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实验2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实验2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实验2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一、实验目的:

巩固化合物晶体结构知识。 二、实验内容:

典型的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有: 1. NaCl 型结构

NaCl 晶体结构是如图6-1所示的立方面心格子,属立方晶系Fm3m 空间群,a 0=0.5628nm 。阴离子按立方最紧密方式堆积,阳离子充填于全部的八面体空隙中,阴、阳离子的配位数都是6。

属于NaCl 型晶体结构的晶体有很多,列于表6-1中。

表6-1 NaCl 型结构的晶体

(A) 立方面心格子 (B) 晶胞 (C) 晶胞绘制图

图2-1 氯化钠晶体结构

2. CsCl型结构

CsCl晶体结构是立方原始格子(图6-2),属立方晶系Pm3m 空间群,a0=0.411nm。Cl-处于立方原始格子的八个角顶上,Cs+位于立方体中心,阴、阳离子的配位数都是8。

属于CsCl型晶体结构的晶体有CsBr、CsI、TlCl、NH4Cl。

图2-2 CsCl晶体结构图2-3 纤锌矿晶体结构

3. 纤锌矿(α-ZnS)型结构

纤锌矿(α-ZnS)的晶体结构属立方晶系P63mc空间群,a0=0.382nm,c0=0.625nm,Z=2。在纤锌矿结构中(图6-3),S2-按六方紧密堆积排列,Zn2+充填于1/2的四面体空隙中,阴、阳离子的配位数都是4。

属于纤锌矿(α-ZnS)型晶体结构的晶体有BeO、ZnO和AlN。

4. 闪锌矿(β-ZnS)型结构

F34空间群,闪锌矿(β-ZnS)的晶体结构属立方晶系m

a0=0.540nm,Z=4。如图6-4所示的闪锌矿结构是立方面心格子,S2-位于立方面心的结点位置,Zn2+交错地分布于立方体内的1/8小立方体的中心,阴、阳离子的配位数都是4。如果将S2-看成是作立方最紧密堆积,则Zn2+充填于1/2的四面体空隙中。

属于闪锌矿(β-ZnS)型晶体结构的晶体有β-SiC、GaAs、AlP 和InSb。

图2-4 闪锌矿的晶体结构

5. CaF2型结构

萤石的晶体结构如图6-5所示,属立方晶系Fm3m空间群,a0=0.545nm,Z=4。Ca2+位于立方面心的结点位置,F-位于立方体内的八个小立方体的中心,Ca2+的配位数是8,F-的配位数是4。在萤石结构中可以将Ca2+看成是作立方紧密堆积,F-充填于全部四面体空隙中,而全部的八面体空隙都没有被充填,因此,在结构中八个F-离子之间就形成一个“空洞”,这些“空洞”为F-离子的扩散提供了条件。

属于萤石型晶体结构的晶体有BaF2、PbF2、SnF2、CeO2、ThO2和UO2,还有一些晶体的结构与萤石的完全相同,只是阴、阳离子的位置完全互换,如Li2O、Na2O、K2O等。

图2-5 萤石晶体结

6. 金红石(TiO2)型结构

金红石(TiO2)的晶体结构以及结构中Ti—O八面体链的排列示于图6-6中,金红石结构属四方晶系P42/mnm空间群,a0=0.459nm,c0=0.459nm,Z=2。金红石结构为四方原始格子,Ti4+位于四方原始格子的结点位置,体中心的Ti4+自成另一套四方原始格子,O2-在晶胞中处于一些特定位置上,Ti4+的配位数是6,O2-的配位数是3。

金红石结构中Ti-O八面体以共棱的方式排成链状,晶胞中心的链和四角的Ti-O八面体链的排列方向相差90 ,链与链之间由Ti-O八面体以共顶相连。如果把O2-看成近似于六方紧密堆积,则Ti4+位于1/2的八面体空隙之中。

属于金红石型晶体结构的晶体有GeO2、SnO2、PbO2、MnO2、MoO2、NbO2、WO2、CoO2、MnF2、MgF2。

图2-6 金红石晶体结构以及结构中Ti-O八面体链的排列

7. CdI2型结构

P3空间群,a0=0.424nm,CdI2型晶体结构属于三方晶系m

c0=0.684nm,Z=1。Cd2+在单位晶胞中占有六方原始格子的结点位置,I-交叉分布在三个Cd2+形成的三角形中心的上、下方,因此,CdI2结构就相当于两层I-离子中间夹一层Cd2+离子。Cd2+的配位数是6,I-的配位数是3。

属于CdI2型晶体结构的晶体有Ca(OH)2、Mg(OH)2、CaI2、MgI2等。

图2-7 CdI2型晶体结构(A)及层状多面体连接方式(B)

8. α-方石英型结构

α-方石英属于立方晶系Fd3m空间群,a0=0.713nm,Z=8。如图6-8所示,α-方石英的晶胞中Si4+占有全部面心立方结点的

位置和立方体内相当于八个小立方体中心的四个。每个Si4+都和四个O2-相连,硅氧四面体层与层之间以顶角相连。

图2-8 α-方石英的晶体结构及结构中硅氧四面体的连接方式

9. 刚玉(α-Al2O3)型结构

R3空间群,刚玉(α-Al2O3)型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c

a0=0.514nm,α=55?17’,Z=2。如果用六方大晶胞表示,a0=0.475nm,c0=1.297nm,Z=6(图6-9)。刚玉结构中O2-按六方紧密堆积排列,Al3+充填于2/3的八面体空隙,Al3+在结构中有如图6-9中所示的三种分布形式。

属于刚玉型晶体结构的晶体有a-Fe2O3、Cr2O3、Ti2O3、V2O3等。

图2-9 刚玉晶体结构(菱面体晶胞)和结构中Al3+的三种不同排列方式10. 钙钛矿型结构

钙钛矿的通式是ABO3,其中A代表一价或二价金属离子,B代表四价或五价金属离子。具有钙钛矿型晶体结构的主要晶体列于表6-2中,其典型矿物为CaTiO3。

CaTiO3在高温下属立方晶系Pm3m空间群,a0=0.385nm,Z=1。低于600 C时为正交晶系PCmm空间群,a0=0.537nm,b0=0.764nm,c0=0.544nm,Z=4。CaTiO3结构中Ca2+占有立方面心的角顶位置,O2-处于立方面心的面心位置,所以,CaTiO3结构可以看成是由O2-和半径较大的Ca2+共同组成立方紧密堆积,Ti4+充填在1/4的八面体空隙中(图6-10),Ti4+的配位数是6,Ca2+的配位数是12。

表2-2 具有钙钛矿型结构的主要晶体

图2-10 CaTiO3的晶体结构

11. 尖晶石型结构

尖晶石的通式是AB2O4,其中A代表二价金属离子,B代表三价金属离子,典型晶体是MgAl2O4,其晶体结构以及结构中多面体的连接方式如图6-11所示,属立方晶系Fd3m空间群,a0=0.808nm,Z=8。结构中O2-可看成是立方紧密堆积,Mg2+充填于1/8的四面体空隙中,Al3+充填于1/2的八面体空隙中,八面体之间以共棱方式、八面体与四面体之间以共顶方式相连。

具有尖晶石型晶体结构的主要晶体列于表6-3中。

表2-3具有尖晶石型结构的主要晶体

图2-11 尖晶石的晶体结构以及结构中多面体的连接方式

实验内容:

1. 就以上11种典型的化合物晶体结构,对照模型,搞清各

晶体结构中正负离子的配位关系、密堆关系,熟悉其晶胞。

2. 试作1~2种晶体模型。

三、思考题

1. 试列举10种典型的化合物晶体结构。

2. 请说明你所制作的晶体模型的晶体结构特征。

1生物学实验常用技术

生物学实验常用技术一、分子方面 1、基因工程 1)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二楼PCR仪器全部会用) 2)RT-PCR;Q-PCR 3)琼脂糖凝胶电泳;胶回收 4)酶切/链接 5)转化 6)固体/液体LB培养基配制 (高压蒸汽灭菌锅使用方法) 7)质粒大/小抽原理及步骤 (手提、溶液I、II、III作用) 8)基因组DNA抽提 9)RNA提取; 2、蛋白质工程 1)蛋白收集 (蛋白裂解液+PMSF; 1×Loading 裂解(推荐)) 2)SDS-PAGE(电泳胶的配制) 2)考马斯亮蓝染色,银染 3)Western blot 4)蛋白定量常用的方法及原理, 以及熟练操作Bradford法蛋 白定量 (TRIZOL法原理、注意事项及步骤) 二、细胞方面 1)细胞培养、传代 2)细胞冻存与复苏 冻存液配制: (1)DMSO:血清=1:9(推荐)

(2)DMSO:培养基:血清=1:3:6 均可 DMSO为细胞专用型;现用现配,效果最好;冻存时细胞在-80℃中不要超过一周,最好在24-48h内放入液氮罐中保存。 3)细胞培养基配制(过滤除菌)、胰酶配制(过滤除菌),PBS配制(灭菌);(不同培养基的区别;谷氨酰胺(提供氮源),2周补充一次) 4)转染 5)MTT原理及操作(检测细胞存活率或死亡率) 6)碱性磷酸酶实验(ALP,检测细胞分化) (5、6 需学会SPSS软件及graphpad prism5软件使用) 7)Hoechst染色 8)结晶紫染色(不推荐) 9)苏木精/伊红染色 (9可以替代8,以后实验推荐使用9,图片漂亮) 10)荧光显微镜的使用 1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样品制备(细胞固定,染色,洗脱) (7、8、9、10、11需学会Photoshop常用工具处理数据) 12)流式细胞仪样品制备(包括:转染效率与细胞凋亡染色标记)以及仪器操作(需学会FlowJo软件分析流式结果) 三、动物实验 1)小鼠的定制: 常见的小鼠: ICR小鼠(正常),9元/只

课题: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课题: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课型:课时: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配合物的形成原理 2、知道配位键、配合物、配离子等基本概念 3、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重、难点: 1、配合物的组成 2、配合物的命名 学习过程: 课前检测: (一)完成下面方程式: 1、硫酸铜与氨水反应 2、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 3、硝酸银与氨水反应 (二)溶度积规则Qi与Ksp的关系 学习新课 一、配合物的定义 [实验探究] 1、取一支试管加入5mL 0.1mol/L CuSO4溶液,然后逐滴加入2mol/L NH3·H2O 溶液至过量,观察并记录现象 。 2、将上述溶液分成两份,一份滴加数滴0.1mol/L BaCl2溶液,另一份滴加数滴1mol/L NaOH溶液,观察并记录现象 。 3、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沉淀-溶解平衡考虑) [自学反馈]预习P130配合物的定义,理解下列几个基本概念 1、配位键 2、配离子 3、配合物 二、配合物的组成 [自学反馈]预习P131配合物的组成,掌握配合物的组成 以[Cu(NH3)4]SO4为例,分析其组成 [Cu(NH3)4]SO4

1、中心原子:通常是, 例如:。 2、配位体:提供的分子和离子叫配位体 例如:。 配位原子:配位体中原子叫配位原子 例如:。 3、配位数:作为直接与结合的的数目,即形成配位键的数目称为配位数。 4、配离子的电荷数:配离子的电荷数等于和电荷数的代数和。 5、内界和外界:配合物分为内界和外界,其中称为内界,与内界发生电性匹配的称为外界。 三、配合物的命名 [自学反馈]预习P132配合物的命名,熟悉配合物的命名规则 1、配离子的命名: 2、配位酸: 3、配位碱: 4、配位盐: 自学检测:命名下列配合物 (1)K2[PtCl6] (2)K4[Fe(CN)6] (3)[Co(NH3)6]Cl3; (4)[CrCl2(H2O)4]Cl (5)[Co(NO3)3(NH3)3] (6)[Fe(CO)5]

第二章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精)

第二章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纯金属的结构特点和性能特点,建立金属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 1.材料的结合方式 2.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 学时安排 讲课2学时。 教学重点 1.金属的三种典型的晶体结构 2.晶体缺陷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3.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教学难点 1.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 2.各类缺陷对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第一节纯金属的晶体结构 一、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 晶体结构:指在晶体内部,原子、离子或原子集团规则排列的方式。晶体结构不同,其性能往往相差很大。 晶格:为了便于分析研究,通常把将晶体中实际存在的原子、离子或原子集团等物质质点,抽象为空间中纯粹的几何点,而完全忽略它的物质性,这些抽象的几何点称为阵点。用假想的直线把这些阵点连接起来,得到周期性规则排列的三维空间格子称为晶格。 晶胞:组成晶格的能反映其特征和规律的最基本几何单元,称为晶胞。晶格可以看作是由许多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的晶胞紧密地堆垛在一起而成的。 晶格常数:晶胞各棱边的长度用a、b、c表示,称为晶格常数或点阵常数,其大小通常以埃为计量单位。晶胞各边之间的相互夹角分别以α、β、γ表示。a、b、c、α、β、γ称为晶胞的六个参数。 在研究晶体结构时,通常以晶胞作为代表来考查。

配位数和致密度:表示晶格中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 配位数:指晶格中与任一原子处于相距最近并距离相等的原子数目; 致密度(K):指晶胞中原子排列的致密程度,即晶胞中原子所占的体积与晶胞体积(V)的比值,比值K越大,致密度越大。 二、金属中常见的晶体结构类型 三种典型晶体结构特征: 晶体结构与材料性能:(一般规律)面心立方的金属塑性最好,体心立方次之,密排六方的金属较差。 第二节实际金属中的晶体缺陷 一、常见晶体缺陷及分类 晶体缺陷:实际晶体中排列不规则的区域称为晶体缺陷。 分类:按空间尺寸分为三种。 1.点缺陷。不规则区域在空间三个方向上的尺寸都很小,主要是空位、置换原子、间隙原子。 2.线缺陷。不规则区域在一个方向的尺寸很大,在另外两个方向的尺寸都很小,主要是位错。 3.面缺陷:不规则区域在两个方向的尺寸很大,在另外一个方向的尺寸很小,主要是晶界和亚晶界。 二、晶体缺陷对晶体性能的影响 1.点缺陷周围晶格发生畸变,材料的屈服强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电阻增加。

教案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高一年级化学导学案(032) 碳地多样性 主备课人:李媛媛审核人:时凯 2014.12.4 学习目标: 1、了解同素异形体地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 2、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地主要性质, 重点突破: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地性质. 预习导学:阅读课本62页到65页有关内容,并完成下列内容. 一: 多种多样地碳单质 1.同素异形体 由元素组成地性质地几种单质,叫做该元素地同素异形体.如碳元素地同素异形体有,氧元素地同素异形体有和. 2. 碳元素地三种重要单质、和. 思考1:组成元素相同地物质一定是同素异形体吗? 思考2: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该过程属于什么变化? 二:广泛存在地含碳化合物 1.碳元素地存在形:式碳元素在自然界主要以形式存在. 2.重要地含碳化合物:Na2CO3和NaHCO3 ( 物质Na2CO3NaHCO3 俗称或 色态白色粉末,Na2CO3?10H2O是白色晶体细小地白色晶体 溶解性二者都溶于水,Na2CO3比NaHCO3溶于水. 用途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发酵粉地主要成分之一溶液都显性,因此被用做食用碱 (2)化学性质 ①与酸反应:Na2CO3、NaHCO3分别与盐酸反应地离子方程式为 、; 思考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易与酸反应,但碳酸氢钠与酸反应比碳酸钠更剧烈,为什么? 提示:二者与酸反应地原理分别为: Na2CO3: 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 NaHCO3:NaHCO3+HCl=NaCl+H2O+CO2↑ ②与碱反应: Na2CO3与NaOH不反应,而易与Ba2+、Ca2+地碱反应生成碳酸盐沉淀和NaOH. 如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地离子方程式为; NaHCO3能与所有可溶碱反应生成碳酸正盐和水.如NaHCO3与NaOH溶液反应地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③与盐反应:Na2CO3与CaCl2在溶液中反应地离子方程式为; ④对热稳定性:加热时,碳酸钠不分解,而碳酸氢钠则分解.即:碳酸钠比碳酸氢 钠.利用该性质可鉴别Na2CO3和NaHCO3 (3)Na2CO3和NaHCO3之间地相互转化: Na2CO3NaHCO3 如:Na2CO3和NaHCO3相互转化地化学方程式是: NaHCO3→Na2CO3::① ② Na2CO3→NaHCO3: 达标训练: 1.下列叙述中,正确地是() A.由碳元素地单质组成地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同地化学性质 C.金刚石与石墨之间地转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D.C60是新发现地一种碳地化合物 2.下列既能跟NaOH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反应地是() A.Na2CO3溶液 B.CaCO3C.NaHCO3溶液 D.Na2SO4溶液 3. 可以用来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地最好地是() A. 加澄清地石灰水 B. 加热 C.加稀盐酸 D.加CaCl2溶液 4. 关于Na2CO3和NaHCO3地下列说法中正确地是() A. Na2CO3不如NaHCO3易溶于水 B. NaHCO3比Na2CO3稳定 C.石灰水能和NaHCO3反应,不于Na2CO3反应 D.等物质地量地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盐酸反应,消耗HCl地物质地量之比 为2:1 5. 在盛有NaOH溶液试剂瓶口,常看到有白色固体生成,该白色固体( ) A.NaOH B.Na2O C.Na2CO3 D.NaHCO3 6.某二价金属地碳酸盐和碳酸氢盐地混合物跟足量地盐酸反应,产生地CO2地物质地量之比为5:4,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地物质地量之比为( ) A.1:3 B.2:3 C.3:4 D.4:5 7.除杂质(括号内为杂质): (1)Na2CO3 (NaHCO3)方法,有关化学方程式. (2)NaHCO3溶液(Na2CO3)方法,有关化学方程式. (3)NaCl溶液(Na2CO3)方法,有关化学方程式. 8.将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地混合物2.74g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剩余物质地质量为 2.12g.求:⑴混合物中碳酸氢钠与碳酸钠地物质地量;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考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分配常数:又称分配系数,是指一种分析物在两种不相混合溶剂中的平衡常数。 2.多肽链的末端分析:确定多肽链的两末端可作为整条多肽链一级结构测定的标志,分为氨基端分析和羧基端分析。 3.连接酶:指能将双链DNA中一条单链上相邻两核苷酸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分子的酶。 4.预杂交:在分子杂交实验之前对杂交膜上非样品区域进行封闭,用以降低探针在膜上的非特异性结合。 5.反转录PCR:是将反转录RNA与PCR结合起来建立的一种PCR技术。首先进行反转录产生cDNA,然后进行常规的PCR反应。 6.稳定表达:外源基因转染真核细胞并整合入基因组后的表达。 7.基因敲除: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或未完全知道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从动物的原基因组中去除,或用其它无功能的DNA片断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表型,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8.物理图谱:人类基因组的物理图是指以已知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为“路标”,以碱基对(bp,kb,Mb)作为基本测量单位(图距)的基因组图。 9.质谱图:不同质荷比的离子经质量分析器分开后,到检测器被检测并记录下来,经计算机处理后所表示出的图形。 10.侧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90度角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内部结构属性。

11.离子交换层析: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液体为流动相的系统中进行的层析。 12.Edman降解: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 13.又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能够特异识别双链DNA序列并进行切割的一类酶。 14.电转移:用电泳技术将凝胶中的蛋白质,DNA或RNA条带按原位转移到固体支持物,形成印迹。 15.多重PCR:是在一次反应中加入多对引物,同时扩增一份模板样品中不同序列的PCR 过程。 16.融合表达: 在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连有一段融合表达标签(Tag),表达产物为融合蛋白(有分N端或者C端融合表达),方便后继的纯化步骤或者检测。 17.同源重组:发生在DNA同源序列之间,有相同或近似碱基序列的DNA分子之间的遗传交换。 18.遗传图谱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为图距的基因组图。 19.碎片离子:广义的碎片离子为由分子离子裂解产生的所有离子。 20.前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相对轴较小角度向前方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等离子的表面属性,信号强弱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 21.亲和层析: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或其他分子的一种层析法。(利用分子与其配体间特殊的、可逆性的亲和结合

碳、硅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碳硅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一、碳 1、碳在少量的氧气中燃烧:2C+O22CO 2、碳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C+O2CO2 3、碳和硫蒸气高温反应:C+2S CS2 4、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2Fe2O3+3C2Fe+3CO2↑ 5、碳粉与氧化铜共热:2CuO+C2Cu+CO2↑ 6、碳和水蒸气高温反应:C+H2O CO+H2 7、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C+CO22CO 8、碳与浓硫酸共热:C+2H2SO4CO2↑+2SO2↑+2H2O 9、碳与浓硝酸共热:C+4HNO3CO2↑+4NO2↑+2H2O 10、碳与稀硝酸共热:3C+4HNO33CO2↑+4NO ↑+2H2O 11、工业上制备粗硅:SiO2+2C Si+2CO↑ 12、工业上制备金刚砂:SiO2+3C SiC+2CO↑ 13、工业上制备碳化钙:CaO+3C CaC2+CO↑ 二、一氧化碳 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2CO2 2、一氧化碳气体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Fe2O3+3CO2Fe+3CO2 3、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uO+CO Cu+CO2 4、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CO+H2O CO2+H2 三、二氧化碳 1、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2MgO+C 2、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C+CO22CO

3、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Na2O+CO2Na2CO3 4、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CaO+CO2CaCO3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O 2+H2O H2CO3 7、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2NaOH+CO2Na2CO3+H2O 2OH-+CO2CO32-+H2O 8、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NaOH+CO2NaHCO3 OH-+CO2HCO3- 9、工业上生产碳铵:NH3+CO2+H2O NH4HCO3 10、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Ca(OH)2+CO2CaCO3↓+H2O Ca2++2OH-+CO2CaCO3↓+H2O 11、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Na2CO3+CO2+H2O2NaHCO3 CO32-+CO2+H2O2HCO3- 12、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Na2CO3+CO2+H2O2NaHCO3 2Na++CO32-+CO2+H2O2NaHCO3↓13、向偏铝酸钠溶液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2NaAlO2+CO2+3H2O2Al(OH)3↓+Na2CO3 2AlO2-+CO2+3H2O2Al(OH)3↓+CO32-14、向偏铝酸钠溶液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气体:NaAlO2+CO2+2H2O Al(OH)3↓+NaHCO3 AlO2-+CO2+2H2O Al(OH)3↓+HCO3-15、向硅酸钠通入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Na2SiO3+CO2+H2O H2SiO3↓+Na2CO3 SiO32-+CO2+H2O CO32-+H2SiO3↓ 16、向硅酸钠通入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Na2SiO3+2CO2+2H2O H2SiO3↓+2NaHCO3 SiO32-+2CO2+2H2O2HCO3-+H2SiO3↓

碳、硅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

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1、碳在少量的氧气中燃烧: 2、碳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 3、碳和水蒸气反应: 4、碳和氧化铁反应: 5、碳粉与氧化铜共热: 6、工业上制备粗硅: 7、碳和二氧化碳反应: 8、碳与浓硫酸共热: 9、碳与浓硝酸共热: 10、碳与稀硝酸共热: 1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12、一氧化碳气体和氧化铁反应: 13、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14、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 15、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16、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 17、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18、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 1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20、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2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

2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 23、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24、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25、向偏铝酸钠溶液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 26、向偏铝酸钠溶液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气体: 27、向硅酸钠通入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 28、向硅酸钠通入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 29、向碳酸钙的悬浊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30、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31、向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32、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33、碳酸钙溶于稀盐酸: 34、碳酸钙溶于醋酸: 35、碳酸钙与二氧化硅反应: 36、高温分解碳酸钙: 37、向碳酸钙的悬浊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38、碳酸氢钙与盐酸反应: 39、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40、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41、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石灰水: 42、碳酸氢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___第二章晶体结构

第 2 章结晶结构 一、名词解释 1.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重复排列,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 2.空间点阵与晶胞: 空间点阵是几何点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的重复排列 晶胞:反应晶体周期性和对称性的最小单元 3.配位数与配位多面体: 化合物中中心原子周围的配位原子个数 成配位关系的原子或离子连线所构成的几何多面体 4.离子极化: 在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离子的电子云分布在对方离子的电场作用下,发生变形的现象5.同质多晶与类质同晶: 同一物质在不同的热力学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 化学成分相类似物质的在相同的热力学条件下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 6.正尖晶石与反尖晶石: 正尖晶石是指2价阳离子全部填充于四面体空隙中,3价阳离子全部填充于八面体空隙中。 反尖晶石是指2价阳离子全部填充于八面体空隙中,3价阳离子一半填充于八面体空隙中,一半填充于四面体空隙。 二、填空与选择 1.晶体的基本性质有五种:对称性,异相性,均一性,自限性和稳定性(最小内能性)。 2.空间点阵是由 C 在空间作有规律的重复排列。( A 原子 B离子 C几何点 D分子)3.在等大球体的最紧密堆积中有面心立方密堆积和六方密堆积二种排列方式,前者的堆积方式是以(111)面进行堆积,后者的堆积方式是以(001)面进行堆积。 4.如晶体按立方紧密堆积,单位晶胞中原子的个数为 4 ,八面体空隙数为 4 ,四面体空隙数为 8 ;如按六方紧密堆积,单位晶胞中原子的个数为 6 ,八面体空隙数为 6 ,四面体空隙数为 12 ;如按体心立方近似密堆积,单位晶胞中原子的个数为 2 , 八面体空隙数为 12 ,四面体空隙数为 6 。 5.等径球体最紧密堆积的空隙有两种:四面体空隙和八面体空隙。一个球的周围有 8个四面体空隙、 6 个八面体空隙;n个等径球体做最紧密堆积时可形成 2n 个四面体空隙、 n 个八面体空隙。不等径球体进行堆积时,大球做最紧密堆积或近似密堆积,小球填充于空隙中。

本科生六个基本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原理: 当实验室获得了一个新的质粒时,而这个质粒并未转化到宿主菌体内,则需要该技术进行细菌的转化,以大量获得这一质粒。转化细菌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电转化法、脂质体转染法、显微注射法、CaCl2处理法制备感受态细胞等。一般的实验室都应用CaCl2处理细菌,改变细胞膜的结构,使质粒DNA能穿过细菌细胞膜进入细胞。然后在选择培养基中培养转化处理过的细菌,转化成功的细菌可在抗菌素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菌落。这一方法是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方法。 2.实验材料 2.1LB液体培养基 2.20.1mol/L CaCl2溶液:称取1.1g无水CaCl2,溶于90ml双蒸去离子水中, 定容至100ml,用0.22μm滤器过滤并装入灭菌试剂瓶中,4℃保存。 2.3 DH5α菌株,冰,牙签,无菌滤纸,50ml离心管,枪头(以上需灭菌); 移液器,摇床,冷冻离心机,涡旋震荡器,恒温摇床,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普通冰箱,-70℃冰箱 3.操作方法 3.1从37℃培养12—16h的平板上,用无菌牙签挑取一个单菌落,转移到含有3ml LB培养基的试管内,37℃振摇过夜。次日取菌液1ml,接种到含有100ml LB培养基的500 ml烧瓶中,37℃剧烈振摇培养约2—3h(振摇速度为200—300r/min),待OD600值达到0.3—0.4时,将烧瓶取出立即置冰浴10—15min。 3.2自该步骤起皆需无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转移到一个灭菌处理过的、冰预冷的50 ml离心管中。 3.34℃离心,4000g×5min回收细胞。 3.4弃去培养液,将离心管倒置于滤纸上1min,以使最后残留的培养液流尽。 3.5加入冰预冷的0.1mol/L CaCl2溶液10ml重悬菌体,置冰浴30min。 3.64℃离心,4000g×5min,弃去上清液,倒置于滤纸1min。 3.7再加4ml用冰预冷的0.1mol CaCl2重悬菌体(重悬时操作要轻)。 3.8置4℃冰箱置12—24h,即可应用于转化。 思考题: 制备感受态细胞时加入CaCl2的作用是什么? 钙离子结合于细胞膜上,使细胞膜呈现一种液晶态。在冷热变化刺激下液晶态的细胞膜表面会产生裂隙,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使外源DNA进入。

碳及其重要化合物转化关系方程式的书写

《碳及其重要化合物转化关系》方程式的书写 请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写离子方程式的写离子方程式):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 (5)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答案

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总结 (注:带*的不要求记住,但要求能理解) 一、碳 1、碳在少量的氧气中燃烧:2C+O22CO 2、碳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C+O2CO2 *3、碳和硫蒸气高温反应:C+2SCS2 4、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2Fe2O3+3C2Fe+3CO2↑ 5、碳粉与氧化铜共热:2CuO+C2Cu+CO2↑ 6、碳和水蒸气高温反应:C+H2O(g)CO+H2 7、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C+CO22CO 8、碳与浓硫酸共热:C+2H2SO4(浓)CO2↑+2SO2↑+2H2O 9、碳与浓硝酸共热:C+4HNO3(浓)CO2↑+4NO2↑+2H2O 10、工业上制备粗硅:SiO2+2CSi+2CO↑ *11、工业上制备金刚砂:SiO2+3CSiC+2CO↑ *12、工业上制备碳化钙:CaO+3CCaC2+CO↑ 二、一氧化碳 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2CO2 2、一氧化碳气体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Fe2O3+3CO2Fe+3CO2 3、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uO+COCu+CO2 4、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CO+H2O(g)CO2+H2 三、二氧化碳 1、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2MgO+C 2、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C+CO22CO 3、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Na2O+CO2Na2CO3 4、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CaO+CO2CaCO3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O2+H2OH2CO3 7、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2NaOH+CO2Na2CO3+H2O 2OH-+CO2CO32-+H2O 8、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NaOH+CO2NaHCO3 OH-+CO2HCO3- 9、工业上生产碳酸氢铵:NH3+CO2+H2ONH4HCO3 10、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Ca(OH)2+CO2CaCO3↓+H2O Ca2++2OH-+CO2CaCO3↓+H2O 1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Ca(OH)2+CO2Ca(HCO3) 2OH-+CO2 HCO3- 12、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Na2CO3+CO2+H2O2NaHCO3 CO32-+CO2+H2O2HCO3- *13、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Na2CO3+CO2+H2O2NaHCO3 2Na++CO32-+CO2+H2O2NaHCO3↓ 14、向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 2Na[Al(OH)4]+CO2 2Al(OH)3↓+Na2CO3+H2O 2[Al(OH)4]-+CO2+3H2O2Al(OH)3↓+CO32-+H2O 15、向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气体:Na[Al(OH)4]+CO2Al(OH)3↓+NaHCO3 [Al(OH)4]-+CO2Al(OH)3↓+HCO3-16、向硅酸钠通入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SiO32-+CO2+H2OCO32-+H2SiO3↓ 17、向硅酸钠通入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Na2SiO3+2CO2+2H2OH2SiO3↓+2NaHCO3

高中化学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第2课时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学案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第2课时碳及其化合物间 的转化学案鲁科版必修1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2.能从原理上解释钟乳石、溶洞的形成,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高炉炼铁、木炭燃烧过程中的相关反应。3.了解碳单质、碳的氧化物及碳酸盐的性质及转化关系。4.通过了解CO2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一、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过程 (1)动植物间碳的化合物间的转化 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和动物的呼吸过程以及动植物遗骸形成的化石燃料燃烧三方面碳的化合物间的转化。 (2)海水中碳的化合物间的转化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被海水吸收,溶于水的二氧化碳逐渐转变为碳酸盐沉积海底形成新的岩石。这些碳酸盐又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盐而溶于水中归于海洋。 (3)自然现象中的碳的转化 火山把大量的二氧化碳喷发到大气中,地壳剧烈变化后,死亡的热带植物经过漫长的过程转化成煤。 2.实验探究——溶洞的形成原理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加热时该溶液又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①Ca(OH)2+CO2===CaCO3↓+H2O; ②CaCO3+CO2+H2O===Ca(HCO3)2;

③Ca(HCO 3)2=====△ CaCO 3↓+CO 2↑+H 2O CO 2、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 (1)少量CO 2与Ca(OH)2溶液(或NaOH 溶液)反应生成CaCO 3(或Na 2CO 3),足量CO 2与Ca(OH)2溶液(或NaOH 溶液)反应生成Ca(HCO 3)2(或NaHCO 3)。 (2)碳酸正盐与CO 2、H 2O 反应生成酸式盐。 (3)稳定性Na 2CO 3>CaCO 3>NaHCO 3。 例1 CO 2通入下列溶液中,不可能产生沉淀的是( ) A.CaCl 2溶液 B.Ca(OH)2溶液 C.Ba(OH)2溶液 D.Ca(ClO)2溶液 答案 A 解析 A 项,因为碳酸的酸性比盐酸弱,不可能生成CaCO 3;B 项,二氧化碳少量则生成CaCO 3,二氧化碳过量则生成Ca(HCO 3)2;C 项,二氧化碳少量则生成BaCO 3,二氧化碳过量则生成Ba(HCO 3)2;D 项,因为碳酸的酸性比次氯酸强,二氧化碳少量时生成CaCO 3和HClO ,二氧化碳过量时生成Ca(HCO 3)2和HClO 。 思维启迪 二氧化碳通入钙或钡的盐酸盐或硝酸盐溶液中不能生成碳酸钙,而通入过量的次氯酸钙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假如CO 2与CaCl 2溶液反应CaCl 2+CO 2+H 2O===CaCO 3↓+2HCl ,CaCO 3与HCl 反应,不能通过弱酸H 2CO 3制备强酸盐酸。 例2 用1L1.0mol·L -1 NaOH 溶液吸收0.8molCO 2,所得溶液中的CO 2- 3与HCO - 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约是( ) A.1∶3 B.1∶2 C.2∶3 D.3∶2 答案 A 解析 因CO 2+2NaOH===Na 2CO 3+H 2O ,CO 2+NaOH===NaHCO 3,设生成Na 2CO 3、NaHCO 3的物质的量

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讲义

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 实验讲义 王玉倩冯晓英郭娟张潮汤晓辛唐婧编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2年6月

目录 一、显微操作 (2)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与绘图 (2) 实验二简单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油镜的使用 (6) 实验三压片的制作,涂片的制作 (8) 实验四生物材料的解剖结构观察 (10) 二、溶液配制 (11) 实验五玻璃器皿的洗涤 (11) 实验六、溶液的配制Ⅰ (13) 实验七、溶液的配制Ⅱ (15) 实验八溶液pH值的调节 (18) 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20) 实验九分光光度法的介绍及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0) 实验十混合物中CuSO4的测定 (24) 实验十一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的含量 (26) 四、无菌操作 (28) 实验十二无菌操作技术 (28)

一、显微操作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与绘图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显微镜的构造及原理,熟练使用光学显微镜。 2、了解显微镜使用的基本要求、注意事项及一般维护方法。 3、学习生物绘图的基本要求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显微镜的原理是经过两次成像,成为倒立的虚像。第一次先经过物镜成像,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成放大的倒立的实像。第一次成的物像,经过目镜的第二次成像,是一个虚像。倒置的像常常使初学者使用发生困难。 1、显微镜的构造 机械部分 (1) 镜座 显微镜最下面呈马蹄形或园形的部分,起稳定和支持镜身作用。 (2) 镜柱 从镜座向上直立的短柱。上连镜臂,下连镜座,可以支持镜臂和载物台。 (3) 镜臂 弯曲成马蹄形的部分,便于手持,下端与镜柱相连接的地方有一个倾斜关节,可使镜臂倾斜,便于观察。 (4) 载物台 自镜臂下端向前伸出,放置标本用的平台,其中央有一个园孔,叫通光孔。台上有一移动器(老式的左右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以固定和移动标本。 (5) 镜筒 和镜臂上方连接的园筒部分。有的显微镜镜筒内有一抽管,可适当抽长,一般长度是160-170毫米。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有一个可转动的园盘,叫物镜转换器(或叫物镜旋转盘,固着在镜筒下端,分两层,上层固着不动,下层可自由转动。转换器上有2~4个圆孔,用来安装不同倍数的低倍或高倍物镜)。作用是保护成像的光路与亮度。 (6) 调节器(也叫调节螺旋) 为镜壁上两种可转动的螺旋,一大一小,能使镜筒上下移动,调节焦距。大的叫粗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上方,可以转动,以使镜筒能上下移动,从而调节焦距,升降镜筒较快,用于低倍镜对焦;小的叫细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下方,它的移动范围较粗准焦螺旋小,升降镜筒较慢,可以细调焦距。 (7) 倾斜关节 镜柱和镜臂交界处有一个能活动的关节。它可以使显微镜在一定的范围内后倾(一般倾斜不得超过45°)便于观察。但是在使用临时封片观察时,禁止使用倾斜关节,尤其是装片内含酸性试剂时严禁使用,以免污损镜体。 (8) 载物台 从镜臂向前方伸出的金属平台。呈方形或圆形,是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其中央具有通光孔,在通光孔的左右有一个弹性的金属压片夹,用来压住载玻片。较高级的显微镜,在载物台上常具有推进器,它包括夹片夹和推进螺旋,除夹住切片外,还可使切片在载物台上移

配位化合物的历史

摘要主要阐述了配合物在医药方面的研究及其广泛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配合物药物应用贵金属抗癌药物 人类每天除了需要摄入大量的空气、水、糖类、蛋白质及脂肪等物质以外,还需要一定的“生命金属”,它们是构成酶和蛋白的活性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生命金属”过量或缺少,或污染金属元素在人体大量积累,均会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而致病,甚至导致死亡。因此配位化学在医药方面,越来越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铂类配合物作为抗癌药物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铂配合物抗癌功能的研究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地重视。铂配合物的抗癌活性是基于其对癌细胞的毒性。现已确定具有顺式结构的[PtA2X2](A为胺类,X为酸根)均显示抑瘤活性,其中顺式二氯、二胺合铂抗癌活性最高。它不仅能强烈抑制实验动物肿瘤,而且对人体生殖泌尿系统、头颈部及其他软组织的恶性肿瘤有显著疗效,和其他抗癌药联合使用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目前,我国已生产“顺铂”供应市场。由于“顺铂”尚有缓解期短、毒性较大、水溶性较小等缺点,经过化学家们的不懈努力,现已制出了与顺铂抗癌活性相近而毒副作用较小的第二代、第三代抗癌金属配合物药物。除铂外,其它金属如Ti、Rh、Pd、Ir、Cu、NI、Fe等地某些配合物亦有大小不同的抗癌活性。可见,金属配合物在探索抗癌新药方面无疑是一个值得大力开拓的领域。 金配合物 金作为药物加以研究是从19世纪末期关于氰化金、硫代硫酸金钠、硫代葡萄糖金等地药效研究开始的,但真正应用于临床却还是近几十年的事。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金的硫醇类化合物和含磷的金的口服药物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它还可望作为潜在的杀菌剂被用于治疗牛皮鲜和支气管炎。介入法把金作为放射性治疗药物,埋入或局部注射到肿瘤组织内,以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最新研究表明金的化合物具有抗癌和抗艾滋病的活性:[Au(damp)X2]显示出抗癌活性,[Au(I)(CN)2-]抑制HIV病毒的增值等。同时也在开发双磷金(I)类和金(III)新药,前者的抗癌机理是以能破坏线粒体的膜电位为靶体的,这与顺铂的抗癌机理不同,而金(III)配合物与Pt(II)的配合物是等电子体,分子构型相似,易与DNA成键,抗癌活性与顺铂相当,交叉抗药性较强。但在血清蛋白中,金(III)配合物克迅速水解为金(I)配合物,因此很少有金(III)配合物直接与DNA成键,这些势必成为今后最具有吸引力的领域。另外,从含有AuS基团药物的分子结构式可知,金原子以三价形式参与合成,此基团决定着药物的活性。对于金药物的详细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普遍认为金在体内分布较分散,体内缺乏与金亲和力很强大的作用靶点。也有学者认为金配合物抗关节炎的机理是金的硫代苹果酸钠抑制关节炎液中蛋白质的变性,降低溶酶体酶的活性,稳定溶酶体酶,防止酶的漏出。

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

Ⅰ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 一、分光光度法 (一)原理 光线的本质是电磁波的一种,有不同的波长。肉眼可见的彩色光称为可见光,波长范围在400—760nm。短于400nm的光线称为紫外线(200—400nm为紫外光区),短于200nm 的叫远紫外线,再短的就是X射线和γ射线了。长于760nm的光线称为红外线(760—500000nm为红外区),再长的就是无线电波了。 可见光区的电磁波,因波长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这些不同颜色的电磁波称为单色光,单色光并非单一波长的光,而是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太阳及钨丝灯发出的白光,是各种单色光的混合光,利用棱镜可将白光分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各种单色光,即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这就是光谱。 当光线通过透明溶液介质时,其辐射的波长有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透过,因此光线射出溶液之后,部分光波减少。例如,可见光通过有色溶液后,或红外线通过多种气体后,部分光波被吸收。不同的物质由于其分子结构不同,对不同波长光线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因此每种物质都具有其特异的吸收光谱,在一定条件下,其吸收程度与该物质浓度成正比,故可利用各种物质的不同的吸收光谱特征及其强度对不同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在可见光范围内,利用溶液的颜色深浅来测定溶液中物质含量的方法,称为比色法。采用适当的光源、棱镜和适当的光源接受器,可使溶质浓度的测定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可见光,尚可扩大到紫外光区和红外光区。这就是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生物化学中最有价值的测定方法之一。通过测定紫外、可见或红外的特征吸收光谱可以鉴定未知化合物;通过测量在某一波长的光吸收可以测定溶液中未知化合物的浓度。 分光光度法所依据的原理是Lambert和Beer定律。 1.Lambert定律一束单色光通过透明溶液时,一部分波长的光波被吸收,被吸收光波的量与溶液厚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即:

第二章晶体与晶体结构小结

小结 第二章晶体与晶体结构 内容: 金属的晶体结构: 合金的晶体结构 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第一节金属的晶体结构 晶体与非晶体 1. 晶体:指原子呈规则、周期性排列的固体。常态下金属主要以晶体形式存在。晶体具有各向异性。 非晶体:原子呈无规则堆积,和液体相似,亦称为“过冷液体”或“无定形体”。在一定条件下晶体和非晶体可互相转化。 2. 区别 (a)是否具有周期性、对称性 (b)是否长程有序 (c)是否有确定的熔点 (d)是否各向异性 3金属的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描述了晶体中原子(离子、分子)的排列方式。 1)理想晶体——实际晶体的理想化 ·三维空间无限延续,无边界 ·严格按周期性规划排列,是完整的、无缺陷。 ·原子在其平衡位置静止不动 2)理想晶体的晶体学抽象 (晶体)空间规则排列的原子→刚球模型→晶格(刚球抽象为晶格结点,构成空间格架)→晶胞(具有周期性最小组成单元)。 晶体学参数:a,b,c,α,β,γ

晶格常数:a,b,c 晶系:根据晶胞参数不同,将晶体分为七种晶系。 90%以上的金属具有立方晶系和六方晶系。 立方晶系:a=b=c,α=β=γ=90? 六方晶系:a1=a2=a3≠ c, α=β=90?, γ=120? 原子半径:晶胞中原子密度最大方向上相邻原子间距的一半。 晶胞原子数:一个晶胞内所包含的原子数目。 配位数:晶格中与任一原子距离最近且相等的原子数目。 致密度:晶胞中原子本身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二.常见的金属晶格 晶胞晶体学参数原子半径晶胞原子数配位数致密度 2 8 68% BCC a=b=c,α=β =γ=90o FCC a=b=c, α= 4 12 74% β=γ=900 HCP a=b c, a/2 6 12 74% c/a=1.633, α =β=90o, γ =120o 第二节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理想晶体+晶体缺陷——实际晶体 实际晶体——单晶体和多晶体 单晶体:内部晶格位向完全一致,各向同性。 多晶体:由许多位向各不相同的单晶体块组成,各向异性。

高中化学-碳硅知识

碳、硅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标: 1.了解碳元素、硅元素的单质的主要性质及应用。2.了解碳元素、硅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3.了解碳元素、硅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了解碳元素、硅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教学过程: 考点一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1.碳、硅元素的存在形态 (1)碳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碳的同素异形体有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C 60 等。 (2)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占第二位,仅次于氧元素,全部以化合态存在,是一种亲氧元素,单质硅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 2.碳、硅单质的结构、物理性质与用途的比较 碳硅 结构金刚石:空间网状结构 石墨:层状结构 晶体硅:与金刚石类似的空间网状结构 物理性质金刚石熔点高、硬度大石墨熔点 高、质软,有滑腻感 晶体硅为灰黑色固体,有金属光泽、硬度大、熔 点高 用途金刚石用于制造切割刀具,石墨用 作电极、铅笔芯 晶体硅用作半导体材料,制造硅芯片和硅太阳能 电池

(1)碳? ???????? 与O 2 反应?? ? O 2 足量:C +O 2=====点燃 CO 2O 2 不足 :2C +O 2=====点燃 2CO 与氧化物反应 ????? CuO :2CuO +C=====△ 2Cu +CO 2 ↑冶炼金属SiO 2 :SiO 2 +2C=====高温Si +2CO↑制取粗硅H 2 O :C +H 2 O g =====高温CO +H 2 制取水煤气 与强氧化性酸反应?? ? 浓H 2 SO 4 :C +2H 2 SO 4 浓=====△ CO 2 ↑+2SO 2 ↑+2H 2 O 浓HNO 3 :C +4HNO 3 浓=====△ CO 2 ↑+4NO 2 ↑+2H 2 O (2)硅 ①与F 2反应:Si +2F 2===SiF 4。 ②与氢氟酸反应:Si +4HF===SiF 4↑+2H 2↑。 ③与NaOH 溶液反应: Si +2NaOH +H 2O===Na 2SiO 3+2H 2↑。 ④与O 2反应:Si +O 2=====△ SiO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