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场强测量实验报告
北邮电磁场实验报告

北邮电磁场实验报告北邮电磁场实验报告引言:电磁场是现代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对于理解和应用电磁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电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探究电磁场的基本特性,并验证电磁场的作用规律。
实验仪器和原理:本次实验使用的仪器包括电磁场强度测量仪、磁力计和直流电源。
电磁场强度测量仪是一种用于测量电磁场强度的仪器,它利用霍尔效应原理测量磁场的大小。
磁力计则是用于测量磁场方向的仪器,它利用磁力对物体的作用原理进行测量。
实验过程和结果:首先,我们将电磁场强度测量仪放置在电磁场中,调整其位置和角度,使其能够测量到电磁场的强度。
然后,通过调节直流电源的电流大小,我们可以改变电磁场的强度。
在不同电流下,我们分别测量了电磁场的强度,并记录下来。
接下来,我们使用磁力计来测量电磁场的方向。
将磁力计放置在电磁场中,调整其位置和角度,使其能够测量到电磁场的方向。
然后,通过改变直流电源的电流方向,我们可以改变电磁场的方向。
在不同电流方向下,我们分别测量了电磁场的方向,并记录下来。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关于电磁场强度和方向的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电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分布图。
从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电磁场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同时电磁场的方向沿着电流方向形成环状分布。
讨论和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电磁场的强度与电流大小成正比,即电流越大,电磁场强度越大;电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即电流方向决定了电磁场的方向。
这一结论与安培定律相吻合,即安培定律指出电流元产生的磁场与电流元的方向垂直,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而我们的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规律。
此外,我们还发现电磁场的强度和方向与测量位置和角度有关。
在实验中,我们调整了测量仪器的位置和角度,使其能够准确测量电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这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合理选择测量位置和角度,以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磁场的基本特性,并验证了安培定律。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引言:电磁场和电磁波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电磁场是由电荷产生的一种物理场,它的存在和变化会影响周围空间中的其他电荷。
而电磁波则是电磁场的一种传播形式,它以电磁场的振荡和传播为基础,具有波动性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深入了解电磁场和电磁波的特性。
实验一:测量电磁场强度在实验一中,我们使用了一个电磁场强度计来测量不同位置的电磁场强度。
首先,我们将电磁场强度计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记录下此时的电磁场强度。
然后,我们将电磁场强度计移动到其他位置,重复测量过程。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不同位置的电磁场强度的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电磁场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这符合电磁场的特性,即电荷产生的电磁场在空间中以一定的规律传播,而传播的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这一实验结果验证了电磁场的存在和变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实验二:测量电磁波频率和波长在实验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频率计和一个波长计来测量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
首先,我们将频率计和波长计设置好,并将它们与电磁波源连接。
然后,我们观察频率计和波长计的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的数值。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波长。
频率越高的电磁波,波长越短;频率越低的电磁波,波长越长。
这符合电磁波的特性,即电磁波的振荡频率和波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这一实验结果验证了电磁波的波动性质,以及频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
实验三:观察电磁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在实验三中,我们使用了一块光栅和一个狭缝装置来观察电磁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首先,我们将光栅放置在光源前方,并调整光源的位置和光栅的角度。
然后,我们观察到在光栅后方的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些条纹是由电磁波的干涉和衍射效应引起的。
实验结果显示,当电磁波通过光栅时,会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干涉现象表现为明暗相间的条纹,而衍射现象表现为条纹的扩散和交替。
电磁学综合实验报告

电磁学综合实验报告引言电磁学作为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了电荷和电流所产生的电场和磁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和现象,验证电磁学理论,并加深对电磁学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对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实验一:电场的探测与测量实验一旨在通过测量电场强度,验证库仑定律。
实验中,我们首先使用电场传感器测量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场强度随距离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电场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符合库仑定律的预期结果。
进一步,我们使用电场传感器测量带电导体周围的电场强度,结果表明电场强度与距离成反比,且与导体表面的电荷量成正比。
实验二:磁场的探测与测量实验二旨在通过测量磁场强度,验证安培环路定理。
实验中,我们使用霍尔效应传感器测量直流电流通过直导线产生的磁场强度。
实验结果表明,磁场强度与距离的关系符合安培环路定理的预期结果。
进一步,我们使用霍尔效应传感器测量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强度,结果表明磁场强度与电流成正比,与理论相符。
实验三: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实验三旨在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即磁通量的变化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实验中,我们将一个螺线管与一个磁铁相连,通过改变磁铁相对螺线管的位置和速度,测量感应电动势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验证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实验四:电磁感应定律和洛伦兹力实验四旨在验证电磁感应定律和洛伦兹力定律。
实验中,我们将一个导体杆与一个磁铁相连,通过改变导体杆的速度和磁铁的位置,测量感应电动势和洛伦兹力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洛伦兹力与导体杆的速度和磁场强度成正比,验证了电磁感应定律和洛伦兹力定律。
实验五:交流电路的研究实验五旨在研究交流电路的特性,包括交流电源、电感和电容的相位差以及交流电路中的阻抗。
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计算电感和电容的阻抗,验证了交流电路的理论。
电磁场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实验名称:天线方向图测试班级:2011211206成员:孙旦旦邹建列黄程远米献艳执笔人:米献艳北京邮电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目录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原理: (3)1.大尺度路径损耗 (3)2.阴影衰落 (4)3.建筑物的穿透损耗的定义 (5)三.实验内容: (6)四.实验步骤: (6)1.实验对象的选择 (6)2.数据采集 (6)3.数据录入excel (7)4.数据处理 (8)五.程序代码: (8)七.数据分析: (25)1.实验结果: (25)2.结果分析: (26)3.模型分析: (27)八.实验心得: (28)九.附实验分工: (30)十.参考资料: (30)一.实验目的:1. 掌握在移动环境下阴影衰落的概念以及正确测试方法。
2. 研究校园内各种不同环境下阴影衰落的分布规律。
3. 掌握在室内环境下的场强的正确测试方法,理解建筑物穿透损耗概念。
4. 通过实地测量,分析建筑物穿透损耗随频率的变化关系。
5. 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与建筑材料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无线通信系统是由发射机,发射天线,无线信道,接收机,接收天线所组成。
对于接收者,只有处在发射信号的覆盖区内,才能保证接收机正常接收信号,此时,电波场强大于等于接收机的灵敏度。
因此,基站的覆盖区的大小,是无线工程师所关心的。
决定覆盖区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发射功率,馈线及接头损耗,天线增益,天线架设高度,路径损耗,衰落,接收机高度,人体效应,接收机灵敏度,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同播,同频干扰。
1.大尺度路径损耗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路径损耗是影响通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尺度路径损耗:用于测量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信号的平均衰落,即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和平均接收功率之间的dB 差值,根据理论和测试的传播模型,无论室内或室外信道,平均接收信号功率随距离对数衰减,这种模型已被广泛地采用。
北理电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电磁场的基本测量方法。
3. 分析电磁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4. 熟悉电磁场实验设备的操作。
二、实验原理电磁场是电场和磁场的总称,它们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本实验通过搭建电磁场实验平台,观察和分析电磁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以及电磁场与电荷、电流的相互作用。
三、实验器材1. 电磁场实验平台2. 电磁场发生器3. 电磁场传感器4. 信号发生器5. 示波器6. 测量仪器(如:电流表、电压表、频率计等)7. 实验用线、连接器等四、实验内容1. 电磁场基本性质观察(1)搭建电磁场实验平台,观察电磁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2)通过电磁场发生器产生电磁波,观察电磁波在空气、水、金属等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 电磁场测量(1)利用电磁场传感器测量电磁场强度。
(2)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已知频率和强度的电磁波,与传感器测量结果进行对比。
3. 电磁场与电荷、电流的相互作用(1)观察电磁场对电荷的作用,如电场力、洛伦兹力等。
(2)观察电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如安培力、法拉第电磁感应等。
4. 电磁场实验设备操作(1)学习电磁场实验平台各部分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2)掌握电磁场传感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五、实验步骤1. 搭建电磁场实验平台,连接好各部分仪器。
2. 观察电磁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记录实验数据。
3. 利用电磁场传感器测量电磁场强度,与信号发生器产生的电磁波强度进行对比。
4. 观察电磁场对电荷和电流的作用,记录实验数据。
5. 学习电磁场实验设备操作,熟悉各仪器使用方法。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磁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水、金属等介质中传播速度较慢。
2. 电磁场强度测量:通过传感器测量得到的电磁场强度与信号发生器产生的电磁波强度基本一致。
3. 电磁场与电荷、电流的相互作用:电磁场对电荷的作用表现为电场力,对电流的作用表现为安培力。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实验七无线信号场强特性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级:2011211204执笔人:学号:2011210986组员:一、实验目的1.掌握在移动环境下阴影衰落的概念以及正确的测试方法;2.研究校园内各种不同环境下阴影衰落的分布规律;3.掌握在室内环境下场强的正确测量方法,理解建筑物穿透损耗的概念;4.通过实地测量,分析建筑物穿透损耗随频率的变化关系;5.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与建筑材料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电磁波的传播方式无线通信系统是由发射机、发射天线、无线信道、接收机、接收天线所组成。
对于接受者,只有处在发射信号的覆盖区内,才能保证接收机正常接受信号,此时,电波场强大于等于接收机的灵敏度。
因此基站的覆盖区的大小,是无线工程师所关心的。
决定覆盖区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发射功率,馈线及接头损耗,天线增益,天线架设高度,路径损耗,衰落,接收机高度,人体效应,接收机灵敏度,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同播,同频干扰等。
电磁场在空间中的传输方式主要有反射﹑绕射﹑散射三种模式。
当电磁波传播遇到比波长大很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
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无线路径被尖锐物体阻挡时发生绕射。
当电波传播空间中存在物理尺寸小于电波波长的物体﹑且这些物体的分布较密集时,产生散射。
散射波产生于粗糙表面,如小物体或其它不规则物体﹑树叶﹑街道﹑标志﹑灯柱。
2.尺度路径损耗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路径损耗是影响通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用于测量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信号的平均衰落,即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和平均接受功率之间的(dB)差值,根据理论和测试的传播模型,无论室内或室外信道,平均接受信号功率随距离对数衰减,这种模型已被广泛的使用。
对任意的传播距离,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表示为:()[]()()=+010log/0PL d dB PL d n d d即平均接收功率为:()[][]()()()[]() =--=-Pr010log/0Pr010log/0d dBm Pt dBm PL d n d d d dBm n d d其中,定义n为路径损耗指数,表明路径损耗随距离增长的速度,d0为近地参考距离,d为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
电磁场场强测量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题目:校园内无线信号场强特性的研究
姓名
班级
学号
班内序号
董敏华
2010211112
10210368
27
杨伶
2010211112
10210369
28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在移动环境下阴影衰落的概念以及正确测试方法;
2、研究校园内各种不同环境下阴影衰落的分布规律;
3、掌握在室内环境下场强的正确测试方法,理解建筑物穿透损耗的概念;
信号电平空间分布图如图所示:
可以看出在此测试区域场强基本稳定在-65dBmw左右。因为频点为182.5MHZ,频率相对较高且无调频广播视频点播类的信号,以至于外界对此影响较小,基本上无大的浮动,且整体信号电平较高。
2、地点为主楼小广场
①在频点为FM97.5MHZ时,主楼小广场的信号电平概率分布直方图以及信号电平概率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的比较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在97.5MHZ的频点下,主楼四层楼道的信号电平在-50dBmw至-80dBmw之间变化,在-62dBmw左右居多。其信号电平概率分布曲线与正太分布曲线差异比较大,其最大值为-48.4dBmw,最小值为-77.4dBmw,均值为-63.79dBmw,标准差为6.64;与上图97.5MHZ的主楼前小广场的数据图比较,发现此组数据的信号电平变化范围较大,且整体的电平值偏大分析原因:主楼小广场比较开阔,为室外测量数据,但主楼四层楼道属于室内测量,在室内测量时未经过建筑物的穿透损耗,所有整体的电平比较大,又因为主楼内的各种实验设备的不同,使得此组数据变化范围较大。
①自由空间模型
自由空间模型假定发射天线和接收台都处在自由空间。我们所说的自由空间一是指真空,二是指发射天线与接收台之间不存在任何可能影响电波传播的物体,电波是以直射线的方式到达移动台的。自由空间模型计算路径损耗的公式是:
电磁波场强空间分布实验报告

电磁波场强空间分布实验报告引言:电磁波是指电场和磁场以一定规律在空间中传播的波动现象。
电磁波在无线通信、雷达、无线电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了解电磁波场强的空间分布对于优化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电磁波场强的实验数据,分析其空间分布特点,为电磁波通信系统的优化提供参考。
实验目的:1. 测量不同距离下电磁波场强的大小;2. 分析电磁波场强的空间分布特点;3. 探讨电磁波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衰减和干扰问题。
实验装置和方法:1. 实验装置:电磁波发射器、接收天线、场强测量仪;2. 实验方法:在实验室内设置一定距离的测量点,利用发射器产生电磁波,接收天线接收信号,并通过场强测量仪测量场强数值。
实验步骤:1. 设置测量点:在实验室内设置一系列距离发射器不同距离的测量点,确保每个测量点位置的空间分布均匀;2. 发射电磁波:调节发射器的频率和功率,产生一定频率和强度的电磁波;3. 测量场强:在每个测量点位置,利用接收天线接收电磁波信号,并通过场强测量仪测量场强数值;4. 记录数据:记录每个测量点位置的场强数值,并标注对应的距离;5. 分析数据:根据测量数据,分析电磁波场强的空间分布特点;6. 总结实验结果:总结电磁波场强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讨论可能的衰减和干扰问题。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距离的增加,电磁波场强呈现衰减趋势。
当距离增加时,电磁波的能量会逐渐分散,导致场强减小;2. 电磁波场强的衰减与距离的关系可以通过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电磁波传播的衰减模型;3. 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电磁波场强的分布均匀性较好,但随着距离的增加,分布均匀性会逐渐降低;4.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干扰源包括其他电磁设备和建筑物等,这些干扰源可能会影响电磁波场强的测量结果。
实验讨论:本实验通过测量电磁波场强的空间分布,得出了电磁波场强随距离变化的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来优化电磁波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布局,提高通信质量和覆盖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点为西门小广场时
①在频点为FM97.5MHZ时,西门小广场的信号电平概率分布直方图以及信号电平概率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的比较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在97.5MHZ的频点下,西门小广场的信号电平在-54dBmw至-57dBmw之间居多,且其他数据分布也较均匀;其信号电平概率分布曲线与正太分布基本类似,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其最大值为-44.6dBmw,最小值为-66.4dBmw,均值为-53.21dBmw,标准差为4.36;
若将移动台的经典高度值hr=1.5m代入EgLi模型则有:
④Hata-Okumura模型
Hata-Okumura模型也是根据实测数据建立的模型。当移动台的高度为典型值hr=1.5m时,按Hata-Okumura模型计算路径损耗的公式为:
市区内的Hata模型为:
简化后为:
⑤CCIR模型
CCIR给出了反映自由空间路径损耗和地形引入的路径损耗联合效果的经验公式。具体公式请参见模型计算部分
③EgLi模型
前述的自由空间模型及布灵顿模型都是基于理论分析得出的计算公式。EgLi公式则是从大量实测结果中归纳出来的中值预测公式,属于经验模型,其计算式为:
其中路径损耗Lp的单位是dB,距离d的单位是公里,天线高度ht及hr的单位是米,工作频率f的单位是MHz,地形修正因子G的单位是dB。G反应了地形因素对路径损耗的影响。EgLi模型认为路径损耗同接收点的地形起伏程度Δh有关,地形起伏越大,则路径损耗也越大。当Δh用米来测量时,可按下式近似的估计地形的影响: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182.5MHZ的频点时,信号的电平在-64dBmw至-65dBmw之间变化,可以说是在-64.5dBmw周围变化,变化幅度特别小,与97.5MHZ时形成鲜明的对比,分析原因应该是在182.5MHZ的频点是无可调广播节目,以至于外界的对此信号影响不大,而97.5MHZ时有相应的调频广播,外界对此影响比较敏感。
除了阴影效应外,大气变化也会导致慢衰落。但在测量的无线信道中,大气变化所造成的影响要比阴影效应小得多。
阴影衰落分布的标准差
(dB)
频率
(MHz)
准平坦地形
不规则地形(米)
城市
郊区
50
150
300
150
3.5~5.5
4~7
9
11
13
450
6
7.5
11
15
18
900
6.5
8
14
18
21
3、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定义
③建筑物穿透损耗的测量:分别对几幢砖石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的测量。测量分为室内和室外,所谓室内是指最靠近该建筑物一层的路面上,围绕该建筑物转一圈测量,测量方法同上(室外信号的测量);室内按不同建筑物的每一个楼层进行测量,包括走廊和每个房间内的不同位置测量,测量方法同上(室内信号的测量),每隔地点的数据大于50个,并且记录测量地点。校园内的平面图如下图所示:
信号电平空间分布图如图所示:
由此图可以看出:在此测试区域场强基本稳定在-56dBmw左右。在第28、29组数据处出现了信号强度的波动,可能是由于西门小广场有石块和毛主席的石像造成的,以至于信号影响的损耗较大。在3组数据同样出现了信号强度波动,可能是由于周围空间开阔,好多老人在此锻炼身体引起的损耗非常小。
是穿透损耗,单位 , 是在室内所测的每一点的功率,单位 ,共M个点, 是在室外所测的每一点的功率,单位 ,共N个点。
三、实验内容
利用DS1131场强仪,实地测量信号场强
①研究具体现实环境下阴影衰落分布规律,以及具体的分布参数如何;
②研究在校园内电波传播规律与现有模型的吻合程度,测试值与模型预测值的预测误差如何;
②在频点为FM182.5MHZ时,西门小广场的信号电平概率分布直方图以及信号电平概率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的比较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182.5MHZ的频点时,信号的电平在-64dBmw至-65dBmw之间变化,变化幅度特别小,与97.5MHZ时形成鲜明的对比,分析原因应该是在182.5MHZ的频点是无可调广播节目,以至于外界的对此信号影响不大,而97.5MHZ时有相应的调频广播,外界对此影响比较敏感。
由上图可知:在97.5MHZ的频点下,主楼小广场的信号电平在-40dBmw至-60dBmw之间变化,在-50dBmw左右居多。其信号电平概率分布曲线与正太分布基本类似,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其最大值为-42.1dBmw,最小值为-59.5dBmw,均值为-49.8dBmw,标准差为3.93;与上图西门小广场的数据图比较,发现此组数据的信号偏小,分析原因:西门小广场比较开阔,而主楼前的小广场离主楼较近,主楼内有很多的实验室以及实验设备,对周边的信号影响较大。
4、通过实地测量,分析建筑物穿透损耗随频率的变化关系;
5、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与建筑材料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无线通信系统是由发射机、发射天线、无线信道、接收机、接收天线所组成。对于接收者,只有处在发射信号覆盖的区域内,才能保证接收机正常接收信号,此时,电波场强大于等于接收机的灵敏度。因此,基站的覆盖区的大小,是无线工程师所关心的。决定覆盖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发射功率、馈线及接头损耗、天线增益、天线架设高度、路径损耗、衰落、接收机高度、人体效应、接收机灵敏度、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同播、同频干扰。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题目:校园内无线信号场强特性的研究
姓名
班级
学号
班内序号
董敏华
2010211112
10210368
27
杨伶
2010211112
10210369
28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在移动环境下阴影衰落的概念以及正确测试方法;
2、研究校园内各种不同环境下阴影衰落的分布规律;
3、掌握在室内环境下场强的正确测试方法,理解建筑物穿透损耗的概念;
-54.6
③数据处理
用matlab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编程处理,首先将测量数据按室内室外分类,编程计算其均值与方差,并且画出概率的累积分布曲线,与标准正太分布曲线比较,得出室内室外阴影衰落的分布规律,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器建筑物的穿透损耗。此次实验我们采取了700组数据,具体处理流程如下:
五、数据处理及分析:
信号电平空间分布图如图所示:
可以看出在此测试区域场强基本稳定在-65dBmw左右。因为频点为182.5MHZ,频率相对较高且无调频广播视频点播类的信号,以至于外界对此影响较小,基本上无大的浮动,且整体信号电平较高。
2、地点为主楼小广场
①在频点为FM97.5MHZ时,主楼小广场的信号电平概率分布直方图以及信号电平概率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的比较如下图所示:
1、大尺度路径衰落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路径损耗是影响通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用于测量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信号的平均衰落,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和平均接受功率之间的(dB)差值,根据理论和测试的传播模型,无论室内或室外信道,平均接受信号功率随距离对数衰减,这种模型已被广泛的使用。对任意的传播距离。
③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的变化规律。
四、实验步骤:
1、测量(数据采集)
①校园内室外信号的测量:用场强仪DS1131测量校园内各条马路上的开放无线信号,测量地点包括南北主马路、花园、操场、家属区、教学区、宿舍区等,每个测量地点的范围为一栋楼左右,每隔半个波长记录一个数据,将数据按测量地点分类,每隔地点测量的数据至少大于50个,并且记录测量地点。而此次实验我们选择了西门前的小广场和主楼前的小广场,频点分别选了97.5MHZ和182.5MHZ,具体平面图如下图所示:
空气的特性可近似为真空,因此当发射天线与移动台距离地面都较高时,可以近似使用自由空间模型来估计路径损耗。
②布灵顿模型
布灵顿模型假设发射天线和移动台之间的地面是理想平面大地,并且两者之间的距离d远大于发射天线的高度ht,或移动台的高度hr,此时的路径损耗计算公式为:
其中距离d的单位是公里,天线高度ht及hr的单位是米,路径损耗Lp的单位是dB。
②校园内室内信号的测量:在宿舍楼、教学楼的室内环境测量,包括宿舍、教室及楼道里,每个房间或楼道为一个测量地点,在楼道里每隔半个波长记录一个数据,在房间里按靠近窗户、门、四周墙壁及屋内中央周围等不同位置测量,每个地点测量数据至少大于50个,并且记录测量地点。而此次实验室内信号的测量我们选在了新科研楼内;
2、阴影衰落
在无线信道里,造成慢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建筑物或其他物体对电波的遮挡。在测量过程中,不同测量位置遇到的建筑物遮挡情况不同,因此接收功率不同,这样就会观察到衰落现象。在阴影衰落的情况下,移动台被建筑物遮挡,它所收到的信号是各种绕射、反射、散射波的合成。所以,在距基站距离相同的地方,由于阴影效应的不同,他们收到的信号功率有可能相差很大,理论和测试表明,对任意的d值,特定位置的接收功率为随机对数正态分布即:
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表示为:
即平均接收功率为:
其中, 为路径损耗指数,表明路径损耗随距离增长的速度; 为近地参考距离; 为发射机与接收机 之间的距离。
决定路径损耗大小的首要因素是距离,此外,它还与接收点的电波传播条件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引进路径损耗中值的概念。中值是使实测数据中一半大于它而另一半小于它的一个数值(对于正态分布中值就是均值)。人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归纳总结出各种电波传播模型。
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大小对于研究室内无线信道具有重要意义。穿透损耗又称大楼效应,一般指建筑物一楼内的中值电场强度和室外附近街道上中值电场强度之差。
发射机位于室外,接收机位于室内,电波从室外进入到室内,产生建筑物的穿透损耗,由于建筑物存在屏蔽和吸收作用,室内场强一定小于室外的场强,造成传输损耗。室外至室内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定义为:室外测量的信号平均场强减去在同一位置室内测量的信号平均场强,用公式表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