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目的为保障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治职业危害,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职责调整的规定,并结合公司生产工艺及实际情况,特制订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在安全生产中凡涉及职业危害的场所和工作地点必须严格执行本规程。
2适用范围:公司各部门3公司涉及职业危害因素:噪声、粉尘和盐酸。
4内容4.1噪声4.1.1噪声噪声是发生体做无规则时发出的声音,声音由物体振动引起,以波的形式在一定的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传播通常所说的噪声污染是指人为造成的。
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4.1.2术语4.1.2.1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职工健康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
4.1.2.2噪声作业:职工在作业场所接触噪声的作业。
4.1.3危害程度:给人带来烦恼,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
长期接触强噪声会引起听力下降、神经性衰弱综合症等病症。
4.1.4工作场所接触噪声限值标准职业接触8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85dB(A)职业接触4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88dB(A)职业接触2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1dB(A)职业接触1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4dB(A)职业接触0.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7dB(A)职业接触0.2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100dB(A)职业接触0.12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103dB(A)但最高不能超过115dB(A)4.1.5职业危害因素涉及岗位:焊工、壳体处理工、装配工4.1.6职业卫生操作规程4.1.6.1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4.1.6.2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4.1.6.3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噪声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噪声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噪声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一、岗位简介噪声岗位是指工作环境中噪声超过国家标准的职业岗位。
噪声是指各种有害声音对人耳造成的干扰和损害。
噪声岗位主要存在于工厂、建筑工地、机械设备操作等工作场所。
二、噪声的危害1.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危害:长时间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下会引起听觉疲劳、耳膜破裂、耳聋等问题。
2. 噪声对心理健康的危害: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压力增加、失眠等问题。
3. 噪声对其他身体器官的危害:噪声还会引起头痛、消化不良、血压升高等问题。
三、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 个人防护(1)佩戴耳塞或耳罩:在噪声岗位工作时,必须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防噪声耳塞或耳罩,保护耳朵免受噪声侵害。
(2)佩戴防护手套和其他防护用品:根据具体工作环境,佩戴适当的手套、防护眼镜等,保护全身不受噪声伤害。
(3)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做好个人卫生,定期清洗耳塞和耳罩,保持清洁。
2. 工作环境改善(1)减少噪声源:对于能够减少噪声源的工作环境,应采取控制措施,如使用低噪声设备、改进工艺等。
(2)隔声措施:对于不能减少噪声源的工作环境,应采取隔声措施,如安装隔音墙、隔音板等,尽量将噪声隔离。
(3)加强维护保养:定期检查和维护噪声设备,及时修复故障,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减少噪声产生。
3. 健康监护(1)定期体检:对从事噪声岗位的员工,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及时了解身体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2)职业病防治:对于职业病风险较高的人员,要采取职业病防治措施,如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提供个人防护用品等。
四、应急处理1. 意外事故应急处理:当发生噪声岗位的意外事故时,应立即停止工作,确保人身安全,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2. 噪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对于噪声突发事件,应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
五、员工培训1. 职业健康知识培训:对从事噪声岗位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和防护能力。
噪音操作规程

噪音操作规程噪音操作规程一、前言噪音是指不需要并不希望的声音,对人体健康和工作学习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而言,制定噪音操作规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保护员工和公众的健康,维护工作学习环境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介绍一套噪音操作规程,以供参考。
二、噪音来源及判定标准1. 噪音来源:噪音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噪音和外部噪音两类。
内部噪音指工作设备、机器设施等产生的噪音,外部噪音指来自周围环境的噪音源,例如路边车辆、工地施工等。
2. 判定标准:对于工作场所而言,一般采用国家标准《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噪声卫生规定》(GBZ 2.2-2007)进行噪音水平的评估和判定。
根据该标准,噪音限值可分为以下几级:A级、B级、C级和D级,不同等级对应着不同的噪音水平限制。
三、噪音操作规程1. 噪音防护设施1.1 在工作场所内设置噪音屏障,可以采用吸音材料、隔音门窗等措施,减少内部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2 安装隔音罩或隔音墙,将声源与周围环境隔离开,减少噪音的传播。
1.3 使用隔音耳罩或耳塞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噪音对员工的影响。
2. 噪音源管理2.1 对于内部噪音源,应采取有效的隔音、减振措施,降低其产生的噪音水平。
2.2 定期维护和保养噪音源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噪音的产生。
2.3 如果噪音源设备存在严重噪声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应考虑更换或更新设备。
3. 噪音监测与评估3.1 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噪音监测,确保噪音水平在国家标准限值范围内。
3.2 根据噪音监测结果评估工作场所的噪音危害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计划。
3.3 对于噪音较高的工作岗位,应进行个人噪音暴露监测,确保员工的噪音接触水平符合标准要求。
4. 员工培训4.1 对于噪音操作规程的相关知识,应进行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噪音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4.2 培训内容包括噪音的危害性介绍、噪音防护措施的讲解以及噪音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等。
5. 噪音监督与检查5.1 设立噪音管理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噪音操作规程的实施和监督。
噪声岗位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

噪声岗位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
1、进入岗位操作前必须佩戴防声耳塞、耳罩或防声帽等岗位所需劳动保护用品。
2、进入岗位后要认真检查岗位配置的隔音、消声设施,确认隔音、消声设施无异常现象时,方可进行岗位操作。
3、如隔音、消声设施出现故障时,要及时报告本单位相关领导,安排人员对故障进行维修处理,确保隔音、消声设施的正常运转。
4、加强日常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转,有效控制设备异常而造成噪声的上升。
5.在噪声较大区域连续工作时,宜分批轮换作业。
6对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7噪声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超过卫生标准时,应采用隔声、消声措施,或按《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规定的时间,缩短每个工作班的接触噪声时间。
8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其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仍超过规定的卫生标准时,应采取个体防护;对职工并不经常停留的噪声作业场所,应根据不同要求建立作为控制、观察、休息的隔声室,室内必须有足够的吸声衬面,以减少混响声。
职业卫生岗位操作规程(粉尘、噪声、高温、焊工)

粉尘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除尘设施必须运行良好。
2、在生产现场粉尘区域作业时,应佩戴好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
3、对接触粉尘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组织检查。
4、在粉尘作业场所的职工操作室内,粉尘度不准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5、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6、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7、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8、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9、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经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尘,不跑、冒、滴、漏,做到文明清洁生产。
10、应经常在岗位进行喷水增湿,减少粉尘危害。
噪声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2、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3、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4、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经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尘,不跑、冒、滴、漏,做到文明清洁生产。
5、各值班室噪音超标时,应采用适当的隔音措施。
6、作业人员进入现场噪音区域时,应佩戴耳塞。
7、在噪声较大区域连续工作时,宜分批轮换作业。
8、对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9、噪声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超过卫生标准时,应采用隔声、消声措施,或按《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规定的时间,缩短每个工作班的接触噪声时间。
10、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其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仍超过规定的卫生标准时,应采取个体防护;对职工并不经常停留的噪声作业场所,应根据不同要求建立作为控制、观察、休息的隔声室,室内必须有足够的吸声衬面,以减少混响声。
焊工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作业人员必须使用相应的防护眼镜、面罩、口罩、手套、绝缘鞋,不穿短袖衣或卷起袖子。
3粉尘噪声高温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粉尘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粉尘粉尘(Dust)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习惯上对粉尘有许多名称,如灰尘、尘埃、烟尘、矿尘、砂尘、粉末等,这些名词没有明显的界限。
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粒径小于75μm的固体悬浮物定义为粉尘。
在生活和工作中,生产性粉尘是人类健康的天敌,是诱发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2危害程度:粉尘进入人体后主要可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如:尘肺、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对上呼吸道粘膜、皮肤等部位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相应疾病。
3工作场所空气部分粉尘容许浓度:电焊烟尘 TWA:4 mg/m3 STEL:6 mg/m3聚丙烯粉尘 TWA:5 mg/m3 STEL:10 mg/m3聚乙烯粉尘 TWA:5 mg/m3 STEL:10 mg/m3氧化铅粉尘 TWA:mg/m3 STEL:6 mg/m3煤尘 TWA:mg/m3 STEL:6 mg/m3木粉尘 TWA:mg/m3 STEL:5 mg/m3石棉纤维尘 TWA:0.8 mg/m3 STEL:1.5 mg/m3炭黑粉尘 TWA:4 mg/m3 STEL:8 mg/m3水泥粉尘 TWA:mg/m3 STEL:6 mg/m34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4.1进入岗位操作前,必须佩戴防尘口罩等岗位所需劳动保护用品。
4.2进入岗位后要认真检查岗位配置的除尘设施,确认设施无异常现象时,开启除尘设施。
4.3如除尘设施出现故障时,要及时填报缺陷,由责任人员进行维修处理,确保除尘设施的正常运转。
4.4对本岗位生产现场产生的各类粉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清理,杜绝粉尘任意飞扬。
4.5岗位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规定进行岗位操作,对未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人员,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4.6生产现场严禁吸烟、饮水、就餐。
吸烟、饮水、就餐必须在无污染源的值班室进行、并认真对面部及手部进行清洗后方可吸烟、饮水、就餐。
高温、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管理制度以及操作规程

为搞好本单位噪声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员工人身健康和安全,使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视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的所有员工和外来施工人员。
2、由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视。
3、企业应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4、生产区域和作业场所的噪声要符合标准规定,超过标准要限期整改。
5、对易产生噪声的生产过程和设备,技术部门设计时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措施,用低噪声的设备和工艺代替强声的设备和工艺,从声源上根治噪声。
6、当班工人每天对噪声进行日常监测,并做好记录,企业应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并将检测和评价结果予以公布。
7、新、改、扩的工程建设工程以及技术改造和引进工程、及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噪声操纵,必需严格执行职业危害“三同时〃评查,没有评查或评查不合格的一律不准施工和投产。
8、对于噪声超过标准规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必需采取行之有效的操纵措施,限期达到标准要求。
在无法完全消除噪音的状况下,必需给员工发放个体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以减少或减轻对员工的听力损害。
9、企业应安排接触噪音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0、职业病的管理和诊断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对疑似或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为搞好本单位高温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员工人身健康和安全,使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视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的所有员工和外来施工人员。
2、由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高温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视。
3、首次加入高温作业的人员,必需经过相关培训才能上岗。
焊工、打磨工、粉尘及噪声岗位、电工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电焊工安全操作规程1 从事焊接及切割作业应遵守用电、消防、高空作业的有关规定。
2 焊接及切割作业人员应符合如下规定:(1)身体健康,经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2) 熟练掌握焊、割机具的性能和有关电气、防火安全知识以及触电急救常识;(3)遵守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应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3 焊机设备的外壳以及开关金属外壳应按说明书要求有可靠的接地保护并采用漏电开关;露天作业时,有防雨、防潮措施,输入、输出接线端子应可靠紧固,保证良好的导电性能。
4 焊接用的电焊钳(把)及导线的绝缘应良好,不得有损坏现象。
严禁用竹片等绑夹作电焊钳(把)使用。
5 焊接及切割作业应遵守如下规定:(1)1作业前应了解焊接与切割工艺技术以及周围环境情况,并应对焊、割机具作工前检查,严禁盲目施工;(2)工作面应设置防弧光和电火花的挡板或围屏,以免伤害他人;(3)严禁在易燃易爆场所和盛装有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的容器上进行焊、割作业;(4)焊、割盛装过可燃液体或气体的容器时,应事先对容器清洗干净,并打开容器孔盖,确认容器内无易燃液体或易燃气体后,方可作业;(5)在密闭或半密闭的工件内焊、割作业,应有2个以上通风口,并应设专人监护;(6)焊、割作业乙炔瓶、氧气瓶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5m,气瓶与火源(火点)的距离应不小于10m;(7) 焊、割后的灼热工件不得堆放在电焊钳(把)线、焊枪软管旁,也不得将电焊钳(把)线与焊枪软管绞在一起;(8)作业过程中不得将焊接电缆、气管等缠在自己的身上或踩在脚下。
(9)作业完成后,应切断电源和气源,盘收电焊钳(把)线和焊枪软管,清扫工作场地,做到工完场清。
对于气割(气焊)作业则应解除氧气、乙炔瓶(乙炔发生器)的工作状态.要仔细检查工作场地周围,确认无火源后方可离开现场。
6 必须设有消防设施,并应保证其处于完好状态。
焊工必须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能够准确使用。
7在距焊接作业点火源10m以内,在高空作业下方和火星所涉及范围内,应彻底清除有机灰尘、木材木屑、棉纱棉布、汽油、油漆等易燃物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噪声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术语
1、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职工健康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
2、噪声作业:职工在作业场所接触噪声的作业。
3、危害程度:给人带来烦恼,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
长期接触强噪声会引起听力下降、神经性衰弱综合症等病症。
工作场所接触噪声健康标准
LEX, 8h为 8小时等效声级, LEX, W为每周40小时等效声级。
本公司接触噪音岗位
接触噪音的岗位:制冷岗位、氯化岗位、司炉岗位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2、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做到文明、清洁生产,降低职业危害。
3、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
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4、各岗位噪音超标时,应采用适当的隔音措施。
5、作业人员进入现场强噪音区域时,应佩戴耳塞。
6、在噪声较大区域连续工作时,宜分批轮换作业。
7、对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8、噪声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超过卫生标准时,应采用隔声、消声措施或缩短每个工作班的接触噪声时间。
9. 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其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仍超过规定的卫生标准值时,应采取个体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