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短时临近气象服务降水量等级》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浅谈农业气象服务中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应用

浅谈农业气象服务中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应用

浅谈农业气象服务中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应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应用更是至关重要。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是指对未来1-3天内即将发生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

这种预报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者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活动,有效减少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实践出发,浅谈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重要应用。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做好防灾减灾准备。

农作物对于天气条件的适应性是有限的,一旦遭遇极端的气候事件,如暴雨、冰雹、风灾等,就会对农作物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而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以及时通知农民即将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让农民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减少受灾面积,降低农业生产损失。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田间作业。

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天气条件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播种、喷施农药、灌溉等活动都需要适宜的天气条件。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以提前告知农民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让农民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田间作业,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以帮助农民科学浇水。

在农业生产中,适量的灌溉是非常重要的,过多或者过少的灌溉都会对农作物产生负面影响。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以提前告知未来几天的降雨情况,让农民可以科学合理地安排灌溉计划,避免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的过度或不足的灌溉,提高灌溉效率,保证农作物的生长需水。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还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

不同的农作物对于天气条件的适应性是不同的,有些农作物对温度的要求较高,有些农作物对湿度的要求较高。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以告知未来几天的气温、湿度等天气要素,让农民可以根据天气情况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种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做好防灾减灾准备,合理安排田间作业,科学浇水,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中国气象局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中国气象局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气科函〔2010〕21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管理,进一步做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依据《气象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规定》、《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和《大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方案》等法律法规和气象业务管理文件,制定本业务规定。

第二条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工作重点是监测预警短历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以下条文中提及的强对流天气均特指上述几类天气)。

短历时强降水定义为一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0毫米的降水,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6省(区),可自行定义短历时强降水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备案;冰雹天气一般指降落于地面的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的固体降水过程;雷雨大风指平均风力大于等于6级、阵风大于等于7级且伴有雷雨的天气;其余强对流天气按相关业务定义或技术标准界定。

第三条短时预报是指对未来0-12小时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变化状态的预报,预报的时间分辨率应小于等于6小时,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第二章业务分工第四条国家气象中心负责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开展全国范围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的跟踪监视业务,制作和发布全国区域性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预报产品,组织强对流天气全国会商。

第五条区域气象中心负责区域内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和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省际联防的组织与协调。

第六条省级气象台负责本省(区、市)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跟踪监测本省(区、市)的强对流天气,制作、发布本省(区、市)的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

第七条市级气象台负责本行政区内强对流天气的监测、短时和临近预报及服务业务,在省级气象台指导下,制作发布本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

第八条县级气象台(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服务,并视情况对上级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进行订正预报。

安徽省短时临近天气业务规定

安徽省短时临近天气业务规定

安徽省短时临近天气业务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省短时临近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管理,提高短时临近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短时临近天气业务规定》、《基层气象台站突发气象灾害临近预警服务业务基本要求》、《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安徽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业务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是指对未来0-12小时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变化状态的预报。

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天气预报。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的工作重点是短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

本规定所称短时强降水一般是指一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0毫米的降水;冰雹天气一般指降落于地面的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的固体降水过程;雷雨大风指平均风力大于等于6级、阵风大于等于7级且伴有雷雨的天气。

其他灾害性天气的强度按照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规定和技术标准执行。

本规定所称的区域性对省一般指涉及3个市或跨市5个县、区及以上范围;对市一般指涉及2个(下辖县、区少于等于4个)或3个(下辖县、区多于4个)县、区及以上范围。

本规定所称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一般指橙色和红色等级的预警信号。

本规定所称市级气象台指各市气象台和黄山、九华山气象管理处气象台,县级气象台指各县级市气象台和县气象台。

第三条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主要包括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制作、预警发布、会商联防和检验评估五段业务。

第四条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在国家、省、市、县四级布局。

第五条省气象台负责全省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的组织、技术指导和支撑产品的制作。

跟踪监测全省范围内灾害性天气,制作发布各类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产品,为市、县级气象台提供支撑指导产品;组织开展全省短时天气预报会商和临近天气预报联防;负责制作发布全省范围内区域性和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负责省市县一体化短时临近天气预警业务系统研发建立;组织开展全省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总结和关键技术攻关;负责全省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质量检验。

气象防灾减灾中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分析

气象防灾减灾中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分析

气象防灾减灾中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分析发布时间:2022-08-29T05:24:37.54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4月第8期作者:王乐乐李祈莹[导读] 伴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现有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气象服务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

王乐乐李祈莹郴州市气象局,湖南郴州 423000摘要:伴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现有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气象服务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

在气象服务全面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人们的需求在逐渐提升,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服务模式发展。

该模式所具有的作用非常明显,社会大众能够借助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作用,更加及时的获取以及了解到气象灾害的状况,并且依据气象灾害类型做出与之对应的预防措施,所以这也表现出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模式所具有的重要性。

本文接下来将会对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气象预报;短时临近;防灾减灾天气预报所具有的重要性始终不言而喻,因为它能够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最为科学的指导,从而方便人们依据气象的情况,更好的安排自身的出行与工作。

在全新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被提升到了全新层次,因为气象灾害带来的危害较大,并且突发性特点极为明显。

为了能够更好应对这些问题,那么也就需要注重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服务模式的发展,因为该模式同当下气象服务工作要求最为贴合。

一、关于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具有的优势分析在进一步展开后续内容分析之前,应当首先对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优势展开分析,具体优势特点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一)切实提升气象预报的精确性气象预报的精确性,能够成为气象服务产品质量的关键衡量标准,并且预报时间的长度也会直接影响预报的准确性。

然而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重要特点便是时间短,从而拥有更高的准确性,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气象预测的实现。

某些气象灾害拥有极大的破坏性,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帮助之下,能够使得气象信息预报的精确性目标予以实现,为之后防灾减灾工作奠定最为坚实的基础。

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关于下发《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暂行规定(试行)》的通知气预函〔2004〕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 国家气象中心:现将《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暂行规定(试行)》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告我司天气处。

按照《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暂行规定(试行)》,请各省(区、市)气象局于7月底前将本省(区、市)监测预警产品加工责任区图、强对流天气易发和汛期观测时段报我司备案。

预测减灾司二OO四年七月二日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暂行规定(试行)为加强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工作,制定本规定。

一、预报时效定义短时预报是指未来0-12小时天气参量的描述,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二、监测预警重点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工作重点是监测和预警台风、暴雨、飑线、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下击暴流、雪暴等灾害性天气。

三、预报业务分工各级气象台站分别负责发布本台站所在的行政区域的灾害性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

省(区、市)气象台负责制作、分发本省(区、市)灾害性天气短时预报指导产品。

S波段和C波段天气雷达(以下简称天气雷达)站所在地的气象台负责灾害性天气监测和加工制作“四”规定的责任区内监测、临近预报产品。

四、监测预警产品加工责任区(以下简称责任区)这里所指的责任区专指气象部门内部天气雷达监测、预警产品加工的责任区,不是对外发布预报的责任区。

责任区:临近预报的责任区为天气雷达可探测区域。

一般是在雷达扫描半径200KM范围内地形遮挡角较小的区域,或在雷达3公里等高度射束图的有效探测范围内。

次责任区:指天气雷达有效探测范围内的边缘区域。

责任区和次责任区由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划分,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备案。

各省(区、市)气象局应根据天气雷达的探测范围,画出天气雷达站所在地气象台的责任区。

要求所有气象台的责任区既不重复,又可覆盖全省,天气雷达站不足的省(区、市)例外。

责任区一般以县(区、市)为单位,有山脉阻挡可将一县划为两个或三个气象台的责任区。

气象应急预案级别及灾害预警标准

气象应急预案级别及灾害预警标准
4.中心城区3小时降雨量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符合任意一条:
1.未来24小时内,全市将普降大到暴雨,8个以上区(市)县雨量将达暴雨;
2. 8个以上区(市)县雨量已达50毫米,且降雨仍将继续;
3.中心城区6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

符合任意一条:
1.未来24小时内,全市将普降大到暴雨,6个以上区(市)县雨量将达暴雨;

连续3天及以上5个以上区(市)县日最高气温将达到35℃或以上
雾、霾

符合任意一条:
1. 7个以上区(市)县出现水平能见度低于50米的雾;
2. 7个以上区(市)县出现水平能见度低于500米的霾

符合任意一条:
1.7个以上区(市)县出现水平能见度低于200米的雾;
2.7个以上区(市)县出现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霾
冰冻、低温、大雪

符合任意一条:
1.7个以上区(市)县出现日降雪3毫米以上并持续3天以上;
2.7个以上区(市)县出现日平均温度低于常年均值3℃以上并持续3天以上(冬季);
3. 7个以上区(市)县出现5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并伴有雨雪天气

符合任意一条:
1.4个以上区(市)县出现日降雪1毫米以上并持续3天以上;
2.4个以上区(市)县将出现日平均温度低于常年均值2℃以上并持续3天以上(冬季);
3. 4个以上区(市)县出现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并伴有雨雪天气
2. 6个以上区(市)县雨量已达暴雨,且降雨仍将继续;
3.中心城区6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
干旱

10个以上区(市)县达到气象干旱重旱等级,影响特别严重,预计干旱天气或干旱范围进一步发展

探讨短时及临近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中的优势

探讨短时及临近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中的优势

探讨短时及临近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中的优势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可以提供预警信息,帮助人们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灾害往往来势迅猛,如果没有提前预警,很难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而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能够准确预测风暴、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到来,使人们有充足的准备时间,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损失扩大。

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能够提供有关天气变化的详细信息。

灾害发生后,人们需要了解天气的具体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救援和救助工作。

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可以提供降雨量、风速、风向等信息,帮助救援人员选择合适的装备和救援方案,提高抢险救灾工作的效率和成功率。

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可以辅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灾害防治工作需要科学的决策支持,而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最新的天气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地质灾害预防中,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可以提供山洪暴发、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预警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还可以促进公众的参与和意识。

灾害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

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的发布和传播可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重视,提高其灾害意识和防范能力。

公众通过接收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可以及时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减少灾害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优势,可以提供预警信息、详细天气信息,辅助决策,并促进公众的参与和意识。

它们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工具和科学依据,对于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对于改善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短时暴雨标准

短时暴雨标准

短时暴雨标准《短时暴雨标准》前言嘿,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短时暴雨这个事儿。

你肯定经历过那种突然就下得超级大的雨,出门没带伞就被淋成落汤鸡的情况吧?其实呢,气象学上对于这种短时暴雨是有标准的。

这个标准可重要啦,它能帮助气象工作者更好地预报天气,让咱们能提前做好准备,也能在城市规划、防洪减灾等很多方面发挥大作用呢。

这就好比我们玩游戏得知道游戏规则一样,知道了短时暴雨的标准,咱们就能更好地应对这种天气啦。

适用范围这个短时暴雨的标准啊,适用的场景可不少呢。

首先,在气象预报领域那是相当关键的。

比如说吧,电视台或者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气象学家们得根据这个标准来判断是不是会出现短时暴雨,这样才能准确地告诉大家要不要带伞,要不要做好防范措施。

就像上次我看天气预报,说下午可能有短时暴雨,我就赶紧把阳台上的花搬进来了,结果真的下得很大呢。

其次,对于城市的排水系统规划也很有用。

城市里那些下水道啊、排水管道啊,在设计的时候就得考虑短时暴雨的情况。

要是按照普通小雨的标准来设计,一旦遇到短时暴雨,那城市可就淹了,就像那些一下大雨就看海的城市,就是没考虑好短时暴雨的排水需求。

在农业方面也离不开这个标准。

农民伯伯种地的时候,知道可能有短时暴雨,就可以提前做好农田的排水准备,防止庄稼被水淹了。

比如说种水稻的田里,要是短时暴雨来了,没有合适的排水措施,稻子可能就被泡坏了。

在交通领域也很重要。

交通部门根据短时暴雨的预报,可以提前安排人员在容易积水的路段疏导交通,避免车辆被淹,也能保障大家的出行安全。

术语定义1. 短时- 这个“短时”啊,就是说下雨的时间不是很长。

一般来说,气象上把降雨时间在1 - 6小时左右的雨称为短时降雨。

这就好比你做一件事情,不是做很长时间,是比较短的一个时间段。

比如说你快速地打扫个房间,可能就花个1 - 2个小时,这就类似短时降雨的概念。

2. 暴雨- 那什么是暴雨呢?简单来说,暴雨就是降雨量特别大的雨。

通常我们用降雨量来衡量,在气象上,如果1小时的降雨量达到了16毫米或者以上,或者12小时的降雨量达到了30毫米及以上,又或者24小时的降雨量达到了50毫米及以上,就可以称为暴雨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体标准《短时临近气象服务降水量等级》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团体标准《短时临近气象服务降水量等级》是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基于气象服务需求而要求制定的,由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系统开放实验室承担具体编写工作。

2.协作单位
无。

3.主要工作过程
2015年7月,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对短时临近降水估计和预报等服务产品进
行检验和评估,提出短时临近气象服务降水量等级的划分需求。

该工作由系统开放实验室承担,分别从历史降水数据加工整理,降水标准划分方法等方面开展工作,形成初步结论。

2016年,在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内部征求专家意见,将降水等级的范围限定
在1小时(含)以内,将全国各地降水统一为以中东部地区为代表的单一标准。

2016年9月,向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提出申请,请求成为团体标准。

4.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建国以来,我国天气预报业务采用了约定俗成的降水标准。

基于此传统,中央气象台于2012年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即GB/T 28592-2012。

该标准规定了24小时和12小时的降水和降雪标准。

此标准主要针对天气预报业务,没有顾及到气象服务密切关注的更短时段的降水标准。

另外,降水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连续性,因此无法通过各种内插方法得到更短时段的降水等级标准。

本团体标准《短时临近气象服务降水量等级》的建立是基于已发布和普遍接受的GB/T 28592-2012标准,即24小时和12小时的降水标准,从该国标确定的降水量入手,分析各等级的概率百分位,并以此为标准,映射到气象服务关注的更短时段的降雨量,从而形成,因此,本团体标准与国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以2008~2015年共8年间经质控后的降水数据为基础,以GB/T 28592-2012规定的24小时降水等级标准,寻找对应的百分位,以中东部地区为准,分别得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的百分位是70%、88%、96%、99.5%、99.95%。

以此概率百分位为标准,再对同期5分钟、10分钟、30分钟、1小时分辨率的降水资料进行分析,获得全国各地的对应量级的降水量(图1),再以中东部地区为标准,形成相应时段的各降水等级的服务标准等级。

图1 一小时气象服务降水等级的全国分布图,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分别为
短时小雨、短时中雨、短时大雨、短时暴雨、短时大暴雨
经检验和对比,本标准的划分,符合自然降水现象的内在一致性(图2)。

图2 左为不同降水等级的比较,右为不同时段的降水等级比较。

通过本标准的制定,可以把短时各时段降水的数值转化成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降水等级,
从而提高气象服务效果;同时也为短时降水产品研发提供评判标准,有利于降水相关服务产品的质量的改进和提升。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本团体标准为首次制定,在不违背目前国内相关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国内气象服务的需求,对气象服务关注的短时(1小时之内)降水等级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国际上,世界气象组织(WMO)、英国气象局(UK Met office)和美国联邦气象协调办公室(OFCM,简称US)均规定过降水等级。

从级别上,一般分为3个:Light(小)、Moderate (中)和Heavy(大),个别机构还定义了雨的类型,分为毛毛雨(drizzle)、稳定性降水(rain)和阵雨(shower),但时段基本上为1小时,只有US给出了6分钟标准,具体数值则为1小时对应值的1/10。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编制本团体标准主要参照了以下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GB/T 28592-2012 降水量等级
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没有矛盾。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无。

七、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属于推荐性团体标准,适用于气象服务相关的机构。

八、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建议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在全国气象服务相关单位推广和应用。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无。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