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案01

合集下载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精品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精品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银匣子上刻的是“肖像在金匣中”; 像不在此匣中”是假话,
铅匣子刻的是“肖像不在此匣中”。 那么就能得出肖像就在
旁边的一张大纸上写着:“这三句话 铅匣子里的结论。
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规律四:充足理由律
认识逻辑规律
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被断定为真, 必须具有真实的充足理由,且理由与结论要具 有必然的逻辑关系。A真,因为B真且B能够推 出A。(A叫作推断或论题,B叫作理由或论据, 理由或论据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这则轶事中的汪伦 故意把深十里的桃花潭 说成是“十里桃花”, 把姓万的主人开的酒店 说成是“万家酒店”, 终于迎来了李白。
其巧妙运用同一律 的做法则不能不让人赞 叹,怪不得李白听了后 也“大笑”不已,并赠 诗于他了。
认识逻辑规律
规律二:不矛盾律(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 内容 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说:“我有脚,能走,是兽,不属于你管的,所 以我就不必来祝寿。”
接着是麒麟的生日。百兽都去祝寿,蝙蝠还 是没有去。事后麒麟也问蝙蝠:“别的兽都来了,
因为对于蝙蝠这种动 物来说,要么是鸟, 要么是兽,二者必居 其一,既不能都肯定, 也不能都否定。蝙蝠
你为什么不来呢?”蝙蝠回答说:“我有翼,能飞, 说自己是亦鸟亦兽,
“没有关系,汤水不烫,我不痛。”
顾客的本意,在于“提醒”和“抗议”,关注的是他的饭菜的 卫生问题;服务员把问题转移成自己没有被烫的问题,偷换了论题, 违反了同一律。
(4)“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 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能指望每次按门铃就有人 来开门呢?说话人或是真的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是为了自己 的不守信而开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

第四单元 学习活动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学习活动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案教学目标1.发现并梳理常见的逻辑谬误类型。

2.探究逻辑的四大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3.学会识别和反驳生活中常见的逻辑谬误。

教学重难点1.探究逻辑的四大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2.学会识别和反驳生活中常见的逻辑谬误。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请大家欣赏辩题为“博物馆着火了,救猫还是救画”的《奇葩说》片段。

教师总结:视频中的两个辩手,发现对方逻辑的谬误后,进行质疑和反驳,把辩论拉回到理性的道路上。

生活中也一样,我们要善于发现逻辑的谬误,培养理性精神。

今天,让我们来炼一炼发现逻辑谬误的慧眼。

二、辩一辩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老师这里有四段话,用来试试大家的眼力,请同学们尝试发现其中的逻辑谬误。

1、PPT展示: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②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

”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③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

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

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④《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2、学生分析。

3、教师展示并分析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

同学们指出的四条谬误,恰恰为我们揭示了逻辑学的四条基本规律。

我们要掌握基本的逻辑原则,才能避免违反这些原则而造成的谬误。

让我们来看一看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哪些:PPT展示四条基本规律: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概念和判断(A)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一致,即“A是A”。

在语言过程中,我们不能偷换概念或话题,否则会违背逻辑学中的同一律而造成谬误。

请大家欣赏这段文字: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任务三 辨识逻辑谬误
活动1:发现生活中的逻辑谬误
示例:
1.闪电之后,常常接着打雷和下雨,所以,闪电是打雷和下雨的原因。
2.他的父亲长得和他很像。
解析:第一句:闪电之后,常常接着打雷和下雨,所以,闪电是打雷和下雨的原因。第二句在口语里常常出现:他的父亲长得和他很像。请同学们思考,这两句话存在什么逻辑谬误?我们来看第一句,因为闪电之后常常接着打雷和下雨,所以,闪电是打雷和下雨的原因。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我们发现这个句子将前因后果混淆了。而第二句到底是你像你爸还是你爸像你,从逻辑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他长得很像他的父亲,所以这个病句的类型是主客颠倒。
活动1.7 逻辑谬误七:循环论证
定义:在论证中尚待证明的结论不能出现或暗含在前提中,否则就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本质是“因为A,所以A”。
示例:
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既然我的话是不错的,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鲁迅《论辩的魂灵》)
解析: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既然我的话是不错的,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这段话把爱国者和卖国贼这两个概念混在一起,形成了循环论证。我是爱国者这个结论并不能得到证明,因此用我的话来证明你是卖国贼,这是不合理的。
④不热爱国家,反战,不离开国家;
⑤不热爱国家,不反战,不离开国家;
⑥不热爱国家,反战离开国家。
由此我们看出,上述标语排除了其他可能,把一个虚假的两难问题摆在民众面前,迫使大家接受参加越战这个事实,否则就要背负一个不爱国的罪名。如果能够识破这个误,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逻辑根本不成立。也就是说,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是不爱国和参战之间必须选择一个放弃一个。
示例: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学设计 第16课时《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学设计 第16课时《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初步学会有意识地发现现实生活中蕴藏的逻辑谬误,在辨析逻辑谬误时形成负责任、重证据、会质疑、讲道理的理性态度。

【重点难点】有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知识的解释和运用【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同学们共同开启一段短暂的逻辑之旅,我们一起沐浴逻辑的阳光,一起感受逻辑的力量。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

我们有必要学习一些逻辑知识,并学会运用逻辑解决实践问题。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部分——“发现蕴藏的逻辑谬误”。

二、教学过程:(一)初步了解1、【学生思考】什么是逻辑?【教师引导】逻辑(logic)是一个外来词语的音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2、学习逻辑的意义。

【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逻辑呢?【教师引导】因为逻辑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是思维的语法,学习逻辑有助于我们养成健康的思维品质。

懂一点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真假,弄清真相;懂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与推理,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懂一点逻辑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合理思考与准确表达,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与交流。

(二)知识探究:1、同一律【教师引导】分析一下大家都熟悉的《五环之歌》“我把车子开上五环……我就是要上五环,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这首歌歌词是存在逻辑谬误的。

【教师讲解】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歌的歌词上的逻辑谬误:“我把车子开上五环……我就是要上五环”这里的“五环”的内涵是“第五环”“第五环城路”,而“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中的“五环”的内涵是“五个环”,这个“五环”,比“四个环”多一个环。

歌词里的“五环”前边指“第五环(第五环城路)”,后边指“五个环”,前后内涵不同,明显违背了逻辑的同一律。

【教师讲解】同一律含义: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思想必然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中,概念必须保持内容前后同一,不能偷换概念;话题必须前后一致,不能偷换话题。

《逻辑的力量》第一课时《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共3篇

《逻辑的力量》第一课时《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共3篇

《逻辑的力量》第一课时《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共3篇《逻辑的力量》第一课时《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1《逻辑的力量》第一课时《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做出一些决策和判断。

这些过程中涉及到逻辑思考,而逻辑错误的出现则可能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因此,掌握逻辑的正确运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逻辑的力量》第一课时《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逻辑谬误,以及逻辑谬误的种类和应对方法。

2.培养逻辑思考的能力,掌握正确应对逻辑谬误的方法。

3.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逻辑谬误的概念2.逻辑谬误的种类及例子3.正确应对逻辑谬误的方法4.练习三、教学方法1.课前启动选取逻辑谬误中的一种,例如“无助的情形”,告诉学生以下情况:某人在公共场合突然晕倒,附近有许多人,但没有任何人上前帮忙。

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逻辑谬误。

2.互动探究在讲解每种逻辑谬误时,可以采用举例子的方式,因为例子比较生动而且容易理解。

同时也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生活体验来分享一些例子。

比如:- 一位学生交了一份作业,他觉得写得非常好,但老师给了他很低的分数,他不理解。

- 某个品牌的广告中说自己的产品是最好的,但没有提供更多的证明。

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逻辑谬误,并且提高表达能力。

3.讨论互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一些情境,例如:只凭外貌判断一个人的性格、能提供最多服务的机构就是最好的机构等等,分析其中的逻辑谬误并提出正确的应对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4.引导思考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可以让他们思考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逻辑谬误会给我们造成哪些麻烦?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逻辑谬误?四、课堂体验在上完这节课之后,学生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在掉进这些潜藏的逻辑陷阱中,现在终于明白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逻辑谬误的种类、应对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避免逻辑错误,对于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实际生活出发,向学生展示了逻辑谬误的存在和危害。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 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场佳作
以心中之爱,开脚下之路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心中之爱,
【2013年山东】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 义,不超过30字。(4分)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 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 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 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答案】创造是人(1分)的一种首次(1分)获得精神性或物质性(1分)成 果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1分)。
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真包含关系时,则所有的b都是a,并且有的a不是b。 例如,“学生”和“大学生”、“科学”和“人文科学”。
包含关系如下图所示:
• 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概念间的关系就
是属种关系。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叫属种概念。
• 如:工人与纺织工人;法律与刑法;信息与经济信息;笑与微笑;
(三)概念间的外延
1.全同关系 全同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叫同一关系。当
a与b两个概念具有全同关系时,则所有的a是b,并且所有的b是a。例如, “中国的首都”和“北京”、“成年人”和“年满18周岁的人”。全同关 系如下图所示:
(三)概念间的外延
2.属种关系 指某概念的部分外延和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也叫属种关系。
由“劳动”词典义开始。
有人不愿意劳动,大多是将之狭隘地理 解为体力劳动。的确,在这知识经济飞速发 展的时代,更易获得较高劳动报酬的脑力劳 动深受人们青睐,但就社会而言,二者都必 不可少。劳动是耕作,春日播种,秋收冬藏, 一畦畦土地既是农民的希望,也是国之根基; 劳动是科研,天眼倾听宇宙声音,宇宙飞船 探索星球奥秘,一项项突破既是科研工作者 的汗水,也是国之动力。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八、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我推荐以下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
a. 阅读材料:《逻辑学导论》作者:文森特·瑞根。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适合进一步深入学习逻辑推理。
b. 阅读材料:《批判性思维》作者:理查德·保罗。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介绍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二是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常见的逻辑谬误,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循环论证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并在实践中学会识别和纠正逻辑谬误。同时,我会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看似正确,但实际上逻辑有误的论证?它们是什么样的?”
展示一些逻辑谬误的例子,如广告中的夸大其词或政治辩论中的偏见,让学生初步感受逻辑谬误的存在。
简短介绍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逻辑推理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逻辑推理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论点、论据、论证等。
详细介绍逻辑推理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逻辑谬误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逻辑谬误的特性和重要性。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需要养成认真思考和仔细分析的习惯。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急于给出答案,而忽略了问题的深入分析。这会导致他们在推理过程中,容易忽略重要的逻辑环节,从而产生错误。

语文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2019年新编)《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案

语文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2019年新编)《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案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案一.教学目标1.语言的构建和运用:辨别日常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

2.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探究感悟,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

3.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体会逻辑无处不在的魅力,自觉遵守逻辑规律。

4.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避免逻辑错误。

二.教学重难点1.能准确辨别逻辑错误2.能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避免逻辑错误。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提问法、教导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逻辑是什么语法是研究怎样把话说对的学问,修辞是研究怎样把话说好的学问,逻辑是研究说话时运用的思维方式、规律和方法的学问。

逻辑是思维的规律,与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习逻辑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

下面,就让我们开启一段“逻辑之旅”,试着运用逻辑来发现谬误,进行推理、展开论证。

(二).【认识】逻辑思维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三).深入学习1.同一律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

同一律这一基本内容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是A。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

1.1同一律常见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与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①混淆概念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由于认识不清楚或缺乏逻辑修养,无意之中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从而造成概念混乱。

例子1:从前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南方人请他吃笋。

北方人没有吃过觉得味道很鲜美,问:“这是什么?”南方人回答:“是笋;长起来就是竹子。

”北方人回到家里看见了竹席,忽然想到竹子既然是笋长起来的,竹席大概也能吃,就把竹席切碎了煮,煮来煮去不得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概念的有关知识,运用逻辑规律,辨别日常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探究感悟,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逻辑无处不在的魅力,自觉遵守逻辑规律。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避免逻辑谬误。

教学重点运用逻辑规律,辨别日常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

教学难点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冰山一角初相识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

”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

”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柏拉图把“人”的外延扩大了,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归入其中,这才让学生抓住了把柄。

可见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建立一个概念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所以要学习逻辑,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逐本溯源探真相1.概念我们正在使用的这本书,叫“课本”,不叫“杂志”,不叫“小说”;这本书用的文字是“汉字”,而不是“英文”,也不是“日文”。

这些“课本”“杂志”“小说”“汉字”“英文”“日文”等,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叫“词语”,而从逻辑角度看,它们就又都是一些“概念”。

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2.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概念的外延重合的情况,我们可以将概念分为以下五种关系:“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前三种关系又叫“相容关系”,后三种关系又叫“不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请学生举例,如“中国首都”与“北京”。

“包含关系”中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一部分。

请学生举例,如“中学”与“学校”。

“交叉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请学生举例,如“青年”与“学生”。

“矛盾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而且非此即彼。

请学生举例,如“战争”与“和平”。

“反对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请学生举例,如“黑”与“白”。

注意:互为反义词的概念不一定是“矛盾关系”,但一定是“不相容关系”。

比如“黑”与“白”互为反义词,但是它们两个概念是“反对关系”,因为除了“黑”“白”两种颜色外,我们还有其他很多种颜色。

3.举例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甲学生随意说两个概念,乙学生回答其关系。

因为随意说更能表明逻辑在语文学习中,甚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体会逻辑无处不在的力量。

三、拨开云雾终见日1.逻辑的基本规律我们体会了逻辑无处不在的力量,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有这四个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

也就是概念间的关系应为“全同关系”。

“不矛盾律”要求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

使用这两个规律时,概念间的关系应为“矛盾关系”,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不能同真但必有一真,也就是一定是一真一假。

“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

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原因,但结果的出现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

违反逻辑的这些规律,就会犯各种逻辑错误。

2.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分成6个小组,对应地完成课本上的任务1,每组推选1名组长进行成果的汇报。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明确:“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违反“同一律”。

②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

”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明确:“头骨小”和“小时候的头骨”不是同一个概念,耍戏法的人在转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再者,“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又违反了“不矛盾律”。

③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明确:“读”和“不读”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不能同为假,违反了“排中律”。

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明确: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

⑤《儒林外史》第三回中,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明确: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自相矛盾了,违反了“不矛盾律”。

⑥《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明确:“谬种”的理由是死得不是时候,这个理由并不充足,违反“充足理由律”。

四、水到渠成辨谬误1.完成任务2课本上任务2里边列举了“划分不当”“自相矛盾”“强加因果”“以偏概全”等逻辑错误,同学们去研究下各自违反了哪个逻辑规律才导致的这些逻辑错误。

明确:违反“同一律”就会犯“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划分不当”“发生歧义”“以偏概全”等;违反“不矛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排中律”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所以,同学们平时还要多留心注意存在逻辑错误的话语,分析其错误的原因,明确病句除了语法性的错误外,还要注意“不合逻辑”的逻辑性病句,从而自觉地借助逻辑知识修改逻辑错误的病句,促进语文学习,进一步避免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犯类似的逻辑错误,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2.例题分析①概念混乱【2008.江西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解析】“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并列不当,这三个概念的范围有交叉。

【2008.湖北卷】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动到各社区。

【解析】属于不合逻辑。

“拼图”属于智力游戏,“卡拉OK”属于文娱活动,可将“体育”改成“文体”。

②自相矛盾【2016.山东卷】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解析】“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是劣势,而不是优势。

【2015.湖北卷】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解析】既然“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那么“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明显与前文矛盾,应改为“选择后者”。

③背离事实或情理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解析】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只要有了水,作物就可以存活,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解析】“只要......就”是有条件就有结果,而这是不合生活事理的,作物存活还需要其他条件,应该用“只有......才”,有条件不一定有结果,但是这个条件是必要的。

④主客颠倒【2015.全国乙卷】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解析】“引起深深的思索”的应该是“这类形象”,应改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⑤两面对一面【2016.全国甲卷】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解析】“抗灾能力的强弱”与“经济实力的雄厚”两面对一面,可删除“的雄厚”。

【2015.山东卷】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解析】“汽车本身的状况”有好有坏,应把“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中的“保证”改为“影响”,或者将“汽车本身的状况”改为“汽车本身良好的状况”。

⑥否定失当【2015.广东卷】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解析】“禁止”“不得”均表否定,双重否定变肯定,句意就成了允许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了,两个词保留一个。

⑦强加关系宋朝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解析】“文笔清新,耐人寻味”与“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