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设计》运动和力ppt课件
新版苏教版科学四上课件:第八课 力与运动

“ 8.力与运动 ”
新课导入
你看得见力吗? 你看不见, 我也看不见。 但我知道,
当降落伞从空中飘落时, 那里有力。
你看得见力吗? 你看不见,
我也看不见。 但我知道,
当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 那里有力。
新课导入
读了单元页上的这首小诗, 同学们猜猜看,
怎样才能知道力的存在? 模仿这首小诗接着写......
你看得见力吗? 你看不见, 我也看不见。 但我知道,
当......时, 那里有力。
认识力
说说图片上的运动与什么力有关?
摩擦力
认识力
说说图片上的运动与什么力有关?
风力
认识力
说说图片上的运动与什么力有关?
磁力
认识力
说说图片上的运动与什么力有关?
弹力
认识力
说说图片上的运动与什么力有关?
浮力
认识力
项
挂钩上钩码的数量有关)
实验探究
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实
拉力 (钩码数量)
实验结果(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结果
验
1个
记
2个
录
3个
实验探究
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结 拉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前进的快慢。拉 力大,小车前进快;拉力小,小车前进
论 慢。
实验探究
思考: 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力能改变物体 运动的方向吗?
实验探究
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钢珠的运动方向
实验 钢珠、磁铁、橡皮泥、斜坡轨道、白色地板 材料 《学生活动手册》
实 1. 让钢珠从斜面顶端滚下,记录钢珠的运动路径。 验 2. 在路径的一侧放一块磁铁。 方 3. 再次让钢珠从斜面顶端滚下,观察并记录钢珠的运 法 动路径。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册《力与运动》说课课件(含反思)

《力与运动》说课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的《力与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五、说教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目 录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重难点一、说教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动并不陌生,从每天自己做的运动到身边各种物体的运动,运动有快有慢,而"速度"则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测量运动的速度,比较力与运动;同时将运动与能量建立联系,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物理学概念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存在严谨性和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矛盾,小学科学的教学既要保证概念的严谨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材用较多证据和资料,以测量活动和分析活动为首相接的主线,展开教学内容,重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将来中学学习打好基础。
二、说学情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一些简单物体运动的形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物体运动方式的本质特点还不是很清楚。
本教案的设计重点抓住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化复杂为简单,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实验器材观察、感知、认识、分析它们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三、说教学目标1、知道能用速度表示物体力与运动,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3、能够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
4、能够给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了解不同的运动物体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懂得生活中的安全。
教学难点体会同一种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冲击力越大,明白不能从楼梯上快速跑下来,不能高空抛物的原因。
五、说教学法1、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新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 运动与力《设计与制作:风帆小车》优质课件

12
评价与改进
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价。根据同学的意见,进一步改进风帆小车
13
14
1、知道了风帆小车制作方法 2、了解了制作风帆小车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 素、测试时需要多方面考虑等等。
15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 有哪些收获呢?
16
谢谢观看 !
2023/4/14
17
学好小学科学的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 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 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卡纸
风帆的形状 风帆的大小 风帆的安装位置
梯形
底:10cm;7cm,高: 5cm,
小车一端
小木棒做的 支架
风帆的安风驱动风帆小车,小车能动起来吗?
什么情况下小车能 跑得更快?
10
测试
风帆的大小、安装角度等对小车的运动是否也有影响?
尝试做一步的研究,观察现象
11
新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3.17 设计与制作:风帆小车
第3单元 运动与力
2
3
任务 在古代,人们就发明了帆船,利用风力为帆船航行提 供动力。
4
5
设计
设计时,需要考虑什么因素?
制作风帆的材料 风帆的形状 风帆的大小
风帆的安装位置 风帆的安装角度
《力的分解》PPT课件

水流冲刷
河流中的水流通过冲刷和搬运作用 ,将力量分解到河岸两侧,导致河 岸的侵蚀和地形的改变。
地震波传播
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会将力量 分解到不同方向上,导致地面的震 动和建筑物的破坏。
05
力的分解实验设计与 操作
实验目的与器材准备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力的分解规律,理解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加深对力的分解原 理的认识。
器材准备
弹簧测力计、细绳、滑轮、重物、支架、坐标纸、铅笔等。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 组装实验装置
将滑轮固定在支架上,细绳一端绕过 滑轮并悬挂重物,另一端连接弹簧测 力计。
2. 调整实验装置
确保滑轮水平且细绳与滑轮切线方向 一致,调整弹簧测力计至零位。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3. 进行实验测量
逐渐改变重物质量,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及细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三角形法则
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第一个矢量的始端点到第二个矢量的末端点的矢量就 是这两个矢量的和。当两个矢量不共线时,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实质 是一样的。
03
力的分解实例分析
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分析
斜面倾角对物体受力的影响
01
随着斜面倾角的增大,物体所受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增大,
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减小。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表,分析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 保持滑轮水平,避免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细绳与滑轮切线方向应一致,确保测量准确性。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01
3. 逐渐增加重物质量,避免一次 性增加过多导致实验失败。
02
4. 记录数据时,注意保持测量精 度和准确性。
曲柄滑块机构运动分析与力学计算.ppt

一、运动分析
S R L R c os L c os R(1 c os ) L(1 c os ) L s in R s in
s in R s in s in
L
R ( 0.08 ~ 0.2)
L
c os 1 s in 2 1 2 s in 2
1 1 2 s in 2
2
s in 2 1 (1 c os 2 )
2
c os 1 1 2 (1 c os 2 )
4
S R(1 c os ) L 1 2 (1 c os 2 )
4
R (1 c os )
L R
1 4
(1 c os 2 )
R (1 c os )
m
f
M
pac
P
M pac
R
sin
2
sin
2
m
f
四、连杆的校验
M PAB RB PAB sin X 压弯组合
c
PAB
c os F
M W
PAB cos PAB RB PAB sin X
F
W
c
Q
N
Q
Md
12
O
R21
1 2
N21
F21
以轴颈中心为圆心,为半径作的圆称为摩擦圆,
为摩擦圆半径。
三、实际机构扭矩计算
理想机构:不计弹性变形;不计配合间隙 不计摩擦;不计惯性力
sin (RA RB )
L
M
' 2
PAB
m2
m2 RA R sin( )
PAB 2
R0
PAB 2
R0
PAB R0
浙教版小学科学运动和力单元教材解读

三、谈教学
探究活动结构:
活动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课)分别用重力、弹 力、反冲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探究 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4课)学习测量力的大小, 认识力的单位“牛”,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 好技能上的准备。
第三部分(5-7课)认识摩擦力,探究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探究摩擦力对 物体运动的影响。
在教师指导下做研究摩擦力大小的简单对比实 验。经历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的过程, 并作实验记录。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 作判断,对自行车上增加和减少摩擦力的设计 作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合作和不怕困难,尊重自己和他人 的劳动成果。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 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活动操作性更强,探究能力培养更 加落实。
6、滑动与滚动
◆认识滑动和滚动,渗透了科技发展 的思想。
◆用小车研究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 力适合儿童认识特点。
◆实验后研讨“为什么静止的小车要 受到一定大小的拉力才能运动起来,为什 么运动的小车失去动力自己会慢慢停止下 来?”是提升原有概念。
7、运动与设计
科学探究目标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用橡皮筋驱动 的小车和气球反冲力推动的小车。用简 单材料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模拟滚珠轴 承。
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 胆想象,创造性制作小赛车。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探究目标(2)
用简单器材做拉力大小与小车快慢关系的实验、 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2、用橡皮筋作动力
◆把探究活动集中在研究“橡皮筋缠 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这个问题上, 做深一点做细一点:
在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活动中作 好铺垫;在探究活动中提出两个注意观察 的问题。研讨时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关系?”
力和运动复习—教学课件—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喷气式飞机、舰船、火箭)
7.物体从光滑的斜面滑下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
受到的力有
(A )
A、重力和支持力
B、重力、支持力和下滑力
C、重力、下滑力和摩擦力
D、重力和下滑力
A、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 B、物体的路程不断增大,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 C、物体朝什么方向运动,则这处方向上必受力的作用 D、物体的速度不变,则其所受的合外力必为零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静止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 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弹簧测力计 (1) 弹簧测力计的作用
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提环、弹簧、指针、刻度盘、秤钩
(3)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 就越长。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 了解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不能 测量超过量程的力
(2)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
(3) 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处, 若不在,应调零
甲
乙
图2
重力
1、定义: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 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做重力。
2、符号: G
3、施力物体: 地球
4 、受力物体: 物体本身
1、猜想:
物重跟质量有什么关系?
◆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 质量的关系。
重力的大小
2.设计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不
同质量钩码的重力,如 右图所示。
◆实验记录表格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运动和力适用年级八年级所需时间4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本单元内容凶手力的初步知识共可分3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力的基本概念,作用效果及方法。
第二部分了解3种常见的力第三部分为力与运动的关系,本次设计仅涉及到其中的两个专题。
这些内容对于后面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都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要十分重视本章的学习。
教材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联合会经验,让学生不断观察、分析、、实验、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感情一些科学认识水平,逐步把学生引进科学世界。
第一专题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分析出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然后介绍影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及斩的图描述力。
在此基础上了几种常见的力。
第二专题摩擦力,突出科学探究然后介绍了摩擦力与我们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及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 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条件;并通过二力平衡来进一步理解选学的力的合成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领悟“分析与论证“环节;让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科学知识去解释二力平衡的条件,掌握理想实验和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通过对本章三个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又要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就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而言,不管在 哪个国 家,没 有法律 就没有 真正的 自由; 因此可 以说, 一个国 家制定 法律的 目的不 是废除 和限制 人民的 自由, 而是为 了保护 和扩大 人民的 自由。
•
5.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 ,他们 的物质 文化可 以非常 发达, 而物质 文化的 手段﹣ ﹣科技 ,也相 应的可 以非常 发达。 西方设 计的许 多制度 特征也 是“物性”的,尽 量排除 人的情 感因素 。西方 所说的 “自由”是指人 身及其 行为的 自由, 而中国 人的自 由更多 是“心 性”的自 由。
“ 万 物 并 育 而不相 害”所 指向的 实质问 题.
《运动与设计》运动和力ppt课件
运动与设计
摩擦力的利与害 这样的设计为了什么 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摩擦力的利与害
摩擦力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害?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利?
我们走路、汽车行驶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这时摩擦力是有利的。
摩擦力的利与害
摩擦力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害?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利?
摩擦力对滑板车前进有阻碍 作用,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 人能稳稳地站在滑板车上, 靠的是鞋子和车板间的摩擦力, 这里的摩擦力又是有利的。
•
2.“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 鼓舞人 心的成 果跑在 人民的 前面, 就像它 是在拖 着生活 向前迈 进似的 。”然 而,在 “过度 商业化 ”的潮 流中, 文学逐 渐迷失 方向, 主动弃 置精神 属性。 一些写 作者为 迎合低 级趣味 ,不断 制造各 种刺激 感官的 垃圾文 字作品 。
•
3.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另一 个特点 ,是它 不断追 求最简 单的、 最深层 次的、 超出人 类感官 所及的 宇宙之 根本。 所有这 些研究 都是在 极抽象 的形式 下进行 的。这 是一种 化繁为 简以求 统一的 过程。
《运动与设计》运动和力ppt课件
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让我们来找一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运动与设计》运动和力ppt课件
《运动与设计》运动和力ppt课件
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前轴、中轴、后轴、脚蹬子轴、齿轮与链条 安滚珠,加润滑油减小摩擦
刹车橡皮 增加压力增大摩擦
前后轮、脚蹬表面、把手 做花纹增大摩擦
这样的设计为了什么
为了更好地运动,人们在制造有关物品时,都进行了精 心的设计。当人们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去增大它; 当人们不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去减小它。
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
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为了使自行车骑行轻便、安全,设计师们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自行车有哪些与运动密切有关的部件? 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摩 擦力的? 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力? 是用什么方法减少摩擦力的?
摩擦力的利与害
摩擦力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害?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利?
机器运转,部件相互摩擦而磨 损,这里的摩擦力这样的设计为了什么。
鞋底做成花纹状,汽车轮胎做花纹和挂铁链,增大与地面之间 的摩擦力,可以起到防滑的效果。
这样的设计为了什么
说一说这样的设计为了什么。
自行车把手和轮胎都是用橡
结束
《运动与设计》运动和力ppt课件
•
1.真善美是人类判断是非的底线。巴 尔扎克 说他写 作的最 高使命 是:用 笔深刻 把握时 代的脉 搏和民 众的呼 声,反 映大众 的疾苦 和不幸 ,替他 们呐喊 ;揭示 社会的 美与丑 ,唤醒 正义感 和良知 。我想 ,这是 每个文 化工作 者都应 该时刻 牢记的 。
•
6强 调 “ 道 ” 和“人 ”之间 不可分 割、相 互联系 的重要 涵义之 一,是 肯定道 所具有 的各种 意义唯 有通过 人自身 的知和 行、认 识世界 和改变 世界的 过程, 才能呈 现出来 。正如 深山中 的花自 开自落 ,并无 美或不 美的问 题,只 有在人 的审美 活动中 ,它的 审美意 义才得 到呈现 。
镁粉能吸去掌心汗水,同
胶做成的,表面有花纹。这样可 时还会增加掌心与器械之间的
以增大摩擦力,起到防滑的效果。 摩擦力。使运动员能握紧器械。
这样的设计为了什么
说一说这样的设计为了什么。
磁悬浮列车利用磁力悬浮 在铁轨上,减小与轨道间的摩 擦力,行驶速度可以更快。
滑冰鞋底部用金属做成 冰刀状,减小与冰面之间的 摩擦力,使滑行更流畅。
•
7.中 国 文 化 家 们所 说的“ 中”, 更多体 现为实 践过程 中处理 、协调 各种关 系的一 种原则 。在天 道的层 面,道 首先表 现为多 样的统 一。从 多样的 统一这 一视域 看,“ 中”就 在于使 统一体 中的各 个方面 彼此协 调。千 差万别 的事物 同处于 一个系 统,如 何恰当 地定位 它们, 使之各 得其所 ,这就 是“中 ”所涉 及的重 要方面 。
《运动与设计》运动和力ppt课件
《运动与设计》运动和力ppt课件
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自行车最初是一个看守树林的工人在1817年发明的,那时自行车全 是木头做的,没有脚蹬和链条,靠双脚轮换蹬地前进。后来经过不知多 少人的不断改进才成现在这个样子。现在自行车遍及全世界,给人们带 来极大方便。
《运动与设计》运动和力ppt课件
•
不过,“德”既有跨越时空的通达一 面,往 往又是 与时俱 进、随 地而异 的。能 历久不 衰而长 传的道 德典范 不多, 因“立 德”而 青史留 名的例 子也很 少。加 以中国 历代皇 帝都想 要作之 君作之 师,所 以士人 自然也 多朝立 功立言 的方向 努力。 大体上 ,真能 两者兼 具的读 书人, 重立功 仍胜于 立言。
•
8.从 人 的 实 践 活动 看,“ 万物并 育而不 相害” 则涉及 不同的 个体、 团体、 民族、 国家之 间的共 处、交 往问题 ,它以 承认不 同个体 的差异 、不同 社会领 域的分 化为前 提。个 体的差 异、不 同社会 领域的 分化是 一种历 史演化 过程中 无法否 认的事 实,如 何使分 化过程 中形成 的不同 个体、 存在形 态以非 冲突的 方式共 处于世 界之中 ,便成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