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7.14做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第14课《平凡的世界·做客》优秀教学设计

《平凡的世界——做客》教学设计文本解读:《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
作者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小说中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
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设计理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充分思考,探究发现,体验感悟,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与生活对话,让阅读成为学生最重要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学情分析:对于准高三的孩子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自主阅读,学会与同伴交流分享,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课前准备:做读书卡写几句自己最想对孙少平说的话。
如:(1)最精彩的故事;(2)最欣赏的语句;(3)最大的收获……设计理念:对于高二年级学生来说,阅读整本的书籍需要时间的保证,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
通过做读书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为后面的阅读交流奠定基础。
教师课前准备:通读全集《平凡的世界》和《名著欣赏》之节选部分,根据搜集的材料和学生的整理资料做好课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孙少平心理的变化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生存状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平凡的内涵。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生存状态教学难点:感悟他们的生存状态,体会平凡的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位作家,他死后墓碑的悼词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
”这个人就是路遥,他年不过半百,却是我国当代乡土文学的一颗流星。
二、作者简介: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而且世代贫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平凡的世界·做客》授课设计

《平凡的世界之做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做客》一文节选自《平凡的世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中的一篇文章,隶属于第七单元“情系乡土”部分。
这个单元所选择的作品主要介绍普通乡下人的故事,借他们的生活情况,显示出生活的本真、质朴以及普通人的精神生活和形象特征。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在学习必修教材时,已经对小说的相关知识有所积累,例如人物的描写手法,小说的要素等。
选修教材选择的都是篇幅比较长,创作背景比较久远,主题比较丰富的作品,所以学生阅读时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如何通过快速对作品内容的阅读抓住作品的人物形象特征,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但是如果能教给学生一个可以方便操作的方法,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课前设置了“导学案”。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2)完成对孙少平性格的概括和形象的分析(3)学习小说主题的概括方法(4)、积累传统文化知识2、过程与方法:(1)快速阅读课文内容,划出文中对孙少平进行描写的语句(2)小组合作探究:文本描写了孙少平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3)归纳总结孙少平的形象和作品彰显主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孙少平身上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2)通过作品理解什么叫做知识改变命运四、教学重难点:1、准确找到文中描写孙少安的语句并概括出相应的性格特征2、小说主题的概况方法五、教法,学法指导:1、启发式教学,使课堂的导入既新颖别致又紧扣主题2、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节选内容相关的视频,作为对请节的补充。
3、快速阅读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这可以解决课文较长,靠一个人无法完成对全文必要内容的概括的问题4、分角色朗读,这个设计是为了了解学生对作品主要人物性格的把握深度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播放器2、PPT课件3、《做客》导学案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到别人家做客,本来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是如果对方是西楚霸王项羽,做客的是刘邦,那这次做客便被称为“鸿门宴”;如果做客的是廉颇,去的是蔺相如的府上,这次做客被称为“负荆请罪”;在《平凡的世界》里也有这样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做客,去做客的是正在读高中的孙少平,去的是黄原县革委会副主任田福军的家里,所以这次做客把年轻的孙少平的性格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 14.《平凡的世界》教学设计

《平凡的世界·做客》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了解一位作家,走进一部经典。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和《平凡的世界》的思想内容,学会通过人物描写手法鉴赏人物形象,进一步探究主题。
过程与方法:了解相关常识,教师介绍《平凡的世界》的思想内容,师生共同探究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经典作品的热情,感知小说人物的自强向上的精神和善良美好的品格。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平凡的世界》的思想内容,鉴赏人物形象,探究文本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文本主题,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播放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主题曲和插曲。
二、导入新课:播放一组图片:体现陕北风土人情的图片。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看到这些图片,我不禁想起作家路遥和他的小说《平凡的世界》。
路遥是怎样一位作家,《平凡的世界》是怎样一部作品,我们来了解一下。
三、作者路遥:以贾平凹的一句评价语作为引子进行介绍。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
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
——贾平凹教师介绍:路遥,陕西人。
出生于贫穷的农民家庭,务过农,做过民办教师,后来考入延安大学,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他的中篇小说《人生》曾经获得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他用了六年时间写成了具有恢弘气势的和史诗般品格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所以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几乎是带病完成的《平凡的世界》,可以说,这部作品是路遥用生命写成的,所以说“他是夸父”;但“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
”的确,《平凡的世界》不知影响了多少人,而且还将影响更多的人,包括你们和我。
四、《平凡的世界》主要内容和影响他在他的新书的题记中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的土地和岁月。
”他在书中说过:“希望将自己的心灵与人世间无数的心灵沟通。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课件:第七单元 第14课 《平凡的世界》——做客.

小说的阅读要领 ——依体读文,勾画要点,整体感知
知 识 ·方 法
一 小说的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叙述为主,具体表现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相互关 系、行动和事件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意识等,从不同的角度 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人物、情节、 环境进行具体描绘,也包括这一文体叙事上的语言风格。
动作 可以传神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更好地 描写 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言为心声,语言往往是人物性格外化的表 语言 现,通过人物不同的语言风格,可以看出 描写 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和思想
① 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 追求、爱好
② 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深化主题
细 ③ 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节 营造一种氛围 描 ④ 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 写 方特色
的思想、性格和对客观生活的理
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
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
题
采取不同的态度
二 小说的阅读要点 1. 传统小说阅读概况 传统小说理论认为,小说是通过人物、故事和场景的具体
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由此而衍生出 小说的基本特征有: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的故事情节、背景 或环境的具体描绘。这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因为要多方面 细致地刻画人物,就必须充分地展开故事情节;在描写情节时, 必然要对背景和环境进行更具体的描写。因此,小说的三要素 是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石。
小说的情节由线索来贯穿。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可做
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
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情节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表现 形式
特点及作用
一波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小说的故事性、戏 三折 剧性、可读性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平凡的世界》教案

课题第14课《平凡的世界》课标要求1、分析作品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
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节选部分的情节和孙少平做客时的心态;探究孙少平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联系现实,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中孙少平这一类型人物的感受与理解;立足自我,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提高个性化深入阅读和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课前预习,学生自主查阅作家作品资料为基础,课堂上从小说的情节、关键语句、细节、心理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切入,分析归纳概括孙少平的人物的精神品质;在阅读与鉴赏,小组合作交流中,运用联想等有理有据表达自己对孙少平等人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孙少平平凡而卓越的品质;学习他面对苦难的哲学和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坚韧的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深入探究孙少平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精神品质的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现实生活,评议孙少平这一类型人物的不平凡的地方。
教学过程环节一孙少平的心理成长教学目标通过课内节选和课外延伸阅读,比较不同时期孙少平的心理特征,体会其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成长导入:视频《经典咏流传——苔花如米小》教师语:乌蒙山的孩子销量,沉稳淡定、清澈淳朴的声音打动了我们,是支教老师梁俊发现了他们心中的桃花源,让他们有机会和勇气站在央视的舞台上。
老师和孩子们都是平凡人,就像是生长在角落里的微不足道的苔,虽然阳光照不到,却仍然悄悄地绽放。
正如梁俊自己所言,我们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但是我们就是要活得有意义,要找到生命的价值。
学习方法板书设计自卑——自信平凡——不平凡教学反思《做客》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第十四课的一篇课文,是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节选部分,课文主要讲述了学生时期的孙少平去田晓霞家做客的一件事从中能够看出学生时期的少平是自卑伴着自尊。
人教版2017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14课《平凡的世界》——做客 (PPT课件)

课文为《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三章,前两章主要 介绍人物及故事的背景。写主人公之一孙少平在1975年 二三月间考上了高中,但因家庭贫困,每天都在受着饥 饿的煎熬。最让他痛苦的是贫穷给自尊心带来的伤害。 幸好,他有自己的发泄方式,他喜欢在城里漫无目的地 转悠,以此获得前所未有的新奇印象。同时,他还养成 了阅读课外书的习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了他无 尽的生活信心。他的同学郝红梅也与他处境相似,同病 相怜,他们逐渐走到了一起。
yú )
(二)多音字
暖zhu ǎ n 转 . 1.转 悠zhu à n 转 . 难 wé i 为 . 3.为 了 w â i 为 . o 脆 b á 薄 . 2.薄 b ó 单薄 . 消磨 . 4.磨 面 磨 .
例
句
反映:①把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②把客
观情况或别人的意见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四、成语释义 1.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2.天昏地暗:形容刮大风时飞沙漫天的景象。 3.桃红柳绿:泛指春天的景色。 4.瓮声瓮气:形容说话的声音粗大而低沉。 5.心慌意乱:形容内心惊慌,思绪纷乱。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1949年12月3 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 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 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 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 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 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 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
他有个哥哥孙少安与本村的润叶关系很好,润 叶在县城教小学,润叶的弟弟润生和少平一班,这 时润叶让润生给少平捎信让他去一趟。课文就是从 此开始的。本文主要写少平到润叶二叔家中做客时 的所见所闻,再现了人物内心的自尊自强以及人性 的善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第14课《平凡的世界·做客》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平凡的世界之做客路遥导语:平凡不是平淡,平凡不是平庸!天空中平凡的白云变幻多姿;夜幕中平凡的星星光彩夺目;田野里平凡的小草随风摇曳;森林中平凡的小鸟婉转鸣叫……正是这无数个平凡构成了我们绚丽多彩的世界,正是这无数个平凡诠释着我们灿烂的人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路遥平凡的世界,共同去领略孙汪平一次平凡的做客所带给我们的感动。
板书课题:做客路遥教学过程: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2、分析孙少军心理及通过心理刻画展示出的人物形象,加强文本意识和答题规范。
3、体会课文景物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
预习检测:路遥,陕西著名作家,原名王卫国(1949-1992)。
他的墓前有《路遥文集》责编:“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还有《平凡的世界)责编:“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石壁有“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中篇小说《人生》第二届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国内最高文学奖“矛盾文学奖”。
一、快速阅读文本,概括情节内容。
(马昌盛)孙少平应润叶的邀请到他二爸家里做客。
板书:做客前做客中做客后二、1、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文中孙少平心理描写的句子、语段,概括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刻画了孙少平什么心理状态。
(分条作答,有理有据)(1)接到邀请:惶恐不安——润叶二爸是大人物,很害怕矛盾:对润叶充满尊敬和感激为难,心跳耳热:一身破烂衣服,要跑到尊贵的县领导家里去做客。
决定:不去吃饭,到润叶学校找润叶(2)做客中:不好意思,心慌意乱,心呼呼地跳(这里面有语言、动作、神情,也有生动地细节,比如吃饭的细节描写)。
感到脸像炭水一般,像一个叫花子,紧张得火烧火燎(拘束、满脸通红,无言对答,拘束地抠着手指),回答润叶二爷的提问答非所问,还是紧张,右手冒汗,揩(kāi)汗。
(3)做客之后:景物描写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混土和青草牙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经历了一下午的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终于可以舒一口气,所以哪怕是平常的景物,此时也异常的美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第14课平凡的世界教案(系列一)

《平凡的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平凡的世界》思想内容,由此认识社会的变革。
2、学习作者以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体会孙少平心理的变化过程。
3、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3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品质。
教学时间:1- 2 教学过程:读一本适合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好书并不容易。
我是在大学里碰到《平凡的世界》的,当时读这部小说真的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
看完之后,久久不能放下,激奋的心绪难以平静。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找一个看过这本书的人一起痛快的抒发一下这种情感,一定要是和看过这本书的人聊着才痛快,才过瘾!我喜欢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三遍了,就是再看几遍我也不会厌,我真的为有这本书而自豪,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看它,看我们在那种环境中是否也有那样刻苦奋斗的精神。
我很遗憾我没能在高中接触到这部小说,因为高中阶段的同学是极容易产生学习的倦怠感的,很需要外界不断地注入精神动力。
《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部能让我们在心灵受到震撼之后主动要求上进的小说。
一、作家作品介绍《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1949-1992陕西省清涧县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曾经务农,并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随后又回到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学习,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
在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毕业后,他先后来到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相继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和《延河》编辑部任编辑。
他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还被作者本人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并搬上银幕。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荣获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地位。
二、《平凡的世界》介绍《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做思三:体会课文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任用
环境描写除了有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外,还可以表现作者的情感,暗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因此,通过环境来分析人物,把握主题是小说鉴赏的重要方法。
了解路遥“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平凡的心灵震撼”的写作特点
导入示标
相信我们每位同学都有做客的经历,说说你在做客前、做客中、做客后的心理感受。(学生自由思考、讨论,教师组织)
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孙少平心理描写的句子、语段,初步感知孙少平做客前、中、后的心理感受及其变化。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简介路遥及《平凡的世界》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有不平凡的经历,有不平凡的生活与未来。其实,身处平凡世界而能创造出令人震撼的生活、精神,才是最最令人敬佩的,路遥做到了,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也同样做到了!
路遥(1949—1992):陕西清涧人,出生贫民家庭,小时候就被过继给了伯父,务过农,做过小学教师,后来在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在劳动、工作、学习之余,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名著。1973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延安大学学习。中篇小说《人生》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平凡的世界》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式、家庭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细腻地描绘出来了,构成一幅中国70年代中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全景或画卷,既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的感情,又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历史,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读来严峻悲壮、真切动人。
4、通过人物神情、动作、语言来表现心理
5、通过意识流即联想来表现心理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乡土文学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之前在《边城》中,有所涉及。所以本堂课的知识建构任务比较轻松,完成顺利。
2.能力提高
归纳总结心理描写的方法与作用,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课堂体验
课堂讨论中,学生参与积极,能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课题名称
《做客》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路遥生平及其小说的写作风格,体悟文本的乡土情结。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读人物形象,了解路遥“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平凡的心灵震撼”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乡土情结,体会文中的人情美。
重点目标
分析孙少平心理、及通过心理展示出的人物形象
难点目标
上节课我们讲到对作者对孙少平的心理刻画,主要用了两种技法:内心独白和通过神态、语言、动作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心理刻画的方法同学们难以找到,那就是:通过环境或景物来衬托人物心理。课文中共有三处:
(一)开篇(连绵的黄土,枯黑的草木,一片荒凉,铺天盖地的大黄风,灰漠漠一片,柳树抽绿,桃杏的花蕾,青草的嫩芽,鲜亮的活色,青春的苞蕾。)
学做思二:介绍重要写作技法——心理描写
(一)什么是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一定环境中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它是小说塑造形象、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它直入心灵,揭示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二)心理描写的作用
1、突出作品主题思想。
《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我再也学不到法文了,后悔啊,浪费时间、逃学、掏鸟窝,法文书以前沉、讨厌,现在象老朋友。”这段描写深刻的表现了法国孩子们对侵略者强烈的憎恨,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学生找出孙少平心理描写的句子和语段。
1、学生在课文中做好标记,然后交流。
2、找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3、学生讨论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刻画了孙少平的什么心理状态。
明确:身处贫困中的孙少安有一种自卑心理,他对物质上高于他的人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本质上,他是一个很朴实的农村青年学生,他自尊心极强,生怕受到来自外界的不尊重甚至是歧视,文中刻画了他做客前的矛盾心理、做客中的扭捏不安:
课后练习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为文本,品味环境描写对刻画林冲性格心理的任用以及林冲心理刻画。
章节:情系乡土课时:3课时备课人:郑旭二次备课人:
(三)做客后(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
经历一下午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现在放松。
达标检测
归纳总结:心理描写常见技法
明确:1、内心独白
2、梦境、幻觉
3、以环境、景物衬托心理
①接到邀请:惶恐不安——润叶二爸是人物,很害怕
矛盾——对润叶的尊敬与感激
为难——身穿破衣服,由贫穷带来的自卑与自尊
决定:不去,到润叶学校找润叶
②做客中:不好意思、心慌意乱、心咚咚跳(紧张)、自卑(看见田晓霞)炭火、叫化子、
回答润叶二爸的提问答非所问,还是紧张,揩汗水,紧张地冒汗
③做客之后:景物描绘
经历一下午地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终于可以舒一口气,所以哪怕是平常地景物此时也异常的美好!
展现了黄土高原典型的生态环境。1-3段描写的是冬春之际的冬景,而第四段描写了初春的鲜亮、活力,让人心情不由得晴朗起来。孙少安此时的心情和我们一样,在第六段中写道:“他的心情开朗了许多。”
(二)做客中对革委会大院的描绘(壮观的景象,宏伟的大厦。)
文章对大院及窑洞的描绘神圣、壮观、宏伟,这样的环境给人一种压迫感,更增加了他的紧张。
《平凡的世界》介绍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第一部写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尊,学习和劳动都好,与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互相爱怜,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少平又高考落榜,回乡生产。但他并没有消沉,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回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部世界。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与村支书田福堂女儿,县城教师润叶是青梅竹马,却遭到田福堂反对。经过痛苦的煎熬,少安到山西找到了勤劳善良的秀莲,润叶也只得含泪与向前结婚。这时农村生活混乱,旱灾又火上加油,田福堂为加强自己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出了人命,为了“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第二部写1979年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又矛盾重重,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接着也就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他的女友晓霞从师专毕业后到省报当了记者,他们相约两年后再相会。润叶远离她不爱的丈夫到团地委工作,引起钟情痴心的丈夫酒后开车致残,润叶受到内疚回到丈夫身边,开始幸福生活。她的弟弟润生也已长大成人,他在异乡与命运坎坷的郝红梅邂逅,终于两人结为夫妻。往昔主宰全村命运的强人田福堂,不仅对新时期的变革抵触,同时也为女儿、儿子的婚事窝火,加上病魔缠身,弄得焦头烂额。第三部写1982年秋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成了一名优秀工人,一天下工时晓霞在井口灿然地迎接了他。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润叶也生活幸福,生了个胖儿子,润生和郝红梅的婚事也终于得到了父母的承认,并添了可爱的女儿。但是祸不单行,少安的妻子秀莲,在欢庆由他家出资两万元扩建的小学会上口吐鲜血,确诊肺癌。晓霞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灾民光荣献身。少平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但他们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
2、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身份、境遇。
《红楼梦》中林黛玉听贾宝玉和史湘云、袭人说林妹妹从来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后,作者对她的心理做了精彩的描绘: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就算有,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刻骨铭心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
这段心理描写,将人物内心深处细微曲折复杂的感情表现出来了,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同时,也揭示了黛玉孤苦无依的身份及父母早逝、婚姻无人做主的可怜境遇。
3、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中,刘备求贤若渴的心理使得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求访诸葛亮,三顾茅庐,从而使故事情节不断丰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