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衬词在民歌中的表现作用

论衬词在民歌中的表现作用
论衬词在民歌中的表现作用

人 文 论 坛

186

INTELLIGENCE

·······

·················的瞬间驾奴。为了赋予影像意义,摄影者必须感觉得到自己有涉入取景器中获取事物,摄影者需凭借极为精简的方法才能达到表现上的单纯,必须永远秉持对被摄者与对自己的最大尊重”。1958年,布列松曾再次来华摄影采访。作品《北京》在一个科技展览会里,一群观众,好奇而又精神专注地观看着电视图象,布列松不动声色地拍下了当时的真情实景。照片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前一幅的愁苦面容截然不同,有鲜明的反差。他说:“我感到最大的愉快,就是别人看了我的作品而感到真实”。在美国,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作品《纽约》秒就妙在观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貌和身影,只能看到一只高跟鞋的脚。这就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布列松拍摄人物时,经常喜欢在他们的动作过程中下手。作品《雕塑家贾柯米蒂》是意大利现代派雕塑家贾柯朱蒂的照片,就是在他们搬运雕像时抓拍下来的。抓拍的时机,恰好是贾柯米蒂处于两个塑像之间,而且举步前行的姿态又与前景中塑像的身姿有某些相似之处。

布列松在生前享誉欧美,但现实生活中的布列松非常低调,不愿意别人为自己拍照,他总是习惯于躲避公众的目光。他竭力逃离名声,但名声却从未因此离他远去,而是越来越多地聚集到他的身上。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这位20世纪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大师,就是这样的人物。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他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他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不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

1947年布列松同别人合伙建立了世界最具影响力、受到广泛尊敬的马格南图片社,分别在美国纽约和法国巴黎建立了分部,图片社的图片大量刊载在美国主要的图片杂志《生活》以及《时代》、《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马格南摄影师这个称号是摄影师们仰望的最高爵位,是“天下第一的摄影团体”,是个“神圣的群体”。

布列松在1931年参加了超现实主义小组并从事摄影活动。1935年在美

国同保尔·斯特朗从事电影拍摄工作。三年的时间,他拍摄影片《生活属于我们》、《乡村一部分》和《火的规律》以及纪录片《生命的胜利》。

2004年8月,享誉国际的法国摄影大师、20世纪世界纪实摄影之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法国逝世。总统希拉克说:“法兰西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摄影家、真正的大师、一代最具造诣并为全世界广为尊重的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并高度评价卡蒂埃·布列松“作为时代不可缺少的见证人,他用激情去拍摄20世纪,以他博学的目光去记录人类的活动与文明。”

这位摄影之父用他的摄影“定义了20世纪”,更有相当多的摄影师说自己是看了布列松的照片之后才决定成为一名摄影师的,他几乎成了20世纪摄影的代名词。评论家认为他的影像具有与塞尚或者伦勃朗的作品类似的复杂性,而其中的美与诗意更是无以伦比。参考文献:

[1] 阮义忠:《二十位人性见证者》,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7月。

[2] 江融:《摄影的力量》,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9年2月。

论衬词在民歌中的表现作用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黄 英

衬词在我国各族的民歌中,都普遍存在着,不论是山歌、

小调、劳动号子都有之,并且是千变万化的。这直接导致民歌表现的丰富性,与词曲结合的多样性以及审美观念的深刻性。但伴随人民生活的演变,衬词也赋予新的内容,同时也被人忽视。

一、衬词在民歌中的范围及作用特性1、无意衬词

是存在民歌中的各种不同音色,用文字记录下来,不表示什么意义的衬词。如民歌中的“呀!啊、呕、依”等,一般是单个字,用在民歌的乐句结束或乐曲的终止处,不属于本歌词的范围,属于一种表现形式,对歌唱的内容起宣染、补充、描绘的作用,有时用在曲首或曲尾并可以构成乐段。如

:《小河淌水》(云南民歌)

衬词“哎”用在句首,起描绘,宣染主题的作用,形象

地为后面所表达的在银色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又如:《槐花几时开》(四川民歌)

衬词“啥”曲间,“哟喂”曲尾,用这几个衬词把“我望槐花几时开”加以断开,更维妙维俏地表现了姑娘思念情郎的神情。

2、含意衬词

有一定含义,起表现、喧染、描绘主题的作用,主要是在继承发展过程中,把曲谱填上衬词,而另一部分歌词则保留下来而形成,它同无意衬词一样具有对歌唱的内容起补充喧染描绘的特性,又同样不属于歌词,一般用在歌词的句与

人 文 论 坛187

INTELLIGENCE

···

············

····

·····句之间或曲首或曲尾,也可发展成为乐段。如:《康定情歌》

(四川民歌)

含义衬词“月亮弯弯”既活跃了节奏,舒展了唱腔,又使歌曲更加生动,风趣。又如《龙船调》(湖北民歌)

衬词“金哪金儿梭,银哪银儿梭”使音乐更富于情趣。以上两种衬词是从范围上看的。但不论有多少民歌,大体上是由这两种所组成的。现举例如下,分析略。

属于无意衬词:《打着山歌过横排》(江西民歌)第一句“哎呀嘞哎”;《歌唱美丽的家乡》(贵州苗族民歌)最后一句“哎”;《沂蒙山好凤光》(山东民歌)中间乐句与乐句间的“嗨,哎”等。真是多如牛毛。

属于含意衬词:《十大姐》(云南民歌)中段的“小阿哥,我给你”的固定衬词;《拨根芦柴花》(江苏民歌)中的“芦柴花,芙蓉,牧丹,玫瑰”等花名作衬词,既美化了歌曲又

显现了纯朴的乡土气息。

二、衬词在民歌中的表情及艺术价值1、起兴衬词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一种感觉而引起内心激荡,而这种感情的丰富与复杂性是什么也不能表达出来的.它可分为咏腔起兴和节奏起兴两种。

(1)咏腔起兴:

先用某些衬词引发歌词的呈述作为行腔的前奏,为进入歌词作好准备,如《小河淌水》第一句的“哎”是先韵出起腔再唱出歌词呈述部分。又如《打夯歌》(

四川民歌)

每句歌词的前面是先咏腔再唱词,这样丰富了情趣。此

类在劳动号子中多常见。

(2)节奏起兴:

多出现于民间群体性的歌舞,是富有韵律的节奏型所激荡,在此种节奏型的基础上导致歌词部分的陈述.如《曼嘿兰》(云南民歌

)

再如《独龙人民放声唱》(云南民歌)

此类民歌特别在那些群体性的载歌载舞的少数民族中更是多见。

2、语气衬词

是语言表达自己感情的音调,它区分着同一文字概念的不同含义,而它是歌词语气感情的美化与深入,以其微妙、细腻的味道远远超过文字的概念,揭示歌词的内涵,如《无锡景》(江苏民歌)的每句顿、逗处都有“呀”、“么”等衬词,表现了亲切、温柔的语调,又如:〈郎在对门唱山歌〉(陕西民歌)

衬字“哪”“喂”更细微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3、情绪衬词

在民歌中那些常常单独体现某种特定情感的旋律单位,表达一定的情绪.如《龙船调》(

湖北民歌)中的衬词“依哟喂”表现男女双方高兴喜悦的情绪。又如《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民歌)

中“郎郎扯.光扯”衬词把人们的喜悦乐观的情绪表现出来。谱例略。

再如《绣荷包》(四川民歌):

“依呀”表现在那特定环境下“妹”的大胆与朴实的村姑性格,体现了一定的喜悦之情。

4、象声象形衬词

是摹仿某种客观的声音或形象的衬词,在民歌中也较多见,如:《献花》(河北民歌)

衬词“七不弄咚锵咚锵”是象声摹仿锣鼓声,以加强生动活跃的情绪和欢快热烈的气氛。还有《放马山歌》(云南民歌)中“喔噜噜”的衬词和“哟喂”的赶牧口的吆喝声,富有生动气息,活泼欢快。《风阳花鼓》(安微民歌)中的摹仿鼓声等等,谱例略。

属于象形方面的衬词如《军民大生产》(陕北民歌)

形象地表现出边区的男男女女一起动员大生产的情景和用“一、二、三、四”几个数字,形象地表现出八路军的形象。

总之,我们不论从范围或表情上看,它们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割裂分开。有时一首民歌包含以上的各要素。但总体上衬词在民歌中的艺术价值是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经历和文化程度的人,在抒发表现感情的歌唱中,对内容和形象进行再创造的重要环节,也是音乐欣赏者在欣赏时音乐形象展现的间隙。这方面聂耳和冼星海的歌曲作品中,为我们作了光辉的榜样, 所以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和学习它,并能很好地应用在我们的教学中,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民间音乐而努力奋斗!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歌有大概的了解。 2、初步掌握民歌的三种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体会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略) (二)欣赏与简要说明: 1、引入:课前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民歌。让同学们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引出课题《中国民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有关于我们国家的民歌的知识。(出示课件) 2、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民歌?民歌即民间歌曲。 民歌的产生:民歌源于人们的生活,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 3、中国民歌的三种体裁及特点: 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1)、劳动号子: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不同的劳动产生不同的号子。 在内容上,包括劳动、爱情、诙谐、说古论今的,歌词大多即兴而成。 在种类上,有搬运号子(如“装卸号子”)、船工号子(如“川江号子”)、农事号子(如“舂米号子”)等。 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播放音乐,同时出示《船夫号子》的曲谱片段。学生思考讨论) 介绍《船夫号子》:《川江船夫号子》是四川嘉陵江上船工所唱的劳动号子。它包括了:“平水号子”、“浅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 劳动号子的特点: 1)、劳动号子的音乐节奏、音调、情绪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的。每种号子的节奏、音调和情绪都随劳动的节奏变化而变化。 2)、劳动号子中经常使用衬词。(如:哎嗨哟……) 3)、劳动号子一般都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2)山歌: 泛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山歌的种类: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山歌,其特点比较高亢、粗矿。 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山歌,其特点是抒情性较强。

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小调 即小令。与中调、长调对言。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於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简介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因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并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所以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农村小调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特别是反映农村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者居多;城市小调则涉及城镇小手工业者、商人、市民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乞丐等的生活,以及娱乐嬉戏、自然风光、生活知识、民间故事等。小调表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较规整,表现

手法丰富多样。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特点 小调多数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为适应多段词的需要,其曲调则概括、凝炼地表达某种情绪(或柔美、或哀怨、或欢快),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小调的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城市小调多有丝弦乐器伴奏、引子和过门的运用,以及伴奏中乐器的加花装饰、托腔垫腔等,使小调音乐更为优美动人。 小调的歌词格式多样:除七字句外,也有长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见外,也常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加上衬词的丰富多变和格律化,使小调的曲式结构较之号子、山歌更为成熟且富于变化。

中国民歌欣赏

《中国民歌欣赏》 教学目的: 一、通过中国民歌欣赏,使学生了解并热爱我国灿烂的民间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二、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增进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识,加深情感体验。 三、结合本地民歌进行歌词创编,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感情,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不同民歌在内容及情感上的不同色彩; 2、民歌新唱中学生的参与及体验。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民歌的风格、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下四川》《无锡景》 2、分析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或录音机、VCD、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活动与体验 (一)劳动号子

1、整体感知(多媒体投影) 师:我们先到湖南的澧水边去听一听船夫们的心声,欣赏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请思考:号子的主要演唱形式,歌曲的表现情绪分别是怎样的?(放音乐和投影,让学生欣赏全曲。) 师:听完这首号子,你认为它的主要演唱形式是什么? 生:一领众和 师:劳动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歌曲。其作用是指挥劳动、调节情绪。听了号子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歌曲情绪是怎样的? 生:我仿佛看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到与凶滩恶水搏斗,最后战胜艰难险阻继续行船的劳动过程。情绪是紧张、有力地。 2、分段赏析 师:请试着唱一唱歌曲的主题,体验一下船工们的生活。(多媒体投影主题旋律) A、学习旋律(只要求学生掌握第二声部,教师唱第一声部) B、填入歌词(号子语言较为简洁,学生能很快学会) 3、综合体验 师:下面我们来当一回船夫,载着理想,驶向成功的彼岸,好不好?你们想一想,该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船工们的精神面貌?生:(各抒已见) 师生共同表演唱《澧水船夫号子》,加入划船的律动,全身心投入来表现全曲(可提示学生在歌曲中进行创编,如开头加上“开船罗”的吆喝声,结尾再一齐欢呼“靠岸罗”等)。

谈中国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谈中国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提要: 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人们日益忽视了它。为了使民族文化的瑰宝再次复兴,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且利用教育的手段唤起人们对民歌的热爱,乃至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民歌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提炼而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 中国民歌是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它有3个基本特征: (1)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感 情,美化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 (2)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创作是在演唱、流传过程中进行的。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几代人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有的脱胎为新的 民歌;有的经历了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 歌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3)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自然的艺术美。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都各具风格和地方色彩。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歌曾经的广为流传是和它的特点分不开的,通过民歌,劳动人民可以抒发感情,记录生活。它沉淀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民歌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世界总是符合多数人意愿的,总是体现人民大众的需求的。民歌的没落说明了我们的人民大众已经脱离了用民歌来抒发感情的生活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批劳动人民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脱离了传统的种田放牧的生活方式。而且随着交通的便利,人们的地域性特征被逐渐淡化,民歌就失去了发展的沃土。还有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至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而青年人在还没有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强烈感情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各种文化,致使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这些现象都说明以前的适于民歌生存发展的条件已经没有了。所以民歌逐渐走向了没落,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那么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民歌,使这些艺术瑰宝能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呢?我觉得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其实民歌的命运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命运是相同的,我们的国粹京剧,我们的儒家思想,我们的文言文,我们的地方戏曲不都一样在没落吗?民歌的没落就是传统文化的没落。而传统文化没落的解决方法,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在教育。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一旦青年人对我们的民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就能热爱这个民族的文化,从而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而我们的民族文化又使我们更加团结,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所以教育改革是我们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根本途径,同样也是中国民歌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根本途径。

论衬词在民歌中的表现作用

人 文 论 坛 186 INTELLIGENCE ······· ·················的瞬间驾奴。为了赋予影像意义,摄影者必须感觉得到自己有涉入取景器中获取事物,摄影者需凭借极为精简的方法才能达到表现上的单纯,必须永远秉持对被摄者与对自己的最大尊重”。1958年,布列松曾再次来华摄影采访。作品《北京》在一个科技展览会里,一群观众,好奇而又精神专注地观看着电视图象,布列松不动声色地拍下了当时的真情实景。照片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前一幅的愁苦面容截然不同,有鲜明的反差。他说:“我感到最大的愉快,就是别人看了我的作品而感到真实”。在美国,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作品《纽约》秒就妙在观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貌和身影,只能看到一只高跟鞋的脚。这就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布列松拍摄人物时,经常喜欢在他们的动作过程中下手。作品《雕塑家贾柯米蒂》是意大利现代派雕塑家贾柯朱蒂的照片,就是在他们搬运雕像时抓拍下来的。抓拍的时机,恰好是贾柯米蒂处于两个塑像之间,而且举步前行的姿态又与前景中塑像的身姿有某些相似之处。 布列松在生前享誉欧美,但现实生活中的布列松非常低调,不愿意别人为自己拍照,他总是习惯于躲避公众的目光。他竭力逃离名声,但名声却从未因此离他远去,而是越来越多地聚集到他的身上。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这位20世纪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大师,就是这样的人物。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他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他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不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 1947年布列松同别人合伙建立了世界最具影响力、受到广泛尊敬的马格南图片社,分别在美国纽约和法国巴黎建立了分部,图片社的图片大量刊载在美国主要的图片杂志《生活》以及《时代》、《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马格南摄影师这个称号是摄影师们仰望的最高爵位,是“天下第一的摄影团体”,是个“神圣的群体”。 布列松在1931年参加了超现实主义小组并从事摄影活动。1935年在美 国同保尔·斯特朗从事电影拍摄工作。三年的时间,他拍摄影片《生活属于我们》、《乡村一部分》和《火的规律》以及纪录片《生命的胜利》。 2004年8月,享誉国际的法国摄影大师、20世纪世界纪实摄影之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法国逝世。总统希拉克说:“法兰西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摄影家、真正的大师、一代最具造诣并为全世界广为尊重的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并高度评价卡蒂埃·布列松“作为时代不可缺少的见证人,他用激情去拍摄20世纪,以他博学的目光去记录人类的活动与文明。” 这位摄影之父用他的摄影“定义了20世纪”,更有相当多的摄影师说自己是看了布列松的照片之后才决定成为一名摄影师的,他几乎成了20世纪摄影的代名词。评论家认为他的影像具有与塞尚或者伦勃朗的作品类似的复杂性,而其中的美与诗意更是无以伦比。参考文献: [1] 阮义忠:《二十位人性见证者》,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7月。 [2] 江融:《摄影的力量》,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9年2月。 论衬词在民歌中的表现作用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黄 英 衬词在我国各族的民歌中,都普遍存在着,不论是山歌、 小调、劳动号子都有之,并且是千变万化的。这直接导致民歌表现的丰富性,与词曲结合的多样性以及审美观念的深刻性。但伴随人民生活的演变,衬词也赋予新的内容,同时也被人忽视。 一、衬词在民歌中的范围及作用特性1、无意衬词 是存在民歌中的各种不同音色,用文字记录下来,不表示什么意义的衬词。如民歌中的“呀!啊、呕、依”等,一般是单个字,用在民歌的乐句结束或乐曲的终止处,不属于本歌词的范围,属于一种表现形式,对歌唱的内容起宣染、补充、描绘的作用,有时用在曲首或曲尾并可以构成乐段。如 :《小河淌水》(云南民歌) 衬词“哎”用在句首,起描绘,宣染主题的作用,形象 地为后面所表达的在银色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又如:《槐花几时开》(四川民歌) 衬词“啥”曲间,“哟喂”曲尾,用这几个衬词把“我望槐花几时开”加以断开,更维妙维俏地表现了姑娘思念情郎的神情。 2、含意衬词 有一定含义,起表现、喧染、描绘主题的作用,主要是在继承发展过程中,把曲谱填上衬词,而另一部分歌词则保留下来而形成,它同无意衬词一样具有对歌唱的内容起补充喧染描绘的特性,又同样不属于歌词,一般用在歌词的句与

中国民歌现代化趋势的分析

中国民歌现代化趋势的分析 摘要: 民歌作为一个最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所有艺术中最高的。但是如何在更注重艺术审美的时代把握好民歌的现代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人更注重民歌审美的方面,所以在对于人们审美方面的探究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 民歌现代化审美转型 正文: 很多时候,音乐界和文化界学人对民歌的现代发展深感忧虑,认为与现代化高的结合使民歌面临生存危机,担心民歌的现代唱法会导致改变其文化基因,会失去其鲜明的民族性、人民性以及特有的韵味,并因此反对民歌的现代化,反对民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但是在东西方社会都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只要掌握好,传统民歌面临的就不是什么危机,而是一个转型的契机。民歌在新环境下将来发展我不敢妄加论断,但它肯定将不同于传统的民歌。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传统民歌的渐趋消亡,但不等于民歌的渐趋消亡;就像古典诗歌的消亡并不等于诗歌的消亡,相反,正是因为古典诗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才有了今日繁荣的白话小说和自由诗。 与此相联系的是传统的民歌节,它在形式和功能上相对单纯,意

识形态色彩相对较淡。和现代民歌节相比,传统民歌在功能上则更多是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和娱乐,没有太多的功利色彩,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不是很密切。 但是传统形式的民歌当然是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的范本,但是它已经不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所处的审美关系都已发生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待民歌的态度也不同于以前。随着技术的高度发达,各种文艺形式如戏剧、电影、广播、电视、录像、录音等得到大量的普及,这使人们的娱乐形式大大增加,演唱民歌随之大量减少。在这种语境下,民歌适应时代的发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民歌的外延有所扩大。 我们现在习惯于把按传统民歌的旋律填上新词的民歌称作“新民歌”(这颇类似于古代根据词牌名——某种旋律的代称填词)。新填词的民歌,其改变幅度各有不同,小的可能只是改变几个音或节奏,大的可以扩充结构,适当改变其旋律。新民歌有些仍然沿用原名,有的则根据新内容改变其名称,后者如《东方红》就是根据山西传统民歌《骑白马》改编而成,《雪山放金光》则是根据藏族传统民歌《弦子》改编而成等等。现代的民歌与人民当代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有些民歌甚至与党的“三个代表”、反恐怖斗争、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联系在一起。由于表现新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需要,旋律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显而易见,“新”只是相对而言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广泛流传之后,

中国民歌赏析总结

中国民歌赏析总结 班级:12楼宇姓名:季梦寒学号:123030911 在大二课程选修时,我之所以选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原因有四,一是班级里大部分的人都选了这门课;二是觉得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应该会很轻松;三是我本人还是蛮喜欢音乐的;四是自己对于风格迥异的中国民歌的好奇。 在上第一节课时,吴勇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中国民歌的概念,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还特地说明了民歌的几个特征。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各具特色的民歌。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后来又说了中国民歌的分类,分为:号子、山歌(包括一般山歌、小调三大类,教授了我们《起蓬号子》,《对鸟》,《马灯调》三首浙江民歌。这三首民歌对应的地区分别是象山,温州和宁波。对于《起蓬号子》还特意播放了视频给我们看。还提及了《澧水船夫号子》,这一船工号子。然后还告诉我们中国音乐的音阶只有五个音——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西方七声音阶的12356。其中还说起了在后来的课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吴勇老师以《沧海一声笑》为例,教授了我们通过听音符发现中国音乐和西方国家音乐,日本音乐的区别,十分典型。在教授《沂蒙山小调》时,告诉我们《沂蒙山小调》并不是小调,而是山歌。在教授不同地区的民歌时,就说了在离我们浙江地区越近的地区的民歌,我们越是容易体会;而因为地理环境、方言等原因,离我们浙江地区越远的地区的民歌,越是难以学会。而我们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就像安徽的《凤阳花鼓》我们唱起来就朗朗上口,但是四川的《黄杨扁担》,甘肃的《下四川》就让人觉得诘屈聱牙。 至于对吴勇老师的感想和老师需要改善的地方,我觉得老师教授的还不错,每节课吴勇老师都是先示范,领唱,再让我们唱。每节课都在教同学们这一类民歌的音阶的唱法,不厌其烦地教了一遍又一遍,对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来说,吴勇老师十分称职,也很到位。但是这门课的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氛围都不是很活跃,老师本人也缺少感染力,让人感觉有些无趣和沉闷。对于这个问题,吴勇老师并没有拿出有效措施。 总而言之,我在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我觉得中国民歌所表达的感情直白,热烈。能让人感受到民歌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而优美动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歌有大概的了解。 2、初步掌握民歌的三种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体会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略) (二)欣赏与简要说明: 1、引入:课前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民歌。让同学们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引出课题《中国民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有关于我们国家的民歌的知识。(出示课件) 2、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民歌?民歌即民间歌曲。 民歌的产生:民歌源于人们的生活,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 3、中国民歌的三种体裁及特点: 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1)、劳动号子: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不同的劳动产生不同的号子。 在内容上,包括劳动、爱情、诙谐、说古论今的,歌词大多即兴而成。 在种类上,有搬运号子(如“装卸号子”)、船工号子(如“川江号子”)、农事号子(如“舂米号子”)等。 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播放音乐,同时出示《船夫号子》的曲谱片段。学生思考讨论) 介绍《船夫号子》:《川江船夫号子》是四川嘉陵江上船工所唱的劳动号子。它包括了:“平水号子”、“浅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 劳动号子的特点: 1)、劳动号子的音乐节奏、音调、情绪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的。每种号子的节奏、音调和情绪都随劳动的节奏变化而变化。 2)、劳动号子中经常使用衬词。(如:哎嗨哟……) 3)、劳动号子一般都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2)山歌: 泛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山歌的种类: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山歌,其特点比较高亢、粗矿。 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山歌,其特点是抒情性较强。

浅谈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分类特征

浅谈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分类特征 发表时间:2013-07-04T17:54:12.077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5期供稿作者:谭芳云 [导读] 山歌是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它是劳动人民喜爱的一种及普遍的民歌体裁。 谭芳云 〔摘要〕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它反映了几百多年复杂的社会生活、阶级斗争以及广大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 〔关键词〕中国民歌起源分类特征 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在和自然界做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就已经创造了歌舞和歌曲,《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国风》便是那时北方十五个地区的民歌,它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锦延五百多年复杂的社会生活、阶级斗争以及广大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 1 起源 多少年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对民歌的起源进行了多方面的考究和挖掘,结合人类的起源总结出了各种学说,因为歌曲是用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所以产生了以下七种学说:模仿说;呼喊说;性欲要求说;劳动节奏说;感情说;语言说;宗教巫术说,因此民歌的起源也就是人类文化的起源。历史和哲学告诉我们,民歌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集体创造的,是他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从中能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所以民歌就成为劳动人民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许多民族的人民群众不仅有平时唱歌的习惯,而且还有一套自己的传统歌唱节日,例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侗族的 “坐妹”、蒙古族的“敖包会”、回族的“花儿会”、瑶族的“放浪”、哈族的“阿肯弹唱”等等,每到会期,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男女就聚集在一起,他们选择在环境优美的青山绿水之间,在精心设计的空间里高歌低吟,纵情表达他们之间纯真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无比向往,歌唱生活中包含了他们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民歌不仅是人民群众的伴侣,而且还是人民群众生活中有力的助手,也是人民群众在与生活做斗争的有力武器,当人民太平的时候民歌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当人民苦难的时候民歌能给自己带来力量。许多民歌都能反映出人民群众高尚的情操,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劳动实践中民歌又得到了不断的加工和完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民歌成为文艺繁荣的载体之一。 2 分类 2.1 号子。号子的起源是原始的劳动,在北方常常称“吆号子”,在南方常常称“喊号子”,有的地区也称“哨子”,这是直接伴随劳动歌唱的歌曲,在劳动过程中号子不仅起着调整劳动节奏、统一劳动步骤的组织作用,同时也起着调剂劳动者情绪、鼓舞劳动者热情的作用,多种多样的劳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劳动号子,例如:打夯号子;大硪号子;装卸号子;春米歌;车水号子;捕鱼号子;拉纤号子等等,每一种号子的音乐都和这种劳动的动作特点紧密相连,号子的主要形式是一唱众合,它的实用性表现在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减轻疲劳和组织劳动过程,它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思想情感朴实,具有乐观的英雄主义情趣,能反映出一种强烈的生活气息。 2.2 山歌。山歌是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它是劳动人民喜爱的一种及普遍的民歌体裁。山歌的内容十分广泛,歌词常常有即兴的、同时也有固定的,它的歌唱形式有个人抒发情感的独唱、有表达爱慕之意的对唱、有寻找幸福生活的领唱与和腔的综合歌唱形式等等。我国各地的山歌非常丰富,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的花儿、湖北的赶五句等等。由于山歌多在野外,环境空旷,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歌唱者都可以无所拘束地抒发内心情感,因此山歌的特点一般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 2.3 小调。我国民歌数量最多的一类是小调或称小曲,如果说山歌是“山野歌曲”的话,那么小调则是“里巷小曲”,小调由于广泛的在城乡不同的阶层中流传,有广泛的社会性,社会各阶层的的文艺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对小调的加工和创作,因此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也更为复杂、尖锐和广泛,小调的题材更多的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罗及广。旧时期由于广大人民群众被受压迫、受奴役,他们的痛苦和辛酸、他们的愿望和不平都在小调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反映,小调的内容和复杂的社会阶级斗争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例如:银绞丝,五州运动等等。 银绞丝 1=F2/4 3 5 3 2|1 2 1|1 6 5 1|6 -|2 2 3 现在哪个时局呀国事乱纷纷锦 5|3 2 1 6| 绣河山 3 2 1|1 6 5 1|6 -|1 6 5 1|6 叹瓜分野心肆蚕食强邻 -|2 2 3 5|32 1 6| 欲鲸吞危机一发 2 3 1 2|3 -|5 5 6 5|3 2 1 6|2 3 重千钧快挽救呀莫做亡国民 1|(7 6 5 6|1 3 2 3|1 - )∥ 这首曲子反映的就是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小调的艺术形式较多,它的曲调一般比较流畅,节奏比较平稳规整,结构也比较均衡和完整,它的歌词不是即兴创作,而且通过一定的传授关系和唱本来传播的,所以它比较固定,由于反映的生活比较广,所以歌词的句式比较多样,其曲式结构也富有多样性。 2.4 长歌。长歌是和小调相对而言的,泛指一些结构长的大型民歌体裁,它的主要类型有:①风俗性长歌,如孝歌、伴嫁歌、侗族的大歌和拦路歌等等;②长篇史诗歌曲,如云南彝族的“阿诗玛”等等,此外如十二木卡姆中的“达斯坦”也是长歌之类。 民歌作为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不受某种专业作曲记法的支配,它是劳动人民群众口头自发的,曲调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加工而有所变化,民歌不借助于记谱法和其它手段,主要借助于人民群众的口头流传,民歌不体现作曲的个性特征,但具有固定的民族风格,旧词旧曲与新词新曲的相互交融,使民歌在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所以研究民歌的风格特点是研究劳动人民

我国民歌小调有哪些种和特点

我国民歌小调有哪些种和特点? 民歌是各类民间音乐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歌。一般来说,中国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别:(1)山歌;(2)小调;(3)劳动歌曲。山歌中国民歌的一种体裁类别。一般是指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等劳动中,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编唱的民歌。大多是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山歌的音乐极富地方特色,是民歌中风格性最强的品种。山歌的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南方有“客家山歌”、“兴国山歌”、“柳州山歌”、“江浙山歌”、“弥渡山歌”等;北方有“信天游”、“山曲”、“花儿”、“慢赶牛”、“爬山调”等;少数民族地区有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飞歌”,藏族的“哩噜”,壮族的“欢”、“加”、“伦”以及彝、瑶族、黎族、畲族的各种山歌等。草原的“牧歌”,水乡的“渔歌”,平川的“田歌”或“田秧歌”,都与山歌的性质相类似。山歌的风格有的悠扬秀丽,有的豪放粗犷。各地山歌都有一些代代相传的曲调,歌者即在这些曲调上即兴编词歌唱。其曲调的节奏较自由,有字密、腔长的特点。乐段结构常见的有2乐句乐段、4乐句乐段,多为单乐段的反复或变化反复。小调:小调,又称小曲,曲式结构比较多样、复杂,有两个或四个乐句构成的方整性简单乐段结构,如《小白菜》、《都山小调》;有三个或五个乐句构成的奇数乐段结构,如《爱二娃》;有在四句的简单乐段后加衬词连接句,再将尾句加以重复构成的六句乐段。这是河北民歌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如《献花》、《三杯酒》等;有比较复杂的两段体结构,如同《荣莉花》;也有多对上下句组成的多句体结构,甚至有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构成的大型套曲,《王婆骂鸡》。此外,还有许多因内容而异,较为自由或独立的调结构形式。小调在河北各地是一种流传较广的民歌体裁,但是,各地的风格不同,例如在大行山一带,由于与山西地理上的接近,这里的小调风格就与山西民歌相似。承德地区东部和唐山地区北部的小调,则近似东北民歌风味。河北东南部的卫运河与漳河流域流行的小调,又与山东民歌、河南民歌互为影响。河北小调的内容,相当广泛而丰富,有反抗阶级压迫、外族侵略的激昂悲壮的战歌,也有表现节日喜庆,轻快、活泼、热情奔放,娱乐性较强的歌曲,还有多种多样委婉细腻的抒情歌曲。各地流传的小调,同时还与当地的民间说唱和地方戏曲有着密切地渊源关系,互相渗透,互为影响,如张家口地区的,“二人”,就是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民歌、小调为素村或利用民歌填词,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民歌,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如《周总理来到俺们村》等等。劳动歌曲:人们在劳作场合演唱的歌曲。领唱形式在我国民间的集体劳动歌曲中经常采用,如劳动号子等。回答者:冷眼看结果 - 助理二级 11-16 23:19 中国民歌有多种分类法。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著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

中国民族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音乐鉴赏? 【教学模块】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材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必修)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设计时段】一课时 【设计思想】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情感。 2、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发展。了解中国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 教学重点: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他们的异同。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汉族南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思路: 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对欣赏课的理解比较精疏,对教师的依赖特别强,对此,引导启发学生从熟悉的音乐作品,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由老师的讲解、分析,比较等方法,结合听、看等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对音乐作品的鉴赏的能力,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方法: 用“小舞台”----?赛歌会?、?露一手?的形式唤醒学生原有的民歌 知识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2、用欣赏与对比分析的方法,运用视听、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讨论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 江苏民歌?茉莉花?2、河北民歌?茉莉花?3、陕北民歌?赶牲灵?4、江浙民歌?采茶舞曲?5、江都民歌?拔根芦柴花?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前音乐,播放?春江花都?mtv,(大屏幕展示) …设计意图? 营造课堂气氛,家乡的一草一木,勤劳勇敢的人民,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新课导入 师:这段音乐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它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风土人情?生:优美、清新。我们的家乡扬州江都。 师:我们的家乡人美、水美、风光秀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人民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耕作、生息,其悠悠水韵,韵出了灿烂的文化,也韵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

第三节 中国民歌风格色彩分布特点

第三节 中国民歌风格色彩分布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由于各区域,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地、各民族的民歌风格在色彩上相距甚远。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风俗淳朴而民风剽悍,加之茫茫草原,高山大川对民族性格和乡土文化的直接影响,因此大部分西北民歌粗诳,豪放、极富阳刚之气,同时,由于生存环境的残酷和艰难,西北民歌大都饱含苍凉、孤独、悲怆的艺术之美。 嘎达梅林 1=F 4 4 蒙古族民歌 南 方 飞 来 的 小 鸿 雁 啊, 不 落 长 江 不 呀 不 起 飞 , 天 上 的 鸿 雁 从 南 到北飞,为 了 追 求 太 阳的温 暖, 要 说 起 义的 嘎 达 梅 林 为 了 蒙 古 人 民的 土 地。 造 反 起 义的 嘎 达 梅 林 为 了 蒙 古 人 民 的 幸 福。 蒙古族是音乐的民族,千里草原是民歌的海洋,每一个蒙古包是每一位蒙古同胞的口耳之间,永远飘动着不绝如缕的上辈人传给他们的歌。蒙古有三宝:草原、骏马和蒙古长调,他们的歌声中最能打动人的,就是那饱含苍凉的悠长。这悠长的歌声,就象是奔驰的马群,漫步的羊群,滚滚的流动。 牧歌 1=G 4 2 蒙古族民歌

蓝 蓝 的 天 空 上 飘 着 那 白 云, 白 羊 群 好 象 是 斑 斑 的 白 银, 撒 云 的 下 面 盖 着 雪 白 的 羊 群。 在 草 原 上 多 么 爱 煞 人。 在整个西北,新疆的民间音乐,是最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从1000多年唐代开始,新疆地区就是中外音乐交融的前站。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采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与中国音乐体系,也有一些俄罗斯的韵味。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还具有法则、规范、曲调等多种含义,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组成,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个小时。木卡姆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在艺术成就上是无与伦比的。《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音乐的脊梁,是维吾尔音乐史诗性的作品,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的融合体。 送我一支玫瑰花 1=C 4 2 维吾尔族民歌 你 送 我 一 支 玫 瑰 花, 我 要 诚 恳 地 你 要 骄 傲 轻 视 我, 你 就 瞧 瞧 谢 谢 你, 那 怕 你 把 自 己 看 做 傻 子, 我的 本 领, 我要是 选 上 一 个 更 好 的 小 伙, 我 还 是 照 样 看 得 上 你。

浅谈中国民歌的起源_发展与地方色彩

2009年4月号上旬刊 了动人的情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让欣赏者在愉悦甚至是如醉如痴的状态中,唤起内心的崇高的和美好的感情,增强了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在“润物细无声”中让人升华了情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性情。 参考文献: [1]邵义强.钢琴与钢琴音乐[M].音乐乐谱出版社. [2]张大胜.钢琴音乐研究[M].全音乐谱出版社.[3]卡尔莱默尔.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上海音乐出版社.[4]杨丹.如何欣赏音乐[M].中国社会出版社. [5]张俊.音乐与音乐欣赏[M].中南大学出版社.[6]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7]理查德·贝克.音乐的魅力[M].人民音乐出版社.[8]洛秦.钢琴的故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9]宋念申.音乐边上[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0]赵晓生.走进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 摘要:民歌是劳动人民千百年创作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本文分析了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并指出,由于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存在差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中国各地区民歌具有不同的地方色彩。 关键词:中国民歌起源发展地方色彩 民歌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创作的优秀文化的结晶,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它体现了各个民族的精神、性格、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及风土人情。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歌是民族音乐的瑰宝,是民族音乐之魂。而民歌的起源则是民族音乐发展史上关键性的第一步。在古老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民歌作为人民大众广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发展至今。 一、中国民歌的起源 劳动创造了一切,民间歌曲起源于劳动。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随着劳动产生了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创作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 —劳动号子,用它来反映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并直接为生产服务。《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记载。《吴越春秋》中有一首相传是黄帝时期的流传下来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可见,民歌在原始社会里,就与人民的生活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了。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门外文谈》中说的:“我想,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能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来。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关于民歌的起源问题有着种种说法,对这一问题我国学术界大都是持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近些年来,随着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有部分学者对此问题提出了疑义。民歌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探讨民歌的起源,必须联系到艺术的起源。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的动因,古今中外学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除艺术起源于劳动之说外,大致还有以下的说法:游戏说、摹仿说、天性说、梦幻说、语病说、灵性说、情欲说、美感说、感情传说、功利说、精力过剩说、能动说、本能说等,五花八门,名目繁多。 《人民音乐》1987年第1期发表了冯光钰先生的著文,文中指出:“事实上民歌的各类歌种的创作及产生情况各有不同,应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等劳动歌曲,是伴随着人们的劳动生活产生的;而民歌中为数甚多的情歌,则大都是男女青年说爱时的歌唱;婚丧嫁娶一类的内容的风俗歌,是民间红白喜事中常见的歌唱活动;一些民间歌舞曲和小调常是生活在各种民俗节日演唱,与群众的娱乐活动有密切关系;至于摇儿歌(摇篮曲)是一种抒发母爱的歌唱,等等。由此可见,如果研究的目光仅限在民歌‘起源于劳动’的范畴,就难免产生简单的分析,很可能将上述许多民歌排斥在‘民歌’之外,把理论研究凝固化或者从概念出发,作简单化的阐述,势必束缚民歌研究,也难于揭示民歌艺术的本质规律。”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民歌集是《诗经》,它反映了两千多年前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流行于当时北方十五个地区繁杂的社会生活,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诗经》共305首歌谣,其中真正反映人民生活的民歌有136首。 这些民歌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说是各国诸侯向天子献乐时带来的。二说是周朝时国家养活着一些苦劣无子女的老人,让他们到民间采集民歌民谣,老人们常摇着木铎(一种古乐器)询问路人,然后他们把民歌集中起来,由掌管音律的音乐象选择、修正以后再演奏给天子。这是当时统治者为了了解民间社会动态所采取的一种统治方法。因此《经诗》的内容肯定是经过统治者选择加工过的。鲁迅先生在他著的《且介亭文》中指出:“孔子究竟删过《诗经》没有,我不能确说,但看它先‘风’后‘雅’而末‘颂’,排列这么整齐,恐怕至少也费过乐师的手脚,是中国现存的最古的诗选。就是《诗经》的‘国风’里的东西,许多也有不识字的无名氏作品。因此比较优秀,大家 浅谈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与地方色彩 王钧平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文化艺术研究 65

谈中国民歌的风格特征

谈中国民歌的风格特征 【内容摘要】 民歌是世界各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经典,反映着人类的一切生活实践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地区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不同的地区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特色,从而成为该地区音乐特征的标志。我国地域广阔,南北东西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而也形成民歌在风格上的多姿多彩。本文简略地就我国南方,西北,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和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作一下介绍。 【关键词】中国民歌风格特征比较 民歌作为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它自身就发源于社会底层,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理查德·哈特说过:“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必须由文化特征入手。个性差异明显的中国民歌文化,最鲜明之处也正表现在其地域的风格差异上。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 南北民歌的对比:一,在语言特点上,北方民歌的字多、南方民歌的字少,北方咬字棱角分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歌曲前多有引子。二,在节奏特点上,北方民歌速度快而紧凑、南方民歌速度慢而从容,北方民歌乐句短而呼吸应快速灵活、南方民歌乐句长而气息需深沉稳定;三,在润腔特点上,北方民歌断处多,南方民歌以连为主;四,在传情特点上,北方民歌字情多、南方民歌声情多,北方民歌用声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假声成分稍多些。 而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是西北民歌。区别于当前歌坛孱弱无力、浮泛绮靡的流行风气,能让你感觉到心灵深处的震撼的,能让你闻声落泪、血脉贲张的,那就是西北民歌。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 太行山以西山西高原、黄土高原、青海高原统称西北高原。西北山歌是指流行于此一地区的山歌体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晋西北的山曲、烂席片、内蒙古的爬山调、陜北的信天游、和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音乐特性:苍茫、凄然。 对于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大多数为小调,中原民歌多数为大调,形成原因同上。小调的色彩比较柔和凄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普遍是比较落后和贫穷的生活也比较艰难,所以他们一般用小调来表达他们的内心。大调色彩光明,中原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丰衣足食,所以一般用大调来表达他们的内心。 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关:如:南方地区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对里的人们聪颖细致,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大自然做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2、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与方言有关:民歌的旋律总是和不同的语言、语音、语调相一致。3、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还与该民族的人文环境、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生活方式都因素有关。

谈中国民歌的特征与发展状况

谈中国民歌的特征与发展状况 早在原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民歌艺术,在那个时期的音乐大多都是载歌载舞,歌、乐、舞二位一体。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一、民歌的起源 民间歌曲是如何兴起的,音乐史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关于民歌的起源,众说纷纭。以下几种民歌起源说是较有影晌的。 (一)劳动说。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伴随体力劳动有规律的呼喊和身体动作,创造了人类最早的音调和舞蹈节奏,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宗教说。远古人类对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认知,认为用语言可以祈祷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免灾获福,而伴随着祭祀祖先、图腾崇拜、巫术等活动,民歌便相应而生。如,“天灵灵,地灵灵,牛鬼蛇神快显灵......”之类,就是巫婆、神汉进行巫术沽动吋隕的欹。又如“天皇皇,地皇皇”是“神医”治病的咒语,等等。原始氏族社会,人们对于雷鸣、闪电、狂风、骤雨都视为神圣不可思议的力量,认为这都是灵气的表现。远古时期葛天氏族的音乐,有的就是歌颂祖先和祈福的歌曲。 (三)语言说。民歌源于语言,先有语言后有音乐。《毛诗·大序》中写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说歌舞的产生是因为要弥补语言表达感情的缺陷。首先,从民歌演唱来看,民歌的确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各地区民歌都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来演唱。其次,在当今看来,民歌的演唱,要“字正腔圆”,这与语言艺术是分不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