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酸染色

合集下载

抗酸染色原理

抗酸染色原理

抗酸染色原理
抗酸染色原理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技术,用于在组织切片中展示特定的细胞结构或化学组分。

它的原理是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显示目标物质的位置和分布。

抗酸染色的步骤通常包括固定、脱水、透明化、切片、脱脂、水洗和抗原修复等。

其中,重点在于抗原修复和抗体染色步骤。

抗原修复是为了恢复组织中抗原的原始构象,以增加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能力。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包括热处理、酶解和酸性条件下的退化等。

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抗原修复时,可以使用酸性缓冲液将切片浸泡一段时间,使组织成分适应酸性环境,提高染色的效果。

在抗体染色步骤中,一般会使用特异性的一抗和荧光标记的二抗。

一抗是针对目标抗原的抗体,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荧光等方法获得。

荧光标记的二抗则可以与一抗结合生成荧光信号,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

在整个抗酸染色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各个步骤的时间和条件,以确保最佳的染色效果。

同时,还需进行对照实验,即使用非特异性抗体替代一抗来进行染色,以排除非特异结合造成的假阳性结果。

总的来说,抗酸染色原理基于抗体与抗原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合适的步骤和条件来展示特定细胞结构或分子组分。

这一技
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组织和细胞功能的信息。

实验九-抗酸染色

实验九-抗酸染色
实验九 抗酸染色
临床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结核分支杆菌痰涂片的报告方 法。
.
二、实验原理:
❖ 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主要是分 枝菌酸,它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菌 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 使其着色。但分枝杆菌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 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抗酸染色。
2)脱色: 3%盐酸酒精脱色30’’~1’;用水冲洗。
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用水冲洗后用吸 水纸吸干。
3、油镜观察
.
五、实验结果:
结核杆菌呈红色,常堆积成团,排列无 序,偶呈分枝状生长。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
.
.
六、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 2、涂片厚度要适中 3、固定 4、冲洗 5、染色时间 6、初染加热的温度,勿沸腾
❖ 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 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 也不脱色。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 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兰色。
.
三、实验材料:
细菌:结核杆菌 染液:石炭酸复红液、3%盐酸酒精、碱性美
兰溶液 其它: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等
.
四、实验方法:
1、细菌涂片的制备 1)涂片:20mm*25mm薄涂片或
20mm*15mm厚涂片 2)干燥:自然干燥 3)固定:火焰固定
.四、实验ຫໍສະໝຸດ 法:1、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
涂片
干燥
固定
2、染 色
1)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 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 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 干涸,加热5-10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抗酸染色名词解释

抗酸染色名词解释

抗酸染色名词解释
抗酸染色是一种常用于细胞组织学和病理学研究中的染色方法。

它可以将细胞组织中的蛋白质、核酸等基本成分染色,以便观察和研究。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抗酸染色名词解释:
1. 原纤维染色:将蛋白质纤维染色,如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

2. 核染色:将细胞核染色。

3. 细胞质染色:将细胞质中的细胞器染色,如线粒体、内质网等。

4. 酸性染料:带有负电荷的染料,如伊红、橙G等。

5. 碱性染料:带有正电荷的染料,如甲基绿、苏木精等。

6. pH值:反映染料溶液的酸碱程度,pH值越小,溶液越酸,越适合用酸性染料染色;pH值越大,溶液越碱,越适合用碱性染料染色。

7. 抗酸:指在酸性条件下染色后,样品不会失去染色,而能够保持染色效果。

8. 水洗:将染料残留在样品中的步骤,通常使用蒸馏水或缓冲液进行。

抗酸染色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对于研究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抗酸染色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 1 -。

抗酸染色液使用说明

抗酸染色液使用说明

抗酸染色液使用说明抗酸染色液是一种常用于细胞和组织样本染色的试剂,可以用于观察细胞核和染色体的形态与分布。

它通过特殊的染色剂和酸性条件,将细胞核和染色体显色出来,使其能够被显微镜观察和分析。

以下是抗酸染色液的使用说明。

1.准备工作(1)检查抗酸染色液的保存条件和有效期,确保试剂的质量良好。

(2)清洁工作台,并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皿和试管。

(3)准备样本,如细胞悬液或固定的组织切片。

2.染色液配制(1)根据试剂的说明书,准备抗酸染色液的工作浓度。

通常情况下,抗酸染色液是浓缩的,需要根据实验的要求进行适当的稀释。

(2)将适量的抗酸染色液加入到一支干净的试管或玻璃瓶中。

3.样本处理(1)如果使用细胞悬液,可以直接将细胞悬液加入到试管中。

如果使用组织切片,需要先将组织切片放置在适量的生理盐水或缓冲液中,洗去固定液和脱水剂,并将其转移到试管中。

(2)确保样本充分润湿,避免气泡和样本堆积。

4.染色过程(1)将试管放置在恒温水浴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时间。

一般来说,使用42°C的水浴,对细胞进行染色12-15分钟,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15-20分钟。

(2)在染色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如2-3分钟)轻轻摇动试管,以确保样本均匀接触染色液。

5.染色液去除(1)在染色结束后,将试管从水浴中取出,并将液体倒掉。

(2)用生理盐水或缓冲液轻轻冲洗试管中的样本,去除多余的染色液。

(3)重复冲洗2-3次,确保样本的清洁。

6.样本固定(1)根据实验要求,将样本固定在载玻片上。

固定方法可以是使用适当的固定剂,如甲醛或乙醛溶液,将样本浸泡或喷洒在固定剂中,然后将其转移到载玻片上。

(2)对于组织切片,可以使用热解固定的方法,将载玻片和组织切片一起加热。

7.盖片和观察(1)在固定样本上滴加一滴适当的复盖剂。

(2)将一张玻璃盖片轻轻压在载玻片上,使其紧密贴合。

(3)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上,通过目镜和物镜观察样本。

注意事项:-在染色过程中,保持试管的温度和时间的一致性,以保证染色效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抗酸染色法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法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法实验报告抗酸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细胞与组织的染色是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

抗酸染色法是一种常见的细胞和组织染色方法,其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利用染色剂与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其显色。

本实验旨在通过抗酸染色法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以及研究其功能和特性。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细胞或组织样本、酸性染色剂、显微镜、玻璃片、显微镜载玻片、显微镜盖玻片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细胞或组织样本:选择合适的细胞或组织样本,如植物叶片、动物组织切片等。

将样本切割成适当大小,并保持其新鲜。

2. 固定样本:将样本浸泡在适当的固定液中,如福尔马林或乙醛溶液中,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

3. 抗酸处理:将固定的样本经过脱水和透明化处理后,放入抗酸剂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抗酸剂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和样本特性来确定。

4. 染色处理:将抗酸处理后的样本放入酸性染色剂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使其与样本中的特定成分发生反应。

5. 清洗与固定:将染色后的样本用去离子水或适当的缓冲液进行清洗,以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然后,用适当的固定剂固定样本。

6. 制片与观察:将固定的样本切割成薄片,并放置在显微镜载玻片上。

然后,用显微镜盖玻片覆盖在样本上,以便观察。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抗酸染色法,我们成功地染色了细胞或组织样本,并观察到了其结构和特性。

染色后的样本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明亮的颜色,使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细胞和组织的细节。

在染色过程中,染色剂与样本中的特定成分发生反应,从而使其显色。

不同的染色剂对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成分有选择性,因此可以通过不同的染色剂来观察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伊红染色剂来染色细胞核,使其呈现红色。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中包含着遗传物质DNA。

通过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和数量,我们可以了解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功能状态。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嗜酸性染色剂来染色细胞质中的酸性成分,如染色体和核糖体。

抗酸染色操作PPT

抗酸染色操作PPT
采用高温进行固定,手持载玻片一端,标本面朝上,在灯的火焰外侧快速来回移动3~4次。
固定温度控制
固定时要求玻片温度不超过60℃,以玻片背面触及手背皮肤不觉过烫为宜。
固定后处理
放置待冷后染色,避免因温度过高影响后续染色效果。
执行染色步骤
涂片制备与固定
按照标本操作程序涂片,并在室温下自然 干燥或略加温。
试剂储存与使用注意事项
每次试剂用完后,请迅速盖好, 以免挥发,储存时应避免高、低 温及阳光照射。
储存试剂的方法
01
试剂储存环境
储存时应避免高、低温及阳光照射 。
02
03
试剂的保存方式
每次试剂用完后,请迅速盖好,以 免挥发。
试剂储存时间
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应尽快使用完 毕。
感谢观看
03
固定后处理
放置待冷后染色,避免因过热影响后续染 色效果。
进行涂片操作
固定温度控制
手持载玻片一端,标本面朝上,在灯的火焰外侧快速来回移动3~4次,共约 3~4秒。要求玻片温度不超过60℃。
固定后冷却
放置待冷后染色,以玻片背面触及手背皮肤不觉过烫为宜。
避免靠近火焰
涂片后在室温下自然干燥,也可在酒精灯上略加温,但勿靠近火焰。
控制涂片干燥程度
固定方法
常用高温进行固定,手持载玻片一端 ,标本面朝上,在灯的火焰外侧快速 来回移动3~4次,共约3~4秒。
固定温度控制
要求玻片温度不超过60℃,以玻片 背面触及手背皮肤不觉过烫为宜。
固定后处理
放置待冷后染色,避免温度过高影响 染色效果。
固定和染色过程
掌握固定技巧
1 2 3
固定方法
每次用卡介苗做阳性对照,大肠埃希菌 ATCC25922做阴性对照。

抗酸染色注意事项

抗酸染色注意事项

抗酸染色注意事项抗酸染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细胞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技术,能够清晰地识别和观察细胞内的有机结构和细胞器。

但是,抗酸染色在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本文将会向您介绍与抗酸染色相关的注意事项。

一、实验环境及设备的准备在进行抗酸染色的实验之前,需要对实验环境进行卫生、整洁、安全的处理。

同时,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设备,包含显微镜、显微镜载物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盖子、镊子、荧光染料等。

在使用荧光染料时,需特别注意光源的选择,应使用波长在490-510nm范围内的蓝光或405nm的紫外线作为激活光源。

二、样本制备的注意事项抗酸染色技术常常需要进行细胞培养和样本制备。

在进行样本制备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细胞生长状态:需要挑选良好的生长状态下的细胞作为样本制备;2、与悬浮液的配合:如果制备的样本为悬浮液,需要将悬浮液与载物玻片进行配合,在配合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液滴的大小和数量;3、保存与运输:样本制备完成后,需要采取适当的保存方式及包装,以及运输方式,避免样本的变形或者受到污染等情况。

三、抗酸染色操作步骤的注意事项1、通风环境:在进行染色过程中,需要保证通风的环境,以防止有害气体的滞留和积累;2、时间控制:控制染色时间,不要超过染料的最大吸收量;3、荧光染料的稀释:荧光染料需要先进行稀释,以便于在进行显微镜观察时的明暗度能够被控制;4、荧光染料与载物玻片的配合:将荧光染料和载物玻片配合时,需特别注意均匀性;5、抗体的选择:在进行抗酸染色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抗体进行操作,以达到染色效果的最优化;6、特异性抗体的筛选:使用特异性抗体,则需要进行抗原筛选,以确保得到的染色效果是稳定的;7、荧光染料储存条件的注意:需要在0°C- 4°C的条件下保存,以免影响荧光染料质量。

总之,在进行抗酸染色技术操作时,要注意环境、设备,以及样本制备和染色步骤的注意事项,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误操作。

抗酸染色液 冷染法

抗酸染色液 冷染法

抗酸染色液冷染法一、引言抗酸染色液冷染法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技术,用于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和组成。

本文将介绍抗酸染色液冷染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

二、原理抗酸染色液冷染法是一种无需加热的染色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染色液中的酸性成分与细胞或组织中的碱性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颜色的沉淀物。

抗酸染色液中的染料具有亲和力,能够选择性地与特定的细胞或组织成分结合,从而使其显色。

三、步骤1. 取得待染细胞或组织的标本。

2. 用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洗涤标本,去除多余的组织液和血液。

3. 用抗酸染色液将标本浸泡,一般需要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的时间,具体时间根据染色物质的性质和染色结果而定。

4. 将标本用蒸馏水洗涤,去除多余的染色液。

5. 用酒精脱水,逐渐将标本转为透明状态。

6. 用透明剂浸泡标本,使其变得更加透明。

7. 将标本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以使用油浸镜头进行高倍观察。

四、应用抗酸染色液冷染法广泛应用于组织学和病理学的研究中,可用于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具体应用包括:1. 组织切片染色:可以用于观察组织器官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细胞组织的排列和结构。

2. 细胞染色:可以用于观察细胞内的细胞器、染色质和细胞膜等结构。

3. 病理学研究:可以用于观察疾病引起的组织和细胞变化,帮助诊断和治疗疾病。

五、优缺点抗酸染色液冷染法相比于其他染色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 无需加热:相比于热染色方法,冷染法更加简便和快速。

2. 显色效果好:抗酸染色液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可以选择性地染色目标结构。

3. 适用范围广:可以应用于多种类型的细胞和组织,具有较高的适应性。

4. 结果稳定:抗酸染色液染色结果相对稳定,不易褪色。

然而,抗酸染色液冷染法也存在一些缺点:1. 需要经验:染色条件和时间需要经验积累,染色结果可能受到操作者技术水平的影响。

2. 不能应用于活体标本:冷染法需要对标本进行固定和处理,无法直接应用于活体标本的观察。

六、总结抗酸染色液冷染法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技术,具有简便、快速和选择性染色等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它:微量移液器、接种环、酒精灯和载玻片 等
.
染色一般程序
制备涂片标本→染色
涂片
干燥
固定
镜检
水洗、吸干
.
染色
四、实验方法:
1、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和革兰氏染色相同)
涂片
干燥
固定
2、染 色
1)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 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 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 干涸,加热3-5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2)脱色: 3%盐酸酒精脱色30秒~1分,用水冲洗。
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分,用水冲洗后用 吸水纸吸干。
.
3、油镜观察
初染
脱色
复染
镜检
未染色
初染后
脱色后
.
复染后
五、实验结果:
结核杆菌呈红色,常堆积成团,排列无 序,偶可见呈分枝状生长。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
.
六、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 2、涂片厚度要适中 3、染色时间要充分 4、脱色是关键步骤,要彻底 5、初染加热勿沸腾勿干涸。
❖ 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石炭酸 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3%盐酸酒精处理也不 脱色。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然为 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兰色。
.三Βιβλιοθήκη 实验材料:细菌:卡介苗 (Bacillus Calmette-Guerin, BCG)
染液:石炭酸复红液、3%盐酸酒精、碱性美 兰溶液
抗酸染色
Acid Fast Stain
.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抗酸染色的操作方法和结果观察。 2、熟悉抗酸染色的原理。
.
二、实验原理:
❖ 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大量脂质(主要是分枝菌 酸)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一般不易着色,要经 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使其着色。但分枝菌 酸与染料结合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 名抗酸染色。
.
作业
❖ 简述抗酸染色原理、方法和结果。 ❖ 绘制抗酸染色油镜下观察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