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渗透作用的实验教学探究
《专题一第三节渗透现象和渗透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1医药卫生类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渗透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实验操作。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渗透压的概念,并能将渗透现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如了解生物细胞内外液体的平衡等。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的原理,需要学生准确掌握相关概念及其物理化学意义。
难点在于对渗透实验的操作步骤及观察结果的理解和分析,需注意操作过程中的细节以及准确解读实验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教师将通过讲解与示范,结合学生的互动和练习来突破这些难点。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渗透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如半透膜、烧杯、葡萄糖溶液等。
同时,教师需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渗透现象的动画演示、实验操作步骤的图文说明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还需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渗透现象和渗透压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学习更加直观的知识内容。
对于难度较高的概念和现象,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例如视频、图片等形式,以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和把握。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的存在和影响,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为了更好地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题。
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实践加深对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的理解。
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者开展课堂互动,让学生互相交流、探讨、互相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预习和学习的过程中,还需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本环节以激发学生对《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的兴趣为核心。
首先,教师会利用实验展示渗透现象,例如通过一个简单的半透膜实验来模拟细胞膜的渗透过程。
渗透作用实验的探究性教学与改进

() 1实验步骤。 ①取 甲、 乙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 甲瓶 内盛
清水 . 乙瓶 内盛 浓 蔗 糖 溶 液 。 再 取 甲 、 两 个 相 同 长 颈 漏 斗 , ② 乙
漏 斗 口各 紧扎 一 个 鱼鳔 , 甲长 颈漏 斗 内 装 适 量 的浓 蔗 糖 溶 液 ,
乙 内 装 等 量 的 清水 。③ 同 时 把 甲 、 漏 斗 分 别 放 入 甲 、 乙 乙两 个 瓶 中 . 液 面 高 度 作 标 记 . 察 漏 斗 内 的液 面是 否发 生变 化 。 将 观 ( ) 验 结 果 ( 验 结 束 小 组 交 流 讨 论 实 验 结 果 , 同 学 2实 实 请 们 描 述 实验 现 象 ) 甲内 液 面 上 升 , 。 乙漏 斗 内液 面下 降 。 ( ) 果 分 析 ( 师 引 导 学 生 分 析 , 斗 内 液 面 上 升 下 降 3结 教 漏
的 原 因 ) 。 师 生 共 同分 析 并 得 出 如下 结 论 : 水 分 子 可 以 自由通 过 半 透 膜 , 蔗 糖 分 子 不 可 以 。 位 体 而 单 积 清 水 中 的 水 分 子 数 目 比 单 位 体 积 的 蔗 糖 溶 液 中 的 水 分 子
一
渗 透 作 用 实 验 的 探 究 性 教 学 与 改 进
吴 晓敏
( 安市第二中学 , 北 迁安 迁 河
一
040 ) 6 4 0
、
用 探 究 性 实 验 突 破 难 点
于 由漏 斗 扩 散 入烧 杯 内 的数 量 。因 此 甲漏 斗 内的 液 面 上 升 了 ,
渗 透 吸 水 实 验 是 高 中 生 物 必 修 1 块 的一 个 的 重 点 和 难 模 点 实验 , 知 识 点 在 考 题 中经 常 出 现 , 于很 多 学 生 对 原 理 理 该 由 解不 清楚 .故 试 题 的 正 确 率 较 低 。为 了加 深 对 渗 透 原 理 的 理 解 . 实 际 教 学 中 , 们 对 教 材 实 验 进 行 了改 进 , 《 透 作 用 在 我 把 渗 演示 实验 》 为 探 究 试 验 , 果 不 错 。 改 效 1 设 问题 情 境 . 创 演示 实 验 : 一 粒 高 锰 酸 钾 放 人 一 杯 清 水 中 , 快 就 会 发 将 很 现 。 锰 酸 钾 的 紫 红 色 慢 慢 向 四周 扩 散 开 来 , 到 高 锰 酸 钾 完 高 直 全溶 解 . 内 的 清 水 变 成 紫 红 色 溶 液 为 止 。 可 见 , 一 种 浓 度 杯 在 不均 匀 的溶 液 中 由 于分 子 不 断 运 动 ,溶 质 分 子 总 是 从 浓 度 高 的地 方 向浓 度 低 的地 方 扩 散 ,这 种 扩 散 过 程 一 直 要 到 整 个 溶 液 的浓 度 完 全 相 等 为 止 。 如 果 两 种 浓 度 不 同 的溶 液 被 一 层 半 透膜 隔开 . 种 半 透 膜 只 能 使 水 分 子 透 过 , 质 分 子 由于 比较 这 溶 大 而 不能 透过 , 么 半 透 膜 两 侧 溶 液 浓 度 差 能 不 能 消 除 呢 ? 那 学 生 自然会 产生 疑 问 。接 着 弓 导 学 生 进 行 实 验 。 I 2 学 生进 行 实验 .
高中生物渗透作用的教案

高中生物渗透作用的教案
目标:
1. 了解渗透作用的概念与原理
2. 掌握渗透作用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3. 理解渗透作用与细胞膜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细胞的基本结构,然后提出问题,“细胞内的水是如何进出的呢?”
二、概念解释(10分钟)
讲解渗透作用的概念与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渗透压”和“渗透平衡”的概念。
三、深入讨论(15分钟)
与学生讨论渗透作用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如细胞内物质的运输、细胞的形态维持等。
四、实验演示(20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生物体内渗透作用的过程,并分析实验结果。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分发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测他们对渗透作用的理解。
六、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渗透作用在细胞内的重要性,并展示与细胞膜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如进一步了解渗透作用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及影响。
教学资源:
- 实验器材:比色皿、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水溶液、鸡蛋等
- 练习题:渗透作用相关的选择题和解答题
评估方式:
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渗透作用概念的理解程度
延伸拓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渗透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涯教育的有机渗透探索

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202038No.24 2020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涯教育的有机渗透探索祖红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215000)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涯教育的有机渗透,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涯教育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涯教育契机。
小学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新时代带来的契机,真正将学科教学的视线投向学生的成长,通过对生涯教育的关注,将对学生成长的关注真正落到实处。
当教师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在课文的解读过程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就能捕捉到生涯教育的契机,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生涯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涯教育之间是有关联的,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生涯教育的逻辑也是清晰的。
笔者梳理出的逻辑是: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这里所说的“学生成长”,既包括学生的知识积累,也包括学生对自身成长的期盼与憧憬。
后者实际上就是面向小学生的生涯教育。
当然,生涯教育是一个专业的话题,生涯教育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小学语文教学不可能将生涯教育当作显性的教学内容。
尽管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涯教育的有机渗透,却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
小学阶段的生涯启蒙是个体生涯规划的基础,学科整合是生涯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只要坚持这一认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可以找到渗透生涯教育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必要性所谓生涯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与优势、兴趣与潜能的基础上,主动确定生涯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制订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尤其是职业发展规划,并根据自己设计的职业规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教育。
关注生涯教育的本质,应认识到它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和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教育形式上的具体体现。
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作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基石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基于学生生涯发展,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生涯觉察力和潜能开发,这样就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发展能力。
渗透作用教案解析

教案设计讲课题目 :植物的渗透作用吸水院系 :生命科学院1001 班姓名:任佳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渗透作用吸水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 人教版高一生物第二章第四节 . 本节主要讲述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 未成熟的细胞靠吸胀吸水,成熟的细胞靠渗透作用吸水,及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本节课主要讲述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在第二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第二章讲的是生物的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属于基本生物学知识的范畴。
二、学情分析。
1.对象学生的层次与特点。
本次的授课对象是普通高中高一学生,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他们看待问题往往有一定的片面性,需要老师多角度启发,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2.学生以前的专业基础。
对大自然中的生物有学生在读完初中后对基本生物学知识有了广泛而粗略的了解,一定的认识但他们普遍只知道现象不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
3.学生对本次讲课内容的了解与基础。
本次讲课将结合学生的初中知识和一些生活常识进一步来了解植物细胞是如何吸水的。
在初中学生了解到,植物是通过根尖上的毛细血管来吸水的,吸水最活跃的部分是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本节课重点探讨渗透作用原理。
同时本书第一章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对细胞壁、细胞膜、液泡的功能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在这些基础上讲述原生质层作为半透膜在渗透作用吸水中发挥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3、使学生了解渗透与扩散的区别。
4、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5、通过演示实验展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先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导入再提出问题”植物是如何吸水的 ?”然后让学生观察摸拟实验发现渗透作用原理,在分组讨论实验现象进一步解释根是如何吸水的,最后老师做总结。
高中生物渗法的教案

高中生物渗法的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细胞渗透,并能够解释其在细胞内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 学习和理解细胞渗透的概念。
2. 掌握渗透的两种类型:渗透压和渗透性。
3. 理解渗透在细胞内的作用及重要性。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细胞渗透?
2. 渗透压与渗透性的概念和区别。
3. 渗透在细胞内的作用及重要性。
学习活动:
1. 观察实验:将不同浓度的溶液与红皮蛋白溶液混合,观察渗透过程。
2. 讨论:讨论渗透在细胞内的作用,如保持细胞膜的稳定性等。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细胞渗透相关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结果。
评估方法:
1. 知识检测:书面测试,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
2. 实验报告:对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拓展活动:
1. 实地参观:参观实验室中渗透压的实验,了解实验室中渗透性的应用。
2. 互动游戏:组织学生进行渗透压的游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1. 引导学生思考渗透在细胞内的作用,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2. 确保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相适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
实验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实践与探究——关于“渗透现象”实验教学的探究记录及反思

实验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实践与探究——关于“渗透现象”实验教学的探究记录及反思作者:李妍琳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3期安徽宣城市第二中学(242000)李妍琳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中实验手段是最重要的研究手段,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实验探究过程必然是整个课堂的灵魂。
经典实验不仅有着科学家严密的思维逻辑,还展示了知识的探究历程。
如果学生不学习探究历程而只学习知识,知识也只会是枯燥空洞的。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实验室条件下完成实验,起到探究的效果呢?我校生物组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寻找办法,在时间上合理安排,完成了课本上的很多实验,并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其中关于“渗透现象”的实验是比较典型的演示实验,本文以该实验为例,细述对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如何选择合理的材料或替代品我们做渗透装置时,在材料选择上课本所要求的是玻璃纸,但在实验室中并没有配备。
我们先改用了鸡蛋膜,结果在长颈漏斗上密封鸡蛋膜时,发现它十分容易破裂,难以成功,而且由于捆扎时不能十分用力,实验现象不明显。
最后选择了大鱼鱼泡膜,事实证明鱼泡的韧性更好,面积更大,在实验中现象也十分明显。
学生往往以为课本所用的实验材料是最合理的。
其实实验材料应该以“简便易取,现象明显”为原则。
比如,做质壁分离实验,取材时课本要求选洋葱表皮,但在一年不同的时间段,洋葱的质量不一样,表皮也不一定好撕取,可以考虑换其他材料。
有些教师建议用紫鸭跖草,它的茎、叶都是紫色,表皮易撕取,细胞也大,质壁分离之间反差比较大,区别更明显,所以比洋葱表皮要好用。
我们还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实验用具。
比如,做细菌接种时,没有接种环,学生用很细的铁丝圈成顶端带小圈的结构,形成自制的接种环,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二、如何处理好实验时间我们准备“渗透现象”实验时发现,从开始实验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明显上升,约需要15到20分钟时间。
所以在课堂上演示前将实验装置各部分做好,上课导入时只将漏斗放入烧杯中,记下漏斗内的起始液面刻度,在等待的时间内讲解该装置并学习相关的内容,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
渗透作用课程设计方案

渗透作用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渗透作用的定义,掌握渗透现象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描述半透膜的特性,并解释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过程。
3. 学生能运用渗透作用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渗透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渗透作用相关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渗透作用产生兴趣,激发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 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3. 学生在实验和讨论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的一节实验课,旨在通过实验和观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渗透作用。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需加强对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的应用。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和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渗透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展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渗透作用基本概念:介绍渗透作用的定义、半透膜的概念及其特性,阐述渗透压的形成和作用。
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渗透作用与渗透压”- 内容列举:渗透作用的定义、半透膜的特性、渗透压的形成和作用2. 实验观察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浓度溶液的渗透现象,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渗透作用的实验观察与分析”- 内容列举:实验操作步骤、渗透现象的观察、渗透作用条件的分析、影响渗透作用的因素3. 渗透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介绍渗透作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渗透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内容列举:植物吸水与失水、人体水分平衡、食品保存等生活中的渗透现象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共计2课时,第一课时讲解渗透作用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第二课时进行实验观察与分析,并探讨渗透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渗透作用的探究实验教学东台市新曹农场中学潘粉英摘要:结合多年的生物教学,对渗透作用这一节的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总结。
本文从渗透装置的构成条件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来寻找半透膜的最佳材料,对半透膜与生物膜进行比较;对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从溶质的组成、浓度来作进一步探究、分析渗透作用的实质。
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渗透作用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渗透作用实验探究渗透作用的应用有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方面的知识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经过十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本人就这一节的教学作了一些探究并作出了一些总结。
一、渗透系统的组成:1、半透膜渗透作用是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溶液浓度低扩散到溶液浓度高的过程,因此,渗透装置的组成条件首先必须具备半透膜。
半透膜是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小分子和大分子的界定依膜的种类不同而划分范围不同。
例如:对鸡蛋膜来说,葡萄糖分子就是大分子物质,而对透吸管来说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质;对肠衣来说,碘及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质,而淀粉是大分子物质。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半透膜有鸡蛋膜、鸡的嗉囊、鱼鳔、蚕豆种皮、玻璃纸、动物膀胱、肠衣、蛋白质胶囊,以及一些可从生物体上剥离的薄膜类物质。
笔者对常见膜材料进行了比较,寻找了最佳半透膜材料。
由上表可知在做渗透装置中鸡卵壳膜是我们选择的最佳半透膜材料。
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有一定的区别。
半透膜是无生命的物理性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而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命的生物膜,载体的存在决定了其对不同物质是否吸收的选择性。
细胞死亡或膜载体蛋白失活后,其选择透过性丧失。
在活细胞内的生物膜只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它所选择的离子,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透过,是选择透过性膜。
它们的相同点:都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都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
它们的不同点:只要分子比半透膜的孔径小,就能通过半透膜;而对选择透过性膜来说,即使是小分子,只要不是细胞所要选择吸收的,也不能通过。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半透膜与生物膜在功能上的区别。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也是发生渗透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只有浓度不同才会有水分子的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导致细胞的吸水或失水。
对动物细胞来说,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时,动物细胞会吸水胀破,当细胞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时,水分进出平衡,细胞维持正常形态。
对于成熟的植物细胞来说,原生质层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吸水但不会胀破,原因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或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的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因此对活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来说可以发生渗透作用。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原生质层与原生质的区别,原生质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总称,而原生质层是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不包括细胞核。
二、渗透作用实验进一步探究 假设如下简易渗透装置: (一)有关渗透装置的实验探究1、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中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只有水分子进出。
(1)若S1为水,S2为30%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将会看到右侧的液面会上升。
(2)若S1为10%蔗糖溶液,S2为30%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同样会看到右侧液而会上升。
这两种情况出现的现象原因都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不同,且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只有水分子扩散作用。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为浓度相等的不同溶质的溶液。
(1)当质量浓度相同时,若S1为10%葡萄糖溶液,S2为10%的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将会有什么现象呢?有的同学会回答:液面不变化,而事实上我们在分析渗透作用水分子的扩散方向,不仅仅是看浓度,根本上是看水分子的多少,虽然两种溶液的质量浓度相同,由于蔗糖相对分子质量大于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在体积相同的溶液中,蔗糖分子数小于葡萄糖溶液中分子数,因而两溶液中蔗糖溶液中水分子多,总体来说水分子由蔗糖溶液向葡萄糖溶液移动多,应是左侧液面上升。
(2)当摩尔浓度相同时,若S1为1mol/L葡萄糖溶液,S2为1mol/L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现象又是什么呢?我将渗透装置中蔗糖溶液分别用2mol/L葡萄糖溶液和2mol/L蔗糖溶液做了实验,并记录如下表:从结果可知相同时间内液面上升高度是蔗糖溶液高,分析原因由于蔗糖分子是由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的葡萄糖缩合而成的,在分子内部一个分子的蔗糖比一分子的葡萄糖具有更多的亲水基团,在等体积的溶液中蔗糖分子总体积大于葡萄糖溶液中葡萄糖分子的总体积,因此蔗糖溶液的水分子数比葡萄糖溶液中少,因而水分子应由葡萄糖溶液向蔗糖溶液移动多,观察到现象是右侧液面上升。
3、在浓度相同的溶液中,溶质分子和水分子都能通过半透膜,若S1为2mol/L 的葡萄糖溶液,S2为3mol/L葡萄糖溶液,观察现象是右侧液面上升后会下降。
溶液中的水分子多少与溶液中溶质分子的数量和结构有关,同种溶液、溶质分子数量越多,溶液中水分子越少,如2mol/L的葡萄糖溶液中水分子高于3mol/L 葡萄糖溶液中水分子数,不同溶质溶液的水分子数除与溶质分子数量有关,还与溶质分子的结构有关,在上面两个实验中中虽然浓度相同,但水分子数其实不等,因此我们在做这方面的题目时不仅是浓度,事实上还应会看到液面变化(上升或下降)后还会(下降或上升),原因是葡萄糖能透过半透膜,那么还有葡萄糖分子的运动情况,因此渗透作用的原理是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进出过程,也就是所用的溶质分子是认为不能透过半透膜的,如果出现了溶质分子也能透过半透膜的话,那就应认真分析。
如S1为水,S2为20%葡萄糖溶液,观察到的现象应是右侧液面先上升后下降至不变。
(二)对质壁分离实验进一步探究寻找三种分离剂做洋葱茎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最适浓度。
1、蔗糖溶液浓度对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影响2、葡萄糖溶液浓度对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影响3、NaCl溶液浓度对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影响从上表可知做洋葱茎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蔗糖的最适浓度为20-30%,葡萄糖的最适浓度为10-15%,NaCl的最适浓度为2-5%。
分析原因是浓度过高会引起植物细胞失水而死亡,而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而浓度过低,就不会发生质壁分离,那么是不是就是只能用蔗糖溶液呢?如果试着用葡萄糖、酒精、KNO3、尿素、盐酸等做实验结果又将如何呢?(1)用适宜浓度尿素、酒精、甘油、乙二醇的溶液做实验时,观察的结果是发生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原因是植物细胞在失水的同时,尿素、酒精、甘油、乙二醇这些溶质分子可自由扩散到细胞内,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外界溶液浓度低,而重新吸水自动复原。
(2)用适宜浓度葡萄糖、KNO3等溶液做该实验时,结果也是发生了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原因是这些溶质分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而重新吸水后自动复原。
(3)而用解离液15%盐酸和95%酒精溶液混合做该实验时,现象结果却是发生了质壁分离而不会自动复原,原因是植物细胞死亡,原生质层失去了选择透过性而不会自动复原。
因此对质壁分离这个实验探究我们不能只限于课本,听之任之,而应多引导学生多探究,真正对该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这样在教学才会有高质量,学生才会有更强能力,考出更高的分数。
三、渗透作用的应用关于半透膜和渗透作用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在工业上海水的淡化处理,污水的处理,农业生产上种子活力的快速测定,医学上给患尿毒症的病人做血液透析,就是利用半透膜将患者的血液与透析液隔开,使毒性物质被清除,缺乏的物质得到补充,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下面谈谈它的应用。
1、区别不同浓度的同种溶质的溶液。
如:探究区分10%和20%的蔗糖溶液利用教材中渗透装置,将两种溶液分别装入烧杯和漏斗中,若漏斗液面上升,则烧杯中为20%蔗糖溶液,反之则为10%蔗糖溶液。
2、判断细胞的死活活细胞与死细胞在性质上有许多差别,特别是通透性的变化最为明显。
活细胞的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而死细胞是全透性,因此利用渗透作用的条件之一必须有半透膜,可以判断选择透过性是质壁分离的先决条件。
因此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是活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的植物细胞是死的。
另外,还可用来判断种子的活力。
如提供红墨水、品红等染料来测定种子的活力,根据活细胞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对染料中色素大分子不能自由进出活细胞,只有细胞死亡后,才可进出,因此可将种子浸泡在这些染料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做成装片观察种子中胚是否被染上颜色,从而可判断种子的活力。
3、探究某种材料的细胞液浓度例,如何测定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这个实验就是课本质壁分离实验的应用,可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分别制成一系列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则发生质壁分离时的蔗糖溶液浓度即为细胞液浓度。
4、制备纯净细胞膜、提取血红蛋白本实验的材料是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一般不采用植物细胞,因植物细胞外有细胞壁吸水不破裂,采用了这些动物细胞的红细胞在蒸馏水中发作渗透作用吸水胀破的原理,释放血红蛋白,可得到细胞膜、血红蛋白。
5、粗提取DNA本实验的材料是含细胞核的动物细胞或植物细胞,利用动物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吸水破裂从而释放DNA;而植物细胞常采用研磨、洗涤剂来破坏细胞壁,瓦解细胞膜。
6、食品的加工和保存方面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利用了渗透作用原理使植物细胞失水,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来腌制食品、保存食品,如用高浓度的食盐,蔗糖处理一些蔬菜、瓜果而获得各种口味的咸菜或保存一些鱼、肉等食品。
7、农业上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合理灌溉是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地灌溉,以便使植物茁壮成长,并且用最少的水获得最大的效益,合理施肥是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以便植物茁壮成长,并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如一次性施肥过多,会使植物失水过多,而出现烧苗现象,因此,施肥时要配合灌溉,以促进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8、测定蒸腾作用的强度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因此,蒸腾作用是植物体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主要活动,也是植物体水分的利用和散失的主要方式。
蒸腾作用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分代谢的状况,可以判断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
测定蒸腾作用的强度的方法可用手托盘天平称量一定时间内植物体在蒸腾过程中重要的损失,即失水量。
这种方法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测定。
因枝叶离开母体后,短时间内在原理上没有明显变化,故所求得的蒸腾作用强度与实际情况近似。
以上是本人在多年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在实践中经过多次运用,学生在平时的练习测试中失分较少,高考成绩理想,教学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