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等奖必修二《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一等奖

氓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设计一等奖知识目标:1.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掌握“比兴”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3.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对《氓》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的同情。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3.体悟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好处,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创作的兴趣。
一、温故知新1.集体朗诵全文,思考:男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明确:男:急躁无信义自私自利;女:善良热情任劳任怨不畏贫苦坚强。
2.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叶和斑鸠?这是什么手法?明确: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浓厚,或女子容颜润泽。
以桑树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感情单薄或女子容颜衰老。
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自陷情网,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
XXX:XXX“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辞”;比:比喻拟人;兴:借物抒情。
二、拓展延伸1.听音乐,电影《刘三姐》藤缠树。
思考,作者为何写藤、树等意象?明确:所咏之物与欲咏之物必须具有相关性。
所咏之物必须符合一定的情境。
2.练一练合作探究:找出下列诗歌或歌词中哪些句子用到了比兴手法,作者为何从这些意象说起?并说说比兴手法的好处。
XXX(节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明确:用成双成对的雎鸠比喻恩爱的情侣,用葱茏的荇菜比喻情感的纷乱,用寤寐思服表达爱情的痴迷,用悠哉悠哉表达情感的深沉。
好处: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情感。
陕北民歌《蓝花花》:青线线(那个)蓝线线,XXX的彩,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蓝花花好。
明确:用蓝花花比喻女孩的美貌和纯洁,用高粱比喻女孩的高贵和高洁。
好处: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听众更好地领会歌曲的情感。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氓》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氓》教学设计(精选11篇)《氓》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氓》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氓》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㈠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㈡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㈢引入《氓》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㈣指导诵读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㈤词汇掌握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等等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1《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积累重要的词句知识,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2.学习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造成女子悲惨命运的原因。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婚姻爱情的悲剧,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造成女子悲惨命运的原因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语文教学最不可忽略的就是读,尤其是诗歌,读准字音,读准断句,读懂文意,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
2.点拨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点拨法贯串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能够启发诱导学生,获取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讨论法: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画的都是女子形象,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着,或活泼顽皮,无论是《兼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雎》里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过学者鲍鹏山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氓》中的主人公,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呢?她真的是“最完美的"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诗歌。
____________(二)学习过程任务一:诗情深处是故事1.请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理行文脉络。
明确:行文脉络第一章写了相识与允婚,第二章相思与成婚,第三章相爱与新婚,第四章写遭弃与离婚,第五章忆苦自伤,第六章表明情断义绝,展现了女主人公曲折的人生经历。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2023最新-《氓》教案【优秀6篇】

《氓》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氓》教案【优秀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氓篇一氓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②孔子删诗说。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氓》一等奖教学公开课课件

2023-11-07•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教学资源与支持服务•学生活动与作业布置目•《氓》课文解读与教学案例分析录01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氓》一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等知识;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通过朗读、讲解、讨论、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价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表达;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朗读法运用讲解技巧,对诗歌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使讲解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讲解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讨论法将《氓》与其他爱情诗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点;同时引入现代爱情观的讨论,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比较法使用PPT等多媒体工具,展示诗歌原文、注释、插图、音频等材料;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如诗歌朗诵、文化讲座等。
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如诗人背景、作品评价等;建立班级学习平台,方便学生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
网络资源教学工具的选择与应用02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选取《氓》作为教学内容该诗歌内容丰富,涵盖了爱情、婚姻、社会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安排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从诗歌背景介绍到文本解读,再到主题探讨和比较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展开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逐步展开对诗歌的解读和分析,包括对字词、句子、修辞等方面的讲解,以及对主题、风格、比较等方面的探讨。
导入通过播放《氓》的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归纳与总结在完成对诗歌的解读和比较分析后,进行归纳和总结,梳理知识点,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氓教案优秀7篇

氓教案优秀7篇氓教学设计篇一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根本知识,掌握赋比兴等的艺术手法。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朗读节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古代诗歌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分析此诗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了解时代的特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独立人格和精神。
2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语文根底比拟薄弱,很多知识没有系统性,探究的精神也不强,要通过教材一一去培养。
3重点难点重点:梳理字词,理解文意,掌握艺术手法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意义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学时重点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故事复述,人物初探〔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情节和人物形象。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
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
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以及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
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
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
终于容许结婚。
三段:懊悔。
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
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
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
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
〔色衰爱弛〕五段:劳苦。
具体表达婚后的悲苦生活。
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
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3、总结人物形象4.2第二学时教学目标1.诗歌的艺术成就2.诗歌的作品意义学时重点把握艺术手法学时难点探讨作品意义教学活动活动1手法与效果〔二〕《氓》的艺术成就1.多种表现手法〔1〕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
〔全文铺陈表达了女子的婚姻悲剧〕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深层次感受《卫风•氓》的艺术魅力。
深入透彻了解并运用“点评法”赏析《卫风•氓》。
2.过程与方法
师导入,介绍方法——生研讨——师生共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氓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中获得启示,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的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
另外,本文的题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爱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
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
教学重难难点:
1.深层次感受《卫风•氓》的艺术魅力。
2.深入透彻了解并运用“点评法”赏析《卫风•氓》。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赏析《卫风•氓》,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也就是说,古人在读书的时候会边读书边记笔记,那么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种新的读书的方法——点评法,请大家观看大屏幕。
介绍点评式读书法。
并由此方法讲解“点”“评”的具体含义及操作方法。
提问:关于xxxx四大名著的点评书籍?
(出示关于四大名著的点评书籍)
用《xx会》示范点评式读书法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分组用点评法研究《卫风•氓》。
三、学生分组汇报研究成果,并由学生示范讲解,小组其他成员作补充。
每小组展示成果后,汇编成赏析文字,展示交流。
过程:一二小组借助触摸屏,三四五六小组借助投影仪,运用点评式读书法赏析《卫风•氓》。
四、结合名家视频赏析,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情感教育
从《氓》中女主人公形象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援引舒婷《致橡树》,阐发应树立正确爱情观。
不要盲目天真,对待感情要慎重。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运用点评法赏析《诗经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