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与遥感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测绘技术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应用

测绘技术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应用引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涉及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在这项任务中,测绘技术的应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测绘技术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应用,包括三维扫描、GIS技术、遥感技术等,旨在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三维扫描技术的应用三维扫描技术是一种通过激光扫描或光学扫描等方式,将建筑物的形态、结构和材料等生成三维模型的技术。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应用于建筑物的记录、保护和维护。
通过将建筑物的三维模型生成,可以更好地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和历史演变过程,为保护和维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例如,在某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物修缮工作中,使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建筑物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通过激光扫描仪对建筑物逐一进行扫描,得到了建筑物的精确的三维模型。
这使得修缮工作可以更加精确地进行,避免了对原有结构和材料的破坏。
同时,三维模型还为后续的保护和维护工作提供了参考,便于精确定位和精细操作。
二、GIS技术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整合、分析和展示的技术。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GIS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监测和管理历史文化街区,提高保护效果。
在某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使用GIS技术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地理数据库。
该数据库包括历史街区的范围、建筑物的属性和历史文化景点的分布等信息。
利用这个数据库,可以实时监测历史文化街区的状态,包括建筑物的状况、道路的通行情况和游客的分布等。
同时,通过对历史文化景点的分析,可以了解游客的兴趣点和热门区域,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三、遥感技术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或无人机等远距离手段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例如,在某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获取了历史建筑物周围环境的高分辨率图像。
地理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在当今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融合了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测绘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其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核心技术。
这些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遥感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卫星或飞机搭载的传感器,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
对于那些分布范围较广、难以直接到达的文化遗产区域,如大型古代遗址、长城等,遥感可以快速、高效地进行监测和数据采集。
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文化遗产遗迹,例如在沙漠或森林覆盖地区,通过遥感影像的分析,可能会发现被掩埋或隐藏的古代建筑遗址。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对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破坏和威胁,如自然灾害导致的遗址变形、人为活动造成的破坏等。
通过对不同时期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能够清晰地了解文化遗产的变化情况,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全球定位系统(GPS)则为文化遗产的精确位置测量和定位提供了可能。
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查和测绘中,GPS 能够准确地确定文物古迹的地理位置、边界和空间分布。
这对于建立文化遗产的地理信息数据库至关重要。
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手持 GPS 设备,在现场快速获取坐标信息,并将其与其他相关数据整合到地理信息系统中。
此外,GPS还在文化遗产的考古发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考古人员可以利用 GPS标记出土文物的位置,为后续的研究和文物还原提供精确的空间参考。
地理信息系统(GIS)更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能够将文化遗产的各种信息,如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结构、保护现状等,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中。
通过 GIS 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空间分析和建模。
地理信息系统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的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文化遗产面临着损毁、消失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强大的技术工具,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
它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通过地图、图表和报表等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决策提供支持。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GIS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现状和面临的威胁,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策略。
首先,GIS 可以用于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登记。
通过卫星遥感、航空摄影、实地测量等手段获取文化遗产的空间位置、形状、面积等信息,并将其录入 GIS 系统中。
同时,还可以收集文化遗产的名称、年代、类型、保存状况等属性数据,建立完整的文化遗产数据库。
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地对文化遗产进行查询和管理,还可以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其次,GIS 有助于对文化遗产进行空间分析。
例如,通过分析文化遗产的分布规律,可以了解不同类型文化遗产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和离散情况,从而揭示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此外,还可以利用缓冲区分析功能,确定文化遗产周边的保护范围,避免在保护范围内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
叠加分析功能则可以将文化遗产与土地利用、交通网络、人口分布等数据进行叠加,评估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威胁。
再者,GIS 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 GIS 提供的空间分析结果,可以制定更加合理的保护规划。
比如,确定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区域、划定保护分区、规划保护设施的布局等。
同时,还可以利用 GIS 的可视化功能,展示保护规划的效果,让决策者和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规划方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另外,GIS 可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卫星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历史传承

卫星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历史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我们与过去联系的纽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遗产受到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威胁,为了保护历史传承,卫星技术应运而生。
卫星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能提供高精度、多维度的信息,还能实现实时监测与远程管理,为保护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
一、卫星影像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卫星影像技术是卫星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卫星航拍,可以获得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
1. 遗产资源调查与监测卫星影像技术可以用于遗产资源的调查与监测。
通过卫星航拍,可以获取广袤的遗产分布信息,快速了解遗产的面积、分布、形态等基本情况。
同时,卫星影像可以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实现对遗产资源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破坏因素。
2. 损害评估与预警卫星影像技术可以提供文化遗产损害评估与预警。
通过对遗产地区的卫星影像进行定期比对,可以及时监测出任何被破坏或损坏的情况。
同时,结合监测数据和遥感分析手段,可以评估损害的程度,并预测潜在的危险,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卫星导航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卫星导航技术是卫星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重要手段。
通过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区域的实时定位和导航,提高遗产保护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1. 定位与导航利用卫星导航技术,可以对文化遗产区域进行准确的定位与导航。
例如,在复杂的遗址区域,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可以精确计算遗址的坐标,为考古人员提供准确的工作参考。
此外,卫星导航系统还可以为游客提供导览服务,保证游览者能够准确无误地参观遗址,同时避免对遗产产生额外的损害。
2. 紧急救援与保护卫星导航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文化遗产的紧急救援与保护。
当遗产遭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时,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帮助救援人员准确定位,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同时,卫星导航系统还可以实时监测遗产区域的动态变化,对潜在的风险提前进行预警,以便采取保护措施。
地理信息系统在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引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的技术系统,其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在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中,GIS的应用大大推动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第一部分:GIS在历史遗产的地理数据管理与分析中的应用1.1 地理数据管理:GIS可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地理数据进行管理,包括地理坐标、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
通过建立各类数据库,将历史遗产的地理信息与其他属性信息进行组织和归档,使其易于管理和查找。
1.2 地理数据分析:GIS可以运用空间统计、区域分析等方法,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取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GIS的功能,我们可以了解历史遗产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与周边文化区域的关系,推导出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部分:GIS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2.1 精确定位与辅助建筑规划:GIS可以精确定位历史文化遗产,借助卫星影像与高精度GPS等技术,可以更准确地界定历史遗产所在的空间范围。
此外,GIS还可以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辅助。
通过将历史遗产与周边设施进行空间分析,可以制定合理的建筑规划,保护历史遗产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2.2 风险评估与灾害预防:GIS可以进行风险评估与灾害预测。
历史文化遗产所处的地理环境常常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
通过收集、整理与分析历史地理数据,可以对历史遗产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预测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这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护历史遗产的安全。
第三部分:GIS在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3.1 文化遗产可视化:GIS可以通过地图、模型等方式,将历史文化遗产可视化展示,使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规模和特征有更直观的了解。
通过GIS可视化技术,可以模拟历史时期的城市形貌、古代建筑等,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遗产的魅力。
地理信息系统知识:GIS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知识:GIS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产都面临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如何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场景。
GIS技术可以将空间地理信息与属性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将地理现象可视化并且与其他因素联系起来,使人们对地理空间的理解和沟通更加深入。
因此,GIS技术的应用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GIS技术可以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数据管理和维护。
例如,对于一座历史建筑,GIS可以收集并管理其各种数据信息,如图纸、影像、实测数据等,及时更新维护信息。
此外,通过GIS技术的应用,可以建立复杂的数据库模型和空间数据模型,使得遗产资源信息能够在统一的平台进行维护和管理。
其次,GIS技术可以帮助进行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规划和管理。
通过GIS技术,可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如空间分布、类型、等级等,进一步帮助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和管理工作。
例如,可以分析历史遗产周边的区域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其保护,并制定不同的层次和类型的保护措施。
再次,GIS技术可以应用在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中。
将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数字库,可以在GIS平台进行存储、查询、展示与共享。
数字化处理还可以逐步实现对实物文物的非接触性测绘和保护,从而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也保护了考古学家和保护人员的身体健康。
此外,GIS技术还可以用于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推广和管理。
通过GIS技术、航拍和摄影技术等手段,可以建立数字化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实现对旅游资源进行多角度、多媒体的呈现。
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游客趋势,帮助出台旅游策略和旅游资源的开发计划。
最后,GIS技术还可以与其他相关技术结合,形成协同作用。
例如,GIS、无人机、激光测绘、虚拟现实等技术的结合应用,可以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维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古代遗址考古地理采集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方法

古代遗址考古地理采集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方法古代遗址考古地理是考古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对古代遗址进行考古地理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和历史。
在考古地理研究中,采集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古代遗址考古地理采集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方法,并探讨其应用和意义。
一、古代遗址考古地理采集数据处理方法1.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储存、管理、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技术工具。
在古代遗址考古地理研究中,GIS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处理大量地理数据,如遗址的地理位置、形状、面积、地形等。
通过GIS,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遗址数据库,对遗址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探索古代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2.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利用卫星导航和定位技术来确定位置的系统。
在古代遗址考古地理研究中,使用GPS可以准确地测量遗址的地理位置,并与其他遗址或地貌等地理要素进行关联。
通过GPS测量,可以建立遗址的空间坐标系统,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不同遗址之间的空间关系。
3.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感测设备获取并记录地球大气、水体和地面的物理信息的技术。
在古代遗址考古地理研究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遗址的高清卫星影像和航空摄影图。
通过对这些影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识别遗址的空间范围和特征,了解遗址的周边环境和地貌信息,为后续的考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二、古代遗址考古地理可视化方法1.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是一种将遗址的平面图像转化为三维模型的方法。
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如AutoCAD、SketchUp等,可以根据遗址的地理数据和考古发掘结果,绘制遗址的三维平面图,再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建筑、人物等元素,使得遗址的全貌更为直观和形象化。
三维重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遗址的布局、结构和规模,为学术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可视化参考。
2.动态模拟动态模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可视化技术,展示古代遗址在不同时间段和场景下的变化过程和活动形态的方法。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在如今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应用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也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化展示,更涉及到保护、管理、研究等多个方面。
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更加方便和高效。
将历史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便于数字化管理,随时随地访问信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和数据存储,大大简化了遗产管理的难度。
比如,在敦煌莫高窟中,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窟内测量、影像集成、数字化景观等方面,为莫高窟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
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使得海量遗产信息在数字化平台上展示,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相关历史文化遗产。
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还可能破坏遗产本身。
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则能够从源头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微小损害的检测与评估,可以及早发现遗产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同时,数字化技术还能够为文物修复和重建提供参考,让遗产得到更完整的保护。
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促进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
数字化工具可以对遗产信息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提供更为准确和详尽的数据。
比如,在甘肃的麦积山研究中,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地形图、遥感图像、GIS和数字化测绘等多方面,极大地拓展了研究领域,提高了研究水平和效果。
结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保护、管理、研究等多个方面,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领域中的应用,还将不断拓展和深化。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数字化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注重保护遗产本身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络3D控 制软件
PDA连接扫 描仪并配置 扫描仪相机
PDA上获取 目标影像
定义扫描 区域和扫 描设置
关闭扫 描仪
站点扫描 完成
数据采集的流程
完成本次 扫描
GIS技术在历史街区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调查
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 准》对街区内各类用地进行划分。应用GIS 分析技术,实现在历史街区现状调查过程中 建筑、人口信息和土地利用性质相关联的调 查方法。
与历史风貌相关的构筑物调查
与历史风貌相关的构筑物,如古井、桥、 古树等,调查时按点状地物来对待,在调查 图上绘出这些构筑物的位置,并进行编号和 拍照,相关的属性数据调查按与历史风貌相 关的构筑物调查表内容填写。 通过编号实 现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和图像数据的关联, 构成完整的空间数据库。
的物体,可获得850μm的测量精度; 物体形状的测量通过三角测量,转换为3D网格图而
获得,同时采集表面形态和颜色数据。
FARO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臂(Laser ScanArm)
1.2m长度测量臂可获25 μm~50 μm的测量精度; 通常用于如彩俑头、佛头、青铜器、御玺等国宝级
文物进行微米级精细扫描及建模。
GIS技术在历史街区日常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
GIS应用于历史街区的管理,将为历史街区日常的保护和管理控制提供技术 支撑平台,深化和完善历史街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实现历史街区的动态、现 时的管理和控制。
快速的信息查询
基于GIS的历史街区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一种快速查询的 可视化方法,可快速获得现状和规划的图形、图像和文字等信息。
600万像素
Polyworks/Inspector 3mm
Leica
HDS3000 Class 3 单点4mm@50m
6mm@50m
1m
Mensi
GX RD200+ Class 3 532 nm 单点7mm@100m 单点 12mm@100m
1m
300m@90% 134m@18%
200m-90% 350m
历史街区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全过程的动态管控和 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GIS和RS等高新技术应用于 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管理。
目前,我国历史街区及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 GIS和RS的应用还不 是非常成熟,特别是在编制保护规划方面的应用还很少见。
GIS技术在历史街区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中的应用
规划一些基础设施,如停车场、消防栓、 管网管线等,应用GIS给出历史街区现状公共设 施分布状况与容量的综合评价,为公共设施空间 布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现状每个消防栓的覆盖范围
预算规划
GIS有助于提高预算规划的准确性。通过比 较土地费用,评价出具体项目的费用/效率比。
规划后每个消防栓的覆盖范围
270ºV×360ºH 100万 24º×24º 共111幅图像
Cyclone
2mm
60ºV×360ºH 一体化彩色摄像机 5.5倍光学变焦
Realworks
2mm
近距离的毫米级仪器装备
KINICA MINOLTA VIVID9i
扫描范围0.5—2.5m; 有可变换的望远、中焦、广角镜头,适用大小不同
历史街区现状专题分析图和综合评价分析图能反映出相关的多学科资料, 评价不同保护规划方案保护等级范围边界效果,应用GIS的空间迭加分析功 能,获得不同方案下各种分析资料,依据这些分析的数据做出评价,提出正 确的保护等级边界。
保护规划中各种数据的分析和汇总
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经常需要进行一 些专题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如各种保护与整 治方式下建筑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缺点
地面扫描仪是个黑箱系统,难以检校,且仪器昂贵; 扫描数据后处理时间可达数据采集所需时间的10倍,扫描易,处理难; 扫描数据拼接软件价格昂贵,不完善,各厂家自成一体,互不兼容; 三维建模有一定的主观性,非专业人士常受到虚拟动画的视觉迷惑,
忽视了三维模型的可量测和科学性。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应用领域
修复和维护计划
使用GIS系统中数据能够很容易地判别出建筑物保护和维修的优先级别。一 个建筑物总的重要性评价,需要建立一个多因子综合评价公式。从建筑物各组 成部分的真实性和状况得出优先级别,制定保护和维修的计划。
监视建筑状况
为了监视历史街区建筑状况,每隔一定时间,对历史街区所有建筑进行调 查。掌握不同时期的信息,实现对历史街区建筑动态的、现时的管理和控制。
绘制现状专题分析图
在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绘制大量的现状分析图, 应用GIS数据库的属性数据可方便快捷地生成专题图和属性的分析图。 CAD显然是难以完成现状专题分析图的制作。
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中的应用
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要在对现状建筑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 上,提出针对每一幢建筑适宜的保护与整治方式。
与公众信息的交流
GIS用作与公众交流保护策略及促进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的工具。对公众和 政策制定者显示分析结果、保护区和保护政策的最新信息。
三维激光扫描与历史文物遗产保护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特点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最先 进的获取地面空间多目标三维数据的长距 离影像的测量技术。
GIS和RS技术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正日益侵蚀着历史街区文 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
因各种利用目标、操作观念、技术水准等参差不一,造成了对历史街 区基础资料收集的不完整,特别是在目前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采用 大多是传统方法和手段,无法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决策;
使用GIS和RS能够辅助支持UNESCO提出的四项标准中的每一步的 每一方面。使用GIS和RS作为标准工具,管理人员可以做到:
Create records of relevant features in heritage sites; Assess and perceive easier the relation of a site to its natural surroundings; Simulate development plans and conservation proposals; Undertake monitoring procedures and improve management in general.
测量点坐标计算
典型的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中远距离毫米级仪器
生产厂家
产品 激光安全性 距离精度 定位精度 最小测量距离
最大测量距离
扫描角度 内置数码相机
后处理软件 建模精度
Optech
ILRIS-36D Class 1 1500nm
7mm@100m
8mm@100m
1.5 m 1500, 1000, 800 80% 40% 20% DR型 2600m 110ºV×360ºH
这方面较完整的应用有:馆藏 大型遗址——秦兵马俑二号坑 三维建模,故宫太和殿古建筑 保存及修缮测量,长城资源调 查,以及鸟巢和国家体育馆测 定等。
兵马俑二号坑6000m2一整体三 维数字模型
外业数据采集
踏勘:在扫描工作前一定要对场地进行详细的踏勘,包括目标范围、规
模、地形起伏、交通情况等。
扫描站点设计和大地坐标参考点的选取:合理的布置不同扫描站
该技术具有非接触测量、数据采样率 高、主动发射扫描光源、具有高分辨率、 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和结构紧凑等特点。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
三维激光扫描仪主要采用TOF脉 冲测距法(Time of Flight)。
基本原理:根据发射出去的激光束的 水平方向角度和垂直方向角度,由发 射到反射被接收的时间计算扫描点到 仪器的距离,确定扫描点的三维空间 坐标;根据反射的激光强度对点进行 颜色灰度的匹配。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应用领域:建筑与文物保护,地面 景观形体测定,城市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变形监测 等领域均取得了应用成果。
大型考古测量要综合利用空间遥感信息,诸如航空摄影、 卫星照片、多光谱卫星遥感影像、机载雷达影像等,对 地面考古遗址开展无损探测和识别。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的发展为考古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手段。
根据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价值综合评价的影响因素,建立现状建筑 保护价值的综合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录入指标数 据,制作各指标的专题图,进行专题分析,实现多因子的综合评定; 在综合评定中,采用多源数据可提高价值评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GIS技术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辅助划定历史街区保护等级范围边界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所涉及的应用,不是简单的商业问 题,而是深刻的应用技术跨越。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优缺点
优点
速度快,现场节约时间,测量完整、精确,可多视角观察可视化三维 点云模型;
不需要接触被测物体,光线昏暗甚至黑夜均可作业,特别是表面复杂 的物体外形测量,并且能够色彩还原;
能标注和测量模型的相关数据,或创建各种复杂几何形状; 能将3D模型转换到CAD系统或不同软件的数据格式,进行三维建模。
对历史街区的现状调查建立以GIS技术为平台,以道路街巷为脉络,以院 落和单独建筑单体为调查对象,人、地、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道路街巷调查
历史街区的街道格局是构成城市纹理并体现该地区个性的重要要素。 对历史街区的街道格局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和弄懂各种相关问题及其相 互关系,建立历史街区道路街巷的数据库(包括图形和属性数据),在此基础依 据道路数据库的属性资料,可进行道路街巷系统专题分析图的绘制。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优点