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件粮食生产与粮食问题435.pptx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第十八章第二节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件(湘教版)(54张PPT)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第十八章第二节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件(湘教版)(54张PPT)

1.“藏粮于地”的措施
[核心归纳]
(1)
(2)
2.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及途径
保障措施
途径
确保耕地 ①严格控制人口增长;②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③
数量 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①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②发展节 保障粮 提高耕地
水灌溉技术;③加强技术,改善耕层结构
(2)秸秆深还,利于提高耕作层厚度,改良土壤结构(或提高土壤通 气透水、蓄水保温能力);秸秆还田,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带间填充, 对农作物正常播种耕作影响小。
(3)加大宣传培训,推广“秸秆富集深还”模式;加大资金投入(或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加大研究力度,优化秸秆深还的工艺与方法。
知识点2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 ___基__本__自__给___ 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 照等的 __时__空__配__置____ 人均耕地少, ____后__备__耕__地__资__源____有限 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 ___污__染___问题严重 耕地 ___空__间__分__布___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人均粮食产量/千克 440 174 540
(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2)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思维过程】
材料 解读
区域 认知
青海省耕地面积仅为❶________千公顷,远小于甘肃省和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总量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大致 ❷________,说明❸______________ 青海省位于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受地形影响,气候 ❹________,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较为❺________, 生产力低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提高耕地利用 率。
防治病虫害, 减少粮食损失。
高农业生产效 率。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在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基础上,我国还通过跨区域调剂、 国际贸易和粮食储备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
阅读教材40页第二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粮食跨区域调剂的目的? 2.不同时期,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的方向、作物、原因有何不同? 3.我国粮食的净调出区主要分布在哪些省份?这些省份粮食生产面 临的共同风险是什么?
扩大 耕地数量
提高单位 面积产量
• 我国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阶段措施
1949年以前:扩大耕地面积 1949年以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手段
思考:每项措施如何影响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
减轻水旱灾害 和水土流失。
培育高产品种及 配套栽培技术, 可保证高产。
可提高土壤肥 力,改善土地 质量。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3. 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 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的原因: 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季节 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 农业气象灾害特点: 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平 均每年约有30%的播种面积受 灾。
拓展延伸: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分布及成因
调节粮食市场秩序
救灾备荒
应付战争等突发事件
建立在场 建立粮食储备
增加粮食总产量满足 人口和消费水平增长 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
保障
调节生产和 可以减轻国内
消费的区域 的耕地资源压
间不协调

调节
调节
粮食安全
调节产量年际 变化和应对突
发事件
调节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三 第二章 第三节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 精品课件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 精品课件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2.中国耕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坚守耕地数量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开展废弃土地复垦
提高土地 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 须节约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升耕地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质量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1 830.19
(1)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答案 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
拔高的区域。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 仔细阅读表格可知该区域耕地分布主要从坡度和海拔两方面来描述, 答题时要紧扣这两方面,环境问题分析要注意题干要求“增补耕地”,可知 增补耕地分布特点分析。
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评价这一变化对
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2)列举金昌市有效利用废弃工矿用地可
能采取的有效方式。
[思维导引] 第(1)题:
第(2)题:
答案 (1)建设用地。说明金昌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城镇 化水平的提高,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大,使其增幅最快;能够减少人地矛盾 (荒漠化、盐碱化),为生态建设提供了资金,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 (2)加大废弃工矿用地的修复,进行重新复种和利用(增加耕地);对废弃工矿用 地进行植被的恢复,美化环境,开发相关旅游;对废弃工矿用地进行平整,转 化为城市用地,节约土地资源。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增量最大的是草地和林地, 比重变化最大的是建设用地。然后再从建设用地增多的原因和积极影响等方面 分析。第(2)题,从土地资源再利用的角度分析,把废弃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矿山 用地重新利用起来,例如平整土地、修复土地、绿化土地等措施。

高中地理课件粮食生产与粮食问题435

高中地理课件粮食生产与粮食问题435

②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 严重污染了土壤、大气、水源和食品。③能量消耗量大, 过分依赖石油、农业生产成本提高。
3、复种制度: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重复种植的制度。 复种次数的多少主要受热量条件的限制,在我国秦岭— 淮河一线以北为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以南为一年两熟 和一年三熟。
4、复种指数:是指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总 耕地面积之比,它表示耕地在一年内种植农作物的次数。 从复种指数可以看出耕地利用的程度和复种制度的多少。 例如某地复种指数为200%,说明该地种植农作物平均可 达一年两熟。
一、世界粮食的生产和分布
1、世界三大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玉米
特性 耐寒耐旱, 适应性强
喜温喜湿, 高产作物
耐旱、 高产作物
自然 地势平坦、 条件 半干旱气候、
夏热冬冷
高温多雨、 夏季高温多雨 水热条件好、 生长期长 平原地区
分布 主要分布在温带 东亚、东南亚 美洲、亚洲、
地区 大陆性气候区 和南亚
欧洲、非洲
2、粮食生产地区分布不平衡,表现在:
①各大洲产量不平衡:亚洲产量大,北美、欧洲次之, 其它洲较少。 ②各国之间产量不平衡:年产量大于1亿吨的有中国、 美国、印度、俄罗斯。 ③人均粮食占有量地区不平衡:人均1500千克以上的有 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亚、非、拉最低。 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不平衡:世界主要 粮食出口国有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法国、澳大利亚
新中国之所以成功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主要 经验是:①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 民经济的首位,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 点,千方百计争取粮食总量稳定增长;②改革农村生产 关系,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 双层经营体制,扩大粮食的市场调节范围,合理调整粮 食价格,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③不断改善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 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保护生态环境;④在决不放松粮 食生产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积极发展多 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共34张ppt)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共34张ppt)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一)确保耕地数量
①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② 18亿亩耕地红线: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才
■ 图2-6 我国水田、旱地空间分布
(四) 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 2013年,我国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为8029.15万亩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及黑龙江省。 • 经过长期的土地开发,剩余部分多为质量差
、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 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 2016年,我国有535万公顷的耕地后备资源,近期可开发利用的仅有220万公 顷。由于耕地后备资源分布零散破碎,且多分布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开发利用难度大。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源于工业“三废”,以及农业投入的农药、化肥、农膜等,污染过程 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 较为严重。南方地区的土壤污染比北方严重,主要为无机物污染,其中镉、镍、 砷等重金属污染相对突出。2016年,国家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 过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 我国耕地分布相对集中,大兴安岭、太行山、
巫山- 线以东的地区,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
耕地。 • 以昆仑山-祁连山-秦岭-淮河为界,南方水资源
占全国总量的4/5,耕地不到全国耕地总量的 2/5,水田面积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0%以上 • 北方水资源、耕地资源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5和 3/5,耕地以旱地为主,水热条件较差,大部分 依赖灌溉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PPT教学课件

中部地区 3 052.55万公顷 7.99等,以5~10等为主 72.53%
东部地区 2 613.89万公顷 8.27等,以5~11等为主 85.31%
结合材料探究: (1)说出材料体现的我国耕地特点。(区域认知) (2)说出国土资源部耕地质量等别成果的作用。(综合思维) 提示 (1)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 (2)等别成果对我国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坚守耕地质量红线,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3.结合材料,理解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我国耕地保 障。(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粮食安全 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1)概念:粮食安全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2)影响因素: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四个环节。 2.我国粮食安全的立场 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④生活和生产排放的有毒物
解析 第1题,③④与现实情况不符。第2题,考查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A、B、 C三项都是由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第3题,导致土地 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①②③④均是。⑤为改善土地退化的措施。 答案 1.A 2.D 3.C
读我国历史时期耕地变化和漕运干线示意图,完成4~5题。
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特征
具体表现
耕地质量总 约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
体欠佳,退化 已垦耕地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和污染问题
严重
遭受“三废”、化肥和农药残留、农膜等污染
特征
具体表足,耕地以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
2.调节粮食安全的手段 在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基础上,我国通过跨区域调剂、国际贸 易和粮食储备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具体表现如下表:

《粮食生产与布局》PPT课件

《粮食生产与布局》PPT课件

四. 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发生变化
➢ 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粮食的供求压力主要不再 是总量问题,更强烈地显现出粮食品种和品质等 结构性问题。
➢ 如:南方的早籼稻大量积压,有米无市,同时中
国每年进口大米数百万吨;春麦和长江以南冬麦
积压,出现 “卖难”,还需要进口大量专用小麦;
东北普通玉米大量积压,价格下跌而优质专用玉6精选ຫໍສະໝຸດ 件ppt二、国际通用的粮食概念
《Food Security Global Stability》 《粮安天下》 food crisis 粮食危机;food security 粮食安全
food production, grain production 粮食生产
food consumption
粮食消费
生产的品种结构、生产布局与地域、季节、市场、
消费关系密切。 8
精选课件ppt
二、中国粮食生产发展概况
(一)中国粮食生产简史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生产最早的国家之一,不
少粮食作物就起源于中国。从商周到西汉,粮食 生产的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公元 200– 581 年)逐渐南移,到了唐代(公元 618– 907年), 南方水稻渐趋发达。
weight of grain
粮食重量
Food security and Construction of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国家粮食安全与粮食主产区建设
★ 粮食经济地理中粮食的概念,是指中国传统的广
义的粮食概念,即谷物类、豆类和薯类的统称。
7
精选课件ppt
第二节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概况
13
精选课件ppt
(二)建国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
3.1966– 1977年,克服严重干扰、缓慢发展时期。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1.3耕地与粮食安全(共24张ppt)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1.3耕地与粮食安全(共24张ppt)

预习教材P23-34,完成下列问题(圈画答案)。 4.我国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现状3: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
耕地集约利用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管理=单位面积高产
针对我国耕地资源特点,说明耕地
集约利用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 (2)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 多的产出效益,解放农村劳动力; (3)有利于节约耕地,缓解我国人口 多、耕地少的矛盾; (4)有利于合理利用耕地,保护耕地 质量。
概念 类型 作用
耕地是指自然土壤经过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用、培育和改良,形成的适宜种 植农作物的土地 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以种植农作 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 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体现
组成
包括已开发利用的耕地,还包括尚未开发利用的宜荒耕地
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耕地与粮食安全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 粮食安全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粮食安全的概念构建粮食安全问题的分析框架。 2.能够通过图文及数据资料,小组讨论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可能风险。 3.能够通过图文资料,在粮食安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的主要途径。 4.能够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理解耕地保护对保障粮食安 全的重要性,树立粮食安全意识。
分布
集中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源自经济价值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可产出众多的农产品
主要 价值
社会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合 农业
欧洲、北美、 优越的自然条件 南非、澳大 人少地少 利亚、新西 兰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有效安排农业生产, 市场适应性强,规模 大,机械化水平高
问题及 解决措施 加大科技投 入,适度扩 大种植规模 改善交通运 输条件,培 育品种,开 辟水源,种 植饲料。 农业成本高, 能耗大。
合理安排劳 动力,修建 水利工程。
②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 严重污染了土壤、大气、水源和食品。③能量消耗量大, 过分依赖石油、农业生产成本提高。
3、复种制度: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重复种植的制度。 复种次数的多少主要受热量条件的限制,在我国秦岭— 淮河一线以北为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以南为一年两熟 和一年三熟。
4、复种指数:是指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总 耕地面积之比,它表示耕地在一年内种植农作物的次数。 从复种指数可以看出耕地利用的程度和复种制度的多少。 例如某地复种指数为200%,说明该地种植农作物平均可 达一年两熟。
农业集约化经营、能量密集型农业、复种制度和复种指 数
1、农业集约化经营:就是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在单位 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 行精耕细作的经营方式,现代农业的集约经营主要表现为 资金集约化经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和文化素质。
2、能量密集型农业:就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为取得高生 产效率,投入超量机械能、化肥、农药等,是消耗巨量石 油和天然气的农业,有人称为“石油农业”,这种类型的 农业在美国、加拿大和西欧国家达到很高程度,其中以美 国最为典型,这种农业的优点是: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 效率,但也带来了不少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由 于大量施用化肥,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而且使土壤酸度 加大,板结变硬;由于使用大马力机械滥垦滥耕,使土壤 流失加重。
优良天然草场, 地广人稀,交通 运输便利
生产特点
小农经营;单产高; 商品率低;机械化水 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 大,经济效益好。
商品谷 物农业
美国、加拿 大、阿根廷 澳大利亚、 俄罗斯、 乌克兰
优越的自然条件, 商品率高,规模大, 便利的交通运输, 机械化水平高,农业 地广人稀发达的 一体化。 工业,先进的科 技。
一、世界粮食的生产和分布
1、世界三大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玉米
特性 耐寒耐旱, 适应性强
喜温喜湿, 高产作物
耐旱、 高产作物
自然 地势平坦、 条件 半干旱气候、
夏热冬冷
高温多雨、 夏季高温多雨 水热条件好、 生长期长 平原地区
分布 主要分布在温带 东亚、东南亚 美洲、亚洲、
地区 大陆性气候区 和南亚
欧洲、非洲
现代农业园 1、农业生产实施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园区的一种生产经营 方式,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 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紧紧围绕区 域性支柱产业或主导产品,投入较多的科技,优 化组合生产要素,逐步形成养加工、贸工农、产 供销、农科研紧密结合的一体化规模生产经营体 系。 2、特色产业形成竞争优势 3、社会化规模经营产出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 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目标是:农业—生态农 业,经营---产业化,主题---可持续发展。
⑴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处于低水平、偏紧张的供求阶段。
⑵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
①人口快速增长,粮食需求巨大 在我国人口达到16亿、人年均需求粮食460 kg时, 共需粮食七亿三千多万吨。与现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 差额为两亿五千多万吨。
三.我国的粮食生粮食问题最突出的矛盾是: 人口的迅猛增长与耕地的持续减少。
解决的途径:
①继续抓好计划生育; ②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控制非农用地; ③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 ④利用非粮食食物资源; ⑤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 ⑥节约用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世界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1、表现: 一是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 二是发达国家商品粮积压过剩。
2、原因:
①粮食生产地区分布不平衡是产生粮食问题的根源。 ②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 ③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增长过快,这是粮食问题的实质
3、解决途径: ①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建立公平合理
2、粮食生产地区分布不平衡,表现在:
①各大洲产量不平衡:亚洲产量大,北美、欧洲次之, 其它洲较少。 ②各国之间产量不平衡:年产量大于1亿吨的有中国、 美国、印度、俄罗斯。 ③人均粮食占有量地区不平衡:人均1500千克以上的有 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亚、非、拉最低。 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不平衡:世界主要 粮食出口国有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法国、澳大利亚
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政治)。 ②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地理)。 ③发展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改良品种,提高单位
面积产量,努力增产粮食(生物)。
世界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 分布地区 域类型
区位因素
水稻 东亚、东南 水热条件好,人 种植业 亚、南亚 多地少,种植历
史悠久
大牧场 放牧业
美国、澳大 利亚、新西 兰、阿根廷 南非
①第一就要认真贯彻中央支农政策措施,切实调动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②尽快恢复可能恢复的粮食播种面 积是第二要点③加大对与提高粮食单产有关的措施的支 持力度。农用物资的保证供应是提高单产的物质基础, 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是实现稳产高产的技术保证
3、什么是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是指人类对粮食需求的满足。它包括粮食 结构、粮食数量、粮食质量的安全和粮食的有效供给。 我国粮食安全最基本的内容是数量安全。
新中国之所以成功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主要 经验是:①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 民经济的首位,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 点,千方百计争取粮食总量稳定增长;②改革农村生产 关系,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 双层经营体制,扩大粮食的市场调节范围,合理调整粮 食价格,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③不断改善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 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保护生态环境;④在决不放松粮 食生产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积极发展多 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