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度数规则
数字易经五角定律断卦

数字易经五角定律断卦摘要:一、引言二、数字易经简介三、五角定律简介四、断卦方法及应用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易经》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闻名于世。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易经五角定律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易经研究方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数字易经五角定律断卦进行详细介绍。
二、数字易经简介数字易经是将易经的八卦用数字来表示,以方便现代人理解和应用。
数字易经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先天八卦数、后天八卦数和八卦五行数。
先天八卦数包括乾一、坤二、震三、巽四、坎五、离六、艮七、兑八;后天八卦数则是在先天八卦数的基础上加上八卦所对应的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卦五行数是将八卦与五行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字系统。
三、五角定律简介五角定律是数字易经中的一种重要运算方法,它通过将五个数字相加,得到一个总数,然后根据这个总数来进行断卦。
五角定律包括生、旺、墓、绝、胎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一个数字,即生为1、旺为2、墓为3、绝为4、胎为5。
在实际应用中,五角定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事物的运行规律,从而对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四、断卦方法及应用1.起卦:在进行断卦前,需要先进行起卦。
起卦的方法有多种,如蓍草起卦、金钱起卦等。
2.计算五角数:根据起卦得到的结果,计算五角数。
将起卦所得的六个爻分别对应先天八卦数,然后将这六个数字相加,得到一个总数。
3.确定五角阶段:根据五角数,确定事物所处的五角阶段。
例如,如果五角数为15,则事物处于生阶段;如果五角数为30,则事物处于旺阶段。
4.分析卦象:根据五角阶段,分析卦象所代表的意义。
例如,生阶段代表事物刚开始发展,旺阶段代表事物处于鼎盛时期。
5.预测事物发展趋势:根据五角阶段和卦象,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例如,如果事物处于生阶段,则可能会有新的发展机会;如果事物处于旺阶段,则要保持警惕,防止事物走向衰败。
五、结论数字易经五角定律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易经研究方法,以其简便易行的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易学蒙正》:易经基础——数(河图、洛书、十神,飞星等)

《易学蒙正》:易经基础——数(河图、洛书、十神,飞星等)导语:前面我们讲了象,易经内容构成,今天继续讲“数”。
万物皆可为数,也就是万物都可以用数来表达。
有关数的定理:定理一:象数理气局是可以互通的。
定理二:河图数是体,洛书数是用。
体定五行,用而为法,法有千万,不可定论。
先天八卦数为序数,只看走势和平衡(三阴三阳)。
定理三:有关命理学,风水学,藏象学,阴阳学,天文学,儒家哲学,都可用“易数”统一。
下图为易学,医学,命理学,风水学的“一气贯通图”以上定理,先不做详解。
我们继续基础知识普及。
正因为是基础普及,所以内容会非常简单。
但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牛叉”内容,比如上图,你会发现鄙人还是有水平的。
温馨提示:继续关注,有你好看!1、概念:什么是数?数,就是用来记录事物多少的符号。
这是我们通常意义的数。
有了数学运算后,为了找到运算规律,就出现了“代数”,用代替数字的一些符号来代替数,所以叫代数。
比如加法交换律:A+B=B+A。
这就是用字母来替代具体的数字。
2、易学里面数的种类:(1)圆圈:空心圈表示单数为阳,实心圈表示双数为阴。
这种计数法主要是在河图洛书里面的数字。
如下图所示:河图洛书的数,都是有圆圈的个数来表示,这些圆圈的实心空心表示的是阴阳,且包含了很多信息,相当于“代码”。
河图、洛书的时候再来讲详细内容。
(2)大衍数。
“大衍数”就是和我们现在用的数差不多了,但以前不是用的阿拉伯数。
不是:1、2、3、4、5、6、7、8、9、10.这是阿拉伯数字,古印度人发明的。
我们用的是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再后来就简化成这种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大衍数”也叫历法数,卜筮数,是可以加减乘除进行正常运算。
为什么叫历法数呢?因为这是用来运算历法的。
在孔子写的《系辞传》里面有这样的记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二十四山每山下卦替卦度数

二十四山每山下卦替卦度数表明如下!壬山337.5度至352.5度。
340.5至349.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子山352.5度至007.5度。
355.5至004.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癸山007.5度至022.5度。
007.5至019.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丑山022.5度至037.5度。
025.5至034.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艮山037.5度至052.5度。
040.5至049.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寅山052.5度至067.5度。
055.5至064.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甲山067.5度至082.5度。
070.5至079.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卯山082.5度至097.5度。
085.5至094.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乙山097.5度至112.5度。
100.5至109.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辰山112.5度至127.5度。
115.5至124.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巽山127.5度至142.5度。
130.5至139.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巳山142.5度至157.5度。
145.5至154.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丙山157.5度至172.5度。
160.5至169.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午山172.5度至187.5度。
175.5至184.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丁山187.5度至202.5度。
190.5至119.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未山202.5度至217.5度。
205.5至214.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坤山217.5度至232.5度。
220.5至229.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申山232.5度至247.5度。
235.5至244.5下卦挨星。
旁边各3度起替卦挨星。
庚山247.5度至262.5度。
250.5至259.5下卦挨星。
《易经数学系列之9》:大衍之数如何衍?

《易经数学系列之9》:大衍之数如何衍?一、《易·系辞下》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1.“衍”,《说文解字》曰:“水朝宗于海也,从水从行。
”在现代词汇中,衍与生往往在一起使用,“衍”有循自然之道,生生不息之意。
2.“大衍之数50”。
50之数从何而来,历代易学研究者对其解释不下十余种,答案其实就在这段话里面:“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天地二元系统中,地有顺逆之别,25偶之而成大衍之数50,30偶之而成六甲之数60。
50与60亦为天五地六也,天五地六为生命之源。
大衍之数50,虚其太极之1而用49,以生蓍数之圆(7的平方),六甲之数60,藏地体之4于60之中,以成64卦之方(8的平方)。
体8用6,2不用(8-2=6),82-22=64-4=60 4为体数之始用7体8,1不用(7+1=8),72+12=50 1为太极8卦为小成,64卦为大成(82=64)7为小衍之用,49为大衍之用(72=49)衍者,生也。
用7而6有位1无位(7-1=6)72-12=48 1为太极、48为策数48为策数,不论老少阴阳,每爻阴策与阳策之和都为48从大衍之数50至策数48,出现两个太极之1,二者有别,从50到49,其太极为不用之1,从49到48,其太极为无体之1。
二、大衍之数,如何衍?1.50/49=1.02040816326530612244897959183673469387755......(以42位数无限循环)。
2.除去小数点,将这个42位数构成的数列命名为大衍数列。
3.小衍之用数7只有6位,1无位,将这6位数714285命名为小衍数列,其和为27。
( 27=7×4-1)4.大衍之用数49,只有42位,7无位,用数7只有6位,逢7位则虚其1也。
易经中的“数”都在这里了

易经中的“数”都在这里了数是逻辑运算的基础,西方人发明了微积分为基础的《高等数学》,为物理、化学、生命工程、电子技术、工程机械等等其它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易经》中是人们早期活动和认识世界的产物,其在数的方面虽然没有今天《高等数学》那么复杂精细,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特定数字运算和数与象结合的规律。
(1)太极数。
即由“0”和“1”组成,用阴爻、阳爻表示,阴为二画(――)、阳为一画(-),即阴为偶数、阳为奇数。
(2)天地之数。
《系辞上》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数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3)大衍之数。
《系辞上》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4)爻位之数。
每卦六爻从下往上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六爻。
阳爻用“九”表示,阴爻用“六”表示。
(5)万物生成的河图之数。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故: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
这正是万物生存之数。
(6)洛书之数。
《易经》后天八卦数为洛书之数,其规律是:一坎、二坤、三震、四巽、五中、六乾、七兑、八艮、九离。
(7)五行之数。
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
其中,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
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总之,易经之数是易经的重要表达形式,易数与易象又有紧密的联系,互相之间可以转换。
如我们得到数字“1”和“2”,就可以轻易得到“履之乾”卦,它就会根据你的问题来提供一个解决之道。
所以,《系辞上》曰:“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我们如果真把《易经》的数理弄通了,天下万事的道理没有不知道的。
易经理数—如何用周易算卦

易经理数—如何用周易算卦?仁者居士-张仁居一、《易经》的数中国古代的数理数字有四大类,即为天文、历法、律吕;天干10及地支12;阴阳、五行;易经的八卦、64卦。
古人用这几类既简单又概括的一些数据,演绎了天、地、人,过去、未来,万物万事的一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万花筒变化无穷,高深莫测。
古人为了应用这些数字,都要把其熟记于心。
记这些数字有好多口诀,以便于记忆。
例如文王八卦之八个卦象数字口诀为: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居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见下图)。
其中《易经》又有先天八卦(伏羲八卦)和后天八卦(文王八卦)之分,还有“河图”和“洛书”相辅。
河图和洛书现已基本失传,但其原始图形及简单解释等且经常在后世的各类典籍中出现。
要想掌握《易经》的理数和如何算卦,就要将其几组数的相互演绎加以分析和掌握。
《易经》的“数”可分四组,即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和洛书所含的数的概念。
下面简单的予以表述,其图示如下:上图中八卦的“数”在图形中已示出,不加解说。
河图出在伏羲氏之时,洛书出在大禹之际,此即“河出图,洛出书”之说。
“○”皆为单数,代表阳;“●”皆为双数,代表阴。
“○”或“●”的数量就是它的数。
另外,上图八卦中,各相对应之数的和,如先天卦(伏羲八卦)1+8=9、……2+7=9;后天卦(文王八卦)中,(1)+(9)+(5)=15,……(4)+(9)+(5)=15,都有一定的数学关系。
《易经》的“数”就是以上列四图中的数为基础,互相之间各相影响。
在此基础上再融入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数,形成了“大衍之数五十”。
这是易经算卦(占)的根,是易经理数的总纲。
下面讲对“大衍之数五十”的简单理解,并提出用这个数是如何算卦的。
作为《易经》的十篇辅助文章之一,也是易经系列文章的最主要的内容的《系辞传》上下篇,明确阐述了用易经算卦的方法。
现将原文录于下:“天一”、“地二”。
“天三”、“地四”。
“天五”、“地六”。
《易经》的象数理占

《易经》的象数理占一部《易经》,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象、数、理、占,这是《易经》的基本内容。
《易经》的象数理占之间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尤其是象数,原本就是一体。
在易经八卦中,乾卦象征天,其数为一;坤卦象征地,其数为八;震卦象征雷,其数为三;巽卦象征风,其数为五;坎卦象征水,其数为六;良卦象征山,其数为七;兑卦象征泽,其数为二。
八卦就是这种象中有数,数中有象,象数合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象数符号。
象数与理也是密不可分的。
“象数理三者并重,象是现象,数是数学,义是义理。
宇宙间有象就有数,有象有数就有理。
三者相因互为用,为一整体,足以概括《周易》之全部”(胡自逢《谈数易学研究〉第一辑》,《周易研究》1997年第二期第6页)。
占,则是运用象数理之思维模式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与程序占筮自然、社会、人事变化之吉凶。
以下将分别论述之。
象《系辞下》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易经》是一部以卦象来象征事物表达思想内容的书,从这个意义上讲,《易经》可以说是一部象学之书。
八卦象征八种事物,即《说卦》所说: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
八卦又具有八种基本性质。
《说卦》曰:“乾,健也。
坤,顺也。
震,动也。
巽,入也。
坎,陷也。
离,丽也。
艮,止也。
兑,说也。
将八卦象征的八种事物和具有的八种性质进一步引伸,八卦即可象征宇宙万事万物,自然、、社会、人事的全部信息无不包涵在八卦之中。
将八卦重叠即成六十四卦,产生了三百六十四爻。
《系辞下》曰:“爻者也,效天下之动者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爻象是模仿事物的矛盾运动而显现的吉凶。
《易经》每一卦,既象征事物的外形,又象征事物间的联系,更象征阴阳对立的矛盾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运动,显示事物变化的吉凶结果。
下面以《乾》卦为例论述之。
乾:“元,亨,利,贞”。
上卦乾,下卦乾,象征天的纯阳至健的性质,卦辞表示乾就是健,“天行健”,指出宇宙事物永远处在运动之中,就象春夏秋冬一样不停地运行。
易经理数—如何用周易算卦

易经理数—如何用周易算卦?仁者居士-张仁居一、《易经》的数中国古代的数理数字有四大类,即为天文、历法、律吕;天干10及地支12;阴阳、五行;易经的八卦、64卦。
古人用这几类既简单又概括的一些数据,演绎了天、地、人,过去、未来,万物万事的一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万花筒变化无穷,高深莫测。
古人为了应用这些数字,都要把其熟记于心。
记这些数字有好多口诀,以便于记忆。
例如文王八卦之八个卦象数字口诀为: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居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见下图)。
其中《易经》又有先天八卦(伏羲八卦)和后天八卦(文王八卦)之分,还有“河图”和“洛书”相辅。
河图和洛书现已基本失传,但其原始图形及简单解释等且经常在后世的各类典籍中出现。
要想掌握《易经》的理数和如何算卦,就要将其几组数的相互演绎加以分析和掌握。
《易经》的“数”可分四组,即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和洛书所含的数的概念。
下面简单的予以表述,其图示如下:上图中八卦的“数”在图形中已示出,不加解说。
河图出在伏羲氏之时,洛书出在大禹之际,此即“河出图,洛出书”之说。
“○”皆为单数,代表阳;“●”皆为双数,代表阴。
“○”或“●”的数量就是它的数。
另外,上图八卦中,各相对应之数的和,如先天卦(伏羲八卦)1+8=9、……2+7=9;后天卦(文王八卦)中,(1)+(9)+(5)=15,……(4)+(9)+(5)=15,都有一定的数学关系。
《易经》的“数”就是以上列四图中的数为基础,互相之间各相影响。
在此基础上再融入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数,形成了“大衍之数五十”。
这是易经算卦(占)的根,是易经理数的总纲。
下面讲对“大衍之数五十”的简单理解,并提出用这个数是如何算卦的。
作为《易经》的十篇辅助文章之一,也是易经系列文章的最主要的内容的《系辞传》上下篇,明确阐述了用易经算卦的方法。
现将原文录于下:“天一”、“地二”。
“天三”、“地四”。
“天五”、“地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的度数规则易经一、数字--文明的高级形式数学是文明的高级形式,自从人类脱离混沌的古猿时代,一直到传说中的伏曦三皇五帝时代,他们在千百万年的生存斗争中不断的创造着文明,同时他们不断的融合吸取着外来文明的精华,这个过程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剧,就好象一条指数曲线,终于在5000至7000年前从无限遥远的宇宙诞生时起步的生命进程中崛起,爆发了文明的礼花,人类开始认识自身了,人类开始认识了自然,人类开始有了数字的意识,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各种原始的科学,从各个学科中将其各种事物的特征数总结起来形成了其辉煌的古代中国数学文明,而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著名的《易经》也是这个文明的一部分,汉语中"抽象"一词的来源可能和《易经》有关,更明确的说《易经》体现了这个抽象的过程,就是从《易》的《象》中抽取出来,舍其形而取其数。
二、《易经》的度数规则谈及《易经》的度数规则,首先要讨论一种简单的数学运算和与此运算有关的汉字,这种运算方法就是我们常用的除法和乘法,我们当今所说的除法就是指用被除数除以除数并得到结果。
根据目前的方法和运算工具一般都可以得到足够精确的值,所以我们基本上不再关心有关商数和余数和倍数的问题了。
当然,在几十年前还不是这样,那时以前,除法还和商数、余数、倍数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用100除以6,就是6个数一组,共分了16组,还余下(也就是剩下)了4个数,这样,100是被除数,6是除数,16是商数,4是余数。
反过来,以除数为基数,以商数为倍数,相乘,然后再加余数,就会得到原来的被除数。
这样看除和乘就是互为反运算,但是我们所关心的不是乘和除的关系,也不是这个过程,我们关心的是汉字中有关这个关系的和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的名称中的文字:除、余、剩、乘、商、倍。
这几个字十分有趣,除和余有共同的部首,说明古代除余同意,都是代表除法,除表示从总数中按定数去除,余表示剩下的数目。
乘表示按定数进行倍数的积累,剩和余同意,表示把乘积分割一个一个去除而剩下的意思。
这样在乘字中增加一个刀就表示了这个意思,因为刀的功用就是分割。
商这个字在除法中表示用定数分割总数得到的组数,但是,这个字又是神秘的殷商王朝的名称,又有商人、商业、商贸(贸易),同时又有商量,商榷,智商的含义,古代五音中也有一个商就是宫、商、角、徵、羽。
倍这个字和位类似,这些字都和《易经》有关,我们下面来仔细研究。
我们都知道,《易经》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易经》的内容十分晦涩难懂,可以说两千年来真正看懂它的人几乎没有,究其原因,我想,人们太过于重视它的文字的内容而轻视了它的六十四卦的卦图的含义了,人们忽视了数在这本经书中的作用,而有些人也认为《易经》包含着数字和卦位的含义但是,卦位和度数的规则是什么,这是最为费解的,这个秘密在中国文化中保存了两千多年,这是一个千古的遗憾,然而这又十分简单,简单的就象加减乘除一般,《易经》用来定义文字和世界的方法就是一个除法,也就是余法,也就是商法,最后也就是用余数和卦的位数定卦位,从而表达各种事物的特征含义和他们文字名称,和这些文字后来的引申(坤)意义。
说它是除法,就是说,把一个自然事物的特征数看作是被除数,64就是通用的除数,用被除数除以64,商数不计(不计在《易经》中,但是否是记在《易纬》中,还需研究)把余数保留下来,定位在《易经》的相应卦位上,用一个字表示(这个字可以是象形字,也可以是其他的事物定位后的字的借用,用象形字命名和事物的数一致的字就是本义字。
下面我们通过最具度数特点的,典型的代表《易经》度数规则的"节"卦来举例说明这个度数规则。
(一)节"字"的古今意义:1.代表年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过年叫过节,把并把一年分为八节,我们知道一年是365.245天界于365天和366天之间,这是现代人的基本常识,如果按八分,就是45.7天,这就是所谓的"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一年分为24节气,节就是三气,45天,实际是46天,是366天的八分之一,是45.7天。
冬至后45天或46天就是清明节。
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常识。
《管子形势》中说:"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古今一也。
"所言中,常表示日月朔望29日之周复,而节就是说一年春、夏、秋、冬四季365、366的节度,这是十分明确先秦文献中的证据。
2.代表骨节人体总共有206块骨头,包括四肢骨64+62=126和躯干骨26+24+1=51块和颅骨29块。
而人的手骨的指骨节数是14.而汉字中骨和节有同意,合称骨节。
(二)从节字的含义中抽象出来的数字从上述分析中看出,年节是366、气节是46、骨节是206、指节是14.这些都分别属于上述事物的特征数。
(三)用六十四除这些数用64除上述三个数字,可以分别得到下列结果:一岁年节366--商数为5,余数为46.八分年节46--商数为0,余数为46.骨头总数206--商数为3,余数为14 。
单手指骨个数14--商数为0,余数为14.(四) 在《易经》六十四卦方位图上确认节卦的卦位数字特征《易经》中,从乾卦逆时针数到节卦,其数是14,数3 圈后继续数14个卦位就是节卦。
从乾卦顺时针数到节卦,其数是46.这样,节卦如果从乾卦开始分别按逆时针或顺时针反复围绕数数,就会得到上述所有的数字。
这和古人曾经认为《易经》是反复围绕而而成的《经书》的观点一致(汉代刘熙所著《释名》曰:"谶者,纤也,其义纤微也;纬者,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
"也就是老子《道德经》所云:"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五)查看节卦卦辞:《易经》第六十卦节水泽节坎上兑下节:亨。
苦节不可贞。
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
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
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
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象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
九二:不出门庭,凶。
象曰:不出门庭,失时极也。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六四:安节,亨。
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
九五:甘节,吉;往有尚。
象曰:甘节之吉,居位中也。
上六:苦节,贞凶,悔亡。
象曰:苦节贞凶,其道穷也。
节卦终从节卦卦辞中的:"天地节而四时成"的《喙》辞里可以看到这和我们常识中的年节和气节的概念一致,同时和366、46这两个数代表的年节和气节的数也一致,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一年的天数是在365和366之间,这个数也是无须考证的。
也决非偶然。
在有关人体骨头数目的篇章中还会看到有关骨头的数目和节卦的关系这些都和《易经》的节卦中有:"节以制度,不伤才,不害命"明确指出意义一致,节卦中有十分明确的日常数字,所包含的366的一年天数和人体206块骨头的度数方法是最为典型的《易经》的读书规则的体现。
总结一下,《易经》的度数规则就是,上述所言,通过事物的特征数除以64后的余数,在《易经》六十四卦上定位,然后用文字命名,使事物获得有形的文字名称,将概念和文字结合了起来。
这就是《易经》的度数方法和作用。
而在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一章便明确的指出周易的度数方法:"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意思就是同样的数是用来说明不同的事物,同样的卦象用来说明不同的事物,都是用旋转的方法来计算的,(正、左)旋和(反、右)向旋转来记数,是记录各种奇妙的事物的数的特征正确方法。
那么又有什么可以说明"旋"就是"玄"呢,又就是(右反)呢左就是正呢,看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明白了,在《说文》中解释"玄"字时,其古文字为字,而在我国先秦文字概念中,左正右反是一个常识,因此这明确的告诉人们,从上和下不同的地方起始,可左玄可右玄,当然还可以确定起点和终点来左玄或右玄,这样就存在六种方法可以记数。
同时,"申"字在《说文》中提到过,和玄字有同形的一个字,而坤字中就有一个"申"字,这恰好符合了"玄而又玄"和"神而又玄"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的源源看来已经十分久远了,这都和《易经》的度数方法有关。
当然还有关于顺和逆的问题,而顺和逆的问题根源在太极图上。
其概念不同于当今的顺逆时针。
不能判定的就以顺逆相告。
同时在记数时,可以以卦记,也可以以卦和卦之间的间隙或缺口记。
这便是周易记数的秘诀。
而《周易》的系辞下传第二章中也明确的指出了其度数功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此中的"夬"就是指缺口或"夬卦",然而就是如此简单的一个规则,自古至今多少圣贤之人不能明白终生求知不可得道,实属千古遗憾。
看看《庄子》中记载的孔子和老子交往:(当然,也不排除庄周凭想象杜撰了这个故事,因为《庄子》中所记载的许多故事是神话,并且庄子的年代晚于孔老年代关于此点疑惑,将在儒家及孔子起源中讨论。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臿见老聃。
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
"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当然孔子通过五年的研究可能已经发现了度数的规则,亦或孔子本来就知道其中的秘密,或者不愿意透露,也许没有明确得描述出来,不能使后人得知,到了汉武帝末年从孔子的房子夹壁墙中得到一部分文献后,已经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了,后人更是摸不着头脑,从此后这个秘密就被隐藏了起来。
根据上述规则分别可以验证下列特征数:1. 兑卦在八卦中从古至今一直有人的含义,《喙》辞中也有"顺呼天而应呼人"的说法,而从象形文字的角度看,"兑"和"儿"字出于同源,有脱离母体的婴儿的意思,所以从"乾"逆时针数到"兑"其数是10,用来象征十月怀胎之意,继续再数四圈到"兑"其数是266,恰好是正常的,胎儿从受精卵开始发育到分娩的日期,再从"坤"卦开始顺时针数,数到第五圈到"兑"其数是280,而此数是妇女十月怀胎从最后一次月经开始之日到分娩之日的天数,以28天为一个月正好十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