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的兴衰、意义和失败原因简析

洋务运动的兴衰、意义和失败原因简析摘要: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朝政府掀起的一股办洋务热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引进西方武器及科技,兴办洋务,洋务运动在这种条件下兴起。
洋务运动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失败。
本文就对洋务运动的兴衰、意义及失败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洋务运动历史意义生产力变革局限性1 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的兴起,以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为标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用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对洋务运动的兴起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和抗英斗争中,曾经向外国购买过洋炮布防海口,还试制过战船。
并主张以粤海关税为经费,学习外国“制炮造船”,编练水师以“制夷”。
他把这一主张上奏道光皇帝,请求施行。
而且强调“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
但是,道光皇帝以“一片胡言”的批语加以批驳。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魏源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认为夷有“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主张设局仿造轮船枪炮,“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但也没有为当局所采纳,被搁臵了二十年。
当时,洋务还不为多数人所重视,谈洋务被认为可耻。
多数封建统治者还存在着一种浓厚的妄自尊大思想,以“天朝”、“天国”自居,自我陶醉。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内河航行权等国家主权,丧失殆尽,完全处于被压迫被欺凌的地位。
两次战争,两次失败,两次丧权辱国。
他们开始感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厉害,感到自己的衰弱,看到自己的一些短处。
首先看到的是与洋人交锋的武器装备不如人家。
从而感到有必要学习人家,讲求军政。
“师夷”才被提上议事日程。
洋务成了回避不了的现实。
因此,洋务运动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得与失

思考与研讨:
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 认识与评价,以及通 过洋务运动失败的历 史教训,我们可以从 中得到哪些启示?
四、洋务运动的评价
一方面,这场改良运动的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 封建专制统治,因此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 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伴随甲午烽烟 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一现,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 而中国从此丢失了成为近代强国的最后一张船票,在之 后百年苦难的挣扎中越陷越深。 但另一方面,洋务运动确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 从倾向性看,洋务派反对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 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 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 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 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 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 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性表现的三个方面
浓厚的封建性 明显的对外依赖性
严重的腐朽性
(一)洋务运动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在不触动腐朽的封 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 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 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 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 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 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 的。同时,洋务运动处 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 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 运动开展的阻力。
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 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上仍然是封建衙门式的。洋 务派所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 益,造出的枪炮、轮船往往质量低下。即使是官商合 办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也是政府“专派大 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没有发言权,还要承 担企业亏损。贪污腐化、营私舞弊、机构臃肿、冗员 充斥等各种封建官场的陋习,被大量扩散到所有近代 企业之中,致使企业内部弊窦丛生、效益低下,发展 受到严重阻碍。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洋务运动实际上是清王朝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地主阶级洋务派兴起的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挽救其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通过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兴办民用企业,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探索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但由于其性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因此洋务派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故而最终未能求得中国的“强”,更未能求得中国的“富”。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对列强侵略有所抵制。
洋务派建立新式海陆军,加强了国防,民用企业也“稍分洋商之利”等。
但对于列强,更多的是妥协和勾结,从太平天国起,洋务派对内镇压,对外则避战求和,没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2)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所促进。
洋务运动使中国有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给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些发展机会,提供了管理经验、技术和人才;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导致了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但更多的是阻碍作用,如实行垄断,洋务派创办了的企业不允许民间再办;还常常贪污民间商人的股份;管理非常腐败,企业衙门化管理;大小官吏不懂管理,更不懂技术,却拿很高的薪水,贪污腐败;许多企业最后都破产倒闭,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很软弱。
(3)开辟了学习西方的途径,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观念。
开了近代教育、留学等新风气,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在根本上束缚了这种学习,使得向西方学习仅限于物质技术层面,不敢涉及社会体制,更拒绝改革封建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和科举制度等。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兴起的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阶级属性和运动性质决定了他们只能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中国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没有了指点江山的豪情,没有了秋风扫落叶的霸气,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粉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在列强的纷纷侵略下,腐朽的大清帝国艰难的前进着。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特别是目睹了骁勇无比的蒙古骑兵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下不堪一击,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西方军事装备和科学技术的长处。
这样,清朝统治上层阶级的内部,开始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洋务派”,和坚决反对改变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顽固派。
斗争的结果是洋务派占了上风,引出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口号是“自强”,这一阶段洋务派以发展军事工业为主,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目的在于加强国防,提高军队战斗力。
后期的口号是“求富”,这一阶段洋务派注重发展民用工业。
前期的军事工业本身需耗费大量的财力,又因为管理不当,出现了经费不足的问题。
故洋务派又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以为发展军事工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原料,以民用工业来养军事工业。
同时洋务派认识到西方人在中国垄断市场,牟取了巨额利润,办民用工业也是为了能够“分洋商之利”。
洋务思潮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法贵变通”论;二是“求强”论;三是“求富”论;四是“中体西用”论,即在坚持现行的封建专制制度与封建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实行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改革运动。
不管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特别是采用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形式的民用工业带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其他一些企业也无法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持续30年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一)学术界的几种观点1、全面否认。
认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存在着两条对立的政治路线,一条是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实行对内镇压对外投降,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反动路线;一条是从太平天国、义和团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路线。
洋务运动则属于反动路线一边。
它是一次地主阶级进行垂死挣扎的自救运动,也是一次勾结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变为半殖民地的卖国运动。
理由是:目的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或是为了增加财富,但是经典作家认为“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在对外政策上,妥协投降;在创办企业上严重依赖外国,并具有很浓的封建性,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基本否认,某些肯定。
其标准与前者相同,但承认洋务运动在促进科技引进、人才培养及对促使中国资本主义发生方面有某些客观上的进步作用。
不过,这些进步作用不能改变洋务运动的反动本质。
3、基本肯定。
认为洋务运动虽然有种种缺陷和弊端,但主要历史作用是积极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进步运动。
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延缓了而不是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主要代表有徐泰来、戚其章等,戚认为“如果以社会实践及其效果作为评价洋务运动的标准,就应当基本肯定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
”李时岳则将洋务运动放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提出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代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潮流。
陈旭麓则从“新陈代谢”的角度上论述了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进步运动。
4、发展评定论。
不同意将洋务运动简单地定格为反动和进步。
认为它有适应历史潮流的一面,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有对内对外的双重目的,作为太平天国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洋务运动,在太平天国等起义被镇压之后又继续发展,有明显的御侮目的,在70年代以后,又由主要对内变为主要对外,由办军事工业转变为主要办民用工业,都是符合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潮流。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2023-09-09
CONTENTS
• 引言 • 外来技术的挑战 • 结论
01
引言
引言
•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尝试引进西方技术经验的重要运动。然而,尽管投入 了大量资源和精力,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本文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并探讨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 洋务运动简介
• 文化冲突 • 财政和人力资源不足 • 外国专家的局限性 • 近代中国政治的动荡
文化冲突
•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农耕和士人的地位,对于工业和商业并不看重。这使得很多传统 士大夫对洋务运动持怀疑态度,对西方科学技术抱有偏见。这导致很多西方技术无 法在中国得到应用和推广。
• 士人对洋务运动的影响 许多传统士人在洋务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制约作用。他们担心洋务运动会动摇统治 阶级的地位,因此对引进西方技术持消极态度。一些士人甚至抵制洋货和外国技术 ,对洋务运动形成了很大抵制力。
近代中国政治的动荡
•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政治动荡的时期,这使得其改革措施无法得到充分实施和巩固 。政治的不稳定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的动荡,洋务运动本身就在艰难的环境中 运作。
• 内忧外患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政治内部争斗、军阀混战以及与 外国列强的战争等问题使得洋务运动无法专注于发展和推广新技术。这些问题加剧 了中国的动荡局势,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外国专家的局限性
• 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的外国专家,但他们无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这些外国专家带 来了许多好的理念和技术,但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并不了解,导致 很多西方技术无法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
• 文化隔阂 中国和西方在历史、宗教、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得外国专家很难理解 中国的需求和问题。他们使用西方模式推动改革,但往往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 导致改革无法成功。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以及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以及失败原因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国家现代化的一次尝试。
它启发了中国对外开放和学习西方技术的意识,然而由于一系列失败原因,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 引进西方科技: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科技。
通过派遣留学生和聘请外籍专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知识迅速传入中国。
这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2. 促进工业化: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建立了大量的洋务工厂和机构,从事纺织、造船、冶炼等行业。
洋务工厂为中国创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国内生产力。
3. 提高军事实力:洋务运动致力于改革中国的军事体制。
通过引进海军技术和建设现代化军队,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提升。
这提供了保卫国家和增强国际地位的重要条件。
4. 推动文化变革: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变革。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教育理念、艺术和文学形式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一定的刺激。
二、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1. 缺乏系统规划:洋务运动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
虽然引进了许多西方科技和理念,但这些知识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应用,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
2. 技术依赖:中国在洋务运动中依赖外国技术和专家。
这导致了中国本土技术的衰退,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
当外籍专家离开后,中国面临无法自主维持和发展的困境。
3. 财政困难:洋务运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清朝政府财政困难。
部分投资被用于巨额赏赐和官员贪污,导致洋务运动的经费短缺,无法持续发展。
4. 社会保守思想的阻碍:中国封建社会保守思想的阻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一些保守势力对西方科技和文化持观望态度,甚至反对改革,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三、洋务运动的启示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从洋务运动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1.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自主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对国家现代化至关重要,不能依赖外国技术和专家。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以及失败原因

• 特点: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 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 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 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性质:带有封建性的资本主义企业。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以及失败原因
历史作用
1 . 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 派出了最早的 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 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洋务派
代 表 人 物
奕 欣
——
顽固派
因循守旧 愚昧无知
仇视一切外国事物
幻想恢复“闭关锁国”
代
表
人
物
—
慈 禧 太 后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立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特点: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 力,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但企业都是官 办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 封建官僚管理。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 使用。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2. 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 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 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失败原因
1. 封建性:中国统治者一直自视为世界的中心,对外部世界缺乏了 解,采取了“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 如何解决一系列内忧 外患分裂成为[洋务派] 与[顽固派],洋务派主 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 的工商业手段来维护 清朝封建统治。
19世纪60年代至90 年代,洋务派在全国 各地掀起了「师夷长 技以自强」的改良运 动,即「洋务运动」。 其目的是:师夷长技 以制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它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它的历史作用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比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等。
同时发展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其次,洋务运动还建立了淮军、湘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阳水师和北洋水师等一批在当时装备还算精良并做出一些抵御成绩的新式海陆军,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国的军事力量。
再次,洋务运动为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需要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随之也就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还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最后,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这30多年里,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新军,但由于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和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洋务派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中国也并没有因为一次洋务运动而变得富裕,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追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在这样一群官员的领导下,洋务企业是不可能有发展的可能的,更别说为清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了。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洋务运动无法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