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文学
18世纪文学

启蒙文学代表作家
• 2.斯威夫特代表作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通 过幻想的环境、虚构的情节、夸张的手法对英国 政治、法律、议 会、党争和哲学进行讽刺和抨击。 特别对代表贵族利益的托利党和代表大资产阶级 利益的辉格党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攻击的丑态作 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全书生动滑稽, 既有童话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反语、夸张、对比等 多种讽刺手法。斯威夫特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 刺传统,对后世影响甚大。
感伤主义文学
• 1)18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发生在英国的一股文 学 潮流。人们开始对理性社会产生怀疑,只得寄 希望于艺术和情感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 (2)感伤主义文学 潮流在文学形式方面将欧洲带入 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是19世纪初欧洲声势浩大 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而且可以说是现代 派文学的源头。 • (3)感伤主义文学英国在农村自耕农日益破产和 城市贫富反差更甚的情境下产生。感伤主义是因 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启蒙文学代表作家
• 1.笛福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一个温和的 启蒙作家,有“现代新闻报道之父”的美誉。代 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曲原始积累时期资产 者的颂歌。主人公鲁滨逊是笛福时代英国商业资 产者的典型,歌颂了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精神。 鲁滨逊形象是欧洲小说史上的一个创举,是欧洲 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标志着英 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艺术上用第一人称主人 公自述方式,逼真的细节描写和朴实的语言。笛 福,对长篇小说这一文体有创造性发展而荣获 “小说之父”的称号。
• 18
18世纪英国文学
●
● 古典主义文学
● 启蒙主义文学
● 感伤主义文学
● 戏剧
古典主义文学
• 18世纪的英国文学非常繁荣,古典主义在世纪初 期势力较大。 • 古典主义诗人蒲柏曾在文坛处于执牛耳的地位。 运用英雄偶句体极为成熟,擅长写讽刺诗。他的 《批评短论》和《夺发记》在上层社会产生影响。
十八世纪文学

感伤小说
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1689—1761)英国感伤 小说家的第一个代表,他走上文坛出 于偶然性,理查生曾受书商请求,写 一本“书信手册”,指导妇女写情书, 书名为《写给好朋友的信和替好朋友 写的信》(1741)。与此同时写了第 一部小说《帕米拉》(1741),这是 一本书信体爱情小说,赞美清教徒道 德。在文学史上被称为第一部现代英 国小说。它把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和人 物心理活动的分析结合起来,着重描 写人物的感情,把感伤主义引进了西 欧文学,导致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 动的兴起。
第一节 概述
一﹑十八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 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 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 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 影响近代世界的启蒙运动,曾经进行 ...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The Enlightenment)是18世纪欧洲 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 “光明观念”运动。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 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 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启蒙”一词, 原意为“照明”和“照耀”(enlighten)。启蒙思想 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 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 国”,故有“启蒙”之称,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 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 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2﹒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哲理 性和社会分析性 启蒙作家通过文学作品
宣传启蒙思想,使作品具有哲理性、政治性和分析 性的特点,而少文学性。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 札》,三分之二是抨击时政,揭露宗教,只有“后 房故事”才具有一点文学色彩。
十八世纪文学

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启蒙时代⏹社会状况: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法国:工商业发展迅速;森严的等级制度导致了尖锐的矛盾;德国:封建割据状态,远远落后于英法。
⏹文化状况二、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启蒙运动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掀起的一场更为激烈、更为广泛的反封建、反教会、具有全欧性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
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提倡科学,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
实质上,它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先声。
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提出了更鲜明、更彻底、更完整和更富有战斗力的纲领,从而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准备了思想条件。
(一)启蒙运动的性质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上层建筑领域的表现;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具有全欧性的又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
较之于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带有更强烈的政治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催化剂。
(二)启蒙运动的主要任务为资产阶级革命做思想准备,为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做理论准备。
最具号召力的两面大旗——自由和平等。
用政治自由(民主)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无神论和自然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用平等博爱来反对贵族特权和封建奴役。
“理性”: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启蒙思想家把理性看作一种引导我们去发现真理、建立真理、确定真理的理智力量。
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以天赋人权为理论核心,主张自由、平等、博爱,提倡教育和科学,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繁荣昌盛、人人幸福的“理性王国”。
这种“理性”属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范畴。
就其思想内涵来说,它从根本上不同于17世纪崇尚君主王权和封建伦理的理性主义。
⏹(四)启蒙运动的成就和局限1、成就启蒙主义者宣传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了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大发展,并为法国大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启蒙运动中产生的思想文化成果(理性主义思想、宗教自由思想、自由平等博爱的“天赋人权”思想),都是资产阶级给全人类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鲁滨逊漂流记》(1719)
以第一人称写的长篇小 说 。 通过鲁滨逊形象反映了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 貌。 一方面,鲁滨逊是中小 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 殖民者 。
约拿丹· 斯威夫特(1667—1745)
斯威夫特生于爱尔兰的 都柏林,对英国殖民统 治,有亲身的体验和深 刻的认识。 他一生用锐利的文笔猛 烈攻击英国的殖民统治, 号召爱尔兰人民争取自 由独立,至今仍被看作 是为爱尔兰的自由而战 的最早最伟大的战士之 一。
《爱弥儿》(1762)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 西,都是好的,而一到 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 了。”这是卢梭在《爱 弥儿》中开宗明义的第 一句话,它代表了卢梭 的崇尚自然的思想。 《爱弥儿》是一部讨论 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 所以又名《论教育》。
《忏悔录》(1770)
自传体小说。 在他笔下,生活中违背 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 无遗。这种大胆地把自 己的经历和感受公诸于 世的做法,在当时还不 多见。 核心是对自我的赞美。
莱辛在戏剧理论、戏剧 创作和美学方面做出了 杰出的贡献。 美学著作《拉奥孔,论 画和诗的界限》 (1766),论述了绘画 与诗歌在反映现实上的 区别。 《汉堡剧评》(17671769),是德国资产阶 级戏剧理论的重要文献, 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
“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70年代,德国发生了一次 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 学运动,即“狂飙突进”运动, 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因作家克林格尔(1752—1831) 的同名剧本而得名。 “狂飙突进” 运动的中心是斯特拉斯堡。约 翰· 高特夫利特· 赫尔德(1744— 1803)是狂飙突进运动纲领的制 订者 。
十八世纪文学

(二)、法国文学 法国:启蒙运动的诞生地 特点:文学与思想、哲学、科技史密不可分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 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收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了 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 在的权利。” ——恩格斯 • 早期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 • 后期思想家:狄德罗、卢梭 • • • •
书信体小说 163封信 朱丽、圣· 普乐 、德· 沃尔玛 情感描写、景致描写
“在丰富多彩的景物面前,我不断地回到我的内心,我到 处把你带在身边,和你在一起,我所走过的路没有一步不是我 们一块儿走的。我所看见的景色没有一处不是和你一块儿欣赏 的……有时候,我坐在你身旁,把周围的风景指给你看,有时 候,我躺在你脚下,陶醉于那些更值得多情善感的人流连不舍 的景色。”
• 感伤主义文学:感伤主义是软弱的中、小资产阶级情 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他们面对产业革命后的社会现实, 感到自己的生活地位不稳,不满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暴 虐,却又不理解社会变革的原因,产生了伤感的情绪。 他们对于“理性”社会表示失望,转为崇尚感情。在 创作上,感伤主义者强调感情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 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
卢梭(1712—1778)
《论科学和艺术》 (1749)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55) 《社会契约论》 (1762) 《新爱洛伊丝》 (1761) 《爱弥尔》 (1762) 《忏悔录》 (1765-1770)
• 《论科学与艺术》:人在自然状态下原本是善良的, 是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亦即文明——腐化了习俗。 在促使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去牟取财富的社会中,人若 仍以善待人是危险的,因而也就不得不遵循被腐蚀的 习俗。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探讨了恶的根源, 分析产生不平等的原因。提出“以暴制暴”的原则。
十八世纪文学

哥尔德斯密斯
哥尔德斯密斯(Oliver Goldsmith,1728—1774) 感伤主义代表作家之一, 创作广泛,写作小品文、 喜剧、诗歌、小说等。小 说《威克菲尔德牧师传》 (The Vicar of Wakefield,1766),描写穷 牧师普伦姆罗斯的家庭生 活与他的行善活动。是感 伤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学习提要]
本节是十八世纪文学概述,了解各国文 学的发展简况,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掌握 启蒙文学的特点。 哲理小说、严肃、感伤小说、现实主义 长篇小说是18世纪文学的创造。
一、法国文学
18世纪法国文学受到英国莎士比亚戏剧 和笛福、理查生小说的影响,在与洛可可文 艺和古典主义文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
哲理小说包括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和教育小说。 书信体:《波斯人信札》(孟德斯鸠)、《老实人》(伏尔 泰) 对话体:《拉摩的侄儿》(狄德罗) 教育小说:《爱弥儿》(卢梭)
严肃剧
严肃剧也称市民剧,即今日所称的正剧, 它是现代话剧的前身,是一种介乎悲剧和喜 剧之间的体裁。 它以描写市民生活为主,用 日常生活题材反对古典主义戏剧。
笛福
笛福(Daniel Defoe , 1661—1731) 英国现实主 义小说的开创者,出身商 人家庭,本人也是商人, 早年经商。他的文学创作 充满商业精神。
《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1719) 是笛福在59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 一炮走红。 小说受到斯梯尔主 办的一份期刊《英国人》刊载的 特写“水手亚历山大•塞尔克的轶 事”的启发,以此为原型创造了 鲁滨孙。原型水手在荒岛上居住 了4年,笛福改为28年。鲁滨孙 在荒岛依靠火药和文明的工具, 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个文明世 界,他是西方商业英雄。反映了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征服 世界、占有世界的雄心。
18世纪文学

18世纪文学①“The Big Picture”社会背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度社会任务:推翻封建制度,铲除封建残余,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重要运动:“启蒙运动”重要派别:“百科全书派”思想核心:“理性崇拜”,”反封建反教会”②“启蒙运动”主人公:资产阶级、平民特点:哲理性、政论性、浓厚的人民性、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文体:平等采用小说、诗歌,戏剧,文艺“感伤主义文学③“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1.英国——启蒙文学的发源地成就:现实主义小说•作家:笛福《鲁宾逊漂流记》•塑造了:“真正的资产者”的著名艺术形象,•有进取、冒险、开拓精神;•有征服自然、劳动创造、百折不挠的实干家精神;•有殖民主义者的特征,占有欲强烈。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黑色幽默”)·小说写格列弗医生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马国的奇异经历,以讽喻现实、表达作者的理想。
* 小说中出色的艺术虚构与现实讽刺相结合启蒙文学成熟。
作家:理查逊《帕米拉》《克拉丽莎》创作关注婚姻与道德问题;打破了传统小说以主人公经历见闻为主线的写法,集中写一件事;擅长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菲尔丁(1707-1754)《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英国现代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创作“散文滑稽史诗”;:启蒙文学进入新的阶段——感伤主义阶段。
感伤主义文学形成于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作家们日益不满现实、对启蒙理性失望的背景下,是一种贬抑理性、张扬感性、有浓郁的哀怨忧伤情调的文学,是启蒙文学向浪漫主义文学的过渡。
斯特恩《感伤的旅行》•游记体小说;•记述作者英法战争期间途经法国去意大利的旅行。
不拘泥于客观记述见闻,着重描述主人公旅行期间的主观印象与感受,张扬善良、仁爱、同情等情感。
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我的心儿在高原》2.法国——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主战场法国的启蒙文学有特别强烈的革命性、政论性与哲理性;法国重要的启蒙文学家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
18世纪文学

18世纪文学(启蒙文学)
英国(英国启蒙文学于20年代正式登上文坛,作者们宣传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批判封建
残余和资产阶级的阴暗面,鼓舞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力图通过启蒙教育促进社会改良)
法国(封建专制王权急剧衰落,封建势力同第三等级的矛盾特别尖锐。
已沦为专门为封建
宫廷歌功颂德的古典主义文学长期流行于社会上层的文坛,但大胆揭露社会黑暗的
文学在世纪之初便广泛流传于人民之中。
从20年代起,法国启蒙文学汇成潮流。
法
国启蒙文学是在资产阶级积极酝酿革命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所以批判力度最强,
德国(德国启蒙文学首要的任务是要创造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文学,为消灭封建割据,实
现民族统一而奋斗,并弘扬自我,突出个性反抗社会的反叛精神,以促进鄙俗气十足的市民阶级的觉醒。
)
18世纪欧洲其他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18世纪文学第一节18世纪文学概述一、启蒙运动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enlighten)一词,原意为“照明”和“照耀”。
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使命,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各国启蒙运动特点:英国18世纪英国的启蒙运动主要任务是巩固“光荣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政权,清除封建残余。
他们的革命比较保守和温和,不愿采取极端行动。
各国启蒙运动特点:法国法国启蒙运动的总目标是要推翻法国封建统治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因此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
启蒙运动领袖都是知识分子,政治斗争首先采取了思想斗争的形式。
各国启蒙运动特点:德国18世纪,德国政治上陷于封建割据状态,全国分裂为300个左右的封建小邦。
封建割据的局面使德国不可能产生强大的资产阶级。
德国资产阶级依靠为宫廷服务而生活,他们的生产主要是满足宫廷的消费。
经济上依附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决定了德国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妥协性与思想上的软弱性,由此,也就决定了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德国启蒙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对封建割据,争取德国的民族统一,而不是像法国那样直接为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制造舆论。
二、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英国小说起源于期刊。
英国期刊兴起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最初期刊发布社会新闻,把口头流传的政治见闻、商业见闻见诸文字,为政治和商业服务。
到了18世纪,期刊具有了文学性,登载各种娱乐性、杂感性的文章,报导社会上的各种趣闻,具有“街谈巷议”的小品文特点。
英国小说家从办期刊,给期刊撰稿,走上小说创作生涯。
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生活。
在小说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流浪汉小说风格,描写人在路上的冒险传奇。
代表作是笛福《鲁滨孙漂流记》(1719)、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和菲尔丁《汤姆•琼斯》(1749 )。
四、德国文学18世纪德国启蒙文学是在法国启蒙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德国的民族文学、民族戏剧。
德国启蒙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1、启蒙时期(1700-1770)莱辛的理论著作《汉堡剧评》、《拉奥孔》;德国第一部市民悲剧《萨拉·萨姆逊小姐》和悲剧《爱米丽亚·迦洛蒂》2、狂飙突进时期(1770-1785)青年时期的歌德与席勒3、古典主义时期(1784-1805)歌德与席勒的十年合作六、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1、从主题上看,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哲理性和社会分析性。
2、从题材上看,以现实生活和斗争为题材,多描写日常生活。
3、从人物塑造上看,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为中心人物,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
4、从文学形式上看,创造新的体裁,文学形式多样。
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游记体小说、家庭世态小说、正剧等第二节歌德一、生平与创作歌德(1749—1832),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市参议员。
16岁上大学学法律。
22岁毕业,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了10年官,官至宰相之后专事文学和科学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领导剧院27年。
1832年去世,终年83岁。
歌德的才华与历史定位天才的文学家:勤奋写作六十余载,全集多达143卷,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游记、谈话录、自传等体裁都采用过;卓越的政治家:魏玛十年,官至首相;勤勉的自然科学家:达尔文之前的进化论先驱;将形态学、形变学引入科学史;其自然科学方法论被认为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恩格斯:“天才的诗人,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海涅:“世界的一面镜子”二、《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是给歌德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它使歌德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青年作家。
小说受英国感伤小说的影响,采用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形式。
小说中,维特在给威廉的信中讲述了自己在感情和事业方面的失落,小说以维特的自杀收场。
维特为什么烦恼?维特的追求:幽静山村:“你熟知我的脾性,喜欢找个惬意的地方造一座小屋栖居,不管那儿有多么不便。
”古典书籍:《荷马史诗》和莱辛的作品独特的爱情观:爱情是挣脱理性、世俗束缚的自然流露这三者都代表了跟现实格格不入的物质或精神空间,整个小说中都弥漫着维特自恋而自怜的气息。
维特的爱情观小伙子爱上个姑娘,整天在姑娘身边磨蹭,把全部的精力和财产花在她的身上,企图时时刻刻向她表示钟情。
于是有个俗人,一个衙门中人,来对他说:“可爱的年轻人,恋爱是人之常情,你必须像平常人那样爱她才行!把你的时间分一部分放在工作上,把休息的时间献给你的姑娘。
好好计算一下你的财产,必要的用途以外,如有宽裕,我也不反对你送点礼物给她,只是别太频繁了,在她的生日和命名日送点礼就够了,”等等。
--如果他听从了,他会成为一个有用的青年,我可以向任何一位君侯推荐,给他个职位;只是他的爱情算完了,如果他是艺术家,他的艺术也算完了。
维特为什么自杀?理想认同破灭:情感领域的自然美:可遇而不可得工作领域的自然人性:不可遇,不可得对自然和美的追求是维特的至爱,维特无法在公共的社会政治领域实现,就希望在私人的爱情领域实现,当这两个领域都无法实现,就只能自杀。
并且,他的自杀也就带上了特有的反抗色彩。
维特的烦恼为什么引起共鸣?《维特》出版以后,一时间出现了一股“维特热”,不少青年因失恋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自杀。
说明18世纪封建门阀观念、婚姻制度给人造成了很大危害,德国青年知识分子精神苦闷,找不到出路。
三、《浮士德》《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大作,从25岁开始创作,82岁完成,花了60年时间。
歌德在斯特拉斯堡求学时就萌生了写作《浮士德》的计划。
①1773-1775年间,写了《浮士德片断》②1797年开始重写《浮士德》③1806年完成了《浮士德》的第一部④1832年完成《浮士德》第二部《浮士德》的内容《浮士德》分上下两部,共有12111行。
第一部不分幕,第二部分5幕。
第一部正文前三个部分:《献诗》:诗人念旧述怀,感伤当年听他读初稿的友人《舞台上的序幕》:诗人的文艺观和写作意图《天上的序幕》:剧情的开端和全剧的总序《天上的序幕》上帝与靡菲斯特订约上帝认为“人在奋斗时,难免有迷误”,但“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人只要潜心向善,总是能回归正道的。
魔鬼则认为不然,认为人是“比禽兽还禽兽的东西”,稍有引诱,便会堕落沉沦。
他们便以浮士德为赌的对象,让魔鬼去引诱他,看看结果如何。
浮士德与靡菲斯特订约魔鬼与浮士德立下契约:魔鬼做浮士德的仆人,满足他的一切欲望,一旦他对某一瞬间说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就要倒地而死,灵魂归魔鬼带走。
悖论:有时候魔鬼可以成为人的仆人,满足人的欲望;但是如果你沉溺于、满足于这种欲望的时候,你的灵魂就被带走了《书斋》浮士德将《新约全书》的《约翰福音》希腊原文翻译成他喜爱的德语,把“太初有道”译为“太初有为”,显示他对于抽象的思索感到不满足而想进入能动性的现实生活,预示了之后的人生之旅。
靡非斯特穿着浮士德的衣帽与前来求教的学生见面,把中世纪的逻辑学、法学、神学、医学都嘲弄了一番,然后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
”“停一停啊,你真美丽”《宫中大院》浮士德:我为几百万人开拓疆土,是不算安全,却可以自由居住。
原野青葱而肥沃;人和牛羊就能高兴地搬到新地之上,立即移居在牢固的沙丘附近,这是由勤劳勇敢的人民筑成。
里面的土地就像一座乐园,尽管外面的海涛拍击到岸边,如果它贪婪成性,要强行侵入,大家会齐心奔赴,将决口堵住。
是的,我就向这种精神献身,这是智慧的最后总结:要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
因此在这里,幼者壮者和老者都在危险中度过有为的岁月有。
我愿看到这样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跟自由的人民结邻!那时,让我对那一瞬间开口:停一停吧,你真美丽!我的尘世生涯的痕迹就能够永世永劫不会消逝。
我抱着这种高度幸福的预感,现在享受这个最高的瞬间。
(浮士德向后倒下,鬼怪们将他扶起,放在地上。
)《浮士德》的思想意义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自强不息、永远探索、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采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三百年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做了深刻的回顾和总结。
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着矛盾,在他的性格发展中,贯穿着辨证的精神,这是他前进的动力。
歌德其实是借着浮士德对不同生命领域的探索,对生命意义的不同认识来表达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生命的价值在哪里的思考。
《浮士德》的辩证法《天上的序幕》上帝:“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他们,鼓舞他们,干他恶魔的活动。
”浮士德是人的积极或肯定的一面,靡非斯特是人的消极或否定的一面。
这一人一魔,一主一仆,相反相成,如影随形;引诱与反引诱,快乐与痛苦,胜利与失败,互相依存,彼此转化。
靡非斯特的否定精神靡菲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存在物,是否定精神的代表,“恶”的化身,却又具有“造善”的功能。
他以危害人类为宗旨,处心积虑地引诱浮士德陷入歧途;但他又是浮士德前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动力,他的引诱浮士德作恶,客观上促使浮士德努力战胜邪恶、完善自我,从错误中探索出正途,向更高的境界飞驰,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同时,他的清醒,他对当时的哲学、法律、宗教的无情否定,对荒淫腐败的宫廷、强权政策等的有力嘲讽和鞭挞,又说明他是现实社会的揭发者和歌德的代言人。
靡非斯特的否定精神靡非斯特的否定精神还体现在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人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怀疑、扬弃和否定。
满足人的欲望的前提是依靠理性,它能使各种膨胀的、变异的、变态的欲望成为可能。
靡非斯特一张口就批判人的“理性”这一启蒙运动的神圣概念,并把人的狂妄归结为对理性的拥有。
在靡非斯特看来,人类称之为理性的东西不过是主赋予的“天光的余辉”,人“占据独用, 却比任何动物的兽性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