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七子之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子之歌》闻一多 教学方案

《七子之歌》闻一多 教学方案

《七子之歌》闻一多教学方案《<七子之歌>闻一多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其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分析《七子之歌》的诗歌特点,包括语言、意象、韵律等方面。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情感力量。

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对祖国母亲的思念和渴望回归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闻一多先生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创作心境。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感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践行爱国精神。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七子之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澳门回归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澳门回归的背后有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吗?”从而引出《七子之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着重强调他的爱国精神和文学成就。

(2)讲述《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面临的领土被列强侵占的严峻形势,以及闻一多先生为捍卫祖国尊严所做出的努力。

3、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诗歌赏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七子”分别指代哪些地方,这些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2)探讨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

(3)解读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失地回归的渴望。

《七子之歌》学案教案3篇5篇

《七子之歌》学案教案3篇5篇

《七子之歌》学案教案3篇5篇第一篇:《七子之歌》学案教案3篇班级:姓名:一、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啖()自怨自艾()迄()遗骸()硇洲()愍()2.根据拼音写汉字。

qiǎng bǎo________yīn yūn________cù tà________二、能力题3.阅读《澳门》,完成下列问题。

澳门你可知“Macaco”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诗中所说的“母亲”、“生母”是指________。

从修辞角度看,这既是________,又是________。

(2)“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对这两句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他们”是指葡萄牙等殖民帝国,“我”指澳门。

B.“我的肉体”是指澳门的主权,“掳”突出了殖民帝国对澳门的占领、蹂躏与摧残。

C.“你”是祖国的拟人化,“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是说澳门人民没有忘怀祖国。

D.这两句诗谴责了殖民帝国的暴行,抒发了澳门人民不屈服于列强统治的精神。

4.诵读《香港》,完成下列问题。

香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啊!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这首诗中的“凤阙”是指________。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采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极大地增强了一种归属感的柔情,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感。

B.“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这句中的“海狮”是指当时的英国殖民者,“我”是指诗人闻一多。

C.“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这句中的“啖”和“咽”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准确、生动,写出了当时的殖民者对香港的掠夺与剥削。

七子之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子之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子之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理解其历史意义。

2. 通过学习《七子之歌》,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介绍。

2. 《七子之歌》的逐句解析,理解诗意。

3. 分析《七子之歌》的艺术特色。

4. 学习《七子之歌》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诗意理解,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难点:《七子之歌》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诗意,艺术特色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七子之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七子之歌》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诗意:逐句解析《七子之歌》,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内涵。

3. 分析艺术特色:讨论《七子之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4. 探讨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从《七子之歌》中感受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讨论。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七子之歌》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七子之歌》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七子之歌》的感悟文章的质量,检查他们对诗意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七子之歌》的背景知识、诗意、艺术特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七子之歌》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七子之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分别是某某、澳门、某某、九龙、威海卫、某某湾和旅大(旅顺某某)。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某某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某某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某某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课后学习:
背诵《七子之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家中对联高悬:“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横批“澳门回家”。
二、内容简析
前言:表明写作的缘由、写作的目的和内心的期盼。
缘由:“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
备课初稿
执教者记录
一、教学目标
1、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能说出浸渍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说出每一首诗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爱国情感的内化
四、教学设计
由于作者写作时的背景与现在学生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然后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并要求学生背诵。安排一教时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某某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某某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某某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某某湾、旅顺和某某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1982年9月,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明确表示,1997年中国将收回某某,1997年某某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七子之歌》的背景和作者,理解七子哀怨的感情表达;•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七子之歌》。

1.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学情趣。

1.3 情感目标•在欣赏《七子之歌》的过程中,体验中华民族优美的文化传统和瑰丽的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 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七子之歌》又称《子夜歌》,是唐朝诗人杜牧创作的七首长诗。

这七首长诗,分别以玄武门之变为背景,通过七个从玄武门逃出来的名士,表达了士人之苦、民族之痛、自由之志。

2.2 课文分析•第一首《黄鹤楼》:描写荆州黄鹤楼的景色和历史,颓废流离的官场生涯。

•第二首《青玉案》:表达对失去灵魂同伴的祈求和思念。

•第三首《赤壁怀古》: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为主人公,描写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历史和孙刘联盟的奋斗精神。

•第四首《春夜喜雨》:再现盛唐时期的繁华景象,在描写雨景的同时,流露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快乐的向往。

•第五首《夜泊牛渚怀古》:表达在独处中思考历史沧桑和人情世故。

•第六首《登高》:在登高的过程中,振奋人心地表达对自由和成就的向往,对困苦和艰辛的豁然开朗。

•第七首《玉阶怨》:通过对玄武门之变的回忆,表达出士人的悲痛和彷徨,以及对自由、正义和永恒的追求。

2.3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艺术美感,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艺术鉴赏能力。

•阅读朗读,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深入理解《七子之歌》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提高其语文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2.4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以朗读《七子之歌》中的一篇为例,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从听到的声音和感受中获取自己的情感共鸣,并从中窥探出《七子之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

七子之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子之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子之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七子之歌》的背景和意义,理解其表达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七子之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七子之歌》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分析《七子之歌》的文学特色及艺术价值。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七子之歌》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

(2)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诗歌形式表达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七子之歌》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意义。

2. 分析法:分析诗歌的文学特色、艺术价值及表现手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法:让学生分组朗读、表演诗歌,增强体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七子之歌》原文及其注释、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七子之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七子之歌》的作者及背景。

(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讲解诗歌内容(1)逐句解析《七子之歌》,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歌的文学特色、艺术价值及表现手法。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 朗读与表演(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诗歌表演,增强体验。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 板书设计(1)板书诗歌题目《七子之歌》。

(2)板书诗歌结构及主要内容。

(3)板书作者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反思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书写《七子之歌》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300字,内容应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会,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2. 请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并准备相关的讨论问题。

八、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包括学生的发言,讨论,朗读和表演等,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情况。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九单元“精彩的表达-抒情”的第一课《七子之歌》。

该课文是唐代李白所作,是一首七绝诗,力图展现出七个不同性格的人的人生态度及其所反映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诵读该课文,可以更好地领略诗歌的语言魅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是文学的一种形式,理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2.理解《七子之歌》所反映的社会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3.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七子的人物形象和背景,领略他们的性格特征。

2.体味《七子之歌》的语言魅力,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正确朗读和诵读诗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抒情性和审美特征。

2.理解七子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提高鉴赏能力。

1. 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例如可以播放一些著名的诗歌朗诵视频,或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探究诗歌内容和语言教师介绍《七子之歌》的作者李白、七子的人物和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然后教师可以将整首诗歌分段解读,讲解一些生僻词汇、典故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魅力。

学生需要跟随教师的引导,思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进行总结概括。

3. 朗诵和诵读在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语言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和诵读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助于学生表现情感和韵律的方法和指导,例如注意语调和节奏、注意情感表达和细节处理等。

学生需要通过诵读和朗诵,体验诗歌的节奏和味道,理解和感受其中的韵味和情感。

4. 总结提升在本节课的最后阶段,教师对课堂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提升。

幼儿园诗歌朗诵—《七子之歌》教案

幼儿园诗歌朗诵—《七子之歌》教案

幼儿园诗歌朗诵—《七子之歌》教案主题:幼儿园诗歌朗诵—《七子之歌》要求:一、教学目标:1. 学习及朗诵《七子之歌》。

2. 培养幼儿良好的语感和节奏感。

3. 激发幼儿的朗诵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七子之歌》2. 朗诵技巧:音律、节奏、语调。

3. 配合动作:通过配合动作使幼儿更深入地理解并感受文章中富有节奏感的词语。

三、教学重点:1. 学习及朗诵《七子之歌》。

2. 培养幼儿良好的语感和节奏感。

3. 激发幼儿的朗诵兴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PPT。

2. 课堂背景音乐。

3. 配合动作手势。

4. 课件书籍。

五、教学流程:1. 热身(5分钟)老师可以利用教室中的音响设备,放一段轻快欢快的背景音乐,或者播放一些录音文件,让幼儿适应气氛。

2. 导入(5分钟)老师问孩子们:“有没有听过《七子之歌》这首诗?它的节奏感很强,充满了美好的节日氛围。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看看它是怎样的一首诗。

”3. 学诗(15分钟)老师给幼儿们播放课文PPT,在PPT上指出每一句话出现的时间,让幼儿们跟着课堂背景音乐走。

熟悉了歌曲以后,根据歌曲的旋律和音律,老师带领孩子跟读歌词,并纠正他们的发音。

4. 感悟(10分钟)老师让孩子们说出他们感悟到的东西,然后通过展示一些图画,让幼儿们理解此歌曲的主要内容。

5. 练习(15分钟)然后,老师将幼儿分组,让每个小组分享它们感悟到什么东西,让幼儿试着朗诵一下课文,并尝试配合动作。

6. 评价(10分钟)老师对每组孩子的表现进行简单的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幼儿继续尝试,创造更好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中,老师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如热身、导入、学诗、感悟、练习、评价等,帮助幼儿理解《七子之歌》这首诗,并让他们通过练习朗诵,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和节奏感,并激发了他们的朗诵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教学设计(1)诵读欣赏《七子之歌》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2、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3、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二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追随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三、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四、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五、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六、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1、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2、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果)七、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七子之歌”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八、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各抒己见)同学唱的:感情直露光碟上面的:委婉曲折九、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台湾)十、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吧!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作业设计: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2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目标设定: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七子之歌》。

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闻一多先生深挚的爱国情怀。

2、借助对《七子之歌》的诵读欣赏,学习诵读欣赏的一些方法: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尽量地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诗歌融为一体;可以感受诗歌的形象,寻找适合这个形象的朗读;可以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求得能创造情境的朗读;可以品位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求得呈现诗歌深层美的朗读!步骤安排:一、布置预习:1、查工具书认清生、难字词。

2、提出在自读中产生的问题。

3、搜集《七子之歌》中“七子”的资料。

二、课前入境:上课的正式铃响前几分钟,循环播放年仅七岁半的澳门小姑娘容韵琳以夹带着浓重澳门乡音的普通话领唱的《七子之歌• 澳门》。

三、课堂进程:(一)知人论事:同学们听到的歌声,曾经牵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也打动了全世界正直善良的人。

这歌的名字叫——《七子之歌》!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诵读欣赏《七子之歌》!同学们知道吗?《七子之歌》的曲子是作曲家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着歌词,流着泪在一夜之间完成的。

使作曲者如此动容的歌词,它的作者叫——闻一多。

闻一多是谁?同学们能不能一下子就说出他在插图上的位置?——对!左下方!在面容狰狞的侵略者和阴森森的刀枪的左下方,这一位面容憔悴而目光坚定的,就是我们的闻一多先生。

闻先生为什么会写下《七子之歌》呢?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不需要评论,我们需要自己来认识!同学们,让我们试着走近闻一多——幻灯片:师介绍:1899 年10 月22 日,在湖北省浠水县一个富有的闻姓家中,诞生了一个白胖小子,家人给他取名叫闻一多。

在这个书香门第,闻一多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1913 年,闻一多14 岁那年,以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受高等教育。

但当时的高等教育仍然充满了封建主义和奴化教育。

对此,血气方刚的青年闻一多十分愤慨。

他向往革命,盼望着祖国一天天地强盛起来。

1922 年,闻一多到美国留学。

那时在美国,华人经常受到凌辱。

一次,一个美国学生写了一首诗讽刺中国人的脸沉默而神秘,像埃及狮身人面的怪物。

这个美国学生还向闻一多问道:“你们在想什么?” 闻一多立刻用英文写了一首诗回击道:“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是侮辱' !”接着闻一多又说道:“奉劝那些浅薄的美国绅士们,赶快收起那种自以为‘幽默'的优越感吧!”后来闻一多还专门写了《我是中国人》、《爱国的心》等诗歌,以表达对祖国母亲的赤诚的心。

闻一多在清华读书时,就开始了诗歌的创作。

到美国后,他想走一条“艺术救国”的道路,因此在美国专攻绘画艺术。

后来,他觉得光凭一些颜色,几根线条,不能表达自己“对于祖国和人民火一般的热爱” ,因此还致力于诗歌的创作。

1925 年3 月,闻一多在纽约写下《七子之歌》。

同年5 月他提前结束留学,启程回国。

7月4日,《七子之歌》刊登在《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上……](二)整体感知:《七子之歌》,这组诗的标题告诉我们,这是七个孩子唱出的歌。

是要歌唱这样一些亲子之爱吗?蹒跚学步的时候有妈妈带着;娱乐玩耍的时候有妈妈陪着。

——这样的母爱,同学们都享受过吧!还有这样的母爱,你看到过吗?幻灯片图注:刚出壳的小苍燕鸥身上爬来了一群蚂蚁,觅食回来的母苍燕鸥正竭力为它驱赶。

幻灯片图注:在风沙灾害严重的荒漠,毛皮尽毁的小骆驼奄奄一息,重伤在身的母骆驼不忍离去。

即便是厄运难逃,有了母亲就有了依靠,有了母亲就有了安慰!有妈真好!——那么,《七子之歌》,这七个孩子唱的歌里,是表现了怎样的母子关系呢?他们要传达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97 页,同学们有没有看到:《七子之歌》诗前有一段小序,或许,它会告诉我们诗人的创作意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师生齐读)(个别字音提醒)读了小序以后,同学们知不知道,闻一多先生创作这《七子之歌》,是要替这七个孩子传达怎样的情感呢?是想要人们怎样呢?你们能找到小序里表达创作意图的语句吗?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前后左右的伙伴们交流交流!(前三排边)你们找到小序里表达创作意图的语句了吗?- 请你读一读——……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

——找得很准确!(走到后三排边)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文言词,它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恐怕是它帮助我们前排的同学很准确地找到了创作意图吧!这是哪个词呢?——“以”,对!“以”,是“来,用来”的意思,它表示目的。

能找到这个词,说明我们后排的同学也理解得很好!好!同学们都知道了诗人是——既要抒写七地-七个孩子“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 的孤苦和殷殷企盼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怀;又要激励祖国人民为强国、为统一而奋斗!那么,老师希望你们呆会儿读诗的时候,把诗人的心意尽量地表达出来。

(三)揣摩顺序: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等着读诗了!可老师想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推想一下:这写七地的诗章会按着怎样的顺序呢?——同学们可以注意小序里表示顺序的字词,把自己的想法跟前后左右的伙伴们交流交流!——好!前排还是后排的同学来说?——好!你说!——按照土地先后丧失的顺序——对不对呢?——我们来看:(幻灯中国地图)这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母亲!“雄鸡一唱天下白!”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气宇轩昂!可是——(边讲边点击电脑,幻灯片上出示相关条目)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曝晒水渍物,强行租占澳门;1842 年,英国强占香港;1895年,日本强占台湾;1898 年!英国、法国、沙俄先后强占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大。

而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又接替沙俄强占了旅顺、大连中华大地灾难深重!中华大地生死攸关!同学们把书往后翻翻,看写七地的诗章是不是按着这样的顺序: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是的!就按这祖国土地先后丧失的顺序,远在美国留学的诗人唱响了七子的悲歌!同学们揣摩揣摩:用先后丧失的顺序来唱这七地的悲歌,是不是更有利于表现中华大地灾难深重,是不是更有利于抒写七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孤苦和殷殷企盼回归祖国的情怀;是不是更有利于激励祖国人民为强国、为统一而奋斗呢?——是不是啊?同学们都同意按七地先后丧失的顺序来唱这七子的悲歌是最合适的吗?-老师也同意!闻一多先生对顺序的选择真是太好了!(四)诵读欣赏:1、自读体会:让我们走进这一段屈辱的历史里去,让我们走进这七子悲壮的歌声里去!——课堂上的朗读,我们受着时间的限制,为了方便同学们交流,我们缩小一些范围,好吗?——拿出铅笔!在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这四块最早被抢走的地方上打上星号,我们先读这四章!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这四章,能做到吗?——能!好!同学们可以自己放声读,沉浸在你们理解到的情感世界里;也可以前后左右交换听读,问问伙伴们自己朗读时努力表达的情感他们听到了吗,他们觉得你的朗读对吗,好吗。

——老师祝愿你们每一章都读得很好!——好!尽情地读,好吗?[点击幻灯片,播放哀婉、低回的朗读背景乐]2、读赏交流:(本环节中《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四个诗章的读赏交流顺序应学生选择而定,不必拘泥。

)——《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四章,都读好啦?好!刚刚老师看着同学们读书目光专注,神情激昂;听着同学们读书语调抑扬,声气悲壮。

老师知道,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很认真,都满怀着热情在读书!老师想: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了!投入就一定会好!下面我们请几位来读,好吗?①(前三排边)好!我们先请前排的同学!好!***,四个诗章你可以任选一章。

(*** 读)*** 为前排同学的朗读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啊!###,老师想听听你对你的同伴《澳门》这一章朗读的评价!——好!同学们都知道了诗人是——既要抒写七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孤苦和殷殷企盼回归祖国的情怀;又要激励祖国人民为强国、为统一而奋斗!###,你觉得*** 的《澳门》这一章朗读体现了这种情感吗?——你可以抓住具体的语句作一些评点!——[###表态并简述理由]{体会情感:《澳门》……例——“太久了” :1553 年,澳门就实际上被葡萄牙占领,是“七子”中离开母亲最久的,说“太久了”符合历史;但仅仅如此吗?还有深沉的孤苦和悲怆!还有刻骨的恨!把婴儿从母亲的襁褓里抢走,这下手的人是何等的凶残!——因此,“太久了”宜读得徐缓沉郁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