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第九讲遥感考古

合集下载

遥感之于考古的应用

遥感之于考古的应用

遥感之于考古的应用摘要遥感技术视野广阔,能使我们对古代遗址蕴涵的古地理、古环境以及古代社会的信息有更深入的了解,成为考古学的新手段。

本文通过介绍遥感技术,遥感在考古中的优势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遥感考古应用综述遥感(Remote Sensing)是从飞机或人造地球卫星上,居高临下获取的航空像片或卫星图像,简称RS,是3S(RS,GIS,GPS)技术之一。

遥感考古,就是通过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地表及地表以下考古遗迹的信息(如电场、磁场、力场、电磁波、地震波、声能等),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特征。

以遥感技术为主,对地观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已成为认识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规律,重建古文明发展史,建立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再现古文明空间的重要手段。

与传统方法相比,遥感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遥感在考古中的优势在遗址的探测中,与传统田野考古相比,遥感考古在许多方面能获得从地面观测无法得到的大量信息,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覆盖范围广,遥感可以获得研究区的全局信息;(2)光谱范围大,遥感能利用从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热红外、微波等能量范围全波段电磁波来探测地物;(3)时空分辨率高,遥感考古可利。

用卫星高重访频率所获得的数据积累获得研究区的遥感数据,研究考古遗址区随时间变化的地形景观及古遗址的情况; (4 )光谱分辨率高,多光谱遥感图像能提供对同一研究区不同谱段的遥感信息,增强了对地物(如考古研究区作物的变化)的识别能力,(5)穿透能力强,合成孔径成像雷达的穿透性可用于干旱沙漠区古地理环境研究,而探地雷达技术则能获取地表下一定深度的考古信息;(6)对考古文物的无损探测,使用物探方法能探测和研究遗迹的平面形态特征和布局结构,无需进行大面积的揭露,既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又不会对遗存有任何破坏。

遥感原理与应用(9.4.1)--遥感技术在考古等领域的应用

遥感原理与应用(9.4.1)--遥感技术在考古等领域的应用

2 、遥感考古是一种非破坏性的研究,它可 以在不触及文化遗迹的情况下精确确定遗 迹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对现已埋没于 地表下的古沟渠、古河道或大型建筑物等 ,在信息丰富的遥感资料上有时能很清楚 地反映出来。
3 、航片或卫片(包括数字化后的磁带数 据)具有很强的资料性,特别对那些文化 发达地区,已被后期发掘破坏掉的遗迹, 可保留原貌,供以后恢复和进一步研究使 用。
遥感考古是在利用遥感图像获取和判读的 原理,再结合一些考古成果、历史知识和 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工作步骤 为:
为意大利波河三角洲地区 的高空航片,其上发现有 网格状的几何图形(图中 呈深色调,浅色调线状特 征为现代排灌渠道),经 实地考证,发现是古代的 SPINA 城的遗址。 SPINA 城在公元前五世纪十分繁 荣昌盛,其后不知什么原 因,这座城市消失了,一 直未找到其城址。而这张 像片上显示出的古城的形 状,据分析,深色调线状 区内植物稠密,是由于古 运河肥沃湿土的原因所致 ;而浅色调矩形区域的植 物,由于长在原房屋和墙 基的瓦砾之上,生长得很 稀疏。
第九章 遥感技术的应用
五、遥感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五、遥感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考古方面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遥感方法探测南极陨石分布
1 、遥感技术在考古方面的应用
遥感技术用于考古,可以从高空的航片和 卫片上发现一些已不存在的古城的遗迹。
遥感考古近几十年来发展很快,受到许多 考古工作者青睐,是因为它有以下优点: 1 、遥感图像是对地物的宏观反映,用来进 行考古调查能避免野外工作花费大量时间 ,经费和精力,减轻劳动强度。此外,遥 感图像可使我们得到一个整体的观念,具 有指导性,避免野外工作的盲目性。
2) 、探索和拓展的旅游景点

遥感在考古中的应用原理

遥感在考古中的应用原理

遥感在考古中的应用原理1. 什么是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利用卫星、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它利用光学、雷达、红外等仪器,记录和接收地球表面上反射、辐射和散射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形式,从而获取地理空间信息。

2. 遥感在考古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考古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传统考古学主要依靠地面勘查和发掘工作,但这种工作耗时、成本高且工作范围有限。

遥感技术通过获取遥感图像和数据,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获取地面信息,提供更多线索和参考,从而在考古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 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原理3.1 光学遥感原理光学遥感技术是通过记录地球表面上的可见光、红外线等辐射能量的变化来获取地理信息。

这种技术主要利用光学传感器和相机来记录图像数据,通过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识别出地表上的植被、地形、建筑物等特征。

在考古中,可以通过光学遥感技术识别出地表上潜藏的古建筑、遗址等。

3.2 雷达遥感原理雷达遥感技术利用雷达波束对地面进行扫描和测量,通过分析回波信号来识别出地表上的特征。

雷达遥感技术具有穿透云层、雾霾等优势,可以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观测。

在考古中,雷达遥感技术可以探测地下的文物、遗址等,提供地下勘探的线索。

3.3 热红外遥感原理热红外遥感技术利用地表表面的热辐射来获取信息。

地表上的物体受到太阳辐射之后会发热,不同物体的热辐射特征不同。

通过热红外传感器记录地表的热辐射能量,并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出地表上的不同物体和特征。

在考古中,热红外遥感技术可以用于探测地下墓穴、地下通道等,提供考古工作的指导。

4. 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案例4.1 恩斯考古地遥感勘察恩斯考古地位于地中海地区,是古罗马时期的城市遗址。

利用遥感技术,考古学家对恩斯考古地进行了全面勘察。

通过光学遥感和热红外遥感技术,揭示了城市布局、建筑结构等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研究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对考古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4.2 中国古长城遥感调查中国古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遍布多个省份。

遥感技术在考古发掘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考古发掘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考古发掘中的应用在当今的考古领域,遥感技术正逐渐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工具,为我们揭示了许多隐藏在地下的历史秘密。

它就像是考古学家们的“千里眼”,能够在不进行大规模挖掘的情况下,获取有关古代遗址的重要信息。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非直接接触的方式来获取目标物体信息的技术手段。

它利用各种传感器,如卫星、飞机搭载的相机、雷达等,收集来自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提取有用的数据。

在考古发掘中,遥感技术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航空摄影测量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通过从飞机上拍摄地面的照片,可以获得大范围的地表图像。

这些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地形的起伏、土壤的颜色和纹理等特征。

比如,在一些古代城市遗址中,通过航空摄影可以发现城墙、道路、宫殿等建筑的轮廓,即使它们已经被岁月掩埋在地下。

卫星遥感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卫星能够从太空对地球进行大范围、周期性的观测。

多光谱和高光谱卫星图像可以提供关于土地利用、植被覆盖以及土壤湿度等方面的信息。

在考古遗址的研究中,这些信息有助于识别可能存在遗址的区域。

例如,某些特定的植被生长模式可能暗示着地下存在古代的建筑结构,因为这些结构会影响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分布,从而影响植被的生长。

此外,雷达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雷达可以穿透地表的植被和浅层土壤,探测到地下的物体和结构。

对于那些被深埋的遗址或者被茂密植被覆盖的区域,雷达遥感能够提供宝贵的线索。

例如,它可以发现地下的古墓、地道等隐藏的结构。

遥感技术为考古发掘带来了诸多显著的优势。

首先,它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快速勘查。

相比传统的地面考古调查,遥感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大片区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使得考古学家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寻找潜在的遗址,从而增加了新的发现机会。

其次,遥感技术有助于保护考古遗址。

在进行大规模挖掘之前,通过遥感获取遗址的信息,可以帮助考古学家制定更合理的挖掘计划,避免不必要的破坏。

同时,对于那些处于濒危状态或者受到威胁的遗址,遥感可以提供及时的监测和评估,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遥感在考古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考古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考古方面的应用引言: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考古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遥感技术通过利用卫星、无人机等设备获取地表信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工具。

本文将探讨遥感在考古方面的应用,以及对考古学研究的意义。

一、遥感技术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1. 遥感图像解译遥感图像解译是遥感技术在考古勘探中最常见、最直接的应用之一。

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考古学家可以识别出潜在的考古遗迹。

例如,通过分析地表的纹理、色彩等特征,可以识别出以往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如古代城址、墓地等。

这种非接触式的勘探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勘探效率,还可以减少对遗址的破坏。

2. 空间分析与数据处理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帮助考古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考古遗址。

例如,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对考古遗址的分布、形态、关联性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人类活动的规律和历史背景。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辅助进行三维重建和模拟实验,以获取更加真实的考古遗址信息。

3. 环境变化监测考古学研究通常需要考虑到环境变化对遗址的影响。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长时间序列的数据,监测地表的环境变化,为考古学家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背景信息。

例如,通过对植被覆盖、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的监测,可以了解到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等对遗址保存和保护的影响,从而制定更科学的保护措施。

二、遥感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意义1. 提高勘探效率传统的考古勘探方式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而且效果不稳定。

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考古勘探的效率,减少对遗址的破坏。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和空间分析等手段,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潜在的考古遗迹,为后续的实地调查和挖掘提供指导。

2. 拓宽研究范围遥感技术不受地理和时间的限制,可以覆盖广阔的地域范围和长时间序列。

这为考古学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研究范围。

遥感技术在考古发掘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考古发掘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考古发掘中的应用在当今的考古领域,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涌现,为我们揭示古代文明的奥秘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其中,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考古发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不直接接触目标物体,通过远距离感知和获取其信息的技术。

它就像是为考古学家们装上了一双“千里眼”,让他们能够在不进行大规模挖掘的情况下,对地下的遗迹和文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那么,遥感技术究竟是如何在考古发掘中发挥作用的呢?首先,它能够进行大面积的遗址探测。

以往的考古工作,往往局限于地面的勘察和小规模的挖掘,难以对整个遗址区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而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地表图像和数据。

这些图像和数据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比如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考古学家们可以发现一些隐藏在地表之下的古代遗迹的线索。

比如,某些地区的土壤颜色和质地可能与周围环境不同,这可能暗示着下面存在着人工建筑或者填埋的遗迹。

其次,遥感技术有助于确定遗址的范围和边界。

在考古发掘中,明确遗址的范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挖掘工作,还能够保护遗址不受过度开发的破坏。

通过遥感图像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遗址周边的细微变化,从而确定遗址的大致边界。

而且,对于一些被现代建筑或者农田覆盖的遗址,遥感技术能够穿透这些表层的干扰,探测到地下的遗迹分布情况。

再者,遥感技术在寻找古代道路和水系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古代的道路和水系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它们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交通、贸易和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遥感图像中的地形起伏、土壤湿度等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古代道路和水系的走向。

比如,一些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可能是古代的河道,而一些平坦且笔直的地带可能是古代的道路。

除了以上这些方面,遥感技术还能够对考古遗址进行动态监测。

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遗址可能会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遥感考古

遥感考古

遥感考古:遥感考古是一门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交叉的新兴综合学文章对遥感考古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其原理与方法,并举了实例及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遥感考古;方法;图像处理;南陵县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或遗物。

如何及时发现并有效保护这些珍贵遗产历来是考古学关心的话题,也是人类认识自我、发展未来的重要研究领域。

考古学是根据古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遗迹和遗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一门近代社会科学,然而考古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遥感考古研究这门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新学科应运而生,给传统考古学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对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的分析,利用地貌形态、地物阴影、雪、土地温度,植被等各种标志,解译出地面或地下的古遗迹特征,可在较大的范围内获得完整的地上和地下古遗迹信息,为发掘和保护人类遗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遥感和遥感考古遥感是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它建立在空间科学、光电技术、地学规律、数理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学科的基础上,并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而发展。

遥感技术则是利用某种系统装置,在不直接接触有关目标物或现象的情况下,收集有关电磁波等辐射能量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和识别,最后提取和应用有关目标物或现象的特征信息,为生产和科研工作服务。

根据遥感过程中接收信息方式的不同,对遥感作如下分类:1.主动遥感:发射机主动发出电磁波、超声波等信号,并接收从目标物或现象反射回来的信号,经光学或计算机图像处理后,对其信息的特征进行分析和解译。

2.被动遥感:遥感过程中所接收的信息是目标物或现象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与散射,或在一定的温度下,目标物或现象自身向外辐射的能量信息。

根据遥感进行的高度,可将遥感分为:1.航天遥感:通过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在太空里进行的遥感。

2.航空遥感:通过飞机、升空气球等在空中进行的遥感。

遥感考古.doc

遥感考古.doc

遥感考古作者:张园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0年第03期在广褒深邃的漫漫星空中,也许有外星人冷静而好奇地注视着我们这个地球上生命的繁衍和变迁,但更多的则是人类自己发射的卫星和航天飞机绕着地球不知疲倦地飞驰,探测着地球的现在和鲜为人知的过去……故宫的启示1987年7月,我国科技人员在分析处理卫星发回来的遥感照片时,对北京地区故宫上空的遥感照片发生了极大兴趣。

这是因为,从计算机处理的照片来看,故宫的俯瞰图极像一座巨大的佛像。

这到底是三百年前建筑大师们的匠心独运,还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到现在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把历史的镜头稍稍往后拉到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上了月球。

当两位宇航员在月球上漫步并回望地球时,只有两样人造工程映人宇航员的眼帘,一个是古建筑的代表——中国的万里长城;一个是荷兰的围海造田工程。

这两件似乎孤立的事件却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事实:从空间回顾遥远的历史。

空间科学、遥感技术和现代考古学的飞速发展和互相结合,把一门崭新的学科——遥感考古学——推上了人类科学的舞台。

遥感考古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

所谓“遥感考古”,就是指利用现代化的遥感技术,即用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和高空飞机上的遥感装置,探测并记录地面及地表下面的信息,借助计算机的处理,从而确定要寻找的古代遗迹。

遥感考古学的诞生,将现代考古学推到了一个新水平。

一位考古学家欣喜地说:遥感考古和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年技术是考古学上两扇现代科学的翅膀。

遥感考古的变迁回溯遥感考古的历史,日历要翻回到上个世纪。

第一次用于人类遗址考古的遥感仪器是一架安装在无人驾驶汽球上的照相机。

1891年,一位英国考古学家用这个装置,拍摄了印度阿格拉附近的古代废墟照片。

1907年,英国工程师克拉珀用无人驾驶汽球,拍摄了英格兰南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史前巨石群,这个巨石群大约建于公元前2800—200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地表遥感考古研究
1、在航片或卫片上根据几何形态以及 颜色的差异,利用可见光信息分析。
2、利用近红外信息探测土墩墓、古遗址 的空间分布。
四、地下遥感考古研究
1、利用微波波段探测埋藏在地下的古墓 和古城等的规模、位置、深度等信息。
2、采用探地雷达,如机载侧视雷达、地 质雷达等进行地下无损探测,波长在 100兆左右。
2、 遥感考古的工作步骤
(1)收集遥感图像、地图、文献资料等; (2)图像纠正、复合、增强处理; (3)资料分析和室内初判读; (4)野外样区踏勘; (5)室内再判读、量测; (6)编制考古信息分布图; (7)信息分析与评价。
其中,“收集文献资料”是指收集遗址范围内有 关野外发掘资料与文史资料,了解遗址类型、分布、 残存状况、埋藏特征等情况,同时还应收集有关生 态学、地理学的相关资料,掌握遗址范围内的地形 特征、土壤类型及植被生长与分布情况,这些都作 为确定所需遥感资料类型的依据。在影像的判读过 程中,可以根据这些资料有目的的寻找各种遗迹的 影像标志,减少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
遥感考古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 揭开秘鲁泥质金字塔的面纱
2008-10-15 18:25:47 来源: 网易探索(广州)
据美国探索网站报道,意大利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采用 卫星遥感新技术穿在秘鲁的卡华驰(Cahuachi)沙漠中发现了 一座古代泥质金字塔。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CNR) 的马斯尼(Nicola Masini)和拉萨柏纳拉(Rosa Lasaponara) 利用秘鲁国土图像的快鸟卫星得到了这一遥感图像和相关数据, 科学家们对这些数据和图像进行分析后,终于在岩石和土层下 面发现了这座金字塔。马斯尼说,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得更多 数据后,他们将立即对这些建筑进行虚拟复原,将他们的风貌 展现在世人面前。
此外,遥感技术与野外考古工作的结合也非常 重要。地面工作直观、灵活,很多遥感信息要根据 地面工作的结果进行判识和验证。在影像解译之前, 有时必须划出一定的试验样区,运用铲探或发掘的 方法,明确样区内的遗址特征,建立遗址与影像之 间的判读关系。最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对解译中模 棱两可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考古遥感工作的成果 做必要的验证。
化,它的后期正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
渡阶段,对研究国家的起源及中华文明的形成
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浙江余杭市瓶窑、良渚地
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最为密
集的区域之一。
为了更加全面地揭示地理变迁的事实和规律,笔 者利用遥感技术对瓶窑、良渚地区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 的地学分析和古迹调查,取得了一些进展和经验。
4、航片或卫片(包括数字化后的磁带数据) 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可以发现一些已不存在 的古城等遗迹。
特别对那些文化发达地区,已被后期发 掘破坏掉的遗迹,可以保留挖掘前的原貌, 提供在以后恢复原型(复原)和进一步分析 研究中使用。
二、遥感考古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1、基本原理 遥感考古工作是在利用遥感图像获取和判读的 原理,再结合一些考古成果、历史知识和文献资料的 基础上进行的。 引用文献资料和掌握历史知识,可以帮助缩小 判读使用的遥感图像的范围,在分析中加以引证。 综合考古成果,有助于进行遥感图像考古判读和 分析评价。对考古存在的疑问,遥感方法可以提供 线索和佐证资料。
《遥感应用》 课程教学内容
第九讲 遥感技术 在环境考古分析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考古在20世纪源于欧洲。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 遥感考古应用前景十分理想。
一、遥感考古的优点
遥感考古近几十年来发展很快,受到许多 考古工作者的青睐,是因为它有以下优点: 1、考古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传统的考古手段
有很大的局限性。遥感技术是一项新兴技 术,为考古科学带来了曙光,对于地下古 迹的发现和挖掘更为方便,宏观研究更为 有利。
由于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和GIS技术正处于发展和结合 阶段,因此,我们也正在努力研究和完善考古信息的自 动识别系统及古环境动态演变模拟系统,以便为环境考 古研究提供更便利、更可视化的方法。
综上所述,遥感考古能从多层空间,多波段, 多时相等不同角度,对考古遗址进行全面分析, 实现无损探测技术,而且遥感信息的获取比较方 便,速度也快,视野开阔,并能够利用相关学科 的知识与成果,判断古遗址的特征,从而把一部 分艰巨的野外工作转移到室内完成,节省了大量 的人力、财力和时间。
六、古地理环境演变的遥感考古研究 常规考古的基本理论为类型学和地
层学,地层分析也是环境考古学的研究 内容,它是运用地理学、地质学的许多 研究方法,探讨古地理环境及其变迁与 古文化遗址之间的关系。
研究动态浙江余杭市瓶窑、良渚地区遗址的 遥感地学分析
张立 刘树人 (考古2002年第二期)
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地域性古文
一、考古地学分析与遥感应用 (一) 地理环境的判读与分析 (二) 古迹判读与分析
二、遗址分布数字影像地图的计算机制作 (一) 图像纠正 (二) 图像拼接 (三) 影像地图的编制
三、结语
地学分析是环境考古研究的内容之一,而遥感、GIS 技术的出现为地学分析提供了便利工具。瓶窑、良渚地 区的考古地学分析可以为考古工作者的进一步发掘和研 究提供依据。
2、遥感图像是对地物的宏观反映,用来进行 考古调查能避免野外工作花费大量时间、经
费 和精力,大大减轻劳动强度。
此外,遥感图像信息可以使判读分析者 得 到一个整体的概念,具有指导性,避免野外 工
3、遥感考古是一种非破坏性的研究,它可 以在不触及文化遗迹的情况下精确确定遗迹 的位置、形状、大小等。
对现已埋没于表以下的古沟渠、古河 道或大型建筑物等,在信息丰富的遥感资料 上有时能够非常清楚地显现出来。
实例:绍兴印山地区的遥感考古成功 以及福泉山地区的遥感成果。
五、水下遥感考古探测
水下遥感考古主要探测古代居址、港口、沉 积环境等信息。
由于是对水下探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水体清澈透明,含沙少; ➢ 无风天气,水面如镜; ➢ 选择不会反射的拍摄角度; ➢ 采用可见光遥感。 当然,对于打捞沉船、飞机等还要加上其他 综合技术,如电视摄像跟踪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