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大运会

合集下载

大运会常识

大运会常识

大运会常识
大运会是指大学生运动会,是由国际大学体育联合会主办的全球性大型综合性竞技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所有参赛运动员必须是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大学生。

2. 大运会的历史
第一届大运会于1959年在意大利都灵举行,之后每四年举办一届,已经历经30多年的发展。

目前,大运会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最受欢迎的大学生体育盛会。

3. 大运会的参赛项目
大运会共设有21个大项、295个小项,包括田径、游泳、体操、击剑、拳击、摔跤、足球等各种运动项目。

4. 大运会的意义
大运会不仅是大学生锻炼身体、提高竞技水平的舞台,也是国际间体育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大运会上,运动员们通过比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展示青春风采,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地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 大运会的举办国家和城市
大运会的举办国家和城市由国际大学体育联合会决定,历届大运会都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城市举办,如2001年北京、2003年大阪、2007年曼谷、2011年深圳、2017年台北等。

2021年第31届大运会将在中国成都市举办。

- 1 -。

历届全国大运会跳高项目成绩对比分析

历届全国大运会跳高项目成绩对比分析
通 高 校 着 手 建 立 了高 水 平 运 动 队 的 训 练 项 目 ,目的 在 于 充 分 利 用 以2 0l 2 年第 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为主要对象 ( 男子 跳 高 成
绩破 大运 会 记 录 ) , 对 比历 届 ( 共九届 ) 全 国大 学 生 运动 会 田径 比 赛 跳 高 项 目最 好 成 绩 ( 只取最优 , 不分组别 ) 。
的职 业竞技体育 路线提出一个参 考性意见 , 同时 , 通 过 诸 多 科 学
分析 方法 , 提 高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跳 高 项 目竞 技 水 平 , 进 而 在 田 径 项 2 0 0 4 、 2 0 0 8 、 2 0 1 2 年, 以 省市 单位 组 队 。 从表 1 中九 届大运 会 跳 高项 目 目的 成 绩 构 成 中 减 少 短 板 , 达 到 提 高 普 通 高 校 田 径 项 目整 体 竞 成 绩 我 们可 以 算 出 , 平 均分 数 为2 . 1 9 m, 最低 分 数 为第 一 届2 . 1 2 m, 技 水 平 之 目的 , 为 我 国 普 通 高 校 运 动 员在 世 界 大 学 生 运 动 会 上 夺 得傲人 佳绩打 下扎实 的基 础。 最高 分数 为 2 0 l 2 年 第九 届 的新 纪录 2 . 2 7 m。 前 六 届保 持 在 了一 个 比 较 低 的水 平 , 从 第 七 届开 始 逐 步 上 扬 , 这 里 需 要 指 出的 是 , 整 体 分
基本单 元 , 而 是 由组 织 架 构 合 理 的 省 、 市为单 位来 组队参 加 。 在
项 目历 届 成绩 。 ( 2 ) 数理统计法 : 历 届 大 运会 田径 比赛 跳高 项 目最 好成 绩 ( 只 取最 优 , 不分 组 别 ) 、 相 应 年 份等 进 行 数 理统 计 。 ( 3 ) 比较 分析 法 : 以 图表 形 式 , 将跳 高成 绩 增 幅 降幅 表 现 出来 , 将 历 届最 好 成绩 与 相 应 最 差 成 绩 进 行 对 比 , 剖 析 目前 我 国高 校 跳 高 项 目的 状

关于全国学生运动会历届简要

关于全国学生运动会历届简要

关于全国学生运动会历届简要关于全国学生运动会历届简要关于全国学生运动会历届简要第19届1997年8月19日至31日,第19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举行。

来自16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跳水、网球、击剑、足球、篮球、排球、水球和体操(含艺术体操)10个项目的比赛。

在奖牌榜上位居前三名的国家是:美国(20金、19银、22铜)、乌克兰(17金、6银、4铜)、日本(14金、8银、11铜)。

中国派出116名运动员参加了除游泳和水球之外的8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了10枚金牌、9枚银牌和7枚铜牌,名列第五。

第20届1999年7月3日至13日,第20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西班牙的帕尔马举行。

来自114个国家的5776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柔道、帆船、跳水、网球、击剑、足球、篮球、排球、水球和体操12个项目的比赛。

比赛结果,美国以30枚金牌、19枚银牌和15枚铜牌居金牌榜首位,俄罗斯以14枚金牌、18枚银牌和12枚铜牌排位第二,古巴以12枚金牌、3枚银牌和12枚铜牌名列第三。

日本以11枚金牌、13枚银牌和17枚铜牌位居第四。

中国派出174名运动员参加了除帆船、足球和水球以外的9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了9枚金牌、6枚银牌和10枚铜牌,名列第五。

在大冬会大运村里运动员体验中国文化本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未打破一项世界纪录,仅刷新了10项大运会纪录。

究其原因,或许同80年代中期以来竞技体育不断受到职业化、商业化大潮的强烈冲击,一些顶尖运动员未参加没有出场费的大运会比赛有关。

但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FISU)1999年7月公布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90年代以来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仍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就像60年代至80年代许多奥运明星最初都是在大运会上崭露头角的一样,如今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运动员仍有许多人都是参加过大运会的优秀选手。

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曾在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组织的比赛中“披金挂银”的优秀大学生选手,总共夺得了80枚金牌、84枚银牌和62枚铜牌(参见下表)。

大运会

大运会

2005年8月11日,第23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爱琴海东岸的土耳其伊兹密尔举行。

2004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广东省深圳市将代表中国向国际大体联申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2005年7月12日,市委书记李鸿忠和许德立共同为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申办执行委员会揭牌,标志着深圳的申办工作全面启动。

2005年7月底,由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秘书长韩湛宁先生设计的申办标志出炉,这一标志由红、绿、蓝三色U形舞动的飘带组成,象征青春、激情、友谊、未来。

2006年5月,由深圳市一名普通义工创意的申办口号“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正式公布,这一口号表达了深圳对于举办第26届世界大运会的热切期盼,也表达了深圳一定能为世界奉献一届有特色、高水平运动盛会的坚定信念。

2006年6月,受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委托,以许德立为团长,深圳市副市长梁道行、中国大体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杨立国为副团长的申办代表团抵达国际大体联总部所在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正式递交了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申办报告大运中心作为深圳申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大运会的核心区域,为了达到深圳市委、市政府“建设成国际一流的体育场馆”的要求,其设计方案实行国际竞标,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和国内等多家著名设计公司参与角逐,并且进行了社会公示,最后在2006年12月,德国GMP建筑事务所设计的2号设计方案脱颖而出,这一浓缩着创意精华的方案造型新颖、构想独特,受到了专家的交口称赞。

12月12日,在2011名深圳学生的见证下,在26响礼炮的轰鸣声中,国际大体联考察评估组成员与教育部、广东省、深圳市领导一起,亲手为深圳大运中心基石揭幕培土。

2006年8月30日,深圳迎来了尊贵的客人。

应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席章新胜邀请,国际大体联主席乔治·基里安夫妇抵达深圳,展开为期3天的深圳、广州考察行程,深入了解深圳申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相关准备工作和体育设施情况。

5.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举办地

5.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举办地

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举办地夏季冬季届次 时间 国家 城市 备注届次 时间国家 城市1 1959.8.26-9.7 意大利 都灵 1 1960 法国 夏蒙尼2 1961.8.25-9.3 保加利亚 索非亚 2 1962 瑞士 韦尔勒斯 3 1963.8.30-9.8 巴西 波多阿尔格瑞 阿雷格里港 3 1964 捷克斯洛伐克 什平德莱鲁夫姆林 4 1965.8.20-8.30 匈牙利 布达佩斯 4 1966 意大利 塞斯特里 51967.8.27-9.4 日本 东京 5 1968 奥地利 因斯布鲁克 61969 葡萄牙里斯本放弃 6 1970 芬兰 罗瓦涅米 1970.8.26-9.6 意大利 都灵 接手 推迟一年 7 1972 美国 普莱西德湖 71973.8.15-8.25苏联 莫斯科 推迟一年 8 1975 意大利 利维尼奥 81975.9.18-9.21南斯拉夫贝尔格勒放弃 91978捷克斯洛伐克 什平德莱鲁夫姆林 意大利罗马 接手 10 1981.2.24-1981.3.4西班牙哈卡 9 1977.8.17-8.28 保加利亚 索非亚 11 1983.2.17-1983.2.27 保加利亚 索非亚 10 1979.9.2-9.13 墨西哥 墨西哥城 12 1985.2.16-1985.2.24 意大利 贝纳通11 1981.7.19-7.30 罗马尼亚 布加勒斯特 13 1987.2.21-1987.2.28 捷克斯洛伐克 什特尔布斯凯普莱索 12 1983.7.1-7.12 加拿大 埃德蒙顿 14 1989.3.2-1989.3.12 保加利亚 索非亚 13 1985.8.24-9.4 日本 神户 15 1991.3.2-1991.3.10 日本 札幌 14 1987.7.8-7.19 南斯拉夫 萨格勒布 16 1993.2.6-1993.2.14波兰扎克潘 15 1989.8.22-8.30巴西圣保罗放弃171995.2.18-1995.2.25 西班牙哈卡联邦德国杜伊斯堡 接手 18 1997.1.24-1997.2.2韩国全州16 1991.7.14-7.25 英国 谢菲尔德19 1999.1.23-1999.1.30 斯洛文尼亚 布莱德 17 1993.7.8-7.18 美国 水牛城布法罗 20 2001.2.7-2001.2.17波兰扎克潘 18 1995.8.23-9.3 日本 福冈 21 2003.1.16-2003.1.26 意大利 塔尔维希奥 19 1997.8.20-8.31 意大利 西西里岛 22 2005.1.12-2005.1.22 奥地利 因斯布鲁克 20 1999.7.3-7.13 西班牙 帕尔玛岛 23 2007.1.17-2007.1.27 意大利 都灵 21 2001.8.22-9.1 中国 北京 24 2009.2.18-2009.2.28 中国 哈尔滨 22 2003.8.21-8.31 韩国 大邱 25 2011.1.27-2011.2.8 土耳其 埃尔祖鲁姆 23 2005.8.10-8.21 土耳其 伊兹密尔 26 2013.12.11-2013.12.21 意大利 特伦托 242007.8.10-8.21泰国曼谷272015年西班牙格拉纳达25 2009.7.1-7.12 塞尔维亚和黑山贝尔格莱德28 2017年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26 2011.8.12-8.23 中国深圳27 2013.7.6-7.17 俄罗斯喀山中国第二28 2015 韩国光州29 2017.8.19- 中国台北。

1-9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会徽,吉祥物

1-9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会徽,吉祥物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关键词:中国大学健儿的首次体育盛会地点:北京时间:1982 年8月10日至8月19日首届大运会由教育部、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主办、,北京市人民政府承办,开幕式在首都体育馆举行。

比赛共分三组:体育学院为甲组,参加男女田径、男女竞技体操、女子艺术体操比赛;高等师范院校(包括综合大学)体育系(科)为乙组,参加男女田径、男女竞技体操、女子艺术体操角逐;普通高等学校为丙组,参加男女田径、男女乒乓球的角逐。

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的 2552 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盛会。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地点:大连时间:1986 年8月3日至8月9日第二届大运会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辽宁省大连市承办。

大运会历时7 天。

全国29 个省、市、自治区的 2228 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篮球两项比赛。

田径比赛分四个组别进行,共有 2020 人参加,普通高校为甲组,师范院校体育系(科)为乙组,体育学院为丙组,中专为丁组。

共有 417 人次 71 对打破 85 项上届大运会纪录。

有 3 名运动员的成绩达到国家运动健将标准。

篮球决赛是在四个赛区的预赛基础上进行的,男女各9 支球队的 208 名运动员参加了决赛。

关键词:两个项目唱主角地点:大连时间:1986 年8月3日至8月9日第二届大运会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辽宁省大连市承办。

大运会历时7 天。

全国29 个省、市、自治区的 2228 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篮球两项比赛。

田径比赛分四个组别进行,共有 2020 人参加,普通高校为甲组,师范院校体育系(科)为乙组,体育学院为丙组,中专为丁组。

共有 417 人次 71 对打破 85 项上届大运会纪录。

有 3 名运动员的成绩达到国家运动健将标准。

篮球决赛是在四个赛区的预赛基础上进行的,男女各9 支球队的 208 名运动员参加了决赛。

会徽吉祥物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地点:南京时间:1988年8月25日至8月31日第三届大运会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江苏省人民政府承办。

历届大运会总结发言稿

历届大运会总结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历届大运会总结大会,共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在此,我谨代表组委会,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大运会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一、回顾过去,大运会取得了辉煌成就自1981年首届大运会以来,大运会已经走过了40年的辉煌历程。

40年来,大运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世界大学生体育盛事之一。

在此,让我们共同回顾大运会取得的辉煌成就:1. 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大运会运动员们不断刷新世界纪录,为我国在世界体育舞台上赢得了荣誉。

同时,大运会也成为了各国运动员展示风采、交流技艺的平台。

2. 体育精神得到传承。

大运会秉持“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了友谊、和平、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3.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大运会推动了各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

许多国家通过大运会,发现了优秀的体育人才,推动了本国体育事业的繁荣。

4. 城市建设与文明程度提升。

大运会举办城市在筹备过程中,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

5. 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大运会已经成为全球大学生体育盛事,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

大运会的影响力已经从体育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二、总结经验,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40年来,大运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下是总结出的几点经验:1. 坚持党的领导。

大运会始终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为我国体育事业贡献力量。

2.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大运会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品牌,提升我国在世界体育舞台上的地位。

3. 强化服务,提高保障。

大运会高度重视服务保障工作,确保赛事顺利进行。

同时,不断提高赛事组织水平,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优质服务。

4. 广泛参与,共同发展。

大运会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格局。

5. 国际合作,互利共赢。

历届亚运会时间,地点

历届亚运会时间,地点

历届亚运会时间,地点1.第一届亚洲运动会(1951年):举办地在新德里(印度),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日本、印度、伊朗。

2.第二届亚洲运动会(1954年):举办地在马尼拉(菲律宾),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日本、菲律宾、韩国。

3.第三届亚洲运动会(1958年):举办地在东京(日本),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日本、菲律宾、韩国。

4.第四届亚洲运动会(1962年):举办地在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日本、印度、印尼。

5.第五届亚洲运动会(1966年):举办地在曼谷(泰国),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日本、韩国、泰国。

6.第六届亚洲运动会(1970年):举办地在曼谷(泰国),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日本、韩国、泰国。

7.第七届亚洲运动会(1974年):举办地在德黑兰(伊朗),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日本、伊朗、韩国。

8.第八届亚洲运动会(1978年):举办地在曼谷(泰国),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日本、韩国、泰国。

9.第九届亚洲运动会(1982年):举办地在新德里(印度),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中国、日本、韩国。

10.第十届亚洲运动会(1986年):举办地在汉城(韩国),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中国、韩国、日本。

11.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1990年):举办地在北京(中国),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中国、韩国、日本。

12.第十二届亚洲运动会(1994年):举办地在广岛(日本),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中国、日本、韩国。

13.第十三届亚洲运动会(1998年):举办地在曼谷(泰国),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中国、韩国、日本。

14.第十四届亚洲运动会(2002年):举办地在釜山(韩国),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中国、韩国、日本。

15.第十五届亚洲运动会(2006年):举办地在多哈(卡塔尔),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中国、韩国、日本。

16.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2010年):举办地在广州(中国),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中国、韩国、日本。

17.第十七届亚洲运动会(2014年):举办地在仁川(韩国),奖牌榜前三名分别是:中国、韩国、日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届大运会
第一届·1959年8月26日——1959年9月7日·意大利·都灵(Turin) 第二届·1961年8月25日——1961年9月3日·保加利亚·索非亚(Sofia)
第三届·1963年8月30日——1963年9月8日·巴西·阿雷格里港(Porto Alegre)
第四届·1965年8月20日——1965年8月30日·匈牙利·布达佩斯(Budapest)
第五届·1967年8月27日——1967年9月4日·日本·东京(Tokyo) 第六届·1970年8月26日——1970年9月6日·意大利·都灵(Turin) 第七届·1973年8月15日——1973年8月25日·苏联·莫斯科(Moscow)
第八届·1975年9月18日——1975年9月21日·意大利·罗马(Rome) 第九届·1977年8月17日——1977年8月28日·保加利亚·索非亚(Sofia)
第十届·1979年9月2日——1979年9月13日·墨西哥·墨西哥城(Mexico City)
第十一届·1981年7月19日——1981年7月30日·罗马尼亚·布加
勒斯特(Bucharest)
第十二届·1983年7月1日——1983年7月12日·加拿大·埃德蒙顿(Edmonton)
第十三届·1985年8月24日——1985年9月4日·日本·神户(Kobe) 第十四届·1987年7月8日——1987年7月19日·前南斯拉夫(克罗
地亚)·萨格勒布(Zagreb)
第十五届·1989年8月22日——1989年8月30日·联邦德国·杜伊
斯堡(Duisburg)
第十六届·1991年7月14日——1991年7月25日·英国·谢菲尔德(Sheffield)
第十七届·1993年7月8日——1993年7月18日·美国·布法罗(Buffalo)
第十八届·1995年8月23日——1995年9月3日·日本·福冈(Fukuoka)
第十九届·1997年8月20日——1997年8月31日·意大利·西西里(Sicily)
第二十届·1999年7月3日——1999年7月13日·西班牙·帕尔马(Parm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