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两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二)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2态度的情感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的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联系: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一种通过学习获得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两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区别:

首先,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其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态度或者品德,其中包含的价值或者人的价值观,是人把外在事物的价值内化的结果。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

(1)“接受”,

(2)“反应”,

(3)“评价”,

(4)“组织”,

(5)“性格化”.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他律阶段(在10岁以前)

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2自律阶段(10岁以后)

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①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随着中学生身体发育不断成熟和中学阶段活动内容的更新,中学生的品德日趋成熟。根据有关研究与理论,可将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教育者应以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该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态度和为方式。

模仿学习:是指观察者按照别人的言行举止而行动。分为直接模仿,直接学习榜样的行为;象征模仿.这是学习传播媒介显示的榜样行为;还有创造模仿,创造性地模仿榜样的态度和行为;延迟模仿,学习者在学习以后,过一段时间再模仿。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二)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三)内化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l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力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一、有效的说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