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理七年级下湘教版 1.3美洲(1)教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的地理课教案5篇

湘教版七年级的地理课教案5篇

湘教版七年级的地理课教案5篇湘教版七年级的地理课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重点: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流难点: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关键:巴西的位置导入新课:出示七年级上册的“面积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请学生运用地图回答:a各个国家分别位于那个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面积居第一位的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播放亚马孙河的录象材料。

1、亚马孙河在图8-5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小结: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亚马孙平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区在8-51图上找到亚马孙平原并观察他的范围,说明他是世界上的平原。

并看图说出他的范围,在组内交流。

小结:亚马孙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东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积的平原。

读8-51图分析亚马孙平原的纬度位置,思考: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此中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是什么小结:亚马孙平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的热带雨林。

这里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讨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阅读材料“地球之肺”说明: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过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还有什么类型的地形3、巴西高原①引导学生观察8-5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围,并与亚马孙平原比较。

②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气候特点③小结巴西高原的地形构成:约1/3的亚马孙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构成了巴西小结: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的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构成的巴西,它的面积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国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4篇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4篇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4篇,希望大家喜欢。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1“地球和地球仪”【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篇一:最新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堂导入)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讲授新课)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阅读。

教师进行总结。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美洲》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美洲》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美洲》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的第三节《美洲》,主要介绍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以及主要国家和地理景观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美洲的基本情况,培养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b. 掌握美洲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c. 了解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理景观。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获取地理信息;b. 能够描述美洲的地理特点和主要国家。

3. 情感目标:a. 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b.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地理景观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美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b. 美洲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c. 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理景观。

2. 教学难点:a. 学生对地理位置和边界的抽象概念理解;b. 学生对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的整合和归纳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对美洲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

他们对地理位置和地理景观的概念理解可能较弱,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片等教具进行辅助教学。

同时,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较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互动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a. 老师展示一张地图,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南美洲的地理特点。

例如,让学生指出南美洲的位置和一些著名的地理景观,如亚马逊雨林和安第斯山脉。

b.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美洲的兴趣。

例如,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美洲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吗?有没有听说过美国、巴西或者墨西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美洲的地理情况。

”第二环节:呈现基础知识a. 老师利用地图或图片,向学生介绍美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例如,指出美洲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b. 讲解美洲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并与其他大洲进行对比。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课件(湘教版)美洲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课件(湘教版)美洲
可持续发展前景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美洲 地区将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 调发展,推动绿色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建 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06 课程总结与复习指导
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美洲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包括美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 貌、气候特征等。
美洲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特点
VS
交流机制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 流,美洲地区建立了多种交流机制,包括 学术会议、研讨会、培训班等,为各国政 府、企业和民间组织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 台。
美洲地区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环境保护趋势
未来,美洲地区将继续加强环境保护 工作,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减少温室 气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 统完整性。
介绍北美的主要河流,如密西 西比河、圣劳伦斯河等,以及 五大湖的形成、位置和作用。
北美地区人文地理环境
人口与城市
种族与民族
经济发展
分析北美的人口分布特 点、主要城市及其职能。
介绍北美的种族构成、 民族特色及其文化习俗。
概述北美的经济发展历 程、主要产业部门及特
点。
交通运输
介绍北美的交通运输网 络,包括铁路、公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美洲地区土地资 源压力不断增大。
土地资源开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 等方面。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美洲地区需要制定土地利用规 划,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
05 美洲地区环境保护与可持 续发展
美洲地区环境保护现状及挑战
环境保护现状
美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包括亚马逊雨林、大堡礁等世 界级自然遗产。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美洲地区也面临着严重 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精选7篇)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精选7篇)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精选7篇)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二)展示目标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1.日本的地理位置①半球位置②纬度位置③海陆位置2. 日本的领土范围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3. 日本的地形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4. 日本的气候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5.日本的资源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四)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2. 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 造成此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什么?(五)风采展示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理七年级下湘教版第三节美洲课时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理七年级下湘教版第三节美洲课时教案

第三节美洲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在教材第24-32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新大陆”、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移民与经济,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完成对大洲地理特征的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巴拿马运河的交通地位,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及这里的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2.利用南北美洲地形图和气候图,分别了解两大洲在地形和气候方面的特征,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会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异同,并能理解分析北美洲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

3.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4.进一步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学会计算两侧的日期,培养学生的地理换算能力。

5.组织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地图、多媒体课件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采取对比、探究、讨论、交流资料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完成教学,达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并形成能力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认识,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应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和学会计算日界线两侧的日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新大陆”部分可结合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课“探索者的梦想”P8—P9,及地理课本资料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自然所经历的艰难漫长过程,并从中体会被称为“新大陆”的原因。

同时充分利用美洲地图组织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掌握南北美洲的划分、拉丁美洲的概念及白令海峡、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和西印度群岛等的重要性的认识。

“学会计算日界线两侧的日期”这一难点可借助有趣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再利用简单的示意图加以说明来突破。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篇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篇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俄罗斯》教案教学目标1.俄罗斯的位置、面积、邻国。

2.俄罗斯的地形特点以及气候。

教学重难点重点:俄罗斯的位置、地形特点难点:俄罗斯的气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的邻居中,有文化同源但现在无论在国际政治上、经济上相互竞争的日本,也有和我国一样的人口大国——印度。

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俄罗斯是我们北面的邻居,历史上,我国的中原政权多次面对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

当北方草原与中原逐渐融合之后,俄罗斯成为我们北方的邻居。

俄罗斯的中心在欧洲,当他们的眼光往西看时,而我们头枕着俄罗斯,放眼东南的时候,中俄相依相随,整个世界就在他们的脚下。

虽然,俄罗斯是侵占我们领土最多的国家。

但是,为了抗美、为了将来,中俄只能合作,在中俄交恶的时候,当我们面对北方威胁的时候,那是我们最大的威胁。

在珍宝岛事件上,原苏联想对中国动“核”,对此,许多中国将领的反应是以“核”对核,而则是你打我家,把我家打烂了,那我就去你家过年,组织10亿往北往西去俄罗斯的土地上生活。

你总不能给你的土地上扔核弹吧!后来原苏联的领导者不得不放弃了那个念头。

从这个例子看。

只有中俄结盟,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实际上,中俄却因为总是存二心,难以形成紧密的结合,因此,美国才成为世界上最爱指手划脚的国家。

中国与俄罗斯,既是大国,又是邻居。

合则同利、分则两损我们今天学习了解神秘的国度:第四节俄罗斯二、新课讲解:(一)、横跨亚欧大陆北部1、位置:出示PPT,学生说说俄罗斯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1)、纬度位置:出示PPT,总结:大部分位于50°N~70°N,绝大部分属于北温带,小部分在北寒带;位于北半球,跨东西两半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第三节美洲
(二)教授新课
㈠新大陆
(简单介绍,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简单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西印度群岛
强调白令海峡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地理分界线作用和交通作用
2、读图1-31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课题
第三节美洲(1)
备注
课型
新授课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3、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4、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出南极洲外冰川最广的地区
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
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5、练习:
教材27页第1、2、3题。
小结:
强调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对比。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西在80°w以西。
⑵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麦哲伦海峡)。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补缺,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最后教师进行综述。)
3、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
有学生了解这些知识,鼓励学生讲解,锻炼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平日中对地理事物、地理问题的搜集、思考。逐步养成独立自主思考地理问题的习惯
4、在黑板上绘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两个三角形,利用板图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㈡对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运用地形图1-35、1-36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对照板图回答各地形区的名称。
2、在板图中分别标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区的代号: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
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的地形的异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事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特点。
3、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通过对书地形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拉布拉多高原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3、指导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北美洲:
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
地势起伏较大
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
南美洲:
世界第四(60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2、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塔,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美洲。
6、作业:
列表对比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三)总结本节课内容(对于知识的回忆要积极主动。)
九、板书设计:
美洲(1)
“新大陆”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穿越白令海峡的“三线” 南北美洲的地型特征
美洲的地理位置
拉丁美洲的来源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