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创新设计教案
初中生物发酵实验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发酵实验教案设计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发酵过程,了解发酵现象和原理。
实验材料:
1. 酵母
2. 砂糖
3. 温水
4. 容器
5. 气球
实验步骤:
1. 将适量的温水倒入容器中。
2. 加入适量的酵母和砂糖,搅拌均匀。
3. 用气球盖住容器口,并将气球固定在容器口。
4. 把容器放置在温暖处,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观察:
1. 气球是否膨胀?
2. 气球内的气体是什么?
3. 发酵后容器内是否有气泡产生?
4. 容器内的液体是否有氡生变化?
实验原理:酵母是一种微生物,它能够利用砂糖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在发酵过程中,酵母会释放二氧化碳,导致气球膨胀,同时也会产生气泡。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酵母在合适的条件下能够进行发酵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发酵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它在食品工业、饮料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2. 注意控制实验材料的量,避免浪费。
3.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实验环境,保持实验室整洁。
初中生物发酵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发酵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发酵过程。
实验材料:
1. 玻璃试管
2. 酵母粉
3. 砂糖
4. 温水
5. 温度计
6. 水洗瓶
7. 培养皿
8. 密封袋
9. 塑料管
实验步骤:
1. 将一定量的酵母粉和砂糖混合在玻璃试管中。
2. 加入适量的温水,并用塑料管轻轻搅拌均匀。
3.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
4. 将试管放入水洗瓶中,封口,使试管内空气基本不流通。
5. 观察并记录试管中的气泡产生情况,并记录试管内温度的变化。
6. 将培养皿中放置涂有糖水的食物,然后将密封袋套在培养皿上,观察并记录袋内气泡产生情况。
实验原理:酵母在糖水的作用下,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气泡。
这是一种生物发酵的过程。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小心操作,防止试管破裂或烫伤。
2. 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及气泡产生的情况。
3. 完成实验后及时清理实验器材。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酵母在糖水中产生气泡,说明了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而密封袋中的气泡,也是酵母在糖水中进行发酵作用产生的结果。
实验延伸:可以探究不同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或者使用不同种类的酵母进行实验,比较不同酵母对发酵的影响。
讨论与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生物发酵的原理,同时也学会了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生物现象。
继续探究生物发酵的过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生命活动。
2023年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说课稿

2023年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说课稿初中生物《发酵》演示试验说课稿1一、教材认知:(一)教材分析《发酵技术》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5章《生物技术》第一节的内容,教材支配4个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支配了丰富多样的学生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不仅习得有关微生物发酵的基础学问,提高相应的实践实力,而且能体会到生物科学学问和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依据教材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为:(二)教学目标:学问目标:①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②运用发酵技术制作一种传统食品;实力目标:①通过预习、探讨、动手操作,能用所学的发酵学问尝试自己制作酸奶,体会自主探究的过程;②通过活动和探究,培育学生实践实力,收集处理信息的实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合作沟通的实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①认同发酵技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意义;②体验合作沟通的欢乐,培育团队精神和意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活动难点:调查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节内容比较感爱好,又有前面微生物学部分的基础,课下完成探究、调查的课程内容难度不大,而且新奇心强、好动、争强好胜又是他们身上明显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依据教材和学生特点,采纳以下教学方法1、组织沟通法:激励学生大胆尝试,给学生成果沟通的机会。
2、组织探讨法:通过组织探讨明的确验原理、步骤,高效地解决问题。
3、启发教学法;通过老师点拨,构建高效课堂。
四、学法指导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指导学生驾驭:1、合作探究法;2、调查访谈法;3、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对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以及初中生思维由简入难的特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细心组织课前打算、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学习新知、归纳总结反馈强化、学问迁移课堂延长。
环节一、细心组织课前打算:(活动前2周完成):(一)老师打算:课堂上由于无法完成发酵酸奶和酿制米酒,我设计让同学们课下自制酸奶和采访米酒摊主活动。
初中生物发酵教案

初中生物发酵教案
主题:生物发酵
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发酵的定义、原理、应用以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
1. 发酵的定义和原理;
2. 发酵的应用;
3. 发酵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生物中的代谢过程,引出发酵的概念;
2. 利用图片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
1. 发酵的定义和原理:向学生介绍发酵的含义和原理,包括微生物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通过葡萄糖等有机物产生能量和有机产品。
2. 发酵的应用:讲解发酵在食品工业、药品工业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发酵技术的认识。
3. 发酵对生活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发酵对生活的积极作用,包括食品的保鲜、制作食品及制药等方面。
三、实验或案例分析(20分钟)
1. 进行有关发酵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发酵的过程;
2. 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发酵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对发酵的理解。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对发酵的理解及感想;
2.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发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阅读相关资料、撰写发酵的实际应用论文等作业,巩固学生对发酵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引导导入、讲解教学、实验案例分析、讨论总结和作业布置等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全面深入地呈现了发酵知识。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发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意识到发酵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初级中学八年级生物《酵母菌发酵》教案

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生物《酵母菌发酵》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酵母菌发酵现象,掌握其发酵原理。
2、通过探究“影响酵母菌发酵的因素—温度”实验,巩固探究实验的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设计及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体验知识和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2、体验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1、生物发酵现象及原理。
2、巩固探究实验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谁蒸过馒头吗?(没有)那你们见过家长蒸过馒头吗?(有的见过)有谁知道蒸馒头时需要加入一种什么物质吗?(酵母菌)师:很好,请大家观察桌子上的两个馒头,看有什么不同?(提示:可以用手捏一捏或掰开看一看)生:一个松软多孔、一个硬而无孔。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猜测一下哪一个馒头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酵母菌?生:松软多孔的。
师:对,为什么加入了酵母菌馒头会变得松软多孔?酵母菌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后来回答。
播放视频:酵母菌发酵(二)(学习任务一)酵母菌发酵现象生:加入了酵母菌馒头内会产生一种气体师:很好,这位学生看得很认真。
(讲述)酵母菌是一种真菌,适于在温暖且富含糖分的环境中生存,它能把糖分分解产生气体等物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蒸馒头就是利用了酵母菌发酵的这一原理。
(展示)课前做的发酵装置。
(强调:为了保持酵母菌的生长,把装置放在约30度温水中水浴保持恒温)请大家仔细观察现象?生:液体中有气泡出现,气球胀大。
师:气球内的气体是什么?生:猜测 (二氧化碳)师:如何证明?生: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师:好,我们验证一下。
(取两只试管,各倒入少许澄清的石灰水,导气管的一端通入其中一只试管)引导学生思考:另一试管有必要吗?起什么作用?(强调对照)生: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生了二氧化碳。
师:还产生什么呢?打开瓶塞让学生闻一闻生:有酒味,产生了酒精。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茂名市第初中生物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十二中学吕豫清(撰文、策划)吴木英(演示实验)前言发酵现象”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71页的“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的演示实验。
按照书上的要求只是观察现象并没有深入的探究,课本演示实验装置只能证明酵母菌在发酵时产生了气体,但不能说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同时酵母菌在发酵时也产生了酒精而演示实验并没有直观地说明这一点;而且给人的感觉是需要较长的时间。
通过以下我们对演示实验装置进行的改进,不仅让同学们看到了酵母菌发酵液冒出的气泡、胀大的气球,闻到了发酵后特殊的甜酒的芳香气味,还用重铬酸钾试剂测试有酒精的存在,效果很好。
一、实验目的:1.观察酵母菌的发酵现象,探究酵母菌发酵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2.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3.尝试制作实验用品,提高动手能力。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喜欢在偏酸性且含糖较多的环境中生长。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在缺氧的情况下,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在有氧的情况下,酵母菌生长繁殖速度较快,它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三、材料用具:实验用具:实验材料:玻璃瓶1个、小气球1白糖100 g、一小包个、玻璃三通管1个、干酵母(约30 6cm长的一段胶管、玻璃管1个、水槽1 g)、澄清石灰水、个、温度计1只、试管检测酒精的试剂—1支、比色板1个、。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0.5ml的浓硫酸溶有0.1g重铬酸钾,体积分数为9597。
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实验装置的做法1.空玻璃瓶一个,洗净后用锥子在塑料盖子中间扎一个孔,用火预热玻璃管口后,迅速将玻璃三通管从孔中插入0.5cm(如图)。
2.在玻璃三通管的一端口套上一个干瘪的小气球,另一端口套上胶管,胶管再连接玻璃管。
先用夹子夹住胶管;要检验气体时就打开夹子,使气体顺畅地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初中发酵实验教案

初中发酵实验教案教案标题:初中发酵实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发酵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习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3. 进行发酵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与资源:1. 教材:初中生物教科书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玻璃烧杯、试管、酵母、糖、温水、气球、计时器等。
3. 实验安全措施:实验室安全规定、实验室服装(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发酵的概念,解释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发酵实验可以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发酵过程和掌握发酵技巧。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学生整理实验器材,并确保实验环境整洁。
b. 学生佩戴实验室服装和使用实验器材的安全要求。
2. 实验设计:a.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发酵实验的步骤和变量。
b. 强调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 实验操作:a. 将适量的温水倒入玻璃烧杯中。
b. 向温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糖,搅拌至糖溶解。
c. 将一小勺酵母加入糖水中,搅拌均匀。
d. 将试管倒置放入玻璃烧杯中,确保试管口完全浸没在糖水中。
e. 用气球套在试管口上,等待一段时间。
4. 实验观察:a. 观察气球是否膨胀,记录时间和观察结果。
b. 讨论膨胀的原因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
总结与讨论: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发酵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条件。
2. 学生讨论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并列举一些常见的发酵食品。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实验条件或变量可以影响发酵速度和效果。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其他发酵实验,如不同温度下的发酵、不同糖类对发酵效果的影响等。
2. 学生可以通过互动讨论或小组报告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实验设计和结果。
评估方式:1.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评估。
2.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观察记录的完整性评估。
3. 学生对发酵过程和实验设计的理解程度评估。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和酶的作用机制。
八年级生物下册《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教案、教学设计

介绍酱油、醋、豆腐乳、酒等常见的发酵产品,并详细讲解它们的制作原理。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发酵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3.影响发酵效果的因素。
分析温度、湿度、微生物种类等影响发酵效果的因素,并结合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因素在发酵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3.重难点:影响发酵效果的因素。
设想: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影响发酵效果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发酵产品,如酸奶、酱油等,引出发酵技术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本章节学习的兴趣。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讲解发酵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验操作的演示和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多元化教学手段:
结合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4.分层次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5.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
每节课后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发酵过程的观察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创新设计教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
岳阳市经济开发区长岭中学荣琴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发酵现象”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
用”一节中的一个演示实验。
设计该实验的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酵现象,获得对发酵的感性认识;
2、理解细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发酵原理;
3、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科学技术、生物学知识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紧密
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
二、实验原型与不足之处
教材原型
不足之处:
1、反应条件不明确,反应时间难以控制
发酵需要控制一定的条件,如:温度、PH、发酵密度等。
不同的条件对实验速率的影响非常大。
而原实验对这些条件均未明确提出,反应时间难以控制,甚至要1~2天才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2、教材所用的实验装置使得实验现象见效慢
气球要鼓起来,那么必须产生足够多的气体,因此要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的话,时间长。
3、未探究发酵产物
原实验只能证明酵母菌在发酵时产生了气体,但不能说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同时酵母菌在发酵时也产生了酒精,而演示实验并没有直观地说明这一点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改进了实验设计
⑴更改了实验材料,将白糖换成葡萄糖,加快了反应速率。
⑵明确了实验条件,加快了实验速率
⑶探究了发酵产物
2、改进了实验装置
尝试自制实验器具,实验器具简单易得,使实验更加贴近生活,提高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四、实验器材:
1、实验仪器:橡胶塞的玻璃瓶(打点滴的盐水瓶)、带针头的输液管、大烧
杯(用作水浴保温)、量筒、小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漏斗
2 、实验用品:葡萄糖约15g 、干酵母约5g 、澄清的石灰水、40摄氏度左
右的温水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实验原理:
酵母菌喜欢在偏酸性且含糖较多的环境中生长。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在有氧的情况下,酵母菌生长繁殖速度较快,它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在缺氧的情况下,酵母菌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实验装置说明:
六、实验过程
1、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将50ml大约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倒入烧杯,再将大约15g的葡萄糖及5g的干酵母加进来,搅拌均匀。
将搅拌均匀后的液体经漏斗注入玻璃瓶内,摇晃一下,使之混合均匀,加大酵母菌与葡萄糖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
然后将玻璃瓶放入装有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的大烧杯中,水浴保温。
2、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将输液管的针头一端扎入玻璃瓶的橡胶塞上,输液管的另一端放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七、实验效果
1、可以观察到,输液管的一端不断的产生了气泡,且气泡产生的速度由慢到快,由少到多。
玻璃瓶中也不断的有气泡产生,堆积,说明发酵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气体。
一端时间后发现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甚至变成了乳白色。
2、实验过程中,问到了一股芬芳的甜酒味,说明发酵过程还产生了酒精。
八、自我评价
1、原理科学利用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验证产生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使实验更具说服力。
2 、设计合理实验设计严谨科学,让学生在体验到实验的乐趣的同时,培养
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现象明显改善发酵条件和发酵材料,短时间内可明显地观察到发酵现象,节省时间。
4 、装置简单操作简便改进后的装置组装简单,气密性好,保证实验的成功
率,而且见效快。
5 、趣味性强,且实验器具贴近学生的生活,推广性强
6 、通过该演示实验,学生对酵母菌发酵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有
了较直观的感受,比较容易理解教材上所阐述的:“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关内容,而且印象深刻。
对于之后学习酵母菌发酵用于制作馒头和甜酒等内容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