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

合集下载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了英国乡村小康家庭本内特一家的五个女儿在寻找适婚对象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琐事和波折。

在小说中,简·奥斯汀展现了不同人物对婚姻的不同观念和态度,进而探讨了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和影响。

下面我将重点介绍小说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婚姻观。

贝内特夫妇是小说中最突出的婚姻观代表。

他们对婚姻持有相对理性的态度,并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彼此相爱的基础上。

贝内特夫妇婚姻观的代表性体现在他们对长女简和丁格莉的婚姻选择上。

他们鼓励简嫁给达西,因为他不仅有钱而且真心爱简。

他们反对丁格莉嫁给柯林斯,因为柯林斯是一个没有个性、只看重社会地位的人,他们认为丁格莉应该嫁给一个真正爱她的人而不是为了追求社会地位而嫁给某个人。

与贝内特夫妇不同,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对婚姻持有更现实的观念。

他们更注重婚姻的实际利益和社会地位。

达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虽然他一开始对简产生了好感,但因为她的社会地位比他低,他在贝内特夫妇的压力下听从了家族利益的安排,娶了安妮·德·伯格作为妻子。

安妮的家族虽然没有达西家族那样的财富,但在社会上的地位很高,这使得达西认为他们的婚姻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达西后来对简的了解和对她的真挚感情改变了他对婚姻的观念,并最终与简结为连理。

柯林斯则是一个极端的现实主义者,他完全不在乎婚姻的感情和真爱,只注重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利益。

他不断向贝内特夫妇的女儿们求婚,不是因为他们有吸引力或他们爱他,而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高,这符合他个人的利益。

在约会丁格莉后,柯林斯又迅速转投简,因为简的社会地位在丁格莉之上。

尽管柯林斯的婚姻观与其他人的观念相悖,但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婚姻观念并非罕见。

在小说中,简·奥斯汀不仅描绘了不同人物的婚姻观念,还对社会对婚姻的塑造和影响进行了描述。

她展示了社会对婚姻的高度重视,同时呈现了社会舆论对个人婚姻选择的压力和干预。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描写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菲茨威廉·达西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作者对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婚姻观念的批判。

婚姻在这部小说中被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同时也是个人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

小说中展现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注重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

伊丽莎白的母亲,班内特夫人,为了女儿们的婚姻大事而着急,坚持认为女儿们应该选择同等社会地位的丈夫。

她并不认同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认为达西的高贵身份与普通人家不相称。

这种婚姻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门当户对的看重,社会地位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和地位。

作者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成功地颠覆了这种观念,表明爱情可以超越社会地位的局限。

小说中也暗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

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的婚姻多由家庭决定,女性没有选择权。

班内特姐妹们的婚姻都是受家庭安排的结果,而他们的母亲更是希望女儿们都可以尽早结婚。

作者通过伊丽莎白对于婚姻的态度以及她与达西的爱情故事,呼吁女性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幸福。

伊丽莎白坚持选择她自己认可的伴侣,而不是为了社会地位或者金钱而放弃自己的幸福。

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样的女性形象,作者展现了对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的批判。

小说中还揭示了婚姻与财富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小说中,许多人对婚姻有着纯粹的功利观念,比如吉尔范夫人就为了嫁个有钱人而奋斗。

小说中的女性们也纷纷将婚姻看作是获取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手段。

作者也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故事,告诉读者金钱并不是幸福的唯一标准。

伊丽莎白与达西最终走到一起,并不是因为达西的财富,而是因为他们的共同价值观和互相吸引。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批判了婚姻中纯粹的物质追求和功利观念。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是对当时英国上层社会婚姻观念的批判。

作者通过展示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女性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幸福,不应该被束缚于社会地位和物质追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简介《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婚姻观和社会风气。

小说中的婚姻观念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影响,反映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对婚姻的看法和态度。

本文将探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对婚姻的态度和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对剧情和人物命运的影响。

一、传统观念与现实利益的碰撞小说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非常现代而又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对婚姻持有一种现代化的观念,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真爱的基础上,而不应该被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左右。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婚姻是一种传统的家族联姻形式,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是婚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种传统观念与现实利益的碰撞成为了小说的一个主要主题,也成为了许多人物命运的转折点。

二、金钱与婚姻在《傲慢与偏见》中,金钱是婚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小说中许多婚姻都是基于经济利益而建立的,比如梅利家的两个女儿就是为了解决家族的经济问题而嫁给了富有的男人。

在这样的婚姻观念下,婚姻成了一种交易,而不再是两个人的感情和选择。

小说中的几乎所有人物,在选择对象时都会考虑对方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而不会将感情放在首位。

这种以金钱为核心的婚姻观念造成了许多悲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三、爱情与婚姻尽管金钱在《傲慢与偏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爱情依然是伊丽莎白和达西两位主角的婚姻观念。

他们都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而不是被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左右。

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就是因为她无法接受以金钱和社会地位为主要原因的婚姻,她希望的是一份真正的感情和婚姻。

同样,达西也因为真爱而选择了娶伊丽莎白,而不是考虑她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

这种崇尚真爱的婚姻观念,成为了小说中一种美好的理想,也反映了作者对婚姻的向往和理想。

四、个体选择与社会压力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在婚姻中做出了许多牺牲。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在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对不同人物角色的婚姻观念的刻画,小说展示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婚姻现象,探讨了婚姻中的傲慢和偏见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首先,小说中的婚姻被描述为一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结合。

社会地位是当时英国社会中最关键的衡量标准之一,而婚姻被认为是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例如,贵族绅士达西先生就将婚姻视为名望和财富的交易,他以自身的高贵血统和庞大财富作为条件,选择了传统上看似合适的伊丽莎白·班内特。

另一方面,班内特一家虽然并非贵族,但仍以经济地位为基础选择了配偶。

这种以地位和财富为导向的婚姻观,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现实主义的价值观。

然而,小说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它通过对不同角色的塑造展现了婚姻观的多样性。

例如,本·莱特尔牧师与夏洛特·卢卡斯的婚姻被描述为一种务实和理智的选择。

为了获得经济保障和稳定的生活,夏洛特宁愿嫁给自己并不爱的人。

这种婚姻观凸显了当时婚姻中的现实主义和现实考量,而非浪漫和情感。

此外,小说中还揭示了婚姻中的另一种观念,即婚姻应该建立在彼此相爱和尊重的基础上。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菲茨威廉·达西先生的婚姻被认为是小说中最理想的婚姻。

虽然初期双方对彼此存在偏见和误解,但随着情感的发展,他们渐渐认识到对方的优点和价值,并最终在互相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走到一起。

这种婚姻观凸显了人本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了婚姻应该建立在真爱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最后,小说中还有一些婚姻观念是被作者否定和揭露的。

例如,小说中的肖夫太太被描绘为一个只注重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人,她将自己的女儿简·班内特嫁给了富有的伯莱先生,而无视自己女儿的感受和幸福。

这种以金钱和地位为导向的婚姻观被作者以讽刺和讥讽的方式呈现,暗示了这种婚姻观是不道德和不可取的。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作品,描写了英国乡村贵族之间的婚姻观念和社会风俗。

小说中通过不同人物的婚姻观念,展现了作者对现实中的婚姻观念进行嘲讽和批判。

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伊丽莎白·班纳特,她是一位聪明、独立和有主见的女性。

她对婚姻持有较为现实和理性的观点。

在小说的开篇,她听到自己的母亲和姐姐们谈论婚姻的时候说:“一个年过二十且未嫁的女人也只配喝第二杯茶了。

”这句话引起了伊丽莎白的反应,她认为婚姻不应该是女性唯一的出路,而且应该是基于真正的感情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与伊丽莎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姐姐简·班纳特。

简相信只有真爱才是可以依靠的基础,她并不追求社会地位和财富,而是希望找到一个真正了解并爱她的伴侣。

她却因为她爱上了达西先生,而遭遇到了许多阻力和误解。

通过这一情节,作者暗示了现实中婚姻选择的局限性。

小说中还描绘了一些典型的婚姻观念,如夏洛特·卢卡斯。

夏洛特是一个非常现实和功利的女性,她追求的是物质上的安全和社会地位。

她没有理想化的婚姻观念,而是希望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

尽管她最终与柯林斯先生结婚,但这种婚姻缺乏真爱和情感的支撑,只能带来物质上的繁荣。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婚姻观念和情节,如达西先生应为出身贵族而对低贱阶层的人婚姻不屑一顾,以及对贫穷和地位卑微的人围绕金钱和利益展开的婚姻交易等等。

通过《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简·奥斯汀对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进行了巧妙的刻画。

她揭示了婚姻观念的种种局限性和问题,提出了一种相对自由和现实的婚姻观。

她主张婚姻应该基于彼此的真爱和相互尊重,而不应该只是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交换。

她也对那些只追求财富和地位的人提出了深刻的批评,指出了他们错误的婚姻观念所带来的悲剧。

这些婚姻观念的反映和讽刺,使得《傲慢与偏见》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经典作品。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丁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描写了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风尚、婚姻观念以及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的婚姻观为主线,通过她的眼睛,作者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婚姻观念和价值观。

在小说中,婚姻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几乎涉及到了每个角色。

小说中的人物多数侧重于物质层面的婚姻观。

班纳特夫人从一开始就把结婚看作是女子唯一追求和保障幸福的方式,而不顾及男方是否有真正的爱情。

她对于女儿们的婚姻,更多地是选择与富有地位高的人结合,将婚姻视作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自身利益的追求。

这也是当时上层社会的普遍观念。

与之相对,伊丽莎白则持有一种相对理性的婚姻观。

她坚持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真正的爱情和精神共鸣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为了富贵和地位。

在小说中,她拒绝了多次有利的婚姻提议,因为她不愿意向社会妥协,也不愿意与自己不爱的人共度一生。

她希望能够嫁给一个她真正喜欢和尊重的人。

小说中还有一个突出的婚姻观是婚姻的经济性。

尤其在贝内特家这种中产阶级家庭,经济成分尤为重要。

班纳特家的女儿们都希望能嫁给有钱人,以改善家庭状况。

他们认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对于婚姻来说至关重要,甚至是婚姻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这种经济性婚姻观在当时社会上非常普遍,并且被广泛地接受和实践。

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作者向读者传达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婚姻观念。

虽然他们最初因为彼此的误解和偏见而互不喜欢,但他们通过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现了彼此的优点,并最终坠入爱河。

最终,他们选择了真爱而并非出于其他原因。

这种真爱和婚姻观表明,婚姻的关键不在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而在于彼此间的爱情、共识和理解。

《傲慢与偏见》中描绘的婚姻观念体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多样性。

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和追求各不相同,有的注重经济利益,有的注重地位和家族背景,有的注重真爱和内心的契合。

小说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和婚姻观,展现出当时社会阶层和人们婚姻观念的多样性,从而使读者对于婚姻的定义和追求产生了一定的思考。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分析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分析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分析
首先,小说中婚姻的目的是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

在《傲慢与偏见》中,贵族与中产阶级之间的婚姻往往是一种交易,旨在保证家族的财富和地位。

例如,达西先生一开始对伊丽莎白没有好感,主要是因为她属于家族地位较低的中等家庭。

然而,通过和伊丽莎白的相处,他逐渐了解了她的真实品质,不再将地位放在第一位,最终与伊丽莎白结婚。

相反,小说中一些人物如卢卡斯太太和柯林斯先生则完全将婚姻视为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手段,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为了爱情而婚姻,而是将其视为个人利益的一种延续。

此外,《傲慢与偏见》也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处境和权力不足。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女性的婚姻往往是由家族和社会决定的,她们没有自由选择婚姻对象的权力。

这一点在小说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例如珍·奥斯汀姐妹中的几位女性(如伊丽莎白和简)都受到了家庭、地位和财富的局限。

然而,伊丽莎白是个例外,她坚持选择真爱而不是地位和财富,最终得到了幸福的婚姻。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一段社交小说描写和对婚姻问题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强调了婚姻的社会属性。

在小说中,奥斯汀通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一家的婚姻观念展示了当时贵族社会的婚姻习俗。

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婚姻不仅是爱情的结合,更是阶级地位和财富的交换。

伊丽莎白的父母希望女儿们能够找到一个地位和财富相当的丈夫,以便维持家族的尊严和经济地位。

这种婚姻观使得婚姻变成了一种商业交易,而非纯粹的情感选择。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强调了双方是否真实相爱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奥斯汀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先后的成长和觉醒,揭示了爱情与内涵的重要性。

伊丽莎白曾经对达西抱有偏见和误解,认为他傲慢而无情。

随着她们相处的深入,伊丽莎白逐渐发现了达西内心的善良和真挚,并且发现自己早已深深地爱上了他。

达西在得知伊丽莎白爱上他之后,也发现了自己对她的深深感情。

这种通过真实相处而培养出的爱情,使得他们能够克服了社会地位和财富的阻碍,真正实现了心灵的相互契合。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还强调了婚姻的平等性。

在小说中,奥斯汀通过伊丽莎白的强势个性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表达了女性追求自主和平等的意识。

伊丽莎白毅然拒绝了富家子弟柯林斯的求婚,因为她不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委身于那样一个自以为是的庸人。

相比之下,她选择了与达西结婚,因为他是她认为值得嫁给的人,两人在智慧和品格上是相互匹配的,具有共同的价值观。

婚姻应该是一个平等的伴侣关系,女性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伴侣,并且伴侣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关注社会属性、爱情的真实和平等性。

通过对19世纪英国社会婚姻观的揭示,奥斯汀展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这也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受人喜爱的经典之作,一直影响和启迪着后人对婚姻的理解和审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性格和五种婚姻关系的剖析,进一步揭示了五种婚姻关系的不同性质,进而表明了奥斯丁对这五种婚姻观的态度。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婚姻观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简·奥斯丁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

其作品主要描述中产阶级青年男女的恋爱及婚姻问题,她对于婚姻有独到的见解,并在她的每部小说中都有清晰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英国的摄政时期。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从早期的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工业化过渡的时期。

在乡间,贵族家庭依然大权在握,享有很多特权,是乡绅争相巴结的对象。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有钱人社会地位逐步上升,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金钱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傲慢与偏见》可以说是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而写的。

正如一位西方文学批评家所说:“对于金钱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甚至连大卫·李嘉图(英国经济学家)也不会具有比简·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更清醒的认识了。

”小说的第一句话就宣称:“凡是有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在这里,“有钱的”和“需要”是两个关键词。

“需要”意味着客观需要,而不是主观需要。

这样的表达使这种声明的“客观性”更加明显。

在这里,推动角色的并不是贪婪,更确切地说,那是只有拥有金钱才能得到的财政、社会、心理方面的安全保障。

所以说,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结婚的,金钱是缔结一门婚事的必要条件。

奥斯丁主要生活在18世纪,她对所处的现实社会并不抱任何幻想,所以她坚持认为,不考虑金钱的婚姻是愚蠢的。

当时传统的英国社会习俗和财产继承限定法导致大多数年轻女性处于各种各样的物质劣势。

我们在《傲慢与偏见》中看到的是一个围绕着婚姻和爱情展开的会客、喝茶、跳舞、聊天等等的社交世界。

可是掀起表层,这又是一个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的生存竞争的世界。

我们看到,充斥全书的是数字,数字,数字。

贝内特先生拥有年进2000镑的地产;贝内特太太嫁给他时有4000镑的嫁妆;贝内特家五位小姐每人结婚时只能从母亲方面得到“年息四厘的l000镑的存款”;宾利先生有10万镑遗产,达西先生有年进1万镑的财产,等等。

总之,在婚姻中,“不管那些传奇故事里怎么说,没有钱这东西是不行的”。

除了数字化的金钱因素之外,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地位则是另一个因素,其对婚姻有巨大影响。

奥斯丁所处的时代以金钱地位的门当户对作为美满婚姻的基础,只有符合这一条件,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才能得到周围人的鼓励和亲友们的祝福。

所以在那个时代,人们不是纯粹凭感情成对成双,还要按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身份地位结合,人们的感情本身也是由身份地位决定的。

社会地位是缔结一门婚事的基本条件。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把爱情、婚姻和财产、社会地位联系起来,着重讲述了贝内特一家五个待嫁女儿及其亲友的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各种不同看法和做法,进而反映了社会历史、经济现实以及她所处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书中主要叙述了五对婚姻关系: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完美婚姻,简和宾利的幸福婚姻,莉迪亚和威克姆的草率婚姻,夏洛蒂·卢卡斯和柯林斯的功利婚姻,以及贝内特夫妇的失衡婚姻。

二五对迥异的婚姻关系1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完美婚姻伊丽莎白和达西是简·奥斯丁主要刻画的两个人物,他们最终成就了作者的婚姻理想。

伊丽莎白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她有主见,机智过人,举止活泼,自尊自爱。

同时,她相当迷人(正如达西所承认的那样),富有女人的真正魅力。

她自制力极强,不屈从于包括达西和凯瑟琳夫人在内的权势的威胁,洞悉生活的表面排场,并不为之所动。

她深知人的诚实和幸福要比生活安逸、衣食无忧、财富显赫更有意义。

她谙熟人性的弱点、被曲解的行为和观念、被夸大的事实;并拥有足够的女性“温柔”和富有同情心。

尽管如此,她有时不免有些清高和草率,对达西的偏见也几乎葬送了她完美的爱情和婚姻。

达西,一个理想中的丈夫形象。

英俊的外表、高大的个头、一年1万英镑的纯收入,使他初次来到小镇便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但是,他在舞会上的傲慢言行却使所有人对他的印象发生了逆转,虽说有钱的单身汉是女人们竞相追逐的“猎物”,但达西却成为了例外,人们纷纷谈论他的傲慢及冷漠。

也正是这种傲慢给他之后的爱情之路设置了重重障碍,使他几近失去真爱。

尽管如此,达西却是一个正直的绅士,他对爱情的执着最终为他赢得了幸福。

正是由于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偏见和傲慢,让他们的结合一波三折。

相识之初,他们的相互鄙夷和藐视便开始了。

在日后的交往中,他们之间又不断地出现摩擦。

究其原因则是达西的傲慢与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

然而,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两个人的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

达西开始深深地为伊丽莎白的个人魅力所吸引,而伊丽莎白也通过诸多事情看清了真正的达西。

伊丽莎白的人格魅力最终征服了达西,让他丢掉了傲慢的外壳,克服了门第差别的偏见;达西的真诚和正直的人品也让伊丽莎白放下偏见,最终成就了奥斯丁心目中的理想姻缘。

2 简和宾利的幸福婚姻身为贝内特家的长女,简善良貌美、典雅娴静、和气谦虚、温顺知礼。

伊丽莎白与她的对话便是对其性格最好的描述:“你知道你对天下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你总是看不到别人任何不足,整个世界在你眼中都是完美无瑕的,我从来没听你说过任何人坏话。

”然而,简缺乏自信和勇气,她把对宾利的深深爱慕之情隐藏在文雅的表面之下,这让达西感到不满。

宾利为人诚恳、率直,友好和善、平易近人;他也深知自己的性格软弱,没有主见;因此,在与简的感情问题上,他宁愿选择相信达西的话,也不愿相信自己的感觉。

简和宾利是真心相爱的,但同时他们又都很软弱、单纯、缺乏主见,容易听从别人的摆布。

出于对朋友的爱护,也出于对简卑贱亲戚的鄙视,达西劝告他与简分手。

宾利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断绝了与简的联系。

而简本身虽然美丽温柔,大方得体;但也清醒地认识到家庭地位的差异让她失去了追求幸福的权利,所以,尽管悲伤,她还是没能鼓足勇气表白。

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这对恋人最终消除了误解。

他们意识到真爱的难能可贵,并决定自己把握幸福。

最后,他们美满地走向了婚姻殿堂。

简和宾利的结合印证了“真理”,他们的爱情是平和的,婚姻是理性的,作者对这样的婚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3 莉迪亚和威克姆的草率婚姻莉迪亚是贝内特夫妇最小的女儿,她性格轻浮、放纵,小小年纪便热衷于社交,一心想凭借自己高挑的身材和姣好的面容追逐男人,找到合意的丈夫。

她没有价值观、没有责任感,经常做些愚蠢、放纵的行为。

威克姆外表英俊潇洒,头脑机灵而富有魅力,但内心却狡诈虚伪,十分肮脏。

他将魅力和机智与令人厌恶的卑鄙无耻之特性有机地融于一身。

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建立在金钱和情欲之上,当她第一次见到军官威克姆时,就被其外表深深迷住了。

她更把女性所特有的矜持抛诸脑后,做出了令其家人非常难堪的举措——与威克姆私奔。

而威克姆之所以与莉迪亚在一起,完全是因为他深陷债务而达西承诺在金钱和地位上给他做出补偿,所以他才同意和莉迪亚结婚。

而两人的婚姻最终以“威克姆对莉迪亚的感情不久就情淡爱驰,莉迪亚对他稍许持久一些”为结局。

威克姆常常离开莉迪亚独自到巴斯或伦敦去寻欢作乐,而且两人还得依靠伊丽莎白和简的资助。

两人间曾经强烈的性吸引很快便消失殆尽。

这种婚姻关系毫无幸福可言,是奥斯丁所谴责的婚姻。

但在谴责之余,她还是对莉迪亚的年少无知感到惋惜,并且对于丝毫不考虑经济条件的婚姻观持否定的态度:以金钱为目的的婚姻固然不可取,完全不考虑经济的婚姻也是不明智的。

4 夏洛蒂·卢卡斯和柯林斯的功利婚姻夏洛蒂·卢卡斯是个受过良好教育、头脑聪明、处事得体的女子,但她并不漂亮,而且27岁仍待字家中;此外,她还没有财产做嫁妆。

所以,对于夏洛蒂来说“嫁人是她唯一体面的出路”。

她向伊丽莎白坦言:“你知道,我这个人不浪漫,我只求有个舒服的家;考虑到柯林斯先生的性格、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我相信,跟他结婚我会获得幸福,也会享受到别的伴侣们所炫耀的那种幸福。

”从中不难看出,夏洛蒂很清楚自己的选择,这也是没有财产的中产阶级的无奈之举,她唯有牺牲自己来换取安逸且有保障的生活。

柯林斯墨守成规、言谈迂腐乏味、举止猥琐失当。

他是一个满脑子充斥社会等级、声望权威、身份地位、家族纽带及金钱的圆滑、势利小人。

他这个主观主义者一直生活在一种盲目的自我确信中。

他盲目自信、受人奚落而不知,甚至还自鸣得意。

而在其他人的眼里,他一文不值。

这一巨大的反差使他成为了因果文学史上典型的喜剧人物之一。

夏洛蒂和柯林斯的婚姻没有任何感情基础,完全是建立在对婚姻的需求之上。

夏洛蒂的理由是:“结婚是她一贯的目标,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做仅有的一条体面地退路。

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

她现在就获得这样一个储藏室了。

”柯林斯选择夏洛蒂做妻子的理由是:“我认为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本人),理当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我相信结婚会大大增进我的幸福;第三,这一点或许应该早一点提出来,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

”对于这类婚姻,奥斯丁的态度十分复杂,她对夏洛蒂既觉得惋惜,又不得不对这类婚姻的社会背景表现出无奈,甚至是适当的妥协。

5 贝内特夫妇的失衡婚姻贝内特太太是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

”“她平生的大事,是把女儿们嫁出去;她生平的慰藉,是访亲拜友和打听消息。

”贝内特先生富有智慧、知识、机智以及躲避家庭的棘手混乱难题的能力。

他深知太太及周围人的愚蠢无知,但对此却持着一种漠然的态度,并没有承担起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这对夫妇的结合是由于贝内特先生“当年因为贪恋青春美貌,贪恋青春美貌通常赋予的表面上的善气迎人,因而娶了一个智力贫乏而又心胸狭窄的女人。

”婚后不久他就终结了对妻子的一片真情,夫妇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早已荡然无存;贝内特太太也深切感受到丈夫对她的漠不关心和轻视,她也只有把心思都放在女儿的婚姻上。

草率的决定造成这对夫妇注定一生的失衡婚姻,而这也是当时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婚姻模式,虽然失衡,却也不得不平静地接受。

这种只求相貌和财产的婚姻只会导致双方的不和、冷漠和容忍。

三结语纵观《傲慢与偏见》中的五种婚姻关系可以看出:只看重金钱、财产的婚姻最终是不可能有幸福的;但结婚完全不考虑经济问题也是盲目愚蠢的;讲究门第的包办婚姻只注重了外在的体面,却会令当事人无法忍受;把婚姻当作儿戏最终只能自食其果;而没有爱情则千万不要结婚,因为理想的婚姻最重要的是要以感情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