另⼀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要垂直放置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垂直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1)只写数字⽽⽆单位的记录⽆意义(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位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的减⼩误差的基本⽅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法也可以减⼩误差6、特殊⽅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代替法运动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都是相对于另⼀个物体(参照物)⽽⾔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静⽌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3、相对静⽌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1)速度是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公式:v= S t (4)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m/s 常⽤单位:km/h 1m/s = 3.6 km/h6、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的时间之⽐,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7、测平均速度原理:v = s / t 测理⼯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知识清单-背诵版3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知识清单-背诵版33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归纳总结第一单元机械运动01一、【长度单位与单位换算】1.长度单位(1)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单位换算(1)1km=103m=106mm=109μm=1012nm。

(2)1m=10dm=100cm。

二、【时间单位与单位换算】1.时间单位(1)国际单位是秒,符号s。

(2)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2.单位换算1h=60min,1min=60s,1h=3600s。

三、【速度单位与单位换算】1.速度单位(1)国际单位是米每秒,符号m/s。

(2)常用单位有:千米每小时(km/h)。

2.单位换算1m/s=3.6km/h。

02一、【机械运动】1.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描述物体运动时,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二、【运动快慢】2.速度:物理学上,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匀速直线运动: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变的运动。

4.平均速度: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这段路程上(或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03一、【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测量工具:皮尺、刻度尺、三角板、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时间测量工具:钟表、手表、停表等。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4.使用停表测量时间二、【运动的描述】三、【运动的快慢】2.运动图像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变化图像叫速度时间图像(v-t水平直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运动),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减速4.平均速度测量第二单元声现象(教师版)01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只有正在发声的物体才能叫声源。

一个能够发声但没有发声的物体不能称为声源。

2.声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八年级上册物理每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每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长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刻度尺的量程;刻度尺的分度值(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时,物体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若零刻度线磨损,则与某一整刻度线)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且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时间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 = 60min,1min = 60s。

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停表等。

2.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公式为v = (s)/(t),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1m/s =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随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为v=(s)/(t)(这里的s是总路程,t是总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30 分)
1. 下列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从楼上落下的物体 B 沿跑道滑行的飞机 C
2. 关于速度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B C 物体运动的时间相同,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3•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而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

以下刻度尺,你认为不能使用的是
A.
零刻线一端已磨损的尺 B.
C.分度值不是毫米的尺
D.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比被测长度短的尺 刻度不均匀的尺
() B.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5. 天文学上光年是
6. 歌词“月亮走,我也走”,其中 “月亮
走”和“我也走”
的参照物依次是 ()
A.月亮、我
B.
我、月亮 C.天上的云、路边的景物 D.
路边的景物、天上的云
7.
在超市,一位乘客坐着电梯上升过程时 ,看到另一个电梯正在
向下运动。

那么,你认为另一个电 梯对于地面的运动
()
A.—定是上升
B.—定是下降
C.
—定是静止
D.
无法确定 8•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 ,通过的距离之比为 3:2,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2:1,则它们的速度之
比为


A.3:4
B.3:1
C.4:3
D.5:3
9. 一辆小车沿山坡滑下,在第1s 内小车通过了 2m,在第2s 内小车通过了 4m,第3s 内小车通过了 6m,……则有小车做 ( ) A.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2m/s B. 变速直线运动,但每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2m/s
C. 变速运动,在前2s 内的平均速度是 3m/s
D.变速运动,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4m/s 二、 填空题(18分)
10. 人们常把集成电路称为微电子器件,这个“微”字不只是“微小”的意思,在物理学中,微电 子器件是指芯片中的线宽在 1卩m 左右。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线宽已降到 0.13卩数年后,有可能 降至U 0.05m,合 m. 。

13.4m/s= k m/h ,720 km/h= m/s. _______________ 11. 进行百米赛跑时,观众认定跑在前面的人跑得快 ,他采用的是“相同 ____________ 比 ______ ”方法; 而裁判员则认定,到达终点计时少的人运动得快,他采用的是“相同 ____________ 比 _______ ”的方法。

物理 学中比较运动的快慢是采用第 —种方法.
12. 当你坐在正向南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上时 ,发现外边的树木向 _____ 运动,这是以 _______ 为参 照物.若你的车外正下着竖直下落的大雨 ,你将看到雨水向 _______ 落。

13. 两车同时向东行驶,甲车的速度为 54 km/h,乙车的速度为 12m/s.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运动,经过1min 两车相距 m.
14. 某同学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同一位置先后拍摄下两张照片 (如下图),由此可判断出两车的运 动状态:小车 , 大客车 ___________________ 。

三、 计算题:(每题12分,共24分) 15. 下表是大英火车站的火车时刻表 ,仔细阅读,计算回答:
C.运动速度的大小不变的物体一定作匀速直线运动
D. 以上的说法都不对 []
进站的火车D 随输送带运动的纸箱
[]
物体运动的路程越短,速度越大 D
物体运动得越快,速度越大
A.速度单位
B. 长度单位
C.时间单位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1
(2)达成(达县成都)线全程总长394.6km. 5642 次列车和5633 次列车运行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3)估计5642 次列车和5633 次列车在什么时刻,离成都多远处相遇?
实验与探究(每题7 分,共28 分)
1. 请你估计一下,你所用的圆珠笔笔芯的直径大约是多少。

如果让你实际测量一下这枝笔芯的直径,需要
什么器材?写出你的测量方法。

2.公元前300 多年前, 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比轻的落得快!2000 多年来,人们对亚里斯多德的话都深信不疑。

16 世纪末伽利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的人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与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的实验。

伽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
10 磅铁球,一手拿着一个1 磅的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地。

实验的结果让原
来迷信亚里斯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1)阅读后,你认为最深的一点体会是什么?
(2)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作?
(3)两个同学在探究“速度的变化”时分别让一只木球和一只羽毛球同时从三楼某处自由下落,结果是木球先落地。

谁的平均速度大?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