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与歌》教案.doc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箭与歌教案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箭与歌教案 苏教版必修5
2、注意体会语言的形象、构思的巧妙和内容的深刻。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箭”和“歌”本是极普通的事物,诗人却能化腐朽为神奇,运用这两个意象写出了一种人生体验;有时我们随意唱一首歌(或者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时过境迁也就浑然忘却,然而很久以后才惊讶地发现,这悠扬的歌声,永远铭记在朋友的心中。就像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当你遗忘的时候,我依然还记得”。这就是友情,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付出中我们得到朋友,品尝友谊
教学课题
箭与歌
课时
2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
2、学习诗人借助于形象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极普通的意象传达深刻的内涵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意象鲜明、寓意深刻特点。
2、理解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
教学方法
1、在多加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两个意象的寓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首诗用形象的诗歌语言概括了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毫无说教之感。通读全篇,我们听到的是歌声,看见的是蓝天、绿树、利箭,它们全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而且彼此结合得和谐自然,天衣无缝,译文与原诗韵脚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仍能体会到原作淡雅飘逸的情韵。
三、问题探讨
1、诗中对“箭”和“歌”的描写,寓意丰富,请加以体会。
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
——高尔基
到月亮上去不算太远;我们要走的最大距离还是在我们之间。——戴高乐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诗人所描写的射出去的箭的特点是什么?
②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
③第三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高二语文 第二专题 箭与歌教学案 苏教版

高二语文 第二专题 箭与歌教学案 苏教版

高二语文第二专题箭与歌教学案苏教版课题箭与歌计划课时计划上课日期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

2、学习诗人借助于形象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极普通的意象传达深刻的内涵的技巧。

【学法建议】1、在多加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两个意象的寓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2、注意体会语言的形象、构思的巧妙和内容的深刻。

教学重难点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朗费罗(1807--1882),美国诗人。

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是当地有声望的移民家族的后代,少年时代在家乡波特兰度过。

他熟悉大海和家乡的自然风光,熟悉当地老一代移民的故事和有关印第安人的传说。

从博多因大学毕业后赴欧深造,1826年至1829年间在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研读外国语,后来还曾几度赴欧,熟悉欧洲古老和近代的文化。

1836年起在哈佛大学教书。

其间一直在写诗,主要诗集有《夜吟》《奴隶之歌》《海边与炉边》《候鸟集》等,其著名长诗有《伊凡吉林》《海华沙之歌》和《迈里斯·斯坦狄什的求爱记》等。

1854年,朗费罗辞去教职,专事创作,后期主要致力于十四行诗的写作,同时翻译欧洲文学名著。

2、资料链接(1)相关知识朗费罗是将欧洲的古典诗歌形式娴熟地运用于表达新情感新主题的第一位美国诗人,也是美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

他的较短的抒情诗和十四行诗是美国浪漫主义诗歌中最好的篇章。

语言淳朴,韵律谐和,雅俗共赏,抒情味浓,是朗费罗诗歌的共同特点。

他的诗歌的体裁和风格非常的多样化:歌谣、十四行诗、叙事记、抒情诗、诗剧,他都一样的娴熟。

其诗歌的风格也能呈现出异彩而迥异:在《生之赞歌》《村里的铁匠》里,我们看到了作者讲奋斗、讲拼搏、兢兢业业、务实的诗歌风格,而在《楼梯上的旧钟表》《有魂儿萦绕的房子》《浮木燃起的柴火》里则体现了作者飘逸诡谲的诗风,《箭与歌》《金色的夕照》等诗见出了作者凝练、隽永的诗风,《夜之颂》和《夜的降临》则表现了作者轻灵、温馨的诗风,《候鸟》《雨天》《雪花》则使我们看出了作者在情与景的融合中创造出奇特的意境美的才能;《船的建造》是作者诸创作手法(叙事、抒情、比喻、象征)并用而构成的一个完美的统一体;《失去的青春》则体现了作者淳而又淳的抒情才能;作者也并不乏有活泼以及凄婉的诗风,前者是在《孩子的时辰》、后者是于《积雪形成的十字架》和《顺遂自然》中得到了体现。

《箭与歌》教案

《箭与歌》教案

《箭与歌》教案3〖必修五〗〖原创〗箭与歌〖作者/会员名〗静静的舞〖Email〗lili920@箭与歌江苏省淮北中学姚莉莉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了解中外诗歌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2、能理解语言的深层意蕴 3、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过程和方法:可通过对比阅读来品诗歌的独特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抒写的感情,感受友谊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真诚、纯洁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以《永远是朋友》的歌声作为开场)的确,友谊是说不尽的话题、唱不完的歌。

古有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箭与歌》,也是一首歌颂友谊的经典名篇,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

二、作者简介:朗费罗 (1807--1882)美国诗人。

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13岁就开始发表诗作。

从博多因大学毕业后赴欧深造,1826年至1829年间在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研读外国语,后来还曾几度赴欧,熟悉欧洲古老和近代的文化。

从1836年起,朗费罗开始在哈佛大学教书。

晚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创作。

语言淳朴,韵律谐和,雅俗共赏,抒情味浓,是朗费罗诗歌的共同特点。

他的诗歌在欧美大陆流传极广。

三、吟诵:先让学生在下面大声的自由朗诵一分钟,然后分别请一男生和女生朗诵(有配乐)。

教师作简单点评。

四、分析品味:1、寻找意象:箭橡树歌2、分析意象:介绍一种鉴赏诗歌的新方法以:用数学的反证法来理解分析诗歌。

提问:(1)从文中何处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歌颂友谊的诗? (2)“一直藏在朋友心间”的是什么?(3)什么样的友谊?从文中何处可以看出?明确:歌友谊老朋友的友谊与分别很久的一位老朋友之间的一段友谊与分别很久的一位老朋友之间差点被我遗忘的友谊箭友谊之箭光阴似箭(联想到曾经学过的一篇散文《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012届高二语文教案:2.3.2《箭与歌》(苏教版必修5)

2012届高二语文教案:2.3.2《箭与歌》(苏教版必修5)

《箭与歌》教案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朗诵诗歌三、诗歌鉴赏◇导入:《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

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

(一)第1节赏析:写“箭”诗人所描写的箭射出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急、快、眼睛无法捕捉到。

◇小结:“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支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

写的虽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

(二)第2节赏析:写“歌”⒈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飞快,无法找寻和追踪。

⒉鉴赏“吐”字的妙用“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将“吐”改成“唱”,好不好?明确:形容歌声强劲有力。

※难点点击第1节和第2节在内容有没有关联?明确:比喻――以箭作为歌的喻体: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

◇小结: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与别人。

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

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与,轻轻松松地忘却。

(三)第3节赏析:写“箭”和“歌”的归宿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诗歌忽然出现转折,诗人发现了“箭”和“歌”的归宿: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藏在朋友心中。

朋友为什么“一直”把“歌”藏在心中?明确:表现了朋友间的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感情。

四、讨论文本研习2五、全诗总结箭与歌〖学习引导〗朗费罗(1807--1882),美国诗人。

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是当地有声望的移民家族的后代,少年时代在家乡沿海城市波特兰度过。

他熟悉大海和家乡的自然风光,熟悉当地老一代移民的故事和有关印第安人的传说。

箭与歌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箭与歌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箭与歌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箭与歌》的内容和作者背景,掌握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2. 理解诗中的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分析诗歌结构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结构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结构和语言运用,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箭与歌》诗歌。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本课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Step 2:导读(10分钟)1. 让学生回忆《箭与歌》的内容和作者背景,简要介绍该诗歌的背景。

2. 学生查阅课前预习资料,提问“红拂最后为什么选择射中刘三好?”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

Step 3:欣赏和分析(20分钟)1. 逐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箭、歌、红拂等。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如韵律、节奏等。

3. 分析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如比喻、排比、修辞等。

Step 4:讨论和总结(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总结诗歌《箭与歌》的主旨和艺术特点。

Step 5:拓展延伸(10分钟)1. 邀请学生仿写《箭与歌》的诗歌,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2. 分组讨论其他相关的诗歌作品,并做简要介绍。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并进一步思考诗歌《箭与歌》中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诗歌、分析诗歌和讨论诗歌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在诗歌分析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前做好预习和复习的准备,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结构和语言运用。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者邀请学生进行诗歌仿写和分享,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最新-高一语文箭与歌 精品

高中语文最新-高一语文箭与歌 精品

《箭与歌》教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

2、学习诗人借助于形象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极普通的意象传达深刻的内涵的技巧。

【学法建议】1、在多加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两个意象的寓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2、注意体会语言的形象、构思的巧妙和内容的深刻。

预习学案一.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踪.影()折.断()娴.熟()诡谲.()隽.永()二、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①诗人所描写的射出去的箭的特点是什么?②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③第三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课堂学案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朗费罗(1818--1882),美国诗人。

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是当地有声望的移民家族的后代,少年时代在家乡波特兰度过。

他熟悉大海和家乡的自然风光,熟悉当地老一代移民的故事和有关印第安人的传说。

从博多因大学毕业后赴欧深造,1826年至1829年间在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研读外国语,后来还曾几度赴欧,熟悉欧洲古老和近代的文化。

1836年起在哈佛大学教书。

其间一直在写诗,主要诗集有《夜吟》《奴隶之歌》《海边与炉边》《候鸟集》等,其著名长诗有《伊凡吉林》《海华沙之歌》和《迈里斯·斯坦狄什的求爱记》等。

1854年,朗费罗辞去教职,专事创作,后期主要致力于十四行诗的写作,同时翻译欧洲文学名著。

2、资料链接(1)相关知识朗费罗是将欧洲的古典诗歌形式娴熟地运用于表达新情感新主题的第一位美国诗人,也是美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

他的较短的抒情诗和十四行诗是美国浪漫主义诗歌中最好的篇章。

语言淳朴,韵律谐和,雅俗共赏,抒情味浓,是朗费罗诗歌的共同特点。

他的诗歌的体裁和风格非常的多样化:歌谣、十四行诗、叙事记、抒情诗、诗剧,他都一样的娴熟。

其诗歌的风格也能呈现出异彩而迥异:在《生之赞歌》《村里的铁匠》里,我们看到了作者讲奋斗、讲拼搏、兢兢业业、务实的诗歌风格,而在《楼梯上的旧钟表》《有魂儿萦绕的房子》《浮木燃起的柴火》里则体现了作者飘逸诡谲的诗风,《箭与歌》《金色的夕照》等诗见出了作者凝练、隽永的诗风,《夜之颂》和《夜的降临》则表现了作者轻灵、温馨的诗风,《候鸟》《雨天》《雪花》则使我们看出了作者在情与景的融合中创造出奇特的意境美的才能;《船的建造》是作者诸创作手法(叙事、抒情、比喻、象征)并用而构成的一个完美的统一体;《失去的青春》则体现了作者淳而又淳的抒情才能;作者也并不乏有活泼以及凄婉的诗风,前者是在《孩子的时辰》、后者是于《积雪形成的十字架》和《顺遂自然》中得到了体现。

《箭与歌》备课参考 教案教学设计

《箭与歌》备课参考 教案教学设计

《箭与歌》备课参考〖学习引导〗朗费罗(1807--1882),美国诗人。

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是当地有声望的移民家族的后代,少年时代在家乡沿海城市波特兰度过。

他熟悉大海和家乡的自然风光,熟悉当地老一代移民的故事和有关印第安人的传说。

朗费罗从博多因大学毕业后赴欧深造,1826年至1829年间在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研读外国语,后来还曾几度赴欧,熟悉欧洲古老和近代的文化。

从1836年起,朗费罗开始在哈佛大学教书。

在近二十年的教书生涯中,朗费罗一直在写诗,其主要诗集有《夜吟胍奴隶之歌撇海边与炉边》《候鸟集》等,其著名长诗有《伊凡吉林渊海华沙之歌》和《迈里斯斯坦狄什的求爱记》等。

在30年代后期,朗费罗已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和当代诗人而负有盛名,在他的著名长诗《迈里斯斯坦狄什的求爱记》(1858)出版发行的第一天,就在波士顿和伦敦分别卖出了15 000册。

在他晚年出国访问时更是受到很高的礼遇。

1854年,朗费罗辞去教职,专事创作,后期主要致力于十四行诗的写作,同时翻译欧洲文学名著。

朗费罗是将欧洲的古典诗歌形式娴熟地运用于表达新情感新主题的第一位美国诗人,也是美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

他的较短的抒情诗和十四行诗仍然是美国浪漫主义诗歌中最好的篇章。

语言淳朴,韵律谐和,雅俗共赏,抒情味浓,是朗赘罗诗歌的共同特点。

他的诗歌的体裁和风格非常的多样化:歌谣、十四行诗、叙事记、抒情诗、诗剧,他都一样的娴熟。

其诗歌的风格也能呈现出异彩而迥异:在《生之赞歌》《村里的铁匠》里,我们看到了作者讲奋斗、讲拼搏、兢兢业业、务实的诗歌风格,而在《楼梯上的旧钟表》《有魂儿萦绕的房子》《浮木燃起的柴火》里则体现了作者飘逸诡谲的诗风,《箭与歌》《金色的夕照》等诗见出了作者凝练、隽永的诗风,《夜之颂》和《夜的降临坝IJ表现了作者轻灵、温馨的诗风,《候鸟撇雨天》《雪花》则使我们看出了作者在情与景的融合中创造出奇特的意境美的才能;《船的建造》是作者诸创作手法(叙事、抒情、比喻、象征)并用而构成的一个完美的统一体;《失去的青春》则体现了作者淳而又淳的抒情才能;作者也并不乏有活泼以及凄婉的诗风,前者是在《孩子的时辰》、后者是于《积雪形成的十字架》和¨顷遂自然》中得到了体现。

《箭与歌》教案

《箭与歌》教案

《箭与歌》教案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二、朗诵诗歌三、诗歌鉴赏导入:《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

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

(一)第1节赏析:写“箭”诗人所描写的箭射出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急、快、眼睛无法捕捉到。

小结:“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支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

写的虽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

(二)第2节赏析:写“歌”⒈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飞快,无法找寻和追踪。

⒉鉴赏“吐”字的妙用“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将“吐”改成“唱”,好不好?明确:形容歌声强劲有力。

难点点击第1节和第2节在内容有没有关联?明确:比喻――以箭作为歌的喻体: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

小结: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与别人。

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

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与,轻轻松松地忘却。

(三)第3节赏析:写“箭”和“歌”的归宿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诗歌忽然出现转折,诗人发现了“箭”和“歌”的归宿: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藏在朋友心中。

朋友为什么“一直”把“歌”藏在心中?明确:表现了朋友间的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感情。

四、讨论文本研习2五、全诗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箭与歌》教案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朗诵诗歌三、诗歌鉴赏导入:《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

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

(一)第1节赏析:写“箭” 诗人所描写的箭射出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急、快、眼睛无法捕捉到。

小结:“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支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

写的虽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

(二)第2节赏析:写“歌” ⒈ 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飞快,无法找寻和追踪。

⒉ 鉴赏“吐”字的妙用“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将“吐”改成“唱”,好不好?明确:形容歌声强劲有力。

难点点击第1节和第2节在内容有没有关联?明确:比喻――以箭作为歌的喻体: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

小结: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与别人。

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

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与,轻轻松松地忘却。

(三)第3节赏析:写“箭”和“歌”的归宿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诗歌忽然出现转折,诗人发现了“箭”和“歌”的归宿: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藏在朋友心中。

朋友为什么“一直”把“歌”藏在心中?明确:表现了朋友间的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感情。

四、讨论文本研习2 五、全诗总结2019-09-10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朗诵诗歌三、诗歌鉴赏导入:《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

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

(一)第1节赏析:写“箭” 诗人所描写的箭射出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急、快、眼睛无法捕捉到。

小结:“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支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

写的虽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

(二)第2节赏析:写“歌” ⒈ 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飞快,无法找寻和追踪。

⒉ 鉴赏“吐”字的妙用“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将“吐”改成“唱”,好不好?明确:形容歌声强劲有力。

难点点击第1节和第2节在内容有没有关联?明确:比喻――以箭作为歌的喻体: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

小结: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与别人。

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

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与,轻轻松松地忘却。

(三)第3节赏析:写“箭”和“歌”的归宿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诗歌忽然出现转折,诗人发现了“箭”和“歌”的归宿: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藏在朋友心中。

朋友为什么“一直”把“歌”藏在心中?明确:表现了朋友间的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感情。

四、讨论文本研习2 五、全诗总结2019-09-10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朗诵诗歌三、诗歌鉴赏导入:《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

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

(一)第1节赏析:写“箭” 诗人所描写的箭射出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急、快、眼睛无法捕捉到。

小结:“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支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

写的虽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

(二)第2节赏析:写“歌” ⒈ 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飞快,无法找寻和追踪。

⒉ 鉴赏“吐”字的妙用“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将“吐”改成“唱”,好不好?明确:形容歌声强劲有力。

难点点击第1节和第2节在内容有没有关联?明确:比喻――以箭作为歌的喻体: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

小结: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与别人。

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

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与,轻轻松松地忘却。

(三)第3节赏析:写“箭”和“歌”的归宿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诗歌忽然出现转折,诗人发现了“箭”和“歌”的归宿: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藏在朋友心中。

朋友为什么“一直”把“歌”藏在心中?明确:表现了朋友间的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感情。

四、讨论文本研习2 五、全诗总结2019-09-10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朗诵诗歌三、诗歌鉴赏导入:《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

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

(一)第1节赏析:写“箭” 诗人所描写的箭射出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急、快、眼睛无法捕捉到。

小结:“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支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

写的虽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

(二)第2节赏析:写“歌” ⒈ 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飞快,无法找寻和追踪。

⒉ 鉴赏“吐”字的妙用“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将“吐”改成“唱”,好不好?明确:形容歌声强劲有力。

难点点击第1节和第2节在内容有没有关联?明确:比喻――以箭作为歌的喻体: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

小结: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与别人。

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

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与,轻轻松松地忘却。

(三)第3节赏析:写“箭”和“歌”的归宿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诗歌忽然出现转折,诗人发现了“箭”和“歌”的归宿: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藏在朋友心中。

朋友为什么“一直”把“歌”藏在心中?明确:表现了朋友间的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感情。

四、讨论文本研习2 五、全诗总结2019-09-10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朗诵诗歌三、诗歌鉴赏导入:《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

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

(一)第1节赏析:写“箭” 诗人所描写的箭射出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急、快、眼睛无法捕捉到。

小结:“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支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

写的虽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

(二)第2节赏析:写“歌” ⒈ 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飞快,无法找寻和追踪。

⒉ 鉴赏“吐”字的妙用“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将“吐”改成“唱”,好不好?明确:形容歌声强劲有力。

难点点击第1节和第2节在内容有没有关联?明确:比喻――以箭作为歌的喻体: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

小结: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与别人。

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

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与,轻轻松松地忘却。

(三)第3节赏析:写“箭”和“歌”的归宿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诗歌忽然出现转折,诗人发现了“箭”和“歌”的归宿: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藏在朋友心中。

朋友为什么“一直”把“歌”藏在心中?明确:表现了朋友间的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感情。

四、讨论文本研习2 五、全诗总结2019-09-10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朗诵诗歌三、诗歌鉴赏导入:《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

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

(一)第1节赏析:写“箭” 诗人所描写的箭射出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急、快、眼睛无法捕捉到。

小结:“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支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

写的虽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

(二)第2节赏析:写“歌” ⒈ 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飞快,无法找寻和追踪。

⒉ 鉴赏“吐”字的妙用“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将“吐”改成“唱”,好不好?明确:形容歌声强劲有力。

难点点击第1节和第2节在内容有没有关联?明确:比喻――以箭作为歌的喻体: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

小结: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与别人。

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

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与,轻轻松松地忘却。

(三)第3节赏析:写“箭”和“歌”的归宿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诗歌忽然出现转折,诗人发现了“箭”和“歌”的归宿: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藏在朋友心中。

朋友为什么“一直”把“歌”藏在心中?明确:表现了朋友间的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感情。

四、讨论文本研习2 五、全诗总结2019-09-10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朗诵诗歌三、诗歌鉴赏导入:《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

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

(一)第1节赏析:写“箭” 诗人所描写的箭射出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急、快、眼睛无法捕捉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