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价值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了英国乡村小康家庭本内特一家的五个女儿在寻找适婚对象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琐事和波折。
在小说中,简·奥斯汀展现了不同人物对婚姻的不同观念和态度,进而探讨了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和影响。
下面我将重点介绍小说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婚姻观。
贝内特夫妇是小说中最突出的婚姻观代表。
他们对婚姻持有相对理性的态度,并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彼此相爱的基础上。
贝内特夫妇婚姻观的代表性体现在他们对长女简和丁格莉的婚姻选择上。
他们鼓励简嫁给达西,因为他不仅有钱而且真心爱简。
他们反对丁格莉嫁给柯林斯,因为柯林斯是一个没有个性、只看重社会地位的人,他们认为丁格莉应该嫁给一个真正爱她的人而不是为了追求社会地位而嫁给某个人。
与贝内特夫妇不同,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对婚姻持有更现实的观念。
他们更注重婚姻的实际利益和社会地位。
达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虽然他一开始对简产生了好感,但因为她的社会地位比他低,他在贝内特夫妇的压力下听从了家族利益的安排,娶了安妮·德·伯格作为妻子。
安妮的家族虽然没有达西家族那样的财富,但在社会上的地位很高,这使得达西认为他们的婚姻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达西后来对简的了解和对她的真挚感情改变了他对婚姻的观念,并最终与简结为连理。
柯林斯则是一个极端的现实主义者,他完全不在乎婚姻的感情和真爱,只注重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利益。
他不断向贝内特夫妇的女儿们求婚,不是因为他们有吸引力或他们爱他,而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高,这符合他个人的利益。
在约会丁格莉后,柯林斯又迅速转投简,因为简的社会地位在丁格莉之上。
尽管柯林斯的婚姻观与其他人的观念相悖,但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婚姻观念并非罕见。
在小说中,简·奥斯汀不仅描绘了不同人物的婚姻观念,还对社会对婚姻的塑造和影响进行了描述。
她展示了社会对婚姻的高度重视,同时呈现了社会舆论对个人婚姻选择的压力和干预。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引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揭示出社会阶层、经济地位以及个人品德对于爱情和婚姻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人们在选择伴侣时所持有的观念和态度。
本文将分析《傲慢与偏见》中所展现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 爱情观在《傲慢与偏见》中,人们对于爱情持有着不同的看法,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迷思和冲突。
1.1 爱情的真正含义小说中展现了不同人物对于爱情真正含义的理解。
例如,主角伊丽莎白相信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善意和共享价值观等因素上。
“我要找到一个可以彼此欣赏、分享激情和互相支持的伴侣。
”这反映了她对于真正的爱情有着明确的定义。
1.2 爱情与社会地位小说中还探讨了爱情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
达西先生就是一个例子,他一开始因为对班纳特家族的贫穷和低下阶层背景而拒绝了伊丽莎白的感情。
然而,随着故事进展,达西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傲慢,并重新评估了爱情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
1.3 爱情与外貌另外,《傲慢与偏见》还传达出一个重要观念:真正的爱情不应该仅仅基于外貌。
小说中有许多角色在选择伴侣时注重外表和经济状况,而这种对表面条件的追求往往导致了失败和不幸福。
2. 婚姻观2.1 婚姻与金钱在《傲慢与偏见》中,婚姻常常被视为经济交易或者是谋取权势地位的手段。
这主要体现在班纳特姐妹的母亲身上,她总是急于将女儿嫁给有钱人。
这种金钱至上的婚姻观最终导致了许多不幸和错误的决定。
2.2 婚姻与父权制另一方面,小说中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限制和父权制的影响。
女性往往被迫在为家族谋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之间进行抉择。
这种父权制对于婚姻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导致角色们做出一些牺牲和妥协。
结论《傲慢与偏见》通过分析爱情观与婚姻观,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于这两个重要主题的看法和态度。
同时,它也给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些启示,如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尊重、善意和价值共享的基础上;金钱并非决定一个幸福婚姻的唯一因素等。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描写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菲茨威廉·达西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作者对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婚姻观念的批判。
婚姻在这部小说中被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同时也是个人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
小说中展现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注重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
伊丽莎白的母亲,班内特夫人,为了女儿们的婚姻大事而着急,坚持认为女儿们应该选择同等社会地位的丈夫。
她并不认同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认为达西的高贵身份与普通人家不相称。
这种婚姻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门当户对的看重,社会地位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和地位。
作者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成功地颠覆了这种观念,表明爱情可以超越社会地位的局限。
小说中也暗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
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的婚姻多由家庭决定,女性没有选择权。
班内特姐妹们的婚姻都是受家庭安排的结果,而他们的母亲更是希望女儿们都可以尽早结婚。
作者通过伊丽莎白对于婚姻的态度以及她与达西的爱情故事,呼吁女性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幸福。
伊丽莎白坚持选择她自己认可的伴侣,而不是为了社会地位或者金钱而放弃自己的幸福。
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样的女性形象,作者展现了对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的批判。
小说中还揭示了婚姻与财富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小说中,许多人对婚姻有着纯粹的功利观念,比如吉尔范夫人就为了嫁个有钱人而奋斗。
小说中的女性们也纷纷将婚姻看作是获取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手段。
作者也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故事,告诉读者金钱并不是幸福的唯一标准。
伊丽莎白与达西最终走到一起,并不是因为达西的财富,而是因为他们的共同价值观和互相吸引。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批判了婚姻中纯粹的物质追求和功利观念。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是对当时英国上层社会婚姻观念的批判。
作者通过展示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女性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幸福,不应该被束缚于社会地位和物质追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简介《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婚姻观和社会风气。
小说中的婚姻观念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影响,反映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对婚姻的看法和态度。
本文将探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对婚姻的态度和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对剧情和人物命运的影响。
一、传统观念与现实利益的碰撞小说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非常现代而又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对婚姻持有一种现代化的观念,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真爱的基础上,而不应该被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左右。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婚姻是一种传统的家族联姻形式,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是婚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种传统观念与现实利益的碰撞成为了小说的一个主要主题,也成为了许多人物命运的转折点。
二、金钱与婚姻在《傲慢与偏见》中,金钱是婚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小说中许多婚姻都是基于经济利益而建立的,比如梅利家的两个女儿就是为了解决家族的经济问题而嫁给了富有的男人。
在这样的婚姻观念下,婚姻成了一种交易,而不再是两个人的感情和选择。
小说中的几乎所有人物,在选择对象时都会考虑对方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而不会将感情放在首位。
这种以金钱为核心的婚姻观念造成了许多悲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三、爱情与婚姻尽管金钱在《傲慢与偏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爱情依然是伊丽莎白和达西两位主角的婚姻观念。
他们都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而不是被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左右。
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就是因为她无法接受以金钱和社会地位为主要原因的婚姻,她希望的是一份真正的感情和婚姻。
同样,达西也因为真爱而选择了娶伊丽莎白,而不是考虑她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
这种崇尚真爱的婚姻观念,成为了小说中一种美好的理想,也反映了作者对婚姻的向往和理想。
四、个体选择与社会压力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在婚姻中做出了许多牺牲。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在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对不同人物角色的婚姻观念的刻画,小说展示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婚姻现象,探讨了婚姻中的傲慢和偏见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首先,小说中的婚姻被描述为一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结合。
社会地位是当时英国社会中最关键的衡量标准之一,而婚姻被认为是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例如,贵族绅士达西先生就将婚姻视为名望和财富的交易,他以自身的高贵血统和庞大财富作为条件,选择了传统上看似合适的伊丽莎白·班内特。
另一方面,班内特一家虽然并非贵族,但仍以经济地位为基础选择了配偶。
这种以地位和财富为导向的婚姻观,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现实主义的价值观。
然而,小说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它通过对不同角色的塑造展现了婚姻观的多样性。
例如,本·莱特尔牧师与夏洛特·卢卡斯的婚姻被描述为一种务实和理智的选择。
为了获得经济保障和稳定的生活,夏洛特宁愿嫁给自己并不爱的人。
这种婚姻观凸显了当时婚姻中的现实主义和现实考量,而非浪漫和情感。
此外,小说中还揭示了婚姻中的另一种观念,即婚姻应该建立在彼此相爱和尊重的基础上。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菲茨威廉·达西先生的婚姻被认为是小说中最理想的婚姻。
虽然初期双方对彼此存在偏见和误解,但随着情感的发展,他们渐渐认识到对方的优点和价值,并最终在互相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走到一起。
这种婚姻观凸显了人本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了婚姻应该建立在真爱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最后,小说中还有一些婚姻观念是被作者否定和揭露的。
例如,小说中的肖夫太太被描绘为一个只注重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人,她将自己的女儿简·班内特嫁给了富有的伯莱先生,而无视自己女儿的感受和幸福。
这种以金钱和地位为导向的婚姻观被作者以讽刺和讥讽的方式呈现,暗示了这种婚姻观是不道德和不可取的。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提纲1.小说背景该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镇,当时该地还是非常闭塞并且保守。
故事描写了中产阶级家庭班内特一家的女儿们对待婚姻选择结婚对象的不同态度。
2.介绍小说中的四段婚姻(1)莉迪亚与威克姆的婚姻(激情狂热型) 莉迪亚.班内特是班内特先生家的最小的女儿,排行第五,个性天真而鲁莽,年幼无知,为人轻薄,头脑简单,品味低级,但是遗传了班内特太太的美貌。
威克姆是个外表英俊的花花公子,此人比较奸诈,对感情也不认真。
两人草率私奔,在达西的大力帮助下两人才得以结婚。
他们的婚姻最终是个悲剧。
(2)夏洛蒂与科林斯的婚姻(世俗利益型)夏洛蒂。
卢卡斯是伊丽莎白的好朋友,也是邻近地主的女儿,她没有财产,长得也不漂亮,但是很精明,属于大龄剩女,27岁还没有人向她求婚。
科林斯是班内特家里的近亲,他古板、平庸又善于奉承,依靠权势当上了牧师。
由于班内特家中无子,而当时法律规定只有男性可以继承财产,因此班内特家中的财产将由科林斯继承。
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马上就向夏洛蒂求婚。
夏洛蒂结婚只为获得物质条件,科林斯只想找个人结婚完成任务,两人的婚姻是互惠互利的。
(3)简与宾利的婚姻(才子佳人型)简。
班内特是家中的大女儿,知性优雅,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常常自怨自艾。
宾利是达西的好友,外表英俊,是个有钱的单身汉。
两人在一次派对上一见钟情,后来几经波折,最终美满的结婚在一起。
(4)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相知相通型)伊丽莎白。
班内特在家中排行第二,聪明机智,有胆识有远见,自尊心很强,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
达西仪表堂堂,为人骄傲,内向,导致很多人对他有偏见。
两人的爱情曲折,富有戏剧性,最终解除误会,相爱结婚。
3.当今婚姻状况上述四种婚姻类型在当今世界也是屡见不鲜,有人因为冲动结婚,有人因为物质利益结婚,有人因为一见钟情结婚,有人因为彼此相爱相知结婚.也有人裸婚,闪婚,闪离。
4.启示爱情是一种珍贵的东西,是一种单纯的情感。
结婚却很复杂,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更多时候会和金钱联系在一起.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可怕的,是虚无的。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经典小说,讲述了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婚姻故事。
该小说中反映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制度,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金钱、地位和阶级的重视。
小说中的人物伊丽莎白·班内特对婚姻持有一种独立而坚定的态度。
她追求真爱,并以内心美和品质为重。
在姐姐简被富有而高贵的达西先生追求时,伊丽莎白并没有因为达西的金钱和地位而接受他的求婚,因为她认为两人的性格和价值观不相符。
而当伊丽莎白发现达西的真正人品和才华后,她才接受了他的爱情。
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念是相对独立的,并且追求真正的感情和共同的价值观。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大多是为了嫁入富有的家庭而不断寻找适合的对象。
班内特家的母亲一直努力地找寻合适的婚姻对象给她的女儿们。
她们追求的是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而对真爱的追求并不是首要的。
这一点在班内特家的最大的妹妹琼的婚姻观中尤为明显,她希望找到一个富有的丈夫,以便过上奢华的生活。
小说中还描绘了当时社会阶级观念对婚姻的影响。
在18世纪的英国社会中,贵族和富人通常只与同等社会地位的人结婚,并且婚姻往往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交换。
这一点体现在班内特姐妹们的婚姻选择中。
姐姐简愿意嫁给富有的达西先生,而伊丽莎白则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的达西。
小说通过揭示社会阶级对婚姻的影响,表达了对当时婚姻制度的批判。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念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物质化、社会地位和阶级观念对婚姻选择的批判。
伊丽莎白的坚持和独立的婚姻观念,以及班内特家其他女性的追求富有和社会地位的婚姻观,形成了小说中多样化的婚姻观念。
通过这些不同的婚姻观念,读者可以深入了解18世纪英国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当时社会观念的影响。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丁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描写了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风尚、婚姻观念以及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的婚姻观为主线,通过她的眼睛,作者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婚姻观念和价值观。
在小说中,婚姻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几乎涉及到了每个角色。
小说中的人物多数侧重于物质层面的婚姻观。
班纳特夫人从一开始就把结婚看作是女子唯一追求和保障幸福的方式,而不顾及男方是否有真正的爱情。
她对于女儿们的婚姻,更多地是选择与富有地位高的人结合,将婚姻视作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自身利益的追求。
这也是当时上层社会的普遍观念。
与之相对,伊丽莎白则持有一种相对理性的婚姻观。
她坚持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真正的爱情和精神共鸣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为了富贵和地位。
在小说中,她拒绝了多次有利的婚姻提议,因为她不愿意向社会妥协,也不愿意与自己不爱的人共度一生。
她希望能够嫁给一个她真正喜欢和尊重的人。
小说中还有一个突出的婚姻观是婚姻的经济性。
尤其在贝内特家这种中产阶级家庭,经济成分尤为重要。
班纳特家的女儿们都希望能嫁给有钱人,以改善家庭状况。
他们认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对于婚姻来说至关重要,甚至是婚姻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这种经济性婚姻观在当时社会上非常普遍,并且被广泛地接受和实践。
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作者向读者传达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婚姻观念。
虽然他们最初因为彼此的误解和偏见而互不喜欢,但他们通过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现了彼此的优点,并最终坠入爱河。
最终,他们选择了真爱而并非出于其他原因。
这种真爱和婚姻观表明,婚姻的关键不在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而在于彼此间的爱情、共识和理解。
《傲慢与偏见》中描绘的婚姻观念体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多样性。
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和追求各不相同,有的注重经济利益,有的注重地位和家族背景,有的注重真爱和内心的契合。
小说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和婚姻观,展现出当时社会阶层和人们婚姻观念的多样性,从而使读者对于婚姻的定义和追求产生了一定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1. 作品背景 (1)2.作品中不同的三种婚姻观 (1)2.1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盲目的激情追求享乐 (2)2.2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向现实妥协 (3)2.3伊丽莎白和达西:情投意合,理智与情感的完美结合 (4)2.4不同婚姻观的产生原因 (5)2.4.1教养的仪式结合 (5)2.4.2虚荣和冲动的草率结合 (5)2.4.3.金钱交易、利益的结合 (5)2.4.4爱情的完美结合 (5)3.从作品中得到的启示 (6)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价值观摘要: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本文以小说中人物婚姻的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探究了简·奥斯丁理想的婚姻观,并指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简·奥斯丁婚姻观启示引言: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着英国文坛,而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则是一反常规地展现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
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的自我发现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
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
”①1. 作品背景简·奥斯丁一生都是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的人物以中小地主、牧师为主,观察的环境也以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为主,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有对重大社会矛盾的反映。
有趣的是,尽管奥斯丁终身未嫁,但在她的作品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有关婚姻与爱情的描写。
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细腻情感的把握,生动真实地描绘了简.奥斯丁周围世界的小天地,特别是绅士淑女之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可以说都是以婚姻为主题的婚姻小说,虽然她的婚姻观不可避免得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也不是完全正统的。
而比较清晰得展现作家婚姻爱情观念的作品,无疑要算《傲慢与偏见》了,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最喜欢的作品,同时也是她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
在2007年3月1日的“世界书日”上,《傲慢与偏见》被英国读者评选为“十大不可或缺的书”之首。
整部作品通过贝内特几个女儿的婚姻经历为基点,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经历为情节主线,展示了18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贵族阶层的婚姻状况。
从某中程度上,也探讨了婚姻的内涵,因此此书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学批评家马克肖尔这样评价《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及奥斯丁后期的小说会令愚顿者震撼。
如她的见解能被认同,这个由愚顿者构成的社会必将脱胎换骨。
”②2.作品中不同的三种婚姻观班纳特家有5个女儿均未出嫁,而班纳特太太是一个神经质虚荣心十足的女人,将每个女儿嫁出去是她这一生唯一的大事却从不费心管教女儿的举止,而班纳特先生是个顾家的老绅士,却放任妻子和女儿的不得体行为,宁愿躲进图书室寻求平静。
简·班纳特是班纳特家的大女儿,容貌美丽、性情温柔、沉静;伊莉沙白·班纳特是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个性活泼大方、聪慧与美貌并俱;三女儿玛丽容貌不若其它姊妹出色,因此便在品德及知识上用功,但也造成她的自大态度;排行第四的凯蒂个性浮华,与么妹丽迪雅最热忠跳舞,举止常失礼而不自知;么女儿爱慕虚荣、注重享乐、跳舞和与军官斗闹取乐是她生活的唯一目的。
有一天他们家附近的搬来了一个有钱的单身男子彬格莱·查尔斯,他是一个个性温和、做人真诚不拘泥小节的富家青年,在一个宴会彬格莱却恋上了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与简·班纳特相互爱慕;而彬格莱的好朋友达西·费茨威廉个性拘谨严肃,不善言词常给人自大傲慢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伊莉沙白,但是因为班纳特一家本身并不是得体的家族令这两段恋情受到障碍,伊莉沙白一开始就对傲慢的达西存有偏见,主要就是描述他们这段关系的转变过程。
2.1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盲目的激情追求享乐在《傲慢与偏见》中,如果要选出一桩最荒诞且最不被看好的婚姻,无疑就是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了。
作者甚至没有正面交代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继而出走的只是简单的通过简和M·加德纳舅妈写给伊丽莎白的信,让读者了解情况的大概。
两个人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爱情,即使勉强有,也只能算是“肉欲之爱”产生的盲目激情。
婚姻的基础是婚姻最终成立的根据,决定着婚姻的特性。
西方的婚姻更加注重性的因素,在他们看来男女的结合“主要报偿是性关系的满足”。
长久以来,西方人有这样的观念,婚姻是为了爱情和寻求伴侣,还有的是为了性的和谐,避免孤独。
莉迪亚习惯沉醉在男人的追捧中,而且一向用清不专,“只要受到人家的勾引,对谁都会上钩”她对人的好恶,选择男人的标准,只是看对方的脸蛋漂不漂亮。
当有漂亮的男人出现时,她的注意力马上就会集中过去,至于自己是不是爱上对方,她一点也不在乎,也更不会在乎对方是否真的爱她。
这种以性爱为基础的带有鲜明个人性的婚姻是缺乏稳定性的,婚姻是个人的事,与别人没有直接关系,这样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就比较容易,没有什么牵制和挂碍。
爱情本身是不稳定的,是人类情感中最难以捉摸的部分,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既是个人的,又是根植于性爱的,它的不稳定性就成为必然了,加之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比较受限,在这种环境下夫妻间的冲突所产生的情绪障碍很难获得疏导,日积月累容易造成不和,情感上就会出现创伤、裂缝,这种情感上的伤痕便无法弥合而全面崩溃,当做为婚姻基础的性爱消失,那婚姻自然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傲慢与偏见》中莉迪亚和威克姆婚姻的前景,简·奥斯丁在最后一章含蓄得指出:“威克姆不久便清淡爱弛,莉迪亚对他稍许持久一些。
”威克姆选择莉迪亚的原因,书中并没有详细指出,不过他之所以同意与莉迪亚结婚,金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威克姆是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在与莉迪亚私奔前,曾经追求过金小姐和达西小姐,不是因为性,而是为了金钱,威克姆怀有这样的心态,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
在18世纪时财富仍是社会中上层择偶时的重点,威克姆作为中低等阶级,并没有大量的财产传承,因而更加重了他对金钱的贪婪,最终还是达西先生出面,替威克姆偿还了债务,并在莉迪亚名下的钱之外,又给了她一千英镑,并给威克姆买了个官职,最终换来了威克姆和莉迪亚的婚姻。
“美貌与相貌平常的人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
”可见在这段婚姻中除了盲目的激情,金钱也扮演了“关键先生”的角色。
2.2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向现实妥协柯林斯选择夏洛特做自己的妻子,显然不是因为爱上她,在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就已经详细阐述了他要结婚的理由:“第一,我认为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本人),理当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我相信结婚会大大增进我的幸福;第三—这一点或许应该早一点提出来,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
”因而当柯林斯像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他毫不犹豫的把结婚对象转向了夏洛特小姐。
柯林斯急着结婚,并不是出于个人需要,只是在完成他所崇拜的德布尔夫人(达西的姑妈)布置的一项任务,只要结婚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结婚对象是谁,对她是不是有感情这些并不重要,而且夏洛特小姐还算是贵族出身的小姐,也算是门当户对,这就已经足够了。
柯林斯这个人并不懂得如何去爱和经营婚姻,他看上去有些笨拙可笑,缺少男子汉气概但又很自负,他的婚姻一定程度上是遵循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婚姻理念:“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夏洛特·卢卡斯可以说是《傲慢与偏见》里有头脑并富有理性的一位女子,是她最先看出达西对伊丽莎白有意,并且向伊丽莎白表达她对简和宾利感情发展的担忧(事实证明她是正确的),夏洛特的聪明伶俐令人印象深刻,可更让人感叹的是她对自己婚姻选择的那份精明,她清楚得认识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上层阶级婚姻的普遍本质:物质因素是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社会的婚姻生活的重要因素。
贵族的婚姻很大程度上要服从家庭的利益,他们非常注重婚姻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对于许多处于经济困难的贵族来说,尤其如此。
因而,属于破落贵族家庭的夏洛特没有多少可观的嫁妆,也无法攀高求贵,被迫嫁给柯林斯实际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婚姻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作为爱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也就难免出现一些看似荒唐的事。
夏洛特是何等聪明的女子!她早就看出了柯林斯先生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欢,同他相处实在令人厌烦,而且他对她的爱也一定是“镜花水月”,但是她还是选择了他做丈夫,因为夏洛特选择的这种婚姻,总归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能确保她不至于挨冻受饥,也不用担心丈夫变心,至于婚姻幸福与否则就要放到次要位置了①,所以在伊丽莎白拜访朋友的时,发现“柯林斯先生有时说些让夏洛特实在难为情的话”“夏洛特一般总是明智地装作没听见。
”而且夏洛特也并不把他放在心上,单独带妹妹和伊丽莎白参观住宅,而且她也非常高兴,似乎如果柯林斯不存在,就真有一种舒适的气氛,这就是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很显然成就这段婚姻的关键就是金钱。
对柯林斯来说,这样的生活让他很满足,婚姻的“目的”也已经实现,而夏洛特“用什么手段驾御丈夫,有多大的度量容忍他,不得不承认,事情处理得相当不错,”这样的一种靠金钱财富维持的婚姻虽然并不完美,但毕竟也是一种婚姻。
2.3伊丽莎白和达西:情投意合,理智与情感的完美结合16至18世纪英国上层阶层的择偶标准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注重婚姻的物质基础,强调门当户对,但是并不否认爱和感情是婚姻的前提。
历史学家埃里克卡·尔森考察了英国都泽时代城市及乡村民间的婚姻状况,肯定地认为:“爱是至高无上的。
”麦克法伦的研究也表明,至少从16世纪以来,爱或感情在人们的婚姻生活中占比较重要的位置。
②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傲慢与偏见》中最美满、最成功的理想婚姻,二人的结合是真正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的。
按理说伊丽莎白和达西结合是郎才女貌,天作地设的一对姻缘,不应该有太多的曲折才对,但两个人在性格上都有各自的弱点:伊丽莎白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小姐,受过中等教育,是一名绅士的女儿,但同贵族阶级相比家庭地位还是低下,亲友又是没有教养,常常在公共场合丑态百出,使她自惭自愧,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为她性格中的偏见奠定了基础;而达西性格偏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再加上他出身豪门,拥有巨额财富,难免会给人以傲慢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