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水环境治理与管理措施探索

合集下载

湖水优化方案有哪些措施

湖水优化方案有哪些措施

湖水优化方案有哪些措施引言湖水污染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大环保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也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湖水质量和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开展湖水优化工作显得十分迫切。

本文将探讨一些湖水优化方案的措施,旨在提供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实现湖泊生态的恢复与保护。

一、水源治理湖水源是湖泊系统的基础,水源的保护和治理是湖水优化的第一步。

具体措施包括:1. 禁止污水直排:加强城市和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避免直接向湖泊排放,建设规范的污水处理设施。

2. 农业排水控制:减少农田排水中的化肥、农药等农业废水的流入湖泊,并加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

3. 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湖岸带和周边地区的植被保护和植树造林工作,减少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

4. 禁止非法采砂:加强对湖泊和湖岸带的砂石开采的监管,严禁非法采砂行为。

二、湖水生态修复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保护湖水质量的重要环节。

具体措施包括:1. 湿地建设与恢复:修复湖泊周边的湿地环境,增加湿地面积,改善水质、促进物种多样性。

2. 水生植被治理:适时引入并保护湖泊中的水生植被,以吸收水中营养盐和有害物质,减少水中富营养化现象。

3. 生物修复与增殖:引入湖泊中缺乏的优势水生植物和鱼类,建立有机完整的物种链条,修复湖泊生态平衡。

4. 排污口治理:加强对湖泊周边工业企业和生活排污口的监管和治理,减少污染物的输入。

三、水体监测与评估湖水优化工作需要依靠科学监测与评估手段,进行水质状况的实时监测和评估。

具体措施包括:1. 定量监测:建立湖泊水质长期监测体系,派出专业人员定时采样,对水质指标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2. 水质评价:利用湖泊水质状况的评价标准,对湖泊水质进行科学评估,为采取相应的水质改善措施提供依据。

3. 水质预警:建立湖泊水质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提前预警湖泊水质突变、水环境污染等情况。

四、公众参与与教育宣传湖水优化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也至关重要。

常见湖泊水质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湖泊水质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湖泊水质及其处理措施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它们对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工业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湖泊水质的恶化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讨论常见湖泊水质问题,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处理措施。

第一部分:常见湖泊水质问题1. 富营养化: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的过度积累,导致水体中有机物的过度生长。

这会导致藻类爆发性增长,形成大量的水华,严重影响水质。

富营养化主要由农业、城市污水排放和土地开发引起。

2. 水污染:湖泊水体受到农业和城市污水的不断输入,其中含有农药、化肥、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会破坏湖泊的生态平衡,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甚至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3. 水体酸化:湖泊水体酸化是指湖泊中pH值的下降。

主要原因是大气降水中的酸性物质(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溶解到湖泊水体中。

酸化的湖泊会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第二部分:常见湖泊水质处理措施1.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针对湖泊富营养化和水污染的首要措施。

通过湿地修复和植被恢复可以有效减少农业和城市污水对湖泊的影响。

此外,合理的土地使用和农业土壤保护措施也可以减少农业污染。

2. 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是湖泊水质处理的有效方式之一。

人工湿地可以将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同时提供了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通过增加湿地面积和改进湿地设计,可以有效改善湖泊水质。

3. 水体氧化:对酸化湖泊进行水体氧化是改善水质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加入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可以中和湖泊的酸性,从而提高湖泊的水质。

4. 污水处理: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是减少湖泊水质污染的重要措施。

城市和农村的污水应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到湖泊中,以减少污染物对湖泊的负荷。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以洱海为例,洱海是我国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近年来面临着严重的水质问题。

为了改善洱海的水质,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湖泊保护保住清澈水域的生命之源

湖泊保护保住清澈水域的生命之源

湖泊保护保住清澈水域的生命之源湖泊是地球上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不仅为生态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预,许多湖泊正面临着水质恶化和生态系统崩溃等严重问题。

为了保护湖泊的清澈水域,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湖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一、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为了保住湖泊的清澈水域,我们首先需要加强湖泊环境的监测和治理。

通过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及时掌握湖泊水质状况,发现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应该加强对湖泊周边土地利用的管控,严禁非法排污和乱倒垃圾等行为,确保湖泊的水质得到有效保护。

二、推动生态修复和保护湖泊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是保住清澈水域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湖泊生态系统受损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例如引入水生植物、鱼类等,提升湖泊的自净能力,恢复生态平衡。

同时,应该加强湖岸带的保护,禁止乱砍滥伐和过度开发,保持湖泊周边的植被覆盖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三、加强宣传和教育为了提高人们对湖泊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们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组织宣传活动和开展教育讲座,向公众普及湖泊生态环境的知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大家共同参与湖泊保护行动。

同时,还要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促使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湖泊保护事业。

四、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湖泊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合作和参与。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联防联控的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国家、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湖泊保护的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和工作制度,形成多部门合力,共同推动湖泊保护工作的开展。

总之,湖泊是清澈水域的生命之源,其保护至关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积极参与湖泊保护行动,共同守护湖泊的清澈水源,保护湖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继续享受到湖泊带来的清凉和美好。

湖海治理措施

湖海治理措施

湖海治理措施摘要湖海治理是保护水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介绍湖海治理的一些常见措施,包括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水生物保护、水资源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以期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水质改善水质改善是湖海治理的首要任务,提高水体水质是保护水环境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质改善措施:•污染源控制:加强工业和农业污染源的管控,采取防治技术措施,减少污染的排放。

•水处理设施建设:修建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对进入湖海的污水进行处理。

•水质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对湖海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生态修复湖海生态系统的修复对于保护水体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态修复措施:•湿地恢复:恢复湿地的面积和功能,增加湖海的自净能力和水源补给能力。

•水生植物引种:引入适应水环境的水生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湖泊淤泥清淤:清除湖泊底泥中的富营养物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3. 水生物保护水生生物是湖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水生生物对于湖海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生物保护措施:•保护和修复栖息地:保护和修复湖海的栖息地,提供水生物足够的生存空间。

•鱼类资源保护:加强对湖海鱼类资源的保护,制定合理的钓鱼管理措施,繁育和保护濒危鱼类。

•非法捕捞打击:加强对非法捕捞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维护湖海水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水资源管理合理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是湖海治理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水资源节约利用:采用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浪费。

•跨界水资源合作:加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水资源合作,共同管理和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价格改革:通过改革水资源价格,引导用户合理使用水资源,节约用水。

5.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湖海治理的重要手段,加强科技创新可以提高湖海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科技创新措施:•智能监测与管理: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智能湖海监测与管理系统,实现精准监测和管理。

湖泊生态治理与管理探索

湖泊生态治理与管理探索

1 湖泊 污染 问题
近 年来 人们 大量 的围垦 湖泊 、建 造防汛 抗洪 大 堤 ,严重 的阻断 了江河湖 海 自然 的联系 ,并且很 大 程 度 的造成 了湖 泊 中水 生动植 物 、底栖 动物 及鱼 类 的数量 和种类 减少 。 很 多江 河 湖 海 洄 游 性 的鱼 类 和 部 分 珍 稀 濒 危
【 关键词 】 生态清淤 ;疏浚 ;湖荡治理:污泥 治理
【 D O I 编码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1 3 0 5 . 2 0 1 3 . 0 1 . 0 0 9
【 中图分类号 】 Q 1 4 6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 号】 1 0 0 8 - 1 3 0 5( 2 0 1 3 )O 1 — 0 0 2 6 — 0 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环保措施的滞后 , 湖泊 水污染 呈辐射 扩 散 ,必须对 水源 地采 取生态 治理 措
施 。通 过对 目前湖 泊存在 污 染 问题 的分析 ,结合 实
际情况 ,提 出 了湖 泊生态 治理对 策 ,从而有 效 改善 湖 泊水 质 。
及 数量 不断减 少 。部 分我 国所特 有 的以及集 中于 我 国分布 的动植 物 正处于 濒 临灭绝 的境地 ,其 中很 多
2 湖泊生态治理方案
2 . 1清晰湖 泊功 能定位 ,保 护工作 层次 化和 类型 化 对 湖 泊 不 同 的 区域 社 会 经 济 状 况 特 点及 自然
的水生生物物种都濒临灭绝。据洪湖 白 豚管理处
统计,自 2 0 0 0 年 以来 ,洪 湖螺 山至新 滩 口江段 , 白 豚 数量 由 2 0世 纪 9 0年代 的万 余头锐 减不 足
作者 简介 :叶 飞 ( 1 9 8 0年一 ) ,男,工 程师 。

河湖水环境问题及管理和治理模式

河湖水环境问题及管理和治理模式

河湖水环境问题及管理和治理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湖水环境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河湖水环境问题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为了保护河湖水环境,保障人民的水安全,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河湖水环境管理和治理模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河湖水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成因、管理和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河湖水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成因目前,我国的河湖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污染严重。

由于排放废水的不当和城市化、工业化等原因,许多河湖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严重下降。

二是水资源短缺。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衡,且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地区逐渐增多。

三是水生态系统退化。

由于过度开发利用和不合理管理,许多河湖水生态系统出现退化现象,水生物种类减少,水生态环境恶化。

河湖水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一是人为污染源丰富。

城市工业化程度的加快以及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过量等,导致了水污染问题的加剧。

二是水资源利用不当。

由于水资源管理不善、过度开发利用等原因,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

三是生态系统失衡。

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了水生态系统的退化,进而加剧了水环境问题。

二、河湖水环境管理和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建立了严格的水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

我国先后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水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

我国还建立了国家级、地方级的水环境保护机构,定期进行水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

二是强化了排污许可制度。

我国通过建立排污许可制度,强化了对排污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大大减缓了水环境污染的程度。

通过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治理了许多污染源。

三是实施了河湖和湿地保护工程。

我国通过实施湿地保护、湖泊生态修复等工程,大力保护了河湖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了一些受损的水生态环境。

四是加大了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力度。

河流湖泊保护措施

河流湖泊保护措施

河流湖泊保护措施一、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河流湖泊的保护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河流湖泊,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通过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水资源的调查、监测和管理,制定并执行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政策,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推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加强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保障河流湖泊生态环境和农田灌溉的需要,并合理安排供水任务,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强化水污染治理: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完善水污染排放标准,加强水环境监测和评估,严格执法,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保护和提高水质。

4.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增强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的主动性,达到保护河流湖泊的目的。

二、湿地保护湿地作为河流湖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的平衡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了保护河流湖泊的湿地,应采取以下措施:1.划定湿地保护区:根据湿地的重要性和保护需求,划定湿地保护区,实施严格的保护管理措施,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加强湿地监测和评估:建立湿地监测体系,定期对湿地进行监测和评估,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3.控制湿地开发和利用:加强对湿地开发和利用的管控,严格限制湿地开垦、填埋和捕捞等行为,保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4.推进湿地恢复和修复:通过湿地水源补给和生境改善等手段,促进湿地的自然恢复和修复,提高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三、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河流湖泊的生态环境是维护其健康运行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

为了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划定保护区范围,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保障优先保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2.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制定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政策,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受威胁物种的栖息地,恢复和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

湖泊水污染及治理措施建议

湖泊水污染及治理措施建议

湖泊水污染及治理措施建议引言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湖泊水体受到了严重污染。

湖泊水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湖泊水体健康,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湖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湖泊水污染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以下几个主要原因对湖泊水污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1.工业废水和污水排放: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废水和污水直接排放到湖泊中,含有工业废料和有害物质,引发湖泊水质恶化。

2.农业和养殖业排放:农业和养殖业使用农药、化肥和饲料添加剂,过量使用会导致农药和化肥通过径流进入湖泊水体,污染湖泊。

3.垃圾和废弃物的处理不当:垃圾和废弃物的堆放和处理不当会导致湖泊周围的土壤和水体受到污染,垃圾中的有害物质会释放到湖泊中。

4.非法排污和违法建设:一些企业或个人违法排污,通过暗管、暗沟等方式将废水直接排入湖泊,严重破坏湖泊水质。

湖泊水污染的影响湖泊水污染对人类和环境影响巨大:1.水质恶化:湖泊水污染使水质变差,严重影响人畜饮水和农业用水安全。

2.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湖泊水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减少,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湖泊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3.经济发展受阻:湖泊水污染严重影响了旅游业、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给当地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

湖泊水污染治理措施建议为了有效治理湖泊水污染,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治理措施:1.制定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政府应制定具体的排放标准和监管制度,对工业废水、污水和农业排放进行监测和严格的管理。

2.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对城市和工业区的废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减少直接排放到湖泊的污染源。

3.加强农业管理:推广科学施肥和绿色养殖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同时加强农田的污水处理,控制农田径流进入湖泊。

4.强化垃圾和废弃物处理:加强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工作,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确保垃圾和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对湖泊的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泊水环境治理与管理措施探索
摘要:分析目前湖泊水环境污染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水环境治理技术思路,同时从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治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同时提出应当加强湖泊水环境的管理工作及其管理范围。

关键词:水环境湖泊治理湖泊管理清淤技术
Abstract:Analysis of the lake wat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urrent situation, put forward the effective technology in water environment treatment train of thought,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ol scheme is feasibl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lake water environment and its management.
Key words:Water environment; Lake Management; Lake Management; Dredging technology.
1湖泊水环境污染现状
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污染较严重的湖泊由于内源污染负荷的存在,即使在来自湖泊外部的污染源,如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湖水的污染仍然得不到明显控制,主要原因为内源负荷的污染。

例如,根据太湖水污染监测结果表明,贡湖湾地区(修改为太湖)底泥释放TN占总污染量的18.5%,TP占总污染量的29.4%,即使将外来入湖污染全部控制,仅湖内底泥释放和动力作用下的再悬浮、溶出也将引起藻类的发生。

显然从试验结果表明,湖泊外源污染减少、水质改善后,底泥中污染物质也会增加一定强度的释放,污染底泥中的营养物质会重新释放进入水体,导致水质污染。

因此,在外源基本控制、水质逐步改善的同时,开展污染湖盆底泥疏浚已非常必要。

2湖泊水环境污染治理思路
2.1水源地保护是湖泊水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
湖泊流域洪水调蓄和水资源配置的主要水体,一般情况下湖泊环湖有众多水厂取水口。

而由于流域经济高速发展与水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湖泊水质污染与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

受入湖河流污染、湖泊自然生态破坏和有机底泥等影响,导致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爆发,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威胁沿湖及流域供水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湖泊流域采取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从保护水源地出发,确定保障饮用水安全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湖泊治理规划时必须进一步优化水源地布局,完
善多水源供水体系,加快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建设饮用水安全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确保饮用水安全,同时要加强供水危机的防范和蓝藻暴发应急事件的处置工作。

规划实施饮用水,主要包括水源地改造和水源地保护区建设、多水源供水和区域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区域联合供水工程和供水设施深度处理改造等。

2.2采取湖面清理有利于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
近年来,湖泊的富营养化趋势不断恶化,湖泊生态系统也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据中国科学院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的监测表明,湖泊的生态系统结构在迅速恶化,蓝藻水华暴发越来越严重。

表现在:(1)有些湖泊夏季出现严重蓝藻水华的面积不断扩张,一年中发生水华的时间在增加,水华暴发的灾害程度也在加重。

(2)湖泊水草的分布面积大幅度萎缩,水生植被的结构在恶化,大片水草枯萎,水草生态系统迅速的恶化。

(3)湖泊的营养盐浓度增高,富营养化加重的趋势并未被遏制。

水源地东北部堤段(修改为周边)芦苇、水草相对较多,但由于受到蓝藻暴发等因素影响,大量水草死亡、腐烂、堆积现象存在,局部出现沼泽化,生态体系非常脆弱。

因此,对湖泊的湖面采取清淤治理技术,清除沉积水草、有机淤泥,不仅可保护取水口的水质,也是恢复水源地湖岸生态环境的需要,有利于湖泊生态系统的改善。

2.3水源地底泥疏浚效果明显
对湖泊采取清淤治理技术,采用工程船携带封闭抓斗挖掘机施工,清淤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有机质含量高的、松软的、易悬浮和释放营养盐的表层底泥,而不是挖深湖盆,因此挖掘机的刀口改用无利齿的平口刀口;清淤的另一目的是削减取水口附近的沉水植被生物量,但需要保持外围水源地仍有沉水植被,因此为保护沉水植被不消失或完全破坏,清淤中采取条带式进行的方式,有意保留些漏洞、间隙带,以保护沉水植被的种籽库,加快其恢复。

清淤施工期间,为避免底泥扰动影响取水口水质,按设计要求在取水口周边悬挂土工布,并控制施工进度,加强水质监测,遇水质、湖流变化及时变更施工速度或暂停施工。

为了表明湖泊清淤治理效果,对某湖泊水源地水域进行了疏浚前、施工中及竣工后的调查、监测。

其中给出了清淤前后沉积物总磷含量比较图见图1所示。

清淤后表层底泥中有机质的含量普遍降低,清淤工程有效去除了大多数区域的沉积物有机质,对于降低太湖富营养化,以及预防水源地恶臭情况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清淤工程对沉积物中氮的去除效果不理想,但有效降低了磷的含量。

因此,从去除有机质中营养盐的角度看,清淤工程也产生了积极的效应,起到了改善取水口水质的效果。

图1清淤前后沉积物总磷含量比较图
3湖泊水环境管理思路
3.1工程建设的湖泊水环境管理
保障湖泊水环境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减免工程兴建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改善湖泊生态水环境。

对湖泊水质采取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对于湖泊周边的工程建设施工时,采取尽量减小泥沙入河量,生活污水需经处理后排放,工区内修建厕所等措施。

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环保措施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落实环保投资。

制定湖泊周边施工区环境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

对于湖泊周边建设工程,采取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湖泊水环境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组织协调地方环保部门与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有关事宜一般环境问题。

施工后期,组织好施工区当属湖泊范围的生态环境恢复及建设。

3.2湖泊水利工程管理范围
对于湖泊的水环境管理,现有管理机构堤闸管理所、乡镇水利站、农口管理办公室等应当满足工程管理设置的需求。

管理结构的管理范围根据水利工程管理的相关规定,湖泊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应当包括河道,堤防、护岸及绿化带;堤身,堤防临、背水坡青坎,防渗工程及护堤地;控制建筑物;附属工程设施;护岸护坡工程;管理区等。

同时为了有效地确保湖泊的生态水环境,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应当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对于湖泊工程的水环境管理所应开展以下工作:(1)制定湖泊水环境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

宣传贯彻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处理水事纠纷,维护正常工作秩序。

(2)在管理和保护湖泊水环境范围内,禁止乱倒垃圾、乱占河滩、乱采砂石、乱修建筑物等活动,督促清淤清障,保障安全行洪;同时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采砂管理,规定砂石开采范围,发放砂石开采证,制定收取管理费办法。

严格执行湖泊水污染防止条例,除要求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外,更要采取切实措施,控制生活和农业污染,加快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等;为防止污染源超标排放、网箱养殖等行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和破坏,各水厂取水口按各地实际情况指定具体防护规定,重点实施湖泊水源地取水口保护等工程,并制定饮用水水源地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

3.3水环境治理期间的管理
湖泊水环境治理施工期间会对周边水环境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因此,应加强环境的检测工作,监督管理范围内的环境卫生和水环境的监测,将各项环境指标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1)湖泊水环境治理将由于湖底土质的扰动引起水体混浊是暂时的,随着
工程的结束而消失,施工时应控制施工强度,并在取水口外围悬挂土工布,确保不影响取水口水质。

施工船舶须选用配备油水分离系统的设备,含油舱底水应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2)湖泊水污染的清淤有利于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但另一方面也将底泥中所含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一并清理,特别是沉水植物。

为此进行湖泊水环境治理时,疏浚时应采用预留间隙带,保留有沉水植物种籽库,利用植物的自身的繁殖能力、动物的迁移能力,湖荡底部生物资源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恢复。

4结语
针对湖泊水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湖泊治理思路,建议将湖泊纳入整体防洪排涝系统统一规划,同时提出湖泊水环境的管理维护,加大建设管理力度,为湖泊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卢峥,苏鹤.对湖北省大型湖泊治理的思考[J].陕西建筑,2009,23(05):31-33.
[2] 谢进杰.水资源管理湖泊治理[J].中外建筑,2008,26(01):101-103.
[3] 缪正兵.富营养化湖泊治理与湖泊管理国际讨论会在云南昆明召开[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2,(09):18-19.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