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县新店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合集下载

迁西板栗调研报告

迁西板栗调研报告

迁西板栗调研报告迁西是中国板栗主产区之一,板栗种植历史悠久、地理气候优越,板栗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本次调研旨在进一步了解迁西板栗的种植情况、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迁西板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迁西板栗的种植情况迁西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土壤肥沃,地势平坦,适合板栗的生长。

迁西的板栗种植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乡镇和农村地区,其中以杨村、冯村等地为主要板栗种植基地。

在这些地区,板栗种植已经成为村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二、迁西板栗产业的发展现状迁西板栗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板栗的品质逐年提升,产量也有所增加。

目前,迁西的板栗主要以生鲜板栗为主要销售品种,销售范围主要集中在当地市场和周边城市。

此外,部分板栗种植户也进行板栗深加工,生产板栗系列产品,如糕点、蜜饯等。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1. 种植技术需进一步提升目前迁西的板栗种植技术水平还较低,种植户普遍存在知识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种植管理的情况。

为了提高板栗产量和质量,可加强对种植户的培训,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提供种植咨询服务,提高种植户的综合种植管理水平。

2. 市场拓展需加强目前迁西板栗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当地市场和周边城市,市场覆盖面较窄。

建议加大对外市场的拓展力度,参加国内外食品展览会,做好农产品宣传推广,积极开展电商销售,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 品牌建设亟待加强迁西板栗是优质的农产品,但缺乏一个统一的品牌推广,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有限。

建议加强迁西板栗的品牌建设,建立板栗品牌联盟,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提升品牌形象。

4. 科研力量需加强迁西板栗产业的科研力量较弱,缺乏对板栗种植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建议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引入专家学者开展板栗产业的研究,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迁西板栗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迁西板栗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还面临一些问题。

通过加强种植技术、拓展市场、强化品牌建设和推动科研创新,可以进一步促进迁西板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

迁西板栗行业发展现状

迁西板栗行业发展现状

迁西板栗行业发展现状
迁西板栗行业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当地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

以下是该行业的发展现状:
1. 产量稳步增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迁西板栗的产量在近年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农民通过选种优质树苗、科学施肥、合理修剪等措施,有效提高了板栗树的产量。

2. 品质不断提升:迁西板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使得其口感醇甜、肉质饱满。

近年来,农民们注重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和去除虫害,进一步提高了板栗的品质,使之更加受消费者青睐。

3. 市场需求旺盛:板栗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需求。

特别是近年来,板栗的营养价值和独特口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销售市场逐渐扩大。

4. 产业链不断完善:迁西板栗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涵盖了苗木培育、种植养殖、采摘加工、包装销售等多个环节。

农户们不仅仅专注于种植板栗,还开发了板栗制品的加工技术,创造了更多的附加值。

5.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为促进板栗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提供优惠贷款、改善基础设施、推广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持。

这些政策为迁西板栗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体而言,迁西板栗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农民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管理,不仅提高了产量和品质,也使得该行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迁西板栗行业有望进一步壮大,为当地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迁西县地力现状和分区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迁西县地力现状和分区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迁西县地力现状和分区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李志田(迁西县农牧局,河北迁西064300)摘要:阐述了迁西县自然气候概况、耕地地力等级地域分布,分析了迁西县土壤养分的主要障碍因素,详细介绍了迁西县土壤改良利用分区与区域特点,提出了土壤改良、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迁西县;耕地地力;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S5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17-67-02迁西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地区北部长城脚下,燕山南麓,地处东经118°6′49″~118°37′19″、北纬39°57′15″~40°27′48″。

该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干湿季节明显,日照长,辐射量大,年平均气温在10.1℃。

无霜期平均为183d,≥0℃积温4285.9℃,年平均降雨量为804.2mm,多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有的年份一次降雨量可达年降雨量的30%~50%,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山区土层薄,石子多,而使耕地养分流失,肥力下降。

由于全县各地水热状况的差异而导致了土壤类型的变化。

1耕地地力等级地域分布我们参照第二次土壤普查采样点,历时3个月,对17个乡镇16个土种调查取样3300多个,并对所取土样进行室内化验分析,重点是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共获有效数据42900个,并绘制了土壤分布图,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图。

这次土壤地力调查所获得的科学数据,对指导全县农业结构调整、指导科学施肥、促进农民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等级分布可以看出,一、二级地集中分布在我县的南部和东部地区,该区水利设施良好、土壤质地多为轻壤质,土层较厚;三、四级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水利设施较差;五、六级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

另外,从等级的分布地域特征可以看出,等级的高低与地形地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随着地形地貌由山地向山前平原逐渐转换,耕地地力等级逐步升高。

迁西县戏楼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迁西县戏楼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迁西县戏楼村农业发展与展望----ebd02506-6ebc-11ec-a2e6-7cb59b590d7d--从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文摘:在分析迁西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迁西县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景和经验,为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提出了黔西县西楼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对策;黔西县一、迁西县农业发展现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全面加强。

通过“项目投资、政府扶持、群众自筹”的方式,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沼气推广等项目;与此同时,农村路网、电网、广播电视通信等设施也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农业产业化进入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农业正朝着科学化、多元化、均衡化方向发展,结构日趋合理。

农业产业结构由过去的粮食“一头沉”转向经济作物、生态农业、养殖业协调发展。

目前,“迁西板栗”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辣椒、苦瓜、茄子等10种蔬菜获得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认证,其中迁西栗蘑、香菇(鲜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随着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黔西县积极宣传土地流转政策。

通过正确的引导、引导和服务,形成了一大批“种植、养殖、加工”专业合作社。

全县已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合作社14个,综合服务合作社19个,行业协会5个,无公害农产品(猪)标准化生产基地13个,各类农民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是集园林景观观赏、度假、休闲、避暑、会议、渔猎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园区;乡村旅游以“农家乐”的形式发展,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游客,已成为边远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迁西县戏楼村的农户观念亟需改变,受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小农意识、自然经济在广大农户中根深蒂固,农户市场意识、规模意识不强,在种、养、加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技术和市场理念,优质高效农业意识淡薄,导致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严重挫伤了农户的积极性。

2023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2023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2023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2023年是我县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关键之年。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主要工作成绩(一)基础设施建设1. 完成了农业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升级工作,改善了农田排水条件,提高了耕地灌溉水平。

2. 建设了一批农业生产设施,包括温室大棚、水稻机插机械化作业设备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3. 新建了一批农业科研实验室和示范农田,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农业技术推广1. 组织了一系列农业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活动,提高了农民的种植、养殖、农机操作等技术水平。

2. 配备了一支技术专家和服务人才队伍,开展定期技术指导和现场示范,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提高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

3. 推广了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

(三)农产品加工与销售1. 建设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厂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改善了农产品加工环节和农产品的销售条件。

2. 开展了一系列农产品品牌推广和营销活动,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 推动了农产品金融服务,解决了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

(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1. 扎实推进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优化了农田排水体系,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2.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田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

3. 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 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滞后和不平衡的问题,一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2. 部分农业生产设施建设质量不高,耐久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村发展论文(范文)

农村发展论文(范文)

农村发展论文(范文)第一篇:农村发展论文(范文)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之我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业为根基的中华文明走过了悠悠数千载。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王朝,中华文明中无不体现出农业的重要性。

然而在古代,即使有“士农工商”的社会观念,封建地主制却使作为社会生产主要实践者的农民与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割离,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直到新中国的钟声敲响,沉睡的中华大地又开始复苏。

三十一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农村真正步入她光辉的改革发展之路。

要解读农村改革发展,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农村的概念。

农村是对应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

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

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有了对农村概念的正确认识,我们来解读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三十年。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搞起了“大包干”,正式拉开农村改革发展的序幕。

其后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农业改革浪潮,1980年,中央明确提出在农业领域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截至1983年全国基本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土地政策。

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

1985年国家提出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发展乡镇企业,探索市场化取向的农村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大转移,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农村经济从单一的农业种植向包括农副产品加工的多元化过度。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农业税渐渐成为历史。

国家通过立法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规定土地承包关系延长至30年保持不变,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步入新世纪后,我国农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乡村振兴战略下迁西县板栗产业发展探讨

乡村振兴战略下迁西县板栗产业发展探讨

乡村振兴战略下迁西县板栗产业发展探讨
漆银;黄曼妮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
【年(卷),期】2024(18)1
【摘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板栗产业是河北省迁西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也是全县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作为“中国板栗第一乡”,迁西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但由于长期发展重工业,加之山区的地形地貌等原因,导致其农业技术落后,板栗产业化程度不高。

为了促进迁西县板栗产业化的发展,分析了迁西县板栗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外部支持和内部机制2个方面提出了“降低农户违约的可能性、降低企业违约的可能性、明晰专业合作社的产权、加快及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策建议。

【总页数】4页(P207-210)
【作者】漆银;黄曼妮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64.2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山区乡村产业发展途径探讨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内江市新店镇生姜产业发展的探讨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普定县农业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滨州蔬菜产业发展探讨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信阳市农业产业发展路径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迁西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纲

迁西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纲

附件:《迁西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纲第一章总论1.1 规划范围1.2 规划期限1.3 规划依据1.4 规划原则1.5 规划创新1.6 规划目标第二章规划背景篇2.1 历史沿革2.2 区位交通2.3 地形地貌2.4 气候土壤2.5 水文特征2.6 动植物资源2.7 农业概况2.7.1 农业资源2.7.2 农业产业2.8 旅游概况2.8.1 旅游资源2.8.2 旅游产业2.9 社会经济状况第三章综合分析篇3.1 休闲农业发展SWOT分析3.1.1 优势(strengths)3.1.2 劣势(weaknesses)3.1.3 机遇(opportunities)3.1.4 挑战(threats)3.2 市场分析3.2.1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3.2.2 农产品消费市场分析3.3 总体评价第四章战略规划篇4.1 指导思想4.1.1 政府主导战略4.1.2 点轴突破、整合开发战略4.2 战略定位4.2.1 产业定位4.2.2 形象定位4.2.3 市场定位4.3 战略目标4.3.1 总体目标4.3.2 阶段性战略目标4.4 总体功能布局4.4.1 布局原则4.4.2 功能分区4.5 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4.5.1 种植业4.5.2 养殖业4.5.3 副业4.6 重点建设项目4.6.1 改扩建农庄项目4.6.2 新建农庄项目4.6.3 产业园区项目4.6.4 青少年食品安全基地4.6.5 农特产品交易中心4.6.6 农产品物流体系4.6.7 研发基地4.7 开发时序4.8 产业支撑体系规划4.8.1 人力资源4.8.2 市场营销4.8.3 区内交通4.8.4 餐饮住宿4.8.5 环境保护4.8.6 旅游安全4.8.7 信息平台4.9 产品开发与游线设计4.9.1 产品开发4.9.2 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第五章效益分析篇5.1 社会效益5.2 生态效益5.3 经济效益第六章保障体系篇6.1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6.2 建立政策保障体系6.3 打造多元化融资渠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西县新店村农业发展与
展望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学号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农村发展概论》
论文(作业)题目迁西县新店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姓名马建坤
专业乡镇企业管理
入学时间 2016秋
教学点唐山广播电视大学迁西分校
2018年6月1日
迁西县新店村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从现代农村发展的视角
马建坤
摘要:
现代农业是依托农业资源,结合旅游业,为消费者提供娱乐、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一种新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对于突破农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拉动消费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农业旅游产业
一、迁西县新店村现状及特征
新店村位于河北省迁西县东南部,在县城东南公里处,隶属于罗家屯镇。

是一个紧邻滦河和“新首钢”,有河、有山的富庶宝地。

悠久的历史文化
积淀、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新店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内有小学一所、中学一所。

在新店村有一庙,该庙已有300年的历史,庙内供奉的是青蛇白蛇,村内乃至周围县市的人对该庙都很信奉,并流传有很多的民间故事。

该庙的特别之处在于,在北方几乎没有供奉白蛇的庙宇。

村里是祥瑞花卉公司的所在地,五虎山景区的滦河漂流在村南,生态环境非常好,动植物资源丰富,仍保持着大面积的人工次生林,滦河是华北第二大河流,迁西县境内最大河流。

发源于河北省承德地区丰宁县,于潘家口穿越长城进入境内。

滦河在新店村南穿流而过,河道两岸景色秀丽,有很多野生动物,是科考人员的优良去处;另外滦河漂流有“华北第一漂”之美称。

二、农业发展现状
新店农业产业化进入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农业正朝着科学化、多元化、均衡化方向发展,结构日趋合理。

农业产业结构由过去的粮食“一头沉”转向经济作物、生态农业、养殖业协调发展。

目前,“祥瑞花卉”已是新店的招牌花卉,村内的农业组织化程度日渐提高迁西县积极宣传土地流转政策,通过正确的指导、引领和服务,村里的蔬菜生产,农家乐逐步走上正轨。

但是新店村的农户观念亟需改变,受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小农意识、自然经济在广大农户中根深蒂固,农户市场意识、规模意识不强,在种、养、加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技术和市场理念,优质高效农业意识淡薄,导致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农产品质量不高。

同时由于近年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大部分农户只耕种自然条件好的口粮田,自给自足,致使农田抛荒现象十分严重,耕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三、迁西县新店村现代农业发展建议
结合目前新店村发展状况,可以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方向发展,多培养一下农家乐,农民还可以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新店村乡村旅游开发意义
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提高旅游经济收入良好的农业基础是开发乡村旅游的优势。

开发乡村旅游,有利于新店发挥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吸引客源。

这样不仅能带来经济收入,增加旅游业在该村经济中的比重;此外,发展乡村旅游还能给旅游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提高生活水平。

有利于改善环境和实现环境教育在该村开发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整治村内乱扔垃圾的现象,实现村庄的“四化”,改善村庄的村容村貌。

还可以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村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开发乡村旅游还可以增强村
民的环保意识,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店村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本文所采用的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是以乡村社区为场所,以社区全面推进旅游开
发并获益为核心,依托本村所拥有的特有资源和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周
围县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
度假、保健、消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
游形式。

旅游开发建议
新店村拥有很多可开发的旅游资源,但是目前仅有五虎山漂流,其他都
处于未开发阶段。

村内现在还没有开设旅馆、餐馆、特色购物店等,笔者对新店的乡村旅游采取了以下两种模式:
一是府+公司+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政府,主要是指新店村村委
会。

首先,要开展乡村旅游,村内必须得有接待游客的住宿等设施,而特色餐厅、农家式家庭旅馆等的建造都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这就是这种模式下政府作用的体现;在这种模式下,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但农户接待服务、参与旅游开发则要经过公司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关的规定,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保障公司、农户和游客的利益;农户通过开办家庭旅馆、提供餐饮、特色手工艺品、打扫环境卫生等在发展旅
游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还最大限度的给农民带来了经济利益。

充分体现“社区事务,社区推进”的主旨。

二是股份制模式新店村的板栗产权主体归农户所有,在开发乡村旅游时,村集体可向农户提供有偿的特殊技术、资金支持,而这些特殊技术可以转化为股本,通过土地和技术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而农户则作为乡村旅游开发
的主体。

通过“股份制”的乡村旅游开发,把社区居民的责(任)、权(利)、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居民自觉参与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的保护,从
而保证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五种发展模式:一
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四是古村落的开发;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地处迁西县东南的新店村距离京津唐等城市都很近,且交通便捷,但是村内不具备高科技的条件,也不具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古村落就更谈不上,所以新店村的发展模式只能根据其实际情况选取。

三是坚持旅游资源的全面开发,就近吸引客观,上面我们已经提起,新店距离首钢矿业水厂铁矿很近,距离迁安28公里,所以笔者认为对新店乡村旅游的发展可采取以漂流、垂钓、滦河奇石文化为主,以宗教、历史遗迹、农业观光等为辅的发展模式,统一规范乡村旅游开发旅游业是高度关联产业,关系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宏观调控,使旅游业各板块之间协调发展。

加强对乡村旅游基本设施的建设,改善乡村的可进入性和景区的环境问题。

在村内建家庭旅馆或是将一些农户改建成家庭旅游、餐馆、特色旅游纪念品购物店等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四是注重人才的培养,21世纪是一个人才的社会,对人才的利用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旅游产业也是如此的。

新店村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自然资源时,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管理者、从业人员进行有关的培训。

走正规化道路,可到有开发经验地区吸取开发经验。

这样不仅能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还能使他们对乡村旅游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结束语
针对新店的实际情况,以其特点——花卉出产,旅游区漂流为其旅游开发的主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推进本地区的旅游农业发展。

抓住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带动有机农业机休闲农业的发展,坚持解放思想,改变传统观念,强化环境保护意识,贯彻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杉的概念,打造生态旅游,可以增加劳动力的使用,减少农民在农闲季节的外出务工,增加农村农民的额外收入,同时可以改变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素质,同时村里可以以建立企业的模式,村民入股的方式,整合资金,以华西村为榜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旅游农业、有机农产品的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与生产,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抓住自己的优势项目在迁西县占据一壁江山,实现走出迁西,走遍全河北的发展目标。

结合休闲旅
游,使现代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在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同时乡村旅游业也要随之发展,互相结合并进。

参考文献:
[1]密大兴.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政策研究,2008(3)
[2]孟涛.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J].新科教,2010(9)
[3]范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与思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