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历史评价

合集下载

评价洋务运动

评价洋务运动

评价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止于90年代中叶,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下,在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由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发动的“求强”、“求富”的运动。

19世纪40年代初,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先进技术也随之涌入中国。

60年代前后,列强又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元气大伤。

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清廷内部部分开明官僚一方面感受到当时的中国已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再也不能照老样子统治下去了,必须改弦更张;另一方面,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们也感到了洋枪洋炮的厉害,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紧迫性。

因此从60年代起陆续开办了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又建立了新式海军,从而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此期间洋务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活动,包括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海军,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洋务运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60年代到70年代为第一阶段,创办军事工业阶段;70年代到90年代为第二阶段,虽然还继续创办军事工业,但重心转为创办民用工业。

军事工业:由于当时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洋务派急于用新式武器来剿灭之。

因而在“自强”的旗号下,洋务派创办了一些军事工业。

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仿造西式武器的军事工业;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得罪大的船舶修造厂。

至1890年,洋务派所办近代军事工业共有24个。

这些企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

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时遇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最突出的是经费来源,还有原料、燃料以及运输等问题,因此他们提出“要先富而后强”的口号,从70年代开始,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开始创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评价

洋务运动评价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改革,洋务运动是大清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运动最初的理念,而这一切都源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

洋务运动的领头人,奕、曾国藩、李鸿章,作为那个时代的先锋,将洋务运动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现代化来临了。

洋务运动的宗旨是“富国强兵”,在这一点上,洋务派确实建树不菲,现代化的钢铁厂,纺织厂,矿场,码头,造船厂,学校等纷纷出现在全国各地,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生产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在数量和装备上,清王朝的海陆军队的实力也是当时世界上名列前茅的。

洋务派顶着巨大的压力,完成了许多超前于中国那个时代的事,力图维护国家。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洋务运动最终又轰轰烈烈的失败了。

以封建的思想和制度去发展西方自由、民主体系下的科学和思想,这一点显然是可笑的。

当时的国情是,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而且洋务运动并没有真正让国家富起来,让一个穷酸、愚昧、受束缚的国家去发展这些东西未免是“强人所难”了。

洋务运动归根结底还是摆脱不了封建体系的约束——也许是时势压迫下的无奈,其最终目标被牢牢关在加强军力,维护统治的牢笼中。

大清国希望巩固统治,却没有注意到教育在近现代化中的地位,即便是同文馆、留美幼童,也不过是寥寥云烟、挥洒过眼罢了。

与此同时,日本的明治维新正轰轰烈烈地展开,日本——不得不说,有一个善于借鉴、善于学习、时刻保持危机感的民族,这一点从古至今都不曾改变。

相比大清国在近现代教育中的“小试牛刀”,日本在其中可谓是“大刀阔斧”,而且在武器的更新与工业的发展上也没有停歇--这使甲午战争的结局已定。

洋务运动,说实话,是举步维艰的,进取的洋务派也并非是不想教育兴邦、富国利民的,只是当时的现状令他们无从下手。

从这一点上来看,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洋务运动的作用是积极的。

初三历史洋务运动评价及对今天启示

初三历史洋务运动评价及对今天启示

初三历史洋务运动评价及对今天启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是中国尝试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一次努力。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并探讨洋务运动对今天的启示。

首先,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洋务运动在改革思想和科学技术引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当时的洋务派大力推崇西方文化和科技,他们积极引进了铁路、电报等现代化设施,并且努力开办各类学校,培养人才。

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奠定了一定基础。

然而,从消极的一面来看,洋务运动也没有取得完全成功,一些政策的失败和思想的狭隘使得洋务运动很快陷入停滞。

其次,洋务运动对今天具有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现代化需要全面发展,不能单凭引进外来的科技,而要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革。

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单纯引进技术和模仿西方制度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现代化。

我们今天应该认识到,现代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不仅仅涉及技术层面,还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其次,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提醒我们,在引进外来文化和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的经验,但不能简单复制,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和实际进行改革创新。

最后,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教会我们,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洋务运动在一些层面上的失败部分源于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这也给我们提醒,在今天进行现代化建设时,需要注重改善制度环境,提高政府效能,加强民众参与。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这段历史,并从洋务运动中得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今天,我们要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结合自身国情,努力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目标。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运动,它是我国在面临外来侵略和国家崩溃的危机下,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力图复兴国家的历史事件。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来评价洋务运动进行深入探讨。

一、洋务运动背景1.1 社会背景洋务运动发生于晚清时期,当时的我国正面临着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的巨大冲击,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国力渐渐衰弱。

1.2 外部压力西方列强通过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瓦解了我国的传统体系,我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和弱小,因此有了进行洋务运动的动机。

二、洋务运动的推动者2.1 李鸿章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革我国的军事装备和工业制造,力图振兴国家。

2.2 曾国藩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他重视近代化的军事力量,并提出了“革故鼎新”的口号,推动洋务运动的进程。

三、洋务运动的成就与问题3.1 成就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3.2 问题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许多引进来的技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加剧了我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不平衡发展。

四、对洋务运动的评价4.1 积极意义洋务运动的推动,推动了我国近代化的进程,加速了我国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为我国的国家建设奠定了一部分基础。

4.2 消极影响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许多弊端,比如过度依赖洋人、局限于近代工业和军事领域等问题,未能真正解决我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五、个人观点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变革运动,它改变了我国传统社会的面貌,也为我国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了一些贡献。

然而,洋务运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这需要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对待今天的发展挑战,注重创新和自主发展,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我看来,洋务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全面评价,以更好地启示我们今天的发展道路。

【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评价

【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评价

【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评价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

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
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它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
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
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
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并且
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
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
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
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
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

相反,在列强侵
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以及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以及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以及失败原因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国家现代化的一次尝试。

它启发了中国对外开放和学习西方技术的意识,然而由于一系列失败原因,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 引进西方科技: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科技。

通过派遣留学生和聘请外籍专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知识迅速传入中国。

这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2. 促进工业化: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建立了大量的洋务工厂和机构,从事纺织、造船、冶炼等行业。

洋务工厂为中国创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国内生产力。

3. 提高军事实力:洋务运动致力于改革中国的军事体制。

通过引进海军技术和建设现代化军队,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提升。

这提供了保卫国家和增强国际地位的重要条件。

4. 推动文化变革: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变革。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教育理念、艺术和文学形式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一定的刺激。

二、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1. 缺乏系统规划:洋务运动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

虽然引进了许多西方科技和理念,但这些知识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应用,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

2. 技术依赖:中国在洋务运动中依赖外国技术和专家。

这导致了中国本土技术的衰退,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

当外籍专家离开后,中国面临无法自主维持和发展的困境。

3. 财政困难:洋务运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清朝政府财政困难。

部分投资被用于巨额赏赐和官员贪污,导致洋务运动的经费短缺,无法持续发展。

4. 社会保守思想的阻碍:中国封建社会保守思想的阻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一些保守势力对西方科技和文化持观望态度,甚至反对改革,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三、洋务运动的启示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从洋务运动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1.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自主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对国家现代化至关重要,不能依赖外国技术和专家。

历史著作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历史著作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历史著作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一、历史著作对洋务运动评价的整体情况1. 咱们先来说说啊,洋务运动在很多历史著作里那可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呢。

有些历史著作觉得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那可是一个挺大胆的尝试。

你想啊,那时候的中国被西方列强欺负得够呛,清政府就想着要做点改变。

洋务运动就搞起来了一些近代企业,像军事工业方面的江南制造总局,那可是能造枪炮的地方。

这在当时就好比一个一直用锄头耕地的农夫,突然开始学着用拖拉机了,虽然这个拖拉机可能还不是最先进的,但也是一种进步啊。

2. 还有呢,洋务运动搞起来了新式学堂,像京师同文馆。

这就相当于给当时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看外面世界的小窗户。

以前的中国人就只知道四书五经,现在开始学习西方的语言、科学知识了。

这就好比一个封闭的小村子,开始有了和外界交流的桥梁。

这一点在很多历史著作里都被认为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闪光点。

3. 不过呢,有些历史著作也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很多问题。

比如说洋务运动的目的啊,它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

就像是给一个生病的人,只给他吃了点止痛药,没有从病根上治疗。

那些洋务企业很多都是官办的,管理上存在很多弊端,贪污腐败的现象也不少。

这就好比是一艘船,本来是想驶向远方,但是船上的水手们却在互相偷东西,船怎么能开得好呢?二、不同视角下的洋务运动评价1. 从经济角度来看,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它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设备,虽然大部分是花钱买的,但是也让中国有了近代工业的雏形。

像民用工业的轮船招商局,它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这就像是在一个被别人霸占的市场里,终于有了自己人的身影。

不过呢,由于它是在封建制度下发展起来的,受到封建势力的重重束缚,发展得很艰难。

2. 从军事角度来说,洋务运动建立了近代的海军,像北洋水师。

在当时那可是亚洲比较强大的海军力量呢。

可是最后在甲午战争中却惨败。

这说明洋务运动在军事上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政治腐败、军事制度落后等原因,还是没能真正让中国强大起来。

初三历史洋务运动不足但仍有启示意义

初三历史洋务运动不足但仍有启示意义

初三历史洋务运动不足但仍有启示意义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为迎头赶上西方列强而采取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措施。

虽然洋务运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但仍然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洋务运动的不足之处1. 缺乏系统规划:洋务运动在推行过程中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战略,各项改革措施常常是零敲碎打、独立进行,导致改革效果不佳。

2. 依赖外国技术:洋务运动中引进的大量技术设备和专业人才来自外国,中国自身科技实力得不到提升,只是变相地成为了西方列强市场的消费者。

3. 经济盲目投资:洋务运动期间大量举债用于设备引进,导致了财政困难和债务问题的产生,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经济实力。

4. 忽视本土产业发展:洋务运动过程中,虽然引进了一些技术和设备,但对于本土产业的发展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失衡。

二、洋务运动的启示意义1. 知识产权保护:洋务运动中引进了大量外国技术,但却未能保护好这些技术的知识产权,导致外国厂商盗版抄袭,损害了中国自主创新能力。

从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2. 科技自强:洋务运动虽然依赖了外国技术,但也正是通过引进和吸收外国科技,才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科技自强意识。

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有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

3. 改革要有整体规划:洋务运动虽然缺乏整体规划,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进行任何改革时都要有一套科学的整体规划和战略,不能只是片面地推行某些零散的改革措施。

4. 注重本土产业发展:洋务运动过程中忽视了本土产业的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家要想走向强大,必须注重本土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

5. 财政管理要谨慎:洋务运动中由于盲目投资和大量举债,导致了财政困难和债务问题的产生。

我们应该认识到良好的财政管理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必须谨慎处理债务问题,合理运用财政资源。

综上所述,虽然洋务运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它仍然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历史评价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第一代军阀集团。

观点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其他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
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意义
最后,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如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
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
宗旨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第一代军阀集团。

观点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
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其他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意义
最后,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如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

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

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作用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

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

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

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

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过程
办“洋务”30年间,中国被迫开辟的通商口岸,由1860年前的7个增加到1894年的34个,外国的进口额,也由1864年的5100余万两,激增为1894年的1亿6千余万两。

进口货物中,80年代前鸦片占首位,80年代后棉织品跃居第一,鸦片退居第二,但绝对数仍一直上升。

出口的货物,80年代前主要是茶和丝,80年代后棉花和大豆逐步增长。

中国被迫加速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成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因此,洋务运动的过程,就是中外反动派进一步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的过程,也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结果
虽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洋务运动同一个过程中艰难地成长起来的,这主要是受中国近代经济规律制约的结果,对洋务派来说是事与愿违的。

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

同时,企业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刺激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