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约瑟问题及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合集下载

浅谈“李约瑟难题”及其对我国教育、科技发展的影响

浅谈“李约瑟难题”及其对我国教育、科技发展的影响

浅谈“李约瑟难题”及其对我国教育、科技发展的影响一、“李约瑟难题”的时代背景西方对东方文明的探索在李约瑟之前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马可波罗游记到丝绸之路,在科技上仍是东方文明起着主导作用的世界。

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导致在工业革命开始的半个世纪后,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心发生了改变。

而李约瑟出生于1900年,卒于1995年。

在这一纪元中,发生了众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战时援华等,而李约瑟恰好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

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了解和实地考察,他坚定了要还中国科技公道,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决心。

对其提出的“难题”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巨变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李约瑟难题”及其多方解析1、“李约瑟难题”的基本含义就李约瑟个人而言,他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以及不同的演講和著作中都提到过此难题,随着李约瑟对中国文化的逐渐深入,他也开始对“难题”的表述不断地修正。

1939年到1990年,历经50余年,李约瑟从1939年了解到西方的一些科技是依托中国的科技成就发展起来的开始思考,到1942年对中国进行实地考察。

随着研究的深入,李约瑟对他所提出的问题不断地进行规范,也正是因为他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使得该问题在后世的学者中不断地被广泛拓展研究,从而对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发展提出了科技建设新的要求。

2、李约瑟对“难题”的解答李约瑟不仅提出了难题,他也花了近半生的精力试图解开“难题”。

李约瑟主要从地理、经济以及制度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释。

他认为中国所处的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会阻碍近代科技的发展。

在经济上,李约瑟则认为中国固守农耕文化,而欧洲的思想更加开放,有利于商业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第三点则为制度,中国的官僚集权制度严重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李约瑟从不同角度对其难题的解答,不仅仅是给当时的中国人以思考,更是给了后人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导向。

3、从当代的研究多方分析“李约瑟难题”第一,从制度看“李约瑟难题”,官僚制度阻碍发展,经济制度挫伤积极性,教育制度禁锢思想。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西方为什么没有‘科学革命’而东方有之”,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科学发展的历史问题。

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启示,下面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简答这个问题,并探讨当代的启示。

一、历史角度从历史角度来看,李约瑟之问涉及到东西方在科学发展上的差异。

事实上,在古代,东方比西方更早地出现了一些科学发现和创新。

比如古印度、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就。

而在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了科学革命,并导致了现代科学的诞生。

这种历史差异可以从东西方的文化、制度、经济等多个方面来解释。

东方强调大一统的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科学发展可能受到了束缚;而西方的分权制度和市场经济则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当代启示:在当代,我们可以借鉴东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尊重传统和历史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文化角度从文化角度来看,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这也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东方注重整体性思维和共同体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强调个体主义和理性思维,更注重个体的创新和自由。

这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也影响了科学发展的方向和方式。

东方科学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和应用,强调实用主义和技术创新;而西方科学更注重理论探索和学科分化,注重科学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当代启示:在当代,文化的差异可以成为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基础,促进科学成果的共享和传播,推动科技创新的合作和交流。

三、制度角度从制度角度来看,东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的不同也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东方的大一统制度和儒家教育强调秩序和道德,抑制了科学的创新和发展;而西方的分权制度和市场经济则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因为它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给科学家进行研究和创新。

当代启示:在当代,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社会制度和政策环境,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李约瑟难题与我国当今科技发展

李约瑟难题与我国当今科技发展

李约瑟难题与我国当今科技发展首先,我认为李约瑟难题客观存在,有多种看法:地理决定论,语言符号论,哲学启蒙论等等,认为李约瑟难题存在是因为客观因素,但是本人认为李约瑟难题更多地是由于主观因素和科技研究方向方法的不同,导致李约瑟难题的产生。

李约瑟难题的主观因素如下:一、政治制度上,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清政府比起明政府更加集权和残暴,愚民政策和固步自封的少数民族个性,导致清政府闭关锁国,妄图将国民控制在自己的思想下,而相比明政府,清政府的统治思想更加恐怖,例如大兴文字狱,震慑汉族官员,并将奴才思想植入到人民心中,这些无疑导致落后的少数民族思想兴起,而使国家不能纳入到正常的进程,使国家进步的步伐缓慢,这也导致清政府在被列强打败后,毫无进取之心的结果。

二、经济政策上,明末其实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当时出现了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纺织机械,并出现商人的地位逐渐提高,但是由于战争以及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和重农抑商,使我国的经济模式倒退到农耕阶段,政府的无作为和短视,使我国经济逐渐自给自足,严重抑制了“科技就是生产力”的科技进程。

三、文化政策上,对知识分子进行洗脑运动,在清朝官员选拔上进行了更加残酷的文化镇压,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朝,已经成为一种禁锢思想,扼杀创新的政治工具,官员不能有自由表达政见的机会,知识分子忙于科举,知识上的创新和交流被完全阻隔。

四、正是上述政策的制定,导致政府即使想突破现有的政策也无人可用,无法可施,自上而下的思想镇压必然导致自下而上的腐朽。

综合来看,李约瑟难题给我们揭示的就是一旦思想出现禁锢,科技的产生不太可能,而且政府制定的政策也会对国家科技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以下结合我国当今科技发展的现实和李约瑟难题理论来分析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前景和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我却为现在中国的科技和未来担忧。

第一、基础科学十分落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建设十分落后,这些基础科学正是工程实践的理论指导,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基础科学落后而导致工程实践比起国外差距很多,就说钛合金的加工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而最重要的就是温度、环境以及相关配套设备,而由于我国在钛合金的物理化学研究方面十分落后,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同样我国的钢产量虽大,但是高质量的钢材却几乎没有,这都和基础科学紧密相关。

从四大发明的角度论李约瑟难题

从四大发明的角度论李约瑟难题

从四大发明的角度论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指中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难题。

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古代曾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技成就,但在欧洲的科学革命之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

这一现象被称为“李约瑟难题”,成为了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四大发明的角度来看,李约瑟难题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项在中国古代先进的科技成就。

这些发明在当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在欧洲的科学革命之后,这些发明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进一步发展。

肯定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但更加关注中国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和落后,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其发明与汉代蔡伦以及纸张的发明有密切的联系。

蔡伦将植物纤维煮熟,将其涂布在细木条上,烘干后形成了类似于现代纸张的产品。

这项发明在当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文字的传播效率,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

在欧洲科学革命之后,纸张生产技术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这导致中国的造纸术在欧洲西方发展进程中相对滞后,甚至倒退。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另一项伟大发明,它的发明与北宋年间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有很大关系。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在当时对中国的书籍印刷、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欧洲的科学革命之后,活字印刷术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发展,这导致中国的印刷术在欧洲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欧洲人后来发明了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这一点并不为人了解。

而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另一项重要发明,它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冶炼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人最初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爆炸性的火药。

然而在欧洲的科学革命之后,火药在欧洲的技术和应用得到了更多的进一步发展,而中国的火药技术却相对滞后。

通过以上对李约瑟难题的解读,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中,四大发明在当时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欧洲的科学革命之后,这些发明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进一步发展,这使得中国的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

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综合

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综合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经过了几堂科技史的学习,我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现在我想说一下自己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对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做一下阐述。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也就是说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

而到了近代,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得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国,三次科技革命区区一二百年,取得的成就却比历史上所有时间里取得的成就加起来还要多。

对于上述的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地理环境差异,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技术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成文于周秦之际的《禹贡》(汉代将其收入《尚书》描述了古中国的地域范围):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我们今天可以将这段话进而阐发为: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为什么在近代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 独特的地理位置论1.1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文化交流的有限性中国处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太平洋的西海岸,珠穆朗玛峰将中国与南亚次大陆隔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与西亚、欧洲及南亚次大陆文明的交流仅限于丝绸之路这一条通道。

而且这一通道时断时续,到了明清时代更是基本上不通。

因此严重的阻碍了近代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从历史上看,凡是这条通道打通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都比较发达(盛唐、元代)。

有人说,中国可以通过海上交流,但科技水平不高的时候,海洋是交通的最大障碍,虽然有郑和下西洋,但主要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炫耀武力而不是为了文化交流。

而且海上交流成本太高,时间效率差,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古代来说无异于劳民伤财。

古希腊人的科技,大多借鉴于古埃及、两河流域,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提高。

他们的冶金、建筑等技术都是从西亚传入的。

这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1.2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政治统一与思想统一中国封闭的地理位置,物产丰富的土地与劳动力从根本上决定了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从秦代开始实行大一统政治,社会改革比较因难,稳定的因素大于改革的因素,形成超级稳定的结构,尽管时不时改朝换代,但很快又被整合起来,致使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概念,所以整个社会处于缓慢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思想统一以后,就没有了自由,自由创新就成为艰难的事情。

独尊儒术,就像焚书坑儒一样,都是扼杀文化的做法,甚至比后者更为严重。

思想没有自由,就不能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不可能发展。

虽然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但在科学发展的萌芽时期,即使观念落后也并不妨碍科技的缓慢进步,而且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具有较多先进思想的人(但是密度不大)足以推动科技在古代中国的发展。

浅谈李约瑟问题及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浅谈李约瑟问题及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浅谈“李约瑟问题”及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国与西方的差异,从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李约瑟问题”的原因。

中西方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实践方式上的不同,造成了两种差异很大的文化模式。

研究“李约瑟问题”是对中国文化更深一步的理解与反思,解决“李约瑟问题”的过程就是对中国如何更快更好的发展的一种探索,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李约瑟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启示1、“李约瑟问题”概述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问题”,其一般表述为:在公元 1 世纪至 15 世纪之间,东亚文化在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并将其用于对人类有益的目的方面,为什么竟然会比西方的欧洲有效得多?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曾取得过令西方世界望尘莫及的辉煌成就。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博士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其实,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虽然至今仍然没有能够得到全面解决,但是对它的研究带动了许多学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反思,以及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我国在未来中更好的科学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意义。

2、对“李约瑟问题”的分析“李约瑟问题吸引了众多中外学术界大家关注的目光和求解的脚步,国内外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研究探索,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具有辉煌历史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产生”这一难题。

我认为,应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期,没有出现工业革命?这个问题引起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解答,并分析其当代的启示。

一、历史文化角度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工业革命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古代就已经具有了高度的农耕文明和封建制度,导致社会结构相对封闭,并且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天命思想,导致人们不愿意变革现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

相比之下,西方在古代就有更为开放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推崇个人的创新和变革,这就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二、经济发展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虽然技术发达,但却缺乏了工业革命所需的资本和市场需求。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且世袭制度的存在导致了资源的垄断。

相比之下,西方具有更为多元化和开放的市场体系,这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需求。

三、制度体制角度从制度体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具有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系,这导致了社会的封闭和阻碍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具有更为灵活和去中心化的政治制度,这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更多的政治和经济空间。

四、历史事件角度从历史事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战乱、政治动荡等,都对科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事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从而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出现。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古代相对稳定,这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五、当代启示对于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当代启示。

我们需要重视社会的开放和包容,鼓励创新和变革。

我们需要优化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

我们需要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更为灵活和透明的政治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约瑟问题”
及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国与西方的差异,从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李约瑟问题”的原因。

中西方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实践方式上的不同,造成了两种差异很大的文化模式。

研究“李约瑟问题”是对中国文化更深一步的理解与反思,解决“李约瑟问题”的过程就是对中国如何更快更好的发展的一种探索,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李约瑟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启示
1、“李约瑟问题”概述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问题”,其一般表述为:在公元 1 世纪至 15 世纪之间,东亚文化在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并将其用于对人类有益的目的方面,为什么竟然会比西方的欧洲有效得多?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曾取得过令西方世界望尘莫及的辉煌成就。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博士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其实,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虽然至今仍然没有能够得到全面解决,但是对它的研究带动了许多学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反思,以及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我国在未来中更好的科学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意义。

2、对“李约瑟问题”的分析
“李约瑟问题吸引了众多中外学术界大家关注的目光和求解的脚步,国内外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研究探索,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具有辉煌历史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产生”这一难题。

我认为,应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1)中西方经济差异。

第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并没有过渡到商品经济,“重农抑商”是传统中国的主要政策。

而西方国家虽然也像中国一样曾经出现过停滞状态,但在15世纪开始进入商品经济后,其经济的发展迅速。

第二,中西方经济环境的差异也是导致中国经济落后的关键因素。

中国工商业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汪洋大海式的个体农民经济,而且中国自古至今都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处于一种比较封闭的经济状态,而西方国家则是打开市场大门,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向其投资。

第三,人口也会导致经济的落后,中国人口数量是全世界最多的,在八十年代以前一直没有控制好人口数量的增长,而西方国家人口少,经济发展快。

这些经济因素都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致使中国的科学技术难以发展。

2)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给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没有适合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土壤,反而还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以少数人为服务对象的精英教育,丧失了科技人才产生的社会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属于精英式的教育,它是为极少数以博取“功名”为目的的人服务的,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这不仅阻碍了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同时也丧失了科技人才产生的社会基础。

第二,以选拔官吏为目的的取仕教育,造成科学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科学技术的发展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培养和提高科技人才来实现的。

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则是一种取仕教育,它以选拔官吏为目的,而不以传播科学知识、培育科技人才为己任,结果由于科技人才匮乏,导致科学技术发展受阻。

第三,以儒学为独尊的教育内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传统科学没有走上西方现代科学发展的道路,或者说中国传统科学最终落后于西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国古代教育重儒学轻科学,藐视科技知识和科学教育,导致科学知识的贫困和科技人才的匮乏,从而阻碍了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

“科学在儒教的教育制度里,甚至连婢女的地位都没有争取到。


第四,以灌输式为主的教育方法,抑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

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中国古代以灌输式为主的教育方法抑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从而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失去了不竭的动力。

由于受儒家中庸之道和传统文化中“守一”、“齐一”思想的影响与控制,中国古代教育形成了以输式为主的教育方法。

3)中西方科学文化差异。

中国与西方哲学观存在明显的差异。

我们中国把儒学、道学、佛学完美结合起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人就是在追求一种心灵上的境界,追求思维的现实性、经验性、有机性和模糊性。

这些学派的理论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所以我们应该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学习哲学,不断进行创新。

而西方的哲学并不只是单纯追求心灵的,而是以理性化、科学化、自足性、局部化等为根本特征,即追求思维的逻辑性和科学性、精
致性、彻底性等,甚至在科学领域中常运用哲学来指导以及分析。

中国哲学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即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行动哲学,重实践、重体验、重智慧的开发,而非西方自古希腊开始对自然宇宙和外在世界进行抽象式的对象化思维。

然而,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过分强调了知识、真理与行动的统一,而忽视了知识的独立性。

庞朴认为,整个文化背景的差异是东西方科技发展不同的根本原因,东西文化的差别“使得中国人在古代那种较为经验的、直观的、混一的科学技术中得以做出巨大的贡献,而发展不出纯逻辑、数学以及建基于其上的分门别类的近代自然科学,致使自然科学在其近代面貌中独具西方思维的神采。


中国科学思想中的经验主义色彩是由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决定的。

中国哲学是一种没有现象与实在二分的哲学,其核心范畴是“道”,是形上与形下的统一。

这种经验主义影响了知识分子对待科学的态度。

在西方科学思想中,保证思维的严谨、明晰和精确合理的推理并对概念进行严格定义的传统。

正是由于西方科学同时具备逻辑和实验两套方法系统,西方才有“经验科学”和“理性科学”的分离与融合,使西方科学后劲十足,在近代走在科学的时代前列。

3、“李约瑟问题”对我们的启示
研究“李约瑟问题”,是对中国文化更深一步的理解与反思,解决“李约瑟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中国如何更好更快发展的一种探索。

应该说“李约瑟问题”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意义重大。

它对我们具有如下启示:
1)在经济方面,我们要继续改革开放,不能再走“闭关锁国”的老路。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那竞争与合作也应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应以开放的心态,全面推进我国经济建设不断迈向前进。

2)全面推动科学教育改革。

纵观历史,我国虽然在古代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但科学教育的僵化使得近代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世界。

科学教育改革要加强学生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一方面,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天生“禀赋”,是科学文化的本性,并且科学文化的发展还要以合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为条件;另一方面,科学文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对于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思维方式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为了学生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教育要重视科学史教育、加强教育理念的渗透、关注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要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内涵、价值、本质、观念的理解、把握和领悟,要培养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对人类负责的责任感和基本素养。

此外,科学教育改革必须处理好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思想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关系。

3)我们要重视文化方面的发展。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我们也应该吸收、借鉴外国优秀的文化,各国的文化发展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情感、制度规则、手段方法、宗教信仰都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它是反映一种文化长期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文化风格。

文化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也是值得我们的重视。

4、结语
中西方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实践方式上的不同,造成了两种差异很大的文化模式。

中国在古代具有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但是在近代,西方产生了现代科学,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飞跃。

研究“李约瑟问题”,对比中西方教育文化传统的差异,对认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同时,对“李约瑟问题”的反思和探讨,有利于从更深层面认识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从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下大气力破除弊端,打破禁锢,提高国民的现代视野和科学素养,促进今后中国科学技术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王工一.“李约瑟难题”求解.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1)
[3]王鸿生.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6)
[4]王纪潮.亚美文化连续体背景下的科学——"李约瑟问题"
[5]刘祖慰.李约瑟问题和席文的批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