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恶乎往而不可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五、恶乎往而不可》课件

• 问题1第二问:子舆对生病后态度如何 ?用课文中的一 句话来回答。
•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 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 译文:至于生命的获得,是因为合适天时;生命的丧失, 是因为顺应规律。合适天时而得(生),顺应规 律而 失(死),一切均安稳处之,世俗的哀乐不能侵 入他 的内心,这就解脱了倒悬之苦(把人从困苦的境 地中 解救出来)。
➢依靠自我精神的培养得到人生的大解脱 ➢这种解脱表征了生命的强度和韧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题二:子来自己持怎样的态度? •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成然寐,蘧然觉” •译文:现在完全把天地看成大炉子,把造物者看成造诣 极高的铁匠,到哪里去、变成什么不可以呢!子来酣然入 睡,又自在地醒来。 •子来将自己的大病将死看作是造物者的杰作。
拓展延伸
• 在现实生活、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 人在面临困境时实现了人生的突围,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 史铁生、霍金、苏轼、邰丽华、刘 伟、钟无艳、保尔等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控制别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三、学生自读自学
• 要求:认真,讲究效率
研读文本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①读准字音、句读,能流畅 朗读全文, ②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四、自学检查《创新与学习》
1、指点并检查朗读 (1)字音 (2)找出通假字 (3)古今异义 2、重点句子翻译
3、问题探讨:指点理解文段中
庄子的哲思
﹙1﹚子舆病后相貌怎样﹖子舆对 此态度如何﹖
五、恶乎往而不可-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五、恶乎往而不可-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认识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2.学会透彻理解先秦诸子的文献,探究其深刻的哲学思想。
3.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讲授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名篇《庄子》和《老子》。
教学重点:介绍先秦两位伟大哲学家庄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并通过对其文献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其思想。
教学难点:学会如何看待和理解庄子和老子两位哲学家的文献,理解其深刻哲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1.介绍学习先秦诸子的重要性2.介绍庄子和老子两位哲学家的生平以及基本哲学思想3.帮助学生进行庄子和老子的文献阅读和解读第二至第六课时1.分别讲解庄子和老子的名篇,涉及内容包括思想核心、文化背景、人生观、价值观等。
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3.分组讨论和展示4.帮助学生将先秦诸子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故事;讲名言警句等。
2.互动交流法:讨论,引导共享,分工合作,展示,以学生为中心。
3.注重启发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现和发掘,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 教学手段1.课件展示法:通过对先秦诸子名篇中精彩段落的呈现,初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去除学习中的枯燥乏味。
2.小组讨论法:利用小组活动解决各个层次上的问题,使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产生相互交流和合作性,达到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创新的能力。
3.其他辅助性的手段:辅助工具如黑板,幻灯片讲解、整理笔记或者学习札记,帮助形成客观记录。
四、教学评价1. 考查内容教学过程中,将对学生进行考查,并结合平时的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1.对庄子和老子的文献进行分析和阐述。
2.对两位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比较,探求其思想的内涵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恶乎往而不可》课程教学设计

《恶乎往而不可》教学设计宝鸡中学樊宝玲探究目标:(1)归纳、展示本课文言知识点。
(2)培养学生在诵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庄子对待苦难、死亡的人生态度,深刻理解庄子“安时处顺”的哲思及其启发意义。
探究重点:培养学生在诵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难点:了解庄子对待苦难、死亡的人生态度,深刻理解庄子“安时处顺”的哲思及其启发意义。
探究方法:诵读法、预习自学成果展示法、自主提问、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死亡是千古以来人人都害怕面对的问题,因此人们总是想尽办法希望延长自己的生命。
但是人迟早要面对人生终极的问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与其徒劳恐惧死亡,不如安心享受生存的时光,坦然接受生命中的劫难,让生,更精彩。
其实,庄子在《恶乎往而不可》当中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恶乎往而不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翻译:到哪里去不可以呢?这句话究竟有什么深意?带着问题,解读课文。
三、诵读、预习展示:1、自由诵读,感知文意。
2、归纳展示文言知识点。
字音:恶.乎往而不可()相与语.曰()句赘..()沴.()鸮.炙()岂更.驾哉()镆铘..()蘧.然觉.()文言知识:(1)通假字颐隐于齐:“齐”通“脐”,肚脐亡,予何恶:“亡”通“无”,没有予因以求时夜:“时”通“司”县解之苦:“县”通“悬”悬挂不翅于父母:“翅”通“啻”,只(2)特殊句式伟哉夫造物者:主谓倒装句莫逆于心:状语后置肩高于顶:状语后置予何恶:宾语前置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宾语前置唯命之从:宾语前置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判断句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判断句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状语后置句(3)词类活用吾与之友.矣:名词活用做动词,做朋友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使……辛劳、安逸、休息环而泣.之:为……哭泣(4)古今异义其妻子..环而泣之: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专指妻子今一犯人..形而曰:古义,具有人的形状;今义,犯罪之人四、解读文本思想:齐读课文,再次感知文意。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五恶乎往而不可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庄子“顺其自然”的核心哲学思想:讲授庄子如何通过“逍遥游”、“秋水”等篇目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并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庄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情感态度方面,我鼓励学生从庄子的哲学中汲取智慧,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对于庄子的思想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能够用庄子的观点来审视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课堂互动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有时影响了知识讲解的完整性。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意时间管理,确保教学内容与课堂互动的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论语》、《孟子》等先秦诸子的部分篇目,对先秦时期哲学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庄子与其他诸子思想的不同,把握其独特的哲学观念,并学会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对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深刻思考。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先秦诸子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庄子的知识点,如“道”、“无为”等概念,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比如分析企业管理中的“无为而治”理念,探讨其优缺点。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与庄子思想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第5课恶乎往而不可 (三)

恶乎往而不可[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一—千言万语总关音莲(qii)然.哀骑(回)它.阴阳不^(11).以死为尻(kao)•晌(shun)若.莫逆(nl)于心.句(g6u)赘(zhui)薄(gti)和10f(pian)®f(xia n)不以B(sha)资. 无怛(也)化.无郤(xi).第2步识记通假一一奥妙无穷方块字(1)颐隐于齐(“齐”,通“脐”)(2)亡,予何恶(“亡”,通“无”,不)(3)予因以求时夜(“时”,通“伺”)(4)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县”,通“悬”)(5)不翅于父母(“翅”,通“啻”)(6)佚我以老(“佚”,通“逸”,安逸)(7)取妻者止于外(“取”,通“娶”)(8)不能规乎其始者也(“规”,通“窥”,窥察)(9)故不足以滑和(“滑”,通"汩”,舌L)(10)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兑”,通“悦”)(11)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郤”,通“隙”,空闲的时间或地方)(12)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时”,通“是”,善,美)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J将奚以汝通(到,动词)⑴适1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正巧,恰巧,副词).J非爱其形也(形体,名词)Q)形i才全而德不形者也(外显,外露,动词).[亡,予何恶(通“无”,不,副词)(3)亡{寡人恤焉若有匚也(丢失,丢掉,动词)、轻用吾身而亡其国(陷于危亡,动词).J我且必为镇锹(制造,动词)“)为[为天子之诸御(做,动词).J而知不能规乎其好者也(开始,名词)°)始[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起初,名词).和而不唱(应和,动词)⑹和〈,〔成和之修也(平静,安适,形容词).[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拯救、挽救,动词)(7)济,晋师辨河(渡、渡过,动词)、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成就,动词).1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通“是”,善,美,形容词)(8)时{予因以求咳夜(通“伺”,动词).且夫得者,时也(天时,名词).1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信任,动词)M值言不美,美言不信(诚实,形容词)(9)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确实,副词)、言必信,行必果(讲信用,动词).「女恶之乎(厌恶,动词)又恶知散木(怎么,代词)I )心卫有恶人焉(丑陋,形容词).、恶乎往而不可(哪里,代词).,唯命之从(相当于“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11)之〈寡人召而观匕(代哀骑它,代词)而况全德之人乎(助词“的”).I是之谓才全(主谓之间,助词).(乃所以善吾死也(就是,动词)(⑵乃i乃逸而走(于是,连词).[寡人恤焉若有亡也(……的样子,助词)(13)焉,少最晌若(助词,无义)、吾又何恶焉(代指自己的变化,代词).1我且必为镇镣(将,副词)(14)且<耳夫得者,时也(况且,连词)、且而雌雄合乎前(尚且,连词).第4步古今异义一一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卫有恶人焉• •古义:1LA今义:坏人、凶恶的人(2)人耳!人耳!♦♦古义:成义人啊今义:人的耳朵(3)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古义:后来的一天今义:将来,日后(4)夫大块载我以形♦♦古义:大地今义:相对较大的部分(5)恐吾无其实• ♦古义:实在的政绩今义:表示实际情况(6)金踊跃曰• •古义:向上跳起今义:形容情绪热烈(7)其心闲而无事• •古义:若无其事今义:没有事情(8)其妻子环而泣之•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⑼无几何也• •古义:多少今义:数学的一种(10)丈夫与之处• •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第5步词类活用一一词性变异含义迥(1)吾与之友(名词用作动词,做朋友).(2)人耳(名词用作动词,成了人).(3)轻用吾身而亡其国(使动用法,使……陷于危亡).(4)今一以天地为大炉(数词用作副词,完全).(5)寡人丑乎,卒授之国(形容词用作动词,惭愧).(6)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7)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向西,向南,向北)• • • •(8)其妻子环而泣之(为动用法,为……而哭泣).(9)彼近吾死而我不听(使动用法,使……接近).(10)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惊骇).(11)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使动用法,使……辛劳;佚,使……安逸;息,使• ♦•休息)(12)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善待).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又将奚以汝为?(宾语前置)译文:又将使你去往什么地方呢?(2)唯命之从。
《恶乎往而不可》教案

《恶乎往而不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恶乎往而不可》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证方法。
3. 提高学生对先秦哲学思想的认知,特别是对儒家和墨家的了解。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先秦时期的思想环境,儒家和墨家的基本观点。
2. 文章结构分析:引言、、结论三个部分。
3. 文章主要观点:反对战争,主张和平;主张兼爱,反对歧视;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4. 文章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逻辑推理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对文章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先秦时期的思想环境,引出儒家和墨家的基本观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观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文章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5. 总结发言: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观点的看法,总结文章的主要思想。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2. 请学生找出其他关于儒家和墨家的文献,进行比较研究。
3.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是否能清晰表达出来。
2. 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的掌握程度,是否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学生对先秦哲学思想的认知程度,是否能对儒家和墨家进行比较分析。
4.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文章观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八、教学资源:1. 文章原文及其注释版本。
《恶乎往而不可》教案

——王羲之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鲍鹏山
庄子有很多铁粉,也有不少对手,有人点赞,也有人反对,那么你对于庄子安时处顺思想又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实例来谈一谈。
——苏轼、史铁生、尼克·胡哲、露丝座右铭
五、小结
庄子是独坐于山林中低声而歌的隐士,是疯疯癫癫的智者,是极端偏执率性而为的孩子,是贫困潦倒的落魄文士,是在夕阳西下的古道上踽踽独行的孤独老人。
(寓言故事、夸张手法)
5、教师归纳总结:
安时处顺是庄子的一种人生态度,对庄子的这种思想,你读懂多少?我们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四、精读课文,理解文本
1、集体自由诵读
2、理解安时处顺思想
——言(语言)
四人:以无为首句——生死一体
子舆:浸假而化句——安时处顺
所谓县解句——自我解脱
物不胜天句——人力难为
子来:阴阳于人句——唯命之从
课 题
恶乎往而不可
教 师
课型
新授课
时 间
班 级
二年二班
教学目标
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重难点
抓住关键句,分析评价选文中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探究法 点拨法
教学内容
导学设计(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在先秦诸子里面,庄子是最奇特的一个,他幻化成大鹏,吟唱着对自由的追求,他又幻化成栎树,呼唤着对生命的尊重。可是现实里处处是对名利的热衷,对生命的戕害。庄子陷入了困境,可庄子毕竟又是最聪慧的一个,无路可走,卒归有路可走。今天,我们沿着他留下的脚印,去寻一部人生智慧的秘笈——《恶乎往而不可》
2、总结:儒家看重生命责任担当,道家看重生命快乐自由;儒家温暖,道家冷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恶乎往而不可》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恶乎往而不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句式,理解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分析,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关于生命的哲思。
通过自主讨论、比较探究等方法理解庄子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在人生困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在挫折逆境中增加生命的强度和韧性。
【教学重点】通过文本分析,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关于生命的哲思。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讨论、比较探究等方法理解庄子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比较法【学法导航】1、熟读本章第1则选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字词,疏通文意,过好语言关。
2、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时设计】【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庄子的《恶乎往而不可》,在进入课文之前,请同学们说说你印象中的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展示幻灯片:(《尊生》)庄子是一个轻视富贵权势、重视保全生命的人(《逍遥游》)庄子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逍遥的人(《庖丁解牛》)庄子是一个顺应规律、运用规律的人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清学者胡文英我觉得庄子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乱世才子,《庄子》简直就是一部乱世生存指南。
在《恶乎往而不可》中这个乱世才子又将给我们什么样的生存指导?二、文本梳理:快速阅读第1则选文,找出文中关于生命形态变化的语句,并简要概括这些变化。
“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
”——形之“畸变”(板书)“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鹗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形之“物化”(板书)“喘喘然将死”——形之“死亡”(板书)(一)形之“畸变”1、子舆的生命形态变化是因何而起的?有什么特点?明确:因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恶乎往而不可》〖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②)翻译有关语句和文段。
③鉴赏评价文中所用寓言故事。
2、过程与方法①读准字音,疏通文意,归纳文言知识。
②抓住关键语句,分析评价文中的哲理意蕴。
③师生讨论,理解庄子散文寓言说理、夸张奇思奇想的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的哲思。
②学会在困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学习重点〗①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②引导学生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领会庄子的奇思奇想。
〖课时安排〗二课时〖内容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
屈子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
庄子是也。
”(刘熙载《艺概》)教师提示:屈原和庄子超越社会时的出发点和方向是不同的,陈子龙说,“庄子游天地之表,却诸侯之聘,自托于不鸣之禽,不材之木,此无意于当世者也”,而屈子则“自以宗臣受知遇,伤王之不明而国之削弱,悲伤郁陶,沉渊以没,斯甚不忘情者也。
”(《谭子庄骚二学序》)同样是否定社会,庄子看到了根本性的问题在于社会价值体系的虚伪,从而离世;屈原寄情楚国,意欲改造现存社会而不得,唯有以死明志。
刘熙载总结他们的人生:“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庄子是也。
”(刘熙载《艺概》)相异的人生选择决定了相异的人生结局,并形成了其对比互补的人生境界。
同学们,当我们面临人生的困境时,读一读庄子,或许能从中领悟一些这位哲人关于生存的大智慧。
二、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要求,读要正确,读出文章的意义。
三、知识归纳第1节:吾与之友矣(名作动,做朋友,交朋友)伟哉夫造物者(主谓倒装)颐隐于齐(“脐”)跰鲜而鉴于井(状语后置)女恶之乎(“汝”)亡,予何恶(“无”;宾语前置)予因以求时夜(“伺”)此古之所谓县解也(“悬”)其妻子环而泣之(古今异义;为动,为……而哭泣)伟哉造化(主谓倒装)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宾语前置)东西南北,唯命之从(名作动,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宾语前置)不翅于父母(“啻”)彼近吾死而我不听(使动,使……接近)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使动,使……辛劳;“逸”,使……安逸;使……休息)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形作动,善待;古今异义)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古今异义,犯,承受;后应读为“人之形”;名作动,成了人)恶乎往而不可哉(宾语前置)问题探究:1、课文中讲了哪几件事?子祀、子舆、子梨、子来四人相与为友子舆有病,虽拘拘也但能安时处顺子来病,喘喘然将死却成然寐,蘧然觉2、在原文中找到描述子舆病情的语句。
面对病痛,子舆的心态如何?“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世俗的哀乐不能惊扰他内心的平静。
3、子来病情如何?面对病情,子来持怎样的态度?“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子来将自己的大病将死看作是造物者的杰作。
成然寐,蘧然觉4、子舆和子来在对待人生际遇时,抱有的是怎样的心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观点?心中安宁,不以生死相累,安时而处顺。
保持内心的平静,靠“道”,从人生绝境中实现突围的精神力量,培养生命的韧性,不被困境压倒。
第二课时一、讲解课文:第2节:丈夫与之处者(古今异义)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使动,使……饱满;使……惊骇)知不出乎四域(“智”)且而雌雄合乎前(古今异义,女人和男人)是必有异乎人者也(状语后置)无几何也(古今异义,多久)不爪剪(宾语前置)取妻者止于外(“娶”)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智”;“窥”)故不足以滑和(“汩”)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隙”)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古今异义,代称君王之位;名作动,统治)恐吾无其实(古今异义,实在的和绩)轻用吾身而亡其国(使动,使……陷于危亡)思考一:哀骀相貌丑陋骇天下,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想嫁给她?面对世人认为无可奈何的死与生、贫穷和富有、毁谤和赞誉、饥和渴、寒和暑等一切变化,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平和、快乐、通畅而不失于愉悦,充满盎然的生机。
他高超的德行就在于养成了这种外在事物无法摇荡的内心的纯和。
而正是由于他的德行大大超越了常人,人们都忘记了他形体的残缺和丑陋,感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
2、文中将哀骀它及病后的子舆的外貌描写得极为丑陋古怪,你如何理解《庄子》的这种夸张手法?大胆的夸张把人物置于承受不了的绝境之中,鲜明的对比凸显一种超越这种绝境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凸显所言主旨,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另外,庄子及其后学有自觉追求奇怪的审美倾向。
《庄子》体现一种独特的“荒怪丑恶趣味”。
二、哲意探究1、题目解说“恶乎往而不可也”语出《庄子·大宗师》,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可他却“成然寐,蘧然觉”,一片安宁。
究其原因,子来说:“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意思是说,我子来现在完全把天地当作大炉子,把造化当作造诣极高的铁匠,到哪里去不可以呢。
原来子来将自己的大病将死看作是造物者的杰作。
庄子借子来之口,形象阐释了自己“安时处顺”的思想,告诉人们如何面对困境乃至绝境。
2、第1则中,子舆生病后相貌变得怎么样(用原文回答)?子舆对此态度如何?明确:“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
”变得腰弯背弓,五脏比头都高,下巴藏到肚脐眼上,肩膀高过了头顶,弯曲的颈椎骨指向天空。
明确:“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世俗的哀乐不能惊扰他内心的平静。
3、子来生病将死,子来对此持怎样的态度?明确:“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子来将自己的大病将死看作是造物者的杰作。
4、第1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明确:第1则故事表明像子舆、子来这样的人虽然面临着某种困境,但一定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靠“道”,靠巨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生的突围,不能被困境压倒。
5、多媒体显示郭象注解并解说。
自古或有能违父母之命者矣,未有能违阴阳之变而距昼夜之节者也。
死生犹昼夜耳,未足为远也。
时当死,亦非所禁,而横有不听之心,适足悍逆于理以速其死。
其死之速,由于我悍,非死之罪也。
彼,谓死耳;在生,故以死为彼。
理常俱也。
人耳人耳,唯愿为人也。
亦犹金之踊跃,世皆知金之不祥,而不能任其自化。
夫变化之道,靡所不遇,今一遇人形,岂故为哉?生非故为,时自生耳。
务而有之,不亦妄乎!人皆知金之有系为不祥,故明己之无异于金,则所系之情可解,可解则无不可也。
寤寐自若,不以死生累心。
6、哀骀它相貌丑陋骇天下,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想嫁给她?明确:面对世人认为无可奈何的死与生、贫穷和富有、毁谤和赞誉、饥和渴、寒和暑等一切变化,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平和、快乐、通畅而不失于愉悦,充满盎然的生机。
他高超的德行就在于养成了这种外在事物无法摇荡的内心的纯和。
而正是由于他的德行大大超越了常人,人们都忘记了他形体的残缺和丑陋,感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
教师补充:庄子在外形丑陋要命的哀骀它身上,注进了“才全而德不形”的理想境界,可谓和支离疏、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各篇,一脉相承,如出一辙。
这里,庄子反复把形体的残缺和思想的超然捏合在一个整体里,目的无非在于表明他的齐物思想,以及精神第一、超然物外的逍遥观。
7、多媒体显示郭象注解并解说。
恶,丑也。
明物不由权势而往。
明非求食而往。
明不以形美故往。
非招而致之。
不役思于分外。
夫才全者与物无害,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而为万物之林薮。
未经月已觉其有远处。
委之以国政。
宠辱不足以惊其神。
人辞亦辞。
(第1段)食乳也。
夫生者以才德为类,死而才德去矣,故生者以失类而走也。
故含德之厚,(者)(二)比于赤子,无往而不为之赤子也,则天下莫之害,斯得类而明己故也。
情苟类焉,则虽形不与同而物无害心;情类苟亡,(虽)则〔虽〕(三)形同母子而不足以固其志矣。
使形者,才德也。
翣者,武所资也。
战而死者无武也,翣将安施!所爱屦者,为足故耳。
翣屦者以足武为本。
全其形也。
恐伤其形。
采择嫔御及燕尔新昏,本以形好为意者也。
故形之全也,犹(六)以降至尊之情,回贞女之操也。
德全而物爱之,宜矣。
(第2段)其理固当,不可逃也。
故人之生也,非误生也;生之所有,非妄有也。
天地虽大,万物虽多,然吾之所遇适在于是,则虽天地神明,国家圣贤,绝力至知而弗能违也。
故凡所不遇,弗能遇也,其所遇,弗能不遇也;〔凡〕(二)所不为,弗能为也,其所为,弗能不为也;故付之而自当矣。
夫命行事变,不舍昼夜,推之不去,留之不停。
故才全者,随所遇而任之。
夫始非知之所规,而故非情之所留。
是以知命之必行,事之必变者,岂于终规始,在新恋故哉?虽有至知而弗能规也。
逝者之往,吾奈之何哉!苟知性命之固当,则虽死生穷达,千变万化,淡然自若而和理在身矣。
灵府者,精神之宅也。
夫至足者,不以忧患经神,若皮外而过去。
苟使和性不滑,灵府闲豫,则虽涉乎至变,不失其兑然也。
泯然常任之。
群生之所赖也。
顺四时而俱化。
(第3、4段)天下之平,莫盛于停水也。
无情至平,故天下取正焉。
事得以成,物得以和,谓之德也。
无事不成,无物不和,此德之不形也。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第5、6段)闻德充之风者,虽复哀公,犹欲遗形骸,忘贵贱也。
(第7段)三、特色点评1、文中将哀骀它及病后的子舆的外貌描写得极为丑陋古怪,你如何理解《庄子》的这种夸张手法?明确:一方面,庄子这样写哀骀它和子舆,实际上是把我们置于常人承受不了的绝境中。
在此基础上,再来凸显一种超越这种绝境的巨大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庄子及其后学有自觉追求奇怪的审美方向,因为他们“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
即认为天下深沉污浊,不能拿庄重的语言跟他们交谈。
闻一多认为,从艺术上说,《庄子》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荒诞丑恶的趣味”。
2、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明确:(1)寓言中蕴哲思。
本文依然是采用寓言故事说理。
从子舆病后的“奇状”,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
(2)夸张手法的运用。
不论是写子舆病的怪状,还是写哀骀它的丑相,作者都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在大胆的夸张中更让人体会到像他们这样的人心内的巨大的精神魅力,即“道”的作用。
四、延伸讨论1、我们班有没有同学为自己的相貌生得不如意而难过?讨论后明确:我没有发现我们班有谁生得丑。
即使是丑,丑也不是你的错。
即使是丑,也可以整容,但整容要有思想准备,有的人是越整容越丑。
丑除了整容外,还有一个补救的措施: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其实对待丑,最好的方法还是学习第1则中子舆和第2则中哀骀它的处世态度。
2、等到你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如果有一个非常丑的人很中意你,你会不会选择他(她)?师生讨论,教师可以讲钟无盐的故事。
钟无盐复姓钟离名春,无盐人,世称钟无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