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 抗酸染色

合集下载

实验九-抗酸染色

实验九-抗酸染色
实验九 抗酸染色
临床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结核分支杆菌痰涂片的报告方 法。
.
二、实验原理:
❖ 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主要是分 枝菌酸,它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菌 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 使其着色。但分枝杆菌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 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抗酸染色。
2)脱色: 3%盐酸酒精脱色30’’~1’;用水冲洗。
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用水冲洗后用吸 水纸吸干。
3、油镜观察
.
五、实验结果:
结核杆菌呈红色,常堆积成团,排列无 序,偶呈分枝状生长。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
.
.
六、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 2、涂片厚度要适中 3、固定 4、冲洗 5、染色时间 6、初染加热的温度,勿沸腾
❖ 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 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 也不脱色。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 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兰色。
.
三、实验材料:
细菌:结核杆菌 染液:石炭酸复红液、3%盐酸酒精、碱性美
兰溶液 其它: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等
.
四、实验方法:
1、细菌涂片的制备 1)涂片:20mm*25mm薄涂片或
20mm*15mm厚涂片 2)干燥:自然干燥 3)固定:火焰固定
.四、实验ຫໍສະໝຸດ 法:1、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
涂片
干燥
固定
2、染 色
1)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 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 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 干涸,加热5-10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抗酸染色实验报告结果

抗酸染色实验报告结果

抗酸染色实验报告结果抗酸染色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细胞核、粘液、胶原纤维等成分的染色。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抗酸染色技术来染色组织切片,以便更好地观察细胞核和胶原纤维的结构以及粘液的分布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

材料包括组织切片、显微镜玻片、盖玻片等;试剂包括盐酸、蓝色碱性染料和甲基红染料。

实验所需的设备有悬浮平台、显微镜、显微镜读数计和相机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将组织切片放置在悬浮平台上,用盐酸进行脱钙处理。

脱钙处理是为了去除组织中的钙离子,使其更易于被染色剂吸附。

2. 用蓝色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蓝色碱性染料在酸性环境下会与细胞核结合,使其呈现出深蓝色。

将蓝色碱性染料滴在组织切片上,使其均匀覆盖整个切片表面,并在室温下静置15分钟。

3. 用盐酸进行脱色处理。

脱色处理是为了去除多余的染色剂,使细胞核的颜色更加鲜明。

将盐酸滴在组织切片上,与染色剂反应,使其变成淡蓝色,并在室温下静置5分钟。

4. 用甲基红染料进行反应。

甲基红染料与胶原纤维结合,使其呈现出红色。

将甲基红染料滴在组织切片上,使其均匀覆盖整个切片表面,并在室温下静置15分钟。

5. 用盐酸进行脱色处理。

同样地,将盐酸滴在组织切片上,与染色剂反应,使其变成淡红色,并在室温下静置5分钟。

6. 将组织切片用水冲洗,以去除多余的染色剂和盐酸,并将其置于玻片上。

最后,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

实验中,细胞核呈现出深蓝色,胶原纤维呈现出红色,而粘液则呈现为无颜色或淡黄色。

从染色结果可以看出,抗酸染色技术能够有效地染色细胞核和胶原纤维,使其清晰可见。

同时,粘液的分布情况也能够在染色结果中得以观察和分析。

通过抗酸染色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核、胶原纤维以及粘液的结构和分布情况。

同时,这种组织学技术也为研究相关疾病和病理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方法。

希望这次实验结果能够对相关研究和临床诊断工作有所帮助。

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
其它:微量移液器、接种环、酒精灯和载玻片 等
.
染色一般程序
制备涂片标本→染色
涂片
干燥
固定
镜检
水洗、吸干
.
染色
四、实验方法:
1、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和革兰氏染色相同)
涂片
干燥
固定
2、染 色
1)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 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 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 干涸,加热3-5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2)脱色: 3%盐酸酒精脱色30秒~1分,用水冲洗。
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分,用水冲洗后用 吸水纸吸干。
.
3、油镜观察
初染
脱色
复染
镜检
未染色
初染后
脱色后
.
复染后
五、实验结果:
结核杆菌呈红色,常堆积成团,排列无 序,偶可见呈分枝状生长。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
.
六、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 2、涂片厚度要适中 3、染色时间要充分 4、脱色是关键步骤,要彻底 5、初染加热勿沸腾勿干涸。
❖ 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石炭酸 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3%盐酸酒精处理也不 脱色。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然为 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兰色。
.三Βιβλιοθήκη 实验材料:细菌:卡介苗 (Bacillus Calmette-Guerin, BCG)
染液:石炭酸复红液、3%盐酸酒精、碱性美 兰溶液
抗酸染色
Acid Fast Stain
.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抗酸染色的操作方法和结果观察。 2、熟悉抗酸染色的原理。

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

2.
方法
3. 4. 5. 6.
7.
取1ml菌液加到50-60℃已溶化的琼脂内, 摇匀,取15ml培养基倾注平板待凝。 打孔 打孔打5孔,边缘不能裂开,依次标 记“1”-“5”于皿底; 封底 加样 1-5号孔分别加溶菌酶标准品、PBS、 唾液1、唾液2、唾液3(以加满孔但又不 溢出为宜) 置于24-26℃,12-18h后测量加样孔周围 溶菌环直径。
壁中的肽聚糖成分,致使细菌崩解。
菌细胞壁肽聚糖层外面还有一层外膜, 故一般情况下不受溶菌酶的影响。
2.G
-
溶菌酶是非特异性免疫中一种重要的体 液杀菌成分。
材料
1. 2.
混有溶壁微球菌的1%琼脂平板 人的唾液(含有溶菌酶)、PBS、溶菌 酶标准品
3.
打孔器、针头普通琼 脂斜面传代一次,然后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 37℃培养24h。加pH6.4的1/15mol/L磷酸缓 冲液,将菌苔洗下,用比浊法使每ml菌液含 相当于2000亿菌体浓度,再以70℃水浴加 热1h杀菌。 称取1g优质琼脂加入pH6.4的1/15mol/L磷 酸缓冲液100ml,加热溶解。
抗 酸 染 色
新乡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抗酸染色
一、实验目的:
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主要是分 枝菌酸,它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菌 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 使其着色。但分枝杆菌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 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抗酸染色。 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 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 也不脱色。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 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兰色。

实验九_抗酸染色

实验九_抗酸染色

实验九_抗酸染色一、实验目的:1.了解酸性染料的作用原理和特点;2.掌握抗酸染色的基本操作方法;3.学会酸性染料的染色方法,掌握酸性染料的分类、特点及选择;4.通过本实验培养出精细而准确的实验技能,并能够分辨正常颜色和染色后的颜色;5.了解并掌握镜检技术在细胞观察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抗酸染色法是利用对脱水后的细胞或组织制备的切片进行染色,其染色过程遵循酸性染料彩色原理,使细胞核和染色质染上颜料。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嗜酸性颜料伊红和剔除剂法制备的石蕊碱和石蕊素,它们的红色染料,可使细胞核、细胞质及细胞间质染色,是一种直观、精细并广泛应用的组织染色方法。

三、实验材料:1.琼脂片;2.异丙醇、95%乙醇、70%乙醇、蒸馏水;3.深蓝色对氨基苯基丙酸、酸琥珀酸、对甲氧基苯丙酸三种酸性染料;4.柠檬酸水解液、蓝酸肉汤pH7.0、苏木精、酒精碘洗液、甲苯、间苯酚溶液;5.常规玻璃器皿、巴氏杯刀、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1.用异丙醇将琼脂片脱水,紧接着,用95%乙醇进行脱水,然后再用70%乙醇进行脱水,每步处理时间均为10分钟,脱水后的琼脂片加蒸馏水进行洗涤。

2.将某种细胞涂片放在洗涤后的琼脂片上。

样品按次序加入柠檬酸水解液不超过2滴。

在某些细胞中,应加入稍多的柠檬酸水解液,使细胞膜脆性。

然后用蒸馏水冲洗琼脂片。

3.用不同的酸性染料粘稠溶液冲洗样品,操作时要均匀涂抹并确保干燥。

4.将石蕊素/石蕊碱染色标本放入甲苯中2×3分钟、2×1分钟再放入间苯酚溶液中1×1分钟,然后离开溶液用酒精碘洗涤。

再用100%酒精冲洗落紫液中的沉淀。

5.将干燥的染色标本滴一滴蓝酸肉汤pH7.0,然后用苏木精染色1-3分钟。

洗涤、脱水、透明化。

直到涂片样品透明无色。

6.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切片。

可能需要使用适当的镜头,在细胞和细胞核旁边的区域能找到更好的颜色区分。

用高倍镜或油浸镜仔细观察。

五、实验注意事项:1.异丙醇、乙醇有毒,应戴手套,加强通风。

抗酸染色阴性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阴性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阴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抗酸染色技术,观察和分析细菌对抗酸染色剂的反应,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同时学习使用抗酸染色技术进行细菌的鉴定和分类。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细菌标本- 抗酸染色试剂:尼氏抗酸染色剂、甲苯精制水、1%石碱溶液2.2 实验方法1. 准备细菌标本,并将其均匀涂布于玻片上。

2. 将涂有细菌的玻片在空气中晾干。

3. 在顺次涂上尼氏抗酸染色剂、甲苯精制水和1%石碱溶液。

4. 轻轻冲洗玻片,使多余的染色剂洗去。

5. 用纸巾轻轻吸去水分,并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观察实验结果,发现细菌在抗酸染色阴性实验中呈现了不同的反应。

一些细菌显示为红色,而另一些则呈现为蓝色,还有一些细菌没有染色。

根据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红色细菌:这些细菌显示出对尼氏抗酸染色剂的亲和性,并且在观察下可见它们的形状和结构特征。

这些细菌的细胞壁结构不会阻止染色剂的渗透和沉积。

2. 蓝色细菌:这些细菌对抗酸染色剂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细菌具有某种抗酸性的特征,导致尼氏抗酸染色剂无法渗透细菌细胞壁。

这可能是由于细菌壁对染色剂具有较高的亲和性,使其不能被抗酸染色剂替代。

3. 未染色细菌:这些细菌未能染色可能是由于其细胞壁的特殊结构,使染色剂无法渗透进去。

这些细菌可能具有特殊的细菌壁层结构或表面性质,使其对尼氏抗酸染色剂无反应。

综上所述,抗酸染色阴性实验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细菌鉴定和分类技术,通过观察细菌对抗酸染色剂的反应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然而,对于某些细菌来说,抗酸染色阴性实验的结果可能不够准确,可能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测技术进行确认。

四、结论本实验通过抗酸染色阴性实验,观察和分析了细菌对抗酸染色剂的反应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对细菌进行鉴定和分类提供一定的参考。

虽然抗酸染色阴性实验在细菌鉴定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然可以作为基础的细菌鉴定技术之一。

抗酸染色的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的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的实验报告抗酸染色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抗酸染色在细胞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对不同细胞类型进行抗酸染色实验,观察细胞结构和组织的特征,并分析抗酸染色在细胞学研究中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实验结果表明,抗酸染色能够有效地突显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形态特征,为细胞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引言:细胞学研究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它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而在细胞学研究中,染色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酸染色作为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研究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抗酸染色实验,探究其在细胞学研究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1. 细胞培养:选取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培养,包括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2. 抗酸染色试剂:准备好抗酸染色所需的试剂,如染色剂和酸性溶液。

3. 培养基和培养器具:提供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器具,保证细胞正常生长。

4. 显微镜: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细胞结构。

实验步骤:1. 细胞培养:将选取的细胞分别培养在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保持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2. 抗酸染色:将培养好的细胞进行抗酸染色处理,按照染色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3. 观察和记录:将染色后的细胞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形态特征。

4. 分析和讨论: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抗酸染色在细胞学研究中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结果与讨论:经过抗酸染色处理后,观察到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形态特征得到了有效突显。

细胞核呈现出深色,且形状清晰可见,有助于研究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为研究细胞器的功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抗酸染色在细胞学研究中具有以下优势和应用前景:1. 高选择性:抗酸染色对细胞核和细胞器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够清晰地显示它们的形态特征,为细胞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2. 灵敏度高:抗酸染色对细胞结构的突显效果明显,能够在显微镜下清晰观察到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细节,有助于更准确地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

抗酸染色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实验报告

抗酸染色一、实验目的1.掌握抗酸染色的操作方法2.熟悉抗酸染色的原理二.实验原理1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色有大量的脂质,主要是分枝菌酸,它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图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使其着色,但分枝杆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抗酸染色2.齐一尼氏抗酸染色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杆菌与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酸性酒精处理也不脱色。

当再加亚甲蓝溶液复染后,分枝杆菌仍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蓝色。

三.实验材料1.标本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菌液2.试剂抗酸染色试剂1套(石炭酸复红染液、3%盐酸乙醇溶液、碱性亚甲蓝染液)。

3.其他器材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玻片夹,染色盘,染色架,洗夜瓶,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细菌涂片的制备1)涂片:取一张洁净载玻片,从记号笔在背面画一个直径约为1cm的圆圈,在载玻片正面对应区域制作玻片;首先,点燃酒精灯,在酒精灯火焰附近15cm内的相对无菌区,用接种环在酒精灯外焰上进行消毒灭菌,按无菌操作方法用种排取混菌,在我片中间际成直径大约1cm 你圆形自膜续挑取标本混合菌5次,制成厚膜涂片,涂片后烧灼灭菌接种环2)干燥:自然干或在西精灯火焰上方5~10om处略加热烘干3)固定:将干燥后的玻片通过酒精灯外焰2-3次,每次通过时间大约1s.用玻片夹固定。

(2)染色1)初染:用琅片持片标本一端,在涂片区滴加石碳酸复红染液2~3滴,将涂片区完全覆盖,然后在酒精灯火焰正上方(5~10cm)徐徐加热,出现蒸汽即升高玻片或暂时将玻片移开酒精灯火焰,切勿沸腾,更不能干涸,蒸汽消失后继续加热。

如此反复,保持染液加热3~5min,其间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将玻片移至染色盘上方待玻片冷却后续加染液,以免干涸。

完成加热初染后应待标本冷却,然后再用洗液瓶冲洗多余的染液,将玻片在染色盘上轻轻甩净。

2)脱色:将3%盐酸乙醇溶液滴加在涂片区,并轻微缓慢晃动玻片,进行充分脱色时间为1min.然后用洗液瓶将玻片冲洗干净,在染色盘上轻轻甩净多余的水.3)复染将碱性亚甲蓝染液滴加在涂片区,充分覆盖,染色时间为1min,然后用洗液瓶冲洗玻片,在染色盘上轻轻甩净,将玻片自然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3)观察先用低倍镜(40x)高倍镜(100x)找到染色区域,在该处加1香柏油,然后用油镜观察五.实验结果名称: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菌液染色方式:抗酸染色放大倍数:100x六.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2尽可能地取菌5~8次,以便更好地寻找细菌初染的时间要九分,掌握好加热胡温度4初染结束后须冷却后再用水冲洗5每次冲洗应便水流从涂片区上部区域流下,不可直接对涂片区用洗液瓶大力冲洗,以免破坏涂片区涂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燥
固定
3、油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
结核杆菌呈红色,常堆积成团,排列无
序,偶呈分枝状生长。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六、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
2、涂片厚度要适中 3、固定 4、冲洗 5、染色时间 6、初染加热的温度,勿沸腾
准备
细菌:卡介苗 染液:抗酸染液(2套/室) 其它:载玻片(1张/人)、结核分枝杆菌示 教片(1张/人) 痰标本 8盒
实验九 抗酸染色
临床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结核分支杆菌痰涂片的报告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主要是分 枝菌酸,它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菌 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 使其着色。但分枝杆菌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 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抗酸染色。 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 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 也不脱色。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 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兰色。

三、实验材料:
细菌:结核杆菌
染液:石炭酸复红液、3%盐酸酒精、碱性美
兰溶液
其它: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等
四、实验方法:
1、细菌涂片的制备
1)涂片:20mm*25mm薄涂片或
20mm*15mm厚涂片 2)干燥:自然干燥 3)固定:火焰固定
四、实验方法:
1、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 涂片 2、染 色
1)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 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 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 干涸,加热5-10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2)脱色: 3%盐酸酒精脱色30’’~1’;用水冲洗。 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用水冲洗后用吸 水纸吸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