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区2000年经济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北京写字楼商圈的发展历程

北京写字楼商圈的发展历程

北京写字楼商圈的发展历程2009-08-18北京写字楼市场的真正发展历史并不长,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写字楼,不过短短20年间,为了满足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体系的逐步接轨所带来的大量市场化的商务活动需求,北京的写字楼市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不但为北京市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而且其本身的发展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北京写字楼市场的发展共经历了六个阶段,即八十年代中期至1991年的起步发展阶段,1992年至1996年的高速发展阶段,1997年至1999年的萧条阶段,以及2000年至2001年的复苏阶段,2002年到2003年中的调整阶段和2003年下半年至2005年的平稳发展阶段。

自2003年底到2005年年底,北京写字楼市场处于一个平稳发展的态势,不过,今年年初北京写字楼租金指数加速反弹,高端写字楼市场销售火爆,预计北京写字楼市场将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迎来另一个发展高峰。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北京写字楼市场所经历的这六个时期,并从中探寻一下形成北京市目前写字楼商圈分布格局的历史因素:1、八十年代中期~1991年:起步发展阶段北京市最早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写字楼应该是于1985年建成的国际大厦,其次是于1987年建成的赛特大厦,两座楼都位于建国门区域。

因为北京市早期的写字楼市场是伴随着涉外高档酒店而兴起的,才使得依托日坛使馆区的建国门外大街天然成为了北京市写字楼发展的发祥地。

“使馆区”,这就是早期北京市写字楼市场发展的关键词,而北京市的写字楼市场是在1988年~1992年才算正式进入发展轨道的。

1990年国贸中心的开业成为了北京写字楼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使得依托日坛使馆区的建国门外商务区的重心开始向东偏移到了东三环一带;与此同时,依托三里屯使馆区的亮马河区域的写字楼市场也获得了飞速发展,林立的五星级酒店及与之相映生辉的燕莎中心、亮马河大厦、发展大厦、京城大厦等高档写字楼使之跻身成为足以与建国门外商务区相较的高档商务区。

世界五大科技园区、国内三大高新区情况对照表

世界五大科技园区、国内三大高新区情况对照表

深圳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 区
Hale Waihona Puke 国内三大高新科技园区基本情况及经验对比
基本情况 主要产业及特点 经验借鉴
园区名称
三级管理体系: 1)、决策层为高新区领导机构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及市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高新区的宏观决策、重大政策制定、产业规划、用地审批、协调解决高新 区开发和建设以及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2)行政管理层是高新区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和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编制高新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行使申请高新区土地和厂房及配套住房、高新 区非公共用地户外广告和标识初审的行政许可权对入区企业或者项目进行资格审查等; 3)、服务层是高新区服务机构对高新区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监督和提供有关服务其中一些可以通过市场行为解决的社会服务项目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体制改革 的不断深入逐渐从服务层的职能中剥离出来由市场主体承担。 1、园区占地50万m2,规划总建筑面积76万m2,总投资 50亿 2、规划中有总部发展中心、创业中心、研发中心、培 训中心、服务中心、科技产业带、白领公寓等功能组 3、截至2010年底,共有443家企业入驻。 1、入驻的企业主要来自于以下行业:电力电气、机械机电技 术、能源设备制造、研发、计算机软件开发、动漫软件开发 、广告、文化传播、信息咨询、金融服务机构等; 2、从入驻的企业来看,暂未没有明显的主导产业,入驻的企 业比较杂,多为小型企业。
天安科技园规划设计方案
三期项目--天安科技产业大厦和天安科技交流中心 (1)科技产业大厦 建筑面积 62000平方米 户数 210家 层数 A幢10层 B幢12层 停车位 282个 峻工时间: 2006年12月份 套数 210套 (2)科技交流中心 建筑面积 30836平方米 层数 9层 停车位 33个 峻工时间: 2007年3月份 套数 78套

2000年中国十大知本风暴之二 中关村有了“基本法”

2000年中国十大知本风暴之二 中关村有了“基本法”

2000年中国十大知本风暴之二中关村有了“基本法”
佚名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01(000)0Z1
【摘要】2001年1月1日,被誉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基本法”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正式施行。

由于被称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在新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这部“基本法”的施行将在全国带来不可估量的制度价值,其奠基之功和辐射效应将垂范长久。

200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400亿元,增加值可达300亿元以上。

新经济增长带来的法律尴尬日益显见,“立法空白”一处接着一处。

这【总页数】1页(P)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2000年中国十大知本风暴之四中国概念股血染纳斯达克 [J],
2.2000年中国十大知本风暴之十基因大战未息生物芯片看好 [J],
3.2000年中国十大知本风暴之五眼球经济遭质疑 [J],
4.2000年中国十大知本风暴之六 50个中国最富13人是知本家 [J],
5.2000年中国十大知本风暴之一全球6名最佳中国小企业主5人是知本家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高新区发展历程

国家高新区发展历程

国家高新区发展历程
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中国政府提出了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措施。

以下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主要阶段:
1.初期阶段(1988年 - 1992年):1988年,中国政府设立了
中国首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随后,各地相继设立了一批高新区,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增量发展阶段(1993年- 1999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政
府进一步扩大了高新区的覆盖范围,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鼓励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进驻高新区发展新技术、新产业。

3.规模扩大阶段(2000年- 2004年):国家加大对高新区建
设的支持力度,2000年推出了“中长期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将高新区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个层次。

高新区的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涵盖的领域也更加多样化。

4.升级改造阶段(2005年- 至今):国家继续加强高新区的
建设和管理,推动高新区的升级改造,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重点关注高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级高新区逐渐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
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中国设立了众多的国家级高新区,如北京中关村、深圳前海、上海张江等。

这些高新区成为集聚创新资源和人才、推动产学研合作、培育新兴产业和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同时,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培育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国家高新区在中国发展战略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情况及“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报告

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情况及“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报告

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公报(第23号)第23号2005年10月18日/ 2005-12-25 16:19:34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情况及“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报告2005年10月18日在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北京市副市长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范伯元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及“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工作情况。

第一部分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行动纲要》实施情况2003年初,市委、市政府颁布了《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到“十五”末期,使园区综合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几年来,园区按照《纲要》确立的总体发展战略,坚持走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园、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机制和体制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北京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4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近14万家,实现销售收入3692亿元,是1988年的263倍,约占全国高新区总量的七分之一;生产总值7609亿元,相当于2004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78%,比1998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企业上缴税金1418亿元,是1988年的278倍。

今年上半年高科技产业继续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预计年底园区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将比2001年翻一番。

五年上台阶主要任务胜利完成。

一、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依靠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道路,率先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一)企业开始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一些关键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园区承接的国家“863项目”占全国的25%,“973项目”占全国的36%。

其中有246项“863项目”由企业承担。

1988年至今,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

中关村科技园区:成就、经验与展望

中关村科技园区:成就、经验与展望
全 国 和北 京 1 7 - 0 7年 GDP增长 9 82 0
l 1 年8 7 增 数 9 7 2 生 长 7 1 矩0 89 0 倍
( ) 亿 ( ) 亿 ( ) 亿
全 国 3 4 65 108 25 2 92 4 59 33 . 2 - 07
前 1 0年 后 2 0年
度谈一些认识供大家参考 。
2年 我 0 那 0 北 中关 村 科 技 园 区 的2 年 . 历 了 长 到 3 年 , 么 前 1 年 , 京 的增 长 发 展 并 行 之 有 效 。 0 前 , 国 许 多 0 经
要 从 无 到 有 、从 小 到 大 ,发展 至 今 已经 是 在 全 国平 均 水平 以下 , 2 年 即 中 有 识 之 士 已经 觉 察 到 , 振 兴 科 技 与 后 0
为 ,这 里 确 有骗 子 , 但 是 还 有 其 他 更 有
北 京
18 0
36 2
9 0 06
30 .2
2. 76
价 值 的东 西 。 这 里 不 是 骗 子 一 条 街 ,
第 二是 对 经济 结 构 转 变 的推 动 作
在 中关 村 科 技 园 区 已 经 走 过 了 2 而 是 希 望 一 条 街 , 这 里 我 们 看 到 了 用 。 现 代 经 济 的 发 展 不 仅 是 量 的 变 0 年 的历 程 ,如 果 从 它 的孕 育 期一_中 中 国 的希 望 。 0 过 去 了 , 条 街 演 化 , 重 要 的是 在 此 基 础 上 产 生 的 质 2年 一 更 关 村 电 子一 条 街 算 起 , 可 以说 有 3 变 为北 京 新 技 术 产 业 开 发 试验 区 , 也 0 再 的飞 跃 , 即结 构 的 改 变 。中 关村 科 技 在 就 个 年 头 的历 史 , 正 是 改 革 开 放 的3 发 展 成 为 中关 村 科 技 园 区 。 它 的 影 园 区 自诞 生 以来 , 紧跟 世 界 前沿 技 这 0 年 。因此 ,可 以说 中 关 村科 技 园 区是 响 和带 动 下 , 国 高新 技 术 产 业 开 发 术 产 业 的潮 流 ,从 8 全 0年 代 的 电子 技 改革 开 放 的产 物 。 如何 点评 中 关 村科 区 蓬 勃兴 起 , 国务 院批 准 的 5 个 国 术 , 9 年 代 的个 人 计 算 机 技 术 , 仅 4 到 0 再 现 技园区 2 0年 的 历 史 和 作 用 ? 可 以 说 家级 高新 区 ,经 济 规 模 就 已经 超 过 4 到 世 纪 之 交 的 网络 技 术 , 在 则 是 以 是 仁 者 见仁 、智者 见 智 。这使 我 想起 万 亿 元 ,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起 到 了极 大 环 保 新能 源 为代 表 的清 洁 能源 技 术 产 对 这 了苏 东 坡 的一 首 诗 :” 看成 岭 侧成 的 推 动 作 用 。 何 评 价 中关 村 科 技 园 业 的 迅速 发 展 。 些 新 技 术 产 业 的 作 横 如

北京市统计局2000年暨_九五_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统计局2000年暨_九五_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市政府的领导下奋发努力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快速社会发展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九五提前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 一经济增长步伐继续加快比上年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元比1995年增长61%九五五年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累计超过10000亿元八五现价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比上年增长4%第二产业935.8亿元第三产业1434.7亿元增速减缓的局面初步扭转工业和第三产业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1.5个三次产业比重由1995年的5.8%38%和58.3%五年间第二和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1.2% 所有制结构逐步完善国有其中国有经济比重仍然高达57.5%邮电通信国有经济比重均在95%以上集体经济以外的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年均增速高达23.3%集体经济年均增速高17.9个百分点 三大需求外需不足的矛盾出现明显缓解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继续对启动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市政府近两年相继确定了67项和50项重点工程比上年增长10.8%增长17.8% 年均增速为11.9%分别占投资总规模的26.9%和36.5%九五全社会累计投资总量达到5461.7亿元八五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最终消费需求趋向活跃比上年增长9.9%实际增长11.1%农村消费市场同步增长增长9.8%增长10.7%九五五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927亿元八五年平均增长11.8%消费领域扩大吃穿用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到40%左右货币化激活了住宅消费市场比上年增长53.1%占商品房销售额的71.5%反映出房地产业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见下页图外贸出口高速增长比上年增长20.8%比上年增长41.8%经济外向度有所提高比1995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主要是电子及通信产品九五 市场价格通货紧缩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下降的幅度大大减小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改善全年为40073元/人比上年增长14%第一产业12178.6元/人第二产业43607元/人第三产业44077元/人 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比上年增长22.7%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增幅分别为15.7%16.2%和22.9%九五比时期增加1.5倍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脱困全面实现153个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列入三年脱困目标的400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回升实现利润51.7亿元亏损企业明显减少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5%其中第一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6%第二产业47.7%第三产业52.9% 国务院极大地促进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61家累计已达8224家比上年增长44.2%增长51.2%增长1倍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投资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51.9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9.5%50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其中12个项目基本建成占全市投资的20.6%九五比 期间增长1.8倍地铁复八线京昌 环境保护和治理能源结构改善严格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降尘绿化措施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48.4%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浓度分别比上年下降11%3%和7%5000多家污染工业企业完成达标验收初步实现了岸绿通航玉渊潭通惠河-高碑店湖的水系综合整治任务完成并实现通航比1995年提高20.6个百分点比1995年提高60个百分点市区绿化隔离带增加2666公顷全市城市人均占有公共绿地9.7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36.5%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公共交通年末比1995年增加近8000辆比1995年增加8000多辆比1995年增长2.7倍调整延长线路52条不含出租车占85%占10.8% 公用事业全年自来水销售量8亿吨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0000万平方米全年用电量达到330亿千瓦小时燃气用户295.7万户 三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是以来增速最高的年份农业总产值中养殖业比重达到50.6%各类经济作物占用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21%上升到28%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实现较大幅度提高蔬菜涌现了以为代表的一批闻名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比上年增长13.2%九五五年累计实现增加值3126.8亿元八五现价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13.5亿元比上年上升3.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工业增长中近40%靠出口生产带动比上年增长1.3倍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快速发展比上年增长17.2%外商及港澳台企业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增长24.6% 工业经济效益状况全面好转比上年增长31.6%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65.5%增长39.8%下降5%建筑业稳步发展比上年增长2.1%九五比期间增加1.3倍比上年增长6.7%竣工面积2358.2万平方米五年累计竣工9644.3万平方米八五强化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全市取得合法开工手续的招标工程的合同备案率达到100%全市工程优良品率达55.3%加强建筑队伍管理年末比1995年末增长11.6%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分别达到8233元/人和6千瓦/人 交通运输业全年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69.5亿元全年货物运输量27827.9万吨旅客运输量18526.7万人次五公路运量分别占货运量的90.8%和客运量的62% 邮电通信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23.4亿元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219.5亿元订销报纸15.2亿份收寄特快专递790万件5.5%和1.7%比上年增长12.7%移动电话用户266万户全市公众网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50.8部/百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1.9%和9%电子政务年末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56.3万户 商业全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22.6亿元期间累计实现增加值1030.4亿元八五贸易流通量扩大增长20.7%增长22.5%商品购进总值增长60.7%大中型商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比上年增长23.4%增长50.6%到年末连锁店铺近1300家全市商业总体布局和商业设施按照国际化形成多处有较大规模 金融保险业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378.2亿元金融存款稳定增加比年初增加1434.7亿元贷款力度加大比年初增加1116.1亿元全年累计回笼现金167.2亿元 保险市场稳步发展比上年增长1.8%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58.1亿元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30亿元全年保险理赔总额18.7亿元综合赔付率21.3%全年证券交易机构实现交易额14457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额9136.5亿元国债交易额600亿元全年证券市场融资480.3亿元供需市场全面活跃比上年增长14.6%比上年增长23.9%五年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1979.5亿元八五全年房地产施工面积4455万平方米五年累计竣工4762.6万平方米八五 商品房市场交易活跃比上年增长75.6%增长85.1%九五比期间增长1.8倍增长1.7倍比期间增长4.6倍增长4.4倍 外向型经济 外贸进出口据海关统计比上年增长44.4%九五其中出口总值为50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8%九五比期间增长88.9%比期间增长71.9%利用外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合同外资金额43.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30.1亿美元时期协议外资金额129.8亿美元比时期扩大200多万美元比时期增长1.4倍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开放格局对外服务贸易领域又有新的拓展完成营业额1.98亿美元 旅游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82.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7.7亿美元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1.02亿人次均比上年增长10% 全市宾馆饭店接待宾客能力增强全市共有旅游定点饭店456家客房数达到8.4万间 开发区全年科技园区累计达到27.7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01家日本三洋动工其中投产企业11281家比上年增长40.3%实现总收入1979.4亿元实现利润75.5亿元上缴税费85.4亿元 五科技实力进一步加强北京地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4万人内部支出比上年增长14.3%九五比时期增长近1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2.5%提高到4.3%全年北京地区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达到140.3亿元期间促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比时期增长近1.5倍比上年增长33.8%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比上年增长22%比期间增加1.9倍比1995年增长1倍多比1995年提高2.3个百分点积极增加教育需求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招收新生13.3万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生比例达到5北京地区高校招收研究生2.3万人招收本科生7.5万人成人高校招生10.4万人本市18-22岁人口高等教育基本入学率达到40%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经过调整比上年减少5所减少8所减少29所减少183所比上年增加1132人大学生校外公寓开工100万平方米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文化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07亿元年末拥有文艺团体近40个图书馆24个期间其中有等作品荣获全国奖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七个系列台平均每日播音时间达到130小时分别比时期增长27.6%和43.2%已拥有用户168万户的居民可以收看到4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北京地区出版的报纸达到247种分别比1995年增长2.9%和下降7.9%平均期印数6116万份全市出版图书54797种张 卫生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176个卫生技术人员10.3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221个卫生技术人员减少1.3万人有的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群众健身与竞技体育相互促进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40%体育锻炼成为人民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年末比1995年增加181人观众达到430万人次国内比赛的运动员1353人次其中金牌56枚第27届奥运会上夺得奖牌5枚九五全市运动员在国际其中金牌342块 六就业与人民生活 人口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为1107.5万人比1995年增加37.2 万人低于期间0.04个百分点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市从业人员614万人二214.6万人和325.5万人产业人员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48.7%上升到53%比上年下降1.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75%下岗职工就业率69.68%期间再就业工程共分流安置下岗和社会人员近50万人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及退休人员达到391.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306万人地方企业参加大病统筹的职工和退休人员232.6万人三项保险统筹基金的收缴率均达到9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快增长比上年增长13.2%实际增长9.4%比上年增长12.7%实际增长8.9%九五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493.5元扣除价格因素五年年均实际递增6.2%比1995年降低12.2个百分点全年人均纯收入4687元扣除价格因素五年平均实际递增6.2 %比上年增长9.9%时期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水平已经开始从小康向富裕迈进城乡居民储蓄稳定增加比年初增加242.5亿元比年初增加234.3亿元九五比时期增长62.5%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比上年增长5.3%期间累计完成住宅投资1422亿元分别比期间增长1.6倍和61.3%危房改造拆迁63万平方米五年累计拆迁215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6.2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2.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 公报注释 2.本公报中增加值为现价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普查结果将按国务院统一要求另行发布折纯信道北京地区预计预计 空调器台69.9139.5 淋浴热水器个74.4110.9 彩电台145.5102.9 电冰箱台107.4104.5 洗衣机台102.8103.2 家用电脑台32.1136.6 微波炉台58.4119.7 脱排油烟机台12.4178.7 电炊具台104124.3。

中关村40年:历程、经验、挑战与对策

中关村40年:历程、经验、挑战与对策

中关村40年:历程、经验、挑战与对策作者:方兴东杜磊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23期【摘要】站在2020年开启的又一个新年代,需要以新的视野和格局重新审视中关村过去4个年代的发展历程和经验。

作为全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历史虽然纷繁复杂,技术变革、市场崛起、产业发展和政府作用四点相互交错、交相融合,但究其本质,中关村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全球高科技的互动与共振是最基础和最核心的特征。

根据IT技术的发展演进和政策制度的变革突破,结合全球高科技发展演进的周期与规律,中关村的发展先后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集成电路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个人电脑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1.0阶段、21世纪00年代的互联网2.0阶段、21世纪10年代的移动互联阶段和21世纪20年代的智能物联阶段共六个阶段。

文章以产业主航道为切入点,多层次总结和概括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和重要特征,既为学界理解中关村的发展历程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和解释框架,也为中美贸易摩擦下的中国高科技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中关村硅谷高科技园区 IT技术主航道【中图分类号】F49/TP33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0.30.013前言2020年开启了又一个新的年代。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分界点。

此前也有几个标志性时刻,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关村试验区成立30年。

站在科技发展新的历史时刻,我们以中关村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为主线,同时以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发展和政策的扩散和辐射、科技驱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中关村与全球高科技的互动与共振等为三条副线,系统全面地梳理和总结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和经验。

20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折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冲击下,中国开启了与世界高技术经济接轨、融合、同步发展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关村——腾飞的一年—中关村科技园区2000年经济发展综述2000年,是落实中央领导提出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指示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园区企业20多万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关村科技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均呈高速增长态势。

入园企业增势迅猛。

自1999年6月5日《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公布以来,国内外大量高科技企业、大批创业者和投资者看好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前景,纷纷抢先入驻,企业创业高潮方兴未艾。

2000年,园区新认定企业在1999年创记录增长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全年新批入园企业2461家,比上年的1227家增长1倍。

截止到2000年年底,园区中已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达6186家。

进入2001年,新认定企业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初步统计将达3060家。

中关村科技园区历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股份制企业是园区发展的主流。

2000年新批企业中,股份制企业1897家,占新入园企业总数的77.1%,累计认定股份制企业4814家,占入园企业总数的58.5%,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发展保持增势,新认定三资企业329家,累计认定三资企业1501家,占入园企业总数的比重保持在18.3%的水平,其中合资企业899家,合作企业64家,独资企业538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比重下降,新批企业分别仅有28家和8家,累计认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分别为964家和438家,占总量比重分别为11.7%和5.3%,比上年下降6个和6.4个百分点。

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新入园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2000年全部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园区入驻企业规模扩大。

2000年,园区新入驻企业中,注册资金上亿元的企业59家,其中海淀园34家,丰台园4家,昌平园1家,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分别为5家和15家。

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热情高涨。

自2000年6月22日公布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全套服务方案以来,到年底,共有2200多名留学人员进入服务体系咨询,1030人表示了创办企业意向,520个团队开始着手创办企业,149个团队已经领取营业执照。

截止2000年年底,园区共有留学归国人员1976人,比上年增加924人。

2001年又新增留学生企业386家。

吸引外资取得新进展。

全年外商协议投资额4.9亿美元,增长2.1倍,外商实际投资额2.3亿美元,增长1.3倍。

截止到2000年年底,园区外商实际投资6.2%额累计达11.7亿美元。

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000年,园区经济总量稳步提升。

全年实现增加值326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679亿元,增长60.1%。

2001年初步统计,两项指标分别达到455.7亿元和21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9.8%和28.1%.从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的发展走势看,园区经济已形成了以产品生产为主,以技术服务和商品贸易为辅的发展格局。

在技工贸总收入中,自产产品收入1069亿元,增长52.4%,占总量的比重为63.7%;商品销售收入和技术收入分别为347.4亿元和199.9亿元,分别增长47.8%和1.3倍,占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0.7%和11.9%。

技工贸总收入按来源分在技工贸总收入中,海淀园完成1165.9亿元,增长44.2%,占园区总量比重达69.4%; 电子城科技园完成341.5亿元,增长1.2倍,占园区总量比重20.3%;丰台园完成87.1亿元,增长96.6%,占园区总量比重5.2%;昌平园完成39.3亿元,增长85.4%,占园区总量比重2.3%;亦庄科技园完成45.2亿元,增长1.4倍,占园区总量比重2.7%。

技工贸总收入按区域分2.3%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0年,园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09亿元,增长61.5%;上缴税费总额61.6亿元,增长51%。

实现利税总额170.6亿元,增长57.5%,利税总额占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为10.2%,高于92—99年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所加强。

从技术领域看,从事光机电一体化、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企业盈利能力较强,收入利税率分别为11.9%,18.6%、13.2%,分别高于平均水平1.7、8.4和3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业收入利税率为9.4%。

四大领域利税合计占总收入比重0%2%4%6%8%10%12%14%16%18%20%新材料与新能源光机电生命科学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均值增值税是构成上缴税费总额的主体,园区全年完成增值税34亿元,同比增长65.9%,占上缴税费总额的比重为55.2%,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完成8.1亿元和1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1%和86.1%,分别占总额的比重为13.1%和21.8%。

产业发展渐成规模。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园区发展的主导产业,2000年,园区实现的技工贸总收入1679亿元中,电子信息产业完成1192.8亿元,占总量比重为71%;上缴税费61.6亿元中,电子信息业完成39.8亿元,占总量比重为64.6%;出口创汇20亿美元中,电子信息业完成15.2亿美元,占总量比重76%;从业人员29.3万人中,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人员达15.8万人,占总量比重为53.9%。

由此可见,在技工贸结合的市场发展中,电子信息领域占总量的3/4左右,对产业发展贡献明显。

电子信息业主要经济指标与总量的比例关系从产业发展的进程来看,在园区技工贸总收入中,电子信息业所占比重呈回落走势,由1998年的80.4%回落到2000年的71%,下降9.4个百分点。

相反,在新医药和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中,产业发展的前景趋好,新医药和生命科学所实现的技工贸总收入占总量的比重稳步提高,由1998年的2.1%上升到2000年的3.6%,提高1.5个百分点,表明在整个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生一些结构上的变化。

20406080100技工贸总收入上缴税费出口创汇从业人员2000年各技术领域在技工贸收入中的分布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2000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上亿元企业180家,比上年增加59家。

重点企业对园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明显,技工贸总收入上亿元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45.2亿元,占总量的比重为80.1%;上缴税费44.2亿元,占总量的比重为71.8%;出口创汇17.8亿美元,占总量的比重为89%。

技工贸总收入上亿元企业中,从事电子信息业106家,光机电一体化21家,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新材料新能源分别为14家和9家。

重点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与总量的比例关系20406080100技工贸总收入上缴税费出口创汇企数量6.7%科技创新活动活跃。

创新是高科技企业生存之本。

2000年,园区企业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有新的突破。

在园区29.3万从业人员中,有研发人员4.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比重16.4%。

全年完成科技活动经费支出70.1亿元,增长61.2%,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25.7亿元,增长54.6%,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为 1.8%。

从技术领域分析,光机电一体化科技投入得到加强,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为2.6%,高于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业、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均为 1.8%。

科研经费及人员投入的增加,有力地增强了企业造血功能,确保企业效益的提高和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领域科技活动支出占总收入比重产业基地建设形势喜人。

2000年,园区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园区16个重点项目共批准征用土地800公顷,实施拆迁约50万平方米。

其中,中关村西区拆迁工作已大部分完成,并有62万平方米单体项目完成招标,标的总额约40亿元;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软件园已开工;上地北扩工程环线道路通车,已开始厂房建设;西二旗居住区市政道路工程已开工;永丰产业基地详规方案完成招标;昌平园二期市政基础设施已基本达到企业入驻要求;丰台园二期正在加紧征地、拆迁;电子城科技园已新建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

通过组建“北京中关村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加快了园区高速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管孔资源建设,先后完成了宽带多媒体网中关村公共数据交换中心机房和上地节点机房的建设,启动了中关村数字图书馆群项目,推进了网上“中关村电子商厦”建设。

孵化基地初具规模。

2000年,园区通过促进孵化器建设,使园区孵化器呈多0.0%1.0%2.0%3.0%4.0%5.0%6.0%7.0%新能源与新材料光机电生命科学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均值样化发展趋势,出现了专业性孵化器和针对特定创业群体的孵化器,如新成立的北京国际孵化器公司、北京新材料基地北新园、北京微电子设计企业孵化器、清华软件孵化器等。

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发展喜人。

2000年,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实现总收入684.3万元,增长1.5倍;上缴税金总额42.7万元,增长1.5倍。

年末中心在孵化企业达94家,其中当年新增长孵化企业40家;年末在孵项目133个,增长89%。

孵化企业效益明显,实现总收入3亿元,增长2倍,上缴税金总额3211万元。

与全国高新区比较,园区企业的技术收入占有独特地位。

2000年,全国53个高新区共实现技术收入401亿元,其中,中关村科技园区为199.9亿元,若仅计算京区数字则为163.1亿元,占全国比重达40.67%。

园区技术收入总额占技工贸总收入比重达11.9%,比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

在已经开展经营活动的6186家企业中,有1592家企业的技术收入占其自身技工贸总收入50%以上。

即,这类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以技术输出为主。

在数量上,它们占全园区企业总数的25.7%;在技工贸总收入中,它们仅占7.2%;但在技术收入总量中却占49.3%。

这1592家反映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特有的技术供给功能的企业群体。

按技术收入比例分类的企业在总量中的比重100%100%100%0%10%20%30%40%50%60%70%80%90%100%企业数量技术收入总收入在这1592家企业中,以新成立的小型科技企业为主体。

其中,1998年以来成立的企业有790家,比重为50.4%;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1435家,比重为90.1%;企业职工少于50人的有1353家,比重为85.2%。

上述1592家企业按总收入规模分类的企业数量比重0.75%上述1592家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类的企业数量比重从企业经济类型看,有法人股的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三资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