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一部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作者是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可能猪也会如此."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贝克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比.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方居然说"不知道".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在德国占领期间,贝克特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使他感到世界满目疮痍,到处"乱哄哄""一团糟".冷酷的社会使他感到人们丧失了理智,人间的不幸使他决意通过涉笔混乱社会中的一群可怜虫来揭示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他觉得生活就寓于阴暗和空虚之中,生即包含死,人自出生起,就向坟墓走去.在这漫长而痛苦的人生中,人时时受到某种巨大力量的支配与逼迫,因此,贝克特认为沉默是人所能持有的最适当的态度.他闭门谢客,拒绝采访,不问政治,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将自己关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过着孤独的生活.他的剧作流露出浓烈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为了表现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贝克特在创作上打破了传统戏剧的陈规,使剧本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布景,道具极为简单.一片荒原,一棵枯树.但剧中的道具都有其寓意,像《等待戈多》中光秃秃的树上一夜之间新添几片绿叶,代表了时光的流逝.维妮手提包里的物品是她赖以生存的全部财产.贝克特剧中的人物大多是身残志缺的糊涂虫,而且人物少,动作单调.不少剧作只有一个人物.剧中人几乎与世隔绝,思维混乱,语言贫乏,活动幅度很小,观众甚至无法看到这些人物的完整外形与动作.在《喜剧》中,人们只看到装在坛子里,只有头露在外面的一男二女在争风吃醋,打情骂俏,演出一场"棺椁里的爱情三重奏".在《啊!美好的日子》里,看到的是半截入土的维妮在梳妆打扮,追忆她的"第一次舞会""第一次亲吻".在《剧终》里,看到的是被装在垃圾箱中的纳格,奈尔在乞讨食物和拥抱接吻.贝克特通过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西方普通人的共同命运——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忍受着生与死的折磨.二.故事梗概《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基本内容大致如下:两个瘪三式的流浪汉在黄昏的乡间小道上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他们无聊地闲谈,做些机械的动作,讲些不知所云的故事.但戈多迟迟不来,以至于烦闷得想到自杀,但又不甘心,想等戈多来弄清自己的处境再死.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来人,却不是戈多而是波卓.他手持鞭子,一手牵着被拴着脖子的"幸运儿".幸运儿扛着沉重的行李,拱肩缩头,脖子被勒得正在流脓,惨不忍睹.波卓气势汹汹,虽原谅了恐惧的狄狄和戈戈,但随意虐待幸运儿,称之为"猪",挥来斥去,幸运儿也惟命是从.波卓吃饱喝足,对黄昏作了一通"抒情"的解释,逼幸运儿为他们跳了一通舞.最后波卓才牵着幸运儿和流浪汉告别.总算磨掉了一个黄昏,天将黑时,一孩子来到,他传达戈多的旨意: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来.次日的黄昏,还是同样的乡间小路,同样的两个流浪汉,同样的目的——等待戈多.等待得无聊至极,一个流浪汉唱了一支无聊的"狗"歌,他们追忆过去的往事,彼此争吵谩骂,但仍不见戈多来.他们反复着下面的对话: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总算等到了人,却仍是波卓和幸运儿.这时的波卓眼睛瞎了,幸运儿成了哑巴.昨日气势汹汹的波卓,跌倒在地爬不起来.两个流浪汉好不容易才把他扶起来走了.接着还是孩子来,宣布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来.两个无望的流浪汉又想起了上吊,解下裤带子,但一拉就断了.死又死不成,只好明天再等,再等……三.相关评论1. 剧作在荒诞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之中.人们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望,再等待,再失望,在期待中耗尽生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舞台上演出的是人类社会的抽象化缩影.两个流浪汉是人类的象征,他们生活在世上只有一件事:等待戈多.戈多是什么西方评论家绞尽脑汁,作出各种解释,从一个著名的摩托运动员到巴尔扎克的一部不出名的早期喜剧中的一个角色,进行种种类比评析.也有人问过作者: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回答:"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对戈多的含义无法也无须去作琐细的考证,但剧中戈多确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救星和希望.然而象征人类的流浪汉,等来的却不是救星,却是痛苦和压迫——幸运儿和波卓.幸运儿是痛苦的化身,他备受折磨,任人奴役.波卓是压迫的体现,他蛮横凶狠,傲气十足.第二幕中波卓瞎了眼,求救于流浪汉,表明了作者的另一观点:命运变化无常.用剧中人的话说:"天底下没有一件事情说得定."流浪汉等待的希望是渺茫的,今天等不到,明天还是等不来,永远得不到.剧作第二幕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幕的再现,加强了这种观念的直观性,要是继续写下去,第三幕,第四幕,照样还是等待,等待……痛苦加失望,悲惨加迷惘是《等待戈多》内容的突出之点.幸运儿的痛苦直接呈现在读者或观众面前,是看得见的痛苦.两个流浪汉的痛苦是通过他们的无聊,烦闷来表现的.他们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忍受着生与死的折磨.在他们眼中,什么都没有意义,一切都无需去记忆,连时间概念都没有.爱斯特拉冈说:"……今天是不是星期六今天难道不可能是星期天或者星期一,或者是星期五 "第二幕中弗拉季米尔问波卓什么时间瞎了眼,波卓大发其火:"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有一天,难道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有一天,任何一天.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们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生,有一天我们死去,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秒钟,难道不能满足你他们让新的生命诞生在坟墓上,光明只闪现了一刹那,跟着又是黑暗."生存即是死亡,时间没有实在意义,是永远停滞的瞬间.为了填补这个单调的时间空白,减轻不断袭来的恐惧不安,他们总是做些机械的动作,说些无意义的话,借此证明自己可悲的存在.两个流浪汉在舞台上脱靴子,穿靴子,取帽子,递帽子,唱歌演戏讲故事,闲聊拥抱,互相谩骂,然而这一切都毫无意义.虽然满台热热闹闹,却"什么也没发生,没人来,也没人去,太可怕了".这些是他们内心痛苦的外部标志.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
【课外阅读】《等待戈多》赏析

【课外阅读】《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52年创作的一部荒诞派戏剧,因为此剧贝克特获得196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全剧共分两幕,上场的人物共有五人: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男孩.故事发生两个黄昏.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第二天,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干什么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他们渴望戈多的到来能改变他们的处境.但戈多始终没来,接连两个晚上都是一个小男孩——戈多的使者前来传讯:戈多先生今晚不来了,明天准来.他们绝望了,两次上吊都未能如愿.他们只好继续等待,永无休止地等待.法国作家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曾写道,西西弗斯因为背叛宙斯,死后被罚每天要将一块沉重的石头,从平地搬往山顶.西西弗斯每日推石头上山,每当石头推到山顶就滚下来,于是西西弗斯又得重新将石头往山顶推,如此不休.人生的荒诞在此表露无疑.因此,荒诞派戏剧的精神内涵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终极价值已经没有,人必须为自己寻找理由在该剧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两个主人公戈戈和狄狄已经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下生产出的两个零部件,他们地位卑微,行为委琐,精神状态迷离恍惚,整日浑浑噩噩,他们生存唯一的目的就是等待戈多的到来,仿佛只要戈多到了,他们痛苦的生活就会结束,但生活的荒诞又只能让他们在一次次热切盼望中,等来的却是失望.两个人物没有特性,不具备戏剧作品中应有的性格特征,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当代西方社会一般大众的生存状态——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忍受着生与死的折磨.这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剧中反复出现下面这段对白: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戈多在剧中多次被提到,但全剧从始到终却从没出现过,所以,戈多就可以被理解为是西方人在精神迷茫的情况下的一种寄托,是即将掉入悬崖时抓住的一跟救命稻草,它很渺茫,有时使人绝望,人们认识到等待只能是无望而又无可奈何的等待.因为戈多根本不存在,戈多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而编造出来的幻想.但是,人的一生也只是在等待,或许等待一件事物,或许等待一个人,甚至也有可能是死亡.等待戈多的过程便是荒诞的人生所经历的过程.二次大战后,西方世界一片残垣断壁,整个社会正处于重建的过程中,但是,战前和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许多问题却得不到解决,人民生活困难,经济凋敝,道德沦丧,一大批知识分子对于当时的社会感到不满,但苦于找不到出路,他们只好用一种悲观,失望的态度去看待整个世界.贝克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等待戈多》,借此折射出西方世界深刻的精神危机.全剧于半个世纪前在巴黎上演,受到不同的反响.据说,在当时的巴黎,有人问站在路边的人在干什么,那人回答说等待戈多,可见这部作品的影响.作为一位严肃的艺术家,贝克特将内容的荒诞和形式的理性奇妙的统一起来,为我们描绘出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对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中国青少年也很有借鉴意义.在商品化大潮冲击下,怎样才能做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至于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失去灵魂的人,《等待戈多》带给了我们无限的启迪与思考.。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1、《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中戈戈和狄狄的语言,行为是荒谬的,是毫无逻辑的支离破碎,是毫无意义的忙忙碌碌,他们可谓是荒凉土地上的一个失去了自我灵魂的肉体!没有真正的思想、没有实际的行动,只是把一切寄托在那还不知会不会出现的“戈多”身上。
我们遨游在历史的天空,高傲的俯视着那长长岁月激流的一切,拼命的感慨那世人的愚昧无知,狂妄的嘲笑那前人的悲哀凄惨。
可当我们在飘浮的劳累之余,猛的停下之时才突然发现自我亦是这般处境。
迷惘的陷入了“失名”与“失明”的黑暗之中,却仍旧不明白挣扎的方向……只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市的五彩缤纷的霓虹装点了漆黑的漫漫长夜,车水马龙的急流充实了荒凉的大街小巷,“朝九晚五”的日程安排填满我们生活工作时间表。
匆匆的一路的飞奔,恰似胜过了剧中戈戈和狄狄的空虚无聊,但归来的途中,人们依旧是无法掩盖住那满面风尘以及疲倦的心灵……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恐吓般的教唆让人陷于实际,叫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规规矩矩,不敢妄为。
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美妙的世界消磨掉神奇。
所有的人都在扮演紧张,呆板的主角,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维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失去了多姿多彩的姿态!难道我们不应当真切的承认这亦是当代人们内心的“失明与失名”的迷惘!我们每一天重复着一样的动作、一样的话语在空泛中消磨时间,我们却像是既有信仰一般的声称“这样做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
可我们以后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呢?“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
没有人能告诉我们,人生是什么,忙忙碌碌,不辞艰辛,到头来仍是黄土一抔。
没有人能告诉我们,追求是什么,几许泪雨挥霍,几许失落难当,最终仍旧是孤星青灯寂!荒凉的等待,只在那迷惘着的“失名”与“失明”之际绝望的挣扎……“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甚方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现代的我们,只是换了种重复的方式,不一样的场景,可依旧为着心目中的“戈多”不停地等待,不停地“奋斗”。
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

《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它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不确定性,感到无助和迷茫。
像《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人们也可能在等待某个不存在的“戈多”,即他们可能渴望一些无法实现的事情,或者在追求某些无法达到的目标。
这种等待往往是无望的,因为“戈多”可能并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难以实现。
然而,《等待戈多》也表达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期盼和希望。
如果用正面的心态去迎接“戈多”,它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寻找其他的生活目标来摆脱这种无望的等待,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因此,《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无助感,但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寻找其他的生活目标和意义,以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同时,它也揭示了现代人一种极具奢望的生活状态,提醒人们不要陷入无尽的等待和空虚之中,而是要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寻找自我救赎和成长的机会。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优秀5篇)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优秀5篇)《等待戈多》读书笔记篇1《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①,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
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
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
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
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
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
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
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
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
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
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
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
等待戈多作文素材

等待戈多作文素材《等待戈多,等待希望》“戈多来了吗?”“没有呢。
”“那咱接着等吧。
”这大概是《等待戈多》里最经典的台词了。
我曾经觉得这出戏剧莫名其妙,就俩人在那干等,有啥意思。
但后来呀,我慢慢咂摸出点味来了。
你看啊,咱的生活不有时候就像在等戈多嘛。
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他啥时候来,反正就是等着。
读书的时候,咱等考试成绩,等放假;工作了,咱等发工资,等升职。
等啊等,就好像戈多一定会来一样。
有时候等得不耐烦了,心里就犯嘀咕:这戈多到底来不来啊!就像咱等那公交,左等右等不来,心里那个急呀。
可又能咋办呢,走了吧,万一刚走车就来了呢,那不就亏大了。
只能继续等呗,一边等边抱怨,一边还抱着点希望。
我记得有一回,我等一个重要的电话。
说是下午打来,我从中午就开始紧张兮兮的,啥也干不进去,就盯着手机。
等啊等,眼瞅着天都黑了,电话还没来。
我这心里啊,七上八下的,跟猫抓似的。
我就想,这电话是不是不来了,又想不会是出啥岔子了吧。
结果到晚上快睡觉的时候,电话响了。
嘿,给我激动得哟,差点没从床上蹦起来。
你说这像不像等戈多,等得都快绝望了,突然戈多就来了。
等待戈多的过程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就像咱等快递,明知道它在路上,但就是迫不及待,天天查物流。
这中间有期待,有焦虑,有幻想。
等收到快递那一刻,甭管里面是啥,都觉得值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有结果,就像戈多也许永远都不会来。
但那又咋样呢?咱不能因为戈多不来就不过日子了吧。
等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一种成长。
而且,谁说等待就一定是痛苦的呢。
咱可以在等待的时候做点别的呀,看看书,听听音乐,和朋友聊聊天。
这样一来,等待也变得没那么难熬了。
所以啊,咱就继续等待戈多吧,管他来不来,咱都得好好过日子。
说不定哪天,戈多就突然出现了,给咱一个大大的惊喜呢!。
等待戈多作文素材

等待戈多作文素材《等待戈多》等待戈多,这四个字听起来就有一种荒诞又迷茫的感觉。
嘿,这不就是生活中的我们嘛,有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在等啥,就是傻愣愣地等着。
戈多就像是我们心中那个模糊不清的目标或者梦想。
我们总觉得等下去,戈多就会来,幸福就会来敲门。
有时候等得不耐烦了,就会想:“哎呀,这戈多咋还不来呀,是不是路上堵车啦?”想想就觉得好笑。
就说咱上学那会吧,盼着考试结束,等着放假,总觉得假期一来,啥都美好了。
可真到了假期呢,又会觉得无聊,开始怀念上学有同学一起玩闹的日子。
这不就是在等待中瞎折腾嘛。
再说说找工作的时候,投了好多简历出去,然后就天天盼着电话响,等着面试通知,那感觉就像是在等戈多一样。
有时候等得太久了,都怀疑自己的手机是不是坏了,还特意打个电话给自己试试。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等待戈多,等待爱情、等待机遇、等待成功。
这等待的过程有时候很漫长,长得让人抓狂,心里就像有只小猫在抓啊抓。
可是咱又没办法,还得耐着性子等下去。
不过呢,等待戈多也不全是坏事。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呀。
比如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坚持,还能时不时地给自己找点乐子解解闷。
而且,说不定在我们等待的时候,戈多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了呢,只是我们没发现而已。
或者戈多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只是我们一直没意识到。
傻傻等待戈多的日子,有苦有乐,有迷茫有期待。
但这就是生活呀,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所以呀,咱就继续一边笑着一边等着吧,说不定哪天戈多就突然蹦出来,给咱一个大大的惊喜呢!不管怎样,等待戈多的过程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好好珍惜这有点荒诞又充满希望的旅程吧。
毕竟,最后到底等没等到戈多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在这过程中体验到的一切。
高二语文《等待戈多》课文全解

⾼⼆语⽂《等待⼽多》课⽂全解 ⼽多是什么?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多⼜代表什么呢?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语⽂《等待⼽多》课⽂全解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语⽂《等待⼽多》知识点:创作背景 贝克特出⽣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战。
⼈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的悲观与绝望。
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头难以忘却。
⽽“⼆战”后西⽅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使他和西⽅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望。
他在此时创作出《等待⼽多》是不奇怪的。
作为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贝克特早年结识了同样侨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深受其现代派⽂学创作的影响。
他在23岁时写的论⽂《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中,就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因⽽主张将作品的语⾔形式与思想内容紧密结合在⼀起,获得“形式即内容”的艺术表达效果。
他的⼩说中的哲学沉思就往往与叙述的⽆序、情节的重复、词语的含混难以分解,彼此⼀致。
贝克特的创作有诗歌、⼩说、戏剧等。
1969年,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荣获诺贝尔⽂学获。
⾼⼆语⽂《等待⼽多》知识点:关于“⼽多”与“等待” 始终未出场的⼽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线索。
但⼽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
对此,西⽅评论界众说不⼀。
有的⼈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位神秘⼈物,有的⼈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认为他是“虚⽆”或“死亡”。
有⼈曾就此问贝克特本⼈,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说出来了。
”⼽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彩。
⼽多到底是什么呢?剧中说,“⼽多是⼀个救星,是⼀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 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作《占星术》 (1930);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短篇 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 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 者》、《结局》、《镇静剂》(1946);长篇小 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 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 1951—1953)及《如此情况》(1961)、《恶语 来自偏见)(1982)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 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 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 为2O世纪的杰作。
剧情简介
幸运儿扛着沉重的行李,拱肩缩头,脖子被 勒得正在流脓,惨不忍睹。波卓气势汹汹, 虽原谅了恐惧的狄狄和戈戈,但随意虐待幸 运儿,称之为“猪”,挥来斥去,幸运儿也 惟命是从。波卓吃饱喝足,对黄昏作了一通 “抒情”的解释,逼幸运儿为他们跳了一通 舞。最后波卓才牵着幸运儿和流浪汉告别。 总算磨掉了一个黄昏,天将黑时,一孩子来 到,他传达戈多的旨意:今天不来了,明天 一定来。
荒诞派戏剧如何表现荒诞
等 待 戈 多
“新奇”: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 。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和做了些什么? 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 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妓院里的故事,还 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爱斯特拉冈从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内瞧,倒靴 子,摸靴子;弗拉季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内,戴上 又摘下帽子。最后上吊试试看。全是些无聊动作。 荒诞派戏剧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 也没有故事情节。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 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 开头,也没有结尾。
语言的荒诞和无理
传统戏剧有性格鲜明个性丰满的典型形象。 分析剧中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个主要人物。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 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 的梦呓之言,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 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 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 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 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
戈多是全剧的主题吗?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 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 从全剧看,人生就是一种等待。 弗拉季米尔说:“咱们不再孤独啦, 等待着夜,等待着戈多,等着......等 待。” 剧终,哈姆说:“人们终生都 期望着,这些片刻能组成一生”。
他们实际上是在等待解救人生痛苦 的希望的到来,期望未来发生点儿什 么事,给这沉闷,痛苦,厌烦的生活 带来哪怕些微的变化。然而什么希望, 什么变化,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只是 习惯使然,本能使然,他们只觉得必 须日复一日地等待下去。这种等待具 有多种含义:它意味着碌碌无为的人 生——这种虚无的等待的累积,或无 限的日常琐碎动作的机械反复,即人 生;它象征着虚无飘渺的希望。
《等待戈多》剧情
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 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 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 他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 聊的动作。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 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 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 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两个流 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 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 明天晚上准来。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
剧情简介
总算等到了人,却仍是波卓和幸运儿。 这时的波卓眼睛瞎了,幸运儿成了哑巴。 昨日气势汹汹的波卓,跌倒在地爬不起 来。两个流浪汉好不容易才把他扶起来 走了。接着还是孩子来,宣布戈多今天 不来了,明天一定来。两个无望的流浪 汉又想起了上吊,解下裤带子,但一拉 就断了。死又死不成,只好明天再等, 再等……
剧情简介
两个瘪三式的流浪汉在黄昏的乡 间小道上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 他们无聊地闲谈,做些机械的动作, 讲些不知所云的故事。但戈多迟迟不 来,以至于烦闷得想到自杀,但又不 甘心,想等戈多来弄清自己的处境再 死。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来人,却 不是戈多而是波卓。他手持鞭子,一 手牵着被拴着脖子的“幸运儿”。
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相 同,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 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来。他们等来的还 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 运儿变成了哑巴。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 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 来了,明天晚上准来。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 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 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动,全剧终止。
剧情简介
次日的黄昏,还是同样的乡间小路,同样的 两个流浪汉,同样的目的——等待戈多。等 待得无聊至极,一个流浪汉唱了一支无聊的 “狗’’歌,他们追忆过去的往事,彼此争 吵谩骂,但仍不见戈多来。他们反复着下面 的对话:
剧情简介 爱斯特拉冈 弗拉季米尔 爱斯特拉冈 弗拉手米尔 戈多。 咱们走吧。 咱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 咱们在等待
《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初演时就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仅在巴黎就连演了三 百多场。该剧的支持者与反对者曾因对此 剧毁誉褒贬争持不下,在休息厅里大打出 手。在巴黎的咖啡馆、洒吧间和街头巷尾, 到处议论这出戏。1957年,旧金山实验剧 团为圣昆廷监狱的1400名罪犯演出时,仅 几分钟,就吸引住了这些世界上最粗鲁的 观众,并且在心灵深处受到了震惊。据说, 从此以后,剧中的台词、角色,都成了圣 昆廷特有的语言。两个熟人见面打招呼, 一个问:你在干什么?另一个则回答:我 在等待戈多。 1969年,主要因为此剧,贝 克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
剧中说:
“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 望”, “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
“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 吊”。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
戈多与其说是个人,不如说是一 种物质、一种渺不可见的希望,或 者直接理解为来了后叫人大失所望 的明天。人类正是在这种莫名其妙 的憧憬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 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 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 无的期望。
剧情简介
剧作在荒诞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 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生活在盲目的希望 之中。人们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 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 望、再等待、再失望,在期待中耗尽生 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舞台上演出的 是人类社会的抽象化缩影。两个流浪汉 是人类的象征,他们生活在世上只有一 件事:等待戈多。
?
“戈多”指什么? 作者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 了。
“戈多”的含义是不明确且无法实现,实际上是 一种象征,是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精 神上迷惑不安的“流浪汉”们对未来,对精神的一 种期许,是人们追求而又永远得不到的东西,但它 又是维系人们生存的不可知的希望。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 中的一位神秘人物。 有人认为他是上帝。 还有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 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 答说: “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人物形象是荒诞的。
“新 奇”:
{
剧情是荒诞的。 语言是荒诞的。 人物形象是荒诞的。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采用
如此荒诞
的表现手法?
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 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 1937年定居 巴黎,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50年代的 西方,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宗 教的灵光已经褪尽,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 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贝克特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 连串无意义的失败和苦难的记录。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 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他力图通过自 己的剧作来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 失望之音”。他涉笔混乱社会中一群被社会挤扁的卑贱、 低下、浑浑噩噩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和人生的 痛苦。
剧情简介
对戈多的含义无法也无须去作琐细的考 证,但剧中戈多确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 季米尔的救星和希望。然而象征人类的 流浪汉,等来的却不是救星,却是痛苦 和压迫——幸运儿和波卓。幸运儿是痛 苦的化身,他备受折磨,任人奴役。波 卓是压迫的体现,他蛮横凶狠,傲气十 足。第二幕中波卓瞎了眼,求救于流浪 汉,表明了作者的另一观点:命运变化 无常。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 《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 (1957)、《最后一局》(1957)、 《最后一盘 磁带》(1958)、《尸骸》(1959)、《哑剧II》 (1959)、 《呵,美好的日子》(1961)、《歌 词和乐谱》(1962)、《卡斯康多》(1963)、 《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 乔》(1968) 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 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其中成名作《等待 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 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 物。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 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 戈多
贝克特 (爱尔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贝克特及荒诞派 戏剧的知识。 2、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荒诞 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差别。 3、分析剧中的“戈多”及 “等待戈多”的寓意。
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 “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 人从贫困的境地中得到振奋”。
塞缪尔· 贝克特(1906—1989),经历过 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 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战争 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而 “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 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 来的渺茫与无望。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 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 浑噩噩的糊涂虫。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 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 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 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 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