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不死君难》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合集下载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

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除本书外,二吴还细着了《纲鉴易知录》。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

中华书局本实有两种:一是1959年本。

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ORg了个别显著的错字”。

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

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二吴之《序》和乘权所撰《例言》。

因而后者是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

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石碏谏宠州吁臧僖伯谏观鱼郑庄公戒饬守臣臧哀伯谏纳郜鼎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宫之奇谏假道齐桓下拜受胙阴饴甥对秦伯子鱼论战寺人披见文公介之推不言禄展喜犒师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齐国佐不辱命楚归晋知罃吕相绝秦驹支不屈于晋祁奚请免叔向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季札观周乐子产坏晋馆垣子产论尹何为邑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子革对灵王子产论政宽猛吴许越成祭公谏征犬戎召公谏厉王弭谤襄王不许请隧单子知陈必亡展禽论祀爰居里革断罟匡君敬姜论劳逸叔向贺贫王孙圉论楚宝诸稽郢行成于吴申胥谏许越成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郑伯克段于鄢虞师晋师灭夏阳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曾子易箦有子之言似夫子公子重耳对秦客杜蒉扬觯晋献文子成室苏秦以连横说秦司马错论伐蜀范雎说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颜斶说齐王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庄辛论幸臣触龙说赵太后鲁仲连义不帝秦鲁共公择言唐雎说信陵君唐雎不辱使命乐毅报燕王书谏逐客书卜居宋玉对楚王问五帝本纪赞项羽本纪赞秦楚之际月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孔子世家赞外戚世家序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屈原列传酷吏列传序游侠列传序滑稽列传货殖列传序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高帝求贤诏文帝议佐百姓诏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武帝求茂才异等诏过秦论治安策论贵粟疏狱中上梁王书上书谏猎答苏武书尚德缓刑书报孙会宗书光武帝临淄劳耿弇诫兄子严敦书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北山移文谏太宗十思疏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滕王阁序与韩荆州书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文陋室铭阿房宫赋原道原毁获麟解龙说马说师说进学解圬者王承福传讳辩争臣论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与于襄阳书与陈给事书应科目时与人书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杨少尹序送石处士序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祭十二郎文祭鳄鱼文柳子厚墓志铭驳复仇议桐叶封弟辨箕子碑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愚溪诗序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待漏院记黄冈竹楼记书洛阳名园记后严先生祠堂记岳阳楼记谏院题名记义田记袁州州学记朋党论纵囚论释秘演诗集序梅圣俞诗集序送杨置序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宦者传论相州昼锦堂记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泷冈阡表管仲论辨奸论心术张益州画像记刑赏忠厚之至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上梅直讲书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潮州韩文公庙碑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槐堂铭方山子传六国论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寄欧阳舍人书赠黎安二生序读孟尝君传同学一首别子固游褒禅山记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送天台陈庭学序阅江楼记司马季主论卜卖柑者言深虑论豫让论亲政篇尊经阁记象祠记瘗旅文信陵君救赵论报刘一丈书吴山图记沧浪亭记青霞先生文集序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徐文长传五人墓碑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国学启蒙教材第12册 22 文言文选 晏子不死君难

国学启蒙教材第12册  22 文言文选 晏子不死君难

22晏子不死君难崔武子cuīwǔzǐ见jiàn 棠táng 姜jiāng 而ér 美měi 之zhī,遂suì取qǔ之zhī。

庄zhuāng 公gōng 通tōng 焉yān ,崔子cuīzǐ弑shì之zhī。

晏子yànzǐ立于lìyú崔氏cuīshì之zhī门mén 外wài ,其qí人rén 曰yuē:“死乎?”sǐhū曰yuē:“独dú吾wú君jūn 也yě乎hū哉zāi ?吾wú死sǐ也yě。

”曰yuē:“行乎?”hánghū曰yuē:“吾wú罪zuì也yě乎hū哉zāi ?吾wú亡wáng 也yě。

”曰yuē:“归乎?”guīhū曰yuē:“君jūn 死sǐ安ān 归guī?君jūn 民mín 者zhě,岂qǐ以yǐ陵líng 民mín ?社稷shèjì是shì主zhǔ。

臣chén 君jūn 者zhě,岂qǐ为wéi 其qí口实kǒushí?社稷shèjì是shì养yǎng 。

故gù君jūn 为wéi 社稷shèjì死sǐ则zé死sǐ之zhī;为wéi 社稷shèjì亡wáng 则zé亡wáng 之zhī。

若ruò为wéi 己jǐ死sǐ而ér 为wéi 己jǐ亡wáng ,非fēi 其qí私sī昵nì,谁shuí敢gǎn 任rèn 之zhī?且qiě人rén 有yǒu 君jūn 而ér 弑shì之zhī,吾wú焉yān 得dé死sǐ之zhī?而ér 焉yān 得dé亡wáng 之zhī?将jiāng 庸yōng 何hé归guī?”门mén 启qǐ而ér 入rù,枕zhěn 尸shī股gǔ而ér 哭kū。

晏子不死君难知识点

晏子不死君难知识点

晏子不死君难知识点
晏子不死君难知,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的晏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智者,他自称“晏子不死”,意思是他能够克服
困难,永远不会被击败。

然而,晏子的真正意图并不是要让人们相信他不会死亡,而是通过这个寓言向人们传递智慧和哲理。

这个故事的主要寓意是,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无法被他人完全了解的。

尽管外界可能认为晏子是一个聪明而无敌的人,但他自己明白自己的局限性。

他知道没有人能够永远不死,也没有人能够做到所有事情都无懈可击。

这个故事提醒人们不要将自己过高地看待,也要对他人保持尊重和谦逊。

此外,晏子不死君难知还可以引申为人们对于未来的不可预测性。

无论多么聪明和有能力的人,都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和未来会发生什么。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珍惜当下,不要过于担心和追逐未知的东西,而是应该专注于眼前的事情,并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此外,晏子不死君难知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和追求永生的愿望。

虽然晏子声称自己不会死,但这只是一种虚幻的幻想。

人们对于死亡的无法接受和恐惧驱使着他们去寻求不朽和永生。

然而,晏子的故事提醒人们要面对现实,接受生命的有限性,并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总之,晏子不死君难知这个故事通过寓言的方式传达了一些重要的哲理和智慧。

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和智慧,同时也不要过于追求不可预测的未来和永生的幻想。

通过理解这个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现实,过上有意义和满足的生活。

晏子不死君难

晏子不死君难

晏子不死君难晏子不死君难”这段文字,记叙了晏子追悼齐庄公的前后言行举止。

齐庄公因为与崔武子的妻子棠姜私通,被崔武子杀了。

齐庄公因为乱搞两性关系,羞辱了权倾朝野的齐国重臣崔杼,崔杼不满杀了庄公。

齐庄公也是死得其所了,但是崔武子杀自己的君王,也是防卫过度,得了个弑君的罪名。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晏子来到崔武子的家门口,要去哭齐庄公。

有了与自己随从人员的一番对话,之后又有了哭庄公的表演。

晏子与随从的对话是三问三答。

他的随从人员说:齐庄公死了,您也“死吗?”晏子说:“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去死?”晏子巧妙地换到一个理由,齐庄公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国君,是齐国全体人民的国君,大家都不会因为齐庄公死了都去殉葬,我为什么要因为齐庄公死了,我晏子也去死?这就是说,因为国君死了,人们就要去殉葬是没有道理的。

更何况齐庄公是因为桃色事件而丢的命,跟着这样的国君去死是毫无意义的晏子的随从人员知道晏子不会为齐庄公死而去死就问:您:“逃走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逃走?”晏子晓得随从说这话的意思。

崔武子弑君,我晏子上门,这不是兴师问罪吗,岂不是自投内径武子的罗网吗?我为什么不逃走,反而要来送死?晏子说,齐庄王又不是我晏子杀的,我为什么要逃走?告诉我们,怨有头,责有主,不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坦荡的胸怀令人钦佩!既然不死君难,又不逃走,那您是不是:“回去呢?”这时晏子说了一通道理,把君臣的责任和臣子的大义说了个透彻:君主是百姓的君主,但是他不能凌驾于百姓之上。

君主应当主持国政。

臣子是君主的子,但是臣子不是为了他的俸禄,臣子应当保护国家。

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臣子也应该是为他而死,君主为国家而逃亡,那么臣子也应该为他而逃亡。

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他自己宠爱的人可以为他而死,为他而逃亡,臣子就不承担这个责任。

作为君主,被别人杀死了,我哪能为这样的君主而死?哪里能为这样的君主而逃亡。

这几句话,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崔子的不满更让人受到启发的是:明确了明君与昏君的界限,明确了臣子忠君的尺度。

2期末《古文观止》“文言并重”(菰弁山)

2期末《古文观止》“文言并重”(菰弁山)

《吴许越成》一.“言”为起点吴许越成槜李也。

遂入越。

五千。

之。

伍员曰:“不可。

,。

’,逃出有仍,,惕戒备他〕。

庖正,其害。

虞思〕众〕。

其谋,其官职;〔刺探〕天,〕。

过,之,不亦难乎?勾〕。

而弗取,之,在蛮夷,而,必不行矣。

”弗听。

退而告人曰:1〔表强烈语气〕乎!”要求:熟练掌握典型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并能结合语境进行翻译,能够自行疏通文意,进而欣赏古代文学经典。

二.“文”是落点《吴许越成》讲的是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互相攻伐,结为世仇,本篇着重记述伍子胥劝阻吴王许越议和。

他以古例今,说得非常恳切。

无奈吴王骄傲自大,忘乎所以,根本听不进去。

文章的主题是“树得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从伍子胥看来,少康的成功在于“能戒之”、“能布其德”、“兆其谋”。

而勾践最后的成功被伍看出来的理由的是其“亲而务施”。

亲而务施当然不是勾成功的唯一原因,但在伍看来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

不同的人所需求的能促使其成功的品质是因人而异的。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为沼泽。

”伍的判断何其准确,是后来历史的记载,还是其确实有此判断。

但我理解,如果却有该判断,其主要依据应不仅是上述的关于少康和勾的认识。

或者换个角度来看,对一个社会发展轨迹的判断少则是四五年(比如我们的五年计划),所以,判断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也应该是差不多的。

对于二三十后的我现在所处的社会,我也不是也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吗?《晏子不死君难》一.“言”是发轫晏子不死君难23《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乎?”曰:独〕吾君也乎哉,也?”曰:乎?”曰:〔有罪〕也乎哉,也?”曰:乎?”曰:么〕归?君民者,主;臣君者,岂,。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死,而为己亡,,随〕之?且人有君而弑之,何归?”门启而〔表承接〕,而出。

人谓崔子:“必杀之。

”崔子曰:之得民。

”二.“文”是进阶齐庄公因为不知廉耻而被杀,死得低贱。

晏子既不为他而死,也不因他而逃亡;在他看来,无论国君和臣子,都应为国家负责。

古文观止全文

古文观止全文

古文观止全文38 【单子知陈必亡】(周语中《国语》)周文90439 【展禽论祀爰居】(鲁语上《国语》)周文67740 【里革断罟匡君】(鲁语上《国语》)周文25841 【敬姜论劳逸】(鲁语下《国语》)周文56042 【叔向贺贫】(晋语八《国语》)周文35143 【王孙圉论楚宝】(楚语下《国语》)周文40544 【诸稽郢行成于吴】(吴语《国语》)周文54745 【申胥谏许越成】(吴语《国语》)周文33846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公羊传》)周文23647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五年《公羊传》)周文51848 【吴子使札来聘】(襄公二十九年《公羊传》)周文48549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穀梁传》)周文17050 【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二年《谷梁传》)周文44051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檀弓上《礼记》)周文18952 【曾子易箦】(檀弓上《礼记》)周文20253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礼记》)周文35754 【公子重耳对秦客】(檀弓下《礼记》)周文25555 【杜蕢扬觯】(檀弓下《礼记》)周文30856 【晋献文子成室】(檀弓下《礼记》)周文100第四卷周文57 【苏秦以连横说秦】(《国策》)周文126858 【司马错论伐蜀】(《国策》)周文60459 【范雎说秦王】(《国策》)周文83960 【邹忌讽齐王纳谏】(《国策》)周文43861 【颜斶说齐王】(《国策》)周文39062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周文114163 【赵威后问齐使】(《国策》)周文34764 【庄辛论幸臣】(《国策》)周文55265 【触詟说赵太后】(《国策》)周文74466 【鲁仲连义不帝秦】(《国策》)周文167667 【鲁共公择言】(《国策》)周文30668 【唐雎说信陵君】(《国策》)周文18969 【唐雎不辱使命】(《国策》)周文48570 【乐毅报燕王书】(《国策》)周文123871 【李斯谏逐客书】(秦文)周文91372 【卜居】(《楚辞》)周文38873 【宋玉对楚王问】(《楚辞》)周文311第五卷汉文74 【五帝本纪赞】(《史记》)汉文23175 【项羽本纪赞】(《史记》)汉文23176 【秦楚之际月表】(《史记》)汉文34577 【高祖功臣侯年表】(《史记》)汉文46578 【孔子世家赞】(《史记》)汉文14379 【外戚世家序】(《史记》)汉文26680 【伯夷列传】(《史记》)汉文99681 【管晏列传】(《史记》)汉文125882 【屈原列传】(《史记》)汉文175483 【酷吏列传序】(《史记》)汉文25384 【游侠列传序】(《史记》)汉文80285 【滑稽列传】(《史记》)汉文87186 【货殖列传序】(《史记》)汉文82387 【太史公自序】(《史记》)汉文141288 【报任少卿书】(司马迁)汉文2866第六卷汉文89 【高帝求贤诏】(《西汉文》)汉文21490 【文帝议佐百姓诏】(《西汉文》)汉文22791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西汉文》)汉文22792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西汉文》)汉文7693 【贾谊过秦论上】(《西汉文》)汉文108394 【贾谊治安策】(一)】(《西汉文》)汉文173695 【晁错论贵粟疏】(《西汉文》)汉文121196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西汉文》)汉文165697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西汉文》)汉文34998 【李陵答苏武书】(《西汉文》)汉文156799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西汉文》)汉文1046 100 【杨惲报孙会宗书】(《西汉文》)汉文892 101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东汉文》)汉文157 102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东汉文》)汉文303 103 【诸葛亮前出师表】(《后汉文》)汉文752 104 【诸葛亮后出师表】(《后汉文》)汉文762第七卷六朝、唐文105 【陈情表】(李密)六朝、唐文575 106 【兰亭集序】(王羲之)六朝、唐文391 107 【归去来辞】(陶渊明)六朝、唐文399 108 【桃花源记】(陶渊明)六朝、唐文396 109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六朝、唐文210 110 【北山移文】(孔稚珪)六朝、唐文784 111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六朝、唐文445 112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六朝、唐文526 113 【滕王阁序】(王勃)六朝、唐文916 114 【与韩荆州书】(李白)六朝、唐文598 115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六朝、唐文141 116 【吊古战场文】(李华)六朝、唐文768 117 【陋室铭】(刘禹锡)六朝、唐文101118 【阿房宫赋】(杜牧)六朝、唐文630 119 【原道】(韩愈)六朝、唐文1735 120 【原毁】(韩愈)六朝、唐文828 121 【获麟解】(韩愈)六朝、唐文247 122 【杂说一】(韩愈)六朝、唐文144 123 【杂说四】(韩愈)六朝、唐文180第八卷唐文124 【师说】(韩愈)唐文558 125 【进学解】(韩愈)唐文920 126 【圬者王承福传】(韩愈)唐文809 127 【讳辩】(韩愈)唐文629 128 【争臣论】(韩愈)唐文1391 129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唐文577 130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唐文906 131 【与于襄阳书】(韩愈)唐文541 132 【与陈给事书】(韩愈)唐文424 133 【应科目时与人书】(韩愈)唐文322 134 【送孟东野序】(韩愈)唐文775 135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唐文619 136 【送董邵南序】(韩愈)唐文176 137 【送杨少尹序】(韩愈)唐文440 138 【送石处士序】(韩愈)唐文604 139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唐文498 140 【祭十二郎文】(韩愈)唐文1275 141 【祭鳄鱼文】(韩愈)唐文552 142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唐文1152第九卷唐、宋文143 【驳《复仇议》】(柳宗元)唐、宋文797 144 【桐叶封弟辨】(柳宗元)唐、宋文338 145 【箕子碑】(柳宗元)唐、宋文410 146 【捕蛇者说】(柳宗元)唐、宋文570 147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唐、宋文583 148 【梓人传】(柳宗元)唐、宋文1252 149 【愚溪诗序】(柳宗元)唐、宋文542 150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唐、宋文494 151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唐、宋文411 152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唐、宋文269 153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唐、宋文685 154 【待漏院记】(王禹偁)唐、宋文633 155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唐、宋文405 156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唐、宋文277 157 【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唐、宋文271158 【岳阳楼记】(范仲淹)唐、宋文440 159 【谏院题名记】(司马光)唐、宋文205 160 【义田记】(钱公辅)唐、宋文715 161 【袁州州学记】(李覯)唐、宋文490 162 【朋党论】(欧阳修)唐、宋文732 163 【纵囚论】(欧阳修)唐、宋文508 164 【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唐、宋文505第十卷宋文165 【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宋文618 166 【送杨寘序】(欧阳修)宋文396 167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宋文394 168 【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宋文456 169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宋文568 170 【丰乐亭记】(欧阳修)宋文505 171 【醉翁亭记】(欧阳修)宋文480 172 【秋声赋】(欧阳修)宋文503 173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宋文357 174 【泷冈阡表】(欧阳修)宋文1365 175 【管仲论】(苏洵)宋文829 176 【辨奸论】(苏洵)宋文588 177 【心术】(苏洵)宋文747 178 【张益州画像记】(苏洵)宋文1046 179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宋文674 180 【范增论】(苏轼)宋文643 181 【留侯论】(苏轼)宋文735 182 【贾谊论】(苏轼)宋文765 183 【晁错论】(苏轼)宋文656第十一卷宋文184 【上梅直讲书】(苏轼)宋文642 185 【喜雨亭记】(苏轼)宋文462 186 【凌虚台记】(苏轼)宋文507 187 【超然台记】(苏轼)宋文647 188 【放鹤亭记】(苏轼)宋文601 189 【石钟山记】(苏轼)宋文599 190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宋文1015 191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宋文553 192 【前赤壁赋】(苏轼)宋文650 193 【后赤壁赋】(苏轼)宋文446 194 【三槐堂铭】(苏轼)宋文681 195 【方山子传】(苏轼)宋文453 196 【六国论】(苏辙)宋文632 197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宋文614198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宋文553 199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宋文904 200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宋文432 201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宋文103 202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宋文333 203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宋文619 204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宋文446第十二卷明文205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明文510 206 【阅江楼记】(宋濂)明文678 207 【司马季主论卜】(刘基)明文402 208 【卖柑者言】(刘基)明文347 209 【深虑论】(方孝孺)明文618 210 【豫让论】(方孝孺)明文774 211 【亲政篇】(王鏊)明文1122 212 【尊经阁记】(王守仁)明文1226 213 【象祠记】(王守仁)明文642 214 【瘗旅文】(王守仁)明文904 215 【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明文1110 216 【报刘一丈书】(宗臣)明文678 217 【《吴山图》记】(归有光)明文427 218 【沧浪亭记】(归有光)明文358 219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明文717 220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明文441 221 【徐文长传】(袁宏道)明文860 222 【五人墓碑记】(张溥)明文795卷一周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晏子不死君难》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晏子不死君难》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晏子不死君难》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崔杼是齐国的卿大夫,他见到棠姜后,心生爱慕,便娶了她。

齐庄公与棠姜私通,崔杼得知后非常生气,便设计杀死了齐庄公。

晏子得知崔杼弑君后,站在崔杼家的门外。

崔杼的家臣问他是否打算赴死,晏子回答说:“难道只有我的国君才是国君吗?我为什么要为他而死?”家臣又问他是否打算离开齐国,晏子回答说:“我有什么罪呢?我为什么要离开齐国?”家臣说:“那么你回家去吧。

”晏子回答说:“君主死了,我回到哪里去呢?做君主的人,难道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吗?国家才是君主的根本。

做臣子的人,难道是为了自己的俸禄吗?君主才是臣子的衣食父母。

所以,君主为了国家而死,我就为他而死;君主为了国家而逃亡,我就为他而逃亡。

如果君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死,为了自己的私利而逃亡,那么除了他的亲信,谁会为他承担责任呢?而且,现在有人杀了君主,我怎么能为他而死,为他而逃亡呢?我将回到哪里去呢?”晏子的家臣将这些话告诉了崔杼,崔杼说:“他是民众敬仰的人,如果杀了他,会失去民心。

”于是,崔杼释放了晏子。

晏子回到家后,将齐庄公的尸体放在自己的大腿上,痛哭了一场,然后站起来,跳了三次,就离开了。

人们对崔杼说:“你应该杀了晏子。

”崔杼说:“他是民众敬仰的人,如果杀了他,会失去民心。

”左丘明在《晏子不死君难》一文中,通过描写晏子的言行,展现了晏子的智慧和忠诚。

晏子认为,君主应该为国家和民众负责,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当君主失职时,臣子就不应该为他尽忠。

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左丘明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晏子不死君难》一文,不仅展现了左丘明的史学造诣,也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古文观止部分翻译

古文观止部分翻译

高书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的春天,隐公将要前往鲁之远地观赏捕鱼。

公子臧僖伯进谏说:“凡事鸟兽之类的东西,不能用做大事所需,它的材料不能用来制备军国之资,国军您就不要去理会它。

您领导人民遵守一定的法度,所以您就应该知道什么是应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度量他是否能用做大事所需或制备军国之资。

如果既不能用做大事又不能制备军国之资,它就叫做乱政,乱政总是发生,所以失败。

所以春天搜索不孕者,夏天为苗除害,秋天顺秋气捕杀猎物,冬天围狩猎物,都是用来在农耕之时讲习大事的。

您每三年带兵出征,治兵后再整顿众兵回国,回国后在庙里喝酒,清点军徒器械和所获之物,彰显君、大夫、士、车服旌旗的文章,辨明君、大夫、士、庶人的贵贱,分辨上下之等第行列,排好少年和老人的顺序,都是来学习这种威严的礼仪的。

如果鸟兽的肉不是用来祭祀,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能用来制备军国物资,那么国军您就不用亲自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至于山林湖泊的物产,把它们取来做日用品,都是杂役们的事,并不是您要亲自过问的。

”隐公说:“我要去远地观察边境,不仅仅观赏捕鱼。

”于是就前往那里,陈设捕鱼的器具并观赏。

臧僖伯称自己生病没有跟随他前往。

史书记载说:“隐公在鲁之远地摆设捕鱼器具并观赏捕鱼。

”这是说他这一作为不合礼法,而且跑到了远离国都的棠地去。

大意概括:隐公要去观赏捕鱼,臧僖伯进谏劝他作为君主不要去否则不合礼法,未果。

读书心得:作为一个君主,符合礼法的事应该从自身做起,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影响是很大的,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如今社会,领导者、明星们言谈举止应得体规范,因为他们都是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人民的神经,他们的所作所为引领了人民的方向。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鲁僖公四年春季,齐桓公率领诸国军队入侵蔡国,蔡国战败,于是就接着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对齐桓公说:“您处于北海,我处于南海,齐地与楚地相距很远,即使牛马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没有料想您进入我们的国土,为什么呢?”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君王姜太公吕尚说:所有的诸侯你都有讨伐的权利,用来共同辅佐周王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子不死君难》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晏子不死君难》记叙了晏子在国君死难问题上的处理办法,充分体现了晏子这位有头脑有才干的政治家的风采。

齐庄公因为荒淫被杀,晏子淡他个人殉身,同时发表了对事件的正确主张.晏子的言论,着眼点在国家,认为无论是做国君的还是做臣子的,都应对国家负责。

文章从“死”“亡”“归”三个方面设问,最后归结到“社稷”(国家)两字,既波澜起伏,又中心突出。

【原文】
《晏子不死君难》
出处:《左传》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①,遂取之②。

庄公通焉③。

崔子弑之④。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⑤。

其人曰⑥:“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⑦,岂以陵民?社稷是主。

臣君者,岂为其口实⑧?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⑨,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⑩”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

兴,三踊而出。

人谓崔子:“必杀之。

”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注释】
①崔子:齐国大夫,名杼。

棠姜:棠公的妻子。

棠公是齐国棠邑大夫。

②取:同“娶”。

棠公死,崔杼去吊丧,见棠姜美,于是就娶了她。

③公:齐庄公。

通:私通。

④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

⑤晏子:即晏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县)人。

齐国大夫。

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的,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⑥其人:晏子左右的人。

⑦君民:做人民的君主的人。

⑧口实:这里指傣禄。

⑨昵:亲近。

⑩庸何:即“何”,哪里。

【白话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