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物质的构成
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概念和规律】一、物质由微粒构成1、无论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5、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稀有气体),有的分子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
6、金属直接由原子构成。
7、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8、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可以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9、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
10、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11、现代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而且它们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12、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13、实验表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空隙和相互作用,并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而且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元素1、把物质中的同一种原子统称为元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3、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名称和符号,符号通常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有重复,增加第二个小写字母。
4、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112种,其中94种为天然元素,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5、元素的分布不均匀①宇宙中氢元素最丰富,其次是氦元素;②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③地核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铁元素、镍元素;④空气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氮元素、氧元素。
678、在非金属元素中He、Ne、Ar、Kr、Xe、Rn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539、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10、单质和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并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
11、由同种单质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初中科学精品课件:物质的构成

课堂练习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D) A.蔗糖溶解于水后看不见了,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极其微小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 D.在盛油的厚壁钢瓶内施加高压时,虽然瓶壁无裂痕,但瓶内的 油依然能从里面渗出,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空隙;
课堂练习
新知讲解
实验一: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1.往一端封闭的细径玻璃管内注入近一半的清水,再沿内管壁缓 缓注入酒精,使酒精上液面距管口约 5 厘米,标出酒精上液面的 位置。 2. 用手指封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 合。比较此时混合液的液面与原先所标的液面位置。
新知讲解
视频: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课堂练习
1. 下列运动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C ) A.灰尘在空中飞舞 B.雪花翩翩飘下 C.花香扑鼻而来 D.钢珠在地上滚动
课堂练习
2. 将复写纸夹在两张白纸之间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分别取两个盛 有等量冷水和热水的相同铝质易拉罐压在纸上。一段时间后,发现 纸上留下痕迹的颜色深浅不同。该现象说明( A ) A.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间有空隙
课堂练习
3. 下列对相关现象的解释中,说法正确的是(B ) A.春天,柳絮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煤堆放在墙角时间长了,墙体内部也变黑了,说明分子在做无 规则运动 C.用手捏面包,面包体积缩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液体、气体很容易被分开,说明液体、气体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课堂练习
4.下列词语中,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是( A ) A.花香四溢 B.漫天沙尘 C.落叶纷飞 D.细雨绵绵
4.1.1物质的构成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引言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它的组成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物质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并探讨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铁、石头等;液体是指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如水、酒精等;气体是指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空气、氧气等。
三、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质量和电荷;分子是原子的结合体,是具有化学性质的物质基本单位。
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2. 原子的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唯一的符号,用于表示化学元素。
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例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
原子序数是指元素中原子的数量,也称为元素的序数。
元素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
3. 分子的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
化学式用来表示分子的成分和数量。
例如,水分子的化学式为H2O,其中H表示氢原子,O表示氧原子。
氧气分子的化学式为O2,表示两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
四、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等。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铁、非金属氧等。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氨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每种物质保持自身的性质,如空气、土壤等。
混合物可以分为均相混合物和异相混合物。
均相混合物指组成物质均匀分散,如盐水、糖水等;异相混合物指组成物质不均匀分散,如沙水、油水等。
五、物质的应用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七年级上科学_物质的构成_ppt精美课件浙教版

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有空隙 长期堆放煤炭的墙角,不但地表和墙表面会变黑, 液体、气体、固体均可发生扩散现象 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如果让人去数, 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 1、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 5.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一杯清水中,过一回,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了。
液体、气体、固体均可发生扩散现象
下面是一位同学欲进行的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1、构成甘蔗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1、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
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
正是两块铅柱接触面上分子之间的引力,使两块铅柱粘合在一起。
固体 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有空隙
1、构成甘蔗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如果让人去数,
现象解释
下面是一位同学欲进行的实验,实 验过程如下图所示。大玻璃容器内(密 闭)的小烧杯B中的液体呈现红色。请 回答:B烧杯中酚酞为什么变红?试解 释其原因。(备注:氨水能使酚酞试液 变红)
思考:细胞与分子一样吗? 怎么才能够观察到它们?
( 可光 放学 大显 几微 百镜 倍 ) 细 胞 图 片
( 可 放 大 几 百 万 倍
扫 描 隧 道 显 微 镜
)
分 子 照 片
分子很小,只有在扫描隧道显微镜
下才能看见较大的一些分子。(微观)
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如果让人去数, 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
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
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问题1: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
1、构成甘蔗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还是彼此存在一定的空隙呢?
运动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精品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构成》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物质构成》中,深入学习物质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
详细内容涉及3.1节“分子和原子”,3.2节“物质组成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掌握物质组成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索物质构成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区分与理解。
2. 教学重点:物质组成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离子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包括酒精、水、食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如冰融化、酒精挥发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思考。
步骤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原因?”步骤2:引导学生观察分子模型,理解分子在物质变化中作用。
2. 例题讲解:以水为例,讲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步骤1:讲解水分子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
步骤2:讲解水分子在电解过程中氢离子和氧离子过程,使学生理解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酒精与水混合、食盐在水中溶解等现象,分析分子、原子、离子作用。
步骤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步骤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组成和分类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物质分类:纯净物、混合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
(2)举例说明物质组成和分类。
(3)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分子、原子、离子在物质变化中作用。
2. 答案:(2)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
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酒精、水、食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微观结构。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物质微观结构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影响。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子、原子、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关系3.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种物质,分析它们的微观结构。
(2)解释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2. 答案:(1)略(2)酒精与水混合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得总体积减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对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的反馈。
第04章 物质的特性-七年级科学章节知识框架思维导图(浙教版)上册

体质量大小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物体所含物质越多,物体的质量就越大。
如一桶 10 升的煤油的质量比一桶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等无关。
1、电子天平、磅秤等。
9平的使用步骤可归纳为"一放、二拨、三调、四测、五读、六收”于测微小物体(物体规格相同)的质量。
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时,可先测出多枚大头针的总质量,即得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用于测较大物体(规格一致)的质量。
测已知长度的铜线的质量,若铜线质量太大而无法直接用天平测量时,再根据总长度之比算出铜线的总质量密度还有一个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表示 “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 这一特性每种物质的密度是确定不变的,它并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一滴水和一杯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但密度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种物质。
物质的密度受物态变化和温度的影响。
当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转换时,质量不变,体积会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密度的变化。
当温度变化时,虽然质量不受影响,但体积要发生变化(如热胀冷缩),从而引起密度的变化。
量固体的密度(以铁块为例)用天平测出铁块的质量,然后用细线栓好铁块将量筒内倒入适量水,读出此时水的体积将拴好的铁块慢慢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使铁块全部浸入水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和铁块的体积,减去原本量筒中水的体积,就可计算出铁块的体积根据公式计算铁块的密度量液体的密度(以盐水为例)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倒入量筒中一部分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利用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同时不断从外界吸热。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同时不断向外界放热。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同时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例如氮气。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构成》,内容包括: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以及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实物模型、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宏观和微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内部的构成。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性质变化,解释其微观原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描述其微观结构。
(2)解释下列现象的微观原理:水烧开时为什么会有气泡产生?(3)简述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略(2)水分子在加热过程中,运动速度加快,间隔变大,形成气泡。
(3)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粒子的大小、电荷和组合方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解释生活现象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