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水登高的诗词

合集下载

关于登高的古诗词

关于登高的古诗词

关于登高的古诗词
1.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一人。

2.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3.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4.王贞白《九日长安作》:无酒泛金菊,登高但忆秋。

5.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6.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7.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
不还。

8.李白《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
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9.苏轼《醉蓬莱·重九上君猷》: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

10.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

只怕
又登高,未饮心先醉。

11.晏几道《武陵春·九日黄花如有意》:年年岁岁登高节,欢事旋
成空。

12.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13.贯云石《正宫·小梁州·朱颜绿鬓少》: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
一派长江。

14.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十年作贡宾,九年多邅回。

春来登
高科,升天得梯阶。

15.戎昱《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登高上山上,高处更堪愁。

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

登高望远的七律诗

登高望远的七律诗

登高望远的七律诗
《登高》
登高远望彩云边,峰脊连绵似龙蟠。

山川重叠成画卷,烟波浩渺映眼前。

松涛阵阵传清韵,竹海摇曳舞碧天。

登高远望心陶醉,欲驾仙鹤上云端。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

首联写登高远望,彩云飘荡,峰脊连绵起伏,宛如龙蟠。

颔联描绘了山川重叠,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烟波浩渺,倒映在眼前。

颈联则通过描写松涛阵阵、竹海摇曳,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尾联则表达了登高远望的心情,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欲驾仙鹤上云端,追求自由和高远的境界。

整首诗意境优美,气势恢宏,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高远境界的追求。

同时,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初一语文古代诗词赏析之登高

初一语文古代诗词赏析之登高

初一语文古代诗词赏析之登高登高,是古人常用的题材之一。

古人登高,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他们登高,体验山水自然的壮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宽广和峻峭,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本文将通过对几首古代诗词的赏析,来一窥古人登高的心境和思想。

一、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王之涣所作的一篇七言绝句,描述了作者在登上鹳雀楼后,鸟瞰美丽的风景和壮阔的气势。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大自然山河壮丽的景象。

接下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古人的即将攀登的欲望和不满足现状的追求。

整首诗写景与写人巧妙结合,展现了登高者的豪情与抱负。

二、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人在秋夜登高赏月,感受到了秋夜的静谧和凉意,以及拱桥下传说中牵牛织女的爱情故事。

诗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和“天阶夜色凉如水”,描绘出夜晚的安静和凉爽,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

而“轻罗小扇扑流萤”和“卧看牵牛织女星”,则表现了诗人在凉爽的夜晚欣赏牵牛织女星的美景,并引发了对于爱情的遐想。

三、苏轼《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苏轼的《登高》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作者在登高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壮美景色。

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展现了登高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对自由猿猴的悲鸣的描写。

接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描写了大自然变幻多姿的景色,以及长江奔腾而下的景象。

整首诗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四、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与苏轼的《登高》标题相同。

杜甫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登高的壮丽景象,展示了壮志凌云的精神风貌。

诗人通过“风急天高猿啸哀”和“渚清沙白鸟飞回”叙述了自然的景象,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表达了古人面对自然的强烈的豪迈之情。

十首山水诗

十首山水诗

十首山水诗山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经典诗歌形式,以抒发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赞美和感慨为主题。

以下是十首山水诗的相关参考内容:1.宋代王安石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写了登上鹳雀楼后的壮丽景色,山川河流的壮丽美景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表达了对清代政治现状的无奈和不满。

2.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述了壮丽的山河景色,以及对人生追求更高更美的意愿。

3.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百丈清江带长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写了登上鹳雀楼后的壮丽的山水景色和人生感慨,同时展现了诗人拼搏人生的情怀。

4.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里深深的庭院和凉意,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流逝时光的困惑和思考。

5.唐代王勃的《登快阁》:白日登山郁垒红,青山红叶复黄冬。

纷披越垤半云雾,高闭宗峰一片空。

羊肠桥下尽尺云,向阳几日闭匣尘。

好风空始腾骧听,山色年如酒一巡。

这首诗表达了登高望远的愉悦和对山水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6.宋代陆游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关于登山的诗词

关于登山的诗词

关于爬山的诗词以下是关于爬山、登山、登高等等的古诗词(精选25例):1、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袁枚《登山》:焚香扫地待诗成,一笑登山依杖行。

爱替青天管闲事,今朝几多白云生。

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

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

时来谒轩后,罢去坐蓬瀛。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

醉中知遇圣,梦里见寻仙。

7、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8、高适《别董大二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9、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0、谢灵运《登池上楼》(节选):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1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2、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山的诗句

登高山的诗句

登高山的诗句篇一:标题:登高山的诗句正文:登高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常见的意象,它代表着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意义。

在诗歌中,登高山常常被用来表达追求更高更远目标、追求更高更远境界的精神。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登高山诗句,供您参考:1.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背面一城钟,丹凤街头白发翁。

——唐·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张九龄《赋得古原草送别》3.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4.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笛复。

唤起唤起,不知何处是归舟。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5.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宋·陆游《游山西村》这些诗句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通过登高山,诗人可以开拓视野,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恢宏,也可以激发灵感,启迪思想,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天地。

篇二:标题:登高山的诗句正文:登高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经典的场景,许多诗人都留下了关于它的诗句。

以下是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句:1.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 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 苏轼《赤壁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除了以上的诗句,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诗人也留下了关于登高山的诗句,例如唐代的李白、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轼等等。

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登高山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追求更高远、更宏大的精神追求。

山水景色的古诗词-登鹳雀楼原文译文鉴赏

山水景色的古诗词-登鹳雀楼原文译文鉴赏

山水景色的古诗词-登鹳雀楼原文|译文|鉴赏《登鹳雀楼》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查看。

《登鹳雀楼》原文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及注释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山水 诗句

山水 诗句

山水诗句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最喜欢的题材之一,无论是山、是水,都给人以深邃、恢弘、壮美之感。

许多文人在书写山水诗句时,借景抒怀、抒发情感,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卷。

下面是一些与山水相关的诗句参考内容。

1. 李白《登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是李白登高遥望的心情,当他行至山水间的穷处,他选择坐下,一边欣赏升起的白云,一边感受无垠的自然之美。

2.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人描述了一个夏夜的景象,令人感受到天阶下的秋夜凉意如水的感觉。

同时,他还以流动的牛郎织女星象征爱情的美好。

3.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写景描写了鹳雀楼处在山水之间的壮丽景色,诗人还借此描绘人们对于追求事业、追求进步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

4.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今送将千里,请负明月一轮。

与君分理此中人,一为文,一为武。

"诗人把明月与自己心中的朋友联系起来,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

这首诗以明月作为背景,以诗人与友人的相隔千里的离别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5.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游历瓜洲时感叹人事如流水,而钟山的存在间接显示了诗人心生隔阂的美感。

同时,他以明月照我还作为结尾,表达了对自己流浪外地的归属之情。

6. 辛弃疾《山亭夏日》"人迹板桥霜,邻舍望云峰。

嘉鱼出没石,逢虎持腰弓。

都门竹笋秀,京口蜀葵红。

杜鹃啼血烟,李子带霜鸿。

"这首诗以描写山亭夏日为主线,表达了辛弃疾对于大自然和生活的真实感受。

通过具体的描写,诗人将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融合在一起,展示了山水与人文之间的和谐与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山水登高的诗词:丹韵词音之登临况味(完整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见的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韩愈看见的山水。

每个人看山见水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

以上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

水阔山长,先说一组大家听起来很熟悉的诗,李白渡荆门,送别朋友的时候看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

王维在《汉江临眺》的时候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

杜甫登上岳阳楼看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到的山水。

而韩愈呢,他看到了一个清浅的山水风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每个人看山见水,其实都留下自己的印象。

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

刚才咱们说的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登临。

登临,不过是给我们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

当我们在日常的生活里,这是一个平视的视角,我们会觉得天高地阔,有很多东西都比我们要伟大,都比我们要辽远,所以一身渺渺,有的时候会觉得孤单和无助。

登临,其实会改换另外一种视点,当人在山边,在水涯,有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自由自在。

在中国的山水诗里,我们老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就是人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他望见了时光。

空间有时候是一个载体,越辽阔,其实你对历史那种悠长隽永和庄严,体会也越深刻。

最早在曹操写《观沧海》的时候,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天高地阔,人的那种雄心壮志的震撼呢?曹操,建安十二年,追击袁尚袁熙,大胜归途上,东临碣石。

他看到那样一个秋天,在天下走过那么久乱世之后,他的手中,天下归于稳定。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一段描述气定神闲。

我们今天写大海,往往会写出大海的波涛汹涌,写出它澎湃的浪花,但是,在曹操的眼里,这个沧海是宁静,宏伟,辽阔的。

所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切隽永而恒定。

看到那样丰茂的树木,看到秋风萧瑟的时候,远远的波浪渐渐地涌起。

这一番从容气度,其实是他一种襟胸,在客观的,自然的山水之间的折射。

他在这个地方看见了岁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其实在这首诗里,我们能够看见日月星辰的轮转,我们能够找到,在这样一个轮转之间,时空的交错。

辛弃疾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时候,也是一眼望断长江,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滾滾流。

千古事跟长江水,是怎么样融合在一起的呢?时间与空间,在这里,找到了一个转换。

杜牧登上乐游原,望着天空,看见的是,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长空上消失的岂止是归鸟,还有万古的心事,也销向了澹澹的长空。

包括大家更熟悉的李太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空间。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时间。

为什么会找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因为人要找到眼前的一个依托,一份安顿。

今天我们看见的诗仙李太白,他是一位高处的飞仙。

李白一生是喜欢登临的,我们看看,他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视点?李白的视点,是望向现实之外,望向宇宙苍穹。

他望见的不是人间的规则,而望见的是生命永恒的超越。

李白写《庐山谣》的时候,起笔亮出了自己的立场,起笔标明了自己是何等人物,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他说,我本来就不是那种按照儒家功名进取,循序渐进的一个凡人,我对于孔子那样一套济世之道,本身不是太认同。

李白说,我觉得,我会有另外一种追求,我追求什么呢?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因为他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名山大川,有他生命另外一份寄托。

因为山川是永远活在世界上的,它们从远古带着那些远古的心事,带着远古的风流人物,一步一步经历春夏秋冬,走到了我们的生命里。

所以,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寻的是神仙。

在寻找之中,他自己变成了了不起的诗仙。

这样的诗写在什么时候呢?其实并不在李白多么从容得志的时候,恰恰这是在他的暮年,流放夜郞途中遇赦,返回的时候游庐山。

想想那个时候,他也是六十岁左右的老人了。

他经历了那么多的困苦,他看遍了世间的变乱,他的心为什么还如此飞扬呢?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登山观景的经历,但是,我们可曾看过,李白看见的这一切呢?他说,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人在一座高山之上,看见的是整个的大江茫茫,人世的变换。

他看见的黄云动风色,而白波九道绕着整个的这个山水。

大家看一看,这样的一个视点,相当于今天,我们航拍才能看得见的景色。

李白为什么能够看见,航拍才能看见的风景呢?我想,李白的生命是有翅膀的,一边是酒,一边是诗,他凭借着诗情和酒力,成为一个凡间的飞仙。

所以,他的视点永远与众不同。

李白登上太白山,他说,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在这里,其实有三个太白,第一,西上太白峰,上的这座山本身叫太白山,所以,尽管到了落日西斜时候,他还是不肯停下,夕阳穷登攀。

因为他要去打个招呼,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跟天上的太白星说一声,我要上去了,给我开开门。

让太白山跟太白星说,谁要上去了呢?那就是人间飞仙李太白。

三位太白的相遇,山,星辰与人,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庄子》里面说,列御寇,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他说,我自己也可以像列子那样,乘着泠泠长风,直出浮云之间。

这是何等新奇的想象!李白甚至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他真的飞起来了,在他举手的时候,似乎能够摘到月亮。

为什么今天总是有一个说法,说李白暮年是在沉醉之中,去捞水中之月,所以坠水而亡。

为什么大家宁可相信,这样一个听来荒诞的传说呢?因为他的生命里,对月亮的那种爱,那种追求和他的天真,大家都愿意相信。

所以,他说,我在这种追逐中,我前行恍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但是这一走,离开武功这个地方了,忽然之间,心里起了一点点惆怅,我真是上了天的话,那么,人间我还回得来吗?其实这就是李太白出仕与入仕之间的徘徊。

他有的时候希望,自己真的能够羽化登仙,但另一方面,他又对这个时代,心有眷恋,希望自己还能够在尘间有所作为。

李白为什么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这个人完全是从天上贬下来的,就是因为他有无数的奇思异想。

贺知章当年是看到了《蜀道难》,突然惊呼,他是一个仙人!除了《蜀道难》充满浪漫传奇,李太白写下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一样。

这究竟是一个幻境呢,还是真实?天姥山真的存在,但天姥山上的那一切,我们去能够遇得着吗?他起笔就给你说得那么悠远,那么缥缈,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谈瀛洲这个事情,好像是找不到的,但是,听听天姥山,虽然它掩映在云霞之间,似乎还看得见。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们真是想不出来还有谁,能够用这样的笔触去写一座山?你真的似乎看见了四万八千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神山?山上有什么样的神仙?所以,他会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一定要去这里看一看。

那么,他看得见的是什么?别人看见的有松,有石,有云,有雾,但李白看见的是仙境,是神话,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你看看日月同辉,金银璀璨,霓为衣,风为马,一片片的神仙纷至沓来。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为什么别人一入皇宫战战兢兢,俯首帖耳,而李太白在宫中可以有御手调羹,龙巾拭吐,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这些风流美谈,为什么他敢呢?他到底带着什么样的背景?那么,李白真的是个神仙吗?李白之所以今天被我们亲近,是因为他讲完这一切,绘声绘色浪漫传奇之后,他回得来。

他从高处能下来,而且下来以后,还带着他那种毫不掩饰的骄傲。

他说,你就算当了神仙,就算你见了那一切,享受了那一切,又怎么样呢?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在,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正是因为他看过神仙,才觉得人生有眷恋。

正是因为人生有眷恋,才觉得功名利禄不值得追。

因为你追逐了那一片浮云,你会失去生命的尊严。

正是因为我还有那么多名山可访,所以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没了这份开心,那别的一切都有如浮云。

李白有高处的视点,不是因为他站得高,是因为他的心性高,不是因为他的视野大,是因为他的气魄大。

一个站在高处真正有宏阔气象的人,他才能够看见我们看不到的神仙世界。

所以,李白这个人登过那么多的山,看过那么多的事。

他的山,都是这种大江茫茫之上,那样的一种壮观的高山吗?李白,其实也有宁静的山。

李白跟山川之间那份天真的挂念,有的时候就像他的小诗所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和一座山川之间,深情地凝眸,彼此还没有满足呢,再让我们互相看一会儿。

这种感情,就如同后来辛弃疾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看青山这么好,青山你难道就不喜欢我吗?人和山峦之间,有了这样一种亲近的托付,有了这种朋友一样可以言说的情感,其实人跟山才真正融合了。

所以,李白和山川,有着他生命里面一段夙缘。

这样的人,山才真正接纳他。

为什么我们有些人登山,会觉得没意思,会觉得累。

登山累,其实不是身体上的感受,是你的心还没有那么多的发现。

人为什么有时候登山会说,坐缆车吧,一下子就上去了,到高处赏个景,照张相,咱就回去吧!爬这山多累啊,是因为你不觉得一步一步丈量,一步一步地去换景,这对你是一种莫大的诱惑。

当你不觉得在一个缓慢的过程中,你看山也是一种目的,你就会愿意一下子超越过程,去抵达一个顶点。

所以,李白的山,那都是他一步一步走过的。

他能够站得高,是因为他在山川中的时光特别久。

杜甫,同样是一个爱登临的人。

他和李白不同的是,他在楼上的时光比李白还要更多。

几乎今天我们翻开所有杜甫的诗集,选的第一首,都是他二十四岁时候写下的《望岳》。

那个时候,他多么年轻。

因为头一年他参加乡试刚刚落第,怀才不遇,去看当时在山东做兖州司马的父亲杜宪,所以他就去了泰山。

一登泰山,年轻的杜甫胸怀天下,忽然之间被它的视野开拓出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泰山,我们传说中的五岳之尊,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站上去才知道,齐鲁一片青青,原来脚下这个地方如此之高,真的是大千造化,造出如此一个神秀的山峰,天空的星宿,分割出了我们的旦暮晨昏。

看完了这一切,从天地的规则到远方的景观,终于要说到这个青年他自己的生命,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人的心胸中,有一层一层的山峦涌动,你觉得归鸟回到了哪里呢?其实努力地去睁大眼睛,所有的归鸟都在你的眼帘。

当一个人与飞鸟,与山峦,能够融在一体的时候,他才能够真正懂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