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艺术初探

合集下载

探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探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探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意蕴摘要:《随想录》是巴金在晚年时期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作品,这部作品因其对文学世界、对当代社会、对人类思想的伟大启蒙和价值意义而产生了巨大影响。

可以说巴金用他的“文革博物馆”冲击且动摇了这两千多年来人们固守的封建传统思想,启发了作家文学创作的意义,批判且揭露了文革时期“长官们”的所作所为,并对那段黑暗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本文我主要从巴金的创作经历和思想的发展来阐述《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关键词:《随想录》;巴金;思想意蕴一、创作与思想的发展从青年时代革命思想的觉醒,充满着追求自由美好愿望的《家》,到中年时代对人性和悲惨命运控诉的《寒夜》,再到巴金老年时期反思文革解剖自己所写的《随想录》,这三部作品可以说涵盖了巴金文学写作的一生,同时也是代表了巴金最高艺术成就的三部作品,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到巴金在其创作发展过程中思想的变化。

巴金是沐浴着自由民主平等的五四精神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是五四运动的“产儿”,他们骨子里是热爱自由,热爱生命的。

《家》是对五四运动之后的青年們思想解放,追求自由而不得,与封建制度顽强对抗,却又在前路漫漫中迷茫的真实写照。

《寒夜》写于四十年代,则是对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初心,被生活压垮后的人性扭曲最终命运悲惨的真实记述。

《随想录》是老年巴金用血泪建立起来的“文革博物馆”,文革期间知识分子们被四人帮戴上“帽子”关进“牛棚”,写否定自己的思想汇报,被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对四人帮对十年浩劫进行了十分彻底的深刻批判,同时也对这场浩劫进行自我反思。

他的作品无一不与那代人的生活,思想和命运有关,正如巴金在《随想录》中所说,生活确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巴金正是秉着追求真实的精神,对自己的生活,对这一代人有着细致深入的观察和认识,最后融入自己的感悟思考,才会写出这样一部部优秀的作品。

当然,《随想录》也是巴金这一生文学创作的总结,其中有对读者,对文学理论观点的看法,有对青年时代理想的追求,有对这一生中匆匆过客们的怀念,生命即将结束时的随想随感自然有所不同,带着一股超脱之感。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写于1978年至1986年的《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

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部讲真话的血泪之作。

思想界也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现代知识分子良知与良心的巨著。

一位八旬老人,用他那“发僵的手”,而且经常是抱病写作,写下150篇微言大义的警世巨著。

他这是在吐出最后的“丝”,挤出最后的“奶和血”。

《随想录》虽然文字上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但并非一目了然,简单透明,而是充满了含蓄、曲折与隐晦。

所以,在我们解读《随想录》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体会巴金当年写《随想录》的种种艰难与顾忌,从“无技巧”中读出深意。

《随想录》不仅展现了巴金晚年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一份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读本与思想读本。

继续高举“五四”启蒙大旗,反对封建流毒巴金在《随想录》开篇《谈〈望乡〉》中明确告诉人们还要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因为封建流毒在我们身上还继续残存。

作者又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提到,我们要反省自己,责备自己,而不能单怪“四人帮”与林彪。

由于我们自身存有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才会利用我们的弱点。

显然,巴金意识到封建流毒的普遍性及反封建的必要性。

巴金通过自我的反省与忏悔,并不只是为了达到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剖析与批判,而是为了追念“五四”,为了唤起人们对于整个民族灾难的反思和批判,从而为建设更高境界的精神道德而努力,这才是作者高举“五四”启蒙大旗的真正目的。

历史证明,知识分子几十年来的呐喊、启蒙,仍难以清除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残余。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巴金在《买卖婚姻》中用自己周围的例子证实:他用笔战斗了整整六十年,而他的侄女今天面对着买卖婚姻仍然是毫无办法。

而且,巴金又提到他家保姆的儿子的例子来说明封建流毒对人心灵的腐蚀。

怀念萧珊的艺术特色

怀念萧珊的艺术特色

怀念萧珊的艺术特色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怀念萧珊》的艺术特色摘要:《怀念萧珊》是《随想录》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是一篇怀念一故六年的妻子萧珊的散文,语言虽朴实无华,但真切感人,切实巴金生前感人至深的心倾诉,她曾经的悲伤,痛苦,深挚的爱,都流淌在这含泪的文字中。

关键词:艺术特色真情真话以小见大文字平淡,叙事平实至情至性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感情真诚,热烈,深沉,把一颗燃烧的心陶给读者,是《随想录》的总体特色,《怀念萧珊》不写“景”境,而专造“情景”,作者把“真感情”凝注笔端,集中抒写了妻子在非常岁月里无辜受尽折磨,以致含恨离世的情景和作者永远失去亲人的孤独迷惘,悲痛欲绝的感情。

如文章在“四害横行的日子里,夫妻二人过着提心吊胆的非人的生活,每天天挨整后晚上回来:”我进了门春到他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啊!”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

‘或者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这短短一句话,抚慰着巴金受伤的心灵,使他看到黑暗中的一线光明,他对她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在会场里我一直在做怪梦。

开完会回家,见到萧珊我感到格外亲切,仿佛重回人间。

“这是一对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患难夫妻,他们的愁苦哀怨,他们在无可奈何中相互鼓励和支持的深厚情感,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这篇悼文,写得悲愤交织,保持着作家以真情动人的惯有风格,又充满了血和泪的痛楚,从而为作品增添了一种悲壮、激愤的色彩。

文章结尾“在我丧失的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

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搀在一起。

”,作者把对妻子的至爱感情以及散文特有的如泣如诉的情调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怀念萧珊》中,巴金以醮慢感情的笔墨写下了他和萧珊在最恶劣的环境——文化大革命的煎熬的与病魔的折磨中相依为命,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生活,以此来表达他对亡妻的最深切的悼念。

自我形象的重塑——论巴金《随想录》文化历史价值

自我形象的重塑——论巴金《随想录》文化历史价值

摘要巴金,一个不朽的人物,他曾经说过,《随想录》是他本人的“文革博物馆”。

这里陈列着他本人和全家人在那个“有中国特色的黑暗时代……用中国人民的血泪绘成的无比残酷的地狱”里的惨痛的遭遇,也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

作为一名具有艺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讲真话”已经成为巴金特有的生命存在方式。

这既与他对于美好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有关,也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思想解放和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是巴金创作《随想录》不可缺少的条件。

巴金创作《随想录》,其目的是通过对自己灵魂遭扭曲、心灵受践踏过程的沉痛反思,展示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主线,也期望通过这种对自我灵魂最深处反省,重塑自己进入历史进程的文化形象。

1 巴金:历史的记录者巴金的《随想录》动笔于1978 年8 月,至1986 年9 月搁笔,用时八年,撰写散文150 篇,四十七万字,共五卷,依次为《随想录》(1970 年)、《探索集》(1980 年)、《真话集》(1981 年)、《病中集》(1984 年)、《无题集》(1986 年)。

这部散文巨著是世纪老人巴金对自己一生经历,尤其是对文革特殊经历的回顾、反思、随感、议论。

正如巴金在后来《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所说:“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摧残,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深刻的个人反省。

他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这部作品全面展现了20 世纪中国一段荒诞、严峻而悲壮的曲折历史和知识分子的辛酸历程,巴金的《随想录》是一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学巨著,蕴涵着崇高的自由精神和人文理想,也是那不堪回首的岁月的真实见证。

浅议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性和文学价值

浅议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性和文学价值
金在文 中回忆 自己和老舍 夫妇共 同进餐 的愉悦 。回顾 自己和 黎》 写 自己站在卢梭向前的诸多思绪 , 感慨 自己曾经像 塑像 倾 老舍除 了文 学之外的心灵 交流 , 老舍 的 离去 . 对 巴金的心灵造 吐 自已的痛苦 , 说明 自己由《 忏悔 录》 获得安慰 , 进一步 强调 自 成 了 巨大的冲击。巴金 通过 《 靳 以逝世二 十周年》 一文 , 回忆 自 己面对斗争时的英勇无畏都是从这 些文 学大家的 思想 中吸收 己和靳 以如醇酒般 的友 情。 虽然靳 以已经 离世二十年 . 但是他 来的。 的音容 笑貌依 然存在 于巴金 的心里 ,这种孤独残 忍的啃食 的 2 . 生活情感经历 , 凸显作品艺术特 色 巴金 的心。所以 , 作者在描 写友谊 , 回忆故人 , 纪念友情部分倾 巴金 在《 文 学的作 用》 中说 自己的情 感爱憎 都 由生 活 中 注 了浓烈 的 思 绪 来, 生活是创作的唯 一源泉。作者在《 重来马赛》 中回顾 自己的
革 时期 的 自我认识剖析之外 , 是 对他人 , 对社会的反思和责任 认识 。只有这样表达真 实的文 学作品才能给与人 们思想的指 引, 《 随想录》 作 为一部形式优 美的散文集 。其文笔 清新朴 实 ,
含蓄深情 , 其思想 内涵和创作方式也都 具备真 实的美感。巴金 的作品是 生动的讲述故事的过程 .是展 现其深刻的文学 内涵 和丰富的人 生思想的过程 。虽然整部作品没有华丽 的辞 藻堆 砌, 但是其审美意识 的朴 实无华却吸 引了众 多的读者。作品名 称 当中的“ 随” 字很好的表现 了文章信手拈来的题材特点。 一 珊》 ,文章讲述 了 妻子离开自己 二十年后 自身生活的凄凉, 全 百五十篇 不同题材 、 内容的文章将 巴金人 生的喜 怒哀愁 。 人物 文 凄切无 比的语 言让读者倍感心酸 。巴金除 了在写作 中投入 世 事说尽 写全 . 这种 随时抒发的感想 以其独特的低调 简朴 的 自己的深切感情之外 。在作品 中我们 同样能看到他对生活 的 特 . 点成就 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热爱 . 对爱情的忠 贞。 1 . 吸收法 国思想, 形成 自身的文学影 响 其 中一篇文章《 怀念老舍 同志》 中, 巴金不止一 次的写到 巴金作 品在 一定程度 上受到 了法国思想家和 文学家的影 老舍作 品《 茶馆 》 中的一 句话 : “ 我爱咱们 的国呀 , 可是谁爱我 响 , 其在 法国开始写小说 , 卢梭 , 伏 尔泰 , 雨果和左拉等 法 国思 呢?” 这种 追忆的方式体现 了巴金对故友深刻的痛l 暗_ 之情 。巴 想和文学的先驱都对 巴金起到 了深远的影响。巴金 的《 再访 巴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摘要;从巴金《随想录》的写作目的出发,探讨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随想录》部分作品,从作品中浅析作者的思想变化及深化过程,从其思想层面论述《随想录》的文学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主题艺术特点思想深化过程文学意义正文;“作为一个非常有地位的人,巴老每一步都站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思想解放运动本身也不是知识分子发动的,也不是五四文学的传统,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国策,是党在反思“文革”教训以后重新带入的一条党的路线,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就自觉地选择了这条开明的路线,他们支持这样的路线,自觉地参与战斗,参与这样一个把中国推向进步文明的未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想录》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在今天在未来任何一个时代,在我们重新研究思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永远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的书,所以巴老永远不会过时。

”------【1】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随想录》塑造了忏悔的“我”《随想录》每一篇都以真话感动着读者,以对十年“文革”的强烈控诉震撼人们的心灵,又以虔诚而深刻的自我解剖与忏悔深深地感染着读者的思绪,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

一.《随想录》的思想主题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是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巴金晚年思想初探--兼谈《随想录》

巴金晚年思想初探--兼谈《随想录》
历 史事 实 说 明 , 无政 府 主 义在 当
时 (9 _ 0世 纪 之 际 )的 欧 洲 各 1- 2
个 无政府 主 义 者 , 个 巴枯 宁 一
主 义 者 . 一个 克 鲁 泡 特 金 主 义 者 。13 9 0年 初 . 写 作 了 他 唯 他

国 , 别是 在 沙 俄 . 反对 封 建 特 是 主 义思 潮 中 的一个 重 要 的派别 , 有 过 很 大 的影 响 包 括 在 “ 五 四 前 后 的中 国 , 多要 求变 革 许
盾 是 如 何 不可 调 和 ” 于 是 , 为 了肯 定 巴金 , 竭 力想 演 化或 回 就
切 ,假若 我 ~ 生 中有 一 点安
慰 ,这 就 是 我 至 爱 的无 政 府 主 义 …… 这美丽 的 无政 府主 义理
想 就 是 袭 的 唯 ~ 光 明 ”, 我 是 “

避 巴金 的无 政府 主义 思想 但 是
燃起 , 盘大声 疾 呼地说 : 我 是 巴 “

在 青 年 时 代 曾经 信 奉 过 无 政 府
主义 , 但还 是有 许 多 学者 认 为他
最 多 不 过 是 受 了 一 些 无 政 府 主
等等 。 是这种 乌托 邦式 的政 治 但 理想 . 在现 实生 活 中是 很难 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
的。
到抗 日战 争 中去 巴金 这类 自我
申说远 不 止 这 些 ; 仅 就 上 述 例 举. 虽不 能作 为 确定 问题 的 唯 一 依据 , 却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 但 其 欢 ,在 整个 二 十年 代 , 巴 金 写作 、 译 了 大量 的有 关 无政 翻 府 主 义的文 章 和著 作 , 几乎 是狂 热地 宣传 无政府 主 义 的主 张 。 到 了三 四十年 代 , 他仍 断 断续 续地 热 心 于著 译 、 出版无 政 府主 义者 殉 于理 想 献身 于人 类 的著作 。 同时 , 还軎j 参 加 了一些 他 极 无 政府 主 义者 主办 的 小 团4 书 车、

浅析巴金《随想录》语言的质朴美

浅析巴金《随想录》语言的质朴美

浅析巴金《随想录》语言的质朴美蒋光灯【摘要】巴金在1979年至1986年间完成的42万字的《随想录》,包括《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以及《无肠集》,共150篇,是中国当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散文作品,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的文学价值已超越了作品本身及文学范畴.从语言角度来看,《随想录》可作为一部社会语言学教材,质朴、自然、深情、流畅及清新刚健,是《随想录》最大的语言特色,也是巴金散文语言的底色.【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9)005【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巴金;《随想录》;语言;质朴美【作者】蒋光灯【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教务处,贵州凯里556011【正文语种】中文巴金的《随想录》,主要是对四人帮和现实中存在的封建流毒进行批判。

巴金创作《随想录》的目的,在于“卸下自己的精神负担”、“酬答友情”、“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其中有对自身创作生涯的回忆,也有对故人的怀念,还有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

《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总结”及“一生的收支总账”,用真话建立批判文革的“博物馆”。

整部书的字数达42万,但是由于其言语整体上充满一种质朴美,使得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巴金心底的写作意图。

散文语言的质朴美,是指散文语言虽然质朴自然,却浑融有味,以平淡见长,以本色取胜的自然美。

其语言虽然质朴,但不是平淡,而是绚烂。

苏轼对语言的质朴美有“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等阐释,也就是说,虽然文辞平淡清逸,平易质朴,但实际上蕴蓄渊深,意味隽永[1]。

在色彩方面,它不追求浓墨重彩,而追求萧疏清淡。

在运笔方面,未做精雕细刻,或是粗笔勾勒,而是笔随意愿等等。

因此,散文的语言平易自然,素雅清新,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文采。

散文语言的质朴美离不开真挚的感情,作家只有深切感受及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被其中所包含的感情所打动后,才能作出好的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想录》艺术初探
巴金1978年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自此,历时八年,完成这部散文巨著。

对于巴金而言,《随想录》是一部真诚自审的忏悔录,是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反省。

巴金在《随想录》第一集的《后记》中写道:“古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我过去不懂这句话,今天倒颇欣赏它。

我觉得我开始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讲真话。

《随想录》其实是我自愿写的真实的‘思想汇报’。

巴金的《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在对文革作出反思,同时号召其他人一起说出真话,这种完全的自我剖析,表现出一位老作家坦率真诚的崇高人格。

(一)真实性艺术特色的表现
巴金说:“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

所以我拿起笔,在一个练习本上写下了一些东西来发泄我的感情、倾吐我的爱憎。


在《怀念老舍同志》中,巴金反复强调着老舍《茶馆》中常四爷的那句话:“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由此可以看出,巴金对老舍不明不白地死去怀着多么强烈的痛惜、痛恨之情。

他在文中回顾了老舍在世的时候,他每次到北京开会,同老舍夫妇到东安市场的小馆子里吃饭闲谈的愉快时光。

他与老舍不仅是文学上的朋友,也是生活中心心相印的知己。

老舍死了,它强烈地冲击着巴金那颗带血的心。

《随想录》的核心内容是对“文化大革命”所做的回顾和批判,在历史的反思中,道出了真话。

《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批判了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的文化专制主义。

“他们还搞过焚书的把戏,学习秦始皇,学习西特勒。

他们煽动年轻学生上街‘大破四旧’,一切西方名著的译本都被认为是‘封、资、修’的旧东西,都在‘大破’之列。

”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林彪和“四人帮”禁、毁了成千上万的书,害死了成千上万的人。

作者默默地记载着这段历史,毫不留情地把林彪和“四人帮”牢牢地钉在了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

巴金直面“文革”,正视个人在历史非常时期的复杂体验,无情地解剖自己。

他那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那满腔的真诚,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的心。

他忏悔自己在林彪和“四人帮”的强压下做出了种种荒谬可笑的事情。

在《“豪言壮语”》中,作者说:“要讲话就要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哪怕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

”作者紧接着又谈到在《爝火集》中编选的三十年散文,发现前半部分大都是“歌德”的文章。

他忏悔自己明哲保身地跟在别人后面向同志丢石块的做法。

《“遵命文学”》写自己不敢向“长官意志”挑战,违心地遵宣传部长张春桥之命写文章批判柯灵的《不夜城》,后来《不夜城》被定为“大毒草”。

《纪念雪峰》写了自己上台和靳以联合发言跟在别人后面丢石块的不可饶诉的罪行。


散文应力求做到生活与思想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散文的生命。

在《随想录》中,真实性的艺术特色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巴金有感而发,所写的一人一事,一情一景,都是他朴实、真挚的思想与情感的流露。

(二)真实性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
在《文学的作用》中,作者说他的爱憎和感情都是从自己的生活里来。

“生活的确是艺术的创作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严肃的作家都是从这唯一的源泉里吸取养料,找寻材料的。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映。

”④对生活的认真与严肃,而作者又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有了丰富的情感积淀和思想积淀,这是形成《随想录》的真实性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

在《把心交给读者》中,作者是这样写他的社会责任心的:“如果不是想对我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贡献一点力量,如果不是想对和我同时代的人表示一点友好的感情,如果不是想尽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尽的一份责任,我为什么要写作?”“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我的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为了对国
家、对人民有所贡献。

”作者在《随想录》中反复强调他写作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

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有那么强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才会产生那么深刻广泛的影响。

敞开心扉,诉说真情,是巴金散文的美学风格。

巴金曾经在《探索集》的《后记》中说过:“我的写作的最高境界,我的理想,绝不是完美的技巧,而是高尔基的《草原故事》中的‘勇士丹柯’,——‘他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高高地举在头上。

’……我要掏出自己燃烧的心,我要讲真话。

”从这点来看,作家用了写实的手法,《随想录》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著作,作者无所顾忌地触及了当时社会的经脉,触及了自己灵魂的经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是这样评论“大家之作”的:“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柔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 《随想录》就是这样的“大家之作”。

艺术成就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

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

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讲真话,抒真情,向心灵奥府逼近,用自己的真实感情去感动别人的特点,重新确立了散文亲切、平等、自然、本色的"家常","娓语"的风格,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

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从《随想录》里,人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巴金,他开始独立思考而不再盲目听命,挣脱思想枷锁而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国过去“太不重视个人权利,缺乏民主与法制”,痛感“今天在我们社会里封建的流毒还很深,很广,家长作风还占优势。

”集中批判“长官意志”。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

他对过去的反思,使得人们再度把晚年的巴金和青年的巴金联系起来,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就文学和生活的种种问题发表看法的文章,不论是现实的感兴,还是往事的追思,既把笔触伸向社会和历史的深处,又坦率地挖掘自己的灵魂,表现出巴金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的严峻思考。

他所写的不仅是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也照出了同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

在这些寓深沉于平淡的文章中,巴金把心交给读者,毫无掩饰他讲出自己心里的真话。

《随想录》显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真实自然的人格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