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期末考试总结
药剂期末个人总结

药剂期末个人总结药剂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科目之一,它主要研究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制剂的制备方法、药物的储藏、分发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本学期我在药剂学的学习中积累了很多有关药物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系统学习,我对药剂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不少收获。
首先,我学到了药物的分类和命名法。
药物按不同的分类可以分为化学名称、通用名称和商品名称,每种命名法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应用范围。
了解药物的命名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成分和作用,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使用药物。
其次,我学习了药物的性质和控释制剂的制备方法。
药物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溶解性、稳定性、反应性等。
了解药物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制剂方法,制备出具有良好药效和安全性的药物制剂。
控释制剂是指通过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实现长效、持续疗效的制剂。
通过学习制剂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制剂的优缺点以及应用范围,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
另外,我还学习了药物的储藏和分发。
药物的储藏是指将药物保存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保持其质量和有效性。
合理储藏药物可以有效延长其保质期,减少药物的损失和浪费。
药物的分发是指将医生开具的处方中的药物准确无误地发给患者。
在药物分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药物的计量和包装,确保患者按照医嘱正确用药,避免发生药物误用和滥用的情况。
此外,我还学习了药物的质量控制和合理用药。
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严格的检测和评估程序,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药物和用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合理用药可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药剂学的学习中,我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进行了一些实践操作,如药物的计量、制剂的制备和仪器的使用等。
这些实践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操作,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和纠正。
药剂学期末总结(答案考试)

第一章绪论1.药物drugs:指可用于诊断、治疗、预防各种疾病的活性物质,但不能直接用于患者,必须制备成适宜“剂型”之后才能使用。
【名】2.剂型:指根据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给药部位等要求将药物制成的不同“形态”,即一类药物制剂的总称。
【名】3.药品medicines:指经国家批准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原料药和制剂产品【名】4.药剂学pharmaceceutics: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科学。
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研究其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名】5.药剂学的宗旨: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
【选】6.药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2)药物制剂的基本剂型。
(3)新技术与新剂型。
(4)新型药用辅料。
(5)中药新剂型。
(6)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7)制剂机械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7.药物剂型对药效的重要作用:【解】(1)不同剂型可能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
(2)不同剂型产生不同的作用速度。
(3)不同剂型产生不同的毒副作用。
(4)有些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
补充:硫酸镁注射液静脉镇静作用、口服泻下作用(5)对疗效的影响8.药剂学的分类:按给药途径分类可分为:口服给药剂型、口腔内给药剂型、注射给药剂型、呼吸道给药剂型、皮肤给药剂型、眼部给药剂型、鼻黏膜给药剂型、直肠给药剂型、阴道给药剂型、耳部给药剂型、透析用剂型。
【配、多】9.药物的传递系统(DDS):把药物在必要的时间、以必要的量、输送到必要的部位,以达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小的毒副作用。
【名】10.在药剂学中使用辅料的目的:(1)使剂型具有形态特征(2)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3)提高药物的稳定性(4)调节有效成分的作用部位、作用时间或满足生理要求。
【解】11.药典(pharmacopoeia):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药剂学试卷期末总结

药剂学试卷期末总结药剂学是药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药物的制剂、贮存及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本学期的药剂学课程内容包括药物的剂型与总体设计、制剂的质量要求与贮存、制剂的制备与评价等。
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复习后,我对药剂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对本学期药剂学课程的总结和反思:首先,药剂学是一门重要而复杂的学科。
药物的选择、制剂的设计、质量控制等都对药物的临床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药剂学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掌握的内容也非常繁杂。
要想学好药剂学,除了要熟练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学会不断扩大知识面,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应用,如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
其次,药剂学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学科。
课程中的实验环节对我们的能力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参与制剂的实验操作,我不仅加深了对药剂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验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并通过实践的不断摸索和思考,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并对制剂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另外,药剂学也是一门需要掌握一定技术的学科。
制剂的制备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的技术和操作方法,如溶解、稳定性测试、灭菌等。
这些技术的掌握对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有效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逐渐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制剂技术和方法,如胶囊制剂的填充方法、溶液配制的注意事项等。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制剂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此外,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也是药剂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
在药剂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和同学们一起进行实验操作和案例讨论。
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互相学习、交流和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最后,在学习药剂学过程中,我认识到要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药剂学是一个发展非常快的学科,每年都有新的制剂方法和技术出现。
药学专业药剂学期末考试总结

第一章绪论掌握1、药剂学的定义及宗旨药剂学定义: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用药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药剂学的宗旨: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
2、药剂学的相关术语(制剂、剂型、制剂学和调剂学)剂型:将药物制成方便临床应用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
例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制剂:根据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需要的某一种剂型并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药品,称制剂。
制剂学:研究制剂生产工艺技术及相关理论的科学称为制剂学。
剂型设计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的同时最低限度地降低毒副作用。
(强调让用药者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3、药物剂型的重要性●改变药物作用性质-硫酸镁口服/注射●调节药物作用速度●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靶向作用●影响药效4、药剂剂型的分类(按给药途径分类;按分散系统分类;按制法分类;按形态分类)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口服给药:片剂、胶囊剂、糖浆剂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注射给药:注射剂(静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等)呼吸道给药:气雾剂、吸入剂皮肤给药:洗剂、搽剂、软膏剂、贴剂粘膜给药:滴眼剂、舌下片、口腔粘贴片腔道给药:栓剂按分散系统分类:真溶液类剂型:<1nm 溶液剂胶体溶液类剂型:1~100nm 胶浆剂乳浊液类剂型:0.1~50μm 乳剂混悬液类剂型:0.1~100 μm 混悬剂气体分散类剂型:气雾剂固体分散类剂型:散剂、片剂微粒分散型微球5、中国药典的概况、特点、沿革及其他药品标准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药典收载常用药品及制剂: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其它药品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标准(简称部颁标准)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品标准(局颁标准)。
6、GMP、GLP与GCP的概念⏹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 )⏹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规范(GUP)熟悉:1、药剂学的任务基本任务: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
人卫第八版药剂期末总结

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将原料药制备成药物制剂的一门科学。
药物:是指能够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人类和动物疾病以及对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的物质。
药物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防治疾病的活性。
根据来源,药物可分为三大类∶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药品:通常是指药物经一定的处方和工艺制备而成的制剂产品,是可供临床使用的商品。
药剂学主要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性质:具有工艺学性质、具有临床医疗实践性质药剂学的重要性:药物对疗效起主要作用,而剂型对疗效起主导作用1.可以改变药物作用速度注射剂.2.可以降低或消除原料药的毒副作用3.可以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4.可以提高药物稳定性5.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疗效6.可以产生靶向作用药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二)基本药物剂型的研究(三)新技术与新剂型的研发(四)新型药用辅料的研发(五)中药新剂型的研发(六)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发(七)制剂机械和设备的研发药剂学的分支学科:物理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二、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一)按给药途径分类1.口服给药剂型: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口服液剂2.口腔内给药剂型:口腔用片、口腔喷雾剂、含漱剂3.注射给药剂型:注射剂、输液、植入注射剂、缓释注射剂4.呼吸道给药剂型:气雾剂、粉雾剂、喷雾剂。
5.皮肤给药剂型:液体制剂、固体制剂、外用半固体制剂、贴剂、贴膏剂、外用气体制剂6.眼部给药剂型:滴眼剂、眼膏剂、眼膜剂。
7.鼻黏膜给药剂型:滴鼻剂、鼻用软膏剂、鼻用散剂。
8.直肠给药剂型:直肠栓、灌肠剂。
9.阴道给药剂型:阴道栓、阴道片、阴道泡腾片。
10.耳部给药剂型:滴耳剂、耳用凝胶剂、耳用丸剂。
11.透析用剂型:腹膜透析用制剂、血液透析用制剂。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分散相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统。
1.溶液型:亦称低分子溶液。
药剂专业的期末总结

药剂专业的期末总结一、引言药剂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药物的药理学、制剂学、药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深入学习了药剂学相关知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结合,不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获得了很多收获,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挑战。
以下是我对这个学期的学习进行的总结和反思。
二、学习情况总结1.理论学习本学期我主要学习了药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药物剂型和制剂技术、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我对这些理论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并能够在实践中正确应用。
但是,也有些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2.实验操作本学期我参加了多次实验操作,学习了一些常见的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和相关仪器的使用。
通过实验操作,我了解了制剂操作的基本流程,提高了制剂操作的准确度和安全意识。
同时,实验操作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一些理论知识,加深了对药剂学的理解。
3.实习实践在本学期的实习实践中,我参观了药厂的生产车间,了解了药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体系。
通过与实践工作人员的交流和观察,我对药物的生产和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在实习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药物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等,这促使我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4.学习困难与挑战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挑战。
首先,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在课堂学习中,我发现自己对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一些专业名词的掌握也不够熟练。
另外,在实验操作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比如掌握药剂操作流程和调配方法等。
这些困难和挑战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三、自我认知与成长1.自我认知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我发现自己在专业基础知识上还有很多不足,并且在实践操作中也存在一些技术难题。
药剂期末总结范文

药剂期末总结范文药剂学(Pharmacy)是一门研究药物性状、配制、贮存与助剂等理论与技术的学科。
药剂学在药学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药学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在这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药剂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掌握。
在这里,我想对本学期的药剂学课程进行一个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首先,本学期的药剂学课程主要涉及到药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药物性质、药剂学计量学、药剂学辅助剂等。
其中,学习药物性质和理化性质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药物的性质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后续的药物配制和使用提供了基础。
学习药剂学计量学,使我对药物的计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解了药物的剂量单位、剂量计算、剂量换算等知识。
学习药剂学辅助剂,加强了我的配方学的基础,了解了常用的药剂学辅助剂种类及其特点,对药物配方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其次,课堂之外的实验课是我在药剂学中收获最大的地方。
在实验课中,我亲手操作了药物制剂的配制过程,如颗粒剂的制备、液体制剂的配制等。
通过实践操作,我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药物的配制工艺和配方的设计原则。
在实验课中,我还学习了许多药剂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药物溶解度的测定、药物释放度的测定等。
这些实验方法不仅对我今后从事药剂学研究及实践都有很大的帮助,还进一步训练了我的实验技能,提高了我的实验操作水平。
除此之外,参观药房也是我在药剂学课程中的一大亮点。
在参观药房时,我对医院药物配制过程进行了实地观察,并了解了药监部门对药品质量控制的要求。
通过参观药房,我进一步了解了实际药品配制的工艺流程、药物贮存与管理的方法和标准等,这对我今后从事临床药学工作非常有帮助。
在学习药剂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记忆药物的名称和配制方法。
药剂学的课程内容非常繁琐,记忆量巨大。
有时候纯粹依靠记忆是不够的,需要通过理解原理和逻辑来加深记忆的印象。
其次是实验课中的操作问题。
中药药剂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

散剂:所含水分<9%,是口服固体剂型吸收最快的,混合环节最关键,消化道和儿科和外用散剂过7号筛,眼用过9号,一般内服过6号,朱砂滑石粉■套研,硫酸阿托品■制倍散,樟脑薄荷脑■低共熔,蛇胆川贝散■去除水分,眼用散剂■无菌操作,外用膏剂:透皮吸收(溶解度>lmg/ml,分子量小于1000,加Azone氮酮•促进主药吸收,O/W型透皮吸收最好), 吸水性最好软膏基质■羊毛脂,油膏基质■麻油与蜂蜡,混悬型眼膏剂粒径<90g m,硅酮类不宜作眼膏基质,水溶性凝胶基质■卡波姆,苯不能增加皮肤通透性,橡胶膏剂(软化剂■凡士林羊毛脂,填充剂■立德粉氧化锌锌锁白,增粘剂■松香),黑膏药(Pb3O4,无溜胎),二甲基硅油■油性基质,氛氯烷氢■气雾剂抛射剂,蜂蜡•稠度调节剂,凡士林■油性基质,巴布剂(基质•聚丙烯酸钠,),软膏剂(油性•羊毛脂,水溶•聚乙二醇,)栓剂:可可豆脂,甘油明胶■栓剂基质/同质多晶型,脂溶性快速释放■聚乙二醇,胶囊剂:硕胶囊(甘油•增加胶囊韧性及弹性,崩解时限30min,水分不超过9%,着色剂■胭脂红,防腐剂•尼泊金,增塑剂■廿油,遮光剂,增稠剂■琼脂),软胶囊(混悬液分散介质■油蜡混合物,鱼肝油适合制软,崩解吋限60分钟),空胶囊(空胶囊壳■明胶,二氧化钛2%〜3%,含水量12〜15%,),肠溶胶囊(CAP,崩解时限■盐酸9到1000两小时)丸剂:水丸:(起模的药粉•五号筛黏性应适中,加大成型的药粉•细粉(五号筛)或最细粉(六号筛),盖面药粉・最细粉6或7,挥发性药材60°C以下干燥,关键是起模,不能用塑制法),蜜丸(润滑剂■麻油蜂蜡,含较多黏性成分的药物蜜温6-80°C,关键是制丸块),滴丸(滴制法,疗效最快,固体分散技术),微丸(崩解时限根据所属类型规定),大蜜丸(泛制法或塑制法,溶散时限不检查,水分不超过15%),粘性较强药物用酒,黏性适屮无特殊要求用水,入肝经消瘀止痛用酷,含纤维新鲜药材制药汁颗粒剂:吸收起效快,无不容物检查,辅料用量不超过五倍,水溶性颗粒干燥60〜80°C,不能通过1号筛和能通过5号的不超过15%,含水S 6%以内,关键是制软材,稠膏:糖粉:糊精=1:3:1,泡腾性颗粒剂(稳定性关键•含水量,崩解剂■柠檬酸和碳酸氢钠),挥发性成分包合材料■卩环糊精,控制粒度■调整浆叶和制粒刀转速,无糖颗粒剂・流化喷雾制粒片剂:必加润滑剂,一步制粒法•流化喷雾,挥发油在整粒过程加入,肠溶衣•丙烯酸树脂、虫胶,中药压制片硬度2〜3kg/cm2,原粉片崩解时限30min,过2号筛粉粒占20〜40%,舌下片无首过作用,口含片(稀释剂矫味剂■甘露醇),黏性太大加稀释剂,挥发油较多加吸收剂,糖衣片(崩解时限60min,粉衣层■滑石粉糖浆),淡竹叶不宜以细粉加入,乙基纤维素不溶于水的纤维素衍生物,助流剂■微粉硅胶0.15〜3%,湿润剂30%〜70%乙醇,膨胀作用崩解剂■竣甲基淀粉钠CMS-Na,粘合剂•淀粉浆10%,,润滑剂•硬脂酸镁0.3〜1%滑石粉3〜6%,干燥粘合剂•微晶纤维素,阿拉伯明胶■隔离层,分散片3min,泡腾片5mim 疑丙基纤维素HPC2〜5%,微晶纤维素MCC,竣甲基纤维素CMC,聚乙二醇PEG,气雾剂:吸入气雾剂(奏效最快剂型,粒径0.5〜1呵),乳化剂■司盘类,防腐剂■尼泊金,抗氧剂■业硫酸钠,潜溶剂•聚乙二醇新剂型:单凝聚法(硫酸钠■凝聚剂),复凝聚法(明胶带正电,甲醛■固化剂,囊材■明胶阿拉伯胶),控释制剂(膜材料■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脂质体(类脂膜材■磷脂胆固醇),被动靶向(脂质体■注入法,静脉乳剂,微球,毫微粒■交联固化法),p环糊精包合物■饱和水溶液法或重结晶法,固体分散体■共沉淀法,溶蚀性骨架片■单硬脂酸甘油酯,不溶性骨架片■无痔聚氯乙烯,亲水性凝胶骨架•海藻酸钠、轻丙基甲基纤维素,微囊(溶剂非溶剂法,阿拉们胶、壳聚糖),p环糊精包合物(橙皮苜■增加溶解度,毛苍术醇■防止挥发提高稳定性,红花油■液体药物粉末化,双香豆素•提高生物利用度,大蒜油■遮掩不良气味)气雾剂(aerosol)系指将药物与适宜的抛射剂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闭容器中(制成的澄明液体、混悬液或乳浊液),使用时借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细雾状喷出的剂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 1、 临界胶束浓度 CMC 的概念。 答: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在表面的正吸附达到饱和,此时 溶液的表面张力达到最低值, 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转入溶液中,因其亲油基团的 存在, 水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相互间的排斥力远大于吸引力,导致表面活性剂 分子自身依靠范德华力相互聚集,形成亲油基向内,亲水基向外,在水中稳定分 散,大小在胶体粒子范围的缔合体,称为胶团或胶束。 2、 亲水亲油平衡值 HLB 的概念,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HLB 值加和性的计算公 式。 答: 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和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 值 HLB。 (HLB 值越高亲水性越强,反之,亲油性强) 简单的二组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的 HLB 值计算公式: HLB=
HLB a ×W a +HLB b ×W b W a +W b
3、 Krafft 点与昙点的概念。 答: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当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其溶解 度急剧上升,该温度称为 Krafft 点,相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 界胶束浓度。 昙点: 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加热升温时可导致表面活性 剂析出(溶解度下降) 、出现混浊,称此现象为起昙,此时的温度称浊点或昙点 (cloud point) 。 4、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答: (1)增溶剂(2)乳化剂(3)润湿剂(4)起泡剂和消泡剂 (5)去污剂(6)消毒剂和杀菌剂 第四章微粒分散体系 1、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答:生物利用度;靶向性;缓释性;稳定性;分散性。 2、简述 stokes 定律,并陈述根据该定律如何改善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答:静置时,较大微粒受重力作用自然沉降,其沉降速度服从 s0 年版 GMP 规定注射用水贮存可采用 80℃以上保温、 65℃以上保温循环 或 4℃以下存放。 2010 年版 GMP 规定可采用 70℃以上保温循环。 3、热原的概念及除去热原的方法。 答: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它存在于细菌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是 有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物。 去除热原的方法: 高温法、 酸碱法、 吸附法、 蒸馏法、 离子交换法、 凝胶过滤法、 反渗透法、超滤法等。 4、 渗透压调解法—冰点降低法的概念。 答: 冰点降低法: 血浆的冰点为-0.52℃, 因此任何溶液, 只要其冰点降低为 0.52℃, 即为血浆等渗。 等渗调节剂的用量计算公式:W=(0.52-a)/b 式中,W—配制等渗溶液所加入的等渗调节剂的量,%,g/ml;a—药物溶液的冰 点下降度;b—用以调节等渗的等渗剂 1%溶液的冰点下降度。 5、 F0 值的概念。 答:F0 值:在湿热灭菌时,常用参比温度为 121℃,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微 生物指示菌,该菌在 121℃时,Z 为 10℃。则:F0 = ∆t 10
de 段:以塑性变形为主的固体晶格的压密过程,此时空隙率有限,体积变化不 明显,但产生较大结合力。 第七章流变学基础 1、非牛顿流体分为哪四种类型? 答:非牛顿流体根据流动特性可分为塑性流体、假塑性流体、胀性流体和假黏性 流体。 第八章药物制剂的设计 1、若有一个一类新药项目,你作为制剂组负责人,你准备如何对这个药物进行 制剂开发? 答: 2、药物制剂设计的五个基本原则。 答: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稳定性、顺应性。 3、根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药物分为哪几类。 答:根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将药物分为四类:第一类高溶解性,高透光性;第 二类低溶解性,高透光性;第三类高溶解性,低透光性;第四类低溶解性,低透 光性。 第九章液体制剂 1、助溶剂、混悬剂的概念。哪些药物适合制备为混悬剂的形式给药? 答:助溶剂:多为低分子化合物,与难溶性药物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 物,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 混悬剂: 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 剂。 适合制备混悬剂的药物: (1)将难溶性药物制成液体制剂时; (2)药物的剂量超 过了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时; (3)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 而析出固体药物时; (4)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等,都可以考虑制成混悬剂。 2、乳剂的概念及基本组成。 答:乳剂:指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分散于另一相液 体中形成的非均匀相液体分散体系。 乳剂由水相 (W) 、 油相 (O) 和乳化剂组成。 3、天然乳化剂的种类。 答: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明胶、杏树胶、卵黄。 4、 何为干胶法与湿胶法? 答:油中乳化剂法又称干胶法,是先将乳化剂(胶)分散于油相中研匀后加水相 制备成初乳,然后稀释至全量。在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是:植物油时 4:2:1, 挥发油时 2:2:1,液状石蜡时 3:2:1。 水中乳化剂法又称湿胶法,是先将乳化剂分散于水中研匀,再将油加入,用力搅 拌使成初乳,加水将初乳稀释至全量,混匀,即得。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与干胶 法相同。 5、 乳剂的稳定性(五个方面) 答:分层、絮凝、转相、合并与破裂、酸败。 第十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1、纯化水、注射用水、灭菌注射用水的区别。 答:区别:纯化水的细菌、热原、澄明度都不通过检查,注射用水只热原通过检 查,灭菌注射用水细菌、热原、澄明度都通过检查。 2、注射用水的收集保存条件。
药剂学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 药物剂型与药物制剂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 答:药物剂型是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是 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 药物制剂是指药物的具体品种, 即药物名+剂型=药物制剂。 2、 中国药典与国际有影响力药典及其英文简写。 答: 《中国药典》英文简写 CP 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药典:美国药典(USP) ,英国药典(BP) ,日本药局方(JP) , 欧洲药典(EP) ,国际药典(IP) 。 3、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概念。 答: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 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是不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 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 使用的药品。 4、 GMP,GLP 与 GCP 的中文全称。 答: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CP 《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 5、 现代药物制剂发展有哪几个阶段。 答:现代药物制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代: 第一代:传统的片剂、胶囊、注射剂等,约在 1960 年前建立。 第二代:缓释制剂、肠溶制剂等,以控制释放速度为目的的第一代 DDS。 第三代:控制制剂、利用单克隆抗体、脂质体、微球等药物载体制备的靶向给药 制剂,为第二代 DDS。 第四代:由体内反馈情报靶向于细胞水平的给药系统,为第三代 DDS。 第二章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1、 平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答:取数份药物,配置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 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实际浓度 S,并对配置 溶液浓度 C 作图,图中曲线的转折点 A,即为该药物的平衡溶解度。 2、 药物溶出速度的表示方法。 答:药物的溶出速度是指单位时间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 Noyes-Whitney 方程表示:dC/dt=KS(Cs-C) 式中, dC/dt—溶出速度; S—固体的表面积; Cs—溶质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 (固 体表面饱和层浓度) ;C—t 时间溶液主体中溶质的浓度;K—溶出速度常数。 3、 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和增加溶出速度的方法。 答:根据 Noyes-Whitney 方程,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及相应的增加溶出速度 的方法如下: (1) 固体的粒径和表面积 (2) 温度 (3) 溶出介质的性质 (4) 溶出介质的体积 (5) 扩散系数 (6) 扩散层的厚度
2、增加制剂中药物稳定性的常用方法。 答: (1)在确保灭菌的质量要求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 (2)根据药物的性质可在处方中加入抗氧化剂,包衣材料中加入遮光剂或包装 采用避光材料。 (3)避免金属离子的影响,应选用纯度较高的原辅料,操作工程中不要使用金 属器具等。 (4)对于易水解的药物,在制剂的处方中应避免使用吸湿性强的辅料;生产中 尽量不使用水;生产环境的相对湿度应小于物料的临界相对湿度 CRH;包装应选 用铝塑包装等密封性好的材料,防止药物与水分的接触。 (5)包装材料要能使药物隔绝外界环境以保护药物的稳定性,且不能与药物发 生相互作用。 (6)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增加其稳定性。 (7)将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制成固体制剂。 (8)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或包衣工艺。 (9)制成微囊、微球或包和物。 3、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 答: (1)影响因素试验亦称强化试验,是在高温、高湿、强光的剧烈条件下考察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工艺的筛选、包装材料 的选择、贮存条件的确定等提供依据。 (2)加速试验是将拟上市包装的样品在超常试验条件下对药物的化学或物理稳 定性进行考察,并初步预测样品的长期稳定性。 (3)长期试验是在接近药品的实际贮存条件下进行,是确定有效期和贮存条件 的最终依据。 第六章粉体学基础 1、真密度、堆密度的概念。 答:真密度:指粉体质量 W 与真体积 Vt 之比,即ρ t=W/Vt。真体积是指不包括 颗粒内外空隙的纯固体物料的体积。 堆密度:指粉体质量 W 与颗粒体积 Vg 之比,即ρ g=W/Vg。颗粒体积包括开口细 孔与封闭细孔在内的颗粒体积。 2、休止角的概念。 答: 休止角: 粒子在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上滑动时所受重力和粒子间摩擦力达 到平衡而处于静止状态下测得的最大角。 休止角越小,摩擦力越小,流动性越好,一般认为θ ≤30º时流动性好,θ ≤40 º时可以满足生产过程中流动性大的需求。 4、 接触角的概念。 答:液滴在固液接触边缘的切线与固体平面间的夹角称接触角。 接触角越小润湿性越好,接触角最小为 0º,最大为 180º。 水在干净而光滑玻璃板上的接触角约等于 0º, 水银在玻璃板上的接触角约 140º。 5、 粉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的变化。 答:根据粉体体积的变化将压缩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ab 段:粉体层内粒子滑动或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充填结构,粒子形态不变; bc 段:粒子发生弹性变形,粒子间形成临时架桥,体积变化不大,此时不产生 结合力; cd 段:粒子的塑性变形或破碎使粉体的体积显著减小、结合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